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降糖治疗

糖尿病降糖治疗
糖尿病降糖治疗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异常是慢性高血糖,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以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饮食和运动是治疗糖尿病基本措施,但临床实践证明,单纯饮食和运动疗法仅对少部分的T2DM患者发病初期有效,如患者有典型的症状或有严重的高血糖,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很难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大部分(约占90%以上)的T2DM 患者是需用药物治疗的;而T1DM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要应用胰岛素维持治疗。所以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oral hypoglycemic agent,OHA)、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糖尿病的问题有二,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OHA就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而设计的。以刺激胰岛素分泌、解决胰岛素不足问题的即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两类;主要用于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糖分吸收的药物称为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二酮类。OHA主要用于T2DM患者,绝大多数T2DM患者需要用OHA控制血糖水平。T1DM患者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大时也可用OHA辅助治疗。因此,OHA物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促胰岛素分泌剂

一、磺脲类降糖药物

(一)作用机制

1.胰腺内作用机制主要为刺激B细胞分泌和释放胰岛素。故降糖作用有赖于存在相当数量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

(1)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ATP敏感钾通道(K ATP通道)通过影响B胞的膜电位来调节胰岛素释放,磺脲类药物(sulfonylureas,SU)和糖可刺激胰岛素分泌,这些物质都是通过抑制K ATP通道而起作用的;而K ATP通道开放剂,如二氮嗪,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引起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刺激因素是葡萄糖,细胞外葡萄糖通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体2(GLUT2)进入B细胞内,在细胞内产生ATP,从而增加细胞内ATP/ADP的比值,关闭K ATP通道,开放电压依赖性Ca+通道,致细胞外Ca+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

(2)不依赖胰岛B细胞膜上SUR的作用促使B细胞胰岛素颗粒释放胰岛素抑制胰岛素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及抑制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拮抗胰岛素作用,促使胰岛B细胞增生及新胰岛形成。

2.胰腺外作用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胰腺外作用:①对胰腺外组织K ATP通道的可能作用:K ATP 通道在病理生理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则是对缺血/缺氧组织的保护作用,开放K ATP通道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组织的损伤程度。有研究结果提示SU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尤其在缺血/缺氧等病理生理状态下,但还不能明确SU治疗是否最终增加T2D患者、尤其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但目前尚不能肯定某一种SU具有独特的心血管益处;②改善胰岛素受体和(或)受体后缺陷,增强靶组织(肝、骨骼肌、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10%~52%(平均增加29%)。

3.改善糖负荷后第1时相的胰岛素分泌现有的研究发现,SU可以刺激第2时相的胰岛素分泌,第2代SU药物中格列吡嗪、格列齐特能改善糖负荷后第1时相的胰岛素分泌,可能与血葡萄糖浓度降低,对B细胞的葡萄糖毒性有所改善,B细胞功能恢复的间接影响有关。

4.其他对血脂无明显影响。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二)磺脲类药物

SU药物自1955年始用于临床,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断更新,由第1代发展到现在的第3代SU药物。决定各种SU药物临床效果的因素包括:与SUR结合的亲和力;口服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的血浆半衰期;代谢机制和代谢产物活性,排泄途径,不良反应,胰腺外作用等(见表2-5-1)。

1.药物种类

(1)第1代SU药物包括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第一代磺脲类药物目前临床已基本不用。

(2)第2代SU药物为1966年用于临床,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第2代SU特点是均经肝代谢,再经胆汁、肾双通道排泄,只是每种经双通道排泄的比例不同。从表2-5-1可以看出:①格列苯脲价格便宜,降糖作用最强,但半衰期长,容易导致低血糖反应,格列苯脲由于高峰时出现较晚,持续作用时间最长,用量最小,所以是降糖作用最强的SU药物;②格列吡嗪作用温和,起效快,半衰期短,而格列吡嗪达峰时间最短,持续作用时间也较长,所以对餐后高血糖的控制优于格列苯脲;③格列齐特作用缓和,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一定预防作用;④格列喹酮由于半衰期最短,达峰时间时间也较短,故降糖作用最温和,主要从胆汁排泄,较少引起低血糖。

(3)第3代SU药物主要是一个列美脲为代表的新型长效SU。包括:

1)格列美脲:Glimepiride-亚莫利,法国赛偌菲-安万特公司生产,国产药名有格列美脲、瑞彤、迪比、万苏平等。它虽然与其它磺脲类药物一样通过和胰岛β细胞膜上的SUR结合,调节K ATP通道活性,促进胰岛素分泌,但它们结合SUR膜受体蛋白不同,与SUR结合和分离的速度分别比格列苯脲快2.5~3倍和8~9倍,而亲和力却比格列苯脲低2~3倍,因此与SUR的作用时间较短。格列美脲降糖作用持久,在治疗剂量1~8mg/d给药一次就能良好地控制24h的血糖浓度。所以具有半衰期短、持续作用时间均较长、服后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97%)等特点。格列美脲与格列苯脲相比刺激胰岛素分泌较少,所以较少引起低血糖,但仍然具有后者的降糖疗效(1~8mg格列美脲=2.5~20mg格列苯脲)。该药可用于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服药。

2)格列吡嗪控释片:Glipizede-GITs-瑞易宁、国产药名有秦苏。在第二代磺脲药物中作用迅速半衰期最短,在所有OHA物中仅短于那格列奈。在相等剂量下降糖作用弱于格列苯脲,连续1/d格列吡嗪控释片,在24h的剂量间隔中格列吡嗪维持了有效的血药浓度,峰谷波动明显低。

3)微粒型格列苯脲:Glyburidemicronized-格列赫素,作用同优降糖,吸收更快,口服后2h 达高峰(普通优降糖为3~4h),生物利用度为优降糖的1.7倍,适于普通格列苯脲有效或效果不佳者。

4)格列齐特缓释片:DIAMICRON?MR-格列齐特缓释片,国产药名适美康,30mg/片,每日剂量30~120mg,1/d,早餐时服。对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均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这些新型的第3代SU,或控释或缓释剂型的长效SU药口服后在肠道内缓慢匀速释放,血药浓度平稳,服用方便,口服1/d可平稳地控制全天血糖,使糖尿病患者对它们的依从性更好。但肝肾功能不全仍可能影响给药物的动力学,有胃肠道疾病如腹泻,可因影响药物充分吸收而影响降糖效果。

目前国内常用的短效类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喹酮、格列吡嗪,属于中长效类磺脲类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齐特缓释片等。短效类磺脲类药物常需要口服3/d。

以上3代磺脲类中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奇特缓释片均为中长效制剂,降糖作用较强;格列喹酮和格列吡嗪普通剂型属短中效制剂,作用时间较短。短效类磺脲类药物常需要口服3/d,中长效类磺脲类药物需要口服2/d,而缓释或控释类的磺脲类药物则只需1/d。

大部分SU均经肝脏代谢后从肾脏排出,仅格列喹酮主要经胆道排出,大约只有5%从肾排出,故

糖尿病患者常用口服降糖药及特点

糖尿病人常用口服降糖药及特点(一) 一磺脲类药物 药品名:优降糖达美康美吡哒克糖利和糖适平等;第三代的格列美脲 适用者: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首选,不适合1型患者。 副作用:主要为低血糖、消化道反应。 二双胍类药物 药品名:目前主要使用的双胍类药物是盐酸二甲双胍。 适用者:适用于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病友的首选抗高血糖药物。 副作用:主要发生在肠道中,20%~30%的病友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下降、口腔中有金属的味道、恶心、腹痛、腹胀、腹泻。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药品名:拜唐苹、倍欣等。 适用者:餐后血糖高的2型、1型及糖耐量受损患者。 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反应,腹胀、腹痛、腹泻。

糖尿病人常用口服降糖药及特点(二) 四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 药品名:优罗格列酮(商品名为文迪雅)、吡格列酮(商品名为艾丁)等。 适用者:2型及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不适合1型患者。 副作用:水肿和血容量增加,但一般较轻。肝病和心功能不全者不宜用。 五促胰岛素分泌剂 药品名: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等。 适用者:适用于基础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餐后血糖高者,不适于1型患者。 副作用:轻度低血糖反应、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特别提示:1药物要保持一定得浓度才能发挥作用,吃吃停停会造成血糖剧烈波动,很容易加重并发症。所以,降糖药应坚持服用。 2 超量服药会加重肝、肾、胰岛负担,结果会造成胰岛功能和肝肾功能 的提前衰竭。所以,要按量而不是超量服用降糖药。

糖尿病人的日常饮食(一) 糖尿病人一定要吃水果,与正常人不同的是需要有选择地食用。

糖尿病人的日常饮食(二) 一糖尿病人该如何喝粥? ●不喝纯大米粥。可以在大米粥中加入蔬菜、菌类、杂粮或豆类做成菌菜粥、杂 粮粥、豆粥等。 ●米、水不要放多,熬得不要太烂。 ●不单独喝粥,配合主食、菜。 ●不喝热粥。 ●配合运动。 ●喝粥的时间:监测血糖。 二以下食物也不建议糖尿病人食用 主食:汤面、油饼、油条、米饼、热干面、烙饼、煎饺、馅饼、无糖汤圆、年糕、粘豆包、粽子、粘米饭 副食:土豆泥、煮甘薯、部分南瓜、勾芡的炒菜和汤类等 冲制饮品:无糖芝麻糊、无糖核桃粉、藕粉等 即时食品:精白面包、棍子面包、小麦饼干、膨化薄脆饼干、麦芽糖等 三人均每日6克盐,别忘了味精、大酱中都有盐。油要经常换着吃。

糖尿病管理实施方案

糖尿病慢病管理 一、糖尿病 (一)概念: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血糖明显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体重减轻,有时尚可伴多食及视物模糊。糖尿病可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为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二)分型: 根据目前对糖尿病病因的认识,将糖尿病分为四型: 1.1型糖尿病:是指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 3.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现的糖代异常,已有糖尿病又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是因糖代相关基因异常的遗传性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糖尿病。 (三)诊断标准: 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或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

注: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测定血糖以明确诊断。 说明:空腹指8~14小时无任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1天任时间; 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血糖升高,不能依据此时血糖诊断为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 (四)病情分级:参见糖尿病并发症分级。 (五)治疗目标 纠正代紊乱,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良好健康和劳动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六)目标血糖 1.血糖正常值: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7.8 mmol/L。 2.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年轻患者且没有并发症患者尽可能把血糖值控制接近正常值。糖尿病患者治疗除血糖要达到正常外,其他包括糖化血红蛋、体重指数、胆固醇、血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应控制在正常水平。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值:4-6%,临床意义:反映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建议3个月复查一次,糖尿病患者一般控制在7%以。 4.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mmHg)一般控制在130/80mmHg。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

---------------------------------------------------------------最新资料推荐------------------------------------------------------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汇总抗糖尿病化学药物按效用机理分类,主要有: 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2.磺酰脲类(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瑞易宁)、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 3.双胍类。 4.-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阿卡波糖);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奥恬苹(米格列醇,))。 5.噻唑烷二酮衍有生命的物质(吡格列酮(艾汀片)、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 6.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诺和龙、普瑞丁)、⑵那格列奈(唐力、唐瑞)、(3)米格列奈)。 7.中成药七大类品种。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TZDs) 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类新药。 该类药物与体内受体结合后激活,从而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高糖血症代谢紊乱,与此同时,这一类药物在降血压、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映、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对肾脏的保护方面也预示了效用。 最先开发成功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环格列酮、恩格列酮和曲格列酮。 1 / 25

在药效较低、严重不良反映及肝毒性的影响下,这些药物逐渐被淘 汰或撤市。 今朝临床使用的胰岛素增敏剂有日本武田的吡格列酮,葛兰素史 克的马来酸罗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独特的地方是能较着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 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细胞功能,使成为事实对血糖的长期控制,以 此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因为其同时具有杰出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因此具有延缓糖尿病进 展的潜力。 在这一巨大的应用前景的影响下,外洋对噻唑烷二酮系 - 1 - 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远未停止,正待上市的药物有英国葛兰素史克公 司研制的法格列酮(Farglitazar)和日本武田制药研制的达格列酮(Darglitazoan)。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个不变增长的大类,2003 年占抗糖尿病 药物市场的比重为3.53%,2004 年为 4.08%,2005 年增长到 4.52%。 国产罗格列酮对原研药攻势甚猛罗格列酮是葛兰素史克公司 开发上市的品种, 1999 年 5 月 25 日经 FDA 审查核定后在美国上 市,商品名为Avandia、安糖健。 2019 年,葛兰素史克(天津市)已经将罗格列酮引入我国上市,商 品名为文迪雅。 罗格列酮在全球上市后,销售额平稳上升,随即,市场上又陆续 开发出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复合制剂(Avandamet)、罗格列酮/格列美

糖尿病降糖方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酮(瑞彤);袁 此外,还有2种非主流的口服降糖药:蒈糖尿病降糖方案(集锦)莄(4)中成药:玉泉颗粒、参芪降糖颗粒;膅一、口服降糖药:根据药物作用靶点主要分为2大类:蒂(5)肠促胰素和DPP4抑制剂:艾塞那肽(百密达)、蒃西格列汀(捷诺维)作用靶点在胰腺的胰岛细胞,机理是促进人体分泌;1、肈胰岛素:二、人胰岛素:根据其化学结构主要分为2大类:(动袁物胰岛素目前已被淘汰,市面上基本看不到,这里不做)磺脲类:目前主流服用缓释片,能长期、平稳降(1袆介绍。糖,主要控制空腹血糖:) 1、重组人胰岛素:结构与正常人分泌的胰岛素一样:格列齐特(达美康)衿膃 根据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分为2类:格列吡嗪(秦苏)羇薁 (1)短效:必须餐前半小时注射,大约维持时间6-8 格列喹酮(瑞易宁):轻度肾功能不全的可以服用;芁葿小时(超过了中国人两餐之间的进餐间隔时间,所以会引起重叠效应,进而引起低血糖的发生)。:最新一代的磺脲类;格列美脲(亚莫利)莄 比如:甘舒霖R、诺和灵R;(2)列奈类(非磺脲类):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须羁羂每餐前立即口服,主要控制餐后血糖:(2)中效:多在睡前注射,持续时间16-18小时,一艿般都是在夜间睡前注射,且注射后瑞格列奈(诺和龙):个人认为这种药是目前控制餐后1-3小时最好能测一蚁次血糖,避免高峰低血糖现象。)血糖的最强的口服药物; 比如:甘舒霖N、诺和灵N那格列奈(唐力):药效比诺和龙差,对餐后血糖轻度;莅袀以下升高的可以应用,特别对于餐后血糖在9mmol/L2、人胰岛素类似物:结构与正常人分泌的胰岛素不一可以选用;还要求餐后血糖更加理想、的,标准的患者,芄样,是经过结构改造的: 、作用靶点在胰腺外,机理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2肆(1)短效:必须餐前立即注射或餐后15分钟内注射,轻胰岛素抵抗:肁大约维持时间3-5小时(比较符合一般人两餐之间的进餐间隔时间,相对少引起重叠效应,进而低血糖的发生主要控制空腹血糖,肌肉,靶点在肝脏、)(1双胍类:羅也减少。也能降餐后血糖;) 比如:诺和锐、优泌乐;二甲双胍:(缓释片,即泰白;普通片,进口的,即格莆螁华止);(2)长效:全天任何一个时间注射,基本没有高峰,肇与进餐时间无关,理论上能维持(224)糖苷酶抑制剂:靶点在胃肠道,只能控制餐后血小时(但个别人有肇所差别)糖;: 比如:来得时、诺和平,以及长秀霖(国产的来得时);;伏格列波糖(倍欣)阿卡波糖(拜糖平);肃螈 另外,上述两大类胰岛素之中还有一类将短效与中长)噻唑烷二酮类:靶点在外周组织的3(受体,PPAR-r膁螄效胰岛素混合的胰岛素,即预混胰岛素,它的发明主要起效慢,作用持久,一般不单独应用,多与其他药物合次皮下注射4是为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毕竟相对每天用,起到“放大镜”的作用; 的强化治疗,可以减少2次的注射,方便了不少:2、胰岛素抗体的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羀 主要方法有:免疫电泳法、补体结合法、凝结试验法、优泌乐25/7530R比如诺和灵、诺和灵50R;诺和锐30;蒇螇免疫沉淀法、凝胶过滤法和放射免疫法。因灵敏度高方等等。 法简便而以放射免疫法最为常用。结合容量单位通常以U/L或mol/L以上均为单药的总结,但临床工作中多是联合用药,表示。薅个人经验总结,联合用药主要有2个基本原则:定量测定胰岛素抗体必需预先去除样品中的胰岛素。莃去除胰岛素的方法是:将血清加入HCL,使抗体与胰岛第一就是:1+1原则,即至少一种胰内作用的药物+ 一袂素解离,然后用活性炭吸附胰岛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约占80%,并使其预期寿命减少1/3。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升高者在80%以上,血粘度升高者达90%。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在血糖下降的同时使体质同步增强,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 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使用中药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 中医药的整体调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胰岛素抵抗。 中药的整体调节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 在临床诊疗中时常看到有的病人以往口服西药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但加用中药后血糖下降;有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但症状明显,加用中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或单用中药治疗或中药再加西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肥胖的中老年人、空腹血糖损害者、糖耐量降低者服用中药可以降低他们最后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当然这时服用中药属预防和保健性质。

糖尿病药物

1.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 下列情况属禁忌证: 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 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双胍类降糖药 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0.25g ①适应证 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②禁忌证 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

糖尿病实施方案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我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确保我镇慢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具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项目,建立我镇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组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加大对慢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干预的力度,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控制我镇糖尿病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力争在 2012年底前,全镇病人管理率达8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健康体检率达到80%;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达到100%。 二、项目内容 根据《2型糖尿病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1、患者筛查:通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开展35岁以上居民每年测血糖;居民诊疗过程测血糖;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筛查中测血糖,让患者主动与卫生医疗单位联系测血糖;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糖尿病患者,并填写慢病健康体检登记表。 2、随访:对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我院每年提供4次面对面的随访。每次随访对患者进行询问病情、血压、空腹血糖测量检查和评估;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进行健康指导,并填写随访表。 3、健康检查:糖尿病患者我院每年对患者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并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及体格、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等一般检查,并填写慢病健康体检年检表。 三、职责分工: ㈠、成立项目领导组,负责项目的领导和协调,(领导组名单附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负其责,完成项目任务。 ㈡、疾控中心为项目管理单位,负责日常管理、项目督导、技术培训、健康教育、考核验收、相关材料印制和资料整理上报等工作。 ㈢、各村卫生室负责对各村35岁以上人群开展糖尿病患者管理(患者发现、建档、随访管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信息收息等) ㈣、我院负责本辖区项目的宣传,动员落实和质量控制等工作,指导村卫生室开展糖尿病患者管理(患者发现、建档、随访管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 四、工作实施安排 ㈠、项目启动阶段 1、成立慢病项目领导组,制定出工作方案。各村同样成立慢病管理领导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专人负责、设置管理门诊、制度规范上墙。 2、召开全乡糖尿病、慢性病健康项目启动会。 3、编制印发各种制度、表格及宣传材料。 4、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 ㈡、宣传筛查建档阶段 1、大力宣传:通过电视、报纸、资料、板报、广播等方式广为宣传项目内容,把党的温暖普照到每个目标人群。 2、建立测血糖制度。搞好首诊登记工作。 3、开展慢病健康体检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动员人民体检并填写健康体检登记表。努力发现糖尿病患者,对高危人群至少测量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 4、建立档案:对在体检中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全部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100%。 5、进行随访:对已建档的糖尿病患者分别在1月底、4月底、7月底和11月底进行一次

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的治疗

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的治疗 上海市沪东医院内科匡雄辉200129 2型糖尿病占全部糖尿病的90%以上,其中少部分(约15%)在早期阶段通过饮食、运动和减轻体重等疗法可以控制病情,而大多数需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目前除了传统的磺脲类和双胍类外,还有一些新型口服降糖药,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等。 一、磺脲类 1.种类和特点:磺脲类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以来,目前已有多种药物可供临床使用。第一代有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第二代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第二代磺脲类的主要特点为作用强,剂量小,副作用相对少。格列美脲由于其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有人认为是第三代磺脲类。 2.降血糖机制:磺脲类药物降血糖机制主要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仍有争论。体外和体内试验都证明磺脲类药物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在有葡萄糖的条件下磺脲类药物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得到加强。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机制是磺脲类药物与β细胞膜上的磺脲类药物受体结合后,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去极化作用又使电压敏感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允许细胞外钙离子流入到β细胞内,钙离子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因此,一般说磺脲类药物与这种受体结合能力的强弱和结合时间长短决定了该种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能力的大小。此外,磺脲类药物可能还有胰外作用,一些研究显示磺脲类药物长期治疗时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得到改善。 3.药物的选择:各种磺脲类药物作用强度及作用持续时间存在差异,但经剂量调整后,每片药的降糖效果大致相当。目前尚无研究对多种磺脲类降糖药进行剂量疗效比较。临床选择用药主要依据各种药物的排泄途径、作用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格列本脲与β细胞膜上磺脲类受体结合后不易离解,因而降糖作用时间持久,有效时间可达20~24h,对控制空腹血糖效果比较好。而格列吡嗪等相对短效的药物对控制餐后血糖效果较好。格列喹酮属短效制剂,血浆半衰期仅1.5~2h,作用时间5~8h,降糖作用相对弱一点,但该药主要从胆道排泄,因此特别适用于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也比较安全。格

糖尿病管理工作计划规划方案.docx

糖尿病管理工作计划 糖尿病管理工作计划【1】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糖尿病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登记建档工作,制定慢病管理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基层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我院为核心,村卫生室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县疾控中心管理、评价我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各村卫生室随访管理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基层居民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糖尿病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基层居民健康档案,基层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达 到90%以上; 2、建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 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工作制度;对基层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基层建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1、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基层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基层卫生院的诊疗、基层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糖尿病患者。2、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并规范化管 理。 3、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 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基层 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 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村卫生室(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六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第六篇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约占全部糖尿病的90%以上,其中仅少部分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减轻体重等疗法就可控制病情,大部分需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因此,口服降糖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口服降糖药依作用不同,分以下几类: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和餐时血糖调节剂等。 1.磺脲类降糖药有哪些种类和特点? 磺脲类降糖药自5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以来,目前已有多种药物可供临床选用。分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主要有甲磺丁脲(也叫D860),氯磺丙脲。第二代主要有优降糖,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甲磺冰脲(克糖利),糖适平,格列美脲。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与第一代相比,其特点为作用强,剂量小,副作用相对小。几种常用磺脲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及用量见表6.1。 表6.1 常用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特点 药名主要特点作用时间 (小时)每日剂量(mg/日) D860 刺激胰岛素分泌,适用于轻中 度2型糖尿病 6-10 500-3000 氯磺丙脲降糖作用持久,排泄慢24-72 100-500 优降糖(glibenclamide)降糖作用强,为D860的200 倍,第一代磺脲类无效者, 40%仍可有效。 16-24 2.5-15 格列齐特(gliclazide) 降糖作用温和,约为D860的 10倍。 6-12 80-320 格列吡嗪(glipizide)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吸收 快,半衰期短。 12-14 2.5-30 克糖利 (glutril) 作用缓和,为优降糖的1/4。8-12 12.5-75 糖适平(gliquidone) 95%从胆道排泄,肾排泄 <5%,适用于有轻度肾功能不 全者,口服吸收快 5-7 30-180 格列美脲(glimepiride) 作用强,刺激素岛素分泌,并 有减轻胰岛素抵抗作用,剂量 小,每天一次服药 4小时以上1-8

2型糖尿病降糖方案

2型糖尿病降糖方案 1.根据引起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缺陷选择用药:评估患者糖代谢紊乱的主要因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缺陷还是胰岛素抵抗。如果是前者,可选择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如果是后者,可选择噻唑烷二酮类;单纯餐后高血糖者亦可用α-糖苷酶抑制剂;偏肥胖且有一定胰岛素释放者宜用二甲双胍;新发病例空腹血糖过高者可一开始就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 2.如空腹血糖>14.0mmol/L应首选胰岛素治疗:为迅速解除高血糖的毒性状态,建议应用胰岛素治疗,当空腹血糖降至11.0mmol/L以下,且自身胰岛素分泌有所恢复时(可测C-肽判断)仍可改为口服降糖药。 3.根据血糖测定结果判定疗效和调整用药剂量:若餐前血糖在控制目标范围内,但糖化血红蛋白仍未达标时,应测餐后1~2小时血糖,争取使餐后血糖控制在10.1mmol/L以下。若调整口服降糖药的剂量,应根据空腹、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判断,以期达到最大效应。 联合用药的时机与评价 1.新发病例的联合用药;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开始可采用单药治疗,也可联合用药治疗。如用单药治疗,剂量增大至最大剂量的80%左右仍未能达标者,应及早联合用2~3种口服药物治疗;如效果仍不理想,可睡前加用小剂量中效胰岛素。如患者B细胞已显著减退或肝肾功能损害者,则只能用胰岛素治疗。 2.联合用药的方法:如将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及格列奈类)归为一类,与其他种类的降糖药物均可联合应用。 3.对联合用药组成的评价 ①磺脲类与二甲双胍联用这是应用最早、最常用的方法,费用较低,血浆胰岛素不会上升过高,无论先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如效果不佳,联合应用另一类均可使血糖下降。 ②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与双胍类联合可从作用机制上发挥各自优势,降糖效果也相应增强,如格列奈类可控制餐后高血糖。二甲双胍可使空腹血糖进一步下降。 ③α-糖苷酶抑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有别于其他降糖药物,既不促胰岛素分泌,又非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而是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减轻餐后高血糖对各类其他药物均起互补作用,对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饮食成分者(如中国人)效果较佳。 ④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在联用口服降糖药仍未能达标时,可加用胰岛素,如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或以胰岛素取代某一药物,如取代磺脲类,与二甲双胍联用。胰岛素与磺脲类也可以联用,如晚上用磺脲类缓释片或控释片,白天加用餐前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胰岛素也可与噻唑烷二酮类联用,但要注意两者都可能有水钠潴留的不良反应。 ⑤二甲双胍与噻唑烷二酮类联合应用两者虽均属胰岛素增敏剂,但因作用环节与机制迥异,联合应用可加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有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晚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最终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心脑血管并发症,所以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控制血糖,而且需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子,如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高血黏及慢性炎症状态等,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济南糖尿病医院

糖尿病药物治疗效果

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结果: 口服药物研究结果: 二甲双胍(多中心二甲双胍研究组,1995):该随机实验纳入了289例中度肥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并比较了二甲双胍与安慰剂对患者的作用。经过二十九周治疗,二甲双胍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安慰剂组,同时使用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两药联合治疗的结果,比单独使用格列本脲的单药降糖效果更加明显。然而,在两药联合治疗组中,低血糖的发生率为18%,在单药二甲双胍组为2%,在单药格列本脲组为3%。 格列本脲(Nathan,1988): 研究纳入了,311里饮食干预后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经随机分配后,患者进入于精蛋白锌胰岛素,(每日一次组),和格列本脲组。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基线水平为10%,经九个月治疗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了3%左右。 阿卡波糖(Essen研究,1994):研究纳入了饮食控制失败的9601,二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入a,卡波糖组,格列本脲组和安慰剂组,经过24周治疗,与安慰剂组相比,阿卡波糖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了1.1%,格列本脲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了0.29%,阿卡波糖还具有减少餐后胰岛素增加的作用。 曲格列酮(Nolan,1994):早期研究纳入了,18例葡萄糖耐量正常或受损的肥胖患者,研究如何减轻胰岛素抵抗效应,曲格列酮现因肝脏不良反应而被停止生产。 吡格列酮(吡格列酮001研究组,2000):研究纳入了408例患者, 这些患者被随机分入安慰组和4个不同剂量的吡格列酮单药治疗组。经过26周治疗,与安慰剂组相比,三组高剂量吡格列酮(15mg/d-45mg/d)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了1%-1.6%。经2周治疗即可观察到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有所改善,在第10周-第14周空腹血糖水平最低,单仅维持至研究结束(与安慰剂组相比降低了2.17mmol/L-3.61mmol/L)。在初次治疗的患者中,血糖改变程度最为明显,与安慰剂相比,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了2.55%。 罗格列酮(Nissen,2007)该分析纳入了42项研究,结果发现罗格列酮与心肌梗死死亡率明显增加相关,并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想过,研究结果使罗格列酮立刻陷入争论。 罗格列酮(罗格列酮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的影响,2009):纳入4447例患者,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家用了罗格列酮,本试验针对心血管事件进行了研究。经过5.5年治疗发现,罗格列酮与患者体重增加相关,与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相关,与总体骨折发生率增加相关,并显著增加了心肌梗死风险,但并未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西格列汀(021研究组,2006):该试验研究西格列汀单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741例患者别随机分入西格列汀组(100mg/d或200mg/d)和安慰剂组。24周后,与安慰剂组相比,西格列汀组患者的总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每日服药100mg的降幅为0.79%,每日服用200mg的降幅为0.94%。当糖化血红蛋白基线水平大于9%时,该药的降糖效果最强(降低程度约为1.50%)。西格列汀对患者体重无影响,低血糖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胃肠道不良反应率略高。 口服艾塞那肽与甘精胰岛素比较(Barnett, 2007):用于138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治疗16周,研究发现艾塞那肽与甘精胰岛素降糖疗效相当(HbA1c<7%的患者比例为38%),艾

治疗糖尿病药物大全

糖尿病用药大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我们不主张单靠运动、饮食、日常护理来控制病情,因为这些治疗方法也可能不能很好的控制不住病情。这是也 就需要搭配药物治疗了。以下是对一些常用药的介绍。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西药治疗糖尿病有哪些 磺脲类: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药效果最佳最。 双胍类: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降糖作用肯定,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 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对于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为 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副作用,一般建议餐后服用。 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就像人为的造成“少吃多餐” ),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故适宜那些单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餐前即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且膳食中必须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面粉等)时才能发挥效果。 噻唑烷二酮:迄今为止最新的口服降糖药。为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 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能改善与胰岛素低抗有关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该类药物应 用过程中须密切注意肝功能。 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近年开发的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餐后 血糖有效好效果,故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进餐前服用。 胰岛素

胰岛素的种类非常繁多,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 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分类: 短效胰岛素:即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20~30 分钟,作用高峰为2~4 小时,持续时间5~8 小时。 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4 小时,作用高峰6~10 小时,持续时间约12~14 小时。 长效胰岛素:又叫精蛋白锌胰岛素,也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3~4 小时,作用 高峰14~20 小时,持续时间约24~36 小时。 预混胰岛素:为了适应进一步的需要,进口胰岛素又将其中的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R 和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 根据胰岛素来源分类: 牛胰岛素:自牛胰腺提取而来,分子结构有三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疗效稍差,容易发生过敏或胰岛素抵抗。动物胰岛素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患者可以轻松负担。 猪胰岛素:自猪胰腺提取而来,分子中仅有一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因此疗效比牛胰岛素好,副作用也比牛胰岛素少。目前国产胰岛素多属猪胰岛素。 人胰岛素:人胰岛素并非从人的胰腺提取而来,而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纯度更高,副作用更少,但价格较贵。进口的胰岛素均为人胰岛素。国内日前也渐渐开始具有生产人胰岛素的能力了。 根据胰岛素浓度分类: U-40: 40单位/毫升

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提到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是指以下的措施() A.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B.饮食控制、运动 C.运动、药物治疗 D.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 以下哪项不属于“已经获得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糖尿病标准防治措施” () A.生活方式干预 B.血糖控制 C.血压控制

D.体重控制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以下哪种磺脲类促泌剂可以在早餐时服用() A.格列苯脲 B.格列齐特缓释片 C.格列喹酮 D.格列美脲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4 . 以下哪项关于瑞格列奈的说法不正确() A.快速吸收,代谢比较慢 B.瑞格列奈应在餐前服用

C.降糖具有葡萄糖依赖性 D.剂量从0.5~4mg,可调节的范围大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哪项() A.增加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B.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C.减少糖原生成和减少肝糖输出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 关于阿卡波糖的说法以下哪条不正确() A.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腹胀,极少有腹痛

B.可出现肾功能损害 C.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D.如出现低血糖反应,治疗时不宜使用蔗糖,而应使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反应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7 .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哪项() A.基础+餐时胰岛素每日1-3次注射 B.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注射 C.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以下哪项符合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要求的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糖尿病诊疗方案(2010年修订稿)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糖尿病诊疗方案(2010年修订稿) 糖尿病是以人体内胰岛素 渴病本症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个特点。本症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最后确诊本病。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糖尿病本证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1.津亏燥热 证候: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多而频,舌尖红,苔微黄,脉洪而数。 治法:润燥生津 代表方剂: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物:天花粉、葛根、石斛、知母、玉竹、桑白皮、地骨皮、五味子等。 2.气阴两虚 证候:口干或渴,乏力,或神疲,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生脉散加减。 3.肾阴亏虚 证候: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或渴而多饮,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滋补肾阴。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汤加味。 4. 肾阴阳两虚 证候:畏寒倦卧,手足心热,口干咽燥,但喜热饮,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淋漓不尽,男子阳痿遗精,女子不孕或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滋阴温阳。 代表方剂:右归丸加味或肾气丸加减。 5.血瘀气滞型 证候:消渴患者出现部位固定的刺痛,或疼痛夜甚,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舌质暗,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脉弦或沉而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通脉。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6.痰瘀互结型 证候: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舌苔或厚腻,六症者二症为痰证,定位刺痛或伴夜间加重,唇舌紫绀或有瘀点或舌下脉络怒张,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四症中任一症为瘀证,同时具备为痰证和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代表方剂:丹瓜汤加减。 7.湿热内蕴型 证候:形体肥胖、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口干口苦、全身困倦、头胀肢沉,尿黄,舌白或

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考试题答案

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考试题答案 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提到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是指以下的措施() A.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B.饮食控制、运动 C.运动、药物治疗 D.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 以下哪项不属于“已经获得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糖尿病标准防治措施” () A.生活方式干预 B.血糖控制 C.血压控制 D.体重控制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以下哪种磺脲类促泌剂可以在早餐时服用() A.格列苯脲 B.格列齐特缓释片 C.格列喹酮 D.格列美脲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4 . 以下哪项关于瑞格列奈的说法不正确() A.降糖具有葡萄糖依赖性 B.瑞格列奈应在餐前服用 C.快速吸收,代谢比较慢 D.剂量从~4mg,可调节的范围大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哪项() A.增加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B.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C.减少糖原生成和减少肝糖输出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 关于阿卡波糖的说法以下哪条不正确() A.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腹胀,极少有腹痛

B.可出现肾功能损害 C.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D.如出现低血糖反应,治疗时不宜使用蔗糖,而应使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反应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7 .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哪项() A.基础+餐时胰岛素每日1-3次注射 B.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注射 C.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以下哪项符合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要求的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A.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B.血压低于130/80mmHg C.未合并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低于L D.甘油三脂低于L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包括以下哪项因素() A.心血管病史 B.年龄 C.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10 . 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适应证提到的“已经发生过的心血管风险”是指() A.心绞痛 B.心肌梗塞 C.缺血性脑卒中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1)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 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 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 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在所有磺酰脲类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笨磺丁脲的200-500倍,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 能不全者慎用。 格列波脲(克糖利):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 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 素依赖型糖尿病。 (2)双胍类: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 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 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降糖作用较笨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 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 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 依赖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也可 用于1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胰岛素抵抗综合症

的治疗。由于胃肠道反应大,应于进餐中和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用于各型糖尿病,改善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伏格列波糖(倍欣):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可作用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4)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限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瑞格列奈。 罗格列酮(文迪雅):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对于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分泌量极少的2型糖尿病无效。老年患者及肾功能损害者服用勿需调整剂量。 (5)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新型口服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但该类药物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与分离均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 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的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2、胰岛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