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2篇)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2篇)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2篇)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2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2、品位并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3、投入“我爱文学”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文学,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生字词,理解课文;

2、能正确朗读并书写文中字词;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并对照注释把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在文中相对位置。(用圈点读书法)学生自己解决字词教师补充:

阅世:经历世事。

浏览:大略地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洞开:(门窗)大开。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憧憬;向往。

肃穆:严肃安静。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热泪: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泪。

沾襟:浸湿衣襟。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跌宕:这里只起伏、上下。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追名逐利:追求名利。

(二)分组朗读自己体会课文。

初步体会什么是文学?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一个三遍。

2、准备材料,办手抄报。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把我了解文学的意义、作用。

2、能够对文学产生兴趣。

3、积累优美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够对文学产生兴趣。

三、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体朗读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们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其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二)、请同学朗读1、2段。请同学弄清“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指的有哪些们?题目中的“门”具体指什么门?(学生讨论完成)

文学之门――也就是老师今天要为你们打开的门。

(三)请同学读3-4段;

思考:1、什么是文学?

2、如何理解文学这个概念?

3、文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4、如何才能打开文学这扇门?

学生讨论完成思考题。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四)全体朗读第4段,并背诵。

(五)作业:造句徘徊、千姿百态、憧憬、危言耸听、广袤、帷幕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2、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3、朗读比赛

二、教学重点: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全班集体背诵。个别抽查。

(二)文学可以把我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谛。我们已年了6年的书,也已接触了一些文学作品,那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讲你了解到的文学作品。

(同学自由发展)

(三)六个小组分组朗读《致文学》

评出最优秀的一组,教师适当点评。

要求:1、声音洪亮。

2、字正腔圆。

3、抑扬顿挫。

(四)作业:

写一篇介绍你最喜欢的书或文学人物的短文,200字以上。 345678

2019-11-06

一、教学目标: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上学案:1.1中学序曲学案2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一框中学序曲 自助学习主干梳理 1 ?为什么说进入中学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⑴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一_______________ ! (2)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别样的天地:富有挑战的课程,新奇的实验 器材,丰富多彩的社团,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我们站在一个_______________ 上。 2.中学时代对人的一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1)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段时间可以为我们的一生____________ 。 (2)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______________ 。 ①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深入探寻生命的奥秘,撩开精神世界的面纱。 ②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我们开始主动____________ 。 ③随着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发具体而深入。 ④随着生活体验的日渐丰富,我们开始自觉_________ ,思考生活的意义 3 ?中学生活馈赠给我们哪些成长的礼物? (1)中学生活提供了____________ 的多种机会。 ①__________ ,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 ②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____________ 。 ③丰富多彩的___________ ,给我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 ④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 ,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之门…… ⑵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 ___________ (3)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有机会改变在父母、老师和同学心目中那些______________ 重新塑造一个我”: ①越来越有活力,能坚持,有韧劲。 ②越来越坚强,会合作,____________ 。 ③越来越有__________ ,敢于表达自我。合作探究,热点剖析 1.新的起点 【关键词】我在南开中学的日子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 一、目标导学 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二、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器皿.()罔.()贻.() 八分有.奇()轩.()箬.()糁.() 髯.()衣褶.()袒.()诎.()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代作家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2.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 (1)重要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 ..因势象形() ..人()罔不 石青糁.之()其两膝相比.者()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左手倚一衡木() 诎右臂支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古今异义词: 古义:古义: 可许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尝比 今义:今义: (5)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 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 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 (三)再读课文,疏通全文,初步探讨。 1.从本文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深入探究,合作展示。 1.本文介绍核舟的哪些部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雕刻家是怎样表现奇巧、灵怪的? (五)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六)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时,篇幅虽短却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对于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七)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请问,这要靠什么?一方面 靠;另一方面靠。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下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天启壬(rén)戌秋日 若啸(xiào)呼状石青糁(sǎn)之 B. 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明有奇(qí)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C. 为(wéi)宫室、器皿、人珠可历历数(shǔ)也 钩画了了(liǎoliǎo)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D. 矫(jiāo)首昂视居右者椎髻(jì)仰面 佛印绝类弥勒(lè)舟尾横卧一楫(jí) 2.对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罔不因.势象形(根据)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尝.贻余核舟一(曾经) B.高可二黍许.(上下)能以.径寸之木(用)

4、3 文艺随笔两篇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2.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新)导学案5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学案

为你打开一扇门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完成生字词的辨识以及成语的积累。 2.感知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的语言。 3.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增强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玛雅之谜》、《岛人笔记》、《人生韵味》、《喧嚣与宁静》等五十余种著作。 作品曾数十次在海内外获奖,散文集《诗魂》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2.制作“我的读书目录”:梳理自己已经读过的文学作品,将篇名整理在下面。 【活动方案】 活动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自由朗读课文,同时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需要注意的地方用色笔标注→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 读准 字音 看清 笔画 活动2: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浏览课文,自主完成下列填空→小组讨论,完善填空→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口述答案,其他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在课本上进行适当的圈画→自主修改完善填空) 填空:当代作家赵丽宏要为打开一扇门,打开这扇门的好处有 。 活动3:赵丽宏先生的散文,文字灵动,流动着诗和音乐的韵律,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好文章总能让人在心底产生共鸣,请你找出佳句与大家共赏。 (自主研读,适当批注→小组交流→合作朗读)

活动4:畅谈文学,感受文学的魅力。 请谈谈你最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位文学人物,用下面的句式简要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组内讨论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板演) (1)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理由是 。 (2)我最喜欢的文学人物是,理由是 。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反馈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诠.释()憧.憬()裨.益()广袤.() 跌宕.()真谛.()心弦.()徘徊.()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为你打开一扇门。()(2)你是遥远的过去,是刚刚过去的昨天,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3)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为你.打开一扇门。 (2)世界 ..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 ..。 (3)当别人为大自然和人世间奇妙的景象迷醉时,他却在沉睡 ..。 4.回忆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就下面的话举一个例子,结合举例体会句子的含义。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

二年级 导学案设计

二年级音乐学科下册导学案设计 课题 阿里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阿里里》 2、在聆听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时,能感受到云南彝族人民欢庆节日时欢歌竞舞的热闹情景,并随音乐律动 学习重点:1、学唱歌曲《阿里里》 2、听《阿细跳月》 难点:感受乐曲的不同节奏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牵牛花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通 案 个 案 一、情景定向听歌曲进教室 二、歌曲学习 1、学习歌词 (1)你们去过云南吗? (2)就象同学们说的,云南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 (3)你们听纳西族的小朋友来欢迎你们咯! (4)听歌曲一遍 (5)你们喜欢听吗? (6)播放歌曲 (7)你们再跟他们演唱一次吧! (8)你们想学吗?我们一起来唱! 2、学习旋律 (1)你听到歌中唱得最多的是那句词?

(2)(阿里里,撒小秧) (3)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4)我们一起来对唱(师生互动) (5)你们觉得哪句最容易唱 (6)教师边用手划出旋律线边教唱旋律 (7)学生随课件一起演唱 3、学唱歌词 (1)纳西族的小朋友还喜欢边唱边跳! (2)老师示范声势 (3)学生模仿 (4)学生分句接唱 (5)自由交换动作演唱 (6)集体演唱 三:课堂小结 我 的 反 思

二年级音乐学科上册导学案设计 课题阿里里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阿里里》 2、在聆听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时,能感受到云南彝族人民欢庆节日时欢歌竞舞的热闹情景,并随音乐律动 学习重点:1、学唱歌曲《阿里里》 2、听《阿细跳月》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的不同节奏 教法、学法:教学准备:串铃、多媒体课件、音 频 通案个案 一、欣赏《阿西跳月》 (1) 同学们,目的地到了,你们闭上眼睛看我 们到了哪儿? (2) (课件播放音乐) (3) 你们睁开眼睛,我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4) 对了,我们听到了很欢快的热闹的声音, 是吗?在哪儿可以听到呀? (5) 出示课题 二、学习主题音乐 (1)彝族的小朋友最喜欢围着篝火在月色下起舞 了! (2)我们在来听听! (3)(课件播放)《阿西跳月》 (4)读节奏,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散文教案

写作(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一般特点 2、掌握散文写作的注意事项课时安排:两课时写作指导:一、什么是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即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

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这里要学习的主要是抒情散文,也涉及叙事散文和其它类型的散文。习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爱好,或写作抒情散文,或作叙事散文,或写文化散文,或写游历散文,或作其它类型的散文。 二、散文的写作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二)思想警辟。诗意盎然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 10

【K12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 第一篇: 知识与能力: 1. 识记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2. 能整体感知全文,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3. 能理解文中对文学内容、意义的阐释,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说出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 能快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与其他同学有效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品味本文的优美语言。 2. 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进一步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课文第4段的理解。 教学难点:文学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一语文教学设计课题:《为你打开一扇门》主备人:缪晓燕审校人:徐清远备课时间:20XX 年8月30日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学作品丰富的感情和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但我们只要用心去感触,每扇门里都有一个神奇的小小世界。推开家里的门,和家人在一起,我们能感受到家的温馨;进入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古代陈列品,又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你们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赵丽宏先生的一篇文章——《为你打开一扇门》,看看他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怎样的门。 二、预习检测 1、学生谈所了解的作家赵丽宏,教师补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诠释憧憬裨益广袤..... 跌宕真谛徘徊肃穆..... 帷幕斑斓热泪沾襟...

三、目标定向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 四、合作探究个性展示 1、师导入: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并板书: 这是一扇什么门? 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 如何打开这扇门?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并在文中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学生展示朗读成果,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 解决第一个问题:这是一扇什么门? 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读过的文学作品,通过自身的感受,读对文学意义的认识。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出示名家对文学的理解 第 1 页共 3 页 如高尔基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罗曼罗兰的“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例 执教:王丽(湖北省咸宁高中) 【教学标准】 1、在预习过程中了解弗洛姆和他的《爱的艺术》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2、阅读时尽力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来把握文章思路。 3、细读文本,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 4、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 哲学层次的思考。 5、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深入更理性的理解,进而受到教育, 更利于他们的成长。 【课堂实录】 师: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母爱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完的情。这些都是我们对母爱父爱的感性认识,这种爱又如何理性地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洛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师:现在就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关键句,能有助于你理清文章思路。生1:第四段开头一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师:为什么你要抓住这个句子呢? 生1:因为我认为这个句子是个结构上的过渡句,文章1-3讲的是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过程,而后文4-7讲的是爱的对象由与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与父亲的关系密切,这恰恰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所以这是个结构上的关键句。 师:嗯,不错,这位同学分析得有理有据,不仅让我们明白他的答案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推理得出的,而且还让我们再一次明确到所谓的关键句原来有一种就是结构上的关键句,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除了这一句,还有关键句吗,谁有补充的? 生2:文章最后一段“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师:那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你选择了这个句子吗? 生2:因为刚才那位同学说了,孩子的爱的对象由与母亲的紧密关系会发展到与父亲的紧密关系,而作者写这个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孩子最后要达到把这两种爱综合起来,从而完成他们灵魂人格的成熟,而这个我认为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句。所以我认为它是关键句。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解答,我不能不说令人赞叹,这是对文章提出的一种高屋建瓴式的见解。而且与上一位同学一样让我们明确到所谓的关键句还有一种就是内容上的主旨句,把掌声送 师:抓住了这两个关键句,我们现在就在这两个句子的基础上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首先是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1-3)此时是人同母亲的紧密关系 其次是爱的对象发展及原因(4-7)此时是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

15、文艺随笔两篇

15、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独立见解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2、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3、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学习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学方法】 1、立足课本整体感知 2、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3、品评鉴赏培养能力 4、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提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查过《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三、本文结构 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

1、为你打开一扇门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二、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 2、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3、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三、预习检测 诠释憧憬 裨益广袤 徘徊肃穆 帷幕热泪沾襟 四、作者简介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台湾和国外出版。他写的《雨中》一文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一册。 五、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由门谈起,引入话题。

第二部分(3、4)论述打开文学之门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5)激励人们走进文学的大门。 六、思考 1、文章在人称方面有没有特别之处?你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个问题吗? 这是书序,通篇采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感情距离,有感染力。 2、叙述打开门的条件是什么?(在文中找出原句) 第2段用“只要……只要……一定会……”句式,揭示打开门的条件。 七、研读文本,重点理解第一部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致文学》部分:“致文学”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文学的魅力的? 文学可以增长读者的知识; 文学可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文学可以启迪读者的想象; 文学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学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八、思考 1、第一部分两段的主要话题是什么?“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各是什么意思? 2、“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为什么二者所产生的感受和结果竟会那样的截然相反?

2019高考英语二轮专项练习导学案-经典练习资料(一)

2019高考英语二轮专项练习导学案-经典练习资料(一) 基础词汇强化练习 1.Canyou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agooddictionary? 2.Heisnots____________________enoughtowearthesetighttrousers. 3.Itsuddenlys____________________methatweoughttomakeanewplan. 4.Fenwick,______________(陪伴)bytwobodyguards,refusedtocommentasheleftthecourt. 5.Trevorapologizedforhisson'sbadm____________________(礼仪). 6.Thepolicetriedtobreakuptheprotestcrowds,butin____________________. 7.Trafficisamajoru___________________(城市)problem. 8.Therewasalong____________________(延误)attheairport. 9.Theyhadr____________________thebankofthousandsofdollarsandwerefinallyarrested bythepolice. 10.NextMondayisthed____________________forhandinginyourreport. 1.recommend 2.slim 3.struck 4.accompanied 5.manners 6.vain 7.urban 8.delay 9.robbed10.d eadline 书面表达经典句式强化记忆 1.Howlongwillittakeyouto...……要用多长时间? Howlongwillittakeyoutorecitesuchapassage?你背诵这么一段文章要多长时间? 2.HowshouldI...我该如何……? HowshouldItellhimthebadnews?我该如何告诉他这个坏消息? 3.Iabsolutelyagreewith...…我完全同意……. Sure,Iabsolutelyagreewithyourpoint.当然,我绝对同意你的观点. 书面表达经典朗读素材 Iliketostudyinthelibrary 第一篇: EverySundaymorning,I getup atfive inorderto findaseatinthelibrary.Ilike thequiet atmosphere inthelibrary,whichmakesmedeeply absorbedin mystudy.Besides,thereareref erencebooksinthelibrarywhichprovidereadyguidancetohelpmesolvemyproblems.Athomep eoplecomeandgo-sometalking,othersworking.Inevitably〔不可避免地;必然地〕,thereareoftennoisesaroundthehousewhichmakemenervousandunableto concentrate on mystudy.Forthereasons mentionedabove,Iliketostudyinthelibrary. 第二篇: Itseemsthatmoststudentsliketostudyinthelibrary,especiallywhenthereareexamin ations.I also liketostudyinthelibrary.Becauseof thequietatmosphere,Ican betterconc entrateon mystudy.Thediligence〔勤奋〕ofotherpeopleinthelibraryalso inspires me to workevenharder.Iusuallygetmorebystudyi nginthelibrary.Thelibraryisagoodplacetostudy onlyif weobserveitsrules,suchas notta lkingloudly.Otherwise thevalueofthelibrarywillbegreatlyreduced. 第三篇: Generallyspeaking,alibraryisaveryquietplace.Inalibrary,Icanbetterconcentrat eand studymoreeffectively.Besides,thereareallkindsofbooks,magazinesandnewspaper sinalibrarywhichprovideyouwithagreatdealofusefulknowledge.Thelibraryisaplace whe reyourdesireforknowledgecanbesatisfied.Norcan onedoresearch withoutthehelpof alib

高教版高一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为你打开一扇门 第2学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一为你打开一扇门第2 学时 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丰富多彩的语汇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2、品味和积累优美的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理解和领会有关文学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并掌握丰富多彩的语汇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2、品味和积累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听写几个词语。(重点字词和成语) 2、朗读第四段,背诵优美语句(至少2句) 3、找出文中运用修辞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4、把自己在自学时的疑惑或新发现写下来。 二、课堂探究:(重点探究第四段) 1、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我们要评出优胜组的,大家加油哟!) 2、小组交流:第四段共有13句话,请分别找出关于文学特征、内涵、 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句子。 3、赏析重点句: (1)、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 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 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2)、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

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 (3)、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4)、“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你怎样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 (5)、“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一句,你如何理解?(6)、找出本段中你认为用得优美的词汇,并探讨理由。 4、自由诵读自己积累的优美语句,加深体会。 三、达标检测 1、本段文字选自《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是_____。 2、“形象的诠释”是什么意思?(关键词是“诠释”) 3、“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是因为。 4、“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这里的“憧憬”和“理想”的前后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从语意角度入手) 5、什么是“高智商的野蛮人”? 6、“很多人的共识”是什么? 7、这段文字是分几个层次进行阐述的?主要阐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掌握层次结构及内容) 8、从表达上看,这段文字属于_____ 性文字。在阐述文学与人的关系时,明确表明了作者激励青少年读者走进文学大门不是最终目的,其真意在于:

文艺随笔两篇复习

十五文艺随笔二篇 一、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勘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枢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个是褒扬的。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作者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作者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合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即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但马南邮先生却赋予了它襄扬义。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①虚心;②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其中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要诀。作者指出,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枢字句,求其表面。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马南顿要求人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决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咬文嚼字》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关于“是”和“这”,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李广射虎”这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镇”,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意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不求甚解》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宗明义,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第2自然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自然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4自然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第5自然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第6自然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第7自然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枢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8自然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第9自然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咬文嚼字》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读者,使人受益匪浅。这篇文章的表达技巧是: 1.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辟透彻 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地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地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2.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椎。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这篇文章的表达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