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疑难课例研究:《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疑难课例研究:《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疑难课例研究:《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疑难课例研究:《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3月29日教研活动

“宋明理学”一课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感到吃力。这篇林小静老师设计的教学,可以说是一篇释疑解惑的妙文,特推荐给大家,供大家在教学中借鉴。

--------王景林教学思路设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作为哲学化的儒学思想,理学是抽象的、艰深晦涩的;作为明清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理学是压抑人性的、杀人不见血的工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理学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如果说作为一种思想,孔孟儒学的缺憾是缺少哲学思辨的话,那么理学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其变得更精致、更完善。理学家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关心国计民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理学家希望他们的道理明白晓畅,广为人知。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达到生动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让学生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了解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笔者根据学生情况,结合自己的阅读与理解,理出以下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一:学习《史记》的写作特点,发挥历史叙述的优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叙述典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深入浅出地表达历史观点,让学生觉得理学是生动通俗而不是佶屈聱牙,理学家是可亲可敬而不是道貌岸然。即以感性的知识为铺垫,以达到理性的思考——通过叙述程门立雪、鹅湖之辩、亭前格竹、龙场悟道、徽州牌坊、南康之会等史实,让学生分析、认识理学的南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人性的束缚。

设计思路二: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在问题的提出和探究互动中增长认识。选择恰当的材料,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索,在互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寻找答案。

设计思路三:用几个思维发散的问题,将思想史教学上升到洞察思想真谛的高度。通过“闽学为什么胜于洛学”的讨论,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将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有机联系起来,拓宽视野;通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谁是谁非”的争辩,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理性思考问题;通过“宋代书院在教育史和思想史上地位”的思考,让学生明白思想的独立性对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设计

关于“宋明理学”这一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主张的了解,理解理学的两大派别及其基本主张;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促进学生理解理学是三教合流的产物,是儒学的哲学化,并且学会辨证地评价理学;通过对理学家的经历的了解,感受理学家伟大的人格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点评:对教学目标的理解非常到位】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教师:[用PPT展示如下图与文]温家宝总理2006年9月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

访时,曾引用张载(横渠先生)的这四句话来表达心声。谁能给大家解读一下这首诗。[学生可能解释不到位,教师要根据情况及时补充说明] 。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来没有心,但是在人为的仁爱影响下,天地便有了一颗仁爱之心了。即人可以努力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

“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普通民众,这句的含义是为百姓的安身立命服务。

“为往圣继绝学”:这里的“往圣”是指历史上的圣人孔、孟等,因为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久而久之,谶纬迷信盛行,导致儒学的危机,张载等人希望恢复中断了的孔、孟学术传统。

“为万世开太平”:指的是要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是儒家学者一贯坚持的远大抱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理学家张载所倡导的人生目标,事实上他也是这样践行的。张载讲学于横渠镇,故人称他横渠先生,这四句诗,便是有名的横渠四句,代表了理学家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理学的出现:儒、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教师:出示教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材料设计问题。【点评:选择恰当的材料,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索,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理性思考问题,符合高考的要求,值得借鉴】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天下之人若饥渴之于饮食,苟得而已。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

——摘自《李觏集》卷二八《答黄著作书》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可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儒佛对比,儒学的不足是什么?佛教为什么能让许多人追随?为什么宋代理学会兴起?宋代理学是什么样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教师:[在学生相互问答的基础上补充与引导,进而分析理学产生的背景]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陈义甚高,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与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儒学危机]

佛教却有大量追随者,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战乱不休,流离失守的人们需要寻求精神慰藉,佛教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愿望,如同饥饿之人遇到食物一般。其实,不仅佛教,道教也有类似的作用与意义,宗教深得苦难人民的心。[社会危机] 面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一些士大夫痛心疾首,希望重振儒学。李觏,宋初一名儒家学者,

开始强烈反佛,后来对儒衰佛兴有了新的认识。[学者探索]

相比儒学而言,佛、道的优势是:有哲学的系统,能够给苦难中的民众以精神慰藉。用引导的方法比用强制的方法更有效,改造儒学才是出路。中国人在宗教态度上的包容性推动了一些儒家学者为重振儒学,从佛、道中吸取养分,儒学有了重大突破,一种新的思想理学在宋代出现了。[儒、佛、道相互渗透]

⊙社会危机:魏晋南北朝以来,王朝更迭频繁,统治腐败,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引起思想变化。

⊙儒学危机:汉代儒学体系的不足,加上佛、道的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三教”合一:儒、道、佛互相渗透,儒学从佛、道中吸取了长处。

⊙学者探索:富有责任感的儒家学者不断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

二、程朱理学:从洛学到闽学

教师:构成理学的三部分,一是严肃的儒学,一是深奥的佛教,一是道教思想。理学是不是高深抽象的学问呢?其实,据史书记载,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在洛阳讲学十余年,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这说明二程讲学是很成功的,理学也不讨厌。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思想体系称为洛学。

洛学后来经杨时、游酢传到福建,是为闽学。

历史叙述:程门立雪【点评: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叙述典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深入浅出地表达历史观点,让学生觉得理学是生动通俗而不是佶屈聱牙,理学家是可亲可敬而不是道貌岸然。以感性的知识为铺垫,达到理性的思考,如何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

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福建将乐人。游酢,福建建阳人。当时,河南人程颢、程颐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洛阳许多学者前去拜他们为师。

杨时被朝廷委任做官,但他辞而不就,在颍昌以学生之礼拜程颢为师。杨时学成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道南矣。”后来程颢去世,杨时得知后,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程颢死后,杨时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见到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等到程颐察觉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后来,杨时游酢均位列程门四大弟子。

教师:今天我们还会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表达某种意思,“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表达对“程门立雪”的理解——指对学问的追求和对老师的尊敬] 若能程门立雪,何愁学而不成。就像杨时、游酢,学业大成,跻身于程门四大弟子之列。杨时的哲学思想后来经罗从彦传给李侗,再由李侗传给朱熹,而朱熹后来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算起来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了。至此,闽学大兴而超过洛学,这是否是历史的必然呢?我认为,这正折射出宋代,尤其是南宋,南方政治、经济的发展。靖康之乱后,宋室南迁至杭州,政治中心南移;而且,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宋时南强于北的格局确立,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南方文化的繁荣。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会是孤立的,所以我们在学历史时要善于联想与联系,可以“大胆假设”,但必须“小心求证”,课后

同学们可以查找资料论证这一历史问题。【点评:学必修三时,能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出示教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材料设计问题。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摘自《朱文公文集》卷十七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可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理学家苦心地探寻“理”,“理”指的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相互问答的基础上补充与引导]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三纲五常,儒家伦理道德,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理。朱熹与孔、孟都重视伦理道德,但是他们分别用什么方法说服人们接受呢?【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孔孟主要靠说教引起人们对伦理道德的重视;朱熹理直气壮地声称,伦理道德是宇宙间最重要的东西,是万物的本性,人们应当感知它、领会它。

“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个体(个人)离不开“天理”(社会)的观点渗透了哲学的精神,是佛、道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有人说,儒学缺乏哲学思想,这种观点在理学诞生后就不再成立了。那么,程朱理学属于什么哲学范畴呢?

学生: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摘自《朱子语类》卷十五教师:如何才能获取“理”?[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理”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可以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地观察事物、格物致知获知“理”。

“格”指的是“深刻地探究”,而“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那么,这个探究是不是搞科学研究啊?不是的,细致探究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朱熹的这首诗大家一定很熟悉,现在让我们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一次。

教师:宋代理学学习研究者甚多,那么,官方对理学是否重视呢?其实,南宋朝廷把理学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直到元明清科举考试尊奉朱熹的《四书集注》,并以此为标准,程朱理学才由民间学问上升为官方哲学。

⊙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的含义:世界本源,伦理道德,人性

⊙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

⊙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

⊙历史地位:从民间学问上升到官方哲学,影响深远

三、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教师:心学,顾名思义,强调“理”源于人的内心而非外物。

历史叙述:鹅湖之辩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江西鹅湖书院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争辩。与朱熹同一时期的陆九渊兄弟的观点与朱熹有很大分歧,学者吕祖谦发起约会,邀请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集会于江西鹅湖寺,开展学术讨论。群山环绕,林木葱茏,这里确实是读书、交流、讨论的好地方。如今,书院的墙壁已经斑驳,但当年却是最辉煌的建筑;如今,房舍已显寂静,但当年的辩论却是盛况空前。先后辩论十日,到会者有三、四十人,双方各持己见,十分激烈。由这一场争论可以看出,南宋理学与心学的争议。“穷理居敬”,康熙皇帝的这一题词表明,后代君王对理学的认同与推崇。所谓“穷理”,就是穷究事物之理。

教师:辩论会上,陆九渊诗云:“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这句诗说明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一个人在孩提时候就知道爱父母,长大晓得钦师尊长说明爱心生而有之。陆九渊认为,伦理道德原本在人的心中。“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诗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这是什么意思?[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学问越是简单越容易广为人知,而繁琐支离的学问不易传播。言外之意,他们的学说比朱熹的简单易懂。

据《陆九渊年谱》载:“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命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辩论双方各持己见,没有统一看法。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求学启示?[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从朱熹那里,我们知道了博学广识的意义,从二陆那里我们可以领悟到多思考、用内心感知的启迪。那么,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的思想分别属于什么哲学呢?

学生:属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既然理学和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是否应该被否定呢?我们常接受这样的教育:认可唯物主义,而把唯心主义扫进了黑名单。但是,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顾准曾说:“事实上,所有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理主义、经验主义,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人类思想,都曾经标志着人类或一部分人类所曾处过的阶段,都对人类进到目前的状况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因为,每一种思想都会推动人们去思索,它使思想文化如同一个有多种水源的大海,充满活力,而不是一潭寂寂的死水。理学与心学,就是

对人类思想有积极贡献的唯心主义。【有自己独到的间接】鹅湖之辩,二陆和朱熹都没能说服对方,但是,这次争辩推动了理学和心学的发展,哲学最大的作用在于引发人们思考,而不是给出一个既定的不可更改的答案。

历史叙述: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王阳明早年信奉朱熹学说,为了格物致知,一次,他与朋友先从自家花园的竹子格起,对着竹子想穷尽其中的理,结果朋友不出三天就病倒了,王阳明坚持了七天,理没有格出来,人却大病一场。一直苦心求理而不得的王阳明,在后来仕途遭受重挫、谪居乡野时发现了理之所在: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之后,发配到偏僻的贵州龙场。从繁华的京城到荒凉的龙场,王阳明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心里充满苦闷与悲戚。在他谪居龙场的三年,那些没有什么学识修养的山野村民,截然不同于京城中勾心斗角的官员,他们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难关,不仅给了他生活的勇气,而且启发了他,他发现:“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教师:亭前格竹格不出伦理道德,龙场的经历让王阳明发现哪里有伦理道德?[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伦理道德在心中而不在外物。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有人卑鄙无耻、有人勾心斗角,他们也有伦理道德吗?[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有的,只是被蒙蔽了,只有去除私心和物欲,愚夫愚妇也可以像圣人一般高洁。这就是王阳明的哲学信念——“致良知”。王阳明的思想是对陆九渊思想的继承和光大。

⊙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理”之所在:“心即理也”

⊙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哲学范畴:主观唯心主义

教师:宋代讲学、教育、辩论的场所在书院。[PPT展示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

书院与今天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宋代的书院多是民间教育机构。如果说入官学教学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而书院教学则是为了追求学问,注重人格修养;书院的教学方式也很灵活,师生对坐,辩驳诘问,推心置腹。当时的书院往往兼有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的作用。

书院的地点,一般选在青山绿水中,有时甚至是交通不便的深山处,偏僻幽静。比如岳麓书院在湖南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嵩山南麓,石鼓书院位于衡阳石鼓山。如此选址,有助于求学者潜心学习,探求真知,读书治学,并能陶冶心性,超脱世俗的繁杂。而且,使书院很少受到官方政治倾向的约束,使学术可以更自由。所以,儒学是在宋代的书院而不是在官学里完成了它的伟大变革,产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几百年的理学,培养了一大批经世济民之才。事实上,古往今来,真正的思想革命往往都发生在民间学术机构中,或者虽是官办的但政府对它没有多少约束的机构中,因为在这种机构中更有可能实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四、对理学的评价:集毁誉是非于一身

历史叙述:徽州牌坊

说到徽州,[PPT展示徽州贞节牌坊]我们马上就想起徽商,主要是因为徽商居明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此外,徽州又以牌坊闻名。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据记载,仅仅一个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2人,宋代5人,元代21人,明代710人,清代7098人。1905年,古徽州最后一座牌坊“孝贞节烈坊”在徽州知府主持下建成。这座简陋的牌坊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像以往那样是纪念某人或者某个家族,而是用于旌表整个徽州府有记载的所有孝贞节烈者的总牌坊,竖墙上砌出四柱和横枋,用墨涂出门框,额枋用石,镌有“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等大字。

教师:惊人数据的背后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徽州妇女受到禁欲思想的限制尤其深重。

这是因为徽州70%以上的成年男子要离乡从事商贸经营,所以特别注重用理学约束妇女,告诫她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是一个惨烈的故事,都是一部辛酸史。徽州妇女要忘记青春,忍住寂寞,养育孩子,照顾好家庭,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就家族的荣耀。贞节牌坊唐宋较少,可见唐宋对妇女的约束较小,而自元代以来,理学成为正统思想,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大,到了明清格外严重。牌坊是统治者和民间共同宣扬程朱理学的见证,理学宣扬伦理禁欲,让封建礼教、贞节观念渗透到人的行为规范和心灵深处,导致节烈妇女人数的膨胀。那么,理学家本人是如何行事的呢?他们是否面目狰狞或者内心邪恶呢?

历史叙述:南康之会

鹅湖之会以后,朱陆又有一次重要的会晤是南康之会。公元1181年,朱熹知南康军,

二月,陆九渊访朱熹于南康,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者感动不已,至有泣下者,朱熹也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并再三表示:“熹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又请陆九渊书写讲义,将讲义刻于石以作纪念。(见《陆九渊年谱》)

教师:感动朱熹和众学生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是“喻于义”,即知晓义。由此可见,理学与心学都强调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以维护封建统治。所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派学问根底是相同的,是理学的两支。现实生活中的理学家怎样处事呢?朱熹为官时为社稷安稳出谋划策,上书朝廷反对与金和议,力主抗金,体恤百姓疾苦,不畏强兵与权臣;不为官时则招徒授学传承理想,始终不改其志。陆九渊为官、教学与朱熹相似,为官实干清廉,讲学授徒,重视教育事业。

从这些理学家的经历中,我们看到理学的另一面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重视精神力量,注重道德修养,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对于理学,为什么我们一会儿否定它,一会儿肯定它?理学为什么如此矛盾?【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这是事物两面性的反映。“以理杀人”并不是理学家的本意,而是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有意宣扬理学抑制欲望的一面,忽略了对人民宽厚的一面。一种思想一旦被固化,可能变得面目全非,失去活力。事实上,即使是对理学不合理之处开战的人,骨子里不乏理学的风骨。王夫之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忧国忧民的感叹,是对个体力量的坚持,是对个人社会责任的坚守。

⊙理学的消极影响:压抑人性,维护专制统治

⊙理学的积极影响:重视精神力量,注重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本课小结]

教师:我们再次回顾横渠先生的诗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我们是否对理学家的抱负有更深的理解呢?希望真正的理学精神能引导我们活得更充实,过得更有意义!

(作者:林小静,地址/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

宋明理学教案1

第三课宋明理学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一、儒学复兴运动——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唐]韩愈:道统说 2、[唐]李翱:复性论 二、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 理学: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 1、北宋五子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私谥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因居临伊川,后人称为伊川先生。两人为亲兄弟,河南洛阳人。二程,以理学家周敦颐为师,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提出来,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二程哲学核心是“天理”或“理”。他们认为“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理”是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在认识论上,二程的“格物致知”并不是指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要在人的内心恢复“天理”。二程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抬高到和六经相同的地位。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 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 .......

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第4课宋明理学 师: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宋明理学》。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恐吓) 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白马寺龙门石窟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 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教义? 生: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师: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生: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师:结合佛、道的基本教义和时代特征,请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宋明理学教案20

对《宋明理学》一课教学有效性的追问 《宋明理学》这一课被老师们公认为比较难讲的一节课,之所以难突出体现在三点上:一是备课方面,教师没有大量阅读这些思想家的文章、著作,以致于无法领悟他们的思想观念,结果只能根据教材和教参硬生生给学生灌进去;二是备学生方面,师生缺乏沟通交流的空间,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宋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它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什么样的危局?程朱理学又怎样具有了挽救危局的能力?我们为什么又需要三纲五常呢?三是实际生活方面,限于时间和财力,我们无法去到那些思想家生活学习过的地方去感受和体验,没有见过贞节牌坊,不能充分感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束缚。 我曾设想编制一个情景剧,再现“鹅湖之会”辩论的场景。但是学者的思想境界岂是仅仅一个情景剧概括地了。学生们也经常呼吁,“老师讲境界吧”,那么又如何才能讲出境界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位世界史的老师讲美国的南北战争一课,以他自己写作的一篇文章《追寻伟大境界的殉葬者——林肯》为蓝本来讲的,文中详细刻画了林肯面对南北分裂,面对危局时的心情,最后如何做出艰难的决定,这里不用去讲林肯起了多么关键的作用,用了这些描写心情的文字境界全出,伟人的形象也顿时伟岸高大。《百家讲坛》最初兴起的时候,着实掀起了一场国学热。如若让这些大师来给中学生上课,必定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讲的有思想、有深度,而且有趣,甚至还引发了他们的共鸣。我想这就是讲出了境界吧。这些大家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也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有心用心去搜集并研究了资料,对自己所讲了熟于心;二是不拘泥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不拘泥于任务自由地展开;三是努力做到与听众的共鸣。我想这大概可以和开头提出的三点相对照,去探索出课堂教学的境界。 具体到宋明理学这一课,实际怎么操作呢?西安铁一中学的李元亨老师有一个结合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标题是《理想的力量------追寻守仁向阳逐明之路》。他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提出“两种不同课型的纠结”的理念非常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具体是这样的:“两个不对接”的无助:“教”的理想与“考”的现实,“想”的丰满与“做”的骨感;“两个够不着”的尴尬:高考标准老师够不着,老师的标准学生够不着;“两个不清楚”的无奈:学生不清楚老师要讲什么,老师不清楚学生掌握什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老师是有心无力。那么怎么办呢? 经过热烈的评课和自我反思,我也慢慢从中悟出了一些东西。 要达到有效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课有吗?有,那只是课程标准里边的硬性规定,我只不过是做了一回搬运工而已。还是应该有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现有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具体目标和立意,这样的教学才更具有方向性。 其次,突出课堂中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几个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并且留出充足的学生自学和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课堂闪耀着思维的光芒,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这里的问题要在历史故事里适时地插入,而且要符合历史本身的逻辑,突出故事中的人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共鸣。正如,许纪霖先生所讲“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八倍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的讲给学生听,让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喜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许纪霖、郑志峰《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5(5)) 再次,注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存天理,灭人欲”怎样压制了人性,现实中小脚女人和贞节牌坊的例子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还有正面思想情感的激发,民族大义由文天祥和林则徐事迹的适时呈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是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落地。学生已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他们需要更大空间和场景,完成历史长时段的演绎和短时段的切换,才能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最后,教师的教不能成为表演的艺术,而应不拘泥于时间,教学任务,应以学生掌握为主,在编制导学案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爬坡之后得到提升。老师要善于搭建沟通的桥梁。否则过强的设计感就会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行云流水般的讲述也会掐断了学生的思考与质疑。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 (1)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导语:请大家朗读下面这首词 PPT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师:词的作者是谁?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生:岳飞,精忠报国。 师: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宋朝名将,岳飞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家贫力学,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刻上“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准则。绍兴九年议和之势已成,,岳飞满腹抱负无处施展,在征战的路上写下了这首后来传诵千古的《满江红》,同年,金撕毁议和协议,大军侵宋。岳飞带兵应敌,打败金军,一举收复失地直至开封,眼看多年愿望即将能够实现,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岳飞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观点各异。 师:如果你是岳飞,在接到12块金牌之后便会怎么办呢? 生:众说纷纭。 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理学。 一、理学复兴的背景(板书) 师:请大家朗读这首诗 PPT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宋明理学》教案(1)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

高二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宋代为加强*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o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第4课宋明理学 166中学王晓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课前体验出发,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提升学生辩证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立意。 本课遵循人本主义理论,由学生游学活动展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考纲与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必修三文化文明进程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第4课; 2.本课承前启后,上承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启明清之际传统思想的批判,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了解起到重要的背景作用; 3.本课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培养,素质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背景了解较弱,需加强知识点的总结与落实。 2.能力水平:示范校文科重点班,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学习能力,迁移知识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安排预习,材料阅读,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对于理学与儒家思想有更多思考。 3.心理特点:愿意主动发言和深入思考的同学较少;对材料解析有畏难心理,粗读,盲目。开展合作探究鼓励主动思考,提问时注意引导对各个层次学生。 4.学生课前曾游学参观武夷山与朱熹园,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宋明理学认识很有限且较为偏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典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学的内涵。 2.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探究问题的答案。 3.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知识。 4.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理学家伟大的人格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多视角的认识理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宋明理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 【内容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 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 他人,龙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本目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提问: 1、魏晋时期直接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2、唐代中后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的是谁?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 子之道又是谁? 3、“北宋五子”是哪几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道路的是谁?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的是 谁?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的是谁? 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他的理学体系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 5、陆王心学指的是什么?标志着重健儒家理论的任务已经完成的是什么?心学的开创者 是谁?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心学的集大成者是谁? 新授: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讨论后归纳) 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 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 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 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 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 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 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 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最全版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学习实践】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高中历史微课的优化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的优化设计 发表时间:2017-08-04T14:14:28.487Z 来源:《高等教育》2016年10月作者:黄洪章 [导读] 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重点探讨微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黄洪章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重点探讨微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微课;教学设计;优化 微信,微博,微课,微时代,是时下热门。“微课”之定义虽仍有争议,但是并影响实际中的微课教学。胡铁生老师说:“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1]。”以此定义,微课其实就是老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将课程重新设计开发的一种教学记录。那么,如何设计微课?如何做到微课设计的优化?本文就以《阳明心学》为例,重点探讨在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一、微课教学的选题 以微见大,微可足道。选题是设计微课的第一步。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如若选题不当,如选题太大,或是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又或是选取显性知识等,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学不到什么实质性内容,也会耗费教师精力,做了无用功。因此,在进行微课的选题时,要对高中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要选择符合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阳明心学”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4课《宋明理学》中的部分内容。本篇课文原来包括“儒学的危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三个课题,其中尤以“阳明心学”哲理性强,思维含量极高,难以弄懂,也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同时,从学情状况看,也很适合那些年龄在 16~18岁的高中学生思辨学习。因此,将“阳明心学”设计并录制成微课,具有较高的选题价值,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次播放微课视频进行对比学习,集中学习,重复学习。 二、微课教学环节的设计 主题确定后,具体内容选择哪些?应如何处理教材内容和史料扩充的问题?一系列的设计问题摆在面前。一般来说,构成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在设计“阳明心学”时,适当参考人教版的课本,把它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既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成多个小知识点,又要为防止碎片化,要使人物及其思想更丰满些,于是把它分为“人物简介”“人物思想”“心学评价”三部分,进行了如下设计: 首先,切入课题要迅速,因为微型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时或是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或是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也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阳明心学”微课是这样导入的:“话说唐宋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刺激了儒学的复兴。宋代名家辈出,理学兴起,明代再掀高潮,又出现了王阳明。王阳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其次,为增加微课的直观性,加深对阳明先生的理解,避免教材的呆板无趣,可增加王阳明名片:“人物简介,此心光明”。在世:1427年-1529年;朝代:中国明朝;籍贯:浙江余姚;头衔:心学大师;官职:南京兵部尚书;作品:《传习录》;事功:平定宁王之乱;镇压南赣、闽、两广盗贼(农民起义)[2]。 第三,“人物思想,阳明心学”是本节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核心内容。但是教材只简易介绍过“阳明格竹”的故事,但其它内容却无史料介绍,学生只读课本上抽象化的理论是不能理解、领悟其中含义的。因此,这一部分的微课设计应不惜笔墨。在学习“心即理”“心外无物”思想时,若不谈“岩中花树”,便可说无从欣赏阳明心学的胜景光华,因此微课可设计成在古典音乐伴奏下,品味“岩中花树”这段经典:王守仁与友人同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3]。”为优化微课的教学效果,可在此给学生一道思考题:“这和唯物论有什么不同?” “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的又一重要思想。但岳麓版却无从介绍,因此可参考人教版课本,在微课视频中显现,展现微课对课文的增补功能,用于充实阳明思想,也可知微课其实不微。 “致良知”也是阳明心学的精彩之处。课本只从理论上作说明,学生并不能更感性、更直接的领会其中之义。于是,在微课中可增补史料:“阳明先生与聋哑人杨茂的对话。”先生说:你的口不能说是非,你的耳不能听是非,你的心还能知道是非否?杨茂说:知是非。先生说:如此,你的口虽不如人,你的耳朵虽不如人,可你的心还与人一般。先生又开导说:大凡人都是这样的心。此心若能存天理,就是个圣贤的心;就算口不能说,耳朵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说不能听的圣贤。心若不存天理,那就是个禽兽的心;口虽能说话,耳朵虽能听见,也只是个能说会听的禽兽[4]。 这段文字对话,如不是以微课视频配音来展现,而是用普通的教学课件来投影,就会失去微课声情并茂、亲切感人的特点。微课的特殊功能更易感知何为“良知”,何为“心灵修行的圆满”,从而加深对阳明心学“致良知”的理解。 最后,微课和其它课程一样,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教育。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作为一个完整的微课教学设计,在微课的最后把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讨论:“心学评价,心灵智慧”。不同时代,不同立场,不同评价。微课选取古代明朝皇帝明穆宗、近代梁启超和日本东乡平八郎、当今学者杜维明、余秋雨等对阳明先生的评论,要求学生以“人人心中均有一块明月,人人心中均有一个圣人”为主题对阳明心学进行评价。 三、微课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反思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微课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更易诱发学生感知历史和思考问题。胡铁生老师说:“高度重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5]。” 怎样做好微课设计的优化?首先,与传统教案或课件相比,微课选题要准确。其次,微课设计要精致,线索要鲜明,需要有合理的教学环节。没有导入、没有总结、没有互动等必备的教学环节的微课不能说是好微课。第三,时间要简短,时长不超10分钟,切入和收尾均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三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主张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学生对古人道德情操的感性认识。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先代哲人睿智的哲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难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宋明时期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人生主张。 教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利用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来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江南春绝句》和泰山红门宫图片。 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设问:这种情景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概括: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家学说互相吸收、融合,从东晋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佛教、道教的教义和儒家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宋明理学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第三节内容。宋明理学是儒学的重要发展,儒家思想在此阶段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宋明理学在本专题以及整个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哲学色彩较浓,比较难于理解。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全面把握儒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政治学科相关哲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目标 (1)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使学生理解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通过了解宋明理学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使学生能清晰把握理学发展过程,理解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3)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水平和阐释历史事物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朱熹的理学思想。使用概念教学法,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朱熹的经典语录作为背景材料来分析,提升学生材料解析水平。 难点: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和评价宋明理学。通过情景教学法和移情探究法,设置课堂历史情景剧降低课题难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突破难点。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高二政治已经学习相关哲学内容,所以学生对此课的学习有一定思想基础。但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

高二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

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