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

從人生意義的探索看東西方哲學的差異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

一.前言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但是自古至今,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給出一個客觀有說服力的答案。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將問題本身弄清楚,當我們問這一個問題時,我們究竟在問什麼?

關於人生意義問題的一種較為明確的問法就是﹕「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尤其是對一些正在遭受苦難而且看不到美好未來的人來說,活下去究竟有何意義?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以電腦的運作來比喻,如果結束生命就像電腦關機一樣容易的話,那麼,我們不關機的理由是什麼?1

簡單的說,人生意義的問題通常就是在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成為了一個人,是不是有什麼事情是這個人必須去完成的? 如果是,那麼,這樣的事情就是這個人的人生目的,也就是其生命的意義。如果沒有這樣的事情,那麼,人生沒有任何被賦予的目的,當然也沒有任何先天的意義。當然,自己可以給自己設定目的與意義,但是這種理解方式所談的人生目的與意義可以說在問不同的問題,這個問題並非不重要,但這不在本文探討的範圍之內。

當我們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的時候,「人生」指的是從生到死的一個過程,而「目的」則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為了自己另一則不是為了自己。如果某人人生的目的完全不是為了自己,例如,是為了要使大自然的和諧或是為了解救某個人,而且做這些事對自身毫無幫助。那麼,這個人照理說應該在不需追問人生意義的情況下就會被告知自己的使命,然後努力去做。或者,這個人根本不用知道

1這樣的比喻似乎讓更多的人願意放棄生命,我曾在一個人生哲學課程裡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自己的使命而自然而然就會被安排去做,否則這樣的生命目的就很難想的出有何意義了。所以,在這個對「目的」的理解下,我們如果不知道人生的目的為何似乎也不用特意去思考,那麼,我們無須去探究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然而,如果人生的目的或多或少是為了自己,那麼,在我們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的情況下,這就可能需要去探究了,因為探究本身也可能是成就某些目的的必要過程。例如,探究生命意義對個人智慧的增長等等,所以,當我們討論人生的目的問題時,本文針對的是那種「為了自己」的目的,如果沒有這種目的,我們就暫且當作沒有目的。

那麼,如果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有個死後的自己繼續存在著,或至少有存在的可能性,否則,這樣的目的就不可能是為了自己。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是有意義的,那麼,這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有某些必須達成的目的,而這樣的目的在某方面為了死後的自己。好,界定完成,我們現在可以開始追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二.探索人生意義的基本預設

探索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我們會遭遇到的第一場戰役也通常就是最慘烈的戰役就是去問﹕「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

從我們上面的界定來看,如果沒有來生則人生沒有意義、如果人生完全不是為了自己則人生沒有意義,那麼,如果我們要主張人生是有意義的,我們就必須先指出「自我在死後繼續存在」。這個戰役會是最慘烈的理由在於我們根本做不到這點。雖然沒有任何證據或是有說服力的論證可以告訴我們人死後不能繼續存在,但同樣也沒有證據或是任何有說服力的論證顯示人死後繼續存在。因此,這個問題就卡死在這裡了,所以,關於來生問題的討論就給了宗教一個發揮的空間,相信就相信,不相信就拉倒。

然而,事實上,哲學大可不必在這裡停下來,雖然這是人生問題第一個會碰到的,但我們未必非打這場戰爭不可,難道當我們不能證明外在世界的存在我們

就不能討論外在世界中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了嗎? 我們可以簡單的先跳過去,先假設人生是有意義的,然後在這樣的預設下繼續我們的思考。

如果這樣的假設讓你感到不安,那麼,我們可以借用法國哲學家巴斯葛(Blaise Pascal, 1623-1662)針對神存在與否問題所提出的賭博論證2,將此論證套

用在人生問題上可以指出這種假設的好處。首先,我們可以說,在人生問題上(依據我們對人生意義問題的界定下)只有「人生有意義」或是「人生沒有意義」兩個選項,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而且我們能夠找到人生意義,那麼,如果在努力尋找後我們找到了,我們將贏得人生。但如果人生事實上沒有意義,在我們努力後當然仍舊沒找到,這時,由於人生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沒有損失任何有意義的東西。但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而且我們有能力追尋的到,但我們卻沒有努力去追尋,那麼,我們將失去發現人生意義的機會。也就是說,假設人生有意義而且努力去追尋的選項是只可能贏不可能輸,而另一個選項卻是只可能輸不可能贏,那麼,一個有理智的主體在人生問題的態度上自然知道該如何下賭注了。

因此,人生意義的探討必先站在假設人生有意義的基礎上才會有意義而且才有贏的機會。然而,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需要先假設我們有能力發覺人生的意義,或至少當我們發覺人生的意義時我們可以知道那就是人生的意義,否則,如果當我們已經追求到人生意義的時候卻仍舊無法判斷這就是人生的意義,那麼,我們也不用追求人生意義了。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應該至少已經內建了一個本能能夠判斷何者是人生的意義又何者不是,否則,人生有意義的假設也是無用的。

簡單的說,如果我們相信人生有意義而且當我們發現人生意義時至少自己能夠知道,那麼,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能讓自己知道人生意義的功能在運作著,而能夠扮演這樣的功能的是什麼呢?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內心深處的一種完全的或是最大的滿足感,如果不是,那麼,人類豈不就是天生要被騙的嗎? 假設人內心深處有一種完全的滿足感,如果人產生了這樣的感覺後就會認為世上一切都不再

2其論證大意是說,「如果神存在而且我們相信祂存在,那麼,我們將贏得一切,但如果神不存在,無論我們是否相信都沒有失去什麼,所以,相信神是理性的選擇。」關於此賭博論證請參考Copleston, F. (1960).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 olume IV, pp.169-171, New York: Doubleday. 或中譯

重要了,也就是說,這人可能就會不再去追求任何其他東西了或是不會再有重大的進步了,那麼,這樣的內心感覺的獲得應該就是內建的人生目的的指標。如果不是的話,我們就很難相信其他還有什麼合理的答案可以作為人生的目的了。因此,在探索人生意義問題中,我們需要幾個基本假設﹕

1.人生有意義。

2.人有能力知道人生的意義。

3.人內心天生內建了能夠知道人生意義的機制。

4.人生意義的發現在於內心深處的一種完全的或是最大的滿足感。

這些基本預設可以說事實上只有一個,也就是第一個「人生有意義」。只要第一個成立了,其他的預設都是合理的推測。那麼,我們可以依據這樣的推理成果繼續我們的討論。

三.「論證」與「體證」的東西方特色

東西方哲學發展的主要差異可以說是在方法上的「論證」與「體證」上的差異。論證簡單的說就是用語言與辯論的方式尋找合理有說服力的理論,例如,神存在嗎? 西方中世紀哲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4-1274)認為,「只要我們觀察世界的運行就會發現萬事萬物都在動,而且所有動者都是被推動的,那麼,只要我們一直向前尋找動源,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一個萬事萬物運動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推動萬物而自己卻不被任何事物所推動的存在者,而且,由於只有神有資格擔任這樣的存在者,那麼,這就顯示神的存在。」這是阿奎那在論證神存在的五個論證之一3,即使是像神存在這樣的想法,西方哲學的主流也希望能以論理的方式產生一個有客觀說服力的論證來說服所有人。

而東方哲學的體證主要則是靠一些身體力行去體驗而證實或了解前人的言論。例如,何為「道」? 從道家或是佛教的角度來看,「道」是無法說出來的東西,我們必須學著前人的說法然後親身去體驗或是修行,最後再應證自己的體會3關於阿奎那的神存在論證簡稱為「五路論證」,請參考Copleston, F. 所著的《西洋哲學史》中

是否與前人相同而達到了解的地步,這就是東方哲學「體證」的主流特點。

當然,這種區分方式的意思並不是說東方哲學只靠體證而不論證或是西方哲學只靠論證而不體證,這樣的差別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例如,西方神秘主義就不相信理性的論證可以認識神,他們認為認識神必須透過與神的交流在內心裡面體驗神的存在,然而,這畢竟不是被西方哲學傳統所重視的方法。反觀東方哲學,孟子也針對性善或是性無善惡論與告子展開論理上的辯論,只不過,整個東方傳統並不強調這些論證,而更為強調內心的體驗。因此我們可以說,西方哲學的「主流發展」重視論證而東方哲學的主流發展較強調體證。本文就針對「論證」與「體證」在方法上的差異探討東西方哲學如何在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上有所發揮及其限制。

四.論證人生的意義

那麼,在論證方面,西方哲學如何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呢? 我們可以從一個近年來被廣泛討論的論證來看,美國現代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cizk)論證指出,「無論是那一種快樂都不可能是人生的意義與目的4。」其論證大概如下:假設有一個經驗製造機(experience machine, 簡稱EM)可以帶給你任何可能的經驗或感覺,例如,你給世界帶來永遠的和平,或你踹某人幾腳,或和某超級巨星談戀愛,或成為大音樂家,或甚至達到天人合一以及悟道的心靈境界等等。而且,為了逼真起見,當你在體驗的過程,你會忘掉你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說,EM 製造出(對你來說是)「真實的體驗」。

當然,這麼好的東西是大家都想玩的,你或許會選擇玩幾個小時,或輸入一個程式變化不同的經驗連續玩幾天,甚至幾個月。問題來了,有沒有人願意拿他的餘生都來玩這個? 也就是說,你設計好你餘生的所有經驗,然後進去玩後你將不會知道這是你的設計,也不會知道未來會如何,你的一生將會是充滿快樂的,無論那一種快樂,直到死為止(當然, 若你想充滿倒楣, 悲傷, 也隨你便)。那麼,

4Nozick, R.,(1989, p.104), The Examined Lif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你是否願意進入EM呢?

在這樣的假設下,令人感到有趣的現象是,雖然有些人直覺上很樂意,但在仔細思考後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雖然,我們一直在追求快樂,但是,一旦可以藉由這樣的方式獲得的時候,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我們卻裹足不前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表示無論那一種快樂都不能真正滿足人們內心深層的欲望,快樂不能讓我們在內心深處獲得「人生如此,夫復何求?」的滿足感,如果人類內心深處真有一個指導我們朝向人生意義的核心關鍵,那麼,顯然這樣的關鍵直覺告訴我們快樂不是人生的目的,無論是上面所說的那一種快樂。

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論證和我們前面提到的預設是相同的,他預設人內心有能力判斷一件事物是否是人生的目的,否則,不願意去不代表其不是人生的意義。而且,這樣的能力最合理的解答也是內心最大的滿足感或是一種完全的滿足感,因為,如果一個人進入EM之前會認為「進入EM後此生已一無所求」,那麼,追求EM能提供的某個或某些快樂自然就成了能夠滿足此生要求的東西了,那麼,從這樣的預設來看,追求這些快樂就成了人生的意義或是目的了。然而,在這樣的預設下,此論證明顯的指出「任何快樂都不是人生的目的」。

西方哲學以論證的方式某種程度上成功的對人生的解答提供了一個客觀上有說服力的參考。但是,在人生意義的探索上,更重要的問題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不是「人生的意義不是什麼」。

然而,從一個西方哲學的客觀說服力的論證要求下,我們發現,這種方法只能有說服力的提出「人生的意義不是什麼」但卻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毫無著力點。原因在於,目前沒有任何證據或充分的理由能夠讓我們產生一個人生意義的思考基點。例如,如果說人生的目的就在於培養一種更高尚的人格,那麼,我們就會問,為什麼要培養更高尚的人格? 如果說,人生的目的就在於成佛或是悟道,那麼,一樣的問題,為什麼要成佛悟道? 無論我們提出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在論證要求下,我們都必須要回答這樣的問題,然而,我們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必須訴諸死後的世界,到了這個步驟就已經沒有任何說服力而只能空談了。或者,我們甚至可以繼續追問,在那樣的世界中為何要如此如此等,這

樣的問法可以無窮問下去而找不到一個有客觀說服力的目的或是意義的基點。

西方哲學的論證方式不僅難以找到人生意義,相反的,卻有很多證據讓我們產生「人生無意義」的想法。當今科學的走向在宇宙學方面,無論是宇宙持續膨脹或是將會收縮以及熱力學弟二定律的說法主張宇宙的運行朝向最大亂度,這些科學理論都主張宇宙的最後毀滅是不可避免的,那麼,既然結束是一定會發生的,人生還會有什麼意義呢? 即使有來生,即使有來來生,但終有消失的時候,這跟沒有來生是沒有什麼大差別的。何況,當今科學傾向於不相信靈魂與來生的存在,那麼,在前面的假設基礎上,這也顯示了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即使我們跳脫這個問題而先預設人生有意義,也遵循了西方論證傳統從這個預設推理出人類內心能完全滿足的東西就應該是人生要追求的終極目的,但是,論證也只能帶領我們到達這個地點,我們很難進一步的用推理的方式找到這個東西究竟是什麼。或許,我們可以說,這樣的東西根本不存在。因為,自古以來,許多哲人提出看法以及許多宗教人士宣揚教義告訴人們各種人生的答案但是卻沒有任何一種可以有效說服大眾那個東西就是能夠完全滿足內心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呢?

只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就是這些都不是答案,或說根本沒有答案,但是,我們說過,這樣的選項我們暫不考慮。而另一個可能性就是,這種答案的說服力不是依靠理性的論證、不是依賴語言的傳達,而是必須自己親身去體驗,一個東西是否真的能夠到達完全滿足的地步不是靠語言與想像,而是依賴自身的蛻變與親身經歷。當自己到達這樣的狀態時,有什麼還能夠懷疑的嗎? 也就是說,人生意義的探索必須仰賴的並不是論證而是體證。西方哲學傳統的主流方法在人生意義的直接探索上可說使不上力,這類問題的探索必須使用傳統中國哲學的主流方法。

五.體證與自我知識

中國哲學傳統方法的「體證」的學習過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實踐(practice),也就是去做一些事情,例如,行善、致良知、靜坐、念佛、去執著等

等。第二步驟則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新的內在經驗(new inner experience),例如,發現良知的各種作用或是內觀心靈更深處的狀態等等。第三個步驟則是藉由這些新的內在經驗行程所謂的「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然後再比較這些自我知識和前人的記述來一一應證而證實古人的描述5。

因此,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的傳統特色就可以在這樣的的區別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西方哲學傳統以論證為主,那麼,哲學要進步就必須找出前人論證的錯處,然後在思考的合理性上做改進,所以,往往一個了不起的哲學家都必須批評前人的錯誤而追求自己論證的新發展。相反的,以體證為主要方法的中國哲學則必須先相信前人的言論,依據前人言論的記載去實踐,在體證了前人的說法後更能形成一種崇拜的情緒,進而繼續向上發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劃時代的東方哲學家對古人通常都抱有崇敬的心理,而且永遠難以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已經超越了古人,而且,如果崇敬的心不變,無論是否自己真的超越了古人,在語言模糊性的作用下,無論自己有什麼體驗似乎總能在古人言論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體證的方法難以產生超越古人的想法,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中國哲學傳統總是對古人讚賞有佳,尤其針對自己實踐體證的對象來說。但是,西方哲學總是在批評前人的論證錯誤。這種差別大概就是方法上所必須有的差別吧。

以自我知識為基礎的哲學系統基本上有很大的缺點,由於其缺乏客觀性,因此,即使我們自以為體證了前人的說法,但是,是否真的如此就很難說了。例如,許多哲學與宗教以其「必須體驗之道」為整個哲學思想基礎。從古至今許多人自認為自己悟「道」了,然而,他們所悟的「道」是相同的東西嗎? 我記得在大學期間就有好幾位同學宣稱自己悟「道」了,這些同學悟的「道」和佛陀悟的「道」是相同的嗎? 不僅我們沒有一個好的檢測標準來判斷,更糟的是,他們自己也沒有一個好的檢測標準來衡量。有人說,真正的悟道者是可以判斷出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誰是真正的悟道者,而且,真正的悟道者又如何知道自己是真正的悟道者呢?

5針對這種體證的學習與認知過程分析,請參考C hi, Chienchih (2005).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fucian Self-Knowledge: According to Weiming Tu’s Explanaiton,”, T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雖然以自我知識為基礎的哲學系統有這樣的缺點,但是,有許多哲學卻必須冒這樣的風險,而且也只能透過自我知識才能有所突破。例如,「意識」是什麼? 這必須依賴個人內心的自我知識才能判斷。但是,這種像是「意識」的自我知識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這樣的自我知識的風險是比較低一點,雖然,其中有所謂的「逆反感質」(inverted qualia)的問題6,但這種問題所造成的困擾較低一些,即使我們的經驗有著系統上的不同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然而,中國哲學所訴諸的自我知識顯然就更麻煩了,因為這些自我知識並不是依據大家的共同經驗而甚至只是少數人所修煉出來的特殊經驗。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尋找這些特殊經驗的客觀特性,儘可能的客觀化來增強其說服力。

然而,幸運的一點是在人生意義的問題方面比較簡單,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檢驗的方法來衡量一個人是否處在徹底滿足而真正知足的狀態,至少,個人自己的檢驗是很容易的。如果一個人的心境處在無欲無求,或是從心所欲等狀態,那麼,這樣的人就應該到達了我們之前所立下的人生意義的標準了。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已經達到了人生目的的終點。當然,這是在如果人生有意義的假設下的結論。

六.結論

適合本文的結論是﹕「如果人生有意義而且人有能力知道人生的意義,那麼,在我們未能獲得類似像神諭一般的生命意義指示的情況下,較為合理的人生意義的判斷方式是那種能讓人獲得完全滿足或是徹底知足的東西,追求這東西是人生目的的指標,至於該目的究竟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沒有解答,而且應該不會有可以用語言表達的解答。然而,在追求這種東西的方法上,我們發現西方哲學主流方法的論證可說是用處很小,最多只能在人生意義不是什麼的問題上給予解答,但是,東方哲學主流方法的體證或許能夠在被強調的實踐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6「逆反感質」的意思是說,如果某人的感官感覺和其它人的感官感覺恰好相反,例如,所有大家看到是綠色的東西對逆反感質的人來說看到的東西都是一般人稱之為紅色的感官感覺,但是,逆反感質的人也會用「綠色」來稱呼這種感官感覺。如果這種差別是系統上的差別,那麼,如果這樣的人真的存在我們也無法發現。與感質相關的討論請參考Chalmers, D.(1996). The Conscious

當然本文的論文寫作方式是西方主流的論證式的,論證能讓我們對問題的剖析更為明確,這也是西方主流方法的優點。本文認為,如果人生有意義而且人真的能夠知道人生的意義或至少能夠達成人生的目的,那麼,比較合理的標準在於尋找能夠產生完全滿足內在期望的東西。這個推理的理由只是認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人豈不天生就要被誤導朝向錯誤目的了嗎? 這樣的理由深思之下有許多可議之處,這可能需要另文論證一番,但直覺上我相信這是個合理的推論。

本文除了針對人生意義的問題作了簡單的討論之外,更重要的是藉此比較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主流方法上的差異及其優缺點。個人認為,再當今西化風氣高漲的時代裡,甚至許多人不願再重視「體證」的價值而轉往完全用論證的方式重新討論中國哲學,個人不贊成這種方式而在本文論證指出「體證」的價值。

人生的意义演讲稿 人生的意义所在演讲稿

人生的意义演讲稿人生的意义所在 演讲稿 人生像宛转悠扬的歌,音符有起有跌;人生像连绵不绝的山,山上蜿蜒曲折;人生像一望无际的大海,前方一望无际……为大家整理了人生的意义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的意义演讲稿篇一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生的意义。 有人曾问我,你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回答说,三片柠檬,一杯热水加一小勺蜂蜜。这就是我的生活,酸涩中带着一丝甜蜜,而这份甜蜜再酸涩的衬托之下,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份酸涩就像困难,甜蜜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成功。 是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取得成功,就有“美好的人生=成功”这样的一个说法。而有些人说“成功=钱”。因而就有“美好的人生=钱”。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质疑,美好的人生怎么能等于钱呢?钱乃身外之物啊。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想,但是实际生活我们却不会这样做。为什么呢?毫无疑问,因为得不到利益。大概很多人

会这样想,而少部分的人却会说,如果,“利益=美好的人生”那跟“美好的人生=钱”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区别是不大。但是,你不觉得钱比利益听起来更低俗吗? 撇开利益,我们继续谈“美好的人生=钱”的问题。有人说,美好的人生不一定就是有意义的,而有意义的人生却不一定是美好的。“有意义的人生不一定是美好的”这一点我完全同意,举个众人皆知的例子,雷锋,雷锋同志一生做尽好事,却英年早逝。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却不算美好不是吗?有很多人想借助钱来达到心中那种高品位的生活,富有的生活,因而出现了腐败贪污。 综上所述,有意义的人生不一定是美好的,而有钱的人生确实85%以上是美好的,那15%则是悲剧的人生——贪污受贿(而贪污受贿也不是每一人都能做的)。成功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也是劳累的。也正是这份成功与劳累,使得人生变得成功。但是我们还是没有搞懂美好的人生是否等于成功。 让我们再算一下,“成功=钱”,“美好的人生=成功”,“利益=美好的人生”。得出”成功=利益=钱“很显然”成功利益“因而得出”美好的人生钱“。美好的人生=有意义的,纯净的生活。 纯净的生活=自己努力,靠自己的打拼,得到纯净的财物。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生的意义演讲稿篇二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很是偶然选了哲学的启迪这门选修课,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吧,反正是一看见就是觉得不错,就选了,现在觉得,很真的没有选错。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包括为人处事的哲学、待人接物的哲学和爱情的哲学。下面我就细细道来了吧….. 首先,我觉得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人不能决定自己的生,但可以决定自己的死,可悲的是很多的人却轻易的决定了自己的死亡,跳楼、服毒、割脉等等的方式。他们觉得死是可以解决问题了,死了,任何烦恼也没有了,没有的工作的烦恼、爱情的烦恼和没钱的烦恼。在我看来,自杀的人是很愚蠢的,细想一下,你连死的勇气都有了,难道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么?工作的问题?可以再去找,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就不相信世界上没有适合你的工作岗位;爱情的问题?很多的人是因为了过不了这一关才自寻短见的。突然觉得也是很不值得的,失恋的原因,是因为她\他不再爱你了,你就为了她\他付出自己的生命。这很不值得,既然她\ 他已经不再爱你了,为了一个不爱你的人献上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吗?那你的死真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了;钱的问题?有的人因为没有钱了,炒股、炒楼失败了、公司倒闭了,就匆匆跑上楼顶,而后潇洒一跃,真的是解脱了。在我看来,这并没有解脱,相反,倒是把深深的罪留给了自己。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挫折是难免的,就像我们脚下的路,也是曲曲折折的,有时候甚至是坎坎坷坷的,对了,这就是人生。没有经历过曲折的人生是经不过推敲的,是很脆弱的。还是那首歌唱得好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啊,彩虹是美丽的,那是因为她经过的风雨的洗礼,才变得如此的有魅力。难道我们的人生不是这样的吗?只有经历过风雨、只有经历过挫折,这样的人生才会变得想彩虹般的多姿多彩。 其次,我懂得了做人的哲学。有的人,不会很在乎你对他做过什么,因为他觉得你对他所做的事情的你应该做的,甚至,他也不会对你说声谢谢,因为谢谢在他的口中,是多么稀少、多么稀缺的一个词语啊。有时候,因为你做得比平时不好,他就会说三道四的,对你的评价就很低。当你读他时,要理解他,因为他就是那种人,你是不能改变他的秉性的。男人的胸怀的被冤枉撑大的(马云),突然很理解这一句话,男人的胸怀要容得下一切一切,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还有那不太美味的冤枉,慢慢的把他咽下去。突然之间,觉得伟大的人与我们平常人有什么区别了,那是他们能容我们所不能容之物。你不可能做到能让周围的人满意你,但只要做到让周围大部分的人满意就可以了,那你已经做得很好的了。 最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我觉得这种爱情观是超脱于现实的一种爱情,但恰恰这种爱情的最美好的。现代人的爱情,在我看来已经是变了味了,为什么?那是因为钱的加入。难道你不觉得么?之前有看过一篇这样的新闻,标题大概是“大四女生不忙工作,忙着找好老公”,有的男生就觉得很委屈,难道我们的爱情真的是经不起推敲,难道我们就不能一起努力奋斗、一起寻找我们爱的归宿?曾经的信誓旦旦都跑到哪里去了?有些女生就说了,对不起,没有钱,我们就拜拜,找个有钱的老公,我可以少奋斗几十年,这有什么不好?无可否认,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活生生的例子,当然,我也不能但从我的角度来论述哪个的对错,只是觉得这样的爱情真的是变味了。难道你不觉得吗? 找个时间,一个人,树下,石旁,静坐沉思,你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哲理,你都可以触摸得到她走过的痕迹,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浅谈人生价值与意义 ——思修论文

思修小论文 ——浅谈人生价值与意义 人生,即人的一生,它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从我们来,到我们去,不离不弃。一个人,他的一生,可能百年,也可能只有短短数十载。若探究一个人存在与否,即要看他的人生价值何在,及由此产生的意义。 这里,破陈出新,我想就此,从①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②为什么要实现及③人生价值和意义为何,来谈谈我的看法。(how←why←what)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从他慷慨激昂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他让他的人生燃烧出光彩,战争,病痛,并没有打倒他绽放人生的决心,而是更增添了他的勇气,战胜一切的勇气,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横空出世,昭示给世人:“保尔·柯察金”的人生或许短暂,但是他已经实现了它的价值,他短暂的人生并不是一张毫无意义的白纸,而是写满了他战胜病痛,战胜自己,坚强面对人生的故事。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想令他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时间的长短并不是他的制约条件,而关键在于他如何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是自己最大化的从这个世界吸取营养,并产出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承受病痛的人,更加珍视他们的人生。众所周知,海伦·凯特从记事起就身处在一个黑色而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孤独、无助、彷徨,这就是她最初的人生,前进的风帆不知该驶向何方。但是,不甘平凡的海伦,她没有让她的人生变成一次毫无价值的旅程。她选择了前进的方向,用她的手,用她的心来感受这个世界,接受它的洗礼。她没有让自己一辈子都躲在没有光与声的角落里,她走出来了,她用她88个春秋完美地诠释了生命价值所在: 海伦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谈到:“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因为病痛,她比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忧患意识,这很重要,可以说,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块基石。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正是因为缺乏忧患意识,我们常常将事情推到明日去做,日复一日,结果一事无成。但是换个角度,如果我们知道明天上帝就要带走我们,结果会怎样?今天的事情还能推到明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并没有将他们的人生价值最大化。所以说,我们必须明确,人生是一段有终点的旅途,如果我们希望抵达终点时,可以无憾,那么就必须尽自己最大可能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谈到此,我想我已经表达了我对“如何是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即在一个人不可预期的人生里,如果他想他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那么他必须明确,时不我待,每一天都需要他奋斗,要尽己可能的获取知识,然后将其应用于这个世界,使得世界因他的存在,而有所改变。 有人一定会问,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做什么呢?每天衣食无忧,能吃能睡,好不惬意。诚然,这样的生活看似舒服,但是这和地球上其他生物(譬如说猪)又有什么区别呢?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必有其独到之处,而这即是这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 不由想到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8岁之前,温尼的生活正是出于无所事事,整日玩乐的状态。但是,18岁那年,他的父亲辞世了,那个严厉、令他敬重的父亲离开了。《丘吉尔传》中写道:“温尼手扶在窗框上,看着屋内被家人围着,生命垂危的父亲,他沉默着,泪水隐隐地噙在眼中,那一刻,他似乎看到了日后的自己,可是,他能够像父亲那样带着荣

哲学与人生感悟讲解学习

哲学与人生感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开场白。“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影响了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西方很多基本价值观都基于此,依赖于此。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而封建旧教育却是扭曲人性的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由此,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卢梭的平等思想在推动历史进步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起着鼓舞作用。没有这句话,所谓的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就是个肥皂泡,一句空谈,一个纯粹的谬论。然而人生真的生而自由吗?自由真的可以在人生价值之中实现吗?“人生有梦,为梦想而生,那才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我的人生观点。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实现人生价值更是人生自由的一种追求。“人生而自由吗?”真的生而自由嘛?人在“自由”之中但是在我看来这里的"

从工作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从工作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每个人到了人生的某一阶段都需要工作,工作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忙碌而又单调的工作中,你是否曾静下来思考过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工作的意义在哪里等问题呢 薪水,常常是年青人选择一份工作的标准,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工作。而事实上,无论哪个行业对于新人来说,工资只是一个象征,仅仅只是让自己可以过一回吝啬的月光族而已。出于这样的心态,工作反而给自身带来了无奈和压力,更加失去了工作的激情斗志,人生未免也显得无趣。 如果说工作是为了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刚进社会的我们来说也只是一句空口号,说的太过于冠冕堂皇。我们还没有可行而又稳定的规划,还没有崇高的社会影响力,更没有为社会付出的奉献能力,又何来自我价值的实现 那么工作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为了快乐,为了满足,为了成长。我们不应只是为了金钱而工作,也不必急于得到社会认可或衡量贡献价值的大小而工作,“活在当下,做好当下”更是迈向美好未来的关键阶梯。 工作让休息变得快乐。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义,不工作,生命就会变得空虚,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乐趣。没有人游手好闲却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人,即使做着最低微的工作,拿着最少的薪水,他也是快乐的。工作与快乐并不矛盾,而且可

以并存。当我们在辛勤的工作之后,享受令人放松的休息,内心才会显得那么的甜美惬意,在劳累后带给我们更加的快乐,这样休息才会变得有意义。 工作可以产生一种满足感。如果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就会更加用心去完成它,在通过各种努力、排除各种困扰后,工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由此内心的一种满足感也会油然而生,就会更加激励我们去完成下一个任务。因此,感慨“知足常乐”。 工作让自己茁壮成长。因为工作,有了薪水;因为有了薪水,养活了自己和家人;但是因为工作,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道理。工作中遭遇到的困境和感受到的艰辛锤炼了我们的意志,提升了我们的能力,塑造了自己的品格,完善了自己的个性,于是更加有了工作的进取心和生活的热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作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摇篮,使我们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中茁壮成长。 当然,工作再忙也不能落下学习,我始终坚信,看书是能够改变和塑造一个人的思维和观念的。很庆幸的是,我在离开大学的一年时光中,都保持了一种不断读书和学习的习惯,而这一切首先要感谢我思想的转变。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无法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延续生命的过程,如“加长”和“加宽”,而创造这样的“加长”“加宽”的生命机会则在于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从工作中寻找幸福,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感受生命的意义》自主学习任务单

《感受生命的意义》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探究和活动,让学生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探索生命的意义。 目标2: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的原动力,知道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 目标3: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发现我的生命 难点:生命的追问 三、自主学习过程 【预习活动】 (进入平台“同步学习”栏目,点击“课前预习”,完成本课“预习活动”) 我国台湾大众银行网络发布广告短片《梦骑士》,短片由真实故事改编,用5个老人环岛旅行实现梦想的故事追问观众:人为什么活着?结尾打出一个字:梦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做出相应的引导和归纳。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是值得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感受生命的意义。 【自主学习】 (进入平台“同步学习”栏目,点击“课前预习”,打开“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任务一”) 任务一:①阅读电子课本p111-p114正文部分内容;②点击《新知助记》,完成填空部分,看看自己知识点都找全了吗? 教学环节一:与网友聊人生──“人为什么活着?(目标1) 任务二:打开材料《活动探究:人为什么活着》,回答材料中提出的问题(进入平台“同步学习”栏目,点击“课前预习”,打开“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任务二”) 资料一:在网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网友提供了多个答案,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为了自己而活

(2)为了亲人而活着 (3)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4)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 (5)不知道,但是还是想活着(盲目) (6)为了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7)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有探讨必要) 教师提问:你的观点是什么?你希望自己怎样活着?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对于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人活在世上,我们都希望自己不成为他人和社会的负担,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并且担当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 教学环节二:活动:除了手,你可以用你身体其他部分写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资料二: 断臂王子刘伟的故事: 1998年2月12日,刘伟10岁,因为一次意外,双臂被10万伏的高压击断,击碎了他成为职业球员的梦想。但刘伟没有放弃,更没有绝望,在北京马家堡康复中心待了两年,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来适应生活自理。后被推荐到了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学习游泳,仅仅在学习两年后的2002年,刘伟就获得了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的资格,这一次刘伟一举夺得了两金一银,此后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就在刘伟为残奥会努力做准备时,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他不幸患上过敏性紫癜,如果不放弃训练,将危及生命。刘伟只能第二次与自己的梦想说再见。两次梦想在现实中夭折,但不肯向命运服输的刘伟并没有因此而沉沦。高中的时候,刘伟喜欢上了音乐。2006年6月,刘伟向亲戚朋友借钱买了一架钢琴。从此,开始了一段用脚趾弹奏的练琴之路。2010年,他用双脚弹钢琴,获得了《中国达人秀》冠军。他用双脚敲打键盘,将所有的苦难经历倾注到字里行间,出版了自传《活着已值得庆祝》。 刘伟的名言:“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在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的介绍下,无臂小伙子刘伟走上颁奖台,评委会对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的,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接触到了哲学。而在每次学习过后,都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人认识,让我的生活有了一些进步和变化。所以我来从个人经验谈谈哲学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对于我,是一个探讨人生意义的方法。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读哲学就是读哲人对人生的反思;是与哲学家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过程,培养和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 曾经我以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哲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每个人(包括文盲)都有。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其他人的哲学吗? 在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非常肯定地说:非常有必要。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经常有意或者无意地被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左右着。例如:对待金钱,对待成功,对待失败。社会上有无数种方式,但并不是每一种都是恰当的。有些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自卑,然后自报自弃,最终被这个社会淘汰。但有些人则愈战愈勇,不仅仅成功地战胜了失败,还把失败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一种财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具有良好的三观的。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后天不断地打磨不断地变化才能健康成长的。我们若想要完善我们自己的三观,那么我们就需要参照,对比,我们希望有正确的三观来引导我们,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而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哲学”,被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锁链束缚着,我们如何能够真正去反省、去思考?因此,哲学的意义或许就是在于提供个体之外的关于人生之反思的参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其中很好的参照物。哲学讲的是道理,而往往很多人都对所谓大道理有着排斥心理,往往有人会抱着厌恶的情绪。平时的生活中,人们对普遍的真理充满的亵渎,现在的很多人往往不注重道理中的真正含义,而是大多数时候当做调侃和强词夺理的凭借。所以我觉得我们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思想的体系的,让一个健全的人格指引着我们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身体不够健康,心理更是处于不佳的状态,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哲学,需要健全自己,强大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旺盛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哲学。具体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的侵袭,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对生活的创造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辩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知道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而只有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对人生而言,要辨证地看待人生。比如,眼下正处于大学第一年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1)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现在的人们普遍接受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生命本无意义,不存在任何先决的意义,我们活着就是要去创造出这个意义。从这个角度说,意义是主观的,人自己定义的。这样一来,生命的意义就变成了每个人自己的观点。 人类幸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人类幸福就谈不上社会发展。社会发展首先是为了人类幸福,但社会发展不仅包括人类幸福。人类幸福可以是静态的,而社会发展则是动态的过程,静止就意味着死亡。社会发展的含义是:探索和改造宇宙自然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生存;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改进社会制度和结构使之更有利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的幸福;增强人自身的能力,产生超人;使整个世界更符合理性、更理想,朝着完美的极限前进。 纯粹就生命来说,象石头一样,也可以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然而,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没有生命就没有进化,生命对于进化是有用途的,生命是进化的载体。如果没有过去生命的存在和进化,就不会有现在的生命。所以,过去的生命对于现在的生命是有用的、有关系的,因而是有意义的。同样,现在的生命对于将来的生命也是有意义的。过去的人们创造了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化,他们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过去的人们的努力,我们决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同样,我们的生命对于我们的后代是有意义的,因为没有我们现在的存在和努力,也不会有人类社会更美好的将来。 假如说人的生命没有意义,对于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没有用途、不发生关系,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命对于亲人朋友都是有价值的,对于我们来说,他们的生命当然是有意义的,失去他们,我们会感到悲痛。而且我们正是从这些关系中感受到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假如人的生命没有永恒的意义,那么当我们死后,我们的生命对于后人就没有用途、不发生关系,这从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显然也不是事实。如果我们死了便灰飞烟灭、不会对后世产生影响,我们的后人也将和我们一样永远生活在原始社会,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类产生。 假如说人的生命没有意义、每个人赋予自己生命任意的意义,人只为今生今世活着,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没有意义,就像路易十六所说的“我死后,哪怕洪水 滔天。”,那么,由于每个人所赋予自己生命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是相互 冲突的、不稳定的,由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将是漫无目标的、忽东忽西的,全凭人们对于意义的理解,这样的结果不可能产

哲学与人生感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就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得开场白。“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影响了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成为现代文明得标志之一,西方很多基本价值观都基于此,依赖于此。教育对于人得影响就是巨大得。“我们在出生得时候所没有得东西,我们在长大得时候所需要得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而封建旧教育却就是扭曲人性得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得东西,都就是好得,而一到了人得手里,就全变坏了。”由此,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平等思想就是卢梭政治思想得核心与基本出发点。卢梭得平等思想在推动历史进步中产生了巨大得影响,为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得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得斗争中起着鼓舞作用。没有这句话,所谓得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就就是个肥皂泡,一句空谈,一个纯粹得谬论。然而人生真得生而自由吗?自由真得可以在人生价值之中实现吗?“人生有梦,为梦想而生,那才就是一个自由得人”。这就是我得人生观点。思想史就是思想得战场,不就是亡灵得画廊。人生得价值,一定就就是让自己得思想,让自己得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自己得人生价值。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得最高目得就是幸福。什么才就是真正得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得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瞧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瞧成幸福,究竟谁就是谁非呢?我们从人得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她得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她得人性,必须充实她得心灵生活。幸福就是一种享受。实现人生价值更就是人生自由得一种追求。“人生而自由吗?”真得生而自由嘛?人在“自由”之中但就是在我瞧来这里得"自由"显然就是指人得属性,而人得属性有意识得与行为得两方面,那么,这个问题就得首先明确,无论人就是否生而自由,这其中得自由就是指“自由得意愿”?还就是指“自由得行为”?我可以说,不光就是人,就所有动物来瞧,如果从“自由得意愿”瞧,当然就是生而就有。但从现实行为瞧,(相对那些自由得愿望而言)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这就是从精神意识与现实行为这不同层面瞧问题时得结论。另一方面就就是“人生而自由吗?”这个判断得判断标准就是主观得还就是客观得?比如,我自由与否得问题,就是凭我自己得感受来判断呢还就是必须以某种客观标准来衡量?显然,如果就是前者,那么任何讨论都没有意义;如果就是后者,当然就就是有意义得,所以真正得问题在于:一个有关自由得客观标准就是否可能?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自由得以行为现象作依据,那么,“自由”指人得能力?还就是指环境条件?有时,环境就是没有限制性得,但个体能力不足而无法兑现意志;而有时候,个体能力足够实现意志,但外部环境限制了您得行为。那么所谓“自由”就是指个体能力得度还就是指环境所规范得行为空间得度呢?“自由”得社会学术意义就就是指“社会环境(法规)一方给人们行为上得容许度,这个度表现为两方面:1,各种行为性质得广度;2,任何性质得行为得深度。因此,自由不就是您喜欢不喜欢得问题而就是社会肌体之间完全可以量化比较得东西。比如,您可以不喜欢宽松得环境,您可以在笼子里悠然自得,可如果您要说您很自由,这就可能有误,因为自由就是对环境状态得一种客观度量,由不胡说。人喜欢自由这没得说,人在现实中不自由这也没得说,那么,尽可能使人自由更没得说。但平时人们口口声声说追求“人人平等”。这可能吗?世上没有绝对得公平只有相对得公平。“人人平等”得观念,纯粹就是瞎掰得,这既不就是事实,更不就是真理,而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价值取向。换句话说,这里没有实证得基础,而就是个人得形而上学。用更恶毒得话说,这纯属妄想、意淫。确实,当我们冷静下来,不再把理想主义当成客观规律,不再把个人追求视为客观真理,那我们会发现,人不但非“生而平等”,反而就是“生而不平等”。根据达尔文得进化论,“自私得基因”理论,或者人类行为学,我们会发现人确实就是不平等得,天生得不平等。人得能力差别,环境差别,机遇差别,经历差别,以及性格差别,等等,决定了人就是千差万别得,决定了人在任何权利上都不可能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就是一种事实,而且还就是个真理。它得唯一得“不足”就是在于某些人得脑子里还不“信仰”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导读:本文《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你读过《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吗?对这本书有哪些感想吗?以下是的为大家整理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内容请关注!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写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感触颇深。他以自身在集中营里的悲惨经历,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生存下来,而有些人为什么又放弃生命!集中营里毫无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时刻都在死亡的边缘,生病或者受伤,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面临死亡。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并且饱受各种折磨的让人痛不欲生的集中营里,选择放弃生命的不占少数,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活着!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佛兰克尔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觉特别好。他想活着,哪怕集中营里的生活再痛苦,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多想一直这样沉浸在里边,更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

他爱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是牵挂,是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 活着,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们活下去。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 而如今生活在这个浮躁世界的我们,就真的明白我们为什么活着吗?就真的去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吗? 或许,当你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会觉得特别美好;想起每次离家时爸爸妈妈的叮嘱,回家时他们高兴的样子,心里总是特别的温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谈理想时候的情景,对未来总是有那么多期待。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许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这么简单,或许人本来就是这么简单,或许这个世界也不复杂!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才会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

学习哲学的意义

学习哲学的意义 哲学是一门源于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追问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哲学不管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是充当传播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的工具的角色,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精髓。换言而说,哲学是一切文化、科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基石,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使人“知而能识,学而能思”。从个人的进步和提高来讲。人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我自认工作很努力,天赋也不差,就是在这点上不肯下功夫,工作上常常干糊涂事、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当然,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但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具体科学。一个自然科学家,一个专家,一个对某些方面业务知识比较熟悉的同志,被提拔为领导干部,那么他过去的学识、经验和阅历,能否成为他今天搞好领导工作的有利条件,能否成为他作为领导者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积

累过程,关键在于他能否对过去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哲学的概括,把个别上升到一般。有了这种概括和上升,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就有助于他适应新的工作、增强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认识的根源讲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的水平与实践的次数成正比。具体到每个人,能否进步和进步大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于能否善于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使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能否在理论指导下实践,能否用理论总结实践经验,赋予工作经验以理论的意义,这是所有人能否做好工作,不断进步、提高的一个共同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哲学,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自古以来哲学就与人生、生活密切相关。在西方哲学发源地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就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生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学问,学哲学就是学做人;柏拉图认为哲学是研究理念的一种学问;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要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即经验之后的实在的问题。“希腊三哲”都非常强调哲学追问人生的意义,注重道德践履。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学习哲学对于人安身立本、探究生活意义和价值至为重要。新托马斯主义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建立一种基于信仰的真理,对神学的神秘部分进行解释,对坏的信仰的谬论进行驳斥,这是一种精致的神学;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哲学的真正社会作用在于批判现存

人生意义是什么

人生意义是什么,我为何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来到这个世界又是为什么,活着是为了谁,为了你的亲人,为了你的爱人。。。 想必每个人都找出人生的意义来,这样才能活得有意义!,想到那些迷惘、苦闷中的青年朋友们,不由真诚地忠告一句:请给你的人生一个意义!我想这并非事出偶然,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一个处于青年时期的年轻人需要认真思考和做出正确回答的真问题。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所不同,而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评价好有所不同。 曾有好几个人问我,我的人生有何评价,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谁而活的。我不知道要什么回答,或许我根本就没答案。我只知道:人生就是要好好的活着,但并不是白活。不管我们能多久,我们只要活着开心,活着快乐就是最强的。管他什么有困惑,我们要面带微笑坦然地去对待它。 高中时,我不懂好好学习,但我懂得传播快乐的信息;我是一个乐天派的女孩,而且还会给同学、朋友带来欢乐。之所以他(她)们就给我取了这个“开心果”的外号,也被子封之为“乐天派”掌门人“开心果”。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就知道人要活得潇洒,要活得洒脱。 人生过程和我们的学习过程的一模一样的爱情也是不例外。我们从幼儿园到你学业完成为止,合格者则往上升一级,不合格的重学一年。人生也是,你学得好就给予你的人生“毕业证”,准你往上升一级,也就是上天堂,那“毕业证”就是通往天堂的通行证。爱情,先是从朋友开始,当超跃友情就升华到爱情,爱情达到两有不可分开的时候,也就是说爱情升华到亲情,他(她)们的爱情就可以毕业了,按一定程序给予“毕业证书”(结婚证书),又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正是所谓的“人,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的本身,就在于活着的“过程”!无论是酸甜苦辣,还是悲欢离合,我们都在好好地活着,要自然地活着,不要太客意地追求某种东西。 人生的意义,要是你向往和探寻着人生的某种意义,这说明现在的你,或者在你的潜意识里,你的人生已经不够有意义,或缺乏意义,或没什么意义。你不能接受这种状态,你正为此迷惑苦恼! 人说:人生是一本书,你既是作者,又是书中的主人公。 也有人说:人生是一个舞台,你既是导演,又是主演,谁也无法把你的角色改变。 我要说:人生是一篇长长的试卷,不知道有多少道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去破解。人只要活着,就要面对许多难解之题,无论来自何方的难题,我们都无法逃避。世上没有真正的幸运者,所谓的幸运者是他们战胜了过去的不幸,才有了今天的有幸。 人生的经历就是解题的过程,是承受艰难和忍受痛苦的过程,也是构成人生多姿多彩的过程。结果是简单的,过程确是复杂和艰辛的。 人生是解题的一生,破解每一道难题,需要拿出我们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 谁都不会拒绝幸福和快乐,同时也无法避免苦难的降临、挫折的横祸。面对苦难和挫折,勇者和智者会坦然接受,把它当做一次挑战和磨练,看做一次承受力的提升和考验。在拼搏中获得自信,在进取中得到新生,画出一道道绚丽的彩虹,绘出精彩的人生。相反,弱者和愚者面对苦难和挫折,选择了哭泣和退缩,结果苦难会更加深重,挫折演变成了悲剧。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如果我们把人生,当做是自然界中春夏秋冬,把经历的苦难和挫折,当做是自然界中的地震、瘟疫和台风,我们只能去接受这个现实,破解一个个难题,承受一个个过程。再大的苦难和挫折,也是自己扛,别人只能投给你同情和怜悯的目光,别人也无法修复你心灵的创伤。 如果我们把苦难和挫折,当做是心灵的创伤,自己既是医生又是护士,过早的承受了痛苦,创伤才能过早的缝合和愈合。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他的一生总是有一个个的挫折伴随,总是有一个个苦难降临,他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作为一位作曲家、演奏家,失去了听觉是何等巨大的灾难呀,但是他面对突如其来的一个个灾难,用自己的意志和信念承受着苦难,挺直了脊梁,高昂着头颅,成为了一代“乐圣”。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伴随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保尔经历了情感的折磨,伤寒的病痛,失明和瘫痪的考验,在生与死的较量中,一次次战胜了死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成为伟大的作家,众人的楷模。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并非是他们的地位有多高,也并非是他们的生活多富有,而是他们有着非凡的承受能力,一次次的拼搏进取,一次次的执著抗击,不被困

哲学与人生感想

与上帝合一 ——上帝在一切之中,一切在上帝之中。一切都来自上帝,又都回归上帝 在听完刘老师关于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后,感受良多,作为神秘主义运动中最伟大的多米尼克教师,查过百度百科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告诉了我们智慧与思辨,带领我们进行一种本来意义上的真正的经历,亦或哲人的心路历程或思想之旅。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灵魂的眼睛,使灵魂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他要求我们遁世和遁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 在十一、十二世纪以后,西欧城市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我们知道由于当时正统的基督教义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新兴的阶级也就把自己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宗教观点上。艾克哈特是最早系统地对正统基督教义提出异议的人,他的著作《德语布道集》一书可以看到,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算是西方宗教改革的先驱者。 通过遁世而消灭自我,把自己消失在,融入到上帝的怀抱,从而获得新生,是上帝在灵魂中诞生。艾克哈特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

回到自己的原型,返回到上帝,与上帝合一。灵魂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摆脱一切被创造的东西包括世间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在内心的最深处,达到自己的原型。 首先,隐遁是彻底的遗忘,无论对象是造物还是他们在精神中引起的印象。必须把外在物质与创造的事物一起遗忘,我们必须对世间万物不报念想,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表象而存在,一种对人内心的外在诱惑,是阻止人们接触上帝的巨大阻碍,它们让人享受肉体的愉悦,却忽略了灵魂的自我提升。艾克哈特说“如果灵魂要观看神,他就不可盯住时间中的事物;因为只要灵魂自觉到时间、或者空间、或者此类事物的任何一种表象,他就绝不能认识神。” 艾克哈特认为所谓“神”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无法描述,无法言传,只有达到忘物与忘我,灵魂深处的根基即灵魂之光,灵魂的火星才能展现出来 其次,实现与神合一必须遁我,即告别自我,把自我束缚解放,无欲无念,消除一切杂念,从而达到纯粹的内心世界。人要想追随神,就必须放弃任何追求,哪怕是最高贵理想的追求。我们知道此路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放弃之后一无所有,我们将面临彻底的虚无,一切的想法与行为都毫无目的和动力来源。作为旁观者,我们对神和上帝,只是一种笼统而模糊的认识。我们可以对圣经故事发些感慨,也能对基督徒的表现作出评价。但这种感慨和评价,基本上是出于我们自已的立场,说的是自己的话、教益也基本上是自己的了。但在一个基督徒的眼里,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表现,却是意义完全不同的。虔诚的

追寻人生的意义

追寻人生的意义 每一个具有理性头脑的人,面对如此短暂而又如此宝贵的生命程无不进行着深沉而执着的探寻。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样的时代,荒乱贫穷的,还是富庶和平的,都热切盼望着自己的生命会在历史的、时代的、群体的、个体的变化中充盈着他们所认为值得追寻的尊严和价值。尽管每个人的抉择和抉择后的结果都有着巨大的不同,但是,每个人最终想要达到的人生目标是同一的,那就是,安全快乐,幸福,有所作为。 现今社会,浮躁的社会氛围,物欲至上的价值观念使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发生了本质的改变。面对商业社会的五光十色,很多人抵挡不住资财,荣耀和感官快乐的诱惑,若放弃这些东西,实在难分难舍,即使是部分的放弃也仍然是含情脉脉,频频回首;如果全部放弃更是一种痛苦的诀别。人们渐渐淡忘了理性,疏远了真纯的情感,孤独的灵魂找不到真正可依托的东西,这也许是生命的悲哀吧!时代的迅速发展与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的永不满足往往铸就了这种悲哀。 任何人都明白,一味地屈从于物质欲望和精神陷阱的诱惑,必使自己的灵魂变得卑下,人格失去尊严和魁力,人也就不成为真正的人。变成一个现代高物质文明中一头可怜的犀牛。痛苦的是,既知道物质和精神的陷阱,还要不假思索地跳下去而不能自拔,人生最大的痛苦也许莫过于此。 斯宾诺莎说:“放弃迷乱的资财、荣誉、感官快乐这三种东西,则我放弃的必定是真正的恶,而我所获得的则必定是真正的善。”“我仍然不能立刻把一切贪婪,肉欲和虚荣扫除净尽,但是有一层我却体验到了,就是当我的心灵正默念上述道理时,心灵便不被欲望所占据,而从事于认真考虑新生活的指针。这种体验给我很大的安慰。"我为这位哲学家洞察人生之深刻,剖析人生之精辟而折服,也为这位哲学家把握自己之准确,解剖自己之坦荡而折服,更为这位哲学家追求生活质量寻找生活指针之真诚而折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