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交配的计算方法

随机交配的计算方法

随机交配的计算方法

典型例题: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

上,现让纯种的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杂交,F

1全是长翅,F

1

自交产生F

2

,将F

2

的全部长翅

果蝇取出,让其雌雄个体彼此间自由交配,则后代中长翅果蝇占( C )

A.2/3 B.5/6 C.8/9 D.15/16

解:由题意知:

P:AA × aa

1:

Aa

↓(自交)

2

: 1/4AA 2/4Aa 1/4aa

3/4长翅 1/4残翅

方法1:

体中雌雄个体数量应相等,即各占一半。

则F

2

: 1/3AA (♂1/6AA ♀1/6AA )

2/3Aa (♂1/3Aa ♀1/3Aa )

在F

2

长翅雄果蝇中含Aa或AA基因型,其所占比值为:

AA/AA+Aa=1/6/(1/6+2/3)=1/3 Aa/AA+Aa=2/3

同理可推知:F

2

长翅雌果蝇中AA占1/3、Aa占2/3。

这样F

2

中雌雄长翅果蝇基因型如下表示:

2

:♂ 1/3AA 、 2/3 Aa ♀ 1/3AA 、 2/3 Aa

2

中长翅果蝇自由交配(随机交配)有四种组合方式:

♂1/3AA ×♀1/3 AA →1/3× 1/3(AA×AA) →1/9AA长

♂1/3AA ×♀2/3 Aa →1/3× 2/3(AA×Aa) →2/9(1/2AA、1/2Aa)长

♂2/3Aa ×♀1/3 AA →2/3× 1/3(Aa×AA) →2/9(1/2AA、1/2Aa)长

♂2/3Aa ×♀2/3 Aa →2/3× 2/3(Aa×Aa) →4/9(1/4AA、2/4Aa、1/4aa)长、残后代中长翅果蝇所占比例为:1/9+2/9+2/9+4/9×3/4=8/9

方法2:配子法

同方法1可知:

2

:♂ 1/3AA 、 2/3 Aa ♀ 1/3AA 、 2/3 Aa

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可知♂果蝇中能产生A、a雄配子的概率为:

♂( A:1/3A+2/3×1/2A=2/3A a:2/3×1/2a=1/3a)

同理:♀果蝇中能产生A、a雄配子的概率为:♀( 2/3A、1/3a)

2

中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即雌雄配子自由结合:

♂2/3A ×♀2/3A = 4/9AA

♂2/3A ×♀1/3a = 2/9 Aa

♂1/3a ×♀2/3A = 2/9Aa

♂1/3a ×♀1/3a = 1/9aa

为长翅果蝇(A-)概率为:4/9AA+2/9Aa+2/9Aa=8/9 (A-)

当然也可求出残翅果蝇(aa)的概率:♂1/3a ×♀1/3a=1/9aa,则长翅果蝇(A-)概率为:1-1/9=8/9(A-)。

随机方案和例数估计

附录二:样本例数估计 根据完全随机设计两组率的比较,计算本实验研究所需要的最小样本例数(参见孙振球主编的第二版《医学统计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n1=n2=1641.6×[(u α+u β)/sin -1 sin -1 ] 2 n1、n2为两样本所需含量,p1和p2分别为两个总体率的估计值,u α和u β分别为检验水准α和第二类错误概率β相对应的u 值。设定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效能(1-β)=0.9,则u0.05/2=1.96,u0.1=1.282,经前期临床研究观察,蛙式四步扳法的有效率约为93%,传统推拿法的有效率为60%,p1=0.93,p2=0.60代入上述公式计算: n1=n2=1641.6×[(1.96+1.282)/sin -1 sin -1 ]2=30.232≈30 故认为各组需观察30例。 附录三:随机方案 一、随机分组方法: 1. 分组设计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实验。根据病例收集标准,对于筛选合格的患者,再按照随机方案选择治疗方案。 2. 分组方法 ①取自然数字1、2、3、4、…、60作为患者来诊序号。 ②通过随机数字表将所得之两位数随机数字,按来诊序号排列。 ③按随机数字大小排列,所得前30个随机数所对应的来诊患者为蛙式四步扳法组,后30个随机数所对应的来诊患者为传统手法组,整个过程受试者的初始编号始终不变。 二、随机操作方法 1.确定将初筛合格的患者所对应的自然数字。 2p -1p -93.06.0

2.查该自然数字所对应的随机数字,并确定所在的治疗组。 3.编制临床观察表中的随机分配内容。 4.临床观察表由课题组研究者统一保管,研究时发放给操作者,当合格受试者进入研究时,操作者根据卡片的规定分组和医嘱给予相应治疗,不得做任何更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十几减5、4、3、2》教案

《十几减5、4、3、2》参考答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第17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计算,使学生学会自主地选择计算方法,独立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数学并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3.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十几减5、4、3、2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正确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口算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提卡,学生快速抢答。 11-9= 16-8= 13-7= 10-4= 4+8= 11-7= 12-8= 15-6= 10-7= 2+9=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17页的两组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说给你的小组听。 学生汇报。 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训练 1. 17页的“做一做”。 2. 12-几的退位减法。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自由练习,指名回答。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 并说一说算式的差与减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师小结: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小,差越大。 3. 17页的思考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已知算式的特点,再根据要求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谈谈感想及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潮流计算

1.节能效果好,环境负面影响小 2.可以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调峰性能好 4.服务多样化 5.可以满足特殊场合的需才 6.节省投资,经济效益好 在传统集中式供电模式中,功率从高电压等级的电源侧传送到低电压等级的用户侧, 配电系统是单端供电。分布式发电的引入,将改变传统配电网络拓扑,使得潮流特性发生变化,此外接入电网的电气元件和用户侧的电压也将产生变化,给系统的稳定性可能造成很大影响。分布式发电并网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并网系统本身的结构和性能;另 一个是分布式发电并网后对电力系统运行、控制、保护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1)对配电系统负荷预测和规划的影响。在传统配电系统引入分布式发电加大了电 力系统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使配电系统规划者难于准确预测负荷增长情况,从而影响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另外,在配电系统引入分布式发电,对降低网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配电系统本身节点数非常多,分布式发电节点的出现,使得在所有可能网络结构中寻找分布式发电的最优网络布置方案更加困难。 (2)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后短路电流将会增大,加之整个配 电网变成多电源的网络,网络潮流的流向具有不确定性,而传统系统的潮流是从电源到拜户单向流动,故保护系统的设计基础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C3)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若分布式发电仅作为备用电源,则可提高系统供电的可 靠性;若分布式发电与电网并联运行,就有可能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网,改变了电网拓扑结构,使得短路电流发生变化,导致按原有设计的保护装置误动作,破坏保护设备间的协调运行,妨碍了自动重合闸动作。 t4)对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比如引起电压闪烁,还可能引入谐波,造成谐波污染; (5)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配电系统中引入少量的分布式发电对整个电网不会构成 太大的影响,但是当电网中存在较多的分布式发电单元或者存在大容量的分布式发电单元时,分布式发电的引入将会带来系统稳定问题。 t6)对电力市场走向和最后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电力公司和用户间将形成新型关系,用户不仅可以从电力公司买电,也可用自己的分布式发电向其卖电或为其提供有偿削峰、紧急功率支持等服务,分布式发电也为其它行业(如天然气公司)进入市场打开了方 便之门,因此未来电力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近年来,随着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兴起,有许多小型的水电站、热电联产电厂、风电场 直接连接到配电系统,辐射式的网络将变为一遍布电源和用户互联的网络,潮流也不一定单向地从变电站母线流向各负荷,有可能会出现回流和复杂的电压变化,同时可能增大或减小系统损耗,这取决于分布式发电的位置、与负荷量的相对大小以及网络的拓扑结构等因素y o},给潮流分析带来了影响。另外,如果配电网中含有风力发电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于它们的输出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具有随机变化的特性。上述负荷的变化、风电和光伏电池输出的变化可能会在配电网中交替出现,使系统的潮流具有随机性分布式发电的定义 目前,国际上对于分布式发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化定义,但基本概念是一致的。 相对于传统集中式发电而言,分布式发电是指分布安置在需求侧的能源梯级综合利用,其 容量很小(大多在几十KW一几十MW之间)。通过在需求现场根据用户对能源的不同

随机事件及其运算

第一章随机事件与概率 一、教材说明 本章内容包括:样本空间、随机事件及其运算,概率的定义及其确定方法(频率方法、古典方法、几何方法及主观方法),概率的性质、条件概率的定义及三大公式,以及随机事件独立性的概念及相关概率计算。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和性质是基础,概率的计算是基本内容,条件概率及事件独立性是深化。 1.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熟练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2)使学生掌握条件概率的三大公式并用这些公式进行相关概率计算; (3)使学生理解条件概率及独立性的概念并进行相关概率计算。 本章的教学要求是: (1)理解样本空间、随机事件、古典概率、几何概率、频率概率、主观概率、条件概率及事件独立性的概念; (2)熟练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利用概率的性质及条件概率三大公式等求一般概率、条件概率以及独立情形下概率的问题; (3)掌握有关概率、条件概率及独立情形下的概率不等式的证明及相关结论的推导。 2.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是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及加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及事件独立性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本章共分随机事件及其运算、概率的定义及其确定方法、概率的性质、条件概率、独立性等5节来讲述本章的基本内容。 1.1随机事件及其运算 本节包括随机现象、样本空间、随机事件、随机变量、事件间的关系、事件运算、事件域等内容,简要介绍上述内容的概念及事件间的基本运算。 自然界里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现象。有一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如

自由落体,1000C 时水沸腾等这类现象称为确定性事件或必然现象。另一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不可能不发生,其结果具有偶然性,这类具有偶然性的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 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已经涉及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经济管理预测、决策、投资、保险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统计专业的这门课是本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1.1.1 随机现象 1.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并不总是出现相同结果的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例(1)抛一枚硬币,有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 (2)掷一颗骰子,出现的点数; (3)一天内进入某超市的顾客数; (4)某种型号电视机的寿命; (5)测量某物理量(长度、直径等)的误差。 随机现象到处可见。 2.特点:结果不止一个;哪一个结果出现事先不知道。 3.随机试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的随机现象。对随机现象的大量的重复观察,它具有以下特征:重复性、明确性、随机性。我们就是通过随机试验来研究随机现象的。 1.1.2 样本空间 1.样本空间是随机现象的一切可能结果组成的集合,记为 }{ω=Ω 其中,ω表示基本结果,称为样本点。 (1)执一枚硬币的样本空间为:},{211ωω=Ω; 两枚呢?两枚均匀的硬币的样本的样本空间Ω由以下四个基本结果组成, 1ω=(正,正),2ω=(正,反),3ω=(反,正),4ω=(反,反),则 A=“至少出现一个正面”={123,,ωωω};B=“最多出现一个正面”={234,,ωωω};C=“恰好出现一个正面”={23,ωω};D=“出现两面相同”={14,ωω}。 (2)执一颗质体均匀的骰子的样本空间为:

计算方法复习题

软工13计算方法复习题 1、对下面的计算式做适当的等价变换,以避免两个相近的数相减时的精度损失。 (1))ln()1ln(x x -+,其中x 较大 (2)x x -+12,其中x 较大 222、已知函数方程0)ln(3)(=--=x x x f 有一正根,请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分析并选定一个含有这一正根的区间[a 0 , b 0],以便于用二分法求解; (2)验证在[a 0 , b 0]上用二分法求根的可行性,并计算逐步缩小的区间[a 1 , b 1] 和[a 2 , b 2]; (3)若考虑用简单迭代法求此根,试构造一个在[a 0 , b 0]上能保证收敛的迭代式)(1k k x x ?=+。 解: (1)把方程的根看成y=3-x 和y=ln(x)的交点,经分析可取含根区间[1.0 , 3.0] (2)经验算可得f(1.0)*f(3.0)<0,另f ’(x)在[1.0 , 3.0]上不变号,f(x)单调,二分法可行 (3)迭代式)ln(31k k x x -=+从迭代收敛定理两方面作完整讨论,知迭代式能保证收敛 3、用Doolittle 分解法求解线性方程组????? ?????=?????????????????????564221231112321x x x (要求写明求解过程)。 解:(1)先对系数矩阵A 作LU 分解得A=LU=?? ?? ????????????????5/32/32/511 215/32/112/11 (2)由L Y=B 解出Y=(4,4,3/5)T ,由UX=Y 解出X=(1,1,1)T 4、关于某函数y =f (x ),已知如下表所示的一批数据 (1)由上表中的数据构建差商表,并求出各阶差商; (2)分别用二点、三点牛顿插值法计算f (0.75)的近似值; (3)若用bx ae y =来拟合这一批数据,试求出系数a 和b (提示:两边取自然对数得ln y =ln a +bx , 令u =ln y ,问题转化为求拟合直线u =ln a +bx ); (4)分别用复化梯形积分和复化辛普森积分计算 ? 20 )(dx x f 的近似值。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本国居民在国内或在国外从事物质生产和劳务活动所提供的社会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各经济活动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各经济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3、增加值 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总产出扣除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及其他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劳务)之后的价值。 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收入法或成本法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4、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福利、公共行政和国防等)。 5、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该指标与人口增长率的区别是未包含人口迁移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

实际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是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增长。 6、就业人员 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它包括:(1)全部职工;(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个体劳动者;(4)乡镇企业从业人员;(5)农村劳动力。 7、失业人员及失业率 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城镇失业率是城镇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加城镇失业人数之比。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城镇可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的人数比重,也是分析就业水平的主要指标。 8、下岗职工 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单位未安排任何一种劳动岗位,等待重新安排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包括单位“内退”人员、“轮岗及歇岗”期间的人员,由于单位原因“放长假”人员、“待岗”人员和单位停工、停产下岗、企业裁员下岗的人员。不包括下岗后仍在原单位参加转岗培训的人员。 9、下岗职工生活费 指符合“下岗人员”定义的下岗职工在原单位领取的无论以何种渠道和各种名义发放的基本工资、比例工资、生活费、补助费、救济金、困难职工补贴等现金和实物折款额。 10、下岗再就业职工指符合“下岗人员”定义的下岗职工,在城镇劳动力抽样时点前一周内以各种形式为取得收入而劳动1小时以上的人。这里所说的“劳动”是指为获取工资、实物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的国家法律所不禁止的、对社会有益的各种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活动。 11、平均工资及工资指数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随机潮流研究现状

随机潮流研究现状 摘要:随机潮流可用于分析线路潮流、节点电压的概率分布、期望值、方差和极限值,以期对整个电网在各种运行条件下的性能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评价,并对电网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出量化分析,这些信息对规划和调度部门的决策极具参考价值,因而广泛应用于中长期电网规划和短期运行规划、状态估计及量测点布置、输电系统输送容量和无功规划等。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由于发电竞价上网、输电转运等因素,潮流分布的不确定性增大,随机潮流计算将成为日常和必备的分析工具。分布式发电的出现也使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测、规划和运行与过去相比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大量的用户会安装分布式发电为其提供电能,使得配电网规划人员更加难于准确预测负荷的增长情况,从而影响后续的规划。电力系统的随机潮流计算的研究对于整个电网运行与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力系统;随机潮流;潮流计算方法;随机潮流现状

1. 电力系统随机潮流计算的产生 1.1 随机潮流研究背景 潮流计算主要目的是对电力系统中节点电压分布和支路功率分布进行计算,计算得到的结果能够为指挥电网运行、选择导线截面积和输变电设备、检验和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等提供依据,因此它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计算。目前大部分的潮流计算是确定性的计算,也就是说它只能针对网络结构、节点注入量以及部分节点电压和变压器变比均为已知的确定的值,这种确定的运行方式来计算各节点电压和支路潮流以及其它待求量。但是在实际的电力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的随机因素,这就使得网络结构和节点注入量等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使用确定性的潮流计算就需要对系统众可能发生的情况分别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容易看出,想要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做相应的计算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即便如此,不仅计算量相当大,计算的结果也不一定能够令人满意。目前电网中大量不确定因素主要有: (1)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当前系统运行状态是通过仪表测到的值来描述的,在使用仪表量测过程中难免有量测误差的存在; (2)在电网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规划设计若干年以后的电源和电网的发展,因此系统负荷预测值不可能很准确;系统负荷也不再是一个通常意义下的已知的确定的量,而是一个随机变量。 (3)从严格意义上说,有时也需要将发电机输出功率作为一个随机变量来处理,因为发电机也不是百分之百可靠的,也会出现因故障而退出运行的可能性。 (4)网络中的线路和变压器等输电设备并不是完全可靠地,它们的随机故障导致系统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因此网络拓扑结构并不确定。(5)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可再生性的清洁能源得到了重视并在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地增加。由于很多新能源发电的有功出力受自然天气条件的影响很大而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不可调度性的缺点。它们的接入给电网带来随机性的扰动,对电网的影响也日益突出。(6)电力用户中,尤其是工业用户,对电价的变化十分敏感。他们的工作进度可能安排在合适的电价下,例如,在远离高峰负荷的时间里安排工作生产时间。由于这种调整用电时间的行为,使电力系统规划运行

钣金件展开尺寸计算方法

钣金件展开尺寸计算方法 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下午 08:36 只有通用的原理,就是中性面没有变化,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按经验公式计算 第一种方法是剪一个一百宽的料,用折弯机这一道弯,记住板厚。加减系数便出来了,试三次取中数即可。这是最简便的方法。 可以学习PROE。CAXA软件,哪里有自动展开功能。不过系数还要靠前面试出来。 由公式可以计算,不过不好记,给大家列一个常用系数吧 板厚系数(毫米) 1, 1.6-1.8。 1.5, 2.4-2.6。 2.0, 3.3-3.5。 2.5, 4.2-4.5 3.0, 5.0-5.3 。 (系数会随你折弯下摸所用的槽宽的大小变化)仅供参考。 公式的话L=pa/2*r+y*T比较准确。 用 catial三维软件构造,软件本身有展开的功能 展开尺寸-L;折弯角-β;厚度-T;半径-R 1。0°≤β≤90° L=A+B-2(R+T)+(R+T/3)*(180-β)∏/180 2.β=90° L=A+B-0.429R-1.47T 3.90°≤β≤150° L=A+B-2(R+T)tan[(180-β)/2]+(R=T/2)(180-β)∏/180 4.150°≤β≤180° L=A+B 折弯参数表 材质板厚折弯系数标准下模特殊折弯尺寸(最小值)

板厚T 折弯系数 Y因子 铁板 (SPCC、SECC) T=0.5 0.9 V4 A=3.0 B=4.5 0.5 0.9 1.0584074 T=0.8 1.4 V4 A=3.2 B=5 0.8 1.4 0.786504625 T=1.0 1.7 V6 A=3.5 B=5.4 1 1.7 0.7292037 T=1.2 1.9 V6 A=4.2 B=6.4 1.2 1.9 0.774336417 T=1.5 2.5 V8 A=4.8 B=7.3 1.5 2.5 0.619469133 T=2.0 3.4 V12 A=6 B=9.2 2 3.4 0.51460185 T=2.5 4.3 V16 A=9.0 B=12.2 2.5 4.3 0.45168148 T=3.0 5.1 V16 A=9.6 B=12.9 3 5.1 0.4430679 T=4.0 6.5 V16 A=16.8 B=21.3 4 6.5 0.482300925 #DIV/0! 铝板(AL) T=0.5 0.8 V4 A=2.9 B=4.4 0.5 0.8 1.2584074 T=0.8 1.2 V4 A=3.1 B=4.9 0.8 1.2 1.036504625 T=1.0 1.6 V6 A=3.3 B=5.3 1 1.6 0.8292037 T=1.2 1.9 V8 A=3.5 B=5.7 1.2 1.9 0.774336417 T=1.5 2.3 V8 A=4.7 B=7.2 1.5 2.3 0.752802467 T=2.0 3.2 V12 A=6 B=9.1 2 3.2 0.61460185 T=2.5 4.1 V16 A=8.9 B=12.1 2.5 4.1 0.53168148 T=3.0 5 V16 A=9 B=12.8 3 5 0.476401233 T=4.0 6.3 V16 A=16.5 B=21.2 4 6.3 0.532300925 #DIV/0! 铜板(CU) T=0.5 0.8 V4 A=2.9 B=4.4 0.5 0.8 1.2584074 T=0.8 1.3 V4 A=3.2 B=5.0 0.8 1.3 0.911504625 T=1.0 1.7 V6 A=3.4 B=5.4 1 1.7 0.7292037 T=1.2 2 V8 A=3.5 B=5.8 1.2 2 0.691003083 T=1.5 2.3 V8 A=4.7 B=7.2 1.5 2.3 0.752802467 T=2.0 3.3 V12 A=6 B=9.2 2 3.3 0.56460185 T=2.5 4.2 V16 A=8.6 B=12.2 2.5 4.2 0.49168148 T=3.0 5 V16 A=9 B=12.8 3 5 0.476401233 T=4.0 6.3 V16 A=16.5 B=21.2 4 6.3 0.532300925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方法分析

电力系统潮流分析 —基于牛拉法和保留非线性的随机潮流 , 姓名:*** 学号:***

1 潮流算法简介 常规潮流计算 常规的潮流计算是在确定的状态下。即:通过已知运行条件(比如节点功率或网络结构等)得到系统的运行状态(比如所有节点的电压值与相角、所有支路上的功率分布和损耗等)。 常规潮流算法中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牛顿-拉夫逊法。当初始值和方程的精确解足够接近时,该方法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收敛。下面简要介绍该方法。 牛顿拉夫逊方法原理 对于非线性代数方程组式(1-1),在待求量x 初次的估计值(0)x 附近,用泰勒级数(忽略二阶和以上的高阶项)表示它,可获得如式(1-2)的线性化变换后的方程组,该方程组被称为修正方程组。'()f x 是()f x 对于x 的一阶偏导数矩阵,这个矩阵便是重要的雅可比矩阵J 。 12(,,,)01,2, ,i n f x x x i n == (1-1) (0)'(0)(0)()()0f x f x x +?= (1-2) ' 由修正方程式可求出经过第一次迭代之后的修正量(0)x ?,并用修正量(0)x ?与估计值(0) x 之和,表示修正后的估计值(1)x ,表示如下(1-4)。 (0)'(0)1(0)[()]()x f x f x -?=- (1-3) (1)(0)(0)x x x =+? (1-4) 重复上述步骤。第k 次的迭代公式为: '()()()()()k k k f x x f x ?=- (1-5) (1)()()k k k x x x +=+? (1-6) 当采用直角坐标系解决潮流方程,此时待解电压和导纳如下式: i i i ij ij ij V e jf Y G jB =+=+ (1-7) 假设系统的网络中一共设有n 个节点,平衡节点的电压是已知的,平衡节点表示如下。 n n n V e jf =+ (1-8) }

简述随机接入成功率的计算公式

1.简述随机接入成功率的计算公式、及首拨不成功的可能原因。 1) AGCH过载。 2) 相关接入参数设置、如RACH最小接入电平过高。 3) 存在传输问题。 4) 手机问题。 5) 网络侧电路拥塞或故障。 6) 无线侧信道拥塞或故障。 7) 干扰。 8) 覆盖边缘,上下行不平衡 2.简述造成信号波动的可能原因 1.多径原因造成的信号电平波动。 2.由于小区重选出现信号电平指示的变化(特别是话务调整使 cro设置过大时)。 3.干扰造成的当前服务区手机的DCS计数器跌为零,而发生小区 重选。 4.传输闪断严重造成的基站开、关功放的现象。 5.直接重试功能打开后,由于当前小区忙等原因造成的直接重试 到其他非最好小区时,在手机上反映的电平变化。 6.下行功控打开后也会出现通话过程中的信号指示变化。 7.手机处于小区天线的零点区, 8.TRX载频板故障或各载频合路方式不同等情况导致载频功率在 天线口输入功率不一致。从而致使指配后信号指示的较大变化。 3.SDCCH拥塞率计算公式,如何降低SDCCH阻塞率,引起的原因 有哪些、涉及哪些参数、统计计数器、。 3、立即指配成功率的计算公式,如何提升指标,涉及哪些参数? 4.SDCCH掉话率计算公式、如何提升指标,涉及哪些参数?

5.某基站三个小区的拥塞率很高(占用遇全忙次数多)。且该基站周围覆盖较好, 覆盖重叠区域较多。希望能采用话务分担策略来解决该小区的拥塞情况。请给出具体调整方法。 6.如果网络优化工程师去某个本地网进行网络优化,请从技术角度简述需要做哪些 准备工作。 7.简述话统分析流程?利用EXCEL如和进行TOPN操作? 8.写出MML中增加命令、修改命令、查询命令、状态查询命令? 9.简述VLOOKUP函数、right函数、left函数、mid函数的语法,用中文即可? 10.简述EXCEL的基本结构?从数据库的角度?

钣金件下料尺寸计算方法分析

客车钣金件下料尺寸计算方法 2009-06-21 16:40 客车自制件在整个客车的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钢材价格的不断上涨,控制客车自制件成本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被各客车厂家研究。怎么讯速、合理地确定自制件下料尺寸,是一项基本而又科学的工作。本文所介绍的客车钣金件的尺寸计算方法较为合理,也较为实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样板下料尺寸计算方法 这类制件下料尺寸计算分两部分:一部分为较复杂的钣金件(这部分暂不研究,因为钣金件展开需要单独分析);另一部分是简单的钣金样板件,一般取其外轮廓尺寸。 1)直线样板料板件料表的制作。分析:图l所示的两种板件为不规则梯形,制作这种类型的料表时一般按三角形或矩形来考虑。料表:98*110三角样;135 *175样。 2)弧线样板料板件料表的制作。图2所示的是一块带弧度的样板料,下料时在圆弧所在的方向最大尺寸应加5-10 mm的剪切余量。计算:(略),料表:605*115。 对图3所示的样板料,考虑其料较长,如下一块料不易剪料,所以下两块料制件。另外,在宽度上加5-10mm的余量。料表:235*1117(2)。

2折边制件类 1)基本计算方法(仅对折边角度为90°进行分析,其它折边角度类同。注:折边制件料的厚度(B)不大于6mm)。 图4所示的制件的截面展开长度等于所有展开单边外形轮廓尺寸之和减去板厚的1.5倍的折边次数所得差值。 ①图4(a)所示其截面展开尺寸为L0=H+L-1.5×B(B为板厚,下同)。 ②图4(b)所示其截面展开尺寸为L0=H+2L-2×1.5B。 ③图4(c)所示其截面展开尺寸为LO=H+LI+L2-2×1.5×B。 ④图4(d)所示其截面展开尺寸为ILl=(L-L1)+2B+LI+2H-4×1.5×B。 对于图4(c)、(d)两种情况,通过实践还可得出较简易的计算方法:

瓦斯抽采指标计算方法

l 一评价单元抽采钻孔控制范围内煤层平均倾向长度, m ; 附录瓦斯抽采指标计算方法 A1预抽时间差异系数计算方法: 预抽时间差异系数为预抽时间最长的钻孔抽采天数减去预 抽时间最短的钻孔抽采天数的差值与预抽时间最长的钻孔抽采 天数之比。预抽时间差异系数按式(1)计算: max 式中:一预抽时间差异系数,% T max —预抽时间最长的钻孔抽采天数, d ; T min —预抽时间最短的钻孔抽采天数, do A2瓦斯抽采后煤的残余瓦斯含量计算 按公式(2)计算: W )G Q (2) 式中: W 一煤的残余瓦斯含量,m 3/t ; (7.9594) W )—煤的原始瓦斯含量,m/t ; Q 一评价单元钻孔抽排瓦斯总量,m 3; G 一评价单元参与计算煤炭储量,to 评价单元参与计算煤炭储量 G 按公式(3)计算: G L H 1 H 2 2R l n 技 R m (3) 式中:L 一评价单元煤层走向长度,m ; max T min 100% (1)

H i、H2 一分另U为评价单元走向方向两端巷道瓦斯预排等值宽度,m如果无巷道则为0; h i、h2 一分别为评价单元倾向方向两侧巷道瓦斯预排等值宽度,m如果无巷道则为0; R 一抽采钻孔的有效影响半径, m; m一评价单元平均煤层厚度,mi 3 —评价单兀煤的皆度,t/m。 H i、H2、h i、h2应根据矿井实测资料确定,如果无实测数据,可参照附表1中的数据或计算式确定。 附表1巷道预排瓦斯等值宽度

A3抽采后煤的残余瓦斯压力计算方法: 煤的残余相对瓦斯压力(表压)按下式计算: ab P CY 0.1 100 A d M ad 1 P CY 0.1 W CY ■- ■- 1 b(P CY 0.1) 100 1 0.31 M ad P a (4) 式中:W L残余瓦斯含量,”/t ; (7.9594) a,b一吸附常数;a=20.7739,b=1.6280 P CY一煤层残余相对瓦斯压力,MPa ,(0.101325 MPa) p a 一标准大气压力 A d 一煤的灰分,% (1.04) M ad 一煤的水分,% (11.09) 一煤的孔隙率,m3/ m3; (4.23) 一煤的容重(假密度),t/ m 3。(1.45) A4可解吸瓦斯量计算方法: 按公式(5)计算: W W CY W CC j (5) 式中:W j 一煤的可解吸瓦斯量,mvt ; 3 一 W CY一抽米瓦斯后煤层的残余瓦斯含也,m/t; W Cc 一煤在标准大气压力下的残存瓦斯含量,按公式 (6)计算。 …0.1ab 100 A d M ad 1 兀 W Cc ------------------------ ------------------------------------- ------------------------------- -------- 1 0.1b 100 1 0.31M ad (6)

钣金展开图计算方法

钣金展开图计算方法 一般铁板0.5—4MM之内的都是A+B-1.6T。(A,B代表的是折弯的长度,T 就是板厚) 例如用2.5mm的铁板折180mm*180mm的直角,那么你下的料长就是 180mm+180mm再减去2.5mm*1.6也就是4mm就好了,也就是356mm 钣金展开图的计算是要用一个系数来计算的,这个系数一般都用1.645! 计算方法是工件的外形尺寸相加,再减去1.645*板厚*弯的个数, 例如,折一个40*60的槽钢用板厚3的冷板折,那么计算方法就是40+40+60(外形尺寸相加)—1.645(系数)*3(板厚)*2(弯的个数)=130.13(下料尺寸) 一般6毫米之内都是这样计算的了 展开的计算法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 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 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展开的基本公式: 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一般折弯:(R=0, θ=90°) L=A+B+K 0.3时, K=0≤T'1. 当0 2. 对于铁材:(如GI,SGCC,SECC,CRS,SPTE, SUS等) 1.5时, K=0.4T'T'a. 当0.3 2.5时, K=0.35T'T≤b. 当1.5 2.5时, K=0.3T/c. 当T 3. 对于其它有色金属材料如AL,CU: 0.3时,?当T K=0.5T 2.0时, 按R=0处理.≤注: R 一般折弯(R≠0 θ=90°) L=A+B+K K值取中性层弧长 1.5 时'1. 当T λ=0.5T 1.5时/ 2. 当T λ=0.4T

潮流计算问题

潮流计算的定义(课后题) 各种潮流计算模型和算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课后题) 影响潮流收敛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改善潮流计算的收敛性(课后题) 通过功率方程说明为什么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是非线性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数学方法求解?(03A 、05A )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有哪些常规算法?有哪些扩展算法?(05B ) 潮流计算的目的是什么?其数学模型是什么?有何特点?(06B ) 简要说明潮流计算的概念、模型及计算方法。(07B ) 高斯赛德尔迭代法和牛顿拉夫逊迭代法是常规的潮流计算方法,请介绍一下最优潮流(OPF )算法的原理及其应用。(04电科院) 潮流计算的目的: 常规潮流计算的目的是在已知电力网络参数和各节点的注入量的条件下,求解各节点电压。 目的1: 1. 在电网规划阶段,通过潮流计算,合理规划电源容量和接入点,合理规划网架,选择无 功补偿方案,满足规划水平年的大小方式下潮流交换控制、调峰、调相、调压的要求。 2. 在编制年运行方式,在预计复合增长及新设备投运基础上,选择典型方式进行潮流计算, 发现电网中的薄弱环节,供调度人员异常调度控制参考,并对规划、基建部门提出改进网架结构,加快基建进度的建议。 3. 正常检修及特殊运行方式下的潮流计算,用于日常运行方式的编制,指导发电厂开机方 式,有功、无功调整方案及负荷调整方案,满足线路、变压器热稳定要求及电压质量要求。 4. 预想事故、设备退出运行对静态安全分析的影响及做出预想的运行方式调整方案。 目的2: A. 检查电力系统各元件是否过负荷; B. 检查电力系统各节点的电压是否满足电压质量的要求; C. 根据对各种运行方式的潮流分布计算,可以正确的选择系统接线方式,合理调整负荷, 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向用户供给高质量的电能; D. 根据功率分布,可以选择电力系统的电气设备和导线截面积,可以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整定计算提供必要的数据等; E. 为电力系统扩建和规划提供依据; F. 为调压计算、经济运行计算、短路计算等提供必要的数据。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为:潮流计算所用的电力网络系由变压器、输电线路、电容器、电抗器等静止线性元件所构成,并用集中参数表示的串联或并联等值支路来模拟。普遍采用节点法,I YU =来建立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在实际工程中,节点注入量不是电流,而是节点功率,因此节点电压方程要进行修改:*,(1,2,...,)i i i P jQ I i n U -==,进一步得到 * *1 ,(1,2,...,)n i i ij j j i P jQ Y U i n U =-==∑,上式为电压的非线性隐函数,无法直接求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算法求近似解。这是潮流计算问题最基本的方程式,是一个以节点电压U ?为变量

概率计算方法全攻略

概率计算方法全攻略

概率计算方法全攻略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中考数学试题中加大了 统计与概率部分的考查,体现了“学以致用”这一理念. 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是重点,现对概率计算方法阐述如下: 一.公式法 P(随机事件)=的结果数 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出现果数随机事件可能出现的结.其中P(必然事件)=1,P (不可能事件)=0;0

蟋蟀在该地板格上跳来跳去,如果它随意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则它停留在阴影部分的概率是_______. 解析:因为四块地板的面积各不相同,故应分别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1+2×3=8,总面积为:2×1+2×2+2×3+1×5=17,面积之比即为所求概率. 所以P(随意停留在阴影部分)= 17 8. 评注:几何概型也就是概率的大小与面积大小有关,事件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所有可能结果所组成的图形面积除以所有可能结果组成的图形的面积. 三.树形图法 例3 不透明的口袋里装有白、黄、蓝三种颜色的乒乓球(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其中白球有2个,黄球有1个,现从中任意摸出一个是白球 的概率为1 2 . (1)试求袋中蓝球的个数. (2)第一次任意摸一个球(不放回),第二次再摸一个球,请用画树状图法,求两次摸到都是白球的概率.

《计算方法》期末试卷(A)

1. 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 2. 用二分法求方程 1. 求6(准确值 考试形式半开卷(√)、闭卷(),在选项上打(√) 开课教研室自动化系命题教师陈珺命题时间2009.12.05 使用学期2009-2010第一学期总张数 3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d 1

2 五、用列主元消去法解下列线性方程组并计算系数行列式。〖10分〗 ???? ? ?????--=????????????????????--1668224 8 4548416321x x x 三、证明题〖10分〗 给定函数)(x f ,对任意x ,)('x f 存在,且M x f m ≤≤<)(0',证明对M 20<<λ的任 意常数λ,迭代过程)(1k k k x f x x λ-=+均收敛于0)(=x f 的根。 四、已知x x f ln )(=的数据表如下: x 0.4 0.5 0.6 x ln -0.916291 -0.693147 -0.510826 试构造均差表,并建立用于计算54.0ln 近似值的牛顿线性插值多项式和二次插值多项式(不必求解结果)。〖10分〗

3 七、求积公式)0()1()0()('0101 f B f A f A dx x f ++≈?,已知其余项 )()() 3(ξkf f R =,) 1 ,0(∈ξ。试确定求积系数010 , ,B A A ,使求积公式具有尽可能高的 代数精度,并给出所确定求积公式的代数精度及余项中的常数k 。〖15分〗 六、已知线性方程组b Ax =,其中,??????=13.021A ,?? ? ???=21b 。试讨论用雅 可比迭代法和高斯-赛德尔迭代法求解时的收敛性。〖15分〗

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1、人事单位: 薪资计算准确率 = 计算准备人数/公司管理员工总数 人力稼动率 =(实际作业时间÷实际出勤时间)×100% 劳动分配率 = 人事费用(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附加价值(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 人工费用/增加值(纯收入) 招聘到岗率 = 实际到岗人数/录用人数 人力消耗指数—年离职率 = 在同一年内离职的人数/在某一年内的平均员工人数×100% 人力损耗指数—月离职率 = (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人力稳定指数—稳定率=(目前服务满一年的人数/一年前总人数)*100% 人力留任率 = 定期间仍在职人员/原在职人员×100% 试用期离职率 = 期间试用期离职总人数/期间平均人数, 人事流动新进率=新进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100% 勤缺分析=因各类勤缺原因而损失的工作日数/损失工作日数(同上)+工作日数×100% 人力流动率 =(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新进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淨人事流动率=补充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100% 人力替换率=(某一期间内新进人数-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人工成本效益指标 = 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工成本/总成本 * 100% 人事费用率 =人工成本总量 / 销售(营业)收入*100% =(人工费用/员工总数)÷{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员工总数} =薪酬水平/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增加值(纯收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增加值率×劳动分配率 人工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人工成本总额)×100% 企业人工成本 = 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支出。 人力资源成本 = 取得成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 +安置成本 )+ 开发成本 (岗前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使用成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 替代成本(补偿成本+遣散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 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或实物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记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人事诊断常用指标分析表? 指标计算公式意义及公能判定标准 员工比率非生产人员÷员工总数×100%测验员工结构状况定通常非生产人员越小越好,视企业而 员工增加率(本年度员工数-上年度员工数)÷上年度员工数×100%测验每年员工增加比率视发展规模而定 工资增加率(本年平均工资-上年平均工资)÷上年度平均工资×100%测验每年工资增加率略低于劳动生产率增加率 加班工资率加班工资额÷工资总额×100%测定加班工资占工资总额比率视实际状况而定 离职率每年离职人数÷员工总数×100%测定每年离职人员比率不宜超过10% 离职增加率(本年度离职人数-上年度离职人数)÷上年度离职人数×100%测定每年离职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