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朝代

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朝代
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朝代

洛阳历史悠久,曾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看洛阳”,共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

1、夏朝都洛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活动的中心。夏禹的行迹,主要在黄河、伊河和颖水一带。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分为九州,洛阳一带称为豫州。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禹的孙子太康把夏都从阳翟迁到斟鄩。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斟鄩的具体位置在今洛阳市区以东的偃师二里头。太康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黄河下游有一个部落首领叫后羿,有一次太康到洛水南边打猎,被后羿带兵挡住归路。太康只好在洛水南岸过着流亡的生活。后羿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为王。仲康死后,后羿夺取了夏朝的王位,后来太康的侄孙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并把夏都迁到阳翟。经过数次迁移,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又把国都迁到斟鄩。

2、商朝都洛

商部落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住在离洛水不远的地方,以后被封到商(今商丘一代)。公元前l6世纪,商汤带领军队打败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汤把国都迁到西亳。西亳在今洛阳老城以东约30公里处,与斟鄩城所在地南北相望。商朝在这里定都约230年,后来迁到荥阳一带。

3、西周以洛阳为东都

周部落的祖先原来也生活在洛阳。司马迁曾说,夏、商、周三代之居,均在河(黄河)洛(洛水)之间。因周部落的祖先善于种植,被舜封于关中平原(今陕西武功)一带,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1 1世纪,殷纣王无道,周武王率八百诸侯在孟津会盟,渡过黄河,灭了商朝。灭殷以后,周武王先回到洛阳。他亲自察看地形,建起了一座专供周人居住的城邑,即洛邑,并把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从殷都搬到这里。然后,周武王把国都定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周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周公旦辅助周成王(武王的儿子)掌管国家大事。为了巩固对东方的统治,利用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周成王采纳了周公在洛阳建立东都的建议,派周公和召公组织大规模建设洛邑。经过施工,建成了两座城池,一座是王城,一座是成周城,规模模都相当大。这样西周就有了两个京都,西面的镐京称为宗周,东面的洛邑称为成周。洛阳作为西周。

4、东周以洛阳为国都

西周末年,关中发生在地震,加上朝廷腐败,犬戎进攻,镐京被抢劫一空,周平王决定废西京,迁都洛邑。历史上把这以后的时期叫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等人的护送下来到洛邑。周平王因秦襄公护驾有功而封其为诸侯,并把岐以西的地方赐给他。东周共经历了548年,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那时周王朝的统治衰弱,诸侯争霸,战事频繁。但是洛阳的经济和文化却很发达。洛阳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名都。人们修了很多水渠,用来灌溉农田。有许多手工业者从事制绳、酿酒、制陶、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很多人从事商业活动,商品经济很活跃。

5、东汉以洛阳为都

出身于南阳贵族家庭的刘秀,在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以后,夺取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于公元25年定都洛阳。他认为汉属火德。忌水,所以改写洛

阳为雒阳(“雒”同洛,周时亦称洛阳为“雒邑”)。经过10多年征战,东汉重新统一了全国。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市建筑宏伟壮观,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在手工业方面,冶炼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够炼白口铁、麻口铁、灰口铁和脱碳钢,并且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用煤作燃料。当时洛阳是全国最大、最繁华的商业都市,也是对外贸易的中心。市面上有很多商店和商贩。商人们有的来自内地,有的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自国外。洛阳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文人们汇集在洛阳。当时洛阳有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学生最多时达到3万多人。洛阳还有当时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东观。著名的国家天文台——灵台也建在这里。许多著作和发明在洛阳诞生,如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改进造纸术,班固著((汉书》等等。东汉时,佛教正式传入我国。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官方建立的第一座寺庙,是中国佛教早期传播的中心。东汉除了董卓挟汉献帝迁长安6年,曹操挟汉献帝迁许昌24年外,在洛阳定都时间为14帝166年。

6、曹魏定都洛阳

曹操原来是洛阳城内管理城北部治安的北部尉,后来因镇压黄巾军有功,被提升为济南相。董卓之乱以后,外戚董承和一些大臣带着汉献帝从长安回到洛阳。因洛阳已成废墟,曹操就把汉献帝迎接到许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并把雒阳改为洛阳。曹魏在洛定都46年。

7、西晋定都洛阳

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迫使曹奂让位,自立为帝。司马炎改国号为晋,历史上称之为西晋,仍以洛阳为国都。西晋在洛定都51年。曹魏和西晋时期,洛阳都城得到重建,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城内市场热闹,商贾众多。洛阳与西域各国、北方少数民族及东夷

倭国(日本)的贸易往来增多。在文化方面,曹魏时期恢复了太学。“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陈寿在洛阳写成了《三国志》。马钧在洛阳创造了翻车(水车)和指南车。西晋时期,统治集团非常腐败。他们的种种丑行超过了历代帝王,对劳动人民的迫害甚于洪水猛兽。后来,宫廷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洛阳再度遭到严重破坏。公元304年,北方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王。公元311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占洛阳,杀了晋怀帝。五年后攻下长安,杀了晋愍帝,西晋都洛51年而灭亡。

8、北魏迁都洛阳

十六国大乱的时候,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逐渐兴盛起来。公元368年,他们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之为北魏或元魏。北魏用武力统一了北方,与西晋贵族建立的东晋王朝南北相对,开始了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后,魏孝文帝拓跋宏经过巡视和对比,决定迁都洛阳。但大臣们留恋故土,不愿迁都。魏孝文帝以南征齐国的名义举兵南进。大军走到洛阳,休息了三天。大臣们看到洛阳的繁荣景象,也同意迁都了。迁都洛阳(公元494年)以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他还严惩贪官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洛阳又一次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达到40万。在意识形态方面。魏孝文帝提倡儒术,崇尚佛教。北魏定都洛阳42年,在洛阳建了1300多所佛寺。其中最大的是永宁寺,寺内有一座木塔,高100丈,据说在百里以外都可以看见。闻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也是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远的《水经注))也创作于北魏时期。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在长安)和东魏(在邺城)。

9、隋以洛阳为东都

公元581年,杨坚迫使北周皇帝让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公元589年,杨坚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自西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公元604年,杨坚的儿子杨广杀死父亲,自立为帝,这就是隋炀帝。隋炀帝深知洛阳是军事要地,即位的第二年便征发百万民工营建东都洛阳城,建成了规模宏大的隋东都城。隋炀帝随即把文武百官和皇宫迁到洛阳。洛阳又一次成为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口超过百万,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隋炀帝还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大运河。大运河通贯南北,全长约2000公里。当时洛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手工业、商业极为发达,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工商业大都会。

10、唐都洛阳

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阳。洛阳在唐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是陪都,地位仅次于长安。有6位皇帝曾经移都洛阳,累计时间约70余年。这期间洛阳便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特别是武则天,在洛阳称帝的时间达15年。隋末洛阳未受到大的破坏,唐代洛阳仍十分繁盛,人口最多时达l40余万。洛阳在经济上比长安还要发达。手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洛阳是唐代丝绸的加工集散地,是唐三彩的故乡。丝绸之路以洛阳为起点,各国使者、学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加强了中外合作与交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代表性的应属武则天的皇宫——明堂和礼佛堂——天堂建筑,堪称唐代第二、第一高楼。位于今日的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东的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这里是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

(洛阳天堂九层天之圣堂)

唐代对龙门石窟进行了进一步开发。现在可以看到的龙门石窟雕像,大部分开凿于唐朝。其中最著名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开凿于武则天时期。洛阳还是全国文人学士荟萃的地方。唐初四杰曾经云集在洛阳。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公权、彦真卿、吴道子、玄奘等人,都曾在洛阳活动并从事创作。当时洛阳牡丹已驰名天下。唐代洛阳是世界东方最大的都市之一。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消弱,蕃镇割据势力扩大,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公元755年起兵叛唐,攻下洛阳,自称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并打入长安。安禄山回洛后,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子继位,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仍都洛阳,国号仍为大燕。后长安、洛阳被唐攻破,洛阳再次被史思明攻开,两年后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于公元763年自杀,历经七年安史之乱被平息。叛军盘据洛阳建立大燕国,使洛阳成为大乱的中心战场。唐(含武周)都洛约70余年。

11、后梁都洛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朝廷陷于派系斗争之中,政治腐败。公元874年,王仙芝率众起义。第二年,黄巢起义响应。起义军于880年11月攻取东都洛阳,l2月破潼关,攻占长安。但黄巢部将朱温叛变,使起义军惨败,唐昭宗李晔封朱温为东平王,后来朱温挟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又先后连杀两位皇帝,自称梁太祖。后梁以洛阳为都4年余。

12、后唐都洛

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十二月,庄宗李存勖从魏州迁洛阳,以西京洛阳为都,东京开封为陪都。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唐将李嗣源兵变入洛,夺取帝位,改元“天成”,是为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十月,明宗迁都开封。后唐愍帝应顺元年(934年)四月,潞王李从珂拥兵入洛阳称帝,是为后唐末帝。后唐以洛阳为都,东京开封为陪都。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后唐大将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唐末帝自焚,唐亡。后唐以洛阳为都6年零6个月。

13、后晋都洛

石敬瑭灭唐建后晋,即帝位于洛阳,是为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四月,晋高祖迁都东京开封。洛阳为后晋首都6个月。

此外,还有河南王(申阳)、西汉(刘邦)、新莽(王莽)、更始帝(刘玄)、郑(王世充)、大燕(安禄山)等朝代或政权曾以洛阳为首都。l932年日侵淞沪,国民政府以洛阳为行都,于同年3月由南京迁都洛阳,5月上海停战,国民政府于l l月又迁回南京.

定都南京的六个朝代

定都南京的六个朝代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六个王朝定都南京。211年,吴大帝孙权在石头山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业”,都城周长约11公里,开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晋灭吴后,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为避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建立东晋(317~420年),南京从此成为正统中华文化的中心。东晋以后,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相继在此建都,史称南朝。南朝与此前的吴、晋合称“六朝”。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东有“龙盘”紫金山,西有“虎踞”清凉山,北有玄武湖,南有雨花台,山水环抱,形势极为险要。 关于南京的风水,当年蜀国军师诸葛亮顺江而下时,看到金陵古城,不禁失声惊叫:“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东晋大臣王导也曾说:“建康,古之金陵。”然而,十分奇怪的是,这座王气旺盛的古城,定都于此的六个王朝,却都短命,东吴69年,东晋102年,南朝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2年。后来,明初定都于此,一世而终,仅仅50余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维持了9年;

有人认为,楚王埋金以镇王气,风水没了;有人认为,是秦始皇斩断地脉,断了龙气。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城还没有成为城的时候,先是吴王的属地,后来被越王占领。接着,楚王又赶走越王,驻军江边的狮子山。有一次,楚王巡视自己的疆土,登上狮子山,环望四周,看到此处风景雄丽,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可是突然,楚王的脸色由晴转阴。大臣们忙问原因,楚王烦躁地说:“这地方风景虽好,但王气太盛!”大臣们表示要想法子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让这里再出帝王,于是征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一巫师来应征,设计了一个方案,即在狮子山上埋一批黄金,用黄金镇压此地的王气,可保不再出帝王,此乃黄金“镇王气”。楚王同意后,大臣们马上操办在狮子山顶挖坑砌砖,埋下一批黄金。 按皇家习惯,一般地上的建筑物称为宫,地下的建筑物称为陵,埋金子的地方自然就叫“金陵”了。这个地方最早的名字就是叫“金陵邑”,“邑”是比“州”级别低点,比“县”级别高点的军事重镇的建制。从此,这个地方就有了金陵的名字。 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斩断地脉,断了龙气。

古建筑参观调研报告

古建筑参观调研报 告

镇江金山寺古建筑调研 -------- 前段时间总是在纠结调研对象的问题,因为听说了可能之后的调研就是要去镇江,怕写的重复了,也担心写的过于单调。 镇江,在我看来算不上一个旅游发达的城市,但如果你去让一个镇江人向你推荐一处旅游之地时,得到的答案不外乎“三山一渡”。三山,即焦山、北固山、金山,一渡,即西津渡。如同每一个旅游景点一样,“三山一渡”的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而这其中,也是我印象中最有名的可能也就是北固山和金山了。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让人们从此记住了北固山,而关于金山,我想你一定听过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吧。就调研课题而言,因为是关于古建筑方面的,因此最后还是决定了写金山寺。 金山位于镇江市的西北部,临江而立,山不高不足百米,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寺庙建筑把金山山体包裹住,从远处看,只见寺院,不见山,因此,也就有了“金山寺裹山”之说,寺依山而建,慈寿塔高耸山巅,蔚为壮观。远处茂密的大树将低矮的建筑遮挡,树枝间隙中,隐约可见寺庙建筑的轮廓影像。近处,碧绿的湖面让人心情舒畅,倒影出树和建筑的景色,仿佛融为一体。湖边很有情调的休息小亭吸引了了大量人群来此湖边漫步,自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据说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抬头望去,方感自身的渺小。门的正前方是一个刻有江天禅寺的铜质香鼎,可能是一种香火旺盛的象征吧。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由山门入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

实地调查报告

实地调查报告 篇一:实地调查报告 澄江县第四中学实地调查报告 调查人员:周啟林 调查时间:20XX年年10月12日到20XX年10月22日 学校联系人:丁光庆 调查对象:澄江县第四中学 一、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1、调查对象所在地基本情况 澄江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东南面。地理坐标为北纬24°29′~24°55′、东经102°47′~103°04′。东隔南盘江与宜良、石林县相望,西与晋宁、呈贡县接壤,南跨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两县为邻,北衔阳宗海与宜良毗连。南北长47.6千米,东西宽26千米,总面积773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XX年)。县人民政府驻凤麓镇,海拔1750.5米,距省会昆明市东站52千米,距玉溪市区87千米。 2、学校情况介绍: 学校创建于1975年9月,创办初期是所具有中师培训、职业高中与初级中学功能的综合型学校。1988年,初级中学与职业中学分家,搬迁到右所镇旧城村委会跨马村343号,并正式挂牌成立澄江县第四中学。 澄江四中的特点,它是县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占地112亩,新建

了教学综合楼1幢、学生宿舍楼3幢、教师宿舍楼3幢、礼堂兼学生食堂1个,总建筑面积达21500平方米。现学校共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0余人,住校生10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105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本科学历21人,专科72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44人,中、高职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54%,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6.8%。教师群体趋向于年轻化,平均年龄36岁,平均教龄11年。学生多数)自制实验设备,能够反应教师对物理实验的创新,也能够反应学生的动手能力。 5、物理实验课时安排情况,如果课时安排的多,则教师安排学生做实验的次数就多,反之则少,直接反应教师与学生利用实验设备的情况。 6、对实验设备的采购清单,直接反应学校物理实验设备的多少,设备的多少,也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利用实验设备。 7、各类设备数量情况,数量少的,则多数教师会选择做演示实验,而不安排学生操作,数量多的,教师会选择性的安排学生做实验。8、设备的配置情况,实验设备配置齐全与否,直接影响实验设备的利用情况。 (三)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法 通过实地调查澄江县四中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保管室,就相关调查内容进行记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四)调查组织实施

南京历史上的六次毁城

南京文明对中华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仅次于西安 整个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中,贡献和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西安(因为在西安建都的秦、汉、唐三朝对中国作出的贡献实在是无与伦比)。但谁排第二,南京还是北京,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综观南京2500多年的文明历史,共有4个辉煌时期:六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明朝初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 一、六朝时期(南北朝时期) 从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建都南京开始,先后共有六个朝代连续在南京建都,历时总共长达300多年,所以称为六朝,南京也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六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南京(那时叫建康、建邺,不叫南京)一直是中国南方的首都。南京的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比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就是在南京算出了圆周率π,领先欧洲1千多年),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为我国最强盛的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方历史学家都认为六朝时期的“南京文明(建康文明)”足以与西方最辉煌的“古罗马文明”相媲美。 六朝时期的南京城,人口超过一百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市。 二、明朝初期。 南京被隋炀帝下令彻底摧毁后,南京从地图上消失了。扬州代替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中心。一直到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南京再度崛起。 明朝初期的南京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市。 尽管后来明朝迁都北京,但整个明朝最伟大的事情都是在南京发生的,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就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只剩下闭关锁国了. 明朝在南京做出的伟大事件有: 世界最长的南京城墙建成。 古代世界最辉煌壮丽的皇宫-----南京故宫建成(现在的北京故宫就是完全模仿南京故宫而建造的)。 古代世界最浩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南京编辑出版 我国古代最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在南京出版。 被西方人誉为中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东方建筑艺术最完美的杰作、天下第一塔——-南京大报恩寺五彩琉璃宝塔在南京建成, 古代世界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就是在南京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巨无霸船队,以南京为基地,从南京出发,走向世界。 如此大事,不胜枚举。 三、明清时期 尽管后来明朝迁都北京,但南京仍然是留都,仍保持所有的中央机构,也就是说,明朝有两套同时运行的中央机构,皇帝在南、北两京之间交替办公。南京这个名称也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那时的南京地位与北京是一样的,为全国的中心。 明朝末年,北京被攻陷,南京再次成为明朝的首都。一部《桃花扇》,说的就是这事情。 清朝时期,南京的政治地位不断下降,先后成为南方中心、江南地区中心,先后是清朝江南省省会和两江总督府所在地。 但在南京发生的这样几件大事,足以使南京名垂清史: (1)中国近代史是在南京开始,在南京结束的 1842年,《南京条约》在南京签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白马寺考察报告

篇一:考察报告 西安-洛阳考察报告 2011年4月24日到4月30日我们历史系的36名同学姚在霏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考察。这短短的一周里,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了历史悠久的古都,真正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 去到西安的时候让我觉得很亲切,很熟悉,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大西北的孩子,仿佛我对那片土地有着更深刻的感情!一出火车站就看到了明代时期的城墙,那种感觉很难用言语表达,很壮观,很神奇,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感觉自己真的离那段历史很近!华清池的历史很有意思。兵马俑很壮观,真的没有想到书本上看到的东西可以自己亲眼目睹!大雁塔让人肃然起敬,虽然自己是穆斯林,但在那里我学会了接纳和尊重。乾陵和茂陵让人对古代帝王产生敬意。法门寺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应该就是累了吧,虽然里面很恢宏,但是因为太大了,等我们从里面走出来,都快累死了。我在这里面知道了我的本命佛是普贤菩萨。记住永泰墓是因为我们寝室可爱的周丽娜不小心在那撞伤了头,虽然这样说对永泰公主不太礼貌,但是她大致的历史我还是知道的,嘿嘿。噢,我们还参观了陕西省博物馆和碑林。离开西安,我们来到了洛阳。在这里我们也留下了很多很美好的回忆。因为来洛阳的第一顿饭大家都吃的很好,再加上宾馆的条件比西安好,大家对洛阳的第一印象还是和不错的。洛阳的一切都让人惊叹。少林寺让我们真正了解了中国功夫,白马寺告诉我们佛教的源流和发展历程,龙门石窟让我感叹人类的伟大。当然我们还去了嵩山师院,古墓博物馆和洛阳博物馆。 虽然从早到晚的奔波十分劳累,但大家互帮互助,齐心协力,最终给这次旅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此行收获颇丰,远不是一两句话能简单概括的了的。大家除了真正接触到了平时所熟知的一些名胜古迹外,对彼此的认识更是加深了一步。这一周里,大家在一起的气氛一直都特别好。不管是在车上,还是在参观景点时,大家都互相照顾,互相谦让。姚老师在整个行程中展示出的组织领导能力,事事为大家着想的关怀和气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管这样说有没有拍老师马屁的嫌疑,但我还是想说。在兵马俑博物馆,因为我们组的王翔忘记带学生证,老师就把自己的成人票让给他,让在边上看的所有人都很感动。我不知道如果是其他老师会不会这样做,但姚老师这样做是我意料之中的。在车上老师跟我们打成一片,给我们唱歌,让我们觉得很亲切,很轻松,这就是姚老师的魅力!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成为像老师那样博学、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因为觉得机会难得,之前谈了一些自己的感想。现在,我主要想谈谈印象最深的少林寺。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而故名,她为九州中心的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作为华夏文明的是的摇篮和发祥地,其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大量的历史遗址,也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在河南的洛阳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然而,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千年古刹少林寺,它以无穷的遐想和神秘感,以及其豁达的内涵深深吸引了我。 少林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为北魏孝文帝安顿印度高憎跋陀而做。它始建于公元495年,兴于隋唐,盛在元明,民国时衰落,位于登封境内。再来说说嵩山。嵩山,古代称“外方”,夏商时叫“宗高”或“宗山”,到了西周时称为“岳山”,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由于嵩山位居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它与山东的东岳泰山,陕西的西岳华山,湖南的南岳衡山,山西的北岳恒山以及神话传说中海上的方丈、蓬莱、瀛洲三台山称为“三山五岳”。集儒、释、道、科于一身的嵩山以“奇”在五岳中受到历代帝皇、文人骚客、卧龙隐士的青睐,嵩山其居中而冠五岳,以其古老而蕴奥妙,吸引了各方游客。而嵩山西侧少室山下的少林寺除了沾嵩山的光外,也以其千年古老的神秘,也为嵩山脚下宾客如云尽了绵力。嵩山少林寺与临汝风穴寺、洛阳白马寺以及开封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各寺各有千秋:相国寺有水没山;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淮阳县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淮阳县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11经济2班王冬阁 摘要: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国近代历史最伟大的篇章,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我的家乡—河南省淮阳县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了解自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变化,本人利用实地调研的方式,通过走访、查阅文献、问卷调查等对自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作了此次调研。本文是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形成的调查报告,论述了淮阳县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切实成果。 关键词:改革开放淮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成就 引言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中华大地告别了一穷二白的状况,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河南省淮阳县的发展变化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河南淮阳县发展变化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深刻变化。

中国历史各朝代定都年表

中国历史各朝代定都年表 朝代起讫都城今所在地 夏约前22世纪末—约前16世纪初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 商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亳河南商丘 殷河南安阳 周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 东周前770—前256 洛邑河南洛阳 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前206—公元25 长安陕西西安 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 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 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265-317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 十六国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 304-439 —— 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 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 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 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朝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 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 西魏535-557 长安陕西西安 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 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 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 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 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 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 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 十国902-979 ——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 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临安 辽907-1125 皇都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06-1368 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16-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古建筑实习报告

关林古建筑实习报告 本学期的古建筑测绘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实践。这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建筑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亲身走进古代建筑,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让我们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时代在速度发展着,新一代的建筑也不断的创造着,但是去看懂读懂体会古人建造的古建筑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学子的必要课程。这次的古建测绘实践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实习目的 本次测绘实习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深入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古建筑的结构与形式、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以深化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同时掌握建筑测绘的技术和方法,培养我们调研、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时间:地点:洛阳关林大殿 三、测绘人员 四、测绘对象

关林拜殿和大殿:拜殿为5开间卷棚顶明代建筑,是举行祭祀礼时谒拜的场所。殿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的匾联,西端竖立着高35米关羽大刀。大殿于拜殿相连,面阔7间,进深3间,高约20米,总面积700平方米,是关林最大的建筑。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屋脊横立,六兽扬武,飞檐斗拱,朱柱盈围;四檐角饰以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悬以铁马金铃。店内暖阁三间,透雕花龙。正门两侧木雕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13幅故事画。刻工精细,构图美妙 五、测量工具 50m皮尺、激光测距仪、5m钢卷尺、指北针 六、测绘内容 1、建筑的总平面。一般只需皮卷尺、钢卷尺、卡尺或软尺就可以测出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图。测绘平面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轴线尺寸,之后单体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都应以此为根据。确定轴线尺寸后,再依次确定台明、台阶、室内外地面铺装、山墙、门窗等的位置,平面图就确定了。 2、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对于法式测绘,因为没有搭架,无法上到建筑物上用皮卷尺测量高度,所以这一类立面图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测量。粗略测量时,我们可以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铅垂球测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档案记录时,单层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点就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出高度,如果没有反射点可以通过全站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

摘要:中国早期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西省,该省大量的遗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笔者从芮城到大同,经月余考察了山西三十余古建筑(群),在此基础上写就此报告。以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为思路,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为实例,阐述中国从唐代到元代的古建筑发展历程,侧重分析历代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并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作例证加以分析。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 引言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用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建筑体系,其间经历了萌芽(新石器时代)、初步成型(夏商周)、基本定型(秦汉魏晋南北朝)、成熟兴盛(隋唐五代宋辽金)、持续发展后逐渐衰落(元明清)的过程。1[①]其中唐代到元代中国古建筑技术上出现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为建筑技术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 1. 唐 1.1发展史略 隋(581-618)立国之初和秦朝一样用民力过急,导致迅速覆亡,其建筑形态在短短四十余年内不可能产生大变化,故可归入唐论。 唐(618-907)是继汉以后中国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南北文化交融,北方吸收南方较先进的建筑技术,为历史上第一次南方建筑技术北传。1[②] 初唐时的含元殿仍用部分承重墙,次年的麟德殿只两山用墙,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到武则天建明堂已经是全木结构。自高宗,武后(650-705)之后,唐木构基本定型,厅堂殿堂两种构架形成,斗拱与柱头枋结合形成铺作层,以材为祖的设计方法也已经基本定型。以后的盛唐、中唐、晚唐主要是踵事增华,更加完善、精密。1[③] 国内留存至今的唐木构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其中平顺天台庵和芮城五龙庙均有不同程度改建,只有五台佛光寺和南禅寺较好地保持了唐貌,故研究价值较大。而四座唐构中又只有南禅寺为中唐建筑,其余均为晚唐。初唐和盛唐建筑无存,只能靠其他间接材料作研究。 1.2建筑技术 唐代建筑技术的最突出成就是铺作层的形成和基于此的殿堂式构架的成型。 斗拱在前代很大程度上只是挑檐构件,到了唐代终于发展成为成熟的纵架横架的有机结合点,成为梁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横架中的梁与斗拱发生关系,梁头甚至成为斗拱的华栱或者耍头,而顺身拱同时与柱头枋、罗汉枋、阑额一齐组成纵架,横纵架通过斗拱十字相交咬合在一起。层层叠上的枋栱也组成了一个围合的木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铺作层,利于连接柱网,使之聚合,意义类似于现代的圈梁。 殿堂式建筑的三个水平层结构正是基于铺作层的形成,柱网、铺作层、屋架依次水平叠加形成整体的构架(图1)。同时在此基础出现了各种平面分槽形式。 1.3实例分析 1.3.1佛光寺东大殿 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山西五台,七开间单檐庑殿

古建筑调查报告

古建筑调查报告 题目:洛阳古建筑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黄杰 专业:装饰艺术设计 学号:Z 姓名:李英飞 目录 内容摘要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 (一)、调查的时间 (3) (二)、调查的地点、方式 (3) (三)、调查的目的 (3) (四)、调查的内容 (3) (五)调查的过程 (4)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5)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5) 四、结语 (6) 内容摘要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另外,安徽、青海、江西以及山西等地,也有“白马寺”。 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这座一白马寺 白马寺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洛阳白马寺[2]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2]、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9073-34 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 当人们还在去周庄、乌镇、同里,去寻找江南水 乡的风貌时,我们不能忘记,无锡——至今也保留了 许多令人向往的江南古建筑。 所以,我们这次研究的课题,选择了无锡古建筑。 自泰伯东迁,来到无锡,无锡的历史进程就登上 一层台阶;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又让无锡成为繁荣的 焦点。 当人么开始忘记,忘记这些曾经的辉煌。我们开 始寻找,寻找这流淌在记忆中的美。希望通过这次的 调查,能了解水乡古宅的特点,倾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江南水乡的古宅、古桥,因风雨侵蚀而斑驳的青 砖老墙,疏密有致的木制窗格,似乎还闻得到棠桂飘

香,听得见潇潇暮雨。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到清名桥——江南水弄堂。临河而居,人们将信任托付于水。虽然很难再寻到“人家尽枕河”这幅水乡风貌,但走进小巷深处,依旧能找到一些零落在时空中的老宅、古窑。散落在星海,虽然百年沧桑,在扶手、屋檐、门廊,依然能够找到些许历史的痕迹。我们更愿和老宅的主人谈谈,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泰伯让贤奔吴、朱元璋大兴窑业、王萁勤建成筑墙……那些流落在岁月中的故事,一个个被唤醒。古运河水流,这就是无锡的母亲河,今天,母亲和退休了,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故事待续的华彩乐章就是无锡今天的繁荣! 惠山古镇、祠堂、牌坊,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通过了解参观、摄影,在欣赏古宅的同时,了解它辉煌的历史。流年消逝,曾经的钟鸣鼎食之家,离我们越来越远。她的美丽,依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无锡人。 最后我们采取了个人行动,队员自己去家乡老街,寻找街头古宅。这锻炼了我们的独立性,交际能力,

南京人文历史

“重读南京”百题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现存最久远的猿人头骨化石——南京江宁汤山猿人头骨化石的距今年代是:(C) A、约30万年 B、约40万年 C、约60万年 D、约100万年。 2、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古城是:(B) A、冶城 B、越城 C、金陵邑 D、胡孰县城。 3、东吴立国、定都南京,开创南京都城史的是:(C) A、孙坚 B、孙策 C、孙权 D、孙亮 4、公元247年,孙权为印度僧人康僧会修建的江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是:(A) A、建初寺 B、同泰寺 C、长干寺 D、高座寺 5、以下哪个朝代在南京的建都时间最长?(A) A、东晋 B、梁朝 C、南唐 D、明朝 6、在南京推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的祖冲之,生活的时代为: (C) A、孙吴 B、东晋 C、南朝 D、隋朝 7、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的东晋名将是:(C) A、王导 B、谢安 C、谢玄 D、谢尚 8、辛弃疾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的是东晋大军北伐,灭掉南燕和后秦,收复洛阳与长安的壮举,当时的领军主帅是:(B) A、晋安帝 B、刘裕 C、刘义隆 D、王玄谟 9、南京栖霞区的栖霞寺舍利塔的建造年代是:(C) A、南朝 B、隋 C、南唐 D、宋 10、唐代大诗人李白非常喜爱南京,他一生中曾七次来到南京,创作了与南京有关的诗歌共有:(B) A、几十首 B、一百多首 C、三百多首 D、四百多首 11、南京的哪座寺院在隋唐时被称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A) A、栖霞寺 B、鸡鸣寺 C、大报恩寺 D、灵谷寺 12、位于南京秦淮区的夫子庙始建于:(C) A、孙吴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3、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以下哪个朝代不在“六朝”、“十朝”之列?(C) A、萧齐 B、南唐 C、南宋 D、太平天国

《中国古建筑赏析》综合测试

《中国古建筑赏析》综合测试 一. 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北京城里,下面哪两座建筑是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 ) (2分) A.太庙——社稷坛 B.天坛——地坛 C.钟楼——鼓楼 D.西直门——广渠门 ☆答案:A 2. 关于程阳桥的结构,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A.桥墩和桥身皆为石结构 B.桥墩和桥身皆为木结构 C.桥墩为石结构,桥身为木结构 D.桥墩为木结构,桥身为石结构 ☆答案:B 3. 下面关于佛塔与佛寺的位置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2分) A.佛像出现之前,由于佛舍利是镇寺之宝,因此埋有舍利的佛塔一般位于寺院中央位置 B.佛像出现后,由于比舍利更直观、便于祭拜,因此供奉佛像的大殿逐渐取代佛塔,位于寺院中央位置 C.有些寺庙最初的规划中并没有塔,后来募集到资金或者得到捐助得以修建,便建在角落或寺外 D.由于佛塔具有登高望远、观察敌情的功能,因此多建在寺院旁的山顶或江边 ☆答案:D 4. 关于故宫,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A.故宫中有建筑8000余座 B.故宫中有建筑8000余间 C.故宫中有建筑9999座 D.故宫中有建筑9999间 ☆答案:B 5. “坛”一般用来祭祀哪种对象?( ) (2分) A.自然神 B.佛教中的神 C.道教中的神 D.祖先 ☆答案:A 6. 关于秦始皇陵,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2分) A.秦始皇陵从始皇即位时一直修到其去世,历时38年,征用了70万劳力 B.秦始皇陵被项羽破坏殆尽,现存仅为复原的遗址 C.《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中灌有水银,这一点已被现代探测手段初步证实 D.秦始皇陵有若干陪葬坑被挖掘出来,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兵马俑 ☆答案:B 7. “客家人”指的是:.( ) (2分) A.东南沿海一个少数民族,待客极热情,故名 B.客州人的又称 C.从中原迁徙至东南沿海地区的民系

洛阳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洛阳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积淀深厚,古迹遗址众多。因此在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化历史遗迹作为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这次旅游市场调研的结果,我们着重从旅游业的角度对以下几个地方进行分析,分别是天子驾六博物馆、龙门石窟、洛阳白马寺、周公庙、封神宫。 在洛阳市的旅游业中,天子驾六博物馆有很大优势。第一、它的交通位置比较优越,位于市区,距离火车站、汽车站都很近,游客往来花费时间很少。第二、门票价格相对较低,成人每张三十元,学生半价,这对于广大的游客来讲是可以接受的。第三、该博物馆是在地下修建的,因此内部环境清幽,可以避免交通引起的嘈杂,从而保证游客的旅游质量。第四、就是它本身的名称,“天子驾六”不是一个名词,用它作为博物馆的名称对外来游客很有吸引力。当然通过调研和工作人员的介绍,天子驾六博物馆仍由不足之处,尚待改进。首先、博物馆内在展示周代礼仪制度上偏重于工作人员讲解和文字介绍,缺乏真正的实体文物,容易使游客产生空洞之感。其次,宣传力度较小,和龙门石窟、白马寺相比更显得相形见绌。据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内的墓葬坑是全国规格级别最高的车马墓葬坑,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提起洛阳先想到的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名胜古迹,天子驾六却鲜为人知,充分说明了其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应通过报纸、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再次,通过“王陵、王器、王都”所展现展示周代的礼仪制度是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一般需要较高知识层次的人才可以看懂,对普通大众则缺乏吸引力。因此可以视频、模型等方式展示西周的历史风貌、文物制度、宗教礼仪。最后,据工作人员的介绍,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很难对墓葬坑进一步挖掘,所以博物馆的面积很难进一步扩展,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游客数量。 我们再看龙门石窟,它是全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早已驰名中外。因此龙门石窟在旅游开发上已经相当充分,要想继续保持在洛阳旅游市场上的地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工作,这是继续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众多露天的石窟雕像、碑刻长期遭受风蚀、雨淋、水侵、日晒,因此保护工作是很必要的,尽管自然方面的损害很难避免。同时还有人为的损害也不容忽视、为此要适当限制游客数量,减少人为损坏的几率。再次、龙门石窟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只是一部分,可以根据现存石窟雕像的特征对于在历史上遭到破坏和已经消失的部分进行复原,尽可能展现龙门石窟的原来面貌,这也算是挖掘龙门石窟旅游潜力的一种方式。白马寺也是我们进行调研的重要对象。河南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白马寺的年代比龙门石窟更为久远,历史上几度兴废、重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保存这一历史遗迹花费了巨大财力、人力、物力对其进行整修,因此我们今天才有幸看到这座千年古刹。和龙门石窟一样,白马寺在旅游开发上已经相当充分。如何继续保持白马寺的旅游价值并挖掘其旅游潜力也是摆在人们眼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当看到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文化领域的交流也在不断加深,白马寺作为中国的千年古刹,历经沧桑,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作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结晶所在,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白马寺在未来旅游市场上的潜力是巨大的,接待的游客数量会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现在的白马寺规模在未来或许不能适应这一需求。因此,根据白马寺现在的建筑风格适当增加建筑规模也是必要的,这也是还原白马寺历史真相的必然要求。白马寺既然作为千年古刹,就应该对周围产生辐射作用,目前白马寺这一古建筑群周围现代风格的建筑居多,白马寺置身其中既独特又孤立,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寺院周围的古建筑,扩大古建筑的比重,增加古式

中国各朝代皇帝定都统治时间表

中国各朝代皇帝定都统治时间表 朝代时间统治时间定都地址皇帝 夏朝:约前2146-1675年 49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 商朝:约前1675-1029年 647年亳河南商丘汤 周朝: 西周:约前1029-771年 259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256年 515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295年 战国:前475-221年 255年 秦朝:前221-207年 15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 汉朝: 西汉:前206-公元8年 15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 新朝:公元9-23年 15年王莽 东汉:公元25-220年 196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曹魏:公元220-265年 46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 蜀汉:公元221-263年 4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公元222-280年 59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朝: 西晋:公元265-316年 52年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公元317-420年 103年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公元304-439年 136年 南北朝: 南朝: 宋:公元420-479年 60年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 齐:公元479-502年 24年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公元502-557年 56年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公元557-589年 33年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公元386-534年 149年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公元534-550年 17年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公元535-556年 22年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公元550-577年 28年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公元557-581年 25年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公元581-618年 38年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 290年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公元907-923年 17年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 后唐:公元923-936年 14年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公元936-947年 12年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公元947-950年 4年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 后周:公元951-960年 10年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宋朝:

心得体会-古村建筑考察心得体会 精品

古村建筑考察心得体会 这是一次以出行学习位目的远出,给我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这也是我的第一次。说到x村,他也是很出名的,尤其是他保留很完好的木 制建筑。与导游的一起参观更能很好的欣赏和学习。 这次给我的感觉是它庞大的木结构很宏伟。我特别注意了它的梁。第一眼就能看到它 的大、粗。以其上百年的香木,作为梁柱,使之能保留上千年,和抗震。 而且木头与木头之间不是嵌入式,由于木头太粗,之所以古代建筑宏伟,古代人很聪明,就是遇到问题会解决,所以木头之间是括上的。有一点我不能明白,就是上顿的 木头上怎样放上十几米高的房顶的。 第二点就是x村的墙,x村向来是以徽派建筑特称,墙肯定是灰的。基本上是,“马头墙”我觉得红村不少有艺术就是有钱,答案是有钱,因为那里大的是姓旺的盐商,听 说当时有很多当官的。言归正传说到墙,我还真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 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 “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 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 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 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 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 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 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 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 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不知多少。 总之,这次出行使我获益匪浅。 相关文章:

南京市发展史

南京城市发展史 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中段,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总面积6515.74 平方公里。跨越黄金水道——长江,东距长江入海口340 余公里,自六朝以来一直是滨江通海的港口城市。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 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其三面环山,西面临江,城区内尚有雨花台、钟山、幕府山等山丘,多处水域或穿越、或依附、或环绕。城北部是幕府山脉,其西端的狮子山被明城墙包围于城内;东部是钟山,余脉向城内延伸,由龙广山(富贵山)、小九华山、北极阁山、鼓楼小山、石头山等成为古城的东西方向轴线并直接导致古城中央地势较高;玄武湖地处钟山与幕府山之间,与长江共同构成古城的西北部防线;南部的聚宝山(雨花台)是古城的对景山脉,西南部的三山与白鹭洲是南京的休闲美景之地;内外秦淮河更是南京文化发展的母亲河。2 、水系的演变在远古时期(约6500-300万年前的第三代时期),长江、秦淮河等就渐渐发育起来。长江也称大江,是南京古城重要历史地位得以呈现的重要保证,其发展演变与南京在不同朝代建城位置的选择有很大关系。长江河床由于冲淤频繁,岸线及河水河床都常有变迁:南唐以前,长江水从石头城下流过,才有“石头城凭长江天险”之说,后来江水西移,逐渐变成目前的河岸状况。 礼制的主要内容是尊卑有别。《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制度 ,则是礼制观念的集中体现 ,它对城邑规模、规划形制、城邑数量、布局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对于王城形制 ,它规定: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秦淮河又名淮水,与南京古城外部防御、内部发展都有着重要关联。不同朝代在建设南京城时或多或少都对秦淮河做出改造和利用。秦淮河自南京武定门外分成两股,一股为干流,称为外秦淮河,另一股称内秦淮河,内秦淮河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北支即古运渎。南唐以前,长江在石头城下流过时,秦淮河就在附近入江,后来江水西移,秦淮河就沿着较深的残留江道往北流入长江。秦淮河有多条支流,先后多为人工开凿:三国孙吴时期,东凿青溪以为护城河,西凿运渎作为从长江向宫城运输的通道;五代杨吴筑城时填了部分青溪,又沿城墙周围筑城壕;这些大小河道分支相互连通,皆向南汇入秦淮河,而成为秦淮河水的城内分支。 玄武湖又称后湖,湖内有 5 座人工岛,系疏浚湖泥堆筑而成,湖水主要纳紫金山西坡来水。西、北与十里长沟、护城河相接,通过金川河汇入长江,南侧为泄水口,经珍珠河汇入秦淮河。历代多成为南京古城的护城河,同时也是王侯将相的游览胜地。近年来由于公园旅游开发、单位占用等原因湖面面积大幅下降。莫愁湖,因相传六朝时莫愁女居此而得今名。是秦淮河与长江原交汇处残留水道形成,成湖年代较晚,至北宋方见于记载。后世变迁至今, 其岸线水域在近些年的城市化过程中也受不同程度的破坏。3、山体及城市绿化 的变迁约1.3亿年到6500万年的燕山及其他地壳运动,改造了南京附近的原有 山地,形成了今南京地区的主要山岭。在约6000 年前,受地壳运动、海水起降 影响,长江两岸河漫滩逐渐形成雨花台等50-60 米高的长江三级阶地,清凉山 等35-45米高的二级阶地和其他12-20 米高的一级阶地。这些不同高度的阶地 受流水冲刷逐步形成当今南京的山川形势。山体在近千年没有太多变化,但是随 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尤其是近现代,推山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以南京古城 中心区的五台山为例,从民国开始,山顶建设体育馆,建国后体育馆规模扩大, 其山体北侧的绿化又受到很大破坏,目前的五台山已只是南京市体育中心而难见 山的痕迹了。 城市绿化方面,古代城市绿化除了行道树、城郊景观等少数绿化形式可供大 众共同欣赏外,主要都是皇族、官员的私家游乐场所。比如孙吴时期筑建邺城时 于城北建后苑(又称建平园),作为皇家苑囿和宫廷禁卫园地,又引运渎之水建 设太子的御花园,称太子西池;六朝时国力逐渐强盛,兴建皇家苑囿20 余处, 主要分布于玄武湖畔、青溪、秦淮河沿岸以及钟山南麓,其景色佳丽之处,几尽为皇家占为游乐场所;明代建设更多,从分类来说就有皇家苑囿、私家园林(如瞻园是中山王徐达府邸)、城郊风景名胜(牛首山、白鹭洲等等)。民国至现代逐渐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绿化公园与公共广场,在此不一一细述。 南京古城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及特征。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政 区建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棠邑、濑渚开始建城,经东吴、晋、 南朝、明、民国等重要发展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先后有十个朝代以南京作为国都。 本文以孙吴时期、明代、民国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作重点论述。 1 、吴、东晋建邺城孙吴建邺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建邺都城位 于今南京城中部偏东,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形状为北宽南窄之倒梯形。建邺都城设 篱立栅为城围,未筑城垣。建邺城缺乏整体规划,大体可分为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 都城南部及苑路两侧的官署区、南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和西城外沿江以及石头城为 中心的军卫区。在外围又修筑了石头城,冶城,金城,白马城,吴王城等五个城堡作为 辅助防御。其空间格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充分发挥作为水乡城市的航 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二,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建邺虎 踞龙盘,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地理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三,城市总体虽然承天工、就地势,但是仍然保持严谨的整体性,结合群山起伏,江河环抱的地形,充分体现了作为都城的宏伟气质。宫廷区以中心方位及城廓环卫之势,显示其尊贵地位,同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遵循宫北市南的礼制规则秩序。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虽几易其名,但都是在东吴建都基础上进行扩建整修,整体未作太大变化。 2 、明南京城南京首次成为一统中国的首都。明南京城形状并不规整,没有遵循传统 的都城方形规制,而是因天时、就地利结合地形特征,凸显南京虎踞龙蟠的特点。明代 南京城规划思想明确,结构明晰,奠定了目前南京城发展的主要格局。首先表现为明晰 的功能分区:城东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包括宫城,官署;城中、城南以原有前朝秦淮河 一带商业为基础形成经济活动综合区;城西北结合南京城的天工地势部署城防区,包括 驻军卫所、教场、军事仓库等军事机构。其次表现在其多重轴线上:东区的政治轴线由 于宫城位置选择的偏向性而并不成为城市的主轴线;而处于中部的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 成为城市主轴线所在,这完全突破了前朝的北宫南市的宫市由一条轴线串连的传统布局。 “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内为宫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