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实验指导书.

《数控技术》实验指导书.
《数控技术》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西门子802S/C baseline 系统的接口布局和各接口的含义;

2、熟悉多功能车床MJ460的机械结构。

二、实验内容:

(一)西门子802S/C baseline 系统的系统接口布局

1、系统接口布局

2、各接口的作用

①电源端子X1

系统工作电源为直流24V电源,接线端子为X1。

②通讯接口RS232—X2

在使用外部PC/PG与西门子802S/C baseline进行数据通信或编写PLC程序时,使用

RS232接口。

③编码器接口X3~X6

编码器接口X3、X4和X5为SUB—D15芯孔插座,仅用于西门子802S/C baseline。编码器接口X6也是SUB—D15芯孔插座,在802C baseline中作为编码器4接口,在802S baseline中作为主轴编码器接口使用。X3~X6接口引脚分配均相同。

④驱动器接口X7

驱动器接口X7为SUB—D50芯针插座,西门子802S baseline和802C baseline中X7接口的引脚分配不一样。

通过手轮接口X10可以在外部连接两个手轮。X10有10个接线端子,引脚见表。

通过接线端子X20可以连接3个接近开关,仅用于西门子802S baseline。

共有48个数字输入和16个数字输出接线端子。

(二)多功能车床MJ460的机械结构

1、主轴箱

①主轴箱结构:由主轴箱体、主轴、主轴轴承、主轴轴承用调整螺母、位置编码器及皮带等组成;

②主轴:采用两点式支承结构,适合高转速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刚度。主轴轴承采用德国高级油脂润滑,依靠非接触式的迷宫圈密封,只要润滑不被破坏,能可靠的保证10年以上润滑不失效。

2、液压卡盘

液压卡盘用六个高强度螺钉固定在主轴前端,回转油缸通过接套用高强度螺钉固定在主轴后端,卡盘的卡紧、松开动作由回转油缸通过一根拉杆来驱动。油缸活塞向卡盘方向移

动(推),通过卡盘上的禊形机构,卡爪松开工件。反之(拉),卡爪夹紧工件。

3、伺服进给轴

拖板通过Z轴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杠带动而实现沿床身导轨在Z方向上的移动。

刀架装在滑板上,通过X轴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杠,使刀架沿拖板刀轨在X方向上移动。

伺服电机与滚珠丝杠间通过柔性联轴节直接相连,不但降低了快速移动时的噪音而且大大提高了伺服进给的精度和刚度。

另外,X、Z轴的位置环、速度环反馈元件为增量式脉冲编码器,安装在电机内部与电机同轴,为半闭环控制。

4、刀架

具有分度和逻辑转向的功能(转塔刀架)。刀盘的抬起、锁紧为液压驱动,刀盘的定位依靠一对精度宽齿型齿盘实现。

当刀架接受到分度指令后,刀架油缸活塞通过液压的推动,刀盘就抬起,同时定位齿盘脱开,刀架主轴后端的一个接近开关同时有ON状态转换成OFF,从此时延时150毫秒后,力矩电机转动,通过减速箱减速后,拨动分度(马氏)槽盘,带动主轴进行分度动作。

刀盘是否分度到位?由安装在与力矩电机同一轴线上的一个计数凸轮和安装在刀架主轴后端的编码凸轮通过一组接近开关在与指令代码比较后确认。

5、尾座

外装式活顶尖。尾座的推力大小由控制尾座压力的减压阀来调整,套筒的前进速度由液压系统上的单向调速阀调整。

三、实验报告

1、实验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内容

4、实验设备

5、实验原理

6、思考题:实验结束后,用简明的语言将西门子802S/C baseline 系统的各接口的含义和多功能车床MJ460的机械结构写在实验报告上。

实验二: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手工编程的步骤;

2、掌握车削加工的步骤;

3、掌握数控车床加工仿真系统的操作流程;

4、了解数控车床综合加工工艺,掌握直线、圆弧、螺纹、复合循环、刀偏及半径补偿等编程指令,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1、图形工作站(计算机);

2、数控加工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及主要知识点

数控程序手工编制的主要内容有:分析零件图纸,进行工艺处理和数值计算,编写零件加工程序、校对程序及首件试切。数控车床具有广泛的加工性能,可自动完成内外圆柱面、圆锥面、成形表面、螺纹和端面等工序的切削加工,并能进行车槽、钻孔、扩孔、铰孔等加工。数控车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类和盘类等回转体零件,特别适合于复杂形状回转类零件的加工。

数控车床的编程特点:

1、在一个程序段中,根据图样上标注的尺寸,可以采用绝对值编程、增量值编程或二者混合编程。大多数数控车床用X、Z表示绝对坐标,用U、W表示增量坐标。

2、数控车床的编程有直径、半径两种方法。

3、为提高工件的径向尺寸精度,X向的脉冲当量取Z向的一半。

4、数控车床上的工件毛坯大多为圆棒料,加工余量较大,一个表面往往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加工,如果对每个加工循环都编写若干个程序段,就会增加编程的工作量。为了简化加工程序,一般情况下,数控车床的数控装置中都有车外圆、车端面和车螺纹等不同形式的循环功能,可进行多次重复循环切削。

(1)外径、内径粗加工循环指令G71

它适用于圆柱毛坯料粗车外径和圆筒毛坯料粗车内径,如图1-1所示。

指令格式:G71 U(Δd)R(e)

G71 P(ns)Q(nf)U(Δu)W(Δw)F(f)S(s)T(t)其中,Δd——背吃刀量(沿垂直轴线方向即AA′方向);

e——退刀量;

ns——循环程序中第一个程序段的顺序号;

nf——循环程序中最后一个程序段的顺序号;

Δu——径向(X轴方向)的精车余量(直径值),

Δw——轴向(Z轴方向)的精车余量;

f、s、t——F、S、T代码。

注意:ns→nf程序段中即使指令了F、S、T功能,对粗车循环也无效。

当上述程序指令的是工件内径轮廓时,G71就自动成为内径粗车循环,此时径向精车留量Δu应指定为负值。G71只能完成外径或内径粗车。

图2-1 内、外径粗车循环G71 图2-2 固定形状粗车循环G73 (2)固定形状粗车循环G73

它适用于毛坯轮廓形状与零件轮廓形状基本接近时的粗车。

指令格式:

G73 U(Δi)W(Δk)R(d)

G73 P(ns)Q(nf)U(Δu)W(Δw)F(f)S(s)T(t);

其中,ns、nf、Δu、Δw 、f、s、t与G71指令中相同;

Δi——X方向总退刀量(半径值);

Δk——Z方向总退刀量;

d——粗切循环次数。

(3)精车循环G70

当用G71、G72、G73粗车工件后,必须用G70来指定精车循环,切除粗加工中留下的余量。在精车循环G70状态下,ns→nf程序中指定的F、S、T有效;当ns→nf程序中不指定的F、S、T时,粗车循环中指定的F、S、T有效。

指令格式:G70 P(ns)Q(nf)

其中,ns——指定精车循环的第一个程序段的顺序号;

nf——指定精车循环的最后—个程序段的顺序号。

(4)螺纹切削循环G92

a)圆锥螺纹循环b)圆柱螺纹循环

图2-3 螺纹循环G92

螺纹切削循环G92为简单螺纹循环,该指令可切削锥螺纹和圆柱螺纹。

指令格式:G92 X(U)_Z(W)_R_F_;

式中F为螺纹导程。

如图1-3所示,a)为圆锥螺纹循环,b)为圆柱螺纹循环。刀具从循环点开始,按A、B、C、D进行自动循环,最后又回到循环起点A。图中虚线表示按R快速移动,实线表示按F指定的工作进给速度移动。X、Z为螺纹终点(C点)的坐标值;U、W为螺纹终点坐

标相对于螺纹起点的增量坐标,R为锥螺纹起点和终点的半径差。加工圆柱螺纹时R为零,可省略。

(5)螺纹切削复合循环指令G76

该指令可以完成一个螺纹段的全部加工任务。图1-4所示为螺纹走刀路线及进刀方式。

a)走刀路线

b)进刀方式

图2-4 螺纹切削复合循环指令G76

指令格式:G76 P(m)(r)(α)Q(Δd min)R(d);

G76 X(U)_Z(W)_R(i)P(k)Q(Δd)F(f);

其中,m——精加工重复次数;

r——倒角量;

α——刀尖角;

Δd min——最小切入量;

d——精加工余量;

X(U)_Z(W)一一终点坐标;

i——螺纹部分半径之差,即螺纹切削起始点与切削终点的半径差。加工圆柱螺纹时,i=0。加工圆锥螺纹时,当X向切削起始点坐标小于切削终点坐标时,i为负,反之为正。

k——螺牙的高度(X轴方向的半径值);

Δd——第一刀切入量(X轴方向的半径值);

f——螺纹导程。

注1:G92与G76的比较:

G92螺纹切削循环采用直进式进刀方式,由于刀具两侧刃同时切削工件,切削力比较大,而且排屑困难,两切削刃容易磨损。在切削螺距大的螺纹时,由于切削深度较大,刀刃磨损

较快,从而造成螺纹中径加工误差。但由于其加工的牙形精度较高,因此一般多用于小螺距高精度的加工。由于刀刃在加工过程中易磨损,因此在加工中要经常测量。

G76螺纹切削循环采用斜进式进刀方式,由于刀具单刃切削工件,刀刃容易损伤和磨损,使加工的螺纹面不直,刀尖角发生变化,而造成牙形精度较差。但由于其为单刃切削,刀具负载小,易排屑,并且切削深度为递减式,因此,此加工方法一般用于大螺距低精度的螺纹加工。如果需要加工高精度、大螺距的螺纹,则可采用G92、G76混用的办法,即先用G76完成粗加工,再用G92完成精加工。需要注意的是粗、精加工时的起刀点要相同,以防止螺纹乱扣。

注2:常用螺纹切削的进给次数与吃刀量

表2-1 常用螺纹切削的进给次数与吃刀量(米制螺纹)

米制螺纹(直径值,单位:mm)牙深:0.6495×P

车刀刀尖常磨成一个半径不大的圆弧,因此为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当编制圆头刀程序时,需要对刀具半径进行补偿。数控车床的数控装置中都有刀具补偿功能。在加工过程中,对刀具位置的变化、刀具几何形状的变化及刀尖的圆弧半径的变化,都无需更改加工程序,只要将变化的尺寸或圆弧半径输入到存储器中,刀具便能自动进行补偿(G41、G42)。

数控车床中的刀具补偿包括刀具位置补偿和刀尖圆弧半径补偿。刀补指令用T代码表示。常用T代码格式为:T××××,即T后可跟4位数,其中前两位表示刀具号,后两位表示刀具补偿号。当补偿号为0或00时,表示不进行补偿或取消刀具补偿。编程时一般习惯于刀具号和刀具补偿号相同。

1)刀具位置补偿(刀具长度补偿、刀具偏置、刀具偏移)

刀具位置补偿主要应用在以下几种情况中。

①当用用多把刀具加工时,只需要对一把基准刀,其余刀具可利用刀具补偿功能,将其与基准刀尖之间的位置偏差,都偏置到同一个基准点上。

②刀具在加工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这时的刀尖位置与磨损前的刀尖位置存在偏差,必然产生加工误差。这种情况不需要对工件重新编程,只需要利用刀具补偿功能输入相应的参数即可。

③对同一把刀来说,当刀具重磨后再把它安装在原来的位置时,会产生安装误差。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刀具位置补偿功能来修正安装位置误差。

刀具位置补偿实施的关键是测出每把刀具的位置补偿量,并输入到数控系统中。对刀方法主要有手动试切对刀、手动靠近对刀、半自动对刀、用对刀仪对刀、自动对刀等,目前前

三种使用比较普遍。

2)刀具半径补偿

在编制数控车床加工程序时,通常将刀尖看作是一个点。然而,实际的刀具头部是圆弧或近似圆弧,如图1-5所示。

a)假想刀尖b)实际刀尖

图2-5 圆头刀刀尖

常用的硬质合金可转位刀片的头部都制成圆弧形,其圆弧半经规格有0.2、0.4、0.8、1.2、1.6等。对于有圆弧的实际刀头,如果以假想的刀尖P来编程,数控系统控制P点的运动轨迹,而切削时实际起作用的切削刃是圆弧的各切点,这必然会产生加工误差。

当车圆柱面、车端面时,不会产生加工误差;而当车锥面和圆弧面时,产生了如图1-6所示的加工误差。事实上,数控车床用圆头车刀加工时,只要两轴同时运动,如用假想刀尖编程,就会产生误差。而沿一个轴运动时,则不会产生误差。

图2-6 刀尖圆弧半径补偿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对于采用刀尖半径补偿的加工程序,在工件加工之前,要把刀尖半径补偿的有关数据输入到刀补存储器中,以便执行加工程序时,数控系统对刀尖圆弧半径所引起的误差自动进行补偿。

为使系统能正确计算出刀具中心的实际运动轨迹,除要给出刀尖圆弧半径R以外,还要给出刀具的理想刀尖位置号T。数控车削使用的刀具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车刀其刀尖圆弧所处的位置不同,如图1-7所示。刀尖方位参数共有8个(1~8),当使用刀尖圆弧中心编程时,可以选用0或9。图1-7a为后置刀架的数控车床假想刀尖的位置,图1-7b为数控车床常用刀具的刀尖方位参数。

a)后置刀架假想刀尖的位置

b)常用车刀的刀尖方位参数

图2-7 数控车床假想刀尖的位置

3)刀具半径补偿的指令与编程

将刀补参数输入到CNC装置后,当执行到含有T功能(如T0101)的程序段时,刀具位置补偿参数即可生效,而刀具半径补偿参数则必须执行到含有刀具半径补偿方向指令G41

或G42指令时才可生效。

a)G41补偿b)G42补偿

图2-8 刀具半径补偿

G41刀具半径左补偿,即沿刀具运动方向看(假设工件不动),刀具位于工件左侧时的

刀具半径补偿,如图1-8a所示。

G42刀具半径右补偿,即沿刀具运动方向看(假设工件不动),刀具位于工件右侧时的刀具半径补偿,如图2-8b所示。

G40刀具半径补偿取消,使用该指令后,使G41、G42指令失效。

指令格式:G01(或G00)G41 X(U)_Z(W)_F_;

G01(或G00)G42 X(U)_Z(W)_F_;

……

G40

说明:刀具补偿是一个过程,因此G41,G42,G40程序段中,必须有G00或G01指令。

注意:G40、G41、G42不能重复使用,即在程序中前面有了G41或G42指令之后,不能再直接使用G41或G42指令。若想使用,则必须先用G40指令解除原补偿状态后,再使用G41或G42,否则补偿就不正常了。

4)刀具半径补偿功能的应用

1)当刀具磨损或刀具重磨后,刀具半径变小,这时只需手工输入改变后的刀具半径,而不需修改已编好的程序。

2)在用同一把刀具进行粗、精加工时,设精加工余量为Δ,则粗加工的补偿量为r+Δ,而精加工的补偿量改为r即可。

四、实验步骤

1、分析零件图

零件的形状、尺寸如图1-9所示。

图2-9 仿真加工零件

2、工艺设计

(1)加工方案的确定

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各表面的加工方案确定为:粗车→精车

(2)装夹方案及走刀路线的确定

此零件需经过二次装夹才能完成。

(3)加工工艺的确定

填写加工工序卡表(含刀具卡),见表1-2。

表2-2 数控加工工序卡

3、编制程序

设定工件坐标系,手工编制加工程序。

4、仿真加工

启动斯沃仿真系统,选择单机版、FANUC-0i T数控系统,点击运行进入数控加工仿真系统。

(1)选择机床:沈阳机床CAK61系列F0i Mate-T。

(2)开机——返参考点。

(3)设定机床为前置刀架、四方刀架。

(4)设定工件毛坯为:φ45×120

(5)安装刀具:外圆车刀、割刀和螺纹刀。

(6)试切法对刀,在【刀具补正/几何】画面下设定X、Z、R、T。

(7)输入程序,可选择文件打开方式或直接编辑输入。

(8)程序校验、仿真加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分别采用G71和G73进行粗车,进一步认识两种粗车循环的加工特点和注意事项。

2、选择【工件测量】检查工件尺寸,校验在R为0、0.4、1.2下刀尖圆弧半径补偿的结果。

六、实验思考题

1、G71、G73复合循环适合加工零件的范围?

2、怎样正确地选择刀补消除切削过程中引起的误差?

3、总结数控车加工零件的全过程。

七、实验报告

1、实验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内容

4、实验设备

5、实验原理

6、工件图纸、加工工艺、数控程序、仿真结果(截图)

7、思考题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示范文本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示范文 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立体构成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 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 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 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 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 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 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 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 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 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

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 1、点的特征; 点型是形态中最初的元素,也是形态世界最小的表现极限,它在空间中呈飘浮状态,有长短,宽窄及运动方向,它是由各元素相互对应,相互比较而特定的,如随着点与块的缩小与扩大,它们之间互相的转换,对形态上造型语言的不同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如角状点型,有强烈的冲击力,曲状点型则有柔和的飘浮感。其表现形式无限多,或方或圆或角或其他任何形状,还可有实心与空心的变化。 2、线的特征: 线存在于点的移动轨迹,面的边界以及面与面的交界

现代传感器检测技术实验-实验指导书doc

现代(传感器)检测技术实验 实验指导书 目录 1、THSRZ-2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装置简介 2、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电子秤实验 3、实验二交流全桥振幅测量实验 4、实验三霍尔传感器转速测量实验 5、实验四光电传感器转速测量实验 6、实验五 E型热电偶测温实验 7、实验六 E型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实验 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系 2008.11

THSRZ-2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装置简介 一、概述 “THSRZ-2 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装置”是将传感器、检测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有机的结合,开发成功的新一代传感器系统实验设备。 实验装置由主控台、检测源模块、传感器及调理(模块)、数据采集卡组成。 1.主控台 (1)信号发生器:1k~10kHz 音频信号,Vp-p=0~17V连续可调; (2)1~30Hz低频信号,Vp-p=0~17V连续可调,有短路保护功能; (3)四组直流稳压电源:+24V,±15V、+5V、±2~±10V分五档输出、0~5V可调,有短路保护功能; (4)恒流源:0~20mA连续可调,最大输出电压12V; (5)数字式电压表:量程0~20V,分为200mV、2V、20V三档、精度0.5级; (6)数字式毫安表:量程0~20mA,三位半数字显示、精度0.5级,有内侧外测功能; (7)频率/转速表:频率测量范围1~9999Hz,转速测量范围1~9999rpm; (8)计时器:0~9999s,精确到0.1s; (9)高精度温度调节仪:多种输入输出规格,人工智能调节以及参数自整定功能,先进控制算法,温度控制精度±0.50C。 2.检测源 加热源:0~220V交流电源加热,温度可控制在室温~1200C; 转动源:0~24V直流电源驱动,转速可调在0~3000rpm; 振动源:振动频率1Hz~30Hz(可调),共振频率12Hz左右。 3.各种传感器 包括应变传感器:金属应变传感器、差动变压器、差动电容传感器、霍尔位移传感器、扩散硅压力传感器、光纤位移传感器、电涡流传感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磁电传感器、PT100、AD590、K型热电偶、E型热电偶、Cu50、PN结温度传感器、NTC、PTC、气敏传感器(酒精敏感,可燃气体敏感)、湿敏传感器、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红外传感器、磁阻传感器、光电开关传感器、霍尔开关传感器。包括扭矩传感器、光纤压力传感器、超声位移传感器、PSD位移传感器、CCD电荷耦合传感器:、圆光栅传感器、长光栅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涡轮式流量传感器。 4.处理电路 包括电桥、电压放大器、差动放大器、电荷放大器、电容放大器、低通滤波器、涡流变换器、相敏检波器、移相器、V/I、F/V转换电路、直流电机驱动等 5.数据采集 高速USB数据采集卡:含4路模拟量输入,2路模拟量输出,8路开关量输入输出,14位A/D 转换,A/D采样速率最大400kHz。 上位机软件:本软件配合USB数据采集卡使用,实时采集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动态或静态处理和分析,双通道虚拟示波器、虚拟函数信号发生器、脚本编辑器功能。

液压与气压传动测试实验报告书-2015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液压与气压传动 实验项目:液压与气压传动测试实验实验班级: 学号,姓名:, 总页数:11 指导教师:李益林刘涵章实验时间:2015.3. ~2015-7. 机电学院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

目录 目录 (2) 实验一液压泵拆装 (3) 1.CB—B10型齿轮泵流量计算 (3) 2.YB1-10双作用叶片泵排量计算 (3) 3.思考题 (4) 实验二液压泵性能测试 (5) 一、叶片泵测试与计算 (5) 二、画P—Q特性曲线图 (5) 实验三液压阀拆装 (6) 实验四溢流阀性能测试 (7) 一、溢流阀测试数据记录及处理 (7) 二、画启闭特性曲线图 (7) 实验五节流阀进油路节流调速回路的速度负载特性测试 (8) 一、测试数据记录及处理 (8) 实验六调速阀进油路节流调速回路的速度负载特性测试 (9) 一、测试数据记录及处理 (9) 画负载特性曲线图 (10) 实验七基本液压传动系统工作原理图绘制 (10) 1.观察S001液压传动系统试验台,标出各种液压元件的名称。 (10) 2.观察S001液压传动系统试验台,完成填充。 (11) 3.液压元件图形符号描述传动系统示意图。 (11)

实验一液压泵拆装 1.CB—B10 型齿轮泵流量计算 1)计算齿轮轴齿数:Z = 个。 2)测量齿顶圆直径D= mm. 3)测量齿轮齿宽: B = mm,CM. 4)计算齿轮模数:m = D / ( Z+ 2 ) = mm,CM. 标准模数m : 数值计算后,应向下面标准模数值靠近取值(mm)。 5)当转速n= 1450 r/min 的电机,泵的容积效率取ηv= 85% 时,计算齿轮泵排量 V = 2π·Z·m2 ·B (mL/r)(齿宽、模数用厘米单位代入计算。) 6)因为实际齿槽容积比齿轮体积稍大一些,通常取V = 6.66Zm2 B 7)计算齿轮泵流量q v = 6.66·Z·m2·B· n·ηv·10-3 (L/min) (齿宽、模数用厘米单位代入计算。) 2.YB1-10双作用叶片泵排量计算 1)YB1-10双作用叶片泵铭牌参数: 额定压力= Map ,额定转速= 转/分, 排量= 毫升/转。 2)测量定子内表面大圆弧直径D =mm,半径R = CM。 3)测量定子内表面小圆弧直径d =mm,半径r = CM。 4)测量定子宽度:B = mm,CM。 5)测量叶片厚度:δ = mm,CM。 6)计算叶片数: Z = 片。 7)叶片倾角:θ= 13 度。 8)叶片泵转速:n = r/min。(取>1000 ~<1450 ) 9)叶片泵工作区环形体积:V1 = 2π(R2 - r2)B 10)叶片所占容积:V2 = 2·[(R - r)/cosθ]·B·δ·Z 11)双作用叶片泵理论排量V t = V1- V2(mL/r),即

实验报告大全范文

实验报告大全范文 对某种教育现象实验后,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一个客观的、概括的、能反映全过程及其结果的书面材料,即谓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实验报告可分为三部分:①前言。②实验过程和结果。③讨论及结论。 (在所做过的实验内容里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收获,最有感想的实验内容)综合实验报告标题(可与实验名称不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仪器设备。三、实验设计及调试:(一)实验内容。 写实验报告是对所做实验的再理解再创造的工作,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和衡量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是今后撰写科学论文的初始演练。(一)一般要求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报告纸。 同学您好:电路实验课已经结束,请按题目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要仔细检查一遍,以免退回,具体要求如下:一、绘制电路图要工整、选取合适比例,元件参数标注要准确、完整。 一、定义与作用实验报告,就是在某项科研活动或专业学习中,实验者把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结果等,用简洁的语言写成书面报告。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一、《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内容1.顺序表的建立、插入、删除。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删除。二、提交到个人10m硬盘空间的内容及截止时间1.分别建立二个文件夹,取名为顺序表和单链表。 例一定量分析实验报告格式(以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为例)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一、问题的提出 (一)xx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可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和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北方民族大学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实验报告指导老师:王建明姓名:张国生学号:XX0233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班级:05信计2班重力加速度的测定一、实验任务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二、实验要求测量结果的相对不

最新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实 验指导书

实验一压力测量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2.比较半桥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优点。 3.了解应变片直流全桥的应用及电路标定。 二、基本原理: 1.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 ΔR/R=Kε 式中ΔR/R为电阻丝的电阻相对变化值,K为应变灵敏系数,ε=Δ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金属箔式应变片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用它来转换被测部位的受力大小及状态,通过电桥原理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对单臂电桥而言,电桥输出电压,U01=EKε/4。(E为供桥电压)。 2.不同受力方向的两片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邻边,电桥输出灵敏度提高,非线性得到改善。当两片应变片阻值和应变量相同时,其桥路输出电压 U02=EK/ε2,比单臂电桥灵敏度提高一倍。 3.全桥测量电路中,将受力状态相同的两片应变片接入电桥对边,不同的接入邻边,应变片初始阻值是R1= R2= R3=R4,当其变化值ΔR1=ΔR2=ΔR3=ΔR4

时,桥路输出电压U03=KEε,比半桥灵敏度又提高了一倍,非线性误差进一步得到改善。 4. 电子秤实验原理为实验三的全桥测量原理,通过对电路调节使电路输出的电压值为重量对应值,将电压量纲(V)改为重量量纲(g)即成为一台原始电子秤。 三、实验所需部件: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砝码(每只约20g)、数显表、±15V电源、±4V电源、万用表(自备)、自备测试物。 四、实验步骤: 1、根据图(1-1),应变式传感器已装于应变传感器模板上。传感器中各应变片已接入模板左上方的R1、R 2、R 3、R4标志端。加热丝也接于模板上,可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加热丝阻值约为50Ω左右。 2、实验模板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为:①接入模板电源±15V(从主控箱引入),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将实验模板增益调节电位器Rw3顺时针调节到大致中间位置,②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输出端与主控箱面板上数显电压表输入端Vi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档),完毕关闭主控箱电源。 3、参考图(1-2)接入传感器,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R1(即模板左上方的R1)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它与R5、R6、R7接成直流电桥(R5、 R6、R7在模块内已连接好),接好电桥调零电位器Rw1,接上桥路电源±4V(从主控箱引入),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先粗调节Rw1,再细调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

液压传动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液压泵拆装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拆装液压元件的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掌握泵的拆装的步骤及其方法 了解常用液压泵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要求: 通过对液压泵的拆装,加深对液压泵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认识。 三、实验工具: 三爪拉马、六角扳手、活动扳手、皮锤等 四、实验对象 比如说齿轮泵(转向,型号、转速等) 五、实验内容 (一)、齿轮泵拆装分析 1.齿轮泵型号:CB-B20型齿轮泵 2.拆卸步骤: 1)松开6个紧固螺钉2,分开端盖1和5;从泵体4中取出主动齿轮及轴、从动齿轮及轴; 2)分解端盖与轴承、齿轮与轴、端盖与油封。此步可不做。 装配顺序与拆卸相反。 3.主要零件分析 1)泵体4 泵体的两端面开有封油槽d,此槽与吸油口相通,用来防止泵内油

液从泵体与泵盖接合面外泄,泵体与齿顶圆的径向间隙为0.13~0.16mm。 2)端盖1与5 前后端盖内侧开有卸荷槽e(见图中虚线所示),用来消除困油。 端盖1上吸油口大,压油口小,用来减小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径向不平衡力。 3)齿轮3 两个齿轮的齿数和模数都相等,齿轮与端盖间轴向间隙为0.03~ 0.04mm,轴向间隙不可以调节。 4.思考题 1)齿轮泵的密封容积怎样形成的? 2)该齿轮泵有无配流装置?它是如何完成吸、压油分配的? 3)该齿轮泵中存在几种可能产生泄漏的途径?为了减小泄漏,该泵采取了什么措施? 4)该齿轮泵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小泵轴上的径向不平衡力的? 5)该齿轮泵如何消除困油现象的? (二)、限压式变量叶片泵拆装分析 1.叶片泵型号:YBX型变量叶片泵 2.拆卸步骤: 1)松开固定螺钉,拆下弹簧压盖,取出弹簧4及弹簧座5; 2)松开固定螺钉,拆下活塞压盖,取出活塞11; 3)松开固定螺钉,拆下滑块压盖,取出滑块8及滚针9; 4)松开固定螺钉,拆下传动轴左右端盖,取出左配流盘、定子、转子传动轴组件和右配流盘; 5)分解以上各部件。 拆卸后清洗、检验、分析,装配与拆卸顺序相反。 3.主要零件分析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样板.doc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模板 立体构成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 1、点的特征; 点型是形态中最初的元素,也是形态世界最小的表现极限,它在空间中呈飘浮状态,有长短,宽窄及运动方向,它是由各元素相互对应,相互比较而特定的,如随着点与块的缩小与扩大,它们之间互相的转换,对形态上造型语言的不同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如角状点型,有强烈的冲击力,曲状点型则有柔和的飘浮感。其表现形式无限多,或方或圆或角或其他任何形状,还可有实心与空心的变化。

2、线的特征: 线存在于点的移动轨迹,面的边界以及面与面的交界或面的断、切、截取处,具有丰富的形状和形态,并能形成强烈的运动感。线从形态上可分为直线(平线,重直线,斜线和折线等)和曲线(孤线,螺旋线,抛物线,双曲线及自由线)两大表。a、直线垂直线斜线的b、曲线 几何曲线能表达饱满,有弹性、严谨,理智,明确的现代感觉,同时也有机械的冷漠感,自由曲线是一种自然的、优美的、跳跃的线型,能表达丰阔、圆阔、柔和、富有人情味的感觉,同时也有强烈的活动感和流动感,例如大自然中闪电形成的自由曲线。 3、面的特征: 面作为构成空间的基础之一具有强烈的方向感,面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面在空间形态上可分为平面和曲面两种形态,平面有规律平面和不规律平面,曲面有规律曲面和不规律曲面。圆形总是封闭的,具有饱满的,肯定的和统一的效果,能表现流动、运动、和谐、柔美的感觉不规则面的基本形是指一些毫无规律的自由形态。 4、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

传感器实验指导书(实际版).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实验 (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基本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 εK R R =? 式中R R ?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 K 为应变灵敏系数, l l ?=ε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转换被测部位受 力状态变化、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对单臂电桥输出电压4 1ε EK U O =。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砝码、数显表、士15V 电源、土4V 电源、万用表(自备)。 四、实验步骤: 1.应变式传感器已装于应变传感器模板上。传感器中各应变片已接入模板的左上方的1R 、2R 、3R 、4R 。加热丝也接于模板上,可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判别, Ω====3504321R R R R ,加热丝阻值为Ω50左右。 2.接入模板电源上15V (从主控箱引入),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将实验模板调节增益电位器3W R 顺时针调节大致到中间位置,再进行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为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输出端与主控箱面板上数显表电压输入端i V 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4W R ,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 档)。关闭主控箱电源。 3.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1R (模板左上方的1R )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与5R 、6R 、7R 接成直流电桥(5R 、6R 、7R 模块内已连接好) ,接好电桥调零电位器4W R ,接上桥路电源上4V (从主控箱引入)如图1—2所示。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王海光)

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农学专业用) 王海光编 二零一一年

前言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本来是《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门课。学校对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独立作为一门必修课,由原来的18学时,调整为32学时。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害发生规律、主要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形态特征等相关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病原分离、纯化、接种、鉴定等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结合实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实验条件等,共设置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4个学时。实验材料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实验内容安排顺序也可能根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进行临时性调整。 本实验指导是在去年教学的基础上整理修改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往的一些实验指导书和网上的教学资源,在此一并感谢!本实验指导尚显单薄,内容尚欠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日臻完善。 编者 2011年8月

实验课注意事项 1.实验课前必须通过实验指导或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下载课件了解课堂实验内容,明确实验 目的,了解操作步骤。 2.按时参加实验课教学,不准迟到。上课期间注意课堂纪律,严禁喧哗、随意走动等扰乱 教学的行为发生。 3.注意实验室安全。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操作,爱护实验仪器和材料。遇到仪器 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报告教师,损坏仪器或用具必须登记。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或赔偿。 4.实验报告一律用铅笔书写,必须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纸,按时交实验报告。 5.绘图一定认真,不许虚构或艺术加工。绘图时选用硬度合适的铅笔,笔尖要保持圆滑。 所绘图形的一切特征用线条和圆点表示,线条要光滑、粗细一致,用圆点疏密表示色泽深浅,严禁涂抹,圆点要求大小一致。图形要求大小适中,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细微部分需放大表示时,可单独绘制。图形中各部分名称一律用虚线引出标注在图形右侧,图名写在图形下方,并在图名下面注明放大倍数。 6.实验结束后,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将所用仪器或材料整理好放在适当的位置,如有需要, 应做好使用情况登记。 7.轮流值日,保持实验室整洁。

液压传动实验1

实验一、液压泵拆装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拆装液压元件的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掌握泵的拆装的步骤及其方法 了解常用液压泵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要求: 通过对液压泵的拆装,加深对液压泵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认识。 三、实验工具: 三爪拉马、六角扳手、活动扳手、皮锤等 四、实验对象 比如说齿轮泵(转向,型号、转速等) 五、实验内容 (一)、齿轮泵拆装分析 1.齿轮泵型号:CB-B20型齿轮泵 2.拆卸步骤: 1)松开6个紧固螺钉2,分开端盖1和5;从泵体4中取出主动齿轮及轴、从动齿轮及轴; 2)分解端盖与轴承、齿轮与轴、端盖与油封。此步可不做。 装配顺序与拆卸相反。 3.主要零件分析 1)泵体4 泵体的两端面开有封油槽d,此槽与吸油口相通,用来防止泵内

油液从泵体与泵盖接合面外泄,泵体与齿顶圆的径向间隙为0.13~ 0.16mm。 2)端盖1与5 前后端盖内侧开有卸荷槽e(见图中虚线所示),用来消除困油。端盖1上吸油口大,压油口小,用来减小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径向不平衡力。 3)齿轮3 两个齿轮的齿数和模数都相等,齿轮与端盖间轴向间隙为0.03~ 0.04mm,轴向间隙不可以调节。 4.思考题 1)齿轮泵的密封容积怎样形成的? 2)该齿轮泵有无配流装置?它是如何完成吸、压油分配的? 3)该齿轮泵中存在几种可能产生泄漏的途径?为了减小泄漏,该泵采取了什么措施? 4)该齿轮泵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小泵轴上的径向不平衡力的? 5)该齿轮泵如何消除困油现象的? (二)、限压式变量叶片泵拆装分析 1.叶片泵型号:YBX型变量叶片泵 2.拆卸步骤: 1)松开固定螺钉,拆下弹簧压盖,取出弹簧4及弹簧座5; 2)松开固定螺钉,拆下活塞压盖,取出活塞11; 3)松开固定螺钉,拆下滑块压盖,取出滑块8及滚针9; 4)松开固定螺钉,拆下传动轴左右端盖,取出左配流盘、定子、转子传动轴组件和右配流盘;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立体构成结课小结 我们这阶段所学习的立体构成是三大都成中的一项。三大构成非常重要,它是学设计者的必须科目。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 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的材料和形式的造型基础科学。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有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的。 总的来说,立体构成和其它构成一样,都是有要求一定的形式与韵律的美感的。它们一样都有变化和统一;对称与均衡;重复与渐变;节奏与韵律和稳定与轻巧等,一定的构成规律与形式来表现和组织着整个物体排列美感的。每一件构成作品都遵循了这些理论,然后使欣赏者对构成作品的立体形态的物理规律产生不同的知觉心态的心理规律,而起到打动欣赏者的效果。 这次立体构成的学习中,我们做了三种构成练习:半立体;线的练习;面的练习;块的练习;还有一个综合练习。半立体构成是用小纸片通过剪切或者不剪切又或者只进行一次剪切得到的纸片,然后再对其按照一定的规律以及构成骨骼进行折叠做成具有类似于浮雕效果的立体形态。然后就是线的,面的,块的构成。 线的构成,根据材质强度的不同,线材可分为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两种。比较常见的软质线材有毛、棉、麻、丝、化纤等纤维材料,此外还有较软的金属丝;硬质线材有条状的木、金属、玻璃、塑料等。这次我使用的线的材料是麻和一些金属丝做成了一个以线的构成为主要储物筐。我使用了金属和麻两种质地不同截然不同的材质是想做出一个软硬对比的效果,从而不至于让全是麻质的储物筐看上去有软绵绵的,不可靠的感觉。我使用这两种材质,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的视觉感受上有一种可靠地朴实的印象,因为麻的质感很独特,它很粗糙,但是粗糙的东西往往给人的可靠的、厚实的。我没有在后续加工中为麻绳更改颜色,因为我感觉它本身的黄色就是大地的颜色,刚好表达了我做这个储物筐时所要表达的回归自然的想法。为了使它看上去有韵律感,我还调整了整个储物筐的编织顺序和密度,使它们有了横竖的对比,充满了律动感。 我还做了一个块的构成,原来的想法是做一个类似于大型建筑一样的立体构成作业。用黑卡纸通过裁减拼贴等方式做成大小不同的块,在实体块的基础上还会做一些镂空的处理,让观赏者会有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使最后的成果在各个方向看都不至于单调呆板。虽然在动手之前都有过比较详细的计划了,但是在接下来的制作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麻烦,所以我在制作的中途稍微更改了一点点想法。最后决定用这些开始做好的纸盒做一个任意组合,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搭积木一样,它具有任意性,可以随意的搭配组合,也有一点童真的想法在里面,毕竟,小孩玩的搭积木,谁会知道自己最后搭出来的会是一个什么东西,只要跟着感觉走就好了。 再有一个就是综合构成。其实所谓的综合构成就是把线、面、块加在一起进行综合运用的一个练习。在立体构成中,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综合构成是学习立体造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对材料的把握也有几个重点,比如说单个材料不同的物理属性表达了不同的视觉语言;不同材料并置构成中的互相关系等。材料的综合构成是以多种材料构成立体造型的方法,它对材料的属性、形态、色彩、空间、结构等要素进行实验性的尝试由助于突破常规认识的局限,发现要素中在造型设计中的“潜质”,提高造型设计的综合表现力。 总的来说,立体构成是专门研究空间形体造型的课程。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和立体空间表现能力、对设计构想的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与之前所学习的二维平面的构图与设计结合区分,形成新的空间构成状态。我觉得这门课的训练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渗

传感器原理实验指导书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闻福三郭芸君编著 电子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 实验目的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 实验仪器 1、传感器特性综合实验仪 THQC-1型 1台 2、万用表 MY60 1个 三、 实验原理 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形变时,其电阻值会发生变化,这就是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 金属的电阻表达式为: S l R ρ = (1) 当金属电阻丝受到轴向拉力F 作用时,将伸长l ?,横截面积相应减小S ?,电阻率因晶格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ρ?,故引起电阻值变化R ?。 用应变片测量受力时,将应变片粘贴于被测对象表面上。在外力作用下,被测对象表面产生微小机械变形时,应变片敏感栅也随同变形,其电阻值发生相应变化。通过转换电路转换为相应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可以得到被测对象的应变值ε,而根据应力应变关系 εσE = (2) 式中:ζ——测试的应力; E ——材料弹性模量。 可以测得应力值ζ。通过弹性敏感元件,将位移、力、力矩、加速度、压力等物理量转换为应变,因此可以用应变片测量上述各量,从而做成各种应变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可分为金属丝式应变片,金属箔式应变片,金属薄膜应变片。 四、 实验内容与步骤 1、应变式传感器已装到应变传感器模块上。用万用表测量传感器中各应变片R1、R 2、R 3、R4,R1=R2=R3=R4=350Ω。 2、将主控箱与模板电源±15V 相对应连接,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按图1-1顺时针调节Rw2使之中间位置,再进行放大器调零,方法为: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输出端与主控箱面板上数显电压表输入端Vi 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Rw3,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 档)。关闭主控箱电源。(注意:当Rw2的位置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3、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R1(即模板左上方的R1)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与R5、R6、R7接成直流电桥,(如四根粗实线),把电桥调零电位器Rw1,电源±5V ,此时应将±5V 地与±15V 地短接(因为不共地)如图1-1所示。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调节Rw1,使数显表显示为零。 4、按表1-1中给出的砝码重量值,读取数显表数值填入表1-1中。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

实验二、真菌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备 【字号:大中小】【打印此页】【关闭窗口】一、目的和要求 熟悉不同临时玻片制作方法;通过观察,认识病原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认识真菌 的子实体、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类型孢子。 二、实验用具 挑针、刀片、木板、酒精灯、火柴、载玻片、盖玻片、纱布、(棉蓝)乳酚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吸水纸等。 三、内容与方法 1.临时玻片的制作 临时玻片制作方法很多,如涂、撕、粘、挑和切片等,可以根据病原物的类型选择使用。 (1)涂抹法: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物常用涂抹法制片。将细菌或酵母菌的悬浮液均匀地 涂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固定,再加盖玻片封固。加盖玻片前还可进行染色处理,使菌体或鞭毛着色而易于观察。 (2)撕取法:用小金属镊子仔细撕下病部表皮或表皮毛制成临时玻片。 (3)粘贴法:将塑料胶带纸剪成边长5mm左右的小块(注意胶带上不要印有指印), 使胶面朝下贴在病部,轻按一下后揭下制成玻片。 (4)挑取法:用挑针从病组织或基物(如培养基)上挑取表面的霉状物、粉状物或孢子 团制成玻片。 (5)组织透明法:将少量病组织材料切成细丝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乳酚油后在酒精灯 上徐徐加热至蒸气出现。如此处理数次使组织透明,冷却后加盖玻片进行镜检。此法可以观察到病原物在寄主内的原有状态。 (6)徒手切片:徒手切片时选取病状典型、病征明显的病组织材料,先在病征明显处切 取病组织小块(边长5-8mm),放在小木块上,用食指轻轻压住,随着手指慢慢地后退,用刀片的刀尖将压住的病组织小块切成很薄的丝或片,用沾有浮载剂的挑针或接种针挑取薄而合适的材料放在一干净载玻片上的浮载剂液滴中央,盖上盖玻片,仔细擦去多余的浮载剂(注意浮载剂过多会使观察物出现晃动不稳定现象),即制成一张临时玻片。 浮载剂: 水:溢菌、线虫活动、真菌孢子萌发、大小测量 –优点:方便 –缺点:产生气泡;易干燥 乳酚油:除上述外均可用。

液压传动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液压泵的性能实验 (2) 实验二液压元件拆装实验 (5) 实验三节流调速性能实验 (8)

实验一液压泵的性能实验 一、试验目的 了解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和小功率液压泵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测试一种泵(齿轮泵或叶片泵)的下列特性: 1、液压泵的压力脉动值; 2、液压泵的流量—压力特性; 3、液压泵的容积效率—压力特性; 4、液压泵的总效率—压力特性。 附:液压泵的主要性能表 图1—1所示为QCS003B型液压实验台测试液压泵的液压系统原理图。图中8为被试泵,它的进油口装有线隙式滤油器22,出油口并联有溢流阀9和压力表P6。被试泵输出的油液经节流阀10和椭圆齿轮流量计20流回油箱。用节流阀10对被试泵加压。 1、液压泵的压力脉动值 把被试泵的压力调到额定压力,观测记录其脉动值,看是否超过规定值。测试压力表P6不能加接阻尼器。 2、液压泵的流量—压力特性 通过测定被试泵在不同工作压力下的实际流量,得出它的流量压力特性曲线q=F(p)。调节节流阀10即得

到被试泵的不同压力,可通过压力表P6观测。不同压力下的流量用齿轮流量计和秒表测定。压力调节范围从零开始(此时对应的流量为空载流量)到被试泵额定压力的1.1倍为宜。 3、液压泵的容积效率—压力特性 容积效率=理论流量 实际流量 在实际生产中,泵的理论流量一般不用液压泵设计时的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计算,通常以空载流量代替理论流量。 容积效率=空载流量 实际流量 即η PV = 空 实q q 4、液压泵总效率—压力特性 总效率= 泵输入功率 泵输出功率 即ηP = 入 出 N N N 出= 1000 pq (kW) 式中 p —泵的工作压力(Pa ),q —泵的实际流量(m 3/s ) N 入=2πn T 式中 T —泵的实际输入扭矩,n —泵的转速(本实验中为1410rpm ) 本实验中液压泵的输入功率用电功率表测出。功率表指示的数值N 表为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再根据该电动机的功率曲线,查出功率为N 表时的电动机效率η电,则 N 入=N 表η 电。 液压系统总效率:ηP =电 表ηN pq 1000 四、实验步骤: 参照图1—1、图1—3进行实验 1.将电磁阀12的控制旋钮置于“0” 位,使电磁阀处于中位,电磁阀11的控制旋钮置于“0” 位,阀11断电处于下位。全部打开节流阀10和溢流阀9,接通电源,让被试泵8空载运转几分钟,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2.关闭节流阀10,慢慢关小溢流阀9,将压力p 调至7MPa (额定压力的1.1倍),然后用锁母将溢流阀9锁住。 3.逐渐开大节流阀10的通流面积,使系统压力p 降至泵的额定压力—6.2 MPa ,观测泵的压力脉动值(做两次)。 4.全部打开节流阀10,使被试泵的压力为零(或接近零),测出此时的流量,此即为空载流量。再逐渐关小截流阀10的通流面积,作为泵的不同负载,对应测出压力p 、流量q 和电动机的输入功率N 表。注意节流阀每次调节后,需运转一、两分钟后,再测有关数据。 压力p —从压力表p 6上直接读出。 流量q —用秒表测量椭圆齿轮流量计指针旋转一周所需时间,根据公式q = t V ?求出。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doc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立体构成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 1、点的特征; 点型是形态中最初的元素,也是形态世界最小的表现极限,它在空间中呈飘浮状态,有长短,宽窄及运动方向,它是由各元素相互对应,相互比较而特定的,如随着点与块的缩小与扩大,它们之间互相的转换,对形态上造型语言的不同会在心理上

产生不同的感受,如角状点型,有强烈的冲击力,曲状点型则有柔和的飘浮感。其表现形式无限多,或方或圆或角或其他任何形状,还可有实心与空心的变化。 2、线的特征: 线存在于点的移动轨迹,面的边界以及面与面的交界或面的断、切、截取处,具有丰富的形状和形态,并能形成强烈的运动感。线从形态上可分为直线(平线,重直线,斜线和折线等)和曲线(孤线,螺旋线,抛物线,双曲线及自由线)两大表。 a、直线垂直线斜线的 b、曲线 几何曲线能表达饱满,有弹性、严谨,理智,明确的现代感觉,同时也有机械的冷漠感,自由曲线是一种自然的、优美的、跳跃的线型,能表达丰阔、圆阔、柔和、富有人情味的感觉,同时也有强烈的活动感和流动感,例如大自然中闪电形成的自由曲线。 3、面的特征: 面作为构成空间的基础之一具有强烈的方向感,面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面在空间形态上可分为平面和曲面两种形态,平面有规律平面和不规律平面,曲面有规律曲面和不规律曲面。圆形总是封闭的,具有饱满的,肯定的和统一的效果,能表现流动、运动、和谐、柔美的感觉不规则面的基本形是指一些毫无规律的自由形态。 4、块的特征:

传感器实验指导书

传 感 器 实 验 指 导 书 实验一电位器传感器的负载特性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桥的工作原理及零点的补偿; 2、了解电位器传感器的负载特性; 3、利用电桥设计电位器传感器负载特性的测试电路,并验证其功能。 二、实验仪器与元件: 1、直流稳压电源、高频毫伏表、示波器、信号源、数字万用表; 2、电阻若干(1k, 100K);电位器(10k)传感器(多圈线绕); 3、运算放大器LM358;

4、电子工具一批(面包板、斜口钳、一字螺丝刀、导线)。 三、基本原理: ?电位器的转换原理 ?电位器的电压转换原理如图所示,设电阻体长度为L,触点滑动位移量为x,两端输入电压为U i,则滑动端输出电压为 电位器输出端接有负载电阻时,其特性称为负载特性。当电位器的负载系数发生变化时,其负载特性曲线也发生相应变化。 ?电位器输出端接有负载电阻时,其特性称为负载特性。 四、实验步骤: 1、在面包板上设计负载电路。 3、改进电路的负载电阻RL,用以测量的电位器的负载特性。 4、分别选用1k电阻和100k电阻,测试电位器的负载特性,要求每个负载至少有5个测试点,并计入所设计的表格1,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五、实验报告 1、 画出电路图,并说明设计原理。 2、 列出数据测试表并画出负载特性曲线。电源电压5V ,测试表格1. 曲线图:画图说明,x 坐标是滑动电阻器不带负载时电压;y 坐标是对应1000欧姆(负载两端电压)或100k 欧姆(负载两端电压),100欧和100K 欧两电阻可以得到两条曲线。 O 1 2 3 4 5 UK UR1UR2 3、 说明本次设计的电路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思路,并总结本次实验中遇到困 难及解决方法。

立体构成实训指导书

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 立 体 构 成 实 训 指 导 书

目录 实训一半立体构成——维构成2 实训二维构成——纸雕3 实训三硬线材的构成 4 实训四软线材的构成5实训五空心造型 6 实训六球体结构7实训七多面体的二次加工9实训八组合体10 实训九景观模型设计12实训十灯饰设计14 实训十一校园雕塑设计15

实训一半立体构成——维构成 一、实训目的 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半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用卡纸制作一切多折、不切多折、多切多折的半立体构成8张。(尺寸:100x100mm/张,装裱尺寸:8开黑卡) 要求:1.草图构思多张,选出8张制作正稿;2.正稿需色彩统一,装裱时排列有序; 二、实训准备 剪刀、小刀、彩色卡纸、白乳胶(固体胶、双面胶) 三、实训时间安排 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立体构成的各种基础知识之后。 2、实训时长为4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 制作中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用铅笔将设计图画在纸上面,再用美工刀划线(不划透纸背),再依线痕折纸。 五、实训步骤 1、画好草稿(哪里折,哪里切,哪里凸,哪里凹) 2、在平面纸上作凸起的线必需画三条虚线或四条虚线 3、在画好的虚线位置上用刀背尖画印痕 4、在实线位置上切口 5、折叠 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 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半立体构成的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

实训二维构成——纸雕 一、实训目的 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纸雕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技能。 制作一幅纸雕。 题材:人物、动物、景物、静物等不限 尺寸:不限 二、实训准备 剪刀、小刀、彩色卡纸、白乳胶(固体胶、双面胶) 三、实训时间安排 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半立体构成的各种基础知识之后。 2、实训时长为4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 制作纸雕作品选择合适的纸张很重要,因为纸雕作品要用剪、折等动作,所以要选用硬度和耐折度都比较好的纸张。制作中要考虑统一、对比、疏密变化等形式美的因素。用铅笔将设计图画在纸上面,再用美工刀划线(不划透纸背),再依线痕折纸。 五、实训步骤 ①创造造型 ②运用制作的技巧,将各部分设计出来 ③依照从内到外的顺序粘贴成具有层次感的立体艺术品 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 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半立体构成的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

传感器实验指导书11

实验平台介绍 传感器教学实验系列nextsense是针对传感器教学,虚拟仪器教学等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实验模块。nextsense系列配合泛华通用工程教学实验平台nextboard使用,可以完成热电偶、热敏电阻、RTD热电阻、光敏电阻、霍尔元件等传感器的课程教学。课程提供传感器以及调理电路,内容涵盖传感器特性描绘、电路模拟以及实际测量等。 图1 nextboard实验平台 nextboard具有6个实验模块插槽;提供两块标准尺寸的面包板,用户可自搭实验电路;为NI 数据采集卡提供信号路由,可完全替代NI数据采集卡接线盒功能,轻松使用数据采集卡资源;还为实验模块和自搭电路提供电源,既可用于有源电路供电,也可作为外接设备供电。 实验模块区共有6个插槽,分别为4个模拟插槽Analog Slot 1-4,2个数字插槽Digital Slot 1-2。数据采集卡的模拟通道和数字通道分配到实验模块区的Analog Slot 和Digital Slot 上。Analog Slot 模拟插槽用于那些需要使用模拟信号的实验模块。Digital Slot 数字插槽用于那些需要同时使用多个数字信号或脉冲信号的实验模块。 图2 模拟插槽和数字插槽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1)在使用所有模块之前,都要先区分模块的类型:带有正弦波标记的为模拟实验模块,需要插在Analog Slot 上使用;带有方波标记的为数字模块,需要查在Digital Slot 上使用。如果插错插槽,会导致模块工作不正常,甚至损坏模块。 (2)插拔实验模块前关闭nextboard电源。 (3)开始实验前,认真检查模块跳线连接,避免连接错误而导致的输出电压超量程,否则会损坏数据采集卡。 Nextboard的连线: (1)电源线,把220V的电源通过一个15V的直流变压器,送到实验台上。 (2)数据采集卡,将数据采集卡的插头与实验台可靠连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