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 2001 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 天内。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

乱,不用 " 创口感染 "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

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

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 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

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 1 年内发生

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

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

有发热≥ 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

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三、器官 (或腔隙 )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 30 天、有植入物手术后 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

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 .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

器官 (或腔隙 )感染的证据。

3 .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 )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

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必须取 2 份标本

分泌物培养 +分泌物涂片

培养结果分泌物涂片

进一步明确

培养阴性培养阳性脓细胞多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分析是否与使用可单纯诊断切口抗菌药物或采样排除采样污染裂开、脂肪液化标本不正确有关

结合临床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确定发生手术

部位切口感染

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24小时内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说明:

1.临床和 (或 )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为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

3.病人出现切口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者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 2001 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 天内。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

乱,不用 " 创口感染 "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

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

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 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

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 1 年内发生

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

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

有发热≥ 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

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三、器官 (或腔隙 )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 30 天、有植入物手术后 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

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 .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

器官 (或腔隙 )感染的证据。

3 .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 )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

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必须取 2 份标本

分泌物培养 +分泌物涂片

培养结果分泌物涂片

进一步明确

培养阴性培养阳性脓细胞多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分析是否与使用可单纯诊断切口抗菌药物或采样排除采样污染裂开、脂肪液化标本不正确有关

结合临床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确定发生手术

部位切口感染

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24小时内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说明:

1.临床和 (或 )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为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

3.病人出现切口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者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12-10-24T14:41:22.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0期供稿作者:林颖 [导读] 有些病人术前不作皮肤清洁护理,只是单纯刮毛,而且还用锋利的刮毛刀刮而不是用脱毛膏或剪刀剪。 林颖 (安徽省利辛县人民医院 236700) 【摘要】术后切口感染是困扰医患双方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寻找易感因素、易感环节、分析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有效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它的发生,提升医疗质量。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10-02 1、原因分析 微生物普遍存在于人体及周围环境中,当手术人员(主要是手)、病人皮肤、手术器械、敷料、用品消毒与灭菌不彻底时,就可将微生物传播到手术野内,从而使手术伤口发生沾染和感染。可见,手术切口感染原因与病人自身、环境、工作人员的无菌技术等有直接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1 病人自身因素,(1)知识层次、性格特征、卫生习惯、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比如卫生习惯差、过分焦虑等对疾病的预后都不利。 (2)过度肥胖、免疫力低下、糖尿病人群、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者、自身污染严重者。 1.2 环境因素 1.2.1 通道及布局不合理,三区划分不明确,易致交叉感染。 1.2.2 空气污染,手术室空气中的含菌量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浮游菌总数达700cfu--1800cfu/m3时,感染率明显增高,若降至180cfu/m3以下时,则感染的危险性就大为降低。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1)供应手术室空气的质量。(2)手术室中的人数。(3)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走动与说话。(4)工作人员的服装与手术盖布的质地。棉织品易产生纤维絮,与空气中的浮游菌,微粒形成气溶胶,增加感染机会。(5)保洁及空气消毒不到位。(6)手术间内温湿度不适宜,温度过高,工作人员体内代谢快易出汗,影响操作并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温度过低易发生低温功能障碍影响术后恢复。 1.3 工作人员的因素,据报道,来源于医院工作人员的切口感染约占手术部位感染的35%,主要在于: 1.3.1 医务人员重治疗、轻预防,对切口感染认识不足。 1.3.2 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匮乏,消毒隔离意识淡漠。 1.3.3 手术人员的技术:手术过程中的无菌观念,手术技术娴熟程度,手术时间长短、分离、结扎、止血是否彻底,缝合有无死腔,引流是否通畅等。 1.3.4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长期、联合、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至细菌耐药、病人抵抗力下反而易引起感染。 1.3.5 手术前皮肤准备不科学、手术后切口护理不规范。有些病人术前不作皮肤清洁护理,只是单纯刮毛,而且还用锋利的刮毛刀刮而不是用脱毛膏或剪刀剪。术后切口换药、拔管不注意无菌操作。特别是手卫生观念差。经常可见医生换药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另外,有的换药室无水设施、无消毒措施。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放置混乱。 1.4 手术类型,污染手术与无菌手术先后顺序不合理,有些医生消毒隔离意识淡漠,缺少整体观念,常常按自己的意愿随意安排手术。 1.5医疗用具的污染麻醉护理操作中使用的监护仪导线、中性电极导线、配电盘的导线以及各类仪器的电源连接线等易被污染,但消毒时不易引起注意或消毒不彻底,形成交叉感染源。 2 应对措施 2.1 建立健全组织手术室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主任、护士长任组长,负责手术室医院感染工作的分析,制定应对办法,下设院感专职管理护士,负责对应对办法的监督实施。同时,主任、护士长随时与医院感染办公室汇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取得医院支持。 2.2 制定具体办法 2.2.1 针对病人自身原因,一方面建立术前访视制度,每天专人访视病人,做好术前宣教工作,消除病人因紧张、焦虑情绪,做好沐浴、清洁皮肤的指导。另一方面,重点阅读病历,了解病人全身情况,对自身免疫力较低或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与患者及其主管医生沟通,对病人全身情况给予调节、使其达到耐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2.2.2 加强环境管理 (1) 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进入手术间的人数,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参观手术人数控制在3人以内。(2)每天动态消毒净化手术室空气,每天清晨在手术前清洁所有的水平表面,手术之间清洁所有的水平表面,每天手术结束时,彻底清洁消毒手术室,每周一次彻底清洁整个手术室,(3)空气消毒机,空调滤网定期清洗、更换。(4)各种仪器的导线、连线每天消毒巾湿擦并重点管理及督查。(5)使用质地优良的织物以减少线绒的产生。(6)控制手术间的温湿度,温度22°—25°、湿度在50%—60%,不仅满足人体舒适度,又不利于室内微生物生存。 (7)每月一次做空气、物表的生物学监测,使空气菌落数必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2.2.3 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1)针对工作人员知识缺乏、观念淡薄、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我们及时与医院感染办公室沟通,要求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使他们清楚工作中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因素、感染造成的严重后果、控制感染的措施。重点讲解手术室“门关、鞋关、更衣关”的重要性,要求全院人员自觉遵守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不要随意出入手术室观看手术。并制度检查考核奖惩办法,防患于未然。(2) 与病区护士长交流换药室的规范管理,要求改变不合理布局,增加消毒设施,监督医生的无菌操作,检查手卫生的落实情况。(3)对需要刮毛的,要用剪刀剪或用脱毛膏,离手术开始时间越近越好。(4)手术中爱护组织,轻柔操作,彻底止血,彻底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结扎的线头勿过多、过长、手术进行中严格无菌操作。(5)每月对科内医护人员及保洁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使他们对手术后感染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严谨工作。 2.2.4 合理使用抗生素强调术前30分钟使用抗生素,术后按原则及时停药,不超时、不超量。 3 体会 手术室是人流与物流聚集,污物与无菌物品并存之地,感染来源多,渠道多,是院内感染的重点部门,外科无菌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一、分类标准 1、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3、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W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II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咅IJ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I【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I]类。 2、易将I类切口混淆为【I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1 监测目的 1.1 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 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3 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 监测对象 为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 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 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 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 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 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 38 C,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3 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 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 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 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 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一:切口分类 1 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感染、非外伤性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2 Ⅱ类切口为可能污染切口,包括:⑴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⑵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阴囊、会阴部手术);⑶新近愈合的切口需要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腹探查止血等);⑷伤口6小时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 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⑴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⑵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⑶某些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愈合等级 1 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旭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乙(血肿)”. 3 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 中华医院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⑵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概念上的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②切口缝合针眼处有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③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者也不属于切口感染。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无植入物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且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体温于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病理学或影学检查发现有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⑵病源学诊断:在临床医生诊断的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3 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但涉及手术切口以外的任何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盖尾术后的膈下脓肿。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引流或穿刺发现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过病理学或影学检查发现及器官(或腔隙)有感染的迹象;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⑵病源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探讨

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探讨 发表时间:2013-11-05T16:51:14.670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唐一清[导读] 对所选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相应的伤口处理,其中对对照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采取常规的方法换药 唐一清 (湖南常德石门县新关镇卫生院 415302) 【摘要】目的:对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 年7 月至2012 年7 月期间普外科伤口感染的患者120 例,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所选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60 例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对对照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采取常规的方法换药,而对实验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采取碘伏与贝复济联合换药。对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以及平均换药次数进行记录,并且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所选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感染时间为(27.65±3.12)d,平均换药次数为(23.13±3.41)次;而实验组中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感染时间为 (13.35±2.12)d,平均换药次数为(10.46±2.31)次,即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更短,且平均换药次数更少,p<0.05。结论:在对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伤口处理时,采取碘伏与贝复济联合换药对于患者的愈合情况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关键词】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临床治疗 在对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伤口处理时,采取碘伏与贝复济联合换药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1]。本文就此对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 年7 月至2012 年7 月期间普外科伤口感染的患者120 例,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所选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有60 例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23 岁至8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51.5±4.7)岁,其中创伤伤口患者为16 例,手术切口患者有44 例。实验组中有60 例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22 岁至8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4±4.5)岁,其中创伤伤口患者为18 例,手术切口患者有42 例。两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伤口类型以及伤口深度等方面类型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选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相应的伤口处理,其中对对照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采取常规的方法换药,即在使用酒精、碘酒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消毒后,使用凡士林纱布或雷夫诺纱条将其创面以及腔隙填塞,再使用无菌敷料将伤口进行包扎,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渗液情况对患者进行换药。 而对实验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采取碘伏与贝复济联合换药。即先使用生理盐水将患者的创面进行彻底的清洗,后使用0.02%的呋喃西林溶液对其创面进行清洗,使用75%的酒精对患者的伤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后,将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再讲患者的脓性分泌物进行清除后使用0.5%的碘伏纱布敷于伤口表面,再使用凡士林纱布进行覆盖,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换药,直至患者的新生肉芽长出,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创面清洗以及0.5%的碘伏进行伤口消毒后,使用贝复济于伤口促进患者的肉芽生长。对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以及平均换药次数进行记录,并且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所选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1.3 数据处理 将结果输入SPSS18.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 检验;数据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一中的数据资料可知,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更短,且平均换药次数更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一。 表一.两组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的比较( ±S) 组别例数平均伤口愈合时间(d) 平均换药次数(次) 对照组 60 27.65±3.12 23.13±3.41 实验组 60 13.35±2.12 10.46±2.31 3.讨论 人们在进行疾病相关治疗时,由于各种原因易出现伤口感染情况,而普外科伤口感染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患者在进行疾病治疗时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应对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积极的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处理[2]。 而导致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相关数据可知,相对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的概率较高,而相对于年轻患者,年老患者的感染概率较高。第二,患者在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时,若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则伤口感染概率更大。由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较长,会使得患者创面暴露时间更长,从而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降低,致使出现伤口感染的概率更大[3]。第三,由于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手术器械的消毒不完全以及手术方式的不恰当易会使得患者的伤口感染概率更大。第四,患者自身机体免疫情况若较差,会使得患者的伤口感染概率较大。因此,为有效的降低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出现,应有意识的加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同时严谨对待手术治疗。另一方面,在对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伤口处理时,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4]。由本次试验所的相关数据可知,对照组中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感染时间为(27.65±3.12)d,平均换药次数为(23.13±3.41)次;而实验组中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的平均伤口感染时间为(13.35±2.12)d,平均换药次数为(10.46±2.31)次,即而在对普外科伤口感染患者进行伤口处理时,相对于采取常规的伤口处理方式,采取碘伏与贝复济联合换药使得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更为良好。碘伏作为高效广谱的外用消毒剂之一,对于病毒、真菌以及细菌等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而贝复济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创面修复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对于患者的伤口愈合有一定的积极临床作用。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愈合分级及记录 【提问】请教师详细讲解切口分类及愈和的分类标准! 【回答】答复: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愈合分级及记录方法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愈合的分级: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追问】请显示原题内容及答案,我要收藏此题,谢谢! 【回答】答复:你好! A.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I/甲” B.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Ⅲ,丙” C.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Ⅱ,甲” D.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Ⅱ,乙” E.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Ⅲ,甲” (问题)右胫腓骨开放骨折,清创内固定后切口愈合良好 答案选C 【追问】开放骨折不是属于污染伤口吗?为什么不选E呢? 【回答】答复:开放性骨折并非一定是污染伤口,虽然在自然环境下多数开放性骨折可能为污染伤口,但并不总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练习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外科手术切口描述错误的是() A.清洁切口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B.清洁-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C.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且已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D.感染切口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B.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C.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D.积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E.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 A.清洁切口 B.清洁-污染切口 C.污染切口 D.感染切口 2、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伤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B.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C.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D.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B.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或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发及疼痛 D.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4、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器官/腔隙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位置(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3.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说明: 5.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6.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7.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8.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9.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10.临床诊断: 11.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2.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13.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14.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15.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16.病原学诊断: 17.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18.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19.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20.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 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必须取2份标本 分泌物培养+分泌物涂片 培养结果分泌物涂片 进一步明确 培养阴性培养阳性脓细胞多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分析是否与使用可单纯诊断切口抗菌药物或采样排除采样污染裂开、脂肪液化标本不正确有关 结合临床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确定发生手术 部位切口感染 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24小时内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为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 3.病人出现切口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者 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4.疑似切口感染病例,必须送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而且培养的同时必须进行分泌物的涂片检查。 5.开放病灶和脓肿标本采样: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的污染杂菌,用无菌拭子先蘸取少许 6.生理盐水,然后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采集两份标本(一份培养一份革兰染色涂片) 7.置无菌容器中送检。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一:切口分类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污染的可能性而划分切口的类别。一般分为三类: 1、无菌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空腔脏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腔部位);手术后没有引流的伤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开颅术、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2、可能污染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⑴某些空腔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但是在良好控制条件下,没有发生异常污染的切口,如阑尾、胃、子宫等部位的手术。 ⑵手术区域的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阴囊、会阴部的手术)。⑶新近愈合的切口需要再次切开的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要再次切开探查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要再次开腹探查止血等)。⑷伤口在六小时内已经进行清创缝合的切口,如比较整齐的刀伤。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包括⑴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域或者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手术、阑尾穿孔的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

切除缝合的切口。⑵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⑶某些腹腔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三:切口愈合分级 愈合分级是判定伤口愈合情况的标准。分为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 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 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节、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乙(血肿)”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要 作切口切开引流。 四:切口等级/愈合类别:如下表:

(外科)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切口选择和径路

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切口选择和径路黎沾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普通外科手术种类繁多。对于开放手术,选择、设计好切口和径路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一个设计得当的切口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障。总的要求是: ① 尽量接近病变及拟进行操作的部位,能提供尽量好的显露;② 进入和关闭缝合尽量方便、简单;③ 尽量少造成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④ 手术后疼痛较轻,愈合牢固,不易裂开,形成的疤痕较细,对美容影响较小;⑤ 大小适中;⑥ 一旦需要,便于扩大、延长。切口的设计不限于选择皮肤切口,还包括切开后的径路,计划好如何减少损伤,改善显露,便于操作。对于复杂手术,更要强调个体化。 一、颈部手术切口的选择 甲状腺手术的经典切口是胸骨切迹上二横指顺皮纹的领式横切口,两端一般在胸锁乳突肌外缘处。 沿切口切开颈阔肌和颈深筋膜,向上下分离皮瓣后,从中线分开颈前肌群即可显露甲状腺两叶。如果明确病变就在一侧,也可从病侧肿块中央分开肌层直接显露,更为便捷,缺点是探查对侧不够彻底。 如果因病变范围较大显露不良,还可以切断一侧或双侧颈前肌群,则包括全切除在内的甲状腺所有手术都能完成。遇到甲状腺癌根治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可以添加沿胸锁乳突肌的纵向切口,以充分显露颌下区直到乳突和锁骨上区和气管前区。扩大的颈淋巴结清扫可做类“工”字形切口(注意夹角不能呈锐角),但手术后将留下颇大的功能和外形缺陷,因此目前一般采取改良切口径路: 从乳突开始,沿斜方肌前缘向下,到锁骨上2~ 3cm处转向前方,止于胸骨切迹上方,整个呈“ C”,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 、乳腺手术切口的选择 乳腺切口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而定。乳腺良性包块,在乳房上半部可以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弧形切口能提供良好的显露,位于内侧者美容效果优于放射状切口。乳房下半部宜行放射状切口。此外还可以根据部位和大小选择乳晕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 标性监测分析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2011年上半年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1全院总分析 在2011年1月~6月(上半年)期间,我们院感科对外科阑尾炎手术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前瞻性调查),共监测了13例,有Ⅱ类切口12例、Ⅲ类切口1例。其中有急性阑尾炎1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 共有手术部位感染者例,共13例手术(均为阑尾手术)。其中Ⅱ类切口12(急性阑尾手术)1例为Ⅲ类切口,(化脓性阑尾切除)感染病例中有切除例、在例并感染病例中有例手术部位感染为Ⅱ类切口(子宫1例、胆道3例、结肠1例),另外3例为Ⅲ类切口(胆道2例、乙状结肠1例)。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2、切口分析 共监测了13例阑尾炎切口,有为首位医生,其手术部位感染率为 0/13== 乳房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乳房手术切口感染率==0/99==0% 髋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10==0%,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感染率==0/10==0% 子宫手术部位感染率==1/123==%,子宫手术切口感染率==1/123==% 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5/38==%,胆道手术切口感染率3/15==% 胆囊手术部位感染率==0/5==%,胆囊手术切口感染率0/5==% 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15==%,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15==%

乙状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6==%,乙状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 ==1/6==% 2各科室分析 骨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全关节置换10例,有陈忠义7例,朱忠3例。 全部首医生:全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99==%。 肝胆外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胆道手术29例,其中有蔡柳新10例、张法标6例,王爱东1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浅表、Ⅱ类及Ⅲ类各1例)。 蔡柳新: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10=%(为Ⅲ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张法标: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6=%(为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王爱东: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外一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19例,有胆道手术9例、胆囊5例、结肠4例、乙状结肠1例.其中有邱振明10例(胆道手术6例、胆囊1例、结肠3例、乙状结肠0例)、王敏5例(胆道手术2例、胆囊2例、结肠0例、乙状结肠1例)、林祖朝4例(胆道手术1例、胆囊2例、结肠1例、乙状结肠0例)。发生切口感染4例(有深部及浅表各2例):邱振明2例 (胆道及结肠各1例、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王敏1例为胆道、Ⅲ类切口、深部、培养阳性;林祖朝1例为胆道、Ⅱ类切口、深部、培养阳性。 邱振明: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6=%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第一部分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1、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

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6、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可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有原有的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小时以上,

(完整版)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 (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结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与年龄、糖尿病、肥胖、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原因有关。结论: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筛查,通过完善术前检查降低切口长度,提高手术熟练度及无菌操作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切口感染。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处理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控制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发生率约为%~%。切口感染原因很多,涉及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环节,又与患者的体质及医生的处理等诸多因素有关。文章对 20XX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针对相应病症采取相应处理,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XX年我院383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男201例,女182例,年龄4~80岁,平均40岁。其中Ⅰ类清洁切口85例,包括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等;Ⅱ类清洁—污染切口190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108例,包括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其中术前肥胖26例,长期吸烟史38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9例。手术时间30 min~5 h,平均2 h,放置腹腔引流192例。 诊断标准:国家卫生部20XX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于术后第3、5、7天对所有术后患者的切口进行检测、并同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 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83例患者的体温单、重症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辅助检查等资料,对手术感染情况进行评估。 调查指标:调查指标各种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类(Ⅰ、Ⅱ、Ⅲ)、术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统计学分析:从监测的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者为病例组,切口愈合良好者为对照组,计算感染发生率,应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非条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愈合的分级也有三: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

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第五章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第三十三条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第三十四条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第三十五条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以下方法: (一)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二)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5ml,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结果判断:菌落数/镜=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20。 (三)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 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 为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