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明十三陵

陵墓建筑明十三陵
陵墓建筑明十三陵

陵墓建筑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石牌坊

明代皇帝陵地两处,一在南京钟山南麓,为太祖朱元璋孝陵;一在北京之北昌平天寿山下,葬成祖朱棣以后十三帝,总称明十三陵。

明陵制度与南宋陵墓有较多相似,坟堆则改为圆形土堆,称"宝顶"。宝顶前沿纵轴串有一系列院落,也是强调纵轴线的纵深构图。有些陵仍保存上宫、下宫串连而有一定距离的做法,但包括孝陵和十三陵成祖长陵在内的大多数陵墓则将上、下二宫连成前后紧邻的二部,前部是下宫,每日奉祭,加强了陵墓构图的纵深层次,也更加紧凑,是良好的构思。明陵又改变了南宋诸陵在神道两侧不设石刻的做法,恢复了唐与北宋的做法,神道两侧有许多石刻,称为石象生。

更值得注意的是明十三陵群陵的成团布置方式,是一个重大创造。在此以前,各陵墓都只是单独营建,互不相关。十三陵则采取了以成祖长陵为中心,其他各陵环成弧形并共用神道的方式,不只是省减了人工,也使陵墓区的气势更加宏大了。

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在北京以北45公里昌平县境内,山岭逶迤相连,呈向南敞开的马蹄形,在马蹄最北中央,山麓下建成祖长陵。长陵之南6公里是马蹄敞口处,有两座东西对峙的孤立小山岗,在二者之间建大红门,整个陵区即以此为起点。大红门以南直至北京都是平原。这种利用自然地形的方式,令人想起中国古代城市和其他大型建筑重视与大环境密切融合的优秀传统,除长陵外其余十二座陵都分散在马蹄形两翼,略呈弧形,面向公共神道。

据《日下旧闻》的记载,当初选址时,大臣们多主张京西潭柘寺一带,成祖永乐皇帝独看中天寿山,是他亲自选定的地方。成祖在南京登基不久,北京仍时时受到蒙元残余力量的威胁,他决意先在昌平营造陵墓,以示保卫国土迁都北京的决心。

长陵前后三院同宽,围以高墙。陵门砖建三孔券,单层,覆单檐歇山顶。门内第一进院甚浅,东侧有碑亭一,重檐歇山。第二进院方形略纵长,入口为棱恩门,在中柱一线开三门。棱恩门座落在白石栏干围绕的单层石台上,很象紫禁城太和门。第二进的主体建筑棱恩殿在院落后部,形制同于太和殿,正面宽度比太和殿还略大,但深度较浅,是中国现存规模第二的大殿。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3月28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国国家地理徒步队再次出发,六十多人奔北而行,在山村之间寻访十三陵的影踪。 摄影/伊凡 这次徒步线路包含十三陵之中的十个陵墓以及十三陵水库的一段路程。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墓葬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目前定陵、长陵、昭陵已开发为旅游景点。其他几个陵墓散落在不同的村子中,不对外开放,所以很多人知晓十三陵,却未曾见过全貌,这次徒步就是要更多了解十三陵。 摄影/伊凡 每到一处皇陵,《中华遗产》美女编辑会给大家介绍一段皇帝的背景和趣事。也有网友读者参与讲解明朝皇帝历史,与其他人分享历史典故和知识,让大家体会到徒步的乐趣不仅仅在于行走,交流和学习也很重要。 摄影/伊凡

十三陵所在地周边大多是以其命名的村庄,徒步的过程就是在各个小村庄的往返。这次活动的强度不大,没有太多上升路面,有队员反映要提升难度。我们的队伍之中确实隐藏诸多高手,有每年都参加国际马拉松长跑的“高材生”,曾经参军重装上阵的“大个子”,头发花白却能一直走在最前的老队员,做足了明史功课的一朋同学,手握十三陵详版地图的青铜锁美女…… (原文链接:windflower)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摄影/静隅归心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摄影/静隅归心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 88122009-08-22 16:03:09.0陵墓建筑(图)建筑,陵墓2277文化茶舍/enpproperty-->清朝康熙皇帝陵墓(景陵) 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视的。所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礼论》)。所以在君、亲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世代相传,纳入礼制,演为习俗。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类型——陵墓。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遗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古代中国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称和形制有严格的规定。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况。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竖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圹内出现了垒筑的木椁。竖穴土圹加木椁,从此作为一种墓葬方式沿用下来。不同身份等级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规模、木椁的层数和样式,均有悬殊的差别。河南安阳市侯家庄

1001号墓是商代王陵。墓口作 字形,向4个方向伸出斜坡状墓道,总面积约713平方米,深达10.5米。柏木椁室高约3米,板壁雕刻花纹并涂红色,镶嵌野猪牙片,表现了强烈的审美要求。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墓,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墓。墓圹矩形,面积418平方米。圹内用木材围出甬道、两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长0.9米、宽、厚各约0.1米的黄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墙,将内外回廊隔开,称“黄肠题凑”。 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竖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横向掏挖土洞作墓圹。西汉中期,普遍在横穴中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后人根据筑墓材料的不同给这种墓室作了分类:崖墓,在山崖中穿凿出巨大洞穴作墓室;空心砖墓,在横穴土洞中用大型空心砖作椁室;砖室墓,用普通小砖砌筑墓室,东汉大型砖室墓往往施彩色壁画;画像砖墓,四川境内的砖室墓,有些在砖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画像石墓,墓室用石材构筑,或砖石并用,大多在石材上雕刻各种画像。这些墓室以居室为模仿对象,以多室对应地面上的多进房屋,用雕刻和绘画表现室内木构细节,自身也作了多处建筑处理,使用了先进工程技术,故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建筑资料。此外,从东汉到西晋,流行以陶制明器为随

陵墓建筑(总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使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于陵墓的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耗费巨额财力、大批人力去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文化心理特征一.“灵魂不死”观念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状况。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地下部分: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共墓地(氏族人生前死后都在一起)夫妻合葬(父子合葬 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对立产生出现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石墓室和砖墓室逐渐替代木椁,利于长期保存。 战国末年: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墓室壁体, 西汉:大块空心砖墓盛行一时,墓室中已经出现穹窿顶。东汉以后:小砖与拱顶墓室代之而起。唐、宋: 穹窿顶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明、清: 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地上部分:春秋战国时: 冢墓普遍,墓的称谓由墓丘陵;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墓,大祟坟台。 汉: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汉文帝灞陵,依山为陵,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 曹魏:主张薄葬,因山为陵,不起坟、以免后世发掘。 唐太宗:因山为陵,以九峻山为坟,茔地高踞山际。 明孝陵:有所创新,地下建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南侧建方城明楼。 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土台土山圆形人工构筑物的转变。 陵墓建筑 - 儒家内涵 陵墓特指一种用以瘗葬帝王,墓顶有封土的建筑类型。从殷商开始萌芽,战国正式出现,经秦汉唐宋以至明清,在中国一直受到极大重视。产生于史前时期的原始祖先崇拜,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强化,延续2000多年,体现在建筑上,除了前面谈到的祭祀祖先圣哲的“庙”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陵墓了。儒家特别强调孝道,认为是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秩序的稳固基础,说只要躬行孝道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孝事家庭尊长,不但应该在尊长生前,即使在尊长死后,也要事死如生,按时祭祀,逢事祭告,甚至平日出门进门,也要告于祖先牌位。

-清朝陵墓建筑

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 平庸的天子 96.未被打开的帝陵--清昌陵 清仁宗嘉庆名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与他的父、祖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内忧外患:内忧外患: 昌陵的三大特点:昌陵的三大特点:

昌陵为清仁宗嘉庆帝的陵墓,位于泰陵以西2里。地宫中还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2年去世)。 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意思是父子两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区建陵。所以乾隆又在东陵另选了陵址,与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赐给了儿子嘉庆,让其与祖父雍正为伴。嘉庆于嘉庆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岁。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昌陵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神厨库位于神道碑亭的左侧,座东朝西独立成院,红色围墙,黄瓦盖顶。院内共有四座建筑,进大门迎面是东神厨,黄琉璃瓦单檐悬

由清昭陵分析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及其哲学思想

由清昭陵分析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及其哲学思想【摘要】: 通过对沈阳清昭陵的实例分析和对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形式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哲学思想,探讨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延续中国古代建筑思想。 【关键词】: 建筑,陵墓,中国古代建筑哲学,清昭陵 【正文】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中国古代建筑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如何能将中国古代建筑的哲学思想提炼出来,应用于当代建筑中呢?中国传统建筑哲学表现最明显的建筑类型无疑是皇家建筑或宫殿建筑,因为这些建筑最能体现当时建筑形制以及哲学理论、礼制,是一个时期文化、建筑材料、建筑形制、宗教信仰影响、综合国力最浓缩的体现。在其中,皇家陵墓建筑又是最具哲理、思想、礼制于最优者的一类建筑,它不仅体现中国古代人对生死了理解,同时通过当时文化及后世祭拜需要的形象,更能通过建筑体现中国一个时期的传统哲学。 (一)、帝王陵墓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叫“方上”。这是早期的一种陵墓封上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而为坟,这时的陵墓之所以呈方形,乃与秦汉时以方形为贵有关。认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取方形。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汉陵都属于“方上”。 第二种是以山为陵。它是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像秦始皇陵那样大型封土不仅费工,而且不安全,以山为陵则可以少花人力并可利用山岳雄伟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唐代帝陵一开始就采用了这一形式,安葬李世民的昭陵就是以位于陕西礼泉县的九峻山为坟,在山腰开凿石洞为玄宫,从挺道至墓室深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非常坚固。 第三种是宝城宝顶。帝王陵墓在秦、汉时期盛行“方上”封土,唐时“以山为陵”,北宋又恢复了秦汉旧制。元是不建陵寝。明清时对陵寝制度又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首先陵墓的形制由秦汉两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其次取消了秦汉两宋陵园中供奉帝王灵魂日常起居生活的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建了供谒拜和祭祀的上宫建筑,从而更加突出了一年三举的上陵之礼;再次陵园的围墙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长方形,陵园由南向北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等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有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明十三陵内不能参观的陵寝

献陵 在天寿山西侧,与长陵相距约1里,地名黄山,埋葬着明朝第四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明仁宗),年号洪熙,在位仅10个月(1424—1425年),合葬的有皇后张氏。明仁宗是个节俭的皇帝,就连陵寝也提出要从俭,因此献陵规模较小,在仁宗死后用了3个月时间就建成。 景陵 在天寿山东侧,与长陵相距约1.5里,地名黑山,埋葬着明朝第五个皇帝、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明宣宗),年号宣德,在位10年(1426—1435年),合葬的有皇后孙氏。宣宗在位期间施行仁政,与民生息,史称仁、宣两朝为“仁宣之治”。景陵是在宣宗去世之后开始营建,从献陵制,亦较为简朴。 裕陵 在献陵西北,相距约3里,地名石门山,埋葬着明朝第六个皇帝、明宣宗的长子朱祁镇(明英宗),他有前后两个年号:正统(1436—1449年)和天顺(1457—1464年),共22年,中间由他弟弟朱祁钰做了8年皇帝(明代宗),年号景泰。裕陵中合葬的有皇后钱氏、周氏。明英宗9岁即位,重用太监王振,朝纲废弛,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虏,1年后被放回,幽居7年后发动“夺门之变”,废明代宗,再次登上皇位,是明代唯一两次登基的皇帝。他死前,下令废除宫妃殉葬,结束了这种残酷的人殉制度。 茂陵 在裕陵西,相距约1里,地名聚宝山,埋葬着明朝第八个皇帝、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明宪宗),年号成化,在位23年(1465—1487年),合葬的有皇后王氏、纪氏、邵氏。宪宗即位之初,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大赦天下,但后来政治趋于腐败,宦官当道,各地反抗不绝。茂陵从裕陵制,不失其豪华,但因年久失修,不少建筑已经倒塌。 显陵 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北7.5公里,有近五百年历史,它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显陵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修建,至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成。显陵的主人兴献王朱佑杬没有做过一天皇帝,是明朝第八个皇帝明宪宗的次子,成化年间册封兴王,食邑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正德十四年卒,谥号献,称兴献王,同年葬此。他的儿子朱厚熜做了嘉靖皇帝(明世宗)后,于嘉靖三年(1524年)追尊其父为恭睿献皇帝,改献陵为显陵。 显陵的建筑规模和祭扫制度与其他皇陵大体相同。显陵有两座大红门,因当年按王爷等级建造陵墓时,已建有一道大红门,嘉靖皇帝的母亲逝世后将灵柩运回钟祥与其父合葬时,又加建了一道大红门。这一构造,也颇具特色。大红门西侧的一池水格外引人注目,祾恩殿前还有一池水,这两池水分别称为“外明塘”和“内明塘”,前者椭圆形,后者正圆形。一条拐了五道弯的水道(上面架有五道御河桥)自北向南穿陵区而过,注入陵西的莫愁湖。陵

浅谈中国古代陵寝园林

浅谈中国古代陵寝园林 摘要:本文就中国古代陵寝园林展开讨论。主要探讨了古代中国陵墓的起源、演变以及风格特点。指出中国古代陵寝园林反应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艺术财富。 关键词:中国陵寝园林文化 陵寝园林是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陵寝园林包括地下寝宫、地上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1.陵寝园林的发展历史 30000-18000年前,山顶洞人发明了原始的墓穴文化人尸同洞,上室为居,下室为葬。10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居与墓穴逐渐分开两地。[1]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西周,为了区别墓主,不同等级的墓主的墓圹上栽植不同品种和数量的树木。在墓葬顶上或边侧造“寝”,便于死者灵魂“饮食起居” 。从战国中叶开始,对地上坟丘外观规定等级。秦汉以后墓葬制度日臻完善。 2.帝王陵寝制度及其演变 君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它首先出现在赵、楚、秦等国。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当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其坟墓造得越来越高达宽阔,状似山陵,坟墓也因此被称为“陵”。 西周以前,帝王坟墓多为木椁大墓,地面不封不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寝,封土形状多为覆斗式,并以营造豪华墓室和堆筑高大封土为这一时期的特色;以李世民的昭陵为代表的唐朝陵寝,因山为陵,在山腰开凿墓室,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貌。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因战争频仍,国力颓弱,陵寝规制相对缩减;元朝帝王死后则实行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迹。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经过这一段近四百年的低潮之后,开始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前代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将覆斗式封土改为圆式宝顶,增加祭奠设施;改方形院落为多进长方形院落,创立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制度。清代陵寝不仅承袭了明代陵制,而且作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从而把中国古代陵寝营建活动推向了最后的顶峰。清代陵寝更加注重环境质量。不仅要对水文、地质、气候等诸因素进行严格的考察,而且更注重山川形势,要求所选的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清代陵寝更加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序列配置上与周围的山川形势互相呼应,以营造一个合乎理想的陵寝氛围。清代陵寝更加注重建筑质量,不仅坚固宏整,而且富丽堂皇。 3.陵寝园林的风格特征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摘要: 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 墓室陵园秦始皇陵 正文: 陵墓是中国古代帝王、后妃的坟墓,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类型,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陵墓的起源,是因为人们相信灵魂不灭的缘故,从氏族社会开始,这种观念就已存在。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开端是秦始皇陵,到了汉代,帝王修建陵墓形成了一种制度,每位帝王一继位便会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不断地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为我们留下了宏伟的且庞大的陵墓群,在中国的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 一、陵墓建筑的布局方式 陵墓建筑的布局分三个方式。首先,是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的封土是覆斗状的,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氛围,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然后,是以神道贯穿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一布局方式重在强调正面神道,以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来衬托出陵墓建筑的宏伟不凡,如唐高宗的乾陵。最后,是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个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并且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使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陵墓的庄严肃穆之感。 二、陵墓建筑的分类 陵墓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地下墓室、地上陵台和陵园。 陵墓墓室分为木构墓室、砖筑墓室和石筑墓室三种。由于时代的不同墓室的结构形式也不同。从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的墓室都是大型木椁墓室,早期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主要用特殊木材修建墓室,称为“黄肠题凑”,这一形式使木构墓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汉代的一些王墓就是以这种形式而造的木构墓室。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这两类。空心砖墓室起源于战国末期,型砖墓室大致起源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它的使用开始逐渐广泛,如南京南唐李昪钦陵墓室的前、中二室就是砖砌墓室。墓室顶部结构有几种形式,方形墓室顶部是叠涩或拱券,长方形墓室顶部是筒拱等。石筑墓室大多采用拱券结构,如五代时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就是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从明朝开始,墓室建筑发展到了顶峰,开始用巨型条石建造

古埃及陵墓建筑赏析

建筑艺术赏析 ——古埃及陵墓建筑赏析 姓名:李德星 班级:建筑101班 学号:2 指导老师:罗锐东古埃及陵墓建筑赏析

埃及是世界上做古老的国建之一,在这里产生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古埃及建筑规模庞大,其石结构建筑已达到很高水平。古埃及建筑有着与时间一般永恒的纪念性,主要体现在各个时期所建造的陵墓和宫殿上。无论是造型简洁的金字塔,还是整体有序的神庙建筑群,无不述说着古埃及建筑的辉煌艺术成就。 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文明的发源地位于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可以断定,在这个文明时代诞生之初,曾受到与尼罗河相距不远的苏美尔文明的某种影响,然而埃及人在开发尼罗河流域以及三角洲丛林沼泽地带的过程中,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并且极为安宁持久的地区文明。古埃及一般指公元前32世纪左右至公元前343年波斯灭亡埃及这段时间内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埃及文明。古埃及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埃及全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依斯兰教国家。位于非洲东北部,领土还包括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是地跨两洲的国家。海岸线长约2 700千米,境内多为海拔200-700米的高原。沙漠占全国总面积96%以上。尼罗河三角洲为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西奈半岛沙漠遍布。南部山地上的凯瑟琳山海拔6 671千米,在境内长1350千米。埃及现存金字塔107座,主要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的吉萨(Giza)高原。这一地区有三座较大的金字塔,分别是胡夫金字塔(也叫大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其中又以胡夫金字塔最为著名,它是吉萨金字塔群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也是建筑成就最高的一座。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也是埃及的象征。埃及大部分都是黄沙滚滚的沙

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

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XX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 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

尔雅通识中国古建筑欣赏与 设计答案完整版

中国古建筑欣赏绪论(一) 1 一个建筑物背后承载了很多思想文化内涵,以下哪项文化要素无法在建筑物中呈现出来?() A、哲学 B、政治 C、民俗 D、饮食习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建筑是用实物来保持人类历史的方式 B、建筑就好像是写在石头上的文字,有没有都不会影响后人对历史的解读 C、建筑的历史是人眼睛能够真真切切看见的历史 D、建筑以其生动的形象记录了人类历史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以下哪栋古建筑至今尚未被拆除?() A、梁思成林徽因在北京的故居 B、蒋介石在重庆的行营 C、岳麓书院 D、北京古城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以下哪个中国历史上的古都至今还保留完好?() A、北京 B、长安 C、开封 D、南京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中国的古建筑能够体现出“门当户对”一说。()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绪论(二) 1

如今看到的天心阁城墙建于以下哪个朝代?() A、唐代 B、明代 C、元代 D、清代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以下哪一点不是长沙古城墙宝贵的原因?() A、几个朝代的叠加 B、体现了不同朝代的建筑特点 C、地处闹市繁华区,寸土寸金 D、城墙上面的刻字体现了长沙城的历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栋具有历史意义但已经被拆除的古建筑不属于长沙?() A、国民党省政府大礼堂——中山纪念堂 B、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C、中山路百货大楼 D、西长街教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长沙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城市包围战。()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5 长沙是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绪论(三) 1 以下哪部著作不属于日本著名建筑学家伊东忠太?() A、《日本建筑研究》 B、《东洋建筑研究》 C、《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D、《见学记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

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文档4篇

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文档4篇On the guide words of the Ming Tombs in Beijing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文档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北京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文档 2、篇章2:十三陵导游词文档 3、篇章3:十三陵导游词文档 4、篇章4:十三陵导游词文档 篇章1: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文档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

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xx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下面是 小泰收集整理的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5篇(一) 各位亲爱的朋友,我是旅行社导游小王,首先我代表旅 行社欢迎大家!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十三陵,它是著名 的一个皇帝陵墓群,里面涉及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所以请大家仔细聆听导游词介绍。 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 帝陵墓群,陵区内葬的是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和公主等。好了,说到这里可能大家有疑问了,明朝总共十六位皇帝呀,为什么是十三陵呢?请听导游词讲解。是这样的,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所以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而他的孙子朱允炆被朱棣夺去皇位之后,不知所踪,也无法建陵。还有后来的景泰皇帝,他与兄弟争夺皇位,最后被降级为王,失去了资格。所以今天的十三陵里面埋葬的只有十三位皇帝。大家了解了吗?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1 基本概况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使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于

陵墓的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耗费巨额财力、大批人力去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古代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袄教、景教、摩尼教等,其中以佛教最为兴盛,道教、伊斯兰教次之。现存的宗教建筑无论是数量、技术或者艺术质量,都在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建筑艺术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在古老的中华文化和儒道哲理观念的孕育下,园林艺术立足于师法自然的指导原则、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以山水为骨干,形成了独树一帜、在根本上不同于欧洲园林风俗的东方建筑艺术体系。坛庙建筑也可称为“礼制建筑”,除以“礼”来制约各类建筑的形制以外,同时还有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帝王、官吏和民间祭祀天地、日月、名人、祖先的庙、坛、寺等均属于这类礼制建筑。由于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次坛庙建筑同时也是反映古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方式之一。古代建筑出现的最早的类型当数民居建筑,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深受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它的分布很广,建筑形式多样,反映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实物,目前保存下来的很少。曾经显赫一时的宫殿建筑如今大都荡然无存。相比之下,古代的陵墓建筑因为多为砖石结构,且埋藏于地下,反倒基本保留下来。据统计,至今地面有迹可循,年代可以确认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数量之多,技艺之高,享誉中外。在这类建筑中,除了陵寝本身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雕刻、绘画和碑帖文字,它们与建筑融合在一起,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份丰富的遗产,也形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陵墓形制的发展阶段 1.方上——秦汉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君王陵墓区。这时帝王陵寝的陵区规划、陵园建筑、陵墓形制以及随葬制度已经初具雏形,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动用70多万苦力,前后耗时38年,斥巨资修建了始皇陵。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顶部平坦,原高约115米,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四周共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座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目前,秦始皇陵尚未开掘,文献记载始终是一个谜。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了始皇陵兵马俑坑。这些威武雄壮的“御林军”气魄宏大,阵势宏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不仅是震惊中外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遗产。 汉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为方锥形去其上部,作为陵体,形状酷似覆斗。陵园前

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2009外建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部分 1.金字塔Pyramid 金字塔是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古埃及王权和神权的一种稳固的象征。金字塔底座是方形,越上越窄,聚上塔顶而形成方锥形,其四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因此中文称为金字塔。古埃及文称为“庇里穆斯”,是“高”的意思。 2. 美加仑Megaron 这是个希腊字,它原本是指有内部四根柱子,中间还有一个炉位的房间。(对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来说,炉火是房屋的重要空间,炉火的燃烧也象征了家庭运势的兴旺)广而推之,也同样可以用来称呼任何长方形,而在短的一侧开有出入口,里面有一串房间的建筑物,而其中位居最内部的房间设有立柱和炉位,有的还有半圆形的屋顶。像这样的建筑物皆可称之。 3. 古典柱式 古希腊、罗马建筑中对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是建筑形象最直观的表现。公元前6世纪对其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形成了稳定、成套的做法,罗马人称之为“柱式”。有希腊三式和罗马五式。 4.古典建筑 古典建筑即古希腊与罗马之建筑,古典主义崇尚古代的希腊罗马建筑,以古典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记功柱作为效法的榜样,主张建筑是理性,井井有条,和谐均匀协调,广泛使用古典柱式和装饰纹样。古典主义在英国比比皆是,代表作有琼斯设计的柏林威治女王行宫,雷思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以及大英博物馆和英格兰银行等。 5. 巴西利卡Basilica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6. 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 在古罗马的废墟上,利用古罗马废墟的建筑材料,摹仿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进行建造起来,但是工艺比较粗糙,也称罗曼式或者罗马式。 建筑特点: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Romanesque 被译作“罗马风”,它是用来指定建筑风格的术语,该风格建筑源于早期木质建筑,11~12 世纪流行于欧洲。人们之所以称其为罗马风建筑,是由于它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厚重的墙体和巴西利卡式长方形平面等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类型主要是修道院、教堂等宗教建筑。早期的罗马风建筑敦厚朴实、凝重神秘。后期出现的城市教堂建筑,装饰精致、统一和谐。罗马风建筑中出现的扶壁、肋拱与壁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城定在今日的南京,死后葬在南京钟山南,称明孝陵。(我们知道南京别称是“金陵”,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建此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建议联东吴抗曹,来到金陵,见此处“虎距龙蟠”,建议孙权建都于此,历史上“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等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期。朱元璋就是因为喜欢南京的风水所以建都的,死后自然葬在都城附近的钟山旁)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在其叔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下落不明,有人说葬身火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定论。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被其兄朱祁镇以亲王的身份礼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口。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部队在河北怀来城西20里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围歼,英宗也成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这时明朝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的天子,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

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 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 陵墓存在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现代遗留下了极为可观的古代遗迹、遗物以及古籍资料.陵

陵墓论文

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人有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所以在建造陵墓上都精心的构建,尤其是帝王陵墓更是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其中陵墓建筑与陵墓雕刻的完美结合使陵墓建筑更具有其观赏性与功能性。其中帝王陵墓是陵墓建筑中的代表,例如:秦始皇陵、明十三陵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纵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与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组成元素。从南朝陵墓雕刻和唐宋陵墓的建筑形式可以看出,建筑最终的目的是营造一种功用性很强的人文环境,这种追求静谧、肃穆的陵墓环境必须注入人的参与才能显现而出。在空旷漫长的神道上及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布置雕塑,不仅仅是简单的点缀,也是为了丰富建筑环境内容,使参与其间者行进在建筑之间时通过面对雕刻自内而外的感性形象体会到特殊的环境气氛,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建立视觉停留,加深对整个环境的印象。南朝陵墓的神秘气息、唐陵的雄伟壮大、宋陵的世俗生活化,都鲜明体现了雕塑的独特作用,建筑在艺术具象化上的弱点,恰是雕塑的长处,彼此取长补短,建筑有了“人”性的融入,其更多的观赏性与潜移默化的功用性自是不言而喻的。 帝王陵墓,实际上不仅包括陵墓还有其附属建筑。据统计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至今地面有

迹可循,年代可以确认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数量之多,技艺之高,享誉中外。其中秦始皇陵和明十三陵具有其独特的代表性。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动用70多万苦力,前后耗时38年,斥巨资修建了始皇陵。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顶部平坦,原高约115米,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四周共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座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目前,秦始皇陵尚未开掘,文献记载始终是一个谜。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了始皇陵兵马俑坑。这些威武雄壮的“御林军”气魄宏大,阵势宏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不仅是震惊中外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遗产。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班级 2013级土木一班 指导老师蔡中奇 姓名王东吉120130301011 包文波120130301012 乔晨光120130301046 郑千元120130301041

目录 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1) (一)、陵墓的主要类型 (1) 1.无陵无墓 (1) 2.有陵墓 (1) 3.有陵墓 (1) (二)、陵墓结构 (2) 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1) 2.地上:封土、园陵建筑 (2) (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 (2) 1.秦始陵 (3) 2.唐乾陵 (5) 3.明长陵 (6)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关系 (6) 二、中国古代陵墓制度 (8) (一)、 (8) (二)、 (8)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摘要: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发展,有不同的制度形成。 关键词:陵墓建筑,发展,制度 一、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陵墓建筑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一)、墓的主要类型 1.无陵无墓 无陵无墓指有天葬、水葬和悬棺习俗的少数民族。 2.有陵无墓 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地下没有墓穴。有陵无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黄帝陵、炎帝陵。另一种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 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二)、陵墓结构 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