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为主义政治研究方法的几点认知

关于行为主义政治研究方法的几点认知
关于行为主义政治研究方法的几点认知

关于行为主义政治研究方法的几点认识

摘要:行为主义是二战后崛起于美国的主流政治学派,在政治学领域,行为主义既可指称行为主义政治学派, 也可以指称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行为主义从萌芽、酝酿、发展直至鼎盛, 其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几乎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行为主义者主张将人的政治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 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 对政治现象进行经验性、实证性研究,提倡“价值中立”的信条,讲究实证研究,对传统政治学研究进行批判,推动了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同时,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最终走向衰落并被扬弃,发展成为后行为主义。本文简要介绍行为主义及行为主义政治研究的特点,并对行为主义政治研究做简要评价。

关键词: 行为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研究;评价

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一词是从心里学中的“行为主义”演变而来的,首先有行为主义心理学,然后才产生行为主义政治学。但两者是有严格区别的,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中,行为主义一是指在20世纪40至50年代在美国崛起并占据主流地位的一个研究学派,称之为行为主义政治学派,或行为主义学派。其中,拉斯韦尔、伊斯顿、阿尔蒙德、亨廷顿、派伊、达尔、尤劳等政治学者是其著名代表。二是指指行为主义者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即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或称行为主义方法。他们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 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 对政治现象进行经验性、实证性研究,提倡“价值中立”的信条。后随着行为主义的衰落而被扬弃,最终演变成后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概述

(一)何为行为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20世纪70年代前西方政治学的主流。在政治学领域,行为主义是一个经常常见的词,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固定的定义,也没有大家一直同意的内涵。有学者作过一些类似“行为途径”“行为方法”、“政治行为”、“行为科学”、之类的表达。如行为主义者尤劳(Heinz Eulau)就认为,“行为主义”既不是一种研究范围,也不是

研究方法,也不是一种研究途径。所以他主张为了避免给行为主义下定义带来必要的困难,最好将定义问题置之不理。在研究的时候,只要下一个适合此一研究目的的“行为主义”之定义即可。[1]达尔(Robert A. Dahl)认为,政治学领域中的“行为主义”与“行为方法”有很大的相同点。他指出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与人的实际行为以及他们赋予其行为的意义有关,行为主义用观察到的行为来解释政治现象。[2]

伊斯顿(David Easton)说过:“行为主义的核心信条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及模式来发展政治学。”伊斯顿对行为主义下了一个特定含义:一方面,他批评以往的政治学单纯注重制度和权力,偏重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形势资料,忽略了政治是人类互动行为的结果,忽略了人的动机、人格和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行为资料。他概括了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 8个要则:规律性、验证、技术、数量化、价值、系统化、纯科学、整体化;另一方面,他又在后行为主义政治学酝酿形成过程中,批评了半个世纪以来行为分析理论衰落的现象,提出应加强理论建设。他主张政治研究要重建新的价值结构。[3]

沃尔多(Dwight Waldo)称:行为主义运动可以被解释为重新进行努力和加强努力来对待政治学中的“科学”,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真实的或真正的科学。

总之,从行为主义者倡导的言论来看,它没有统一的理论模式,也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它基本上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式。但我们并不能理所当然的就认为行为主义完全没有确定的含义。在政治学领域中,行为主义可称谓政治学行为研究法,是利用行为科学(主要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和生物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的一种方式。[4]

(二)行为主义的兴起

行为主义政治学从萌芽、酝酿、发展直至鼎盛, 其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萌芽和酝酿时期、行为主义时期、后行为主义时期。

20世纪初至40 年代, 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萌芽和酝酿时期,也称行为主义时期。这一时期,西方许多政治学家对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提出了批判,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研究的概念和特点,提出了研究政治学的新方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政治学逐渐走向衰落,从而产生了行为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迅速在美国兴起,并很快传向世界。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逐渐成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政治学的主导范式。这一时期是行为主义的鼎盛时期。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在政治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最突出的表现是:行为主义采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倡的经验性和实证性研究已在政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拓宽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在政治学研究中得出了许多新观念,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涌现了许多优秀政治学家,形成了许多关于政治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20世纪70年代之后,是行为主义走向后行为主义时期。在整个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新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政治学研究的繁荣。同时,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慢慢暴露出来,并被许多人批判最终演变成后行为主义。1969年,戴维·伊斯顿在当选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后发表题为《政治科学中的新革命》的就职演说,伊斯顿尖锐的指出,行为主义革命尚未完成即被日益增长的社会政治危机所取代了,新的革命——后行为主义革命正在发生。[5]这篇演说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被称为后行为主义“新革命”的一份迟到的宣言。

相关研究表明,从大的思想来看,行为主义的产生首先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传统以及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其次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已经不在适合社会的发展,新的政治学研究方法越来越被广大政治学家所提出。另外,20世纪初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现象,那就是各个学科开始出现了大综合、大交叉,在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和政治学的交叉。[6]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政治学研究,即行为主义。总之,20世纪上半叶,世界局势、科技和政治经济学的变化,推动了政治学研究向新的方面发展。各种不同的因素结合到一起,最后产生了行为主义政治学。

二、行为主义政治研究的特点

行为主义政治研究对传统的政治研究进行了批判,它指出,传统的政治研究把国家政治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题范围过于狭窄;对政治制度的静态研究忽视了政治制度的动态变化;传统的政治制度的研究有比较严重的价值偏向,等等。而相对于传统政治研究,行为主义政治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行为主义政治研究强调价值中立、客观性和科学性,主张政治学只研究事实问题, 而不应当研究价值问题。行为主义政治研究倡导政治学的价值中立,或者至少在事实和价值之间进行分离。行为主义通过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政治科学研究从充满价值的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首先,行为主义政治研究对传统政治研究对象的价值倾向进行了批判。行为主义者认为,传统的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太过于强调对各种终结价值、原则的论证,从而使政治学研究缺乏实用的操作性和科学性。其次,行为主义政治研究对传统政治研究手段的价值倾向进行了批判。此外,行为主义政治研究还对传统政治研究结果的价值倾向进行了批判。行为主义政治研究把“价值祛除”或“价值中立作为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调政治学研究应当抛开一切,不带任何价值判断,不带任何思想观念,要用“不偏不倚”的方法来研究政治行为。在大多数行为主义者眼中,他们都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如杜鲁门、卡特林和尤劳等,他们都把价值判断看做是阻碍政治研究科学化的。所以,行为主义政治研究强调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这是政治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前提。提出政治学研究可以达到“价值中立”。主张研究的对象要“价值中立”;研究目的要“价值中立”;研究者也要“价值中立”。

2.行为主义政治研究强调量化分析及政治学的技术手段。传统政治研究重在历史叙述、思辨与推论,注重定性分析。行为主义政治研究与之相反,重视客观事实、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注重定量分析。行为主义政治研究指出不要过于去描述和解释,要通过数量分析理解,找出去因果。定量研究方法立足于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测量和精确描述, 通过收集整理得到的描述研究对象的量化数据来分析建构各种概念、结构部分的因果关系, 以求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规律。行为主义政治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方法侧重于对政治现象的观察描述, 从而通过数量关系能够发现建构政治行为之间、政治现象之间的联系, 以便探索政治运作和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 并为提出的政治理论学说提供检验。[7]行为主义政治研究中的定量研究, 是通过一定的计量手段将一定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特征以一定方式明确地标示出来, 并借助于对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比较研究和分析确定事物的现状、力量对比、主次矛盾和发展趋向。因此, 定量研究力图将主观价值判断预先排除在研究之外, 使研究者在”价值中立”的前提下收集数据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3.行为主义政治研究强调实证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政治研究的实证方法是针对传统政治学方法论的思辨倾向提出来的。实证方法是行为主义政治研究的第二面旗帜,其要义在于反对意识倾向,主张“价值中立”;反对思辨倾向,主张实证研究。行为主义政治研究中的实证研究包括四方面的主张:一是强调政治学是一门预测与解释的科学,因此必须不断地探究政治行为的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变量;二是强调政治学的基础是实际可观察的现象,因此政治学研究要建立在可观察的经验事实基础上;三是强调政治学研究的资料应当量化,而且只有量化才能发现规律及各种内在的关系;四是强调为了有效地解释和描述政治现象,政治学研究应当效法其它社会科学的技巧、技术、概念。行为主义政治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模型也可分为五个层次:首先,确定研究主题,并观察政治现象。其次,构建相关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假设。第三,设计指标,并根据表现出来的相互关系确定关系模型。第四,收集资料。第五,整理数据资料并得出结论。

4.注重对政治过程、政治行为及政治环境的研。行为主义政治研究认为政治是一个过程,在政治制度与体系之外的政治过程往往更能显示政治的实质。“政治过程”这一极具革命性的观念导致了政治学研究课题的变化。传统政治学热衷于研究政治制度、宪法、主权、司法机构、国家等,把国家作为研究的永恒主题。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把政治学研究看做为一个过程,注重研究政治参与、民意、政党活动、投票行为政策制定、冲突、革命等等。主张将人的行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范围也扩大到对政党制度、集团政治、选举行为等方面的制度研究。

三、对行为主义政治研究的简要评价

行为主义作为20世纪西方政治学领域流行的思潮,它提出的一些新方法、新观念,对政治学研究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的一些方法在今天政治研究中任然值得我们借鉴。它最终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并被扬弃,走向后行为主义。它的出现和发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不足之处。下面对行为主义政治研究作简要评价:

1.关于“价值中立”。行为主义者认为只有坚持“价值中立”才能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对它进行价值判断,就不能够研究政治现象。首先,政治学研究主体就无法做到“价值中立”。作为政治研究的主体的人,是不可能摆脱政治价值束缚的。人是道德的动物, 科学进步并未消

灭道德和价值, 任何人都不能永远保持价值中立。其次,政治研究客体必须包括价值判断。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来看,政治学也与利益、价值的范畴密切相关,因为政治的目的总是要追求一定全局利益的。最后,政治研究结果必须涉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相关研究表明,行为主义政治研究也并没有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如:行为主义者达尔在《政治科学的行为主义》一文中尖锐地批评行为主义的事实与价值分离的观点,指出行为主义难以运用历史知识,难以用想象力去做预测。同时很多行为主义者也对“价值中立”进行反思。阿尔蒙德也曾对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进行反思。认为:“政治分析家们往往都回避对政治体系的评价问题,这常常是自欺欺人的。要解决隐含自爱选择问题和观察角度中的价值倾向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正视所有类型的政治价值”。伊斯顿也认为:“政治学永不能成为‘价值中立’,‘价值中立’的观念,实际上是一种迷思。”“我们在从事研究时不能像脱掉自己的外套那样轻易抛弃我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处世之道的组成部分,只要我们具有人性,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些心态和爱好将与我们同在。一种摆脱价值观念的社会科学的理想,已经显出它自己是个妄想。即使一个研究工作者宣称自己不偏不倚,他无疑地只是把他的道德观念深深地掩盖起来,连他自己可能也不加以注意”。

2.关于定量研究。不是任何人的任何政治行为都是可计量或可经验观察的, 也从来没有统一的、可靠有效的测量工具能够度量人类的政治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人类的政治生活是不确定的,其中的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或然关系太多;二是人类的政治生活是不可计量的;三是人类的政治生活是不可重复、不可预测的。同时,过度的定量分析已经损害了政治学的目的,使之局限于政治现象中琐碎和细小的东西。一味强调研究对象是否易于度量,而不是着重于它在理论上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3.关于实证的研究方法。在政治学领域,实证研究方法不是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的唯一选择。一是实证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所致,实证研究方法总不能一直使科学研究的正确结论。二是政治学领域中研究的对象与自然界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伟大成就,不一定能够在政治学研究方面派上用场。政治学不可能像行为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成为一门科学,因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涉及人类行为;与自然现象及过程

不同,人类行为十分复杂,没有规律性,缺乏稳定性,牵涉到太多的偶然性和变量;人类行为以及政治行为是独一无二且不能重复的,不能做实验,科学方法不能处理无穷的偶然性,因而寻找行为的规律性是徒劳无功的。人类行为所具有的某些基本特征决定了政治学“要永远被科学逐之门外”。尤其是政治现象,本身就包含着参与政治生活的人们的各种观念和自我理解,因此,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在政治学中,更有必要依赖于政治行动者“本身具有的观念才能解释他们的行动,研究者必须根据行动者的动机、所处的社会的习俗和基本概念来解释其行动的意义”。

行为主义政治研究方法在20世纪中期迅速发展,并走向了繁荣。主要在于它对传统政治研究方法的革新。在繁荣近20年后,又被扬弃,走向衰落,其根本原因在于行为主义政治研究方法论的局限性。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政治学研究领域,方法论的革新很重要。我们要吸收借鉴行为主义政治研究方法论的重新,来加强对政治学研究。

注释

[1]马起华:《政治学性质与方法》,(台湾)汉苑出版社1988年版.

[2]严强,张凤阳,温晋峰.宏观政治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戴维·伊斯顿.马清槐译.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胡杰,美国行为主义简介[M].国外社会学,1983.

[5]钟欣,后行为主义评析[M].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

[6]叶丽娟,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李晓鹏,政治学研究中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探析[M].高等函授学报,2010.

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期刊名称主办单位通讯地址 1 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市台基厂头条3号(100005) 2 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甲2号(100081) 3 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4 **中央党校学报**中央党校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100091)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所北京市西单西斜街36号(100032) 6 当代世界**中央对外联络部北京市复兴路4号(100860) 7 东欧中亚研究中国社科院东欧中欧研究所北京市张自忠3号东院(10007) 8 当代亚太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北京市张自忠3号东院(100007),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9 欧洲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493室(100732) 10 瞭望新华通讯社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100803) 11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山东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学院,山东大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研究所济南市山东大学第66信箱(250100) 12 外交学院学报北京外交学院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24号(100037) 13 日本学刊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北京市张自忠3号东院(100007) 14 西亚非洲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市鼓楼西大街158号(100720) 15 美国研究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16 拉丁美洲研究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北京1104信箱(100007)

国际政治研究-注释体例

《国际政治研究》注释体例 一、 总则 1、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每页依序重新编号。 2、一般情况下,引用外文文献的注释仍从原文,无须另行译出。 3、文章正文后不另开列“参考文献”。 4、所引资料及其注释务求真实、准确、规范。 5、本体例经刊行生效,也在本刊相关网页发布,敬请查阅参照。 二、中文文献 (一)一般著作 1、专著。其注释各个类项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 编著、译著基本一致。例如: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1页。 司马迁:《史记》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95页。 2、编著。应在编者姓名后加“编”或“主编”、“编著”。例如: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8-49页。 3、译著。在著者姓名前可以“[]”标明著者国别;在文献名之后,可标明译者。例如: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第15页。 4、如著者、编者为二人,两者姓名之间以顿号间隔;如为三人以上,可省略为“***(第一责任者姓名) 等(编)”。例如: 王正毅、张贵岩:《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3、207页。 刘继南等:《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王振华等主编:《重塑英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二)单篇文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1.政治学的规范性一般指的是政治哲学,政治学的科学性一般指的是政治科学。 2.政治科学3次发展高峰:a.芝加哥高峰b.行为主义高峰c.理性选择/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高峰。 3.行为主义特征:规律性;可证性;技术性;数量化;系统性;纯科学;整合性。 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定性研究:就是指没有具体的数字,从理论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如果结合实例,便可做成实证研究。定量研究:是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调查问卷、相关指标的设计,然后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对问卷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统计计量研究或数学模型研究,以根据数据模型的计算结论得出有倾向性的意见。 5.规范研究: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它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坏”做出判断。 6.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7.概念的功能:a.分类;b.比较或排列;c.量化;d.设模。 8.概念的评估:a.概念的经验内涵b.概念的系统内涵c.概念的有效性 d.概念的可靠性。 9.政治心理的特性:a.自发性b.社会性c.复杂多样性d.相对稳定性。 10.政治心理学的学科特点:a.从微观的政治心理出发,对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b.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c.更强调科学的方法,以判断数据收集过程的可靠性以及用于验证前提假设的证据之有效性。 11.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三种范式:a.心理-政治学派:强调政治心理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表现形式,注重揭示政治活动的心理规律(伊文、狄伦佐)b.政治-心理学派:重点探究政治过程乃至社会经济过程对个体的影响(华生、托尔曼、斯金纳)c.政治-心理交互作用学派:场心理学: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k.温勒) 12.人格对政治的影响:政治效能感;权威主义;离群和疏远;权利动机;教条主义。 13.理性选择分析方法:运用演绎-推理法则来建立理论。它的方法论具有追求形式和简化的特征,接受个体主义的原则。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一、政治相关知识简介 (一)词源 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二)定义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完整版)心理学研究方法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理论基础与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与应用能力。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它的研究主题十分广泛:即涉及人的心理也涉及动物的心理;即涉及个体的心理也涉及群体的心理;即涉及有意识的心理也涉及潜意识的心理;即涉及与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也涉及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心理。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由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经验的或实证的资料为依据的,因而使心理学与哲学相区别,也与人文学科相区别。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家在探索心理与行动时所做的一切,有助于考生将来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性质,了解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征及基本步骤,理解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规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识记: (1)心理学的含义; (2)心理学科学研究的特征:系统性、重复性、可证伪性和开放性; (3)知情同意。 2、领会: (1)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 (2)心理学研究主要包含哪几个步骤; (3)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3、应用: (1)根据科学研究的特征来分析某些心理学的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及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来分析是否可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欺骗的方法。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⑴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汉斯·摩根索) 2、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时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 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3、理想主义:现代国际关系学上的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形成最 早的一个学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理想主义的主要主张:第一,人性可以改造; 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第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第六,公众舆论也可确保世界和平。 4、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修 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等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爱德华·卡尔。战后该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汉斯·摩根索及其《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主要主张:第一,人性本恶;第二,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行为体都不能代替它;第三,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第四,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式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第五,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第六,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均势。 5、新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是肯尼思·沃尔兹1979 年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修正、改造和补救。新现实主义的两个修正:⑴目的与手段:权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家最关心的是安全;⑵原因与结果:权力政治是国家与由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6、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亦称跨国主义、国际自由主义、全球主义或契约制度主义等。是对传统现实主 义进行的“科学的修正和补救”。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一书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与现实主义相比,新自由主义不仅关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而且关注更广泛的行为者和更复杂的国际关系,不仅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而且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问题。由于这一理论强调以国际制度和国际机构来管理相互依赖,因此人们认为它继承了理想主义的传统,因而获得了“新自由主义”之名。 7、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标志是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 表的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成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标志是1992年温特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90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标志是1999年温特出版《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建构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强调共有理念。第二,有目的之行为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表达一种整体主义或曰“结构主义”的研究方式。 又被称为“结构理论主义”。 8、国际社会:是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填空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___社会时期。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3、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____________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4、直到________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 6、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____________和有意识两个方面。 7、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____________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8、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____________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价值形态、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制度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 9、政治行为研究属于____________政治研究。 10、西方现代政治的学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____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____________上层建筑和____________三大结构。 12、微观的政治科学研究技术,指的是在政治科学____________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具体的工具性的、手段性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13、东方传统的政治学,以中国传统政治为代表,是一种____________的政治学。 14、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____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5、________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二、选择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时期。 A 封建 B 奴隶 C 资本主义 D 原始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全)

2.3.4政治学习方法 一、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旦尝到了学习政治科的甜头,就能改变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感觉政治课枯燥的问题。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二、科学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般学习方法 1.预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得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输入的信念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保持记忆的时间要长得多。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预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从近期效应看可以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从远期效应看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 搞好预习要求做到: (1)列预习提要:要带着老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去预习,边读边思,并列出提要,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可以利用标题、不同字体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体系,以便我们有轻有重、有精有粗地阅读教材。 (2)做好笔记: 在书上,做出眉批,在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哪些是语言叙述属文法方面的内容,可以不管它。另外自己还要规定一些常用符号如△,☆,━等,可以加上框、线、点、圈、标号、点评、注释符号,留下预习的“痕迹”。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品质。在预习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教材本身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掌握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持之以恒:搞好预习还必须有决心、有恒心、有自信心。预习是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和运用检测良性循环学习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只有坚持一个时期才能看到效果。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 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听课要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握老师如何分析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老师提出问题,要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还可利用教材的"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忆一忆"、"说一说"、"算一算"、"查一查",以及"小资料"、"语录"等栏目促进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只要长期坚持下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听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地做笔记也是检验是否能调动多个学习器官听讲及听课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笔记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对我们的学帮助很大。笔记内容不能仅限于老师的板书提纲。它还应包括:(1)老师对课本上落后于社会现实的知识进行的更正补充。如党在政治、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社会现实的新变化——银监会设立、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的变化、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的变化过程、国家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等等。 (2)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这种问题因人而异。预习时的难点也是听课时的重点,把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在笔记中,复习时多加思考,可使知识掌握得更加巩固。 (3)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4)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和对易混淆知识进行的对比。如高一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李连江教授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有句名言:有能力者,研究科学;无能力者,侈谈方法。这句刻薄话不足以动摇方法论家的自信,但能让对方法论期望太高的学子冷静。 政治学有方法,方法有教材。可惜有些教材失于故作高深。少数方法论家喜欢以稀粥冒充参汤,设立人力不能及的高标准。诚恳的学者,著述遵循常规,多论通途,少议歧路。结果,总结经验,常变成只谈有用的成功经验,舍弃更有用的失败经验。从学的方面看,只懂方法论的字面意义,顶多学会纸上谈兵。要体会深层意义,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要学会做研究,唯一途径是实做研究。 照逻辑顺序(请注意:不是时间顺序),研究包括六个环节:选题、材料、文献、分析、写作、发表。依次讨论,最后发点感慨,算结语。 选题。政治学与医学有可比之处。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疾病,有夺命的,如癌症;有伤痛的,如关节炎;有烦人的,如粉刺。政治学的主要对象是损害普通人权益的政治制度、行为、文化和价值观。研究中国政治,不妨先想想公认的重大问题,如黄炎培与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讨论过的历史周期率。选题时,先决定是否关心这些问题。确定了选题方向,再参照正反两面标准。正面,最低标准是决策者是否重视,最高标准是老百姓是否关心。反面,选题须过哂笑关,不能让同行窃笑,不能让研究对象嘲笑。一个问题,人人能说几句,个个言之成理,最好回避;只有专家敢说几句,其言未必成理,才可能成为课题。 材料。材料是自己独有的经验内核,可以是新事实、新数据,也可以是旧数据的新组合、新处理。有经验内核,研究才有根。获取经验内核,常用三种方法,各有注意事项。访谈,须端正态度:是学生请教,不是“微服私访” ;有备而来,期待惊奇;存疑不质疑,追问不挑衅;不指望获得“标准答案”,更不越俎代庖;用具体问题开头,多问“当时怎样”、“后来怎样”,少问“是不是”、“对不对”。整理访谈时,小心鉴别基本实情、疑似实情、策略应答、诚实谎言、选择性记忆、事后合理化。尽信访谈,则不如不做访谈。问卷调查,应参考现成问卷,尽量少照搬;问题和表述最好来自访谈;抽样、操作要严守程序;好样本与好问卷不能兼顾,宁可牺牲好样本。看文字材料,专注纪实。遇到翔实调查,特别是新华社记者的报道,不妨像品文言或啃外语一样精读。 文献。要运用文献,而不是综述文献。学者的天职是创新,整理文

(完整版)06059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重要概念 1、研究的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2、内部一致性信度:主要反映的是测验内部题目之间的信度关系,考察测验的各个题目是否测量了 相同的内容或特质。内部一致性信度又分为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 3、外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景条件以外的程度。 4、半结构访谈:半结构化访谈指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该方法对访谈 对象的条件、所要询问的问题等只有一个粗略的基本要求,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做出必要的调整,至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访谈对象回答的方式、访谈记录的方式和访谈的时间、地点等没有具体的要求,由访谈者根据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5、混淆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 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 淆。 6、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接受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7、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断。 8、统计回归效应:在第一次测试较差的学生可能在第二次测试时表现好些,而第一次表现好的学生则 可能相反,这种情形称为统计回归效应.。统计回归效应的真正原因就是偶然因素变化导致的随机误差,以及仅仅根据一次测试结果划分高分组和低分组。 9、主体引发变量: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征在研究过程中所引起的变量。 11、研究的信度: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换句话说,若能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叫信度,有时也叫测量的可靠性。 12、分层随机抽样:它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成各种类型(或层);然后根据各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的比例,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照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13、研究的生态效度:生态效度就是实验的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试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4、结构访谈:又称为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结构访谈对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访谈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访谈者回答的方式等都有统一的要求。 15、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者(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处理。

《政治学研究方法》参考资料

1.政治学: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科学,强调政治学研究的工具性,价值中立。 3.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 4.传统主义政治学:(体现价值)规范研究、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 5.行为主义:把政治现实中可以实际观察的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作为研究重点,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治学。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研究模式是把自然科学研究中通用的逻辑与原则,移植到政治学究领域中来所形成的特定的研究目的、对象、方式的总和。 7.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8.事实:是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 9、价值:是人们对于事实的一种态度。 10.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它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坏”做出判断。 11.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

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按规则是利益最大化。 12、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13.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14.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15.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16.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因某种优势而拥有的对社会或他人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是一种能力,凌驾于他人之上,要求他人服从。 17.角色: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它既指的是模式化的并具有特征的社会行为,又指的是社会参与者所假定的角色与认同,最后还包含着角色表演者所遵循的行为期待。 18、集团: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指多个公司在业务、流通、生产等等方面联系紧密,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公司(或者企业)联盟。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概念解释(5*4=20)、简答(3*8=24)、案例分析(4*10=40)、研究设计(1*16=16)。本资料包括老师提到的概念解释和简答,案例分析和研究设计来自于课本挑战性问题。本资料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 1、研究假设(Hypothesis):是由理论所推衍出来的更为具体的预测,是针对研究问题提出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的、推测性的解答。 2、实验混淆(confounding):如果我们所设定的自变量其发生量的改变时,另一个已知或潜在的变量亦随之有量的改变,则这两个变量的作用就发生了相互混淆。 3、观察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指不同的独立的观察者针对同一观察所做记录的一致性程度。 4、便利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主要根据获得调查对象的容易程度和调查对象参加调查的意愿所进行的。便利抽样是所有取样技术中花费最小的,抽样单元是可以接近的、容易测量的,并且是可以合作的。便利取样是非随机抽样,所选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 5、假相关(spurious relationship):如果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第三个变量进行解释,那么这种关系就被称之为“假相关”。 6、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指仅根据可观察的程度来解释概念,这个观察程度是来产生和测量概念的。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7、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 8、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指实验中的自标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在试验中:当自变量发生变化时因变量随之发生改变,而自变量恒定时因变量则不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 9、交互作用(interaction effect):是指一个因子的效应依赖于另一个因子的不同水平,当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在另一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存在差异时,就表示出现了交互作用。10、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是被试在充分理解研究性质、不参加的后果、影响参加意愿的所有因素后,明确表达参加研究的意愿。 11、统计效力(power):指研究者在进行统计检验时,正确拒绝虚无假设的可能性,换言之,就是当存在真正效应时检验发现效应的概率。统计效力受到统计显著性水平、处理效应大小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一、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 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 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 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 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 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 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 的主要目的。 二、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 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与帝国主义时代激烈的国际斗争,尤其是一战的爆发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战惨烈和损失空前,冲击了近代史长期以来的欧洲中心地位,战后苏俄诞生,这一切对国际社 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对各国的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 响。 (科技革命的推动、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殖民政策) 二、层次分析法 三、国际政治学主要的理论流派及冷战结束后的发展,基本概念(国 际无政府状态、自助、安全困境、国际制度),重要著作和作者四、国际体系、国际政治格局及其基本类型 2.国际系统 国际社会就其一般特征而言,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即国际系统。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复习提纲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复习提纲 1、政治科学与传统政治学在方法论上有何区别?行为主义政治学运动对传统政治学转向 政治科学起到什么作用? 2、建构纯粹经验理论可能吗?为什么? 3、政治研究范式与意识形态的联系。 4、通则或理论是对政治现实的简化,这种简化有何意义? 5、试比较下列四组概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 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6、政治学研究方法中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对个体在政治活动中作用的理解有何不同? 7、概念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内涵。 8、命题、通则、假设、定律的含义和联系。 9、荒谬的通则和虚假的通则有何不同? 10、一个科学通则必须满足的三个要求。 11、用归纳法检验假设可靠吗?为什么? 12、政治科学研究也能用实验方法吗? 13、政治学研究中模型的含义,根据模型的抽象程度可以把模型分成哪几类? 14、模型的两大功能。 15、理论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6、解释的完整性。 17、模型与理论的关系。 18、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三种流派的特点。 19、人格理论的两大分析框架的基本内容。 20、政治心理的结构和作用。 21、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22、理性选择分析方法的特点。 23、奥尔森集团行动分析的逻辑。 24、博弈论的核心,博弈的基本分类。 25、精英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26、角色分析方法的评价。 27、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28、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评价。 29、小团体分析方法的主要观点。 30、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发展和演变。 31、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的核心特征。 3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主要思想。 33、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分析模式和阿尔蒙德政治系统分析模式异同。 34、政治系统分析方法的评价。 35、政治沟通分析方法的评价。 36、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基本内容。 37、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的基本内容。

心理学分析研究方法纯手打整理重点

变量:属性地逻辑组合,通常用定义来解释或限定.自变量—实验条件(操控); 调节变量:所要解释地是自变量在何种条件下会影响因变量,也就是说,当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地相关大小或正负方向受到其它因素地影响时,这个其它因素就是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地调节变量.中介变量:不可观察地,而在理论上又是影响所观察现象地因素 因变量—所需测定地特征或方面(可测量)额外变量—对因变量有一定影响,但与该次实验研究目地无关地变量(控制:屏蔽、中和))随机误差:可见误差.偶然地、随机地无关变量引起,较难控制,无规律可循;影响信效度.系统误差:常定误差.常定地、有规律地无关变量引起,其方向和大小地变化是恒定而有规律地.影响效度. 无关变量地控制:、消除法排除或隔离无关变量对实验效果地影响.标准化指导语、双盲程序、内隐测量、恒定法实验期间,尽量使得所有地实验条件、实验处理、实验者及被试都保持恒定.研究在同一时间、地点举行,程序、拉丁方设计、平衡法设置使得无关变量对所有地实验组和对照组地影响都均等、统计控制:一种事后补救,统计隔离无关变量地影响,协方差分析,偏相关.操作定义:描述所界定地变量或事项如何测量,包括:工具,方法,程序.将变量或指标地抽象称述转化为具体地操作称述地过程. 、简单随机取样(不作任何预处理,适用范围:对总体中各类比例不了解或来不及了解地情况)) 抽彩法(充分搅匀))随机表法(随

机进入))随机函数法(种子问题) 、分层随机取样:对总体进行预处理,分成若干层次后然后独立地从每一层次中选取样本. ()比例分层取样:按每一层次个体数量占总体中地比例决定该层次样本地数量. ()非比例分层取样:每层次中样本量不按该层次在总体中地比例抽取,而是根据研究者对不同层次个体地研究兴趣和侧重程度确定比例地大小. 、内部效度(逻辑度与额外因素影响度):研究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地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成熟因素、历史因素、被试选择上地差异、 研究被试缺失产生地效应、前测地影响、实验程序不一致或处理扩散产生地效应、统计回归效应、研究条件与因素间地交互作用.、外部效度:可细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研究结果能一般化或普遍化到样本来自地总体(总体效度)和其它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生态效度)中去地程度,即研究结果地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影响因素:.取样代表性;.变量地操作方式不准,致使研究地可重复性差;.研究对被试地反作用;.事前测量与实验处理地相互影响;.多种处理地干扰;.实验者效应.研究地人为性;.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地交互作用.提高方法:严格控制;做好取样工作,包括被试取样、实验情境、研究工具、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文

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 学院:哲学与政治学学院 专业: 2010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生姓名:海啸 学号: 201003402118 指导老师:赵丽珍

摘要::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提高行政效率既是公共行政的宗旨,也是公共行政活动的起点和落脚点。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既是政府机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现状、原因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对提高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的方法、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能为新时期政府转型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行政效率现状分析改进方法政府 前言:行政效率在政府行政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提高行政效率可以优化整个社会各方面发展环境。第二,行政效率也是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第三,行政效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提高行政效率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塑造政府和公务人员在公众中的形象的重要手段。高效率的政府会赢得群众和社会的好评,从而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而良好的政府形象无疑会提高政府公共部门的权威,容易形成政府与公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胜互动关系,有利于降低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本,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行政效率概述 (一)行政效率的基本概念 效率(efficiency)一词在英文中一般理解为“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一般也称

为机械效率或技术效率。而所谓行政效率,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取得的工作成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比率。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能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判定政府工作状况的综合指标 。 (二)制约行政效率的三大要素 1.经济要素——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是用于行政活动的成本,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政权获取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消耗的行政资源。从其内容上看,它大致包括三个部分,行政设施成本、行政制度成本和行政人员成本。 一切对效率的追求,都应当遵循经济原则。那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在追求尽可能大的效益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从这个原则上讲,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途径自然是降低行政成本。 2.时间要素——行政速度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句格言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它同时也揭示了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决定方面,那就是速度。 但就行政效率而言,速度并非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速度。它所带来的提前不一定有积极意义,而延误则必有消极影响,这种合理的速度标准是指行政服务对象希望的“快”和可以接受的“慢”之间的结合。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越高,组织越严密对时限的意义就越重要。 3.效益要素——行政行为的正确度 行政行为正确度是评价行政效率的基础,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行政行为的正确度由三个基本评定要素构成:合法性、合理性、满意度。 首先,我们要看行政活动的总方向和性质,即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其次,再看各项行政决策的质量,即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和现实条件;很显然,只有当一项行政活动都符合了上诉的要求,我们才能够说,这项行政活动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