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期末复习题小抄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题小抄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题小抄

1.公共政策是(A)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A政府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B)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B惩罚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D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C)最早提出的。

C拉斯韦尔

5.(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C政府主体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D )。D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 A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权力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B个人负责制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D外脑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C行政

11.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 D )。D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C )。 C共识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C )的失效。C正常状态

14.(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B史密斯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C)。C浴盆模型

16.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 A )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A四

1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D )。D内化

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C )判断。C价值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 B )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B理性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A )所做的判断。A效果

49 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方案所做的分析。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 B )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A)”。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A公事公办

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C )。C灵感思维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

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25.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

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A)提

A.贝塔朗菲

26.“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B

提出并使用的。B兰德公司

2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

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

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

主参与大众化

2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

体应该树立( C )政策理念。C

发展型

29.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

质是(D)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0.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D )

D公共问题

31.(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32.公共利益是公众( B )的资源

和条件。B共享

33.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

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

20.,对政策

( BD )。

23.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

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

ABC)。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21.顺序决策思维: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而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6.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29.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30.扁平式组织: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1.公共决策体制: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5.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14政策协调:是指在政策实施中,采取适中方法调节各项活动,解决或消除各种矛盾与冲突,引导各行政机构内部与各行政机构之间,或者与政策对象之间的互相配合协作,和谐一致地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行为。 15追踪决策:决策调整方案也是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出的一个最佳方案。选择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做出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称为追踪决策。 25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33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理念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判断。90年代罗尼.莱森提出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管理理念,与这三种管理类型相对应,必然存在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三种公共政策观念。 39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现实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态。 40公共道德:是一种非正式软约束力量,它既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它既有历史沉淀的结果,也具有普遍持久的效力。 41、浴盆模型: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

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

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也能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样具有超前性。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3)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总的说来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5)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用与道德规范不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政策的合法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政策的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而且体现在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之上。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其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一种是间接引导。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负导向功能,要主动地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往往足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会失去其灵魂。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答: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它们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基本掌握、操作、模拟与优化。有几类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们是图标、物理、符号和形象模型。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5)政策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否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无法用货币来衡量。资源消耗分析,有许多因素不能用货币衡量。人、财、物、时间、信息都是资源。除此之外,权力、地位、名誉等,也可能是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 (7)政策效果。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政策效果是无效的。 (8)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茬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人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政出多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道,也有来自机关内部渠道。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答: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具体答:(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与价值偏好。 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成员甚至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体现出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人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所以,公共政策主体首先要具有充分搜集公共问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一般了解把握公众意愿的能力,从而针对某些公共问题制定政策,以便更好地、更有成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的规范、模范程度。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更有必要、更不可缺少。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而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这个为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尊重市场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则,来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其调控能力的强弱,表现在确定要调整哪些利益关系以及所优选的政策方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平衡各种利益矛盾。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将取之于一些人而使另外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的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思想观念的差别、知识水平的差别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永无止境的利益需求。"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怎么分配、最佳分配是什么"就成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说明公共政策主体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强。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除了政府这个核心公共政策主体外,执政党、利益团体、社会团体、第三部门等准公共政策主体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的互动及整合能力将决定整个公共政策体系的能力。一般来说,互动的范围越大、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相对独立、具备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

7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答:提升政策主体的能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政策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影响着公共管理的进程。最关键、最核心的是政府能力的提高。具体有: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要是:①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②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 ③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公共政策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 (3)人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人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人世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程。这就要求公共政策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相理念,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以迎接人世新环境的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利益上制定政策,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达。无论是在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社会利益关系方面,还是在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都对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中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建构一个数字化、电子化的新时代,这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政策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公共政策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8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答:(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其实,思想观念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这些理念包括:①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③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④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公共问题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层次性和复杂性。要求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求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①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圈;②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③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9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答: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是否及时得到准确而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是进行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决断系统是由拥有公共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公共政策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的全过程。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它子系统的活动,为信息系统指明收集信息的方向,为智囊系统确立拟定备选方案的目标,指导政策方案的实施活动;但信息、智囊等其它系统或机构却不能取代决断系统的地位。对政策过程的监控,既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这四个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10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答:(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11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答: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

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1)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行政权、军事权、外交权,以及相当大的立法权和司法权。特别是在行使行政权时,总统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可以主持联邦政府日常工作和各种决策会议,决定美国的战略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发布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这些权力及其运用都属于政府制定决策的活动。为协助总统行使权力而设立的白宫办公厅、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等庞大的总统办公机构,大多数是代表总统进行决策领导的部门和总统决策的咨询部门。美国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最高集体决策机构,而是总统的咨询和执行性机构。内阁成员对政府有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总统一人重点掌握了决定权。内阁各部下属的各个局,由常设的文官领导,他们通过自己对具体情况的一般了解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各种具体的实质性的政策制定中起到了主要规划者的作用。(2)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决定。内阁制下的总理也为自己设置了一整套办公机构,主要用于政策的制定、协调和监督,因此,它们是政府机构中最有权威和影响的部门。 广义的政府也包括议会或国会。议会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是重大政策由议案到法案的必经之路。议会通过提案、审议等方式在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不论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国家,议会审议的大部分提案郡是由政府提出的。政府还在许多方面通过"委任立法"的方式,自己"先行立法",后经立法机关批准,从而取得了本应由议会行使的一部分实际权力。总统制下的总统对国会的决定还具有否决权。政府的首脑也往往由作为控制议会多数的执政党的领袖担任,他可以通过本党的议会党团左右议会的活动。这样,政府通过不断扩大权力和对议会的种种制约方式,使自己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也是当代西方各国政府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的重要表现。 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1)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联邦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又可以自定法律;此外,联邦宪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宪法,须经3/4的州的同意,而2/3的州可以发起全国制宪大会重新修改宪法。在美国,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2)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一般来说,英国地方政府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只能作为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补充,但是地方政府有提出或反对某一法案的权力。英国是强调地方自治的国家,地方的公共安全、治安、商品管制、教育、税收等等公共问题的决策权力都归地方政府所有。

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

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

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 1)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

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进行的;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召集和主持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在这两个决策会议上,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 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

门在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通过这些部门行使的这些实际权力,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这些部门是政府权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们实际控制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在一些政策制定活动中,它们甚至是主要的制定者。 2)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在地方政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四个层级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的范围,特别是事权的范围,除军事、外交和戒严外,基本上与中央政府相似,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实行直接领导;另一方

面,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各工作部门也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下,地方政府的独立决策权力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扩大了自己的管理权限。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要把中央的政策要求同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制定指导本地区工作的具体政策。这种执行性政策,在表现和反映地区特点方面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留下很大的余地。

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在选举活动中,各政党的竞选纲领或党的候选人发表的竞

选演说反映了党的政策主张,表明了自己对各项社会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迎合不同类型选民的要求,争取他们的选票,谋取选举的胜利。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重点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党对议会党团成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要求本党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通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执政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这种

答: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国家意志。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

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白觉行动。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党的地方各级组织是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它们大致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各级党委。各

它在地

区性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实施进行保证和监督。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中,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合作,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它们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

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

建议,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送达有关部门,从而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

答: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1)职业团体;(2)群众

团体;(3)工作团体。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

具体利益以外,还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因而,它们的这类活动也是我国人民群众有组织地参与和影响我国政策制定活动

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党和国家的政策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获取他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党和政府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总要征求有关群众组织的意见。工、青、妇群众组织还通过建立自己的全国、地方和基层组织,把工作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基层单位中去,在不同的决策层次上参政议政,努力把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反映给党和政府,同时又团结和组织群众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由于传统的全能政治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是不太成熟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18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如果公民

个人之间相互议论的某个社会问题一经

大众传媒的传播,儿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全

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立即形成了某

种社会舆论,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

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某个社会问题

经大众传媒传播后,社会公众很快一般了

解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决策者一般了解

这个问题。这样,就使一些重大决策问题,

在未经形成公众议程之前,决策者就可能

已着手研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方案。3)

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决策问题实

际存在的数量是很多的,但如果渠道不通

畅,最终能提出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现代

大众传媒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形

式丰富多样,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19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即指出要

将所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首先应注意哪

些问题才能保证方案执行效果与预期效

果的一致。(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

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做到明确、

具体,并给决策方案的执行者一定的机动

性。要明确提出方案的执行者应该做什么、

如何做,与实现决策目标有何必然联系。

由此可以增强执行人员对其的可信性,提

高方案的可操作性。(3)明确决策方案对

应的阶段。公共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

解决也呈现出长期性与阶段性。因此,在

方案中必须明确决策阶段,以使得决策者

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和决策。(4)决策方

案性质的界定。即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

象,运用期限以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

等。(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如

实施该方案所需相应机构的调整或重新

设置,人员的配备状况,以及资金等其它

资源量的要求等。

20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答:(1)效益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人

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成本

越低,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只有那

种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预期社会效果的

决策方案才是高质量的决策方案。(2)方

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

方案涉及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

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

间的有机整合程度。一项优质的决策方案,

应该是通过方案内在凝聚力和设定的机

制,把方案内含的各种要素及条件按事物

发展的客观逻辑有机地统合为一体。(3)

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

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一

项好的决策方案,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

性,当环境条件变化或意外情况出现时,

该方案本身有应变的弹性和进行局部调

整的余地。(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决策

方案力度不够,解决问题就会“力所不及”;

力度太大,可能会因矫枉过正而导致社会

正常秩序的破坏,或导致事物发展动态平

衡格局的崩溃。

21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征?

答:(1)回溯分析。一般决策是在分析当

时条件与预测未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

选优。而追踪决策的分析过程,首先是从

回溯分析开始,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

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

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

的正确的基础之上。(2)非零起点。一般

决策是以零为起点的。而追踪决策所面临

的对象和条件己经不是处于初始状态,它

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非零起点。非零决

策的含义是,它的决策不是原决策的重复,

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即把原决策作

为零,从而考虑实施结果与原决策标准之

间的距离。(3)双重优化。一般决策的优

选是从几个并列的方案中一次选优即可。

而追踪决策的方案选优,必须具有双重优

化的特点。第一,要优于原有的决策方案;

第二,是在诸多的方案中进一步选优。在

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诸多新

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以获得最佳

效益。(4)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在决策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追踪决策的影响

更为强烈。因为,追踪决策是在已经实施

而又要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要充分

考虑到改变原有决策时,各方面人员的心

理变化。所以,当改变原决策,进行追踪

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决策对象的内部和

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

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

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

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

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私耗损失效三个

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

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比如:我国持续20多年的深圳特区建设、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执

行过程,就经历了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

耗损失效三个阶段。早期失效时期,传统

习惯的阻力使人民对政策一般了解甚少,

以及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着不少缺陷。在

政策执行初期,存在着相当高的失效率。

偶然失效时期,政策实行后,进入正常状

态,人民对政策的基本掌握与认同,以及政

策本身的自我完善,人民从政策执行中得

到了实惠,尽管还有失效,但失效率低。

耗损失效时期,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政策开始老化,失效率又逐步上升。因此需

要调整、修改己有政策,或者重新制定政策。

9举例说明浴盆模型。答:20多年前的特

区建设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⑴1979年,

国内对办特区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特区

建设面临重重障碍。即失效的第一阶段,

早期失效,目标实现的可靠性较差。⑵90

年代特区建设飞速发展,发挥了任何其他

地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证明改革开放和

特区建设是相当成功的。这是第二阶段,

偶然失效,政策功能的设计可以比较充分

地发挥。⑶1998年以来,特区经济增长速

度开始放缓,发展活力逐步下降,面对日

益激烈的竞争,沿用了20年的改革开放政

策显然急需改进。这是第三阶段,耗损失效,

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重新制定新

政策。这种政策失效的变化,类似于浴盆

状。人们把这种模型也称为“浴盆模型”

23简述史密斯模型。 答: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人们习惯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想化政策的制定上,似乎政策执行是简单地照章办事,不太注意目标群体,更少考虑到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实践证明,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对政策执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4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答: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内化。 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因政府政策具有法律规范性,凡拒不接受政策的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某些人为了避免惩罚,会从总体或形式上服从政策。在强大的政策压力下,他们也会被动地执行政策。政策主体靠这种力量去推行政策,其运行过程是不能长久维持的。 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在通常情况下,政策对象对政府颁布的政策,总是认可的,这是由于对社会公共权威的遵从习惯造成的。由于各自不同的价值偏好,使得人们对政策的基本掌握产生差异,虽然都建立于认同基础之上,也愿意力求从行动上认真执行,但执行的行为结果却大不一样,偏离政策目标,或走极端的现象也会经常发生。 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基本掌握,并积极地自觉行动。政策所确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己成为这一部分对象的行为指南。比如,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已不断内化于绝大多数人的价值体系中,指导着他们的实践活动。 25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答: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不论是道义还是感情上,多数人相信政策、服从政策、支持政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人们习惯于能自动地倾向接受政府政策,即使在现实利益与政策相矛盾时,仍会认为政策是合理、公正的。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通过比较、衡量,人们会认识到执行政策有什么好处,不执行政策会带来什么麻烦。有这种情况,虽然某项政策没有直接为自己带来好处,但不执行可能从其它政策对象那里带来坏处,所以也不得不执行。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政策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人们自觉自愿而非被迫遵守。然而也常有这种情况,那些按理应服从政策的人看到别人得益于不服从,因而也可能变成政策的违反者。为达到教育之目的,必须及时对政策违反者给予一定惩罚。(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一般了解到一般了解,从一般了解不多到一般了解较多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政策的认识逐步加深,执行的自觉性也会不断提高。当某项政策己被社会多数成员认同时,即使那些不基本掌握或反对这项政策的人,也能从利益比较中接受政策。 26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1)社会因素;(2)政治因素;(3)经济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5)文化因素;(6)教育因素;(7)人口因素;(8)自然资源因素;(9)生态因素;(10)心理因素。 8简述政策环境因素及其基本特征: 答: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⑴社会因素;⑵政治因素;⑶经济因素;⑷科学技术因素;⑸文化因素;⑹教育因素;⑺人口因素;⑻自然资源因素;⑼生态因素;⑽心理因素。 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⑴多样性;⑵动态性;⑶交叉性;⑷突发性。 27简述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 答:1)多样性。任何一个政策(或政策系统)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都会对其施加影响。政策制定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综观全局,抓主要矛盾,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坚持全面协调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2)动态性。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一切变化都说明,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政府要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政策或调整己有的政策。3)交叉性。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这种交叉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所有被制定出的政策,一定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政策系统,不同的政策间要注意相互协调、配套。4)突发性。环境因素的这种特征大量地表现在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上。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国际上的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局部地区不断发生的突发事件,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政策,既表现出它的刚性,又表现出它的弹性。执行政策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策略上的灵活性相结合。 28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来看,我国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分为哪些类型?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有哪几种态度? 答:1)抵触型。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拒绝执行政策,其招术大致有硬顶与软拖两种,后一种更为常见,其结果是政策执行落空。2)僵化型。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搞不清楚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因执行方法过于简单而同样使政策不落实。3)滞后型。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在一项政策执行中犹豫不决,从而使政策落不到实处。4)折扣型。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政策不到位"。5)结构型。因政策执行机关与各部门之间,以及执行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 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实际中有三种态度: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29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只有通过严格的程序、周全的数据和科学的手段对公共政策加以客观评价,才能判断特定的公共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公众的响应如何等。(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日益复杂、风险增多、不确定性增大,从而对政策的科学性提出挑战;人们的利益要求趋向多元化,公众参与要求高涨,从而对政策的民主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公正、公开地进行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迈向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公正、公开的公共政策评价,可以知道在公共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资源投入量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在政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组合是否合适。(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对某项公共政策的评价构成一个政策周期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个政策周期的开始。只有通过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价活动,才能判定某一公共政策当前的价值,从而决定其是否延续、革新或终结。 因此,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要求。 30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的兴起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答: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从1951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的概念以来,经过一批杰出的政策学家,如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的不懈努力,政策科学已逐渐完成其学科化。其中,政策评价作为政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政府外部动力。复杂的社会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人们对政府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一些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人们不仅要求政府对其所执行的政策做出说明,还要求一般了解有关公共政策效果的全貌。(3)政府内部动力。政府部门在其长期的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了对政策进行评价的重要性。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政府内外的评价者创造了实践机会,并保证了评价资金的来源。这也是政策评价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条件。(4)技术手段的完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政策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是评价由传统迈向科学的关键,为政策评价的深人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何区别? 答:(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32公共政策评介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答:(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人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2)绩效: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效率:即投人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人与政策效果的比率。(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人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33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答: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

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如政府针对市民养狗要进行决策,基本上可以有如下三种选择:(1)严格禁养;(2)有条件的养狗(3)任意养狗。那么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究竟采取那种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便可以采用简单矩阵思维 法: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严格禁养,那么要对"文化伦理需求"支付高昂成本,因为社会上有很多人确实需要宠物狗慰藉心灵,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和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旦严格禁养,"打狗"过程将要受到很多抵触,成本高昂。

如果任意养狗,也就是政府对养狗不介入,任其发展,那么将对社会安全和环境卫生产生严重影响,同样要支付高昂成本。狗咬人的事件、溜狗过程产生的垃圾等等,都是政府需要考虑的成本范畴。 有条件的养狗,对于社会安全和卫生问题和社会伦理需求问题,都可以较好的解决,只要这个"条件"设计恰当,而且执行有效,那么就将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一轮矩阵的筛选就前以得出结论,而现实中很多政府决策中,需要重复几次的矩阵思维法判断筛选,才能够最终得出决策的结果来。

35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

答: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当今绝大多数公共组织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它较为符合客观限定性条件。但渐进思维不等于优柔寡断,有的时候同样需要"当断则断"。同时,渐进思维具有条件性。当社会需要根本性变革时,渐进缓行似乎就不太适用了。因为这样会丧失许多机遇和造成更大的变革阻力。这时,剧烈的变革思维或称革命性思维就更加符合实际。

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 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 36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 答: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 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时,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 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却考虑之后的一种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而在本市的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至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一段时间。 基本方案有:(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己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一个大型商厦,到底有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财政收人是个问题。(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引起社会的议论。(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经过这些考虑,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益出发,断定三峡的建设必将改变中国的面貌,让中国变贫为福,这既是一种灵感和直觉,同时也是一种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二大悬念:缺乏整体思维和立体思维。三大悬念:思维的校正,通过思想的碰撞来进行思维方法的校正,避免由于决策的失误而损害公共利益。四大悬念:立体思维,将建设三峡放在一个宏观的中国大背景下考虑。五大悬念:渐进思维。六大悬念:集体决策,渐进决策。 39系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答:主要有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动态性;5)层次性;6)环境适应性。 40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整体性。它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主要是把公共政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它认为各种公共政策对象、事件和过程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2)综合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认为运用系统方法时不仅要看到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同时还要看到各要素与系统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二是认为这些联系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各要素在变化,环境在变化,组成的系统也在变化,应当从政策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和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研究。(3)最优化。这是用系统方法实现政策目标的理想要求,或者说是追求一种最实用性的结果。(4)可行性。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目标并非围于一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实际上它要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有限理性政策。它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多种可用的方案中,选择与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基于这一原则,最理想化的政策在实践中并不一定是最具可行性的政策。 41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答:(1)系统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确定给定系统的边界范围,把它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同时,鉴定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必要时逐级划分,确定各子系统。任一给定系统都需要贯彻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这种整体性认识有助于人们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树立全局观念,贯彻全面性,这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公共政策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这体现了系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相动态性原则。这种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认识,有助于人们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和不断发展的观点,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人们成功地进行公共政策活动的方法论基础。(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人公共政策决策领域。数学方法的广泛运用为电子计算机进入公共政策部门提供了可能,使管理和政策逐步走向定量化、精确化和自动化。这样才使人们真正有可能认识和发挥给定系统的复杂多变的整体效应。(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5)系统分析在给定系统的设想与现实、计划与实施之间建立一种"中介"环节,使人们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逐步接近给定系统的实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们规定的目标和利益运行。系统分析为公共政策主体提供一种反馈控制,借此可以弄清什么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什么是主观上认为正在或应该发生的情况,并对两者加以比较分析。 42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 答:(1)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 43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答:(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属性量化;(4)系统评价。 44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答:1)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2)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3)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4)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5)解决问题时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6)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 答: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还应看到,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系统的未来状态部分取决于过去状态;观察目前的行为和结果,是为了进行目前和未来的调节。因此,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如应明确研究的目标和价值准则,提出众多的可行方案或替代方案,一般了解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有应急的计划等等,以供决策时参考。这些作业内容都需要由系统分析工作来完成。因此,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 目前来看,系统分析己在广泛的领域内得

到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分析、部门系统分析、地区系统分析、企业的系统分析和单项工程的系统分析等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

46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答: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在特定时期制定的行为准则,则居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据此可见,知识经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而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理念的变革、公共政策内容的创新和公共政策行为的调整,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经济在本国的发展。3)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4)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空前加剧,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能力。为此,世界各国都纷纷转变公共政策观念,调整公共政策内容,加强本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以更好地促进本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赢得国际竞争的胜利。 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决策不但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而且要适应知识经济这个新的经济形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政府决策。如果一国的公共政策体系适应了知识经济的要求,就能促进知识经济在本国的快速发展,增强本国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否则,政策体系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甚至为知识经济的发展设置人为的障碍,就会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47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 答:(1)知识化与信息化。信息是公共政策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注重信息的作用。公共政策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知识与信息。如果没有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撑,就很难避免决策失误。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知识化与信息化是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2)民主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高涨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参与式公共政策体制的建立,公民作为重要的非官方政策主体,可以通过投票或代议制等积极形式,也可以通过罢工、示威、游行等消极形式,还可以通过参加利益团体等形式来影响公共政策,使得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大大加强。(3)科学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强调创新,有创新性的政策就带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把政策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必须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输快速便

捷,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信道技术等信息搜集、整理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公共政策的依据。另外,多者博弈政策体制的建立使得公共政策在一些复杂公共事务的处理上倚仗政策辅助系统的支持,再加上系统论、博弈论和规划论等现代化的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政策技术的广泛应用,确保了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科学化。(4)高效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造就了扁平式的柔性组织结构,它纵向层级较少,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政策信息的传输和决策主体的快速反应。另外,重点掌握决策权的公共政策制定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重点掌握了专门知识,本身都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决策能力;再加上知识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信息的公开、完备以及先进的决策技术的普遍应用,

答:(1)人本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私人的发展。应致力于输出这样一种政策,这种政策能够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的组织气氛,帮助人们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创新,从而使人们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实现。(2)公平优位观念。效率和公平一直就是公共管理的两大基本目标。但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优位的。而事实上,公共管理作为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其价值观念不应当只片面追求效率,更应追求公平。进人知识经济时代,连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都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社会目标,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当然应当足公平优位。公共政策作为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价值目标也应当是公平优位。(3)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主体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及时搜集、整理、编辑、存储与传输有关信息的计算机网络并运用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来,从而减少了信息搜集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传输的失真机率;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化的公共政策提供了许多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这更使得公共政策主体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遵循科学程序进行决策成为可能。(4)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参与的大众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信息的公开化以及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大众参与经济、社会、政治决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不仅仅指政策方式方法的民主化,而且指政策目标的民主化。(5)法制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确保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

依法决策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以法律、公共管理职能和法定的政策权限为依据,公共政策的内容不能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违背,不能超越法定政策权限,同时要避免沿用行政命令或强制性手段来解决公共问题,避免超越法律的主观随意性和长官意志。(6)创新超前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必须树立超前观念。要高度前瞻性地预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性。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还必须树立创新观念。 的扶持和推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与创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这些需要调整与创新的公共政策主要有:教育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促进本国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 50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何在? 答:(1)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首先,公共政策案例的素材来自于公共政策的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典型性,往往能反映公共政策的本质。学习者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核对和说明特定的公共政策概念、理论和方法;其次,案例分析可以加深案例分析者对政策理论的基本掌握和把握,更好地指导具体的公共政策实践。(2)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公共政策理论作为一般的研究,只能通过对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公共政策活动的普遍规律。案例分析则能够通过对某一特定公共政策问题的剖析,探寻公共政策实践的具体规律,是一种"个性中寻找共性"的方法。它有利于进一步纠正公共政策实践过程出现的各种缺陷,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推动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实践沿着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轨道前进。(3)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案例分析的价值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一些课程里,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帮助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学习如何对特定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学员们能够深入分析各种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一般了解其它学员的各种建议和解决方案,学会在各种方案中权衡并作出政策。案例分析并无标准答案的特性,使得它能增强学员们对"模糊决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案例分析中隐含的理论、方法、技能,都大大有利于改变目前公共政策学教学与研究轻实践、重理论的不足,提高我国公共管理教育质量,促进公共管理人员政策水平的提高。 51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答:(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

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答:开征燃油税是为一般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从根本上减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理顺税费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燃抽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抽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 53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 答: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这就是说,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54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和核心问题? 答: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基本掌握:(1)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包括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2)公共机构的特性。 55公共机构的特性是什么? 答:(1)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56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 答:(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57如何基本掌握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答:民主化一直都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我们的基本掌握中,民主化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1)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2)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3)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 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1)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2)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58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 答:(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和公共性。(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 59如何培育公共文化? 答: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这些维度的共同点都在于: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它们构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公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公共政策主体拥有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其决策行为不能等同于企业等一般社会组织的决策行为;它们对公共财政资源进行配置,并以公共利益维护者和增进者的身份进行决策。2)公共政策源起于解决公共问题的需要。这些公共问题具有不可分割性和社会共享性,从而在本质上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视为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3)公共政策将对整个社会公共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将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对其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共政策才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乃是提供特定公共物品的过程。4)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政府不仅受特定国家特定时期文化背景的限制,它也通过公共决策行为、通过公共政策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而肩负着塑造公共文化、培育公共道德的使命。后两者对于公共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十分重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公共问题至少在三个方面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走向:1)公共政策应当是问题取向的;2)公共政策将关注公共机构的能力问题;3)公共政策仍将以政府为核心主体。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1)社会公平也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2)如果仅仅将公平理解为规则的公平,将公共政策理解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那么公共政策事实上是在提供这样一些能够带来公平的规则或规范;3)公共政策所提供的制度安排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即实现效率),但这是以公共政策能否提供基本的社会公平为前提的。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1)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2)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3)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1)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2)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增加:

9、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3)历史上出现的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10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答:有三种态度: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20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以下四个步骤: (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量化;(4)系统评价。

22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有:社会主体知识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

24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1)知识化与信息化;(2)民主化;(3)科学化;(4)高效化。

25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1)人本观念;(2)公平优位观念;(3)科学化观念;(4)民主化观念;(5)法制化观念;实行和调整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1)1981年刚出台该政策时,国内对土地承包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政策的执行面临重重障碍。即失效的第一阶段,早期失效,目标实现的可靠性较差。2)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农村飞速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证明这一农村改革政策是相当成功的。这是第二阶段,偶然失效,

政策功能的设计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3)90年代后期以来,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活力逐步下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沿用了近20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显然急需改进。这是第三阶段,耗损失效,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重新制定新政策。于是中央又出台了新的政策——完善“二轮”土地承包政策。这种政策失效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模型也称为“浴盆模型” 40、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职责: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1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有:(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2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1)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3)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3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1)界定政策问题;2)确定政策目标;3)设计政策方案;4)选择政策方案。4控系统的作用:1)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2)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3)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41、政府、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答:(一)国家: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1)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特别是在行使行政权时,总统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可以主持联邦政府日常工作和各种决策会议,决定国家的战略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发布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2)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1)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2)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3、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 (二)政党:1、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2、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送达有关部门,从而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三)其他组织:1、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2、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

答:从我国改革的进程来看,触动既得者利益较小的改革推行起来一股都比较顺利:而那些动作幅度较大乃至伤筋动骨的改革,由于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害关系,基本上进展缓慢,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倒退.公车改革这盘棋,从20世纪90年代初下到现在,局势一直不明朗,其原因大概也在于此:(1)既得利益不愿意放弃;(2)相关制度不健全;(3)决策部门的难言之隐.个中原因,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因京之外,

的台。答:开征燃油税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从根本上减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清理事业性收费,理顺税费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按实际用油多少交税比较公平合理.燃油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油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上路不烧油的交通工具也有不少如何征收,中央和地方

局将渔政管理权承包结个人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渔政所是国家行政机关,所进行的渔政管理工作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根据行政管理的含义,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一种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渔政管理是行政管理,其主体应该是国家行政机关及按照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委托的其他机关;其权力是国家公权力;其目的是实现特定的公共目标.将渔政管理权承包给个人,不仅违背了行政管理的主体要求,使得行政管理权力成为私权力,而且使本来是为了公共利益的行政权力变成了维护个人利益的工具.即使案例中的于某和何某"运用好法律",他们所实施的渔政管理也违背了行政管理的真正目的,从而失去了其合法性基础. 2,

如果于某不能承包渔政管理权,他该如何保证其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答:于某承包水库的经营权,这是合法的.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司法机关应该维护于某的合法经营权.但是,经营权与行政管理权属于不同的性质,二者不是必然合在一起的.如果水库周围的村民偷盗于某水库中的鱼,就是侵犯了于某的合法经营权.于某可以向渔政管理,公安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申请,要求其制止不法侵害,并通过展现的问题的根源,季某认为是由于永嘉县南溪江渔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对损害公司的不法行为"没有处理权",这种观点正确吗 理出何在。答:季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其所言"处理权",实际上说的是行政管理权.季某等人成立的公司,只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民营公司,而非为了实现公共目标而依法成立的行政机关,它本来就不应当拥有只由行政机关才能拥有的行政管理权力.因而,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公司没有处理权,而在于那些拥有行政管理权(季某所言的"

处理权")的行政机关(包括渔政,公安等)没有履行好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私人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的职责. 2,作为发包方的永嘉县农业局及县行政系统,在"中国第一包江合同"的履行中应

当承担什么责任。答:发包方永嘉县农业局为了公共利益而将南溪江渔业的经营权承包给季某等人的做法是合法的.为了使这个公共利益以及季某等人的合法利益得以实现,永嘉县应该联合县的有关行政机关,处理好南溪江的经营合同纠纷,同时使相关的行政机关(包括渔政所和公安机关)积极依法行使权力,履行好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能,为南溪江渔业的发展创 论,对"行政三分改革"作出评价.答:1)深圳的"行政三分改革"从本质上看,是政府职能关系的改革,具体说来是改革政府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2)本次改革的实质是运行职能的协调与分离,即"决策,执行,监督"的相对分离,这种改革取向符合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决策,

执行,监督相协调" 的要求,符合"精简,高效,统一" 的原则;3)该改革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同时提高了政策执行的效率,独立的监督机构对行政行为构成了有力的监

督,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行政机构承担全面职能,无法构成有效制约的问题;4)

局限性分析.本次改革只是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的行政职能的再分配,行政职能整体的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在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没有新的突. ,对上述现象作出分析.答:由私人承包治安防范工作,从本质上来看,是行政职能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的改革.该案例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其次,由以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最后,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方面体现在案例中就是,在治安事务的处理中引人市场机制,并由政府对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和控制.2)表明了行政职能关系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上述改革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实现政社分开,把过去属于政府的权力转移给

社会中介组织去行使.通过下面的三大转变,最终确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在管理范围上,改变原来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在管理模式上,从"大政府,小社会" 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在管理方法上,从传统的以行政方法为主转变为间接的以法律方法为主.私人承包公共治安的案例就是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极好阐释.3)政府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不需要

政府调节与宏观调控.上述案例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政府管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