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入境旅游新高地_十三五_中国医疗旅游发展思考

构筑入境旅游新高地_十三五_中国医疗旅游发展思考
构筑入境旅游新高地_十三五_中国医疗旅游发展思考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第30卷2015年第4期

五是推动旅游金融服务的均等化。推动旅游支付、信贷、保险等服务覆盖更多的区域、乡村和人群,逐步提高旅游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促进东中西部旅游金融服务的均等化,鼓励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企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加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合作,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的区域配置。鼓励各地加强对农村地区旅游金融服务的支持,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在线支付、刷卡支付、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社区金融、小微金融等,提高农村地区的旅游金融覆盖面和服务水平,实现城乡优质旅游金融服务共享。提升对低收入群体、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旅游支付、消费信贷服务水平,保障各类人群平等享受旅游金融服务的权利。

(作者系该院政策所副研究员;收稿日期:2015-01-12)

构筑入境旅游新高地:“十三五”中国医疗旅游发展思考

杨阿莉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打造旅游经济发展升级版、初步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出现的一项具有鲜明外向化特点、高端服务业特质以及旅游项目创新特征的医疗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十分符合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战略所倡导的鼓励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立足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支持新业态发展的产业导向。医疗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十分迅猛,许多国家纷纷把医疗旅游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予以扶持。在我国,这一产业正处于起步摸索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将要编制的“十三五”旅游规划中,深入研究我国医疗旅游这一专项市场的发展战略,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医疗旅游发展的国际动向

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这种旅游形式可以追溯到14世纪初温泉疗养地SPA的建立甚至更早,但它的快速发展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医疗旅游的机遇来自各国之间的医疗费用差异、治疗时效差异、医疗保险覆盖差异与特定医疗质量服务需求等。以往到国外就医的大多是寻求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者,如今随着发展中国家医疗服务的发展和完善,呈现出反向就医的新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医疗旅游的主要客源地,韩国、泰国、印度、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迪拜等亚洲国家,还有巴西、哥斯达黎加、古巴等南美洲国

家成为主要目的地国。这是因为,医疗旅游产品在发达国家特定人群中往往是必需消费品,但本国又无法以低价形式高效率地提供,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无力革新本国的医疗制度,因而发达国家就有可能依赖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旅游以便减轻自身医疗体系日益增大的压力,致使本国居民到国外寻求较相宜的治疗养生及健康旅游服务。医疗旅游这项具有跨界融合性、产品国际性、消费高端性与收益多元性特点的旅游利基市场,近些年其产值增长速度十分迅猛,有统计显示,全球医疗旅游的游客数量已从2006年的2000万人次增长至2012年的4000万人次。关于其具体产值,有咨询机构认为已经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年增速在20%左右。当前,亚洲正成长为全球最富有潜力的医疗旅游服务市场,而我国则有望是下一拨医疗旅游的热门国家。

二、医疗旅游构筑中国入境旅游新高地

医疗旅游的客流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双向流动,客源主要是需要医疗护理、康复与修养的入境旅游者等全球范围内的高端人群。因此,可以认为,医疗旅游是我国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的新机遇和新高地。大力开发医疗入境旅游这一新兴旅游市场,将对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医文化和文明成果、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中国作为世界医疗入境旅游的市场,其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医疗法博大精深,在全球久负盛名,医疗服务价格相对低廉;(2)中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升级;(3)中国拥有丰富且优质的温泉、森林、海岛等天然旅游资源,且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4)中国具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被公认为世界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医疗入境旅游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上升空间。从产业实践看,我国也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0年上海市推出的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采用境外所有医疗旅游公司都在应用的TPA(third party administration)模式,算是中国正式迈出国际医疗旅游的步伐。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南设立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标志着我国第一家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开发园区宣告成立。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论及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时,特别强调我国要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这为我国“十三五”期??8

旅游学刊第30卷2015年第4期Tourism Tribune V ol.30No.4,2015

间大力发展医疗入境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近几年来,我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三亚、北戴河、杭州、南京、宜昌等地相继推出并试点开展的入境医疗旅游服务,也为今后大力推广这一专项旅游产品奠定了基础。

但总体看来,医疗入境旅游在我国初露端倪,因此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医疗旅游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而且保健养生与休闲度假往往是其首要目的,产业链拉动效果较差,以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医学整容等纯粹的治疗疾病为目的、触及医疗旅游本质和核心的高端旅游产品,国内开发则较为有限,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与我国游客出境到韩国做整容、到泰国做按摩、到瑞士和德国接受抗衰老服务、到美国进行肿瘤治疗的人数相比,国外游客入境到我国体验医疗旅游的人数十分有限,中国入境医疗旅游业在这场国际吸金大战中处于下风。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缺乏与入境医疗旅游相配套的产业政策,优质的国际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国际化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中国获得JCI(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认证的医疗机构还很少。另一方面是政策上存在制约,比如我国对境外来华医疗旅游者的签证限制,将一些需在中国较长时间疗养的境外游客拒之门外;国内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开放度较小,高端私立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完备。

三、“十三五”期间中国入境医疗旅游发展思考

针对我国医疗入境旅游所遇到的瓶颈与制约,“十三五”发展时期,我国要从全局高度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医疗旅游国际竞争力,努力聚拢中国入境旅游的人气与商机。

首先,要建立医疗行业和旅游行业的协调发展机制。我国医疗旅游产业需要完整的国家指导方案来启动,政府、学界和业界三方面都要将医疗旅游提高到战略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卫生系统与旅游系统间要建立互动协调机制,如组建政府直管机构、构建医保结算系统、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来华签证政策等,为其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尽快出台与医疗旅游服务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是要针对国际医疗旅游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限制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国际医疗旅游市场的评价与监管体系,以规范市场运行和发展。

其次,要建立医疗旅游准入制度。对医疗机构实行严格准入,这是世界惯例。医疗旅游是以境外客源为主的旅游市场,国家相关部门对进入此市场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旅游点服务标

准、收费标准以及旅游公司、中介机构要进行严格把关,建立准入制度。比如目前中华医疗旅游协会已经与美国、欧洲、亚洲等医疗旅游协会合作,共同开展了IPSC、CIPS、MTQUA医疗旅游国际职业认证,并在全国有条件的、拥有大型医疗机构的省市进行试点,这为我国国际医疗旅游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要重点发展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医疗保健旅游。我国医疗入境旅游的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在对产品的创新开发和营销渠道的有效组合基础之上,产品方面应该充分挖掘传统的中医药资源和中医养生文化的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形成有别于印度、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医疗旅游发展路径,找准卖点,加强营销推广。例如,针灸、刮痧、拔罐、气功、太极拳、按摩、药膳、药酒、温泉疗养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医疗保健旅游项目,充分发挥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再配上中草药等保健品的旅游纪念品研发,以及有关中医理念的考察学习。运行方式上可借鉴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开展培养外籍中医医师,建立一批符合西方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中医诊所,构建集治疗、养生、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基地,并做大做强,形成中医保健旅游的国际潮流,吸引更多国外旅游者的目光。

第四,要打造国际化的私立高端医疗服务产业体系。医疗旅游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政府的支持、体制的保障、产业的集聚,诸多方面必须相互支撑才能做起来。就目前来看,西方人很难接受中国公立医院繁琐的医疗模式和服务体系,不适合高端入境医疗旅游这个消费市场。真正的医疗旅游应该是由私立的高端医院来完成,所以只有改善机制体制,将大健康产业向民营资本开放,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民营资本进入国际医疗旅游产业中来。只有这样,国际化的私立高端医疗服务产业体系才能建立起来,整个的医疗旅游环境才能优化。

第五,要创立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品牌。医疗入境旅游消费者对于医院管理、服务质量、人员素质、医疗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积极开发高端医疗旅游产品,建立国际医疗服务模式,培育高水平的外语医疗人才,与国际知名机构相联合,实现资源共享,这是提高我国入境医疗旅游品牌认知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医疗入境旅游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作者系该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5-01-08)

??9

我国医疗旅游业发展浅析

我国医疗旅游业发展浅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范畴,对于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新型特色旅游不断涌现,而医疗旅游业就是其中一个新亮点。 一、什么是医疗旅游 医疗旅游是一个全新的理念,目前国际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医疗旅游、贩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传统旅游项目一样,并非局限于一国范围内而是面向全世界。 从狭义上讲,所谓医疗旅游,是指患者去外国接受治疗,同时享受医院安排的配套旅游服务。但目前的医疗旅游已突破单纯的就医看病模式。它的受益群体不仅是有医疗需要的病人,而且向着服务大众健康的方向发展。它不仅包括相关的医疗项目,而且还包括提供各种养生、健康等有关的服务,这一突破使得该项目的受众群体得到极大的扩展,不仅病人可以参加医疗旅游,而且众多渴望健康的人士也可以参与其中。医疗旅游成为一项集医疗、养生、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一个接受医疗旅游的游客,在通过相关审核之后,即可入住相关的医疗机构或者是一些相关的度假村。在那里,病房干净舒适.通信设备齐全,完全按照星级饭店的标准进行管理。如果游客需要,还可以配备翻译;医院会为那些需要接受医疗的游客安排专业的医生和专职的护士,并提供便利的医疗照顾。除此之外,医院还可以为游客(病人)家属提供相关的服务,包括安排食宿、交通工具、代订车(机)票等,甚至在度假村内,游客也可以获得医护人员适当的照顾和跟进治疗。度假村除了提供适合游客病情的健康美食、保健按摩、水疗等服务外,还可根据游客的情况提供适当的旅游娱乐活动。正因为如此,汇聚医疗和旅游为一体的“医疗旅游业”具有极为庞大的商业潜力。 二、我国周边国家医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医疗旅游有着巨大的市场和潜力,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纷纷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在泰国,医疗旅游正逐渐成为一个旅游品

浅析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浅析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班级姓名 一、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与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旅游业是从入境旅游起步的。1978年以来,在宏观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入境旅游率先快速发展国内和出境旅游先后迅速兴起的发展模式,即先入境、后国内、再出境的发展模式。从海外客源特点分析,中国包括大陆部分、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在统计上,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客源及广大华侨也划归“海外客源”。因此,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及华侨,另一部分是外国人,包括已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人。港澳台同胞及侨胞一直是我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主力军。入境的港澳台同胞及侨胞占我国海外入境人次总数比重一直维持在85%以上,与外国旅客相比占有绝对优势。但从增长速度来看境外国人不仅占总入境人次的比重一直持续增长,而且其增长速度除1998年外均高于入境总人次和港澳台同胞及侨胞入境人次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外国客源市场份额正呈现加速扩大态势。 再者,中国的海外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按客源地可以划分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五大市场。其总体格局是:亚洲和东太平洋区域市场为主体,欧洲和北美洲远程洲际市场为两翼。其中,亚洲市场(不包括港澳台)是我国传统的主要海外客源市场。2000年入境旅客人次数量首次超过600万,2001年接近700万,2002年达到864万,所占旅客总人次比重连续3年超过60%,不仅如此,亚洲市场2000~2002年均保持2位数的速度增长,在五大客源市场中几乎每年都是最快的。因此,亚洲市场的重要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其次从海外客源国特点分析,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客源国市场格局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而最新数据表明,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和交通等内在、外在的条件会无形的影响入境旅游的选择。2012年2月韩国旅客入境达到62万人多,日本也有近60万人,美国和俄罗斯都是近30万人。因此,日本、韩国和美国、俄罗斯是我国四大主要旅游客源国。 二、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大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对外交流,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目前入境旅游的现状来看,主要的有利因素有:1、中国旅游产品供应链日趋完善,旅游各要素的供给越发充裕,这给中国入境旅游业长期、持续的增长提供了根本的保证;2,、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还将继续,旅游的入境市场政策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3、中国对外交往增多,区域合作的加强给入境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主要的制约因素有:1、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旅游商品缺乏吸引力。旅游地仍以观光类型为主,度假型旅游地的开发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专项型旅游地开发还未真正起步。所以,造成娱乐设施不完善,在景区,适宜家庭、儿童娱乐的康乐产品太少,地方特色的娱乐游戏活动也没得到很好的挖掘,无法适应海外旅游多方位的需求。2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第一,旅游交通运力不足,制约了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突出表现在:民航机型小,机场建设严重滞后,国际航线和航班增长缓慢;火车客运超负荷运行,旅游集散城市火车起点车次不足;区域内公路特别是通往旅游区的公路等级低、

中国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及其拓展研究

中国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及其拓展研究 李天顺 摘要:通过对1985—1996年我国入境旅游的数据分析和对主要旅游热点城市的抽样调查,分析总结了主要客源地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指出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地的布局已基本形成,客源地拓展的潜力十分巨大;并从入境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在旅游资源吸引力和入境游客时空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层次开发现有主要客源市场和大力开发潜在客源地的对策.关键词:旅游;客源地;拓展 Main tour source places to China and its expansion Li Tianshu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710062 Xi′an,PRC)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of the tour to China during 1985 and 1996 and the sample research of the main hot tourist cities,the basic features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the main tour source places are disclosed,an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pread of the tour source places has been formed,but the potential of extending the tour source places is still great.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c demand of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to China,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concerning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tour market and the potential tour source plac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tour resources attraction and the general trends of the time and space change of the tourist to China. Key words:tourism; tour source place; expand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人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将由目前的3.5%增加到7%,绝对数将增加1倍以上[1].如何通过客源地的拓展在旅游市场里占有更大的份额,是摆在我国旅游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 1 主要客源地 以1985年入境旅游的人数指数为100,计算出1986—1996年各年的指数和同期入境旅游的外国人人数指数(表1),可明显看到:1985—1996年间,来华旅游的入境人数平稳增长,平均年递增10.9%.其中,港澳台入境人数的增幅与此相近,华侨入境人数的增幅较缓,而外国人入境人数迅速增加,平均年递增17.2%,特别是亚州、欧洲和非洲等3大洲的入境人数增加最快,主要客源地的布局已基本形成. 表1 1986—1996年入境旅游的外国人人数指数 分类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我国出入境旅游现状分析

我国出入境旅游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制约因素 论文提要:本文分别从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和趋势。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总体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继续发展观光旅游,开发休闲度假以及科普、农业、工业、海洋等专题旅游,完善自助游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红色旅游;加快旅游企业整合重组;鼓励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本文将分别从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和趋势。 一、我国入境旅游现状 与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旅游业

是从入境旅游起步的。1978年以来,在宏观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推动的双重 作用下,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入境旅游率先快速发展、国内和出境旅游先后迅速兴起的发展模式,即先入境、后国内、再出境的发展模式。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赚取外汇并有利于提高就业,所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长期政策。 (一)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状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入境旅游方面取得了长足 进步,在世界旅游大国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但就规模、在世界的影响力以及吸引力而言,我国的入境旅游仍有发展潜力。尤其是近几年,入境旅游的发展速度较缓,其优先地位 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从过夜入境旅行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 入环比增长率可以看出,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在2002年后波动较大,但总体维持10%左右的增长率。从目前来看,我国旅游产品供应链的日益完善、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 和区域合作的加强给入境旅游带来了积极

医疗旅游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医疗旅游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A967A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医疗旅游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A967A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4006-128-668、0、传真:0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医疗旅游是指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游览区,在旅游的同时享受健管家服务,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它集医疗、旅游、养生、保健等于一体,寓休闲于治病,寓治病于休闲,所以景点也是医疗旅游患者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优质的旅游资源可以增加行业竞争力,形成品牌优势。 国际学术界对医疗旅游的类型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医疗旅游的类型有:整形美容累,疾病治疗类,医疗护理类、康复与修养等。 医疗旅游是指人们因定居地医疗服务太昂贵或不完善,到国外寻求相宜的医疗保健服务并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兴产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医疗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球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1、亚洲主要医疗旅游东道国战略定位分析 泰国

中国入境客源国概况

中国入境游客客源国概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的国际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迅速攀升。从2005年到2007年,入境旅游人数从1.20亿增加到1.32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293亿美元增加到419亿美元,外汇收入世界排名从第6位上升到第5位。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地位。入境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带动和促进作用小断增强,综介功能日渐显现。 一、地区结构 港澳台地区是中国入境旅游业最重要的客源地,其旅游人数占中国入境旅游人数的80%以上,与外国游客相比占有绝对优势。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发展,港澳台同胞入境人次数量近几年一自稳定地增长。外国游客所占比重一般在20%以内,但增长速度比港澳台同胞更快,外国客源市场份额正呈现加速扩大趋势。 近三年统计资料显示,按洲别计,中国入境外国游客主要集中在亚洲,美洲和欧洲入境旅游者次之,大洋洲和非洲最少。亚洲入境旅游者所占比重超过60;美洲和欧洲约占1/3;其他地区的比重在4%左右。 由于文化同渊性以及近年来亚洲经济的飞速发展,亚洲居民来华旅游消费需求倾向高于其他地区。近三年,韩国一自是中国入境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国,日本是我国多年来的前两大客源国之一,韩、日在我国外国人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南亚市场是我国周边地区重要的客源市场,主要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非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随着中国和东盟各方而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旅游交流必将更加深入。 欧洲和美洲虽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客源输出地,但山于距离遥远,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差距等原因,却小是中国入境旅游业的最大客源地。不过,美、英等发达国家人均GDP高,跨国旅游支付能力强,居民来华旅游人数增长有较大潜力。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在南半球的重要客源市场,近年来以2位数增长。 非洲始终是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们的重要伙伴,但山于其经济能力有限,每年来华旅客的绝对数量至今未超过40万人次。2007年非洲市场的增长率为29.05,居五大洲之首。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客源全球化进程力ii-决。港澳台基础市场增长日趋稳健,已逐步进入稳定增长期;外国旅华市场持续增长,增长态势日益明显,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稳定增长,欧洲、北美、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加快成长,南美、中东、非洲等潜在市场日见端倪。 2000年,中国海外客源市场排名前13位的客源国依次是: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非律宾、蒙古、泰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印度尼西亚、法国、印度、哈萨克斯坦、意大利。 二、年龄,性别结构 1、年龄结构近三年入境外国游客统计资料显示,25—44岁这一年龄段占的比例最高,将近半数;其次是45—64岁段,约占1/3;再是15—24岁,约占1/12; 65岁以上和14岁以下旅游者人数较少。旅游者的年龄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体”态势,中青年在旅游者人u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从变化趋势看,25—44岁这一年龄段占的比例有所下降,45—64岁段平稳增长,15—24岁段保持稳定,14岁以下入境游客所占比例有小幅上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市场呈现明显增长势头。统计结果与近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综介分析报告显示的特征基本吻介。 2、性别结构近三年入境外国游客统计资料显示,男性游客在性别比例中占绝对优势,接近2/3,女性游客约占1/3强。从变化趋势看,男性所占比例略有下降,近三年下降了1.7% 。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出入境旅游现状

出入境旅游现状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总体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继续发展观光旅游,开发休闲度假以及科普、农业、工业、海洋等专题旅游,完善自助游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红色旅游;加快旅游企业整合重组;鼓励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本文将分别从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和趋势。 一、我国入境旅游现状 与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旅游业是从入境旅游起步的。1978年以来,在宏观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入境旅游率先快速发展、国内和出境旅游先后迅速兴起的发展模式,即先入境、后国内、再出境的发展

模式。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赚取外汇并有利于提高就业,所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长期政策。 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状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入境旅游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世界旅游大国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但就规模、在世界的影响力以及吸引力而言,我国的入境旅游仍有发展潜力。尤其是近几年,入境旅游的发展速度较缓,其优先地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从过夜入境旅行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 入环比增长率可以看出,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在2002年后波动较大,但总体维持10%左右的增长率。从目前来看,我国旅游产品供应链的日益完善、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 和区域合作的加强给入境旅游带来了积极 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着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的快速增长。 我国入境旅游的制约因素。一般说来,旅游市场竞争态势的形成受两类因素的制约:一类为存量因素,包括资源丰度、区位优

我国医疗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及综合效益分析

我国医疗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及综合效益分析 医疗旅游产业链的构成 医疗旅游产业链是旅游产业链和医疗产业链的接通,同时又是对二者的延伸。通过医疗业和旅游业的接通,实现了产业的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医疗旅游服务不是医疗产业和旅游产业简单叠加,医疗旅游服务既需做好医疗旅游的内部协调,即旅游部门、医疗机构、交通、酒店等相关行业要相互协调,还需要加强对外合作,要与目标客源市场的医疗旅游中介公司、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沟通联系,把医疗旅游治疗列入其医疗保险范围内;并利用医疗旅游相关政策优势和有利条件,推出可长期居留的医疗签证等,满足广大医疗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其提供系统而个性化的医疗旅游服务。 医疗旅游产业链的构建涉及政府、产业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等诸多方面,需要以上诸多角色各尽所能,同时衔接配合,使得医疗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益。因此,在医疗旅游产业中,医疗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协同旅游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由此而产生的医疗旅游产业链,可以带来更大范围的经济效益。 图表医疗旅游产业链构成图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医疗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医疗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凸现出经济、社会、旅游三方效益,是促进医疗和旅游双赢,既利民又利国的产业。 经济效益:在很多国家,医疗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支柱。由于医疗旅游自身具有的综合效应,其发展需要许多相关产业的支持,同时也推动相关产业随之发展;此外,国际医疗旅游的目标市场大多为本国以外的国际市场,其发展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由此可见,医疗旅游将会是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行业之一,有益于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一方面,医疗旅游的发展能通过人员的交流和经济的交往加深各国的联系与合作,进而带动本国医疗卫生和旅游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并提升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医疗旅游的发展能够增加就业岗位,有利于减小地区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环境效益:医疗旅游作为以医疗技术和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具有特殊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等方面,有利于建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确保医疗旅游旅游资源时空上的持续性和扩展性。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资源发展现状分析资料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资源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一)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 旅游环境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这三种环境都是旅游资源,应并重开发。如今,大家都认准了旅游是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有的一个省就设了40个旅游开发区。比如神秘的西双版纳是我国宝贵的热带原始森林,是一个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风景区,但近十几年的

【中国旅游研究院】2017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6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6》 2016》 发布会
中国旅游研究院 李创新 博士 2016年 2016年9月30日 30日 北京

主要内容
一、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增长, 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增长,旅游贸易顺差稳中有扩 二、全球国际旅游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全球国际旅游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欧洲、 欧洲、亚太和北美继续领跑 三、中国主要客源国的出境旅游发展状况 四、入境客流扩散的等级性与近程性特征显著, 入境客流扩散的等级性与近程性特征显著,客流扩散的路径持续多样化 五、入境游客对我国旅游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价有较明显增长 六、中国入境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七、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政策建议

一、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增长, 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增长,旅游贸易顺差稳中有扩 2015年接待入境游客13382.04万人次, 万人次,同比增长4.14%。
万 人 次
入境游客人次
增长率
增 长 率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1.00% -2.00% -3.00% -4.0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年份

一、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增长, 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增长,旅游贸易顺差稳中有扩
2015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688.57万人次, 万人次,同比增长2.30%,市场规模总量位 居世界第四, 居世界第四,仅次于法国、 仅次于法国、美国和西班牙。 美国和西班牙。
万 人 次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入境过夜旅游人次
中国
意大利 土耳其
德国
英国
墨西哥 俄罗斯
国家( 国家(地区) 地区) 2015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次十强排名图

中国医疗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医疗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医疗旅游概念界定 目前,国际上对医疗旅游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医疗旅游实质上是国际旅游业多样化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产品形式。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学者Goodrich强调了医疗旅游的复合性,将医疗(保健)旅游定义为:在某些旅游设施(如宾馆)或目的地除了以当地优美的景色吸引游客外,还向旅游者有意推销其医疗健康服务设施。 旅游研究与市场(Tourism Research and marketing,TRAM)在对全球医疗旅游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将医疗旅游界定为:以医疗(包括医药护理、手术治疗)为目的,到异地(尤其是异国)停留超过一天的活动。在医疗旅游领域,包含着一系列专业化的项目,如外科手术旅游、保健与温泉旅游、牙齿(护理)旅游、再生旅游等。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医疗旅游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认为,实际上医疗旅游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康体、休闲为目的保健旅游,如温泉疗养、香熏水疗、人工按摩等;二是以纯粹的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医疗旅游,如外科手术、中医治疗、医学整容等。 医疗旅游产业链 医疗旅游产业链是旅游产业链和医疗产业链的接通,同时又是对二者的延伸。通过医疗业和旅游业的接通,实现了产业的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医疗旅游服务不是医疗产业和旅游产业简单叠加,医疗旅游服务既需做好医疗旅游的内部协调,即旅游部门、医疗机构、交通、酒店等相关行业要相互协调,还需要加强对外合作,要与目标客源市场的医疗旅游中介公司、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沟通联系,把医疗旅游治疗列入其医疗保险范围内;并利用医疗旅游相关政策优势和有利条件,推出可长期居留的医疗签证等,满足广大医疗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其提供系统而个性化的医疗旅游服务。 医疗旅游产业链的构建涉及政府、产业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等诸多方面,需要以上诸多角色各尽所能,同时衔接配合,使得医疗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益。因此,在医疗旅游产业中,医疗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协同旅游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由此而产生的医疗旅游产业链,可以带来更大范围的经济效益。 图表医疗旅游产业链构成图

中国旅游市场变化情况分析

2010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009年,在旅游产业供给方面,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企业经营业绩方面,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景区类企业经营状况好于旅行社和饭店行业。其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要好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和城市周边景区比长线旅游景区经营形势要好;成熟的顶级景区的经营状况比无资源优势的一般景区要好。 《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中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下降2.7%;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088万人次,下降4.1%;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2.9%;,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十年也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据《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8%,2020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1%。随着我国旅游业继续

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效应分析.pdf

一、引言 医疗旅游将医院、疗养、保健有机结合,以医疗护理、康复与修养等主题为服务,延伸传统医疗业与旅游业链,为病患者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打破了传统旅游的“吃、住、行、游、娱、购”六因素的旅游格局,让消费者体验到新兴的、丰富内涵的旅游形式。在很多国家,医疗旅游的发展推动着多产业发展。在这种形式下,研究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效应,不只是积极效应同时研究消极效应,对医疗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效应 医疗旅游融合医疗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将二者融为一体,产生大于医疗效益与旅游效益之和的经济效益,即 1+1>2。通过技术、品牌、文化等无形资产,互补、共享双方在医疗旅游产业中的资源,在互惠共生的模式下,医疗和旅游产生有正作用力的影响,双方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直接消费动力 旅游的动力效应主要来源于“搬运市场”,搬运市场主要指住宿、餐饮、购物、游乐、运动、养生、会议、展览等多样化、综合性的终端消费带来的消费经济,带动目的地形成产业集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我国统计公报数据可知,我国国内旅游业总收入、旅游消费的增长速度一直较高,高于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比重。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长9.6%。国内旅游收入30312亿元,增长15.4%,旅游消费占比达12%,占GDP的比重达4%以上。据相关机构的预测,至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内及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增加值占比GDP的值将达5%以上,从而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以上,该产业即成为支柱产业;达到8%以上,该产业即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通过搬运能力,将一个地区的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进行良好匹配,从而使得一些资源丰富但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地区,充分体现其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从而在平衡经济、消除贫困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例如,我国直接依靠乡村旅游获得收益的地区或村落的数量在2万个以上,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农民百姓数量超过了2400万,使得将近1/10的农民摆脱了贫困。 (二)带动产业发展 医疗旅游以医疗和旅游活动为核心,突破传统旅游产业的边界,把传统旅游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创新整合,拓展原有产业及广泛交叉着许多行业。在为国家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的同时,会带动其他细分产业领域的发展。例如医疗旅游中介服务机构、保险公司、医药制药企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医院组织、通信及网络服务机构、交通服务机构、宾馆酒店、会议展览服务、法律咨询组织、旅游公司、纪念品制造企业、旅游景点运营单位、翻译组织、科技、教育、环境、建筑等领域,形成了多层次旅游产业链的网络体系。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收入一元,即可带动其他产业收入增加4元,医疗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性更强。依据联合国统计署的测定数据显示,旅游业可拉动的产业数量达110个,对住宿餐饮业的贡献率可达90%以上,对民航、客运的贡献率达75%以上,对文娱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对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医疗旅游产业对各个产业的贡献度可依据此数据再增加。同时医疗旅游产业的消费者平均一天消费360美元,是普通游客每天花销140美元的两倍以上,表明医疗旅游产业带来的收入效应远远大于传统的旅游产业及医疗产业的收入效应。 (三)带动城镇化发展 土地财政、产业转型、房地产等相关利益方,共同推动医疗旅游产业开发的新浪潮,与城镇化、区域发展全面结合,突破传统旅游的思维限制,走出一条区域综合的开发模式。通过医疗旅游的投资规模及方向反映出此现象,之前在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上,几个亿、十个亿的投资项目已经可以称为非常大的项目。但近两年的投资洽谈会中可发现,投资额不断增长,几百亿、上千亿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也逐渐显露。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系统数据可知,2014年全国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3万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 三、社会效应 医疗旅游产业对一个地区来讲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民族特色的医疗旅游产业,能有效展示一个地区的城市品牌想象,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同时还可以加深各国政府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推动互访互通,带动地区的医疗卫生及旅游事业及文化的综合发展及有效传播。 (一)积极影响效应 1.提高旅游城市知名度 国际上许多国家与城市因为开展医疗旅游产业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品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例如我国的五大连池地区,在其发展中开展新的旅游项目,例如温泉度假村等项目,非常重视温泉的医疗保健作用,将医疗旅游与城市的发展完美结合。该地区可欣赏湖光山色的美景、同时可对慢性病进行治疗,将医疗与旅游有机结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良好发展,同时优质的医疗效果也提升了当地的城市知名度。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可进一步提升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医疗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及城市品牌知名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2.有利于拓展旅游产业 我国的传统旅游城市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凭借当地的旅游资源形成的旅游规模,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收入,而并

发展医疗旅游产业的思考

发展医疗旅游产业的思考 海南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省份,在发展医疗康养旅游方面拥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发展医疗健康养生旅游正逢其时。海南省有国家唯一批准的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承担着为全国医疗健康旅游产业探路的重任,做大做强海南医疗旅游产业,打造海南医疗健康旅游目的地,意义重大。 医疗旅游的内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医疗旅游业内有“轻重”之分:以健康或亚健康人士为主的海外体检、美容、抗衰老等医疗旅游项目属于较轻的医疗旅游;以纯粹的大病治疗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旅游属于较重、较严肃的医疗旅游。总体而言,重医疗旅游核心是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附加值是旅游体验;相反,轻医疗旅游核心是旅游体验,附加值是健康养生。海南省要优先做大做强轻医疗旅游,即健康养生旅游,打造国际医疗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据美国斯坦福研究机构调查,近5年全球医疗旅游年均增速达9.9%,是全球旅游业平均增速的两倍,预计到2017年将带来

6785亿美元的收入,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16%。当前,亚洲地区日本、印度、韩国、泰国、新加坡是我国医疗旅游重要目的地,在发展医疗旅游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印度政府成立了国家医疗旅游业协会,主动削减医疗设备进口税以降低医疗基础设施费用,使得私立医院进口医疗设备和仪器日益便利,并能购买昂贵的世界一流医疗设备,保证硬件设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泰国政府制定了《国家发展策略计划》。各部委分工清楚,全力配合推动观光医疗相关项目:卫生部出台文件严抓控管医院品质;外交部提供便捷的观光签证;交通部解决交通问题、航空管制等;观光局与出口推广厅负责对外推广观光医疗;商务部利用派驻在世界各国的经贸办事处推广商机。 新加坡在医疗旅游领域方面,已取得良好声誉。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企业发展局、旅游局以及城市建筑局多方联动,统筹医疗旅游发展。新加坡旅游局设立国际医疗组,专门负责开展医疗服务业务,与健康中心及旅行社合作,为医疗旅行者及家属成员提供便捷又综合的优惠方案,包括从樟宜机场接驳服务、预约医生、转诊、安排住宿服务等。 海南康养旅游潜力无限 上述国家和地区开展医疗旅游的政策和措施有以下共同点:一是成立专门负责开展国际医疗旅游的行政部门或组织;二是制

分析中国医疗旅游

分析中国医疗旅游-旅游管理 分析中国医疗旅游 韩颖 旅游业的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是旅游业外延式发展的重要方向。当今世界的医疗旅游正在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为这个新兴的产业努力,中国自身也有着其优点与劣势,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好优势,减少自身的障碍,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争取把医疗旅游做好。 一、医疗旅游的介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领域也日趋广泛,在众多的区域与划分中,医疗旅游发展的更为突飞猛进。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以及医疗成本的增加,人们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开始考虑以医疗服务为主,疗养、参观、游玩为辅的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服务形式。2000年世界医疗旅游也得总产值不足百亿美元,到了2005年已经到达200亿美元。医疗旅游的概念在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世界旅游组织从医疗旅游服务主题的角度出发,把医疗旅游定义为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刘庭芳(2009)从旅游和健康互为表里的关系入手,认为医疗旅游是一切能为旅游者健康做出贡献的旅游活动,指在具备一定旅游保健、疾病防治、急救护理、康复、美容、疗养等的前提下,提供旅游者亲近自然的机会和环境,倡导旅游者参与健康时尚旅游活动,让旅游者开阔眼界、愉悦身心、强健体魄。 二、医疗旅游的现状 世界:在整个世界中,医疗旅游业在泰国最为发达,泰国有着一流的整形技术,众多旅游者争相而来。其次,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哥斯达黎加等国家,医疗旅

游也在蓬勃发展。后起的韩国,凭借着自己的整容优势,设立美容整形中心,来吸纳医疗旅游的游客。毛里求斯以其特色的温泉水疗著称。瑞士皇宫抗衰老中心在中国推出“瑞士青春再现,返老还童之旅”大型服务项目,这个服务项目是同上海弘彦生物科有限技公司合作的,专为中国的高端客户提供更加专业的活细胞羊胎素注射疗养的医疗旅游项目。 中国:中国的医疗旅游发展相对缓慢,除了上海、海南地区外。其他地方显有发展。并且,在中国,人们对医疗旅游的认识并不全面。自我做了一份小调查: 由表可见,大多数的人对医疗旅游不是很清楚,只有少数的人能够知晓,所以说,医疗旅游在国内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不管是作为旅游项目开发还是针对游客去进行旅游体验,这个发展不久的产业会有很好的前景。并且,随着医疗旅游的推进,国内主流媒体对此表示了相当的关注,特别是上海世博会期间,超过7000万的海内外游客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了医疗旅游业。为了对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和推广,CCTV2从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高度,对上海市医疗旅游平台和关联服务机构(上海市东方医院等)进行了专题报道。CCTV2《环球财经连线》栏目记者就中国特色医疗服务及国内医疗旅游发展,走访了上海中医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及东方医院,作为国内率先开展的医疗旅游平台受到众多人的关注。医疗产业是健康事业,与我们的国民收入是成正相关的,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消费的增加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