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物工程设备名词解释

(完整版)生物工程设备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1.质粒、附加体、粘粒、抗药性质粒、Ri质粒、Ti质粒 2.酵母、真酵母、假酵母、假丝酵母、菌丝、菌丝体、真菌丝、假菌丝、匍匐菌丝、假根 3菌落、菌苔、菌膜、糖被、粘液层、菌胶团、R型菌落、S型菌落、小(微)菌落 4.λ噬菌体、P1噬菌体、T2噬菌体、φX174噬菌体、SV40 5.菌索、菌核、子座、子实体、吸器、菌网、菌套、附着胞、附着枝、哈氏网 6.单倍体型、双倍体型、单双倍体型 7.种、菌株、型、品系、群、亚种、小种 8.支原体、衣原体、菌质体、原生质体、中体(质体、中间体)、类菌质体、类菌体、类囊体、立克次氏体、L型细菌、疵壁菌、球状体、包涵体 9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补充培养基、纯培养物、混合培养物、二元培养物 10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兰细菌、螺旋体、原生动物、粘菌、地衣、极端微生物、悉生生物、光合细菌、螺旋藻、古细菌、蛭弧菌、真菌、霉菌、酵母菌、蕈子、不可培养微生物、大肠菌群、大肠杆菌 11异形胞、异核体、胞壁质、假胞壁质、质壁空间、周质 12寄生、腐生、兼性寄生(腐生) 13溶源化(细胞)、非溶源化(细胞) 14好氧、厌氧、兼性厌氧 17免疫、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完全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基、血清型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固定) 18菌丝、菌丝体、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假菌丝、菌褶、菌环、菌托、子实体 19营养缺陷型、野生型、原养型、生长因子、耐药性因子、转化因子 20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肉毒素、伴孢晶体、δ—内毒素、苏云金素、β—外毒素 21胞囊、芽孢、营养细胞、有性孢子、无性孢子、游动孢子、不动孢子、内生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孢囊孢子、芽孢子、分生节孢子、粉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子囊孢子、 22自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化能有机型、化能无机型、光能有机型、光能无机型 23被动扩散、助长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胞吞、胞吐 24菌根、外生菌根、内生菌根、V-A菌根、豆白红蛋白、根瘤素、哈蒂氏网、根际效应25.LPS、ELISA、BT、EM、PGPR、LB、PHB、MPN 26膜套、内膜系统、壁膜间隙 27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28 16s rRNA分析法、三域(原界)学说 29 鞭毛、菌毛、性菌毛、纤毛 30外显子、内含子、转座子、插入序列 31生长、繁殖、分化、发育、产能代谢、耗能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初生代谢、次生代谢 32同宗结合、异宗结合、锁状联合、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有性杂交、准性生殖、有性孢子、无性孢子、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子囊盘、子座、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 33基因、基因型、基因组、假基因、基因盒、基因文库、基因工程、基因沉默、基因敲除、

食品机械与设备名词解释+部分

1.CIP:是cleaning in place的简称。即为完全不用拆开机械和管道,就可以进行清洗工作。乳业词典将其定义为:不用拆开或移动装置,即可用高温、高浓度的洗涤液,对装置加以强力的作用,把与食品的接触面清洗干净的方法。 2.食品杀菌的定义及方法:是利用理化因素杀灭食品中因污染而存在的致病菌、腐败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同时要求杀菌过程尽可能的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以便加工后的相关产品在密封的包装容器内有一定的保质期。分类:食品杀菌的方法有物理杀菌和化学杀菌两大类,化学杀菌是使用过氧化氢、环氧乙烷、次氯酸钠等杀菌剂。物理杀菌包括热杀菌和冷杀菌两类。热杀菌有巴氏杀菌、高温短时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之分。 3.筛面利用系数是指整个筛面上筛孔所占面积与筛面总面积之比。 4.粉碎:固体物料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克服内部的凝聚力,分裂为尺寸更小的颗粒,此过程为粉碎操作。 5.离心分离、膜分离、分离系数:离心分离是指借助于离心力,使比重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离的方法。膜分离是根据生物膜对物质选择性通透的原理所设计的一种对包含不同组分的混合样品进行分离的方法。分离因数是衡量离心分离机性能的重要指标。表示被分离物料在转鼓内所受的离心力与其重力的比值Fr=RW2/g. 6.生产率和分级效率:生产率指单位时间内处理原料的数量,分级效率指滚筒分级筛分级的准确程度。二者呈反比关系,即时间t增大,分级效率增高,生产率降低。 7.均质:均质是将两种通常互不相容的液体进行密切混合,使一种液体或胶体颗粒粉碎成为小球滴从而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之中的特殊的混合操作过程。目的是获得粒子很小且均匀一致的混合液料,通过均质将食品原料的浆汁液进行细化,混合,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均匀性,防止或减少液状食品物料的分层,改善外色泽及香味,提高食品质量。均质的三大机理是撞击学说、剪切学说、空穴学说。均质机的特点:运转稳定、噪音小、清洗方便、机动灵活、可连续使用。对物料进行超细分散乳化。 44. 均质的三大机理是什么? 撞击学说:液滴或胶体颗粒随液流高速运动与均质阀固定构件表平面发生高速撞击,液体或胶体颗粒发生破裂,分散于连续相中。剪切学说:高速运动的液滴或胶体颗粒通过均质阀细小缝隙时,因液涡流或机械剪切作用使得液体和胶体颗粒内部形成巨大的速度梯度,液体和胶体颗粒收到压延,剪切形成更小的颗粒,继而在流体涡动的作用下完成分散。空穴学说:液体或胶体颗粒高速通过均质阀时,由于压力变化,在瞬间引起空穴现象,液体内部的汽化膨胀产生的空穴爆炸力使得液膜破碎并分散。 8.混合、捏和:混合就是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组分的物质在外力作用下由不均匀状态达到相对均匀状态的过程。目的是通过混合获得化学、物理均匀度达到要求的混合产品。当液相和固相的比例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可能形成黏稠状物料或无定形团块(如:面团),这时混合的特定名称可称为“捏合”。 9.二次蒸汽:蒸发的物料大多是水溶液,蒸发时产生的蒸气是水蒸气,称为二次蒸汽。料液经过一次蒸汽的浓缩叫做效。多效浓缩设备的流程:并流法、逆流法、平流法、错流法 10.流化床及其特点:将颗粒物料堆放在分布板上,当气体由设备下部通入床层内就会产生沸腾状态这种床层称为流化床。特点:(1)物料与干燥介质接触面积大,搅拌激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的,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的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的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自然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原核生 物的细胞质就是不流动的,真核生物的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的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的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为营养状态的细菌的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的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的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色深、壁厚的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的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的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 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 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 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 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 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 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 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 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 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 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 有运动功能) 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 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 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 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 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 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 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 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 绿藻) 18.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 最小型原核生物。 19.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20.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 物。 21.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 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22.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23.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 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24.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 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25.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 丝,较细、色浅) 26.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较粗、色深。 27.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 丝. 28.蕈菌: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又称伞菌) 29.病毒: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活细胞外具 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30.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31.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 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32.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 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33.噬菌斑:一个由无数噬菌体粒子构成的群体,透亮不长菌的小圆 斑,每一个噬菌斑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34.溶源性细胞: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的细菌细胞。 35.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 原体。 36.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 原体。 37.拟病毒: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也称类类 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 38.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又称“普利昂” 或蛋白侵染子) 39.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 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40.营养类型: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 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41.光能无机营养型:是一类能以CO?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机 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并利用光能进行生 长的微生物。(如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

微生物名词解释精华版

B 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 包涵体:病毒在增值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当其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变异,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可以观察与识别的特殊群体。 鞭毛、菌毛、性毛。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又称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且每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一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物质的作用,有的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方法。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C 超氧化物歧化酶:一种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

长的具有完整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酶。 传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F 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附加体:某些质粒具有聚合体染色体发生螯合与脱离的功能,这类质粒称为附加体。 复壮:狭义的复壮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广义的复壮则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的采取纯种分离的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在 G 固化培养基: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而形成的液体培养基。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互相有利,相依

机械名词解释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通过机械加工的方法,按一定顺序逐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表面质量,使之成为成品的生产过程。 工序: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或设备上)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工步:同一道工序中,在加工表面不变,切削道具不变,切削用量中的进给量和切削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内容。 工位:为了减少工序中安装的次数,常采用可转位(或移位)工作台或夹具,使工件经一次装夹后,依次处于几个不同的加工位置,在每个加工位置上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内容。 安装:同一道工序中,工件经一次装夹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内容。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技术文件。生产纲领:指企业在计划期限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 工序集中:指将零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内完成,工艺路线短,每道工序所包含的加工内容多。 工序分散:将零件的加工分散在较多的工序内进行,工艺路线长,每道工序所包含的加工内容少。 经济加工精度:指在正常加工条件下(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设备,工艺设备和标准技术等级的工人,不延长加工时间)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误差复映:待加工表面有什么样的误差,加工表面上必然会出现同样性质的误差。前角:在正交平面Po内度量的前刀面Ar与基面Pr之间的夹角。 刀具寿命:刀具由刃磨后开始切削,到磨损量达到刀具的磨钝标准为止所经过的总切削时间。 材料的相对加工性:以正火状态45钢的(Vc60)j为基准,然后把其他各材料的Vc60同他相比,这个比值KT称为该材料的相对切削加工性。 机械瘤:在切削速度不高而又能形成连续性切屑的情况下,加工一段钢料或其它塑性材料时,在刀具前刀面切削处常会黏着一块剖面成三角形的硬块,这块冷焊在前刀面上的金属。 完全定位:工件在夹具中定位,若六个自由度都被限制。少于六个称为不完全定位 欠定位:工件在机床上或定位时,若定位支承点少于工序加工要求的应予以限制的自由度数,则工件定位不足,称为欠定位。 过定位:工件上的某一自由度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承点限制的定位,称为过定位。 六点定位原理:工件在空间的六个自由度与其保持接触限制,这种使工件在空间得到位置确定的方法称为六点定位原理。 基准不重合误差: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由于所采用的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而造成的定位误差。 基准位移误差:工件基面与夹具上定位元件限位基面的制造公差和配合间隙的影响,导致定位基准与限位基准不能重合,从而使各个工件上的位置不一致所造成的加工尺寸误差。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分析

微生物名词解释 A 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能利用非氨基酸类简单氮源自行合成自身所需的一切氨基酸的微生物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氨化作用:是指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而产生氨的作用。 B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病毒:是一类只含一种类型核酸、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活性的超显微非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巴斯德效应:酵母菌酒精发酵时通入氧气,发酵减慢,停止产生乙醇,葡萄糖消耗速率下降。氧对发酵的这种抑制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半合成培养基:是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份的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制成的半固体状态培养基。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指只具备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 巴斯德消毒:用于牛奶、啤酒、果酱和酱油等不能进行高温灭菌、而又不影响食品风味的、但能杀死其中的无芽孢病原菌(如: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的一种低温消毒方法。 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20℃下,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日内所消耗分子氧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B细胞:即B淋巴细胞,一种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和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的淋巴细胞。 被动免疫:从胎盘或初乳中获得的或者注射抗体、细胞免疫制剂后获得的免疫。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动物体血清中的、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有补充抗体作用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是否发生溶血反应作指示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 C 传染:是指寄生物与宿主间发生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即当外源或内源的少量寄生物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对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初次应答:指首次用适量抗原注射动物后,须经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即待免疫活性细胞进行增值分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这种抗体多为IgM,滴度低,维持时间短,且很快会下降。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COD:化学需氧量。是使用强氧化剂使1L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迅速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超敏反应:是致敏机体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的一种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表现为机体的组织损伤

(完整版)微生物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30个,每个两分 细菌 细菌又叫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分为23个门,包括放线菌(放线菌门,革兰氏阳性),蓝细菌(蓝细菌门,支原体(厚壁菌门,革兰氏阴性),衣原体(衣原体门),立克次氏体(变形菌门,革兰氏阴性菌)等 特征:比真核细胞小、简单, 通常有细胞壁,可以被革兰氏染色.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和磷壁酸,还有脂多糖,细胞壁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细胞膜由磷脂和膜蛋白组成,双分子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缺少膜结构的细胞核,染色体为一环状DNA,多质粒 细胞质内充满核糖体和内含物,无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小,为70S 繁殖一般是二分裂 古细菌 属于原核生物,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分为2个门, 8个纲12个目 特征:细胞壁可以染成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阳性染色的细胞壁一般是均匀的聚多糖组成的厚壁,阴性染色的胞壁表层是糖蛋白或脂蛋白,结构变化大,都无肽聚糖,一些含有假肽聚糖类物质,对溶菌酶和b-内酰胺抗生素具有抗性. 脂质由烃链与甘油通过醚键连接,一些形成二甘油四醚.质膜有些是双分子层有些是单分子层. 含有一个染色体,闭合环状双链DNA通常比细菌的染色质体小,质粒很少,tRNA具有细菌和真核生物tRNA所没有的修饰碱基,核糖体(ribosome)70S形状多变,与细菌和真核生物都不同 真菌 菌物界细胞核具核膜,具行使特别功能的有膜细胞器,在结构上比原核细胞更加复杂,通常比原核细胞大 细胞壁坚韧,由几丁质,纤维素和葡聚糖 细胞膜有糖脂和甾醇,具有细胞识别和胞吞的作用,液泡系处理胞吞物质 具有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组成的细胞骨架系统,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蛋白酶体核糖体80s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病毒由核酸和/或蛋白质等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遗传因子只含有DNA和RNA二者之一,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在特定的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形式存在,一般结构是具有核酸衣壳,核衣壳,包膜,刺突,具有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或复合对称等 病毒群体形态:噬菌斑plaque:( 菌苔上形成)或空斑(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枯斑包涵体 复制分五步:吸附侵入增殖装配释放 温和性噬菌体和溶源性溶源性(Lysogeny)噬菌体和宿主之间不具有裂解与被裂解关系通常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宿主DNA中.噬菌体–被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

生物工程设备习题(名词解释)

生物工程设备习题 一.名词解释: (每题2分) 1.搅拌器轴功率 是指搅拌器以既定的速度转动时,用以克服介质的阻力所需要的功率。 2.酶反应器 酶反应器是根据酶的催化特性而设计的反应设备。根据酶催化剂类别的不同,酶反应器可分为游离酶反应器和固定化酶反应器 3.深层过滤的对数穿透定律 进入滤层的微粒数与穿透滤层的微粒数之比的对数是滤层厚度的函数。2 1ln N K L N =- 4.搅拌雷诺准数 雷诺准数是惯性力与液体粘滞力之比,即 R e du ρμ=,而在搅拌容器中,液体的代表速度 u= n Di , 并以搅拌器直径 Di 代替管径 d,此时的雷诺准数称为搅拌雷诺准数2R e i nD m ρμ = 5.滤饼过滤:当悬浮液通过过滤介质时,固体颗粒被介质阻拦而形成滤饼,当滤饼体积至一定厚度时就起到过滤作用,此时即可获得澄清的滤液。(即无过滤介质的过滤) 6.生物药物 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和药学的原理与加工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7.间歇操作:又称分批操作,采用此种操作方式的生物反应器又称间歇反应器。其基本特征是反应物料一次加入到反应器中,一次卸出,中间没有物料的加入和输出;反应物系的组成仅随时间变化。它是一个非稳态过程。需要有用于清洗、加料及卸料等辅助过程。适合于多品种、小批量和反应速率较慢的反应过程。 8?连续操作:采用此种操作方式的反应器叫作连续反应器。这种操作方式的特点是原料连续输入反应器,反应产物连续地从反应器中流出,反应器内任何部位的物系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只在流经的长度方向上变化,故连续操作反应器多属于稳态操作。一般不需要辅助过程。适用于大批量的品种的生产,具有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及易实现自动化控制和生产。 9. 生物反应器 用于生物反应过程的容器总称。包括酶反应器(游离酶和固定酶反应器)、固定细胞反应器、各种细胞培养器、发酵罐和转基因动植物等。可用于制备或生产某些生物反应产物,有的可作为生物传感器。 10.全挡板条件 是指在一定转数下再增加罐内附件而轴功率仍保持不变。要达到全挡板条件必须满足下式要求: (0.1~0.12)0.5 b D n n D D ?=?= D-发酵罐直径,b-挡板宽度,n-挡板数 11.离心机分离因数 离心机在运动过中产生的离心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叫做离心机分离因素. 是反映离心机分离能力的重要指标。 12.萃取:将选定的某种溶剂加入到混合溶液中,因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将所需提取的组分分离出来的过程 13.澄清过滤:当悬浮液通过过滤介质时,固体颗粒被阻拦或吸附在滤层颗粒上,使滤液得以澄清。(即有过滤介质的过滤) 14.对数死亡规律 在培养基湿热灭菌时,其中微生物受热死亡的速率是与残存的微生物数 ? N :培养基中的活菌个数 ? t :时间 ? k :热死死亡速率 (与菌种有关,也与温度有关) K 表明微生物耐热性的强弱。K 越大,微生物越容易热死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或瞧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 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发掘、利用、改善与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磷壁酸:就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 核酸醇磷酸。 4、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 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 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就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 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 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与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 损菌株。 9、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细菌外膜层)的 原生质体。 10、外膜:就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脂多糖(LPS):就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 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与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 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与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多见于 G+菌。 1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 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形成一个芽孢,故并无繁殖功能。 16、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与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 物。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G-,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18、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 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9、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20、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1、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裹,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的生物,叫真核生物。真菌、显微藻类与原生动物等就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材料制备工艺与设备_名词解释

谢建军材料制备工艺与设备 名词解释(未收录各种成型工艺的定义) 材料工艺:材料的生产工艺就是把天然原料(包括人造原料)经过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变成工程上有用的原材料的工艺技术。(将任何一种材料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称为材料工艺过程) 材料工艺过程:任何一种材料从原料→成品的整个过程。 材料设备? 材料: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材料工艺任务:通过改变和控制材料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把材料加工成人类社会所需的各种部件和成品。 材料的加工性能:即材料被加工的能力。 单晶材料液相法:直接从气体凝固或利用气相化学反应制备单晶体的方法 单晶材料固相法:在固态条件下,使异常晶粒不断长大吞并其他小晶粒而得到单晶的方法。 材料工艺性能:是指材料适应工艺而获得规定性能和外形的能力。 工艺性能的表征方法——相关法:将材料的工艺性能与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力学参量联系起来。 热工:就是指关于热(加热、保温和降温制度)的工程技术。 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卤素化合物、硼化物以及硅酸盐、铝酸盐、磷酸盐、硼酸盐等物质组成的材料。 材料科学:就是研究有关材料的组成、结构与工艺流程对于材料性能与用途的影响。 水泥磨:水泥磨是指在水泥熟料中添加石膏(调节水泥的硬化时间和硬化强度)、混合料(火山灰、粉煤灰等)后进行混合均匀的简单球磨过程。 喷火口:是挡火墙与燃烧室上部窑墙之间的空间。 陶瓷(广义):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产品的通称。 陶瓷(狭义):以粘土、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煅烧等工艺过程制得的产品。 普通(传统)陶瓷:以粘土及其他天然矿物(长石、石英等)为原料经粉碎、混合、成型、焙烧等工艺过程而制得的制品。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microorganism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bacterium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peptidoglucan or mucopeptide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lipoplysaccharide,LPS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flagella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pipi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spon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L-form of bacterium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食品机械与设备名词解释部分

:是cleaning in place的简称。即为完全不用拆开机械和管道,就可以进行清洗工作。乳业词典将其定义为:不用拆开或移动装置,即可用高温、高浓度的洗涤液,对装置加以强力的作用,把与食品的接触面清洗干净的方法。 2.食品杀菌的定义及方法:是利用理化因素杀灭食品中因污染而存在的致病菌、腐败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同时要求杀菌过程尽可能的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以便加工后的相关产品在密封的包装容器内有一定的保质期。分类:食品杀菌的方法有物理杀菌和化学杀菌两大类,化学杀菌是使用过氧化氢、环氧乙烷、次氯酸钠等杀菌剂。物理杀菌包括热杀菌和冷杀菌两类。热杀菌有巴氏杀菌、高温短时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之分。 3.筛面利用系数是指整个筛面上筛孔所占面积与筛面总面积之比。 4.粉碎:固体物料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克服内部的凝聚力,分裂为尺寸更小的颗粒,此过程为粉碎操作。 5.离心分离、膜分离、分离系数:离心分离是指借助于离心力,使比重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离的方法。膜分离是根据生物膜对物质选择性通透的原理所设计的一种对包含不同组分的混合样品进行分离的方法。分离因数是衡量离心分离机性能的重要指标。表示被分离物料在转鼓内所受的离心力与其重力的比值Fr=RW2/g. 6.生产率和分级效率:生产率指单位时间内处理原料的数量,分级效率指滚筒分级筛分级的准确程度。二者呈反比关系,即时间t增大,分级效率增高,生产率降低。 7.均质:均质是将两种通常互不相容的液体进行密切混合,使一种液体或胶体颗粒粉碎成为小球滴从而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之中的特殊的混合操作过程。目的是获得粒子很小且均匀一致的混合液料,通过均质将食品原料的浆汁液进行细化,混合,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均匀性,防止或减少液状食品物料的分层,改善外色泽及香味,提高食品质量。均质的三大机理是撞击学说、剪切学说、空穴学说。均质机的特点:运转稳定、噪音小、清洗方便、机动灵活、可连续使用。对物料进行超细分散乳化。 44. 均质的三大机理是什么? 撞击学说:液滴或胶体颗粒随液流高速运动与均质阀固定构件表平面发生高速撞击,液体或胶体颗粒发生破裂,分散于连续相中。剪切学说:高速运动的液滴或胶体颗粒通过均质阀细小缝隙时,因液涡流或机械剪切作用使得液体和胶体颗粒内部形成巨大的速度梯度,液体和胶体颗粒收到压延,剪切形成更小的颗粒,继而在流体涡动的作用下完成分散。空穴学说:液体或胶体颗粒高速通过均质阀时,由于压力变化,在瞬间引起空穴现象,液体内部的汽化膨胀产生的空穴爆炸力使得液膜破碎并分散。 8.混合、捏和:混合就是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组分的物质在外力作用下由不均匀状态达到相对均匀状态的过程。目的是通过混合获得化学、物理均匀度达到要求的混合产品。当液相和固相的比例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可能形成黏稠状物料或无定形团块(如:面团),这时混合的特定名称可称为“捏合”。 9.二次蒸汽:蒸发的物料大多是水溶液,蒸发时产生的蒸气是水蒸气,称为二次蒸汽。料液经过一次蒸汽的浓缩叫做效。多效浓缩设备的流程:并流法、逆流法、平流法、错流法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不具繁殖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绿藻)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丝,较细、色浅) 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较粗、色深。 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

微生物名词解释及问答汇总

1.肽聚糖:肽聚糖是由多糖链经短肽相交联而形成的网络状分子,是真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构成细菌细胞壁坚硬的骨架部分。 2.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3.原生质体(protoplast):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常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4.球状体或原生质球(sphaeroplast):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常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 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或内生孢子。 6.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7.菌落: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8.异形胞:异形胞是存在于丝状体蓝细菌中的较营养细胞稍大,色浅、壁厚、位于细胞链中间或末端,且数目少而不定的细胞。异形胞是固氮蓝细菌的固氮部位。 9.原体(elementary body,EB):宿主细胞外的形态具有感染力,它是一种不能运动的球状细胞,直径小于0.40.4μμmm,,有坚韧的细菌型细胞壁。 10.始体,又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 RB)这是一种薄壁的球状细胞,形体较大,无感染力的个体。 11.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12.酵母纤维素:它呈三明治状——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都是分支状聚合物,中间夹着一层蛋白质(包括各种酶,如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等)。 13.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源,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14.主动运送: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包括ATP、质子动力或离子“泵”等)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送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15.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送。 16.水活度(aw):在天然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含量。 17.组合培养基:是一类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的、各成分(包含微量元素)的量都确切知道的培养基。 18.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19.鉴别性培养基:加有能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其他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己糖二磷酸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它是以1分子葡萄糖为底物,约经10步反应而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