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膜分离法处理废水实验

液膜分离法处理废水实验
液膜分离法处理废水实验

“液膜分离法处理废水实验”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xxxxxxxx

班级:2010级工艺3班

学号:1043084xxx

实验组号:三班第3组

同组姓名:xxxxxxxxxxxxxx

实验时间:2013 年11月6日

老师:党亚固

撰写实验报告时间:2013年11月7日

液膜分离法处理废水实验

1 实验目的

[1]掌握液膜分离技术的操作过程

[2]了解两种不同的液膜传质机理

[3]用液膜分离法脱除废水中的污染物

2 实验原理

[1]液膜分离技术集萃取与反萃过程为一体,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低浓度物质。此技术已在湿法冶金、石油化工、生物制品、三废处理等领域得到应用。是利用一种膜状液体将组成不同而又完全互溶的原料液和接受液隔开,原料液中的欲分离组分通过液膜渗透到接受液,从而与原料液分离。

[2]由于欲处理的是醋酸废水溶液(外相),所以可选用与之不互溶的油性物质作为膜相,并选用NaOH水溶液作为内相。实验时,先将膜相与内相在一定条件下乳化使两者形成稳定的油包水(W/O)型乳状液,然后将此乳状液分散于醋酸废水(即外相)中。这样,废水中的醋酸将以一定的速度穿过液膜向内相迁移,并与内相NaOH反应生成NaAc而被保留在内相,从而与废水分离。然后,将乳液与废水分离,对乳液进行破乳,回收内相中高浓度的NaAc,同时使膜相物质再生,以便重复使用。

为了制备稳定的乳状液膜,需要在膜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可以根据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来决定,一般对于W/O型乳状液,选择HLB值为3--6的乳化剂。为了提高液膜强度,还可在膜相中加入一些膜增强剂(一般为

粘度较高的液体)。

[3]溶质透过液膜的迁移过程,可以根据膜相中是否加入流动载体而分为两种迁移机理,即型促进迁移机理和Ⅱ型促进迁移机理。Ⅰ型促进迁移机理,是利用了液膜本身对溶质的选择性溶解和传递作用,Ⅱ型促进迁移机理,则是在液膜中加入一定的流动载体(通常为此溶质的萃取剂),选择性地与溶质在界面处形成络合物,然后此络合物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向内相扩散,至内相界面处被内相试剂解络(反萃),解离出溶质载体,溶质进入内相而载体则扩散返回外相界面处再与溶质络合。流动载体的加入,通常可显著提高液膜的选择性和应用范围。

[4]液膜分离过程实际上是萃取与反萃取同步进行的过程,液膜将原料液中的溶质萃入膜相,然后扩散至内相界面处,被内相试剂反萃至内相。影响液膜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有:

(1)液膜内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它直接影响液膜的稳定性;

(2)膜溶剂的性质,它是构成液膜的基本材料,直接影响液膜的稳定性、选择性和溶质的渗透速率;

(3)流动载体的种类,它对提高液膜选择性和渗透速率具有重要作用;

(4)油内比,即制备乳状液膜时膜相与内相的体积比,该比值影响液膜稳定性和渗透速率;

(5)乳水比,即乳状液膜与外相的体积比,该比值决定了两相接触面积的大小,因而直接影响分离效率;

3 实验设计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调速搅拌器一套,液膜分离实验设备一套;砂芯漏斗过滤装置一套,用于液膜的破乳,分液装置一套;分析设备一套。

乳状液膜分离的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实验流程示意图

4 实验步骤

本实验为乳状液膜法脱除水溶液中的醋酸,首先需制备液膜。

本实验选用的两种液膜组成如下:

A、液膜组成:煤油95%,乳化剂5%

B、液膜组成:煤油90%,乳化剂5%,TBP (载体)5%

内相用2mol/L的NaOH水溶液。采用HA c水溶液作为原料液进行传质试验,HAc的初始浓度在实验时测定。具体步骤如下:

[1] 制乳搅拌釜中先加入A型液膜100mL,然后在1600r/min的转速下滴加内相

NaOH水溶液100ml(约1min加完),在此转速下搅拌15min待成稳定乳状液后停止搅拌,待用。

[2] 在液膜分离设备中加入待处理的原料液500mL,在约400r/min的搅拌速度

下加入上述乳液100mL进行传质实验,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一次,测定外相HAc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取样时间为2min、5min、8min、12min、16min、20min、25min),并作出外相HAc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待外相

中所有HAc均进入内相后停止搅拌。放出釜中液体,洗净待用。

[3] 在液膜分离设备中加入300mL料液,在与[2]同样的搅拌转速下加入100mL

乳状液,重复步骤[2]。

[4] 比较[2],[3]的实验结果,说明在不同处理比(料液/乳液体积比)下传质速

率的差别,并分析其原因。

[5] 用B型液膜,重复上述步骤[1]~[4],记录实验结果。

[6] 分析比较不同液膜组成的传质速率,并分析其原因。

[7] 收集经沉降澄清后的上层乳液用砂芯漏斗抽滤破乳,破乳得到的膜相返回至

制乳工序,内相NaAc进一步精制回收。

5 实验操作记录

实验时间:2013年11月6日天气:阴室温:18-21oC

09:21 称取40gNaOH,配制500mL的2mol/L NaOH溶液。

09:23 称取24g冰醋酸,配制1000mL的0.4mol/L HAc原料液。

09:30 取煤油92mL,乳化剂2g,液体石蜡6mL,配制液膜A 100mL。

09:50 取煤油89mL,乳化剂2g,TBP载体3mL,液体石蜡6mL,配制液膜B 100mL。

10:20 于制乳搅拌釜中先加入A型液膜100mL,然后在1600r/min的转速下滴加内相NaOH水溶液100mL(约1min加完),搅拌15min后停止,待

用。

10:30 用部分原料液润洗液膜分离设备。

11:00 在液膜分离设备中加入待处理原料液500mL,在约400r/min的转速下,加入乳液A 100mL,进行传质实验,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一次,取

样时间为2min、5min、12min、16min、20min、25min。

11:15 开始对所取样品依次进行分液。

11:17 对第一组样品依次滴定,记录相关数据。

11:22 于制乳搅拌釜中先加入B型液膜100mL,然后在1600r/min的转速下滴加内相NaOH水溶液100mL(约1min加完),搅拌15min后停止,待

用。

12:12 称取24g冰醋酸,配制1000mL的0.4mol/L HAc原料液。

12:20 在液膜分离设备中加入待处理原料液300mL,在约400r/min的转速下,加入乳液A 100mL,进行传质实验,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一次,取

样时间为2min、5min、8min、12min、16min、20min、25min。

12:35 对第二组样品依次滴定,记录相关数据。

13:25 在液膜分离设备中加入待处理原料液500mL,在约400r/min的转速下,加入乳液B 100mL,进行传质实验,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一次,取

样时间为2min、5min、8min、12min、16min、20min、25min。

14:30 对第三组样品依次滴定,记录相关数据。

14:52 在液膜分离设备中加入待处理原料液300mL,在约400r/min的转速下,加入乳液B 100mL,进行传质实验,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一次,取

样时间为2min、5min、8min、12min。

15:36 对第四组样品依次滴定,记录相关数据。

16:15 清理实验台,清洗实验设备,完成实验签到,结束本次实验。

6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6.1实验数据记录

V样=5mL,c NaOH=0.05mol/L

[1]A1组:

表一A型液膜:原料液=1:5

[2]A2组:

表二A型液膜:原料液=1:3

[3]B1组:

表三B型液膜:原料液=1:5

[4]B2组:

表四B型液膜:原料液=1:3

6.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本实验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外相中的HAc浓度,以酚酞作为指示剂显示滴定终点。实验数据处理:

[1]外相中HAc浓度

式中,C NaOH为标准NaOH溶液的浓度,mol/L;V NaOH为标准NaOH溶液滴定体积Ml,V HAc为外相料液取样量,mL。

[2]醋酸脱除率

式中,C代表外相HAc浓度;下标0,t分别代表初始及瞬时值。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分别计算出各组实验各个时刻的[1]外相中HAc 浓度和[2]醋酸脱除率,然后对实验结果数据绘制“Hac浓度—时间”的平滑曲线图(如下面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所示:

7 实验结果与讨论

[1] 比较A1和A2组实验结果及B1和B2组的实验结果:在不同处理比(料液/

乳液体积比)下传质速率有明显差异,即料液与乳液体积比的比值越小,分离效果越好,醋酸脱除率越高。因为该比值决定了两相接触面积的大小,比值越小,接触面积越大,因而直接影响分离效率;

[2] 比较A1和B1组实验结果及A2和B2组的实验结果:在不同液膜的的参与

下传质速率有明显的差异,即液膜本身中加入载体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醋酸脱除率更高,同时也影响液膜的稳定性;

[3] 观察A1、A2、B2实验结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外相HAc的浓度逐渐

降低,分离效率增加,醋酸脱除率增加;

[4] 观察B1的实验数据与其他3组不同且出现错误。外相HAc的浓度理应随着

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可是此次数据却一直波动。经分析,可能是由于第3组的各组分制乳后静置分层的时间过于冗长,导致滴定时HAc的浓度出现偏差;

环评爱好者论坛_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方法的探讨

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方法的探讨 摘要:针对无机化学实验室废水排放的特殊性和对环境的危害性,提出了射流一酸碱中和一沉淀一固液分离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并对废水处理装置的组成进行了具体的说明。此方法广泛地适应于各类无机化学实验室的废水处理。 关键词:实验室;废水处理;工艺;装置;方法 0 引言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化学实验室的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各类化学实验室建设数量不断增加。从实验室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学校、科研机构、检测中介机构和企业中的检验研究部门。企业内部实验室的污染问题可归纳为企业的环保问题,易于被各级环保部门重视,企业在处理自身的环保问题的同时,污染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理。而其它各类实验室多为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区域分散,废水排放量不大,其污染易于被忽视。 实验室实际上是一类典型的小型污染源,建设的越多,污染的总量越大。这些实验室,尤其是在中心城区和居民区的化学实验室对环境的危害特别大,因为历史的原因,许多化学实验室的排水管道与居民的排水管道相通,污染物通过下水道形成交叉污染,最后流入江河中或者渗入地下,对水资源的危害不可估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应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已成为化学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考核项目之一。因此,对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方法进行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化学实验室废水排放的现状 总体来讲化学实验室的废水排放情况复杂,不同工作性质的化学实验室的废水中污染物的成分不同。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二大类。本文仅针对无机化学类实验室废水处理的方法进行探讨,因为此类实验室在国土资源行业有较大的数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pH值是控制废水排放酸碱度的指标,我们在对国土资源、水务等行业的二个有代表性的无机化学类实验室废水排水管口进行了随机取样测试,总体测试结果是排放的废水pH值呈偏酸性,部分时间段pH测试值呈强酸性,其它污染主要是废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如Hgl、cr、Pb等有害元素。从时问分布上看,污染程度不同,并有随机性;从污染物成份上看,种类较多,并且复杂。 对照中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相关要求,从检测统计数据的情况可见,大多数检测数据超出排放标准。同时无机化学类实验室废水排放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企业污水的排放有相对稳定的排放量和污染物成分含量,而是随着实验方法的不同,药品、试剂的使用种类也随之变化,其排放量和污染物成分含量就显得比较复杂,同时在不同的时间段废水的pH值变化非常大,随机性很强。如果直接将工业化污水处理的模式应用于实验室废水的处理,很难达到理想的废水处理效果。因此,有必要针对实验室废水的特点提出一个有效、实用、节能的实验室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和处理装置,使实验室废水的排放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2 实验室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根据实验室废水的排放量和污染物成分随机性较大的特点,我们将废水的pH进行值调整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的超标准排放处理作为整个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中的二个主要环节,进行工艺流程的研究、设计。 2.1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总体思路 根据实验室废水排放的实际状况,将制定一个实用性强、适应性广、运行成本低的工艺流程作为设计的主要思路,通过多种方案的比较,提出了收集→射流曝气→酸碱中和→沉淀→固液分离的工艺流程总体思

实验室废水处理方案

实验室废水处理项目 技 术 方 案

目录 1、总论 (1) 1.1工程概述 (1) 1.2公司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工程设计基本要求 (2) 2.1进出水水质及设计要求 (2) 2.2设计依据 (2) 2.3设计原则 (3) 2.4、设计范围 (3) 3、工艺流程选择及确定 (4) 3.1、废水特性分析 (4) 3.2、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4) 4、设备概述 (5) 4.1、设备概述 (6) 4.2、设备优点 (5) 5、经济分析 (6) 5.1、运行成本 (6) 5.2、投资成本 (6)

1、总论 1.1工程概述 该公司是检测机构。主营食品和废水检测。现实验室废水经预处理后,需经深度处理,出水达到城市污水管网排放标准,根据公司提供的数据,废水排放量约6m3/d。 我公司根据项目特点,依据国家设计规范和同类工程调研及工程实践经验,本着处理达标、经济环保的原则,完成该方案设计。

2、工程设计基本要求 2.1进出水水质及设计要求 1、进水水量 根据公司提供的数据,平均每天污水产生量为6 m3,一天运行10小时,并按照最大时最大量确定,设计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污水处理量为1m3/h。 2、进水水质 设计污水处理系统进水水质数据如下: 表2-1 设计进水水质浓度 序号污染物排放浓度 1 pH 8.71 2 CODcr ≤650mg/L 3 SS ≤mg/L 4 氨氮≤8mg/L 5 总油≤1.74mg/L 3、出水水质 根据公司要求,设计排水执行《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等级标准,出水排入城市下水道。具体指标见下表: 表2-2 设计出水水质浓度 序号污染物排放浓度 1 CODcr≤500mg/L 2 pH 6.5-9.5 3 SS ≤400mg/L 4 总油≤100mg/L 5 氨氮≤45mg/L 2.2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李珍11204112 摘要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能耗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分离性能好的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超滤、纳滤、液膜等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各种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膜技术应用前景做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膜分离废水处理超滤纳滤液膜 1.膜分离技术简介 1.1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 实现 选择性分离的技术, 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 膜壁充满小孔, 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 微滤膜(MF ) 、超滤膜(U F) 、纳滤膜(NF) 、反渗透渗出膜(R 0 ) 等, 膜分离采用错流过滤方式。膜分离技术因为具有常温下操纵、无相态变化、无化学变化、选择性好、高效节能、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等特点, 广泛应用于发酵、生物制药、植物提取、化工、饮用水净化、除菌、废水处理等多个领域。分离膜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机能, 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再生方面异军突起, 在环境工程, 特别是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2 膜分离技术原理 膜分离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 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 是一种物理过程, 不需添助剂。膜分离技术可利用混合物物理性质的不同(质量、体积、几何形状等) 将其分离,也可利用混合物通过分离膜的速度不同将其分离。 2. 超滤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1超滤膜简介 超滤是一种压力驱动的膜分离过程,是根据分子的大小和形态而分离的筛选机理进行分离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超滤很快从实验规模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单元操作技术,它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废水处理、高纯水制备及生物技术工业;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应用得最普遍的是电泳涂漆过程,城市污水处理及

实验室废水处理方法

以下方法希望可参考: 汞蒸气及其它废气的处理和排放 对贮存的液态汞,为了减少汞液面的蒸发,应在汞液面上覆盖化学液体,如甘油、50 g/L硫化钠(Na2S?9H2O)溶液,无条件时可选择用水覆盖。 对于溅落的汞(如打碎水银温度计、水银压力计等),应立即用吸气球、滴管、毛笔或以真空泵抽吸的拣汞器拣拾起来。拣过汞的地方应撒上硫磺粉或200 g/L 的三氯化铁溶液(每平方米使用300 mL?500 mL ),使汞生成不挥发的难溶盐,干后扫除。 化验室的少量废气(主要有盐酸蒸气、硝酸蒸气、硫酸酸雾、醋酸乙烯蒸气、溴蒸气、氨蒸气、乙炔气、有机物炭化废气等)应通过排风设备排出室外。 废液的排放 含有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银、总镍等)的废液和含锌、铜、锰等第二类污染物的废液,应建立废液桶,集中分别处理后排放(处理方法见附件《废液处理规程》) 单纯含高浓度的酸碱废液应建立统一的酸碱废液桶,进行中和处理后稀释排放。 含高浓度有机物的废液(主要是各种有机溶液如溶解了乙炔的丙酮溶液、废丁醛、废甲醇、废酒精、废醋酸、废VAC、废油等)应建立贮液桶,集中贮存,桶满后焚烧处理。 没有被污染的分析剩余液体产品如VAC、HAc、液碱、H2SO4、HCl、甲醇等回送生产厂。其它一般废液排放时用大量水稀释。 废渣的处理

分析检验产生的一般废渣(如纸屑、木片、碎玻璃、废塑料等)直接排往工业垃圾桶。3含铬废液的处理 处理方法原理 将含铬废液pH值调至3以下,加入亚硫酸氢钠,使其中的Cr(W)还原成Cr(川), 调节废液pH值在?之间,使Cr(川)形成Cr(0H)3沉淀析出(如果废液中还含有汞、银等金属离子,用Ca(0H)2制成石灰乳,调节废液pH值在8?9之间,使Cr(川)形成Cr (0H)3沉淀,再加入NaHS,使汞、银生成硫化物析出)。 操作步骤 于废液桶中加入浓硫酸,充分搅拌,调整溶液pH值在3以下(采用pH试纸 或pH计测定)。如果溶液已是酸性物质,不必调整pH值。 分次少量、边搅拌边加入固体亚硫酸钠,至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为止。 如果溶液只含铬离子时,加入50 g/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pH值?使Cr(E)形成沉淀(注意:pH值过高沉淀会再溶解)。废液放置一夜,将沉淀滤出、烘干并妥善保管。滤液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局编)检验总铬和 六价铬,达到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后直接排放下水道。 如果溶液中还含有汞、银等金属离子(如测定COD的废液),在用亚硫酸钠 还原六价铬后加入制成石灰乳的氢氧化钙,充分搅拌使溶液的pH值为8?9, 溶液澄清后加入适量硫氢化钠(以摩尔数表示的加入量相当于其中含有的可沉淀的金属离子的摩尔数),充分搅拌,保持溶液的pH值8?9废液放置一夜,将沉淀滤出、

实验室废液处理方法

实验室废液处理方法 我们实验室主要产生的废液为无机废液,主要为以下几种: 一、废酸废碱:乙酸,草酸,硼酸,盐酸,硫酸,氢氟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1)直接稀释法.适用于浓度较低的酸碱类废液或浓度略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二级标准的废液,可用此法。 (2)化学处理法.含剧毒强腐蚀性物质的废液,污染物浓度远远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的废液,可采用此法处理.多适用于无机废酸、废碱的处理。 (3)回收利用法.对有机废液的处理多采用蒸馏回收利用的方法.酸性废液、碱性废液的处理方法多采用酸碱综合法或直接稀释法.各实验室产生的废酸、废碱除可再利用的以外,可进行酸碱中和生成无毒性盐类溶液,然后再排放至下水管.浓度高的酸碱废液,平时分开贮存、定期混合再进行中和处理.中和后的酸、碱废液pH在6.5~8.5问,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另外清洗玻璃器皿等仪器的废液,因经大量水洗涮,浓度小,可 直接排放至下水管。 二、盐溶液 金属盐废液:氯化锌,柠檬酸钠,氯化钠,氯化镍,氟化钠,硝酸铁,氯化钾,,氯化铁,硫酸亚铁铵,硝酸亚铁,硫酸镍,钼酸铵,硫酸亚铁,硫酸钴 化学法 化学法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和电解法,主要适用于含较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化学法是目前国内外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主要方法 1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的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使废水中呈溶解状态的重金属转变为不溶于水的重金属化合物,通过过滤和分离使沉淀物从水溶液中去除,包括中和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铁氧体共沉淀法。由于受沉淀剂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沉淀法往往出水浓度达不到要求,需作进一步处理,产生的沉淀物必须很好地处理与处置,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 2电解法 电解法是利用金属的电化学性质,金属离子在电解时能够从相对高浓度的溶液中分离出来,然后加以利用。电解法主要用于电镀废水的处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浓度不能降的很低。所以,电解法不适于处理较低浓度的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物理处理法

实验室废液的处理方法

所谓废水处理就是将污水经过处理达到容许排放标准后,排入下水道。目前,实验室废液处理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1、循环使用。采取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在实验过程中多次重复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博斯达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将实验室污水净化处理再排放,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2、净化处理。净化处理就是用各种方法将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废水得以净化。净化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物理法:沉淀、过滤、离心分离、浮选(气浮)、机械阻留、隔油、萃取、蒸发结晶(浓缩)、反渗透等。 (2)化学法:混凝沉淀、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电解、吸附消毒等。 (3)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氧化塘、污水灌溉等。 一、含汞废液的处理 废液中汞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为0.05mg/L(以Hg计)。其处理方法有:

1、硫化物共沉淀法:先将含汞盐的废液的pH值调至8-10,然后加入过量的Na2S,使其生成HgS 沉淀。再加入FeS04(共沉淀剂),与过量的S2-生成FeS沉淀,将悬浮在水中难以沉淀的HgS微粒吸附共沉淀.然后静置、分离,再经离心、过滤,滤液的含汞量可降至0.05mg/L以下。 2、还原法:用铜屑、铁屑、锌粒、硼氢化钠等作还原剂,可以直接回收金属汞。 二、含镉废液的处理 1、氢氧化物沉淀法:在含镉的废液中投加石灰,调节pH值至10.5以上,充分搅拌后放置,使镉离子变为难溶的Cd(OH)2沉淀.分离沉淀,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检测滤液中的Cd离子后(降至0.1mg/L 以下),将滤液中和至pH值约为7,然后排放。 2、离子交换法:利用Cd2+离子比水中其它离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有更强的结合力,优先交换。 三、含铅废液的处理 在废液中加入消石灰,调节至pH值大于11,使废液中的铅生成Pb(OH)2沉淀.然后加入Al2(S04)3(凝聚剂),将pH值降至7-8,则Pb(OH)2与Al(OH)3共沉淀,分离沉淀,达标后,排放废液。

膜分离技术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

说明 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说明课题的来源(自拟题目或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用前景。 目前,膜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有:膜产品的价格昂贵;膜污染较严重;膜分离性能低下。对于以上的三个问题可以更好的解决的话,膜分离技术发展会突飞猛进,跨越时代的进步,可以快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率更高,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会清, 庞翠玲. 膜分离技术在处理酸性废液中的应用概述[J]. 金属矿山, 2006(9):14-17. [2]韩倩倩.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综述[J]. 硅谷, 2009(9):117+133. [3]朱智清.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其工业应用[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3, 32(1):19-21. [4]岳志新, 马东祝, 赵丽娜,等.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 18(5):52-57. [5]张杰, 褚良银, 陈文梅.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过滤与分离, 2004, 14(3):8-11. [6]谷大建, 徐巍.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 2008, 17(6):58-59. [7]陈翠萍, 谌伟艳.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污染防治技術, 2007, 20(3):42-45. [8]吴绮桃.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 四川建材, 2008, 34(2):58-59. [9]郭洪勋. 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J]. 科技创业家, 2012(8). [10]孙佳林, 何晓燕. 膜分离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化工管理, 2014(3):92-93. [11]段巧丽, 宁艳春. 现代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研究与进展[J]. 管理学家, 2011. [12]孙文毅, 张斌.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 学版, 2010, 27. [13]陈业刚. 膜分离技术在水资源回用领域的应用研究[J]. 中美国际过滤与分离技术研讨 会, 2010. [14]李晓波, 王晓静.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河北工业科技, 2005, 22(4):207-211. [15]刘济阳, 夏明芳, 张林生,等. 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研究及应用前景[J]. 污染防 治技术, 2009, 22(3):65-69.

实验室废水废气处理方法

实验室废水废气处理方法 废气处理措施 Is废气种类 废气中包含无机废气和有机废气,以下列举了废气的一些种类,不同的实验室还会有某些特定种类的废气。 (1)无机废气 主要包括:氮氧化物、硫酸雾、氯化氢等无机废气。 (2 )有机废气 主要包括芳香类:苯、甲醛、茁三酮、乙酸乙酯、甲酰胺、乙醇、三氯甲烷、坏己烷 2、处理方案 常用的有活性炭吸附、光催化净化和填料喷淋塔,或者多种组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一般有机废气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和光催化净化法,无机物采用填料喷淋塔进行处理。 (1 )活性炭吸附原理 1、活性炭是一种主要由含碳材料制成的外观呈黑色,部空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一类微晶质碳素材料。活性炭材料中有大量肉眼看不见的微孔,1克活性炭材料中微孔,将其展开后表面积可高达800-1500平方米,特殊的更高。也就是说, 在一个米

粒大小的活性炭颗粒中,微孔的表面积可能相当于一个客厅面积的大小。正是这些高度发达,如人体毛细血管般的空隙结构,使活性炭拥有了优良的吸附性能。 2、分子之间相互吸附的作用力即"德华力"。虽然分子运动速度受温度和材质等原因的影响,但它在微坏境下始终是不停运动的。由于分子之间拥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当一个分子被活性炭孔捕捉进入到活性炭空隙中后,由于分子之间相互吸弓的原因,会导致更多的分子不断被吸引,直到填满活性炭部空隙为止。 3、活性炭脱附方法。当活性炭部空隙被有机废气即被吸附物质填满而达到饱和时, 污染物便开始被释放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穿透。达到饱和的活性炭吸附床需要进行再生,—般采用加热的气体对吸附床进行脱附,一方面使吸附床再生重新具有活性,- 方面是污染物被解脱出来进行回收或分解处理。这种脱附方法称为升温脱附。物质的吸附量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将吸附剂的温度升高,可以使已被吸附的组分脱附下来,这种方法也称为变温脱附,整个过程中的温度是周期变化的。 (2 )光触媒催化滤网 在聚氨酯蜂窝网孔基材上沉积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经紫外光照射(理想紫外光波长253nm-365nm左右),激发价带上的电子(e")跃迁到导带,在价带上产生相应的空穴(h+ ),生成具有极强氧化作用的氢氧自由基、超氧离子自由基、超氧轻基自由基,将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TVOC等有毒有害污染物,臭气异味、细菌等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C02和H20。 产品具有良好的空气净化效果和广谱的消毒杀菌性能,能有效净化室空气,控制细菌、病毒的交叉感染达到空气净化和消毒杀菌的目的。光触媒滤网采用的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在作用过程中,本身不发生变化和损耗只提供一个反应场所,具有作用时间长久,空气净化和消毒杀菌效率高,安全、无毒等优点,不产生二次污染,是国际公认的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产品。 (3 )酸雾喷淋净化塔是需处理的废气 由玻璃钢离心风机压入净化塔进气段后,垂直向上与喷淋段自上而下的吸收液起中和

实验室废水简易处理方案

实验室废水简易处理方案 1、废水主要污染物为乙醇、乙腈,主要来源有两部分,分别为直 接排放部分以及洗瓶废水部分。根据近2个月统计来看,每周废水总量约为200L。COD等废水水质参数没有测试,本方案为实验做法,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处理效果确定曝气风量,并最终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2、选用处理方法类似SBR水处理方法,所需器材有:300L塑料 桶两只(满足能够装满每周最大水量,并且页面距桶口大于30cm,以免充气过程中液体飞溅到桶外);最小充气量大于300L空气/min 充氧机两台(一用一备,淘宝上有卖),根据塑料桶底面积确定充氧机曝气点数,要求无死角均匀均布充气(曝气);DN32UPVC管一条(长度高于塑料桶的高度),漏斗一个。 3、操作方法: ⑴操作周期暂定为一周。 ⑵在塑料桶内加入7-10kg下水道污泥或者30L左右化粪池污水(去 除一切杂质及大颗粒物质)。 ⑶塑料桶收集废水100L时,开始利用充氧机充气(为减少充氧机 噪音可以下班后打开充氧机,第二天上班后关闭充氧机)。 ⑷再次加入废水时,利用漏斗和UPVC管在塑料桶底部使废水在塑 料桶底部流入桶内,之后打开充氧机充氧(可以在即将下班的时候进行)。以后每次加入废水时,都是如此。 ⑸塑料桶内废水接近200L时,暂停向桶内加入废水。如果继续产

生大量废水可以用另一只塑料桶收集,开始操作方法同上。 ⑹晚上曝气、白天沉淀,每天测量桶内上清液的COD值,看是否有变化。COD小于80mg/L即可排放。只排放上清液,下层污泥留下。 ⑺当桶内污泥浓度达到一定量时,用100mL量筒,测量污泥SV30值(取100ml充氧中塑料桶内水在量筒内,沉降30min后观察污泥浓度以及分层效果,污泥浓度在30-75为最佳状态,可以根据运行情况确定最佳浓度;小于30ml需要增加污泥,大于75ml需要排放污泥)。 ⑻充气量大小以桶内表面液体含氧量为2mg/L为最佳,最低不要小于1.5mg/L。 ⑼如果不投加污泥,随着充氧的进行,也可以自己产生,但是时间比较长(15D以上)。 ⑽排水时,可以参照滗水器的排水方式。 ⑾桶内液体pH值保持在6-9之间,大于9或者小于6时需要调节(酸碱调节)。

实验室废液处理方法-总结方案

文档通用封面模板 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精吕文档 由编辑删除! 实验室废液处理方法总结

实验室废液处理方法 1.废液处理原则:对高浓度废酸、废碱液要经中和至中性时排放。对于含少量被测物和其他试剂的高浓度有机溶剂应回收再用。用于回收的高浓度废液应集中储存,以便回收;低浓度的经处理后排放,应根据废液性质确定储存容器和储存条件,不同废液一般不允许混合,避光、远离热源、以免发生不良化学反应。废液储存容器必须贴上标签、写明种类、储存时间等。 2.处理方法: 含汞、铬、铅、镉、砷、酚、氰的废液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实验室处理方法如下: 2.1含汞废弃物的处理 若不小心将金属汞散落在实验室里(如打碎温度计)必须及时清除。如用滴管或用在硝酸汞的酸性溶液中浸过得薄铜片、铜丝收集与烧杯中用水覆盖。散落在地面上的汞颗粒应撒上硫磺粉,生成毒性较小的硫化汞;或喷上用盐酸酸化过的高锰酸钾溶液(5:1000体积比),过1至2小时后清除;或喷上20%三氯化铁水溶液,干后再清除(但该方法不能用于金属表面,会产生腐蚀)。 对于含汞废液的处理,可先将废液调至PH8~10家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再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生成硫化铁沉淀可将硫化汞微粒吸附沉淀,然后静止分离,清液可排放,残渣可用焙烧法回收汞或制成汞盐。 2.2铅、镉 用碱将废液PH调至8~10,生成Pb(OH)2和Cd(OH)2沉淀,再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沉淀物可与其他无机物混合进行烧结处理,清液排放。 2.3铬 含铬废液中加入还原剂,如硫酸亚铁、亚硫酸钠、铁屑,在酸性条件下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然后加入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等,使三价格形成Cr(OH)3沉淀,清液可排放。沉淀干燥后可用焙烧法处理,使其与煤渣一起焙烧,处理后可填埋。 2.4砷 加入氧化钙,使PH为8,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在Fe3+存在时共沉淀。或使溶液PH大于10,加入硫化钠,与砷反应生成难容、低毒的硫化砷沉淀。产生含砷气体的试验在通风橱中进行。 2.5酚 低浓度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酚氧化城市和二氧化碳。高浓度可使用丁酸乙脂萃取,在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复萃取。调解PH后,进行重蒸馏,提纯后使用。 2.6氰 低浓度废液可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为10以上,再加入高锰酸钾粉末(3%),使氰化物分解。若是高浓度的,可使用碱性氯化法处理,先用碱调至PH为10以上,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经充分叫板,氢化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放置24小时排放。含氰化物费也不得乱倒或与酸混合,生成挥发性氰化氢气体有剧毒。 2.7混合废液

实验室废液处理教案资料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 1. 前言 废弃物,包含的种类繁多。从实验室排出的废弃物,主要为列于附录中的物质。排放这些废弃物时,受到政府颁布的各项法令的限制。特别是化学物质,由于考虑到它会以某种形式危及人们的健康,所以从防止污染环境的立场出发,即使数量甚微,也要避免把它排放到自然水域或大气中去,而必须加以适当的处理。 通常从实验室排出的废液,虽然与工业废液相比在数量上是很少的,但是,由于其种类多,加上组成经常变化,因而最好不要把它集中处理,而由各个实验室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分别加以处理。为此,废液的回收及处理自然就需依赖实验室中每一个工作人员。所以,实验人员应予足够的重视,疏忽大意固然不对,而即使由于操作错误或发生事故,也应避免排出有害物质。同时,实验人员还必须加深对防止公害的认识,自觉采取措施,防止污染,以免危害自身或者危及他人。 本章所叙述的,是对实验室的废弃物中,以列于防止水质污染法的有害物质为对象,提出一些处理方法示例。然而,这里所叙述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也可能由于废液的组成不同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并且,随着各地处理设施或所要求的条件的不同,也可有各自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对于各有关研究机构

来说,若已有确定的处理标准,应按其进行;而若有新的更合理的处理方法,则应将其正确使用,进而自己也必须保持高度的热情,研究出更合理的处理方法。 2. 收集、贮存一般应注意的事项 1).废液的浓度超过表4—1所列的浓度时,必须进行处理。但处理设施比较齐全时,往往把废液的处理浓度限制放宽。 2).最好先将废液分别处理,如果是贮存后一并处理时,虽然其处理方法将有所不同,但原则上仍如表4—1所列的方法,将可以统一处理的各种化合物收集后进行处理。 3).处理含有络离子、螯合物之类的废液时,如果有干扰成份存在,要把含有这些成份的废液另外收集。 4).下面所列的废液不能互相混合: ①过氧化物与有机物;②氰化物、硫化物、次氯酸盐与酸;③盐酸、氢氟酸等挥发性酸与不挥发性酸;④浓硫酸、磺酸、羟基酸、聚磷酸等酸类与其它的酸; ⑤铵盐、挥发性胺与碱。 5).要选择没有破损及不会被废液腐蚀的容器进行收集。将所收集的废液的成份及含量,贴上明显的标签,并置于安全的地点保存。特别是毒性大的废液,尤要十分注意。

膜分离技术处理工业废水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处理工业废水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阐述了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分离膜需要具备的条件,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膜分离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废水处理;发展趋势 膜分离技术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作为新的分离净化和浓缩方法,与传统分离操作(如蒸发、吸附、萃取、深冷分离等)相比较,过程不发生相变,可以在常温下操作,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工艺简单等特点,受到世界各技术先进国家的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促进膜技术迅速发展,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等处理过程,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应。膜分离技术应用到工业废水的处理中,不仅使渗透液达到排放标准或循环生产,而且能回收有价资源。 1.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1 膜技术在水处理中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溶液(原水)中的水分子具有透过分离膜的能力,而溶质或其他杂质不能透过分离膜,在外力作用下对水溶液(原水)进行分离,获得纯净的水,从而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总的说来,分离膜之所以能使混在一起的物质分开,不外乎两种手段。 1.1.1 根据混合物物理性质的不同——主要是质量、体积大小和几何形态差异,用过筛的办法将其分离。微滤膜分离过程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将水溶液中孔径大于50 nm的固体杂质去掉的。 1.1.2 根据混合物的不同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分离膜的速度取决于以下两个步骤的速度,首先是从膜表面接触的混合物中进入膜内的速度(称溶解速度),其次是进入膜内后从膜的表面扩散到膜的另一表面的速度。二者之和为总速度。总速度愈大,透过膜所需的时间愈短;总速度愈小,透过时间愈久。 1.2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膜分离技术是以高分子分离膜为代表的一种新型流体分离单元操作技术。在膜分离出现前,已有很多分离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蒸馏、吸附、吸收、苹取、深冷分离等。与这些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膜分离具有以下特点: (1) 膜分离通常是一个高效的分离过程。例如:在按物质颗粒大小分离的领域,以重力为基础的分离技术最小极限是微米,而膜分离却可以做到将相对分子质量为几千甚至几百的物质进行分离(相应的颗粒大小为纳米)。 (2) 膜分离过程的能耗(功耗)通常比较低。大多数膜分离过程都不发生“相”

污水膜分离法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污水膜分离法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目 次 1 规范编制的来源及意义 (1) 1.1任务来源 (1) 1.2标准编制的意义 (1) 2 制定本标准的原则、方法及技术依据 (1) 2.1编制原则 (2) 2.2制定标准的工作方法与技术依据 (3) 3 主要工作过程 (3) 4 膜技术概况及工程实例、经济分析 (4) 4.1国内外膜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4) 4.2相关标准、技术政策、指南制订情况 (6) 4.3工程案例 (7) 5 标准的主要内容说明 (19) 5.1污水来源及水质特点 (19) 5.2进水指标控制 (19) 5.3预处理 (20) 5.4污水膜分离系统设计 (25) 5.5运行管理与维护 (30) 6 与执行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关系及实施建议 (34)

1 标准编制的来源及意义 1.1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7 年下达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计划任务书》中,编制《污水油水分离工程技术规范》(项目统一编号:1400)的任务,江西金达莱环保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承担了该规范的研究及编制工作,参编单位有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1.2 标准编制的意义 环境保护标准化是我国环境保护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保护工程技术规范,是当前加强环境保护标准化步伐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贯彻法律法规、落实环保规划目标、促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规范管理和执法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1973 年我国发布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工业“三废”排放标准》起截至2005年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已初具规模。各类现行有效的环境保护标准共计841 项,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五类,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三级。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管理需要,制订和发布了一系列地方环境标准。构成了以国家环境标准为主体,地方环境标准为补充的我国环境标准体系,这些环境标准为防治环境污染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环境工程技术标准属于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国家环保总局已组织制定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编制了“十一五”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制计划;组织制定发布了十余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以及涉及污染治理产品、环境监测仪器、环保药剂、材料等方面的100余项行业标准或技术要求。并指出“十一五”期间实现新型工业化,要重点解决国家重大工业布局规划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技术规范问题。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部分现行国家环境标准(特别是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还不够完善,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对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足,和国际水准尚有较大差距。 污水膜分离处理,国外已有成熟的技术;而在国内,膜法水处理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纯水制备及海水淡化,随着污水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以及污水资源化的要求,近年来才开始广泛地推广、应用膜分离法污水处理技术。目前,我国有针对海水利用领域的膜分离法技术标准,尚无系统的污水膜分离法行业标准;在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中,仅有反渗透、超滤、电渗析装置的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针对性不强,不能对行业技术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实验室综合废水处理技术方案

实验室综合废水50t/d处理项目设计方案 设计人:陈亮 2015年10月10日

1、目录 1、目录 (2) 2、公司介绍 (4) 2、设计规范、范围及原则 (4) 设计规范 (4) 设计范围 (4) 设计原则 (5) 3、处理工艺流程 (6) 设计水量与水质 (6)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6)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11) 4、处理工艺设计 (12) 主要处理构(建)筑物 (12) 主要处理构(建)筑物一览表 (13) 主要处理设备一览表 (13) 5、高程设计和总图设计 (14) 高程设计 (14) 总图设计 (14) 6、建筑、结构设计 (15) 建筑设计 (15) 结构设计 (15) 7、电气、仪表及控制系统 (16) 电气设计 (16) 照明系统 (16) 接地 (16) 仪表 (16) 控制方式 (16)

8、防腐、防渗设计 (17) 防腐 (17) 防渗措施 (18) 9、项目实施 (19) 工程内容 (19) 施工进度 (19) 10、工程管理 (20) 人员编制 (20) 主要管理设施 (20) 运行的技术管理 (20) 检修和维护 (21) 事故或事故处理措施 (21) 11、安全生产、消防和工业卫生 (22) 安全生产 (22) 消防 (22) 工业卫生措施 (23) 节能减耗措施 (23) 12、运行成本和效益分析 (24) 运行成本 (24) 效益分析 (24)

1、公司介绍

2、设计规范、范围及原则 设计规范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 2、《地方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2013 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4、《工业与民用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2 5、《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50054-92 6、《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2 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1997年修订)GBJ14-87 1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1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6-87 13、《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9 14、《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 15、《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3-86 1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87 17、《室外给水排水和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32-78 18、《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BJ08-64-97 19、《给排水设计手册》 设计范围 1、污水处理站的总体设计,包括工艺、建筑、结构、设备、电气、仪表设计等; 2、污水处理站的设计主要分为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及处置两大部分。 1)污水处理 调查研究水量、水质变化情况,结合污水本身所特有的情况,选择技术成熟、经济合理、运行灵活、管理方便、处理效果稳定的方案。 2)污泥处理与处置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泥,应进行稳定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并妥善

有关实验室污水处理的相关方案

有关实验室污水处理工艺的方案 1 实验室废水来源及种类 实验室污水主要来自各科研单位实验研究室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废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 量少, 间断性强, 高危害, 成分复杂多变。 现在高等学校形成了工、农、理、医、药等全方位 的教育体制,实验室废水排放总量较小,随时间变化 较大,且污染物成份复杂,主要包括各类废弃酸碱及 有毒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氰化物、病原微生物等。

不同的废水, 污染物组成不同, 处理方法和程度也不相同。实验室污水的处理本着分类收集, 就地、及时地原位处理, 简易操作, 以废治废和降低成本的原则。 一般来说,实验室废水可以按照下列方 式分类。 1. 1按照污染程度分类 按照污染程度可以分为高浓度实验室废水和低 浓度实验室废水。其中高浓度实验废水包括一般液 态失效试剂(废酸、废碱、废有机溶剂等) ,液态实验 废弃产物或副产品(样品分析残液、液体产品和副 产品等) ,剧毒药物实验后的洗涤液。低浓度实验 废水包括实验器皿和实验产物的低浓度洗涤水,一 般的化学反应产物,低毒低浓度的废试剂,实验室清 洁卫生用水及冷却用水等。 1. 2按照污染物性质分类 根据废水中所含主要污染物性质, 可以分为实验室有机和无机废水两大类。无机废水主要含有重金属、重金属络合物、酸碱、强碱、氰化物、砷化物、硫化物、卤素离子以及其他无机离子等。有机废水含有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机酸、醚类、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酚类、石油类、油脂类物质。相比而言, 有机废水比无机废水污染的范围更广, 带来的危害更严重。 ,生物性废水多来自于生物安全实验室, 污染物包括培养液,培养基及实验室检验的液体生 物标本,如血液、尿、痰液、呕吐物等,还有少量实验 器皿及动物笼冲刷水,其污染物以致病菌为主,不含 重金属离子,可生化性好,病原微生物含量大。 2 实验室废水的处理方法 2. 1 实验室废水污染物成分的判定 实验室废水具有排放总量不确定,污染物成份 复杂的特点,不同的实验废水,污染物成分不同,其 处理方式也不同。废水中污染成分的判定有两种方法[ 2 ]:物流分析法和实际测定法。 物流分析法就是 根据实验室的实验内容、实验试剂的性质、用量,大 体确定实验废水的组成。当废水性质不明时,可以 采用实际测定法通过实验来确定。实验废水往往包 含了实验过程中所有物质的组成元素,弄清实验机

实验室废水处理方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实验室废水处理项目 令狐文艳 技 术 方 案

目录 1、总论1 1.1工程概述1 1.2公司简介1 2、工程设计基本要求2 2.1进出水水质及设计要求2 2.2设计依据2 2.3设计原则3 2.4、设计范围3 3、工艺流程选择及确定4 3.1、废水特性分析4 3.2、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4 4、设备概述5 4.1、设备概述5 4.2、设备优点5 5、经济分析6 5.1、运行成本6 5.2、投资成本6

1、总论 1.1工程概述 该公司是检测机构。主营食品和废水检测。现实验室废水经预处理后,需经深度处理,出水达到城市污水管网排放标准,根据公司提供的数据,废水排放量约6m3/d。 我公司根据项目特点,依据国家设计规范和同类工程调研及工程实践经验,本着处理达标、经济环保的原则,完成该方案设计。

2、工程设计基本要求 2.1进出水水质及设计要求 1、进水水量 根据公司提供的数据,平均每天污水产生量为6 m3,一天运行10小时,并按照最大时最大量确定,设计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污水处理量为1m3/h。 2、进水水质 设计污水处理系统进水水质数据如下: 3、出水水质 根据公司要求,设计排水执行《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等级标准,出水排入城市下水道。具体指标见下表: 2.2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 4、《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6、《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和《环境工程设计手册(水污染防治卷)》 2.3设计原则 1、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按规定的排放标准排放,即使处理后的污水各项指标达到或优于排放标准。 2、结合厂方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经济、合理、成熟、可靠的处理工艺并依据甲方要求进行设计。 3、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能够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节余地,能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 4、工艺运行过程中,便于操作管理及维修,节能、动力消耗和运行费用低。 2.4、设计范围 此废水处理设施为新建工程,废水由我方更改原废水管道,将废水引流至指定的位置进行处理。 3、工艺流程选择及确定 3.1、废水特性分析 废水是实验室废水经该公司原有废水处理设备处理后废水和实验器材清洗废水,其特点可概括如下: 1、废水pH呈现弱酸性。

膜分离技术处理工业废水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3 —2014 学年 第一学期 文献检索论文 课题名称: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设计时间: 2013.10.10~2013.12.15 系部:化学工程学院 班级: 1301应用化工 姓名:郑鹏 指导教师:王富花 学号: 1301110137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一章前言 (3) 1.1膜技术在水处理中应用的基本原理 (3) 1.1.1根据混合物物理性质的不同 (3) 1.1.2根据混合物的不同化学性质 (3) 1.2 膜分离技术的特 点 (4) 2.1 分离性 (4) 2.1.1 分离膜必须对被分离的混合物具有选择透过(即具有分离)的能力 (4) 2.1.2 分离能力要适度 (4) 2.2 透过性 (4) 2.3 物理、化学稳定性 (4) 2.4 经济性 (5) 3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5) 3.1 淀粉污水处理 (5) 3.2 含酚废水处理 (5) 3.3 含氰废水处理 (5) 3.4 重金属离子的处理 (6) 3.5 炼油废水处理 (6) 展望 (6) 参考文献 (8)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阐述了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分离膜需要具备的条件,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膜分离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废水处理;发展趋势 膜分离技术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作为新的分离净化和浓缩方法,与传统分离操作(如蒸发、吸附、萃取、深冷分离等)相比较,过程不发生相变,可以在常温下操作,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工艺简单等特点,受到世界各技术先进国家的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促进膜技术迅速发展,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等处理过程,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应。膜分离技术应用到工业废水的处理中,不仅使渗透液达到排放标准或循环生产,而且能回收有价资源。 1.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1 膜技术在水处理中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溶液(原水)中的水分子具有透过分离膜的能力,而溶质或其他杂质不能透过分离膜,在外力作用下对水溶液(原水)进行分离,获得纯净的水,从而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总的说来,分离膜之所以能使混在一起的物质分开,不外乎两种手段。 1.1.1 根据混合物物理性质的不同——主要是质量、体积大小和几何形态差异,用过筛的办法将其分离。微滤膜分离过程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将水溶液中孔径大于50 nm的固体杂质去掉的。 1.1.2 根据混合物的不同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分离膜的速度取决于以下两个步骤的速度,首先是从膜表面接触的混合物中进入膜内的速度(称溶解速度),其次是进入膜内后从膜的表面扩散到膜的另一表面的速度。二者之和为总速度。总速度愈大,透过膜所需的时间愈短;总速度愈小,透过时间愈久。 1.2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膜分离技术是以高分子分离膜为代表的一种新型流体分离单元操作技术。在膜分离出现前,已有很多分离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蒸馏、吸附、吸收、苹取、深冷分离等。与这些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膜分离具有以下特点: (1) 膜分离通常是一个高效的分离过程。例如:在按物质颗粒大小分离的领域,以重力为基础的分离技术最小极限是微米,而膜分离却可以做到将相对分子质量为几千甚至几百的物质进行分离(相应的颗粒大小为纳米)。 (2) 膜分离过程的能耗(功耗)通常比较低。大多数膜分离过程都不发生“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