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板强度的计算

楼板强度的计算
楼板强度的计算

楼板强度的计算

(1)计算楼板强度说明

验算楼板强度时按照最不利考虑,楼板的跨度取8.400m,梁板承受的荷载按照线均布考虑。

宽度范围内配筋2级钢筋,配筋面积A s=3696.0mm2,f y=300.0N/mm2。

板的截面尺寸为 b×h=5600mm×220mm,截面有效高度 h0=200mm。

按照楼板每12天浇筑一层,所以需要验算12天、24天、36天...的

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荷载要求,其计算简图如下:

(2)计算楼板混凝土12天的强度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

楼板计算长边7.00m,短边7.00×0.80=5.60m,

楼板计算范围内摆放8×7排脚手架,将其荷载转换为计算宽度内均布荷载。

第2层楼板所需承受的荷载为

q=1×1.20×(0.20+25.10×0.22)+

1×1.20×(0.50×8×7/7.00/5.60)+

1.40×(0.00+

2.50)=11.22kN/m2

计算单元板带所承受均布荷载q=5.60×11.22=62.83kN/m

板带所需承担的最大弯矩按照四边固接双向板计算

M max=0.0664×ql2=0.0664×62.82×5.602=130.82kN.m

按照混凝土的强度换算

得到12天后混凝土强度达到74.57%,C40.0混凝土强度近似等效为C29.8。

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为f cm=14.22N/mm2

则可以得到矩形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

ξ= A s f y/bh0f cm = 3696.00×300.00/(5600.00×200.00×14.22)=0.07 查表得到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能力计算系数为

αs=0.067

此层楼板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为:

M1=αs bh02f cm = 0.067×5600.000×200.0002×14.2×10-6=213.4kN.m 结论:由于∑M i = 213.38=213.38 > M max=130.82

所以第12天以后的各层楼板强度和足以承受以上楼层传递下来的荷载。

第2层以下的模板支撑可以拆除。

钢管楼板模板支架计算满足要求!

(十六)180厚屋面板模板(扣件式)计算书

1、计算参数:

钢管强度为205.0 N/mm2,钢管强度折减系数取1.00。

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5.2m,

立杆的纵距 b=1.00m,立杆的横距 l=0.90m,立杆的步距 h=1.50m。

面板厚度18mm,剪切强度1.4N/mm2,抗弯强度15.0N/mm2,弹性模量6000.0N/mm2。模板自重0.20kN/m2,混凝土钢筋自重25.10kN/m3,施工活荷载2.50kN/m2。

扣件计算折减系数取1.00。

图1 楼板支撑架立面简图

图2 楼板支撑架荷载计算单元

按照模板规范4.3.1条规定确定荷载组合分项系数如下: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S=1.2×(25.10×0.18+0.20)+1.40×2.50=9.162kN/m2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S=1.35×25.10×0.18+0.7×1.40×2.50=8.549kN/m2

由于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S最大,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2,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取1.40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φ48.3×3.6。钢管按φ48.0×3.0计算。

钢管惯性矩计算采用 I=π(D4-d4)/64,抵抗距计算采用 W=π(D4-d4)/32D。

2、模板面板计算

面板为受弯结构,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模板面板的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考虑0.9的结构重要系数,静荷载标准值q1 = 0.9×(25.100×0.180×1.000+0.200×1.000)=4.246kN/m

考虑0.9的结构重要系数,活荷载标准值q2 = 0.9×(0.000+2.500)×1.000=2.250kN/m

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本算例中,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 = 100.00×1.80×1.80/6 = 54.00cm3;

I = 100.00×1.80×1.80×1.80/12 = 48.60cm4;

(1)抗弯强度计算

f = M / W < [f]

其中 f ——面板的抗弯强度计算值(N/mm2);

M ——面板的最大弯距(N.mm);

W ——面板的净截面抵抗矩;

[f] ——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取15.00N/mm2;

M = 0.100ql2

其中 q ——荷载设计值(kN/m);

经计算得到M = 0.100×(1.20×4.246+1.40×2.250)×0.300×0.300=0.074kN.m

经计算得到面板抗弯强度计算值 f = 0.074×1000×1000/54000=1.374N/mm2

面板的抗弯强度验算 f < [f],满足要求!

(2)抗剪计算

T = 3Q/2bh < [T]

其中最大剪力 Q=0.600×(1.20×4.246+1.4×2.250)×0.300=1.484kN

截面抗剪强度计算值 T=3×1484.0/(2×1000.000×18.000)=0.124N/mm2

截面抗剪强度设计值 [T]=1.40N/mm2

面板抗剪强度验算 T < [T],满足要求!

(3)挠度计算

v = 0.677ql4 / 100EI < [v] = l / 250

面板最大挠度计算值 v = 0.677×4.246×3004/(100×6000×486000)=0.080mm 面板的最大挠度小于300.0/250,满足要求!

(4) 2.5kN集中荷载作用下抗弯强度计算

经过计算得到面板跨中最大弯矩计算公式为 M = 0.2Pl+0.08ql2

面板的计算宽度为1200.000mm

集中荷载 P = 2.5kN

考虑0.9的结构重要系数,静荷载标准值q = 0.9×(25.100×0.180×1.200+0.200×1.200)=5.095kN/m

面板的计算跨度 l = 300.000mm

经计算得到 M = 0.200×0.9×1.40×2.5×0.300+0.080×1.20×5.095×0.300×0.300=0.233kN.m

经计算得到面板抗弯强度计算值 f = 0.233×1000×1000/54000=4.315N/mm2

面板的抗弯强度验算 f < [f],满足要求!

3、纵向支撑钢管的计算

纵向钢管按照均布荷载下连续梁计算,截面力学参数为

截面抵抗矩 W = 5.26cm3;

截面惯性矩 I = 12.71cm4;

荷载的计算

(1)钢筋混凝土板自重(kN/m):

q11 = 25.100×0.180×0.300=1.355kN/m

(2)模板的自重线荷载(kN/m):

q12 = 0.200×0.300=0.060kN/m

(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kN/m):

经计算得到,活荷载标准值 q2 = (2.500+0.000)×0.300=0.750kN/m

考虑0.9的结构重要系数,静荷载q1 = 0.9×(1.20×1.355+1.20×0.060)=1.529kN/m

考虑0.9的结构重要系数,活荷载 q2 = 0.9×1.40×0.750=0.945kN/m

抗弯强度计算

最大弯矩 M = 0.1ql2=0.1×2.47×0.90×0.90=0.200kN.m

最大剪力 Q=0.6×0.900×2.474=1.336kN

最大支座力 N=1.1×0.900×2.474=2.449kN

抗弯计算强度 f=0.200×106/5260.0=38.09N/mm2

纵向钢管的抗弯计算强度小于205.0N/mm2,满足要求!

挠度计算

三跨连续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最大挠度

V=(0.677× 1.949+0.990×0.000)×900.04/(100× 2.06×105×127100.0)=0.331mm

纵向钢管的最大挠度小于900.0/150与10mm,满足要求!

4、板底支撑钢管计算

横向支撑钢管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连续梁计算

集中荷载P取纵向板底支撑传递力,P=2.45kN

2.45kN 2.45kN 2.45kN 2.45kN 2.45kN 2.45kN 2.45kN 2.45kN 2.45kN 2.45kN

支撑钢管计算简图

0.588

支撑钢管弯矩图(kN.m)

支撑钢管剪力图(kN)

变形的计算按照规范要求采用静荷载标准值,受力图与计算结果如下:

1.26kN 1.26kN 1.26kN 1.26kN 1.26kN 1.26kN 1.26kN 1.26kN 1.26kN 1.26kN

支撑钢管变形计算受力图

0.041

支撑钢管变形图(mm)

经过连续梁的计算得到

最大弯矩 M max=0.588kN.m

最大变形 v max=0.672mm

最大支座力 Q max=8.000kN

抗弯计算强度 f = M/W =0.588×106/5260.0=111.74N/mm2

支撑钢管的抗弯计算强度小于设计强度,满足要求!

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小于900.0/150与10mm,满足要求!

5、扣件抗滑移的计算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时,扣件的抗滑承载力按照下式计算: R ≤ R c

其中 R c——扣件抗滑承载力设计值,取8.00kN;

R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传给立杆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

计算中R取最大支座反力,R=8.00kN

单扣件抗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满足要求!

6、模板支架荷载标准值(立杆轴力)

作用于模板支架的荷载包括静荷载、活荷载和风荷载。

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1)脚手架的自重(kN):

N G1 = 0.158×5.150=0.814kN

(2)模板的自重(kN):

N G2 = 0.200×1.000×0.900=0.180kN

(3)钢筋混凝土楼板自重(kN):

N G3 = 25.100×0.180×1.000×0.900=4.066kN

考虑0.9的结构重要系数,经计算得到静荷载标准值 N G = 0.9×(N G1+N G2+N G3)= 4.554kN。

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考虑0.9的结构重要系数,经计算得到活荷载标准值 N Q = 0.9×(2.500+0.000)×1.000×0.900=2.025kN

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公式

N = 1.20N G + 1.40N Q

7、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稳定性计算公式为:

其中 N ——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N = 8.30kN

i ——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i=1.59cm;

A ——立杆净截面面积,A=5.060cm2;

W ——立杆净截面模量(抵抗矩),W=5.260cm3;

[f]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f] = 205.00N/mm2;

a ——立杆上端伸出顶层横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a=0.30m;

h ——最大步距,h=1.50m;

l0——计算长度,取1.500+2×0.300=2.100m;

λ——由长细比,为2100/15.9=132 <150满足要求!

φ——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 l0/i 查表得到0.386;

经计算得到σ=8300/(0.386×506)=42.448N/mm2;

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稳定性计算σ < [f],满足要求!

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稳定性计算公式为:

风荷载设计值产生的立杆段弯矩 M W依据模板规范计算公式5.2.5-15:

M W=0.9×0.9×1.4W k l a h2/10

其中 W k——风荷载标准值(kN/m2);

W k=u z×u s×w0 = 0.300×1.250×0.600=0.225kN/m2

h ——立杆的步距,1.50m;

l a——立杆迎风面的间距,1.00m;

l b——与迎风面垂直方向的立杆间距,0.90m;

风荷载产生的弯矩M w=0.9×0.9×1.4×0.225×1.000×1.500×1.500/10=0.057kN.m;

N w——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轴心压力最大值,参照模板规范公式5.2.5-14;

N w=1.2× 4.554+0.9× 1.4× 2.025+0.9×0.9× 1.4×0.057/0.900=8.089kN

经计算得到σ=8089/(0.386×506)+57000/5260=52.282N/mm2;

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稳定性计算σ < [f],满足要求!

8、楼板强度的计算

(1)计算楼板强度说明

验算楼板强度时按照最不利考虑,楼板的跨度取4.50m,楼板承受的荷载按照线均

布考虑。

宽度范围内配筋2级钢筋,配筋面积A s=1944.0mm2,f y=300.0N/mm2。

板的截面尺寸为 b×h=3600mm×180mm,截面有效高度 h0=160mm。

按照楼板每12天浇筑一层,所以需要验算12天、24天、36天...的

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荷载要求,其计算简图如下:

(2)计算楼板混凝土12天的强度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

楼板计算长边4.50m,短边4.50×0.80=3.60m,

楼板计算范围内摆放5×5排脚手架,将其荷载转换为计算宽度内均布荷载。第2层楼板所需承受的荷载为

q=1×1.20×(0.20+25.10×0.18)+

1×1.20×(0.81×5×5/4.50/3.60)+

1.40×(0.00+

2.50)=10.67kN/m2

计算单元板带所承受均布荷载q=3.60×10.67=38.41kN/m

板带所需承担的最大弯矩按照四边固接双向板计算

M max=0.0664×ql2=0.0664×38.41×3.602=33.05kN.m

按照混凝土的强度换算

得到12天后混凝土强度达到74.57%,C40.0混凝土强度近似等效为C29.8。

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为f cm=14.22N/mm2

则可以得到矩形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

ξ= A s f y/bh0f cm = 1944.00×300.00/(3600.00×160.00×14.22)=0.07 查表得到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能力计算系数为

αs=0.077

此层楼板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为:

M1=αs bh02f cm = 0.077×3600.000×160.0002×14.2×10-6=100.9kN.m 结论:由于∑M i = 100.90=100.90 > M max=33.05

所以第12天以后的各层楼板强度和足以承受以上楼层传递下来的荷载。

第2层以下的模板支撑可以拆除。

钢管楼板模板支架计算满足要求!

超全面圈梁梁板钢筋计算公式

超全面的圈梁、梁、板钢筋计算公式 圈梁钢筋很简单的,分主筋和箍筋两部分 主筋计算:(梁长弯钩长搭接长(单根钢筋长每大于6米时))*设计根数*钢筋的比重 箍筋计算:梁长/设计箍筋间距*每个箍筋的长度*钢筋的比重 设计有外转角的附加钢筋时,按实际总根数*长度*比重就行啦 钢筋计算公式 一、梁 (1) 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 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 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0.5Hc 5d,为直锚,取Max{Lae,0.5Hc 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 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 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 2×11.9d(抗震弯钩值) 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 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 2×11.9d 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 (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 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 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 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 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 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 前中间支座值) (Ln/3 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 前中间支座值) (Ln/4 后中间支座值)。

楼板结构计算及配筋

利用PKPM进行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主要步骤(3) 十三、执行PMCAD主菜单5,画结构平面图 首先确定要画的楼层号 1、选择“1修改楼板配筋参数”,对各项参数进行确认和修改。 支座受力钢筋最小直径:8 板分布钢筋的最大间距:250 双向板计算方法:弹性算法 边缘梁支座算法:梁截面刚度相对楼板较大时“按固端计算”,否则“按简支计算” 有错层楼板算法:错层较大时“按简支计算”,错层较小时“按固端计算” 是否根据裂缝宽度自动选筋:选择“打勾”,允许裂缝宽度取默认0.3mm 使用矩形连续板跨中弯矩算法:选择“打勾” 钢筋级别:全部选用一级钢 钢筋放大系数:取默认值 钢筋强度设计值:取默认值 钢筋级配表:根据工程情况增(删)级配表,给出合适的钢筋级配。 2、选择“2修改边界条件”,先显示边界条件,再按照工程实际情况,对楼板边界条件逐个进行调整。 主要是不符合在楼板配筋参数中定义的边缘梁支座算法的地方,要在此修改边界条件。 3、执行“4 画平面图参数修改”,确定合适的图纸号、比例尺。 “板钢筋要编号”:此项控制楼板钢筋标注方式。选择“打勾”,相同的钢筋编同一个号,只在其中的一根上标注钢筋级配及尺寸;选择“不打勾”,图上的每根钢筋均要标注钢筋的级配及尺寸。 本工程要求不画钢筋表,板钢筋均不编号,钢筋不用简化标注,柱“涂黑”,梁线选择“虚线”。 4、执行“0 继续”,查看楼板计算结果图形。 1)执行“2 现浇板计算配筋图”,生成板计算配筋图BAS*.T。 2)执行“6 现浇板裂缝宽度图”,查看有否裂缝宽度超限。满足,则进行下一步绘施工图;否则,应选择“返回PM主菜单”修改板厚,按上述步骤重新计算。 5、执行“0 进入绘图”,绘制楼板施工图PM*.T。 1)执行“画板钢筋”,选择“自动布筋”。此时可有2种选择:“按楼板归并结果配筋”,则只在样板间内布筋,其余与之编号一样的房间均采用相同配筋;若不归并,则每个房间的配筋均按实际配筋在图上表达。 选择“通长配筋”->“板底配筋”,对相邻几个配筋相同的连续房间实现板底贯通配筋,即钢筋不在中间支座断开并锚固。 选择“改板钢筋”->“移动钢筋”,对钢筋标注位置重叠的钢筋作适当调整,保证图面清晰。 2)执行“标注轴线”,选择“自动标注”,标注轴线并命名。 3)执行“存图退出”,“插入图框” 1、依次键入其他要画的楼层号,重复上述步骤。 十四、执行PMCAD主菜单9,图形编辑、打印及转换 1、执行“图形拼接”,将多个*.T文件合并成一个文件以方便对比查看,如可将输入的各层楼(屋)面恒(活)荷载、梁间荷载、节点荷载等拼接形成一个荷载文件,各层结构构件几何平面图FP*.T拼接形成一个构件布置文件,各层柱、梁配筋验算图PJ*.T拼接形成一个文件,各层梁平面施工图PL*.T拼接形成一个文件,各层柱平面施工图ZPM*.T拼接形成一个文件,各层楼板施工图PM*.T拼接形成一个文件,等。 2、执行“T转DWG”,将T格式的文件转换为DWG格式的文件,以便在AutoCAD中对各文件作进一步地编辑、修改、打印。

钢筋混凝土楼板配筋计算书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摘要:本文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是土木工程学生设计学习的"居家良药". 关键词: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1.设计资料 本设计为一工业车间楼盖,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楼盖梁格布置如图T-01所示,柱的高度取9m,柱子截面为400mm×400mm。 (1)楼面构造层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20mm厚混合砂浆顶棚抹灰。 (2)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8kN/m2。 (3)恒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3(因为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kN/m2)。 (4)材料选用: 混凝土:采用C20(,)。 钢筋:梁中架立钢筋、箍筋、板中全部钢筋采用HPB235()。 其余采用HRB335()。 2.板的计算。 板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板的厚度按构造要求取。次梁截面高度取 ,截面宽度,板的尺寸及支承情况如图T-02所示。 (1)荷载: 恒载标准值: 20mm水泥砂浆面层; 80mm钢筋混凝土板; 20mm混合砂浆顶棚抹灰;

; 恒载设计值; 活荷载设计值; 合计; 即每米板宽设计承载力。 (2)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 边跨; 中间跨; 跨度差,说明可以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其计算简图如图T-03所示。 各截面的弯矩计算见表Q-01。 ,(根据钢筋净距和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并考虑到梁、板常用的钢筋直径(梁设为20mm,板设为10mm),室内正常环境(即一类环境)的截面有效高度h。

和梁板的高度h有以下关系: 对于梁: h。=h-35mm (一排钢筋) 或 h。=h-60mm (两排钢筋);对于板 h。=h-20mm 、h。=h-(最小保护层厚度+d/2) ,其中最小保护层厚度依据环境类别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定, 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一般的,对于梁可取20,板可取10),各截面的配筋计算见表Q-02。 中间板带②~⑤轴线间,其各区格板的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各跨跨中和中间支座考虑板的内拱作用,其弯矩降低20%。 3.次梁的计算。 次梁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取主梁的梁高,梁宽。 荷载:

施工升降机基础承载力计算书

施工升降机基础承载力计算书计算依据: 1、《施工现场设施安全设计计算手册》谢建民编著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4、《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 5、《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 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一、参数信息 1.施工升降机基本参数 2.楼板参数

3.荷载参数: 二、基础承载计算: 导轨架重(共需35节标准节,标准节重175kg):175kg×35=6125kg, 施工升降机自重标准值: P k=((1480×2+1480+1258×2+200+6125)+2000×2)×10/1000=172.81kN; 施工升降机自重: P=(1.2×(1480×2+1480+1258×2+200+6125)+1.4×2000×2)×10/1000=215.37kN; 考虑动载、自重误差及风载对基础的影响,取系数n=2.1 P=2.1×P=2.1×215.37=452.28kN 三、地下室顶板结构验算 验算时不考虑地下室顶板下的钢管的支承作用,施工升降机的全部荷载由混凝土板来承担。根据板的边界条件不同,选择最不利的板进行验算 楼板长宽比:Lx/Ly=3/4=0.75 1、荷载计算 楼板均布荷载:q=452.28/(3×1.3)=115.97kN/m2 2、混凝土顶板配筋验算 依据《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M xmax=0.039×115.97×32=40.71kN·m M ymax=0.0189×115.97×32=19.73kN·m M0x=-0.0938×115.97×32=-97.9kN·m M0y=-0.076×115.97×32=-79.32kN·m 混凝土的泊桑比为μ=1/6,修正后求出配筋。 板中底部长向配筋: M x=M xmax+μM ymax=40.71+19.73/6=43.99kN·m αs=|M|/(α1f c bh02)=43.99×106/(1.00×19.10×3.00×103×525.002)=0.003;

现浇板的分类、构造及受力特征

现浇板的分类、构造及受力特征 现浇板按受力可分为简支板、连续板、悬臂板。现浇板按长宽比和受支承条件影响,又可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从受力特征分析,单向板实际上相当于宽度大而高度低的梁。单向板荷载向两边支承传递,双向板向四边支承传递。 电线管集中穿板处,板应验算抗剪强度或开洞形成管井。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管弄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虑四层32的钢管叠加)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板的上部纵筋伸入支座后即使水平段满足锚固要求时也要增加弯折,弯折长度为不小于10d.地下车库由于防火要求不可用预制板。框架结构不宜使用长向板,否则长向板与框架梁平行相接处易出现裂缝。现浇板的配筋尽量用二级钢,除吊钩外,不宜采用一级钢。一级钢虽然有很好的延性但抗拉强度低,施工难度大。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板编号和钢筋编号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分布筋一般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宜加斜筋。顶层应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 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宜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一般:如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一般可按塑性计算,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挑板挑出长度大于2米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较长外露挑板(包括竖板)宜配温度筋。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内挑板端部宜加小竖沿,防止清扫时灰尘落下。当顶层阳台的雨搭为无组织排水时,雨搭出挑长度应大于其下阳台出挑长度100,顶层阳台必须设雨搭。挑板配筋应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大间距钢筋,给工人以下脚的地方,防止踩弯。挑板内跨板跨度较小,跨中可能出现负弯距,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挑板端部板上筋通常兜一圈向上,但当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2时是难以施工的,应另加筋。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加小梁,或板适当加厚加暗梁。 的1.5至2倍,否则应打抗滑移桩,防止原有建筑的破坏。建筑层数相差较大时,应在层数较低的基础方格中心的区域内垫焦碴来调整基底附加应力。拉梁顶标高宜高,否则基础砖墙高度较高。底层内隔墙一般不用做基础,可将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局部加厚。考虑到一般建筑沉降为锅底形、结构的整体弯曲和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协同作用,顶、底板钢筋应拉通(多层的负筋可截断1/2或1/3),且纵向基础梁的底筋也应拉通。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一是没用,二是容易出现裂缝。基础底面积不应因地震附加力而过分加大,否则地震安全了

梁板钢筋的下料长度计算及例题

梁板钢筋的下料长度 =梁板的轴线尺寸-保护层(一般25)+上弯勾尺寸 180度弯勾=6.25d 90度弯勾=3.5d 45度弯勾=4.9d 再咸去度量差:30度时取0.3d\ 45度0.5d\60度1d\90度2d\ 135度3d 如果是一般的施工图纸按上面的方法就可以算出来如板的分布筋\负盘\梁的纵向受力筋\架力筋.如果是平法施工图那就要参考 03G101-1B了 箍筋的长度:外包长度+弯勾长度-6d 弯勾长度6加100\8加120\10加140 箍筋个数=梁构件长度-(25保护层)*2/箍筋间距+1 矩形箍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表1) 式中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 外包宽度=b-2c+2d; 外包长度=h-2c+2d; b×h=构件横截面宽×高; 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d——箍筋直径。

箍筋调整值见表1。 2.计算实例 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内配筋箍筋φ 6@150,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长度。解:外包宽度= b-2c+2d =250-2×25+2×6=212(mm) 外包长度=h-2c+2d =500-22×25+2×6=462(mm)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 =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110(调整值) =2(212+462)+110=1458(mm) ≈1460(mm)(抗震箍) 错误计算方法1: 箍筋下料长度=2(250-2×25)+2(500-2×25)+50(调整值) =1350(mm)(非抗震箍)错误计算方法2:箍筋下料长度=2(250-2×25)+2(500-2×25)=1300(mm) 梁柱箍筋的下料,在施工现场,如果给钢筋工一个总长= 2b+2h-8c+26.5d的公式,钢筋工不是太欢迎;如果将梁的已知保护层直接代入公式,使表达方式简单一些,钢筋工就容易记住。 譬如,当次梁的4面保护层均为25mm时, 箍筋直径为圆8,我们有:箍筋总长=2b+2h+12mm; 箍筋直径为圆10,我们有:箍筋总长=2b+2h+65mm;

车库顶板承载力计算书2

计算书 1.混凝土泵车通过车库顶板时的承载力计算 基本计算参数: 混凝土泵车自重为34t,当混凝土泵车通过混凝土顶板时,前排轮 子承受荷载与后排轮子承受荷载的比例为3: 4,则前排单组轮子承受的荷载为7t,后排两组轮子各承受的荷载为7t。每组与楼面的接触 面积为X,前排轮子与后面两排轮子的距离分别是4m和。车体荷载简化图如图1所示。 ,2000 ’ 4 ' \ * 图1 车体荷载平面简化图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考虑泵车从250mn的板上通过;顶板混凝土强 度等级为C35,根据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试块已经达到设计要求。

其抗压强度设计值f c=,抗拉强度设计值f t二。为了安全期间,泵车应缓慢通过楼板,按照通过时最不利荷载对其承载力进行验算。 对板的抗剪强度进行验算: 根据图纸设计和现场混凝土的浇筑情况,选取泵车通过的最大板进行验算,查图纸得到最大跨板的尺寸为X。 当整个泵车的轮胎位于长跨板的图示位置时,此时板的抗剪处于最不利位置,以此进行混凝土板抗剪验算。 如下图图2所示: 图2泵车通过楼板受力简化图 其中泵车轮胎面积为m X,当泵车前轮行驶至板的某跨中位置 时,处于最不利位置,泵车荷载为340KN梁宽I为,其局部线荷载

为03KN/m =m 根据所建模型,整个板剪力图如图3: 图3泵车通过楼板剪力图 其中所受最大剪力为。 对于混凝土板而言,其板厚为 250m m 保护层a s =30mm, f t =, h 0=h-a s =250-30=220mm 抗剪配筋验算公式: =xx 600 X 220=>。 因此,不需要对楼板配抗剪钢筋即可满足抗剪要求。 因此,板的抗剪承载力满足要求。 对板的抗弯强度进行验算: 根据图纸设计和现场混凝土的浇筑情况,选取泵车通过的最大板 进行验算,查图纸得到最大跨板的尺寸为X 。 对板最大正弯矩抗弯验算: 当只有整个泵车的前轮胎位于长跨板的某跨跨中位置时,此时的 板的下部抗弯受力处于最不利位置, 以此进行混凝土板抗弯验算,由

楼板强度的计算.doc

楼板强度的计算 (1)计算楼板强度说明 验算楼板强度时按照最不利考虑,楼板的跨度取8.400m,梁板承受的荷载按照线均布考虑。 宽度范围内配筋2级钢筋,配筋面积A s=3696.0mm2,f y=300.0N/mm2。 板的截面尺寸为 b×h=5600mm×220mm,截面有效高度 h0=200mm。 按照楼板每12天浇筑一层,所以需要验算12天、24天、36天...的 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荷载要求,其计算简图如下: (2)计算楼板混凝土12天的强度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 楼板计算长边7.00m,短边7.00×0.80=5.60m, 楼板计算范围内摆放8×7排脚手架,将其荷载转换为计算宽度内均布荷载。 第2层楼板所需承受的荷载为

q=1×1.20×(0.20+25.10×0.22)+ 1×1.20×(0.50×8×7/7.00/5.60)+ 1.40×(0.00+ 2.50)=11.22kN/m2 计算单元板带所承受均布荷载q=5.60×11.22=62.83kN/m 板带所需承担的最大弯矩按照四边固接双向板计算 M max=0.0664×ql2=0.0664×62.82×5.602=130.82kN.m 按照混凝土的强度换算 得到12天后混凝土强度达到74.57%,C40.0混凝土强度近似等效为C29.8。 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为f cm=14.22N/mm2 则可以得到矩形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 ξ= A s f y/bh0f cm = 3696.00×300.00/(5600.00×200.00×14.22)=0.07 查表得到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能力计算系数为 αs=0.067 此层楼板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为: M1=αs bh02f cm = 0.067×5600.000×200.0002×14.2×10-6=213.4kN.m 结论:由于∑M i = 213.38=213.38 > M max=130.82 所以第12天以后的各层楼板强度和足以承受以上楼层传递下来的荷载。 第2层以下的模板支撑可以拆除。 钢管楼板模板支架计算满足要求!

圆板受力分析

第10章压力容器的弯曲应力和二次应力 本章重点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 (1)掌握圆平板受均布载荷时的弯曲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对弯曲应力的限制; (2)了解边界应力的产生原因和性质以及对二次应力的限制。 第一节圆形平板承受均布载荷时的弯曲应力 1、承受均布载荷圆形平板的变形 承受均布载荷的圆形平板变形后的宏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承受均布载荷的圆平板变形 2、径向弯曲应力与环向弯曲应力的分布规律及最大值 当板的上表面承受均布载荷时,板下表面所产生的最大弯曲应力沿半径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周边简支、承受均布载荷的圆平板,最大弯曲应力出现在板的中心处,其值为:

2max ,0,02 3(3)()()8M r r M r pR θμσσσδ==+=== (1) 对于化工用钢,0.3μ=,则: 2 max 21.24pR σδ= (2) 对于周边固支、承受均布载荷的圆平板,最大弯曲应力出现在板的四周,其值为: 2 max 20.75pR σδ=± (3) 上述公式中的“—”代表圆板上表面的应力,带“+”表示的是下表面的应力。 3、弯曲应力与薄膜应力的比较与结论 上面两个式(1)与(3)可以统一为: 2 max 2pD K σδ= (4) 其中K 为系数,对于周边简支圆平板:0.31K =; 对于周边固支圆平板:0.188K =。 为了与同直径,同厚度的圆柱形壳体所产生的薄膜应力进行比较,将(4)写成: max 222D pD D K K θσσδδδ == (5) 可见圆平板的应力是圆柱体的2D K δ 倍,此值非常大。 第二节圆形平板承受均布载荷时的弯曲应力 1、边界应力产生的原因 当设备相邻两段性能不同,或所受温度或压力不同,导致两部分变形量不同,但又相互约束,从而产生较大的剪力与弯矩。以筒体与封头联接为例(图3),圆柱筒身与较厚的平板封头相连接在一起,承受内压时筒身要向外胀大,而平板型封头对其有一个约束作用,平

木方 立杆 承载力的计算

木方按照均布荷载下连续梁计算。 1.荷载的计算 (1)钢筋混凝土板自重(kN/m): q11 = 25.000×0.120×0.300=0.900kN/m (2)模板的自重线荷载(kN/m): q12 = 0.300×0.300=0.090kN/m (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kN/m): 经计算得到,活荷载标准值 q2 = (1.000+2.000)×0.300=0.900kN/m 静荷载 q1 = 1.20×0.900+1.20×0.090=1.188kN/m 活荷载 q2 = 1.4×0.900=1.260kN/m 2.木方的计算 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最大弯矩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和,计算公式如下: 均布荷载 q = 2.203/0.900=2.448kN/m 最大弯矩 M = 0.1ql2=0.1×2.45×0.90×0.90=0.198kN.m 最大剪力 Q=0.6×0.900×2.448=1.322kN 最大支座力 N=1.1×0.900×2.448=2.424kN 木方的截面力学参数为 本算例中,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 = 4.00×7.00×7.00/6 = 32.67cm3; I = 4.00×7.00×7.00×7.00/12 = 114.33cm4; (1)木方抗弯强度计算 抗弯计算强度 f=0.198×106/32666.7=6.07N/mm2 木方的抗弯计算强度小于13.0N/mm2,满足要求! (2)木方抗剪计算 [可以不计算] (3)木方挠度计算 最大变形 v =0.677×0.990×900.04/(100×9500.00× 1143333.4)=0.405mm

结构设计中楼板设计总结

结构设计中楼板设计总 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板总结 1 板设计 1)从受力计算角度,一般板厚取值为:双向板按L/40(边跨时可适当加厚)、单向板按L/35(连续板)、L/30(简支板)。 2)跨度较大的板(板跨大于4m 时)及异形板的板厚,根据周边支座情况,酌情加大(一般可加大10~20mm)。 3)当板内埋的管线比较密集时,板厚应可取120~150mm。设计考虑加强部位,如转角窗、平面收进或大开洞的相临区域,其板厚根据情况取120~ 150mm。屋面板不小于120mm。 4)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取180mm(按嵌固在地下室顶板考虑);不嵌固时取160mm;覆土处顶板厚度不小于250 mm。 5)悬挑板的净挑尺寸不宜大于,否则应采取梁式悬挑。注意与厚挑板的相邻板跨,其板厚应适当加厚,厚度差距不要过大(可控制在20~40mm以内)。6)异形板的配筋应专门复核,不应直接简单采用PM的计算结果。 7)温度筋:较大板块的板面无筋区域,其温度、收缩应力较大,应在板面设配筋率不小于%的防裂构造钢筋。 8)挑板配筋:注意转角挑板配筋时的角部构造(阳角、阴角)。挑板底部构造钢筋:当悬挑长度较小、板厚较薄时可不配筋。 2 板筋绘制 首先,对板计算参数进行调整,钢筋级别要确定,其次,根据裂缝挠度进行配筋,若不满足,需反过来调整板厚;每一层都要进行计算。 如果计算的模型中存在异形板,则计算的结果就不能参照了,必须把异形板单独拿出来计算,可采用理正计算单块异形板。 边界条件的设定:边跨为简支,中间跨为固支,楼梯旁边的板也为简支。 绘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图层的设置,支座负筋与正筋需分层表示,便于查改; 2.支座钢筋锚入板内的长度,取板短跨的1/4,如果相邻板跨度不一样,支座钢筋锚入板内的长度,按跨度大的一跨取;

板钢筋计算公式

板钢筋计算公式 板的钢筋计算 【下部贯通纵筋】 +伸入支座长度*2+弯勾*2 1)底筋长度=净跨 伸入支座长度=max,(ha/2),(5d), (端部支座为梁、剪力墙、圈梁) = max,(ha/2),(12d), =(ha/2+5d) =(ha/2) =(ha-bhc) ha为支座(梁、剪力墙、圈梁)宽, bhc为支座(框架梁、剪力墙、圈梁)保护层 =La (最小锚固长度) = max(120,h) (端部支座为砌体墙,h为板厚 ) 2)底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 =(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 1/2直径-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 +1 【面筋】 1)面筋长度=净跨+伸入支座锚固长度*2+弯勾*2 伸入支座锚固长度=La(最小锚固长度) =0.4 La+15*d

=(支座宽ha-支座保护层bhc)+(板厚h -2*保护层) =(支座宽ha-支座保护层bhc)+(板厚h -保护层) =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2*保护层) =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保护层) 2)面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 =(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 直径-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 【负筋】 端支座负筋 1)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支座长度+弯勾+板 =(支座宽ha -保护层bhc)+(板厚h -保护层) =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2*保护层) =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保护层) 弯折长度=(板厚h -2*保护层) =(板厚h -保护层) 2)负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 =(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 -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 1/2直径 3)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界长度 150*2+弯勾*2 =轴线长度+弯勾*2 =布筋范围长度+弯勾*2 布筋范围=净跨-50*2

楼板承载力验算证

楼板承载力验算证明 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在结构二层平面位置处1-27轴往东米交1-B轴往北6米的位置即如下图: 在此区域放置了3台空调机位和100kg水泵机,经计算,此区域楼板需承受约200kg/m2(即2kN/m2)的活荷载,现需验算此活荷载是否能满足此楼板荷载承载力要求,验算如下: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50009-2012》第条表不上人屋面活荷载为 kN/m2,恒荷载经计算为 kN/m2,根据荷载不利计算要求,本设备楼板的荷载不利布置为空调机位的活荷载(活荷载与空调机位荷载取较大值为不利活荷载)加楼板恒荷载进行计算: m2;此区域的楼板为计算单元,但中间已设置次梁,因此计算单元为,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对双向板控制要求,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小于3,即为双向板,因此2=,2<<3,故本设备楼板区域计算为双向板控制。计算单位为四边铰接,需要验算楼板中间位置和边跨段弯矩是否满足要求,根据结构静力计算手册查询,弯矩可按系数控制,即计算弯矩为M==根据此弯矩查询构件配筋,由于弯矩过小,在此弯矩计算下的配筋率远远小于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因此本工程楼板配筋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条表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即楼板配筋面积为:=240mm2,因此,设备基础所在楼板区域内,在此

放置的3台空调机位和水泵机所产生的重力荷载能满足楼板的最小配筋要求,此计算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所示的条例满足要求。 为保险起见,对设备基础采用20#槽钢横担在1-B至1-C楼梯间的两根横梁上,使设备的承重均匀分布在两道横梁上;水泵的位置选在梁上采用两段20#槽钢垂直于横梁放置。这样处理使设备的荷载控制在200kg/m2(即2kN/m2)以内,远远小于正常楼梯的荷载300kg/m2(即3kN/m2)。 设备布置及基础设置详见下图: 验算单位: 验算日期: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与构造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 1.定义 组合楼板由压型钢板、混凝土板通过抗剪连接措施共同作用形成。 2.组合楼板的优点 1)压型钢板可作为浇灌混凝土的模板,节省了大量木模板及支撑; 2)压型钢板非常轻便,堆放、运输及安装都非常方便; 3)使用阶段,压型钢板可代替受拉钢筋,减少钢筋的制作与安装工作。 4)刚度较大,省去许多受拉区混凝土,节省混凝土用量,减轻结构自重; 5)有利于各种管线的布置、装修方便; 6)与木模板相比,施工时减小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7)压型钢板也可以起到支撑钢梁侧向稳定的作用。 3.组合楼板的发展 二十世纪30-50年代 早在三十年代,人们就认识到压型钢板与混凝土楼板组合结构具有省时、节力、经济效益好的优点,到50年代,第一代压型钢板在市场上出现。 二十世纪60年代-70年代 六十年代前后,欧美、日本等国多层和高层建筑的大量兴起,开始使用压型钢板作为楼板的永久性模板和施工平台,随后人们很自然的想到在压型钢板表面做些凹凸不平的齿槽,使它和混凝土粘结成一个整体共同受力,此时压型钢板可以代替或节省楼板的受力钢筋,其优越性很大。 二十世纪80年代-现在 组合板的试验和理论有了新进展,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广泛地采用了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日本、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相应的制定了相关规程。 我国对组合楼板的研究和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主要是由于当时我国钢材产量较低,薄卷材尤为紧缺,成型的压型钢板和连接件等配套技术未得到开发。近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引进,组合楼板技术在我国已较为成熟。 4 常用的压型钢板的截面形式 给出了几种实际工程中采用的压型钢板,通过图片使学生对压型钢板有感性的认识,图中所示设置凹槽的压型钢板,设置凹槽后可明显提高钢板和混凝土板的组合作用。

楼面承载力验算

楼面承载力验算 高处作业吊篮通过悬挂机构支撑在建筑物上,应对支撑点的结构强度进行核算。 (1)、支撑悬挂机构前支架的结构所承受的集中荷载应按下式计算: N D =Q D /9(1+L 1/L 2)+G D .....................<查JGJ202-2010中5.2.6> 式中:N D —支撑悬挂机构前支架的结构所承受的集中荷载(KN) Q D ---吊篮动力钢丝绳所受拉力的施工核算值,应按式计算(不考虑安全系数) G D ---悬挂梁自重163Kg = 1.63kN L 1---悬挂梁前支架支撑点至吊篮吊点的长度(1.5m ) L 2---悬挂梁前支架支撑点至后支架支撑点的长度(4.6m ) N D =(45.97KN/9)×(1+1.5/4.6)+1.63kN=8.39KN 非施工状态下后支架所受集中荷载最大,为配重的重量:500KG=4.9KN 为了避免集中压力值过大,在各个支架底部铺垫2.0m ×2.0m ×0.05m 木板,使压力分散,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2)吊篮前支架压力计算 ①悬挂机构1.5m/4.6m : ND=QD(1+L1/L2)+GD=45.97/9(1+1.5/4.6)+1.63=8.39KN 式中:D N ——支撑悬挂机构前支架的结构所承受的集中载荷(kN ); ' D Q ——吊篮动力钢丝绳所受拉力的施工核算值(kN ); D G ——悬挂横梁自重,163101630 1.63D G N kN =?==; 1L ——悬挂横梁前支架支撑点至吊篮吊点的长度,1 1.5L m =; 2L ——悬挂横梁后支架支撑点至吊篮吊点的长度,2 4.6L m =。

楼板计算

LB-1矩形板计算 一、构件编号: LB-1 二、示意图 三、依据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四、计算信息 1.几何参数 计算跨度: Lx = 3000 mm; Ly = 13000 mm 板厚: h = 200 mm 2.材料信息 混凝土等级: C40 fc=19.1N/mm2 ft=1.71N/mm2 ftk=2.39N/mm2 Ec=3.25×104N/mm2钢筋种类: HRB400 fy = 360 N/mm2 Es = 2.0×105 N/mm2 最小配筋率: ρ= 0.214% 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 = 30mm 保护层厚度: c = 20mm 3.荷载信息(均布荷载)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γG = 1.200 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γQ = 1.400 准永久值系数: ψq = 1.000 永久荷载标准值: qgk = 7.000kN/m2 可变荷载标准值: qqk = 4.000kN/m2 4.计算方法:弹性板 5.边界条件(上端/下端/左端/右端):固定/固定/固定/固定 6.设计参数 结构重要性系数: γo = 1.00 泊松比:μ = 0.200 五、计算参数: 1.计算板的跨度: Lo = 3000 mm 2.计算板的有效高度: ho = h-as=200-30=170 mm 六、配筋计算(ly/lx=13000/3000=4.333>2.000,所以选择多边支撑单向板计算):

1.X向底板配筋 1) 确定X向底板弯距 Mx = (γG*qgk+γQ*qqk)*Lo2/24 = (1.200*7.000+1.400*4.000)*32/24 = 5.250 kN*m 2) 确定计算系数 αs = γo*Mx/(α1*fc*b*ho*ho) = 1.00*5.250×106/(1.00*19.1*1000*170*170) = 0.010 3) 计算相对受压区高度 ξ = 1-sqrt(1-2*αs) = 1-sqrt(1-2*0.010) = 0.010 4) 计算受拉钢筋面积 As = α1*fc*b*ho*ξ/fy = 1.000*19.1*1000*170*0.010/360 = 86mm2 5) 验算最小配筋率 ρ = As/(b*h) = 86/(1000*200) = 0.043% ρ<ρmin = 0.214% 不满足最小配筋要求 所以取面积为As = ρmin*b*h = 0.214%*1000*200 = 428 mm2 6) 计算纵跨分布钢筋面积 不宜小于横跨板底钢筋面积的15%,所以面积为: As1 = As*0.015 = 428.00*0.15 = 64.20mm2 不宜小于该方向截面面积的0.15%,所以面积为: As1 = h*b*0.0015 = 200*1000*0.0015 = 300.00mm2取二者中较大值,所以分布钢筋面积As = 300mm2 采取方案 10@180, 实配面积436 mm2 2.X向左端支座钢筋 1) 确定左端支座弯距 M o x = (γG*qgk+γQ*qqk)*Lo2/12 = (1.200*7.000+1.400*4.000)*32/12 = 10.500 kN*m 2) 确定计算系数 αs = γo*M o x/(α1*fc*b*ho*ho) = 1.00*10.500×106/(1.00*19.1*1000*170*170) = 0.019 3) 计算相对受压区高度 ξ = 1-sqrt(1-2*αs) = 1-sqrt(1-2*0.019) = 0.019 4) 计算受拉钢筋面积 As = α1*fc*b*ho*ξ/fy = 1.000*19.1*1000*170*0.019/360 = 173mm2 5) 验算最小配筋率 ρ = As/(b*h) = 173/(1000*200) = 0.087% ρ<ρmin = 0.214% 不满足最小配筋要求 所以取面积为As = ρmin*b*h = 0.214%*1000*200 = 428 mm2采取方案 10@180, 实配面积436 mm2 3.X向右端支座钢筋 1) 确定右端支座弯距 M o x = (γG*qgk+γQ*qqk)*Lo2/12 = (1.200*7.000+1.400*4.000)*32/12

楼板受力分析

楼板力学分析 广东省封开县江口中学 526500 张东旭 论文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粤教版的一道课后习题,针对这道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 关键字:力矩 物体平衡 截面法 问题出之于粤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课后习题第六题。 建筑中,用水泥混凝土制作各楼层的地板时,由于混凝土坚硬耐挤压但缺乏弹性,容易在拉伸时断裂,而钢筋弹性好,耐拉伸,所以常在水泥板内加钢筋以增强其抵抗弯曲的能力,试根据弯曲形变的特点说明图中三种布置钢筋的方法中哪种最合理。 教学参考书中只给出了答案是a 选项,至于为什么选a 教学参考书中没有任何提示。 出题人的想法可能是想把这道题出成一种扩展题型。与文科的材料题很类似。 特点就是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超过教学大纲要求的,书本上肯定没有,在题干中出题人给考生留下了解题的提示。在做题的同时扩展考生的知识面。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这一点事切实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所以说这道题是一道好题。但是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学生已经产生了思维固化。我个人觉得,在教师用书上还是应该给任课教师做出提示的。 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那些呢? 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疑问。题目中已经明确了楼板受两个力,一个是压力。学生理解的比较好,另外一个是钢筋的产生的纵向拉力。楼板整体是平衡的,那么这个拉力是用来与那个力平衡的。这个力明显不属于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的范畴。 第一个超纲的点在物理和理论力学中,假设受力体是不变形的刚体。讨论的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速度、加速度、运动轨迹和运动中的能量转换问题。在这里就没有内力、变形、强度等概念。但在工程结构中,受力体是由“可变形固体”材料组成的结构。这时,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就会产生变形。也正是由于这种变形,才产生了抵抗外力的内力。也正是由于这种内力,结构才表现出承力和传力的功能。比如桥梁,在车辆压上去时,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组成构件将车辆对桥面的压力传递到基座上去的。这道题显然研究的是系统内力,属于结构力学范畴。 第二个超纲的点,粤教版教材认为物体静止的条件是受力平衡,根本不考虑转动,不涉及到转动平衡,而这道题恰恰属于转动平衡。 物体的平衡是指两个不同的平衡的合称,及位动平衡和转动平衡。前者对应的是平动(滑动),平衡条件为所收合外力为零,平动过程中物体自身的各质点间不会产生相对位移。后者对应的是转动,平衡条件为以某点为支点,总力矩为零,则称相对这点转动平衡。纯转动(合外力为零,相对某点合力矩不为零)的过程中物体的质心是不会产生位移的。 力矩,大家都比较熟悉。它是和物体的转动相联系的一个力学概念。一个具有固定轴的

楼板计算模板

2 标准层楼板计算 2.1楼板结构布置 主梁跨度为7.5m/2.4m ,次梁跨度为7.2m/3.6m 。A 区间格板的跨度为3.6m , 板的2 33.1/ 3.6m m 8.421<==l l ,按双向板计算,同理,B~R 区格板均按双向板设计。楼板结构布置如下图: 按高跨比条件,当()mm l h 90~120401~301 1=?? ? ??=时,满足刚度要求,可不验 算挠度,故走廊L 、M 、P 、Q 、N 区格板取板厚h=100mm,其余各区格板均取板厚h=120mm 。 次梁截面尺寸应满足h b l h ?? ? ??=??? ??=31~21,181~1212

则1h =(600~400)mm ,取1h =500mm ,1b =250mm 。 2h =(300~200)mm ,取2h =400mm ,2b =250mm 。 主梁截面尺寸应满足()mm L h 625~938121~81=??? ??=,取h=650mm , 则()mm h b 267~40031~21=?? ? ??=,取b=300mm 。 2.2 楼板弯矩及配筋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 2.2.1楼板荷载计算 ①活荷载:q=1.4×2.0=2.8KN/2m ②恒荷载: 面层: 10mm 厚80cm ×80cm 地砖 0.01×20=0.2KN/2m 20mm 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0.02×20=0.4KN/2m 板自重: 120mm 厚钢筋砼楼板 0.12×25=3.0KN/2m 板底抹灰: 20mm 厚混合砂浆刷乳胶漆 0.02×17=0.34KN/2m g=1.2×(0.2+0.4+3.0+0.34)=4.728KN/2m g+q=4.728+2.8=7.528KN/2m 求各区格板跨内正弯矩时,按恒载满布及活荷载棋盘式布置计算,取荷载: 'g =g+2q =4.728+1.4=6.128KN/2m 'q =2q =1.4KN/2m (走廊因为板厚为100mm,所以恒载为 3.44KN/2m ,g=1.2×3.44=4.128KN/2m ,'g =4.128+1.4=5.528KN/2m ) 在'g 作用下,各支座均可视为固定;在'q 作用下,各区格板四边均可视为简 支,跨内最大正弯矩在中心点处,取二者之和作为跨内最大正弯矩。 在求各支座最大负弯矩时,按恒荷载及活荷载均满布各区格板计算,取荷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