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概述

移动互联网概述
移动互联网概述

浅析移动互联网行业现状

成蕾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09211114班30号09210423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背景及现状,并讨论了现阶段移动互联网领域所呈现的新特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最后从整个产业链的几个方面: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终端厂商的角度,对移动互联网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趋势作出浅层分析。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平台应用用户

毋庸置疑,随着智能终端、3G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2012年时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2012年0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0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其巨大的潜在商用价值身为业界所看重,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新热点。

移动互联网通过移动终端面向用户提供服务,完成多种信息的处理,这一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已经超越了一个企业甚至是某个行业能够单独完成的范围,芯片厂商、终端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需要在软硬件、业务平台、应用服务、运营等多个方面开展全面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连中某一环节的核心企业,都在以某种方式,努力地整合产业链的多种资源,协调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团结合作,并缔结为具有一定组织秩序。规模化效益的产业联盟,形成具备一定竞争力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竞争的核心,将是不同类型产业联盟之间的竞争。

1.移动互联网概念介绍

正如1990年微软针对个人电脑推出Windows3.0,以及1995年Netscape Brower针对桌面互联网所做的创新一样,苹果公司在2007年1月9日推出的

iPhone拉开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幕。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移动互联网变革,便始于此。随着无线网络的完善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进入2011年以来,许多人都拿起手机织起了“围脖”,使得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移动通讯的迅猛增长和互联网的普及是信息领域里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是人们的梦想,有着广阔动人的市场前景。

目前很多人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是灰暗忘在移动终端上的延伸,是“移动+互联网”,是对互联网的维持性创新。但其实移动互联网不只是这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会给传统产业和信息应用带来变革性的发展机遇。得益于移动通信、智能终端、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实现了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服务的内容和功能。这样说来,移动互联网行业更像是“移动*互联网”的倍增效应,是对互联网的破坏性创新,潜力超越我们的想象。

图1:移动互联网和桌面互联网,移动网的关系

2.移动互联网基本要素

2.1硬件:网络与设备

从网络部分而言,理论上互联网是没有拥有者的。但移动互联网并非如此。在中国,有三家运营商运行着制式完全不同的3G网络:中移动(中国自行研发

的TD-SCDMA)、中联通(欧式WCDMA)、中电信(美式美国CDMA2000)。这三股势力各有各的长处,中移动胜在长期在移动领域中称雄,中联通胜在网络最成熟,设备提供厂商最多,而中电信则胜在相当雄厚的实力。

无论是怎样的一个网络,中国的运营商之强势,所有搞移动开发的业者都领教过一二。当年国内民族电信制造业四大公司“巨大中华”中的华为现在返身突入终端消费者市场,走的就是“做运营商身边的人”的路子。它和中电信紧密合作,力推千元以下的android智能手机。这一招相当明智,因为在中国,不取得运营商的支持,就很难在移动互联网行业里立足。而得到运营商的大力支持,那就事半功倍。

不过,接入网络,总是要一样设备来接入的。目前国内最流行的就是两种设备:智能手机和基本以iPad为主的平板电脑。对于后者来说,因为平板电脑几乎就是iPad的市场,开发者无需考虑太多的设备适配性问题。但对于前者,这几乎成了开发者的一场噩梦:用户得不断地在各种屏幕制式的各种系统的智能手机上去调试用户的应用。这和做网站是完全不同的路径。相对而言,一个建站者,几乎很少考虑用户究竟是什么系统什么浏览器,也不需要大量的测试人员来测试网页在不同电脑上的表现。而移动应用开发者,在测试调试这块上的投入,远远比做传统互联网来得高。

2.2用户:中国移动网络群体

中国的桌面互联网,最初的尝鲜者是所谓的“高端人群”,也就是高收入、高学历或高敏感度人群。接入桌面互联网所必须有的设备:电脑,既贵且需要一定的知识才能掌握使用方法,而且网络接入成本也比较高。但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则恰恰相反,它的先发使用人群,是从城市务工人员、农民工等开始的。这类群体有接入网络的需要,但他们只有手机这个设备。他们并不像高端人群那样有电脑、上网本、平板,也不是坐办公室的。在一天的工作中,总有闲暇的时间(但又不能离开工作岗位)需要打发,手机就成了唯一的工具。不过,这个群体通过手机上网基本上还是2G网络。

但是,如果把WIFI这种上网方式也纳入到移动网络中的话,WIFI群体又回到了桌面互联网早期人群的特征。当下的中国,WIFI热点的布局非常快,主要

的推动者是中移动。中移动的 2G业务是一座金矿,拼命发展3G业务,对这座金矿有一定的冲击。但到底未来还是属于移动互联网,中移动在发展4G技术的同时,用WIFI的方式来占据移动市场。对于它而言,多年的移动领域经营,建立了大量的移动机房,上一个WIFI热点,成本并不高。故而,中国移动网络人口出现了3G/2G相对低端化,WIFI相对高端化的特征。

3.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分析

从2007年开始,移动互联网进入到了第六个年头,前面5年的铺垫已经为随之而来的井喷做足了准备。

3.1市场规模

2010 年中国 3G 部署和推广渐入佳境,用户规模及终端出货量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产业链迅速整合成型并扩大发展。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移动互联网企业、终端/设备厂商、信息服务提供商均采取优势业务延伸策略试水移动互联网,从终端到应用探索传统业务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整合。这些因素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发展。2010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202.5亿元,同比增长31.1%。预计随着细分行业的发力及新型服务创新,2011 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将迎来强劲增长。

图3-1:2008-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

3.2用户规模

2012年0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在2013年,手机网民数已首次超越PC网民数:

图:3-2各类终端用户发展预测

根据友盟的调查显示,2010年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省市中,北上广苏浙五省市位列第一集团,占比 48.8%。

图3-3:中国手机网民地理位置分布

3.3移动终端规模

从2010年苹果的iPhone 4和iPad发布以来,国内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率快速上升,已经成为互联网终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手机游戏、手机支付等概念也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日益火热起来,而移动智能终端所依赖的无线互联网也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互联网的下一个增长点。

目前国内外的互联网以及IT巨头都对移动智能终端非常重视,苹果、谷歌、微软等公司都在以不同的策略在这一市场进行竞争,其中苹果公司依靠iPhone

和iPad系列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其市值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增长,甚至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

国内众多厂商在这一领域里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各自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最近阿里云公司发布的阿里云OS更是揭开了云计算智能手机的篇章。

目前国内使用率最高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一直是以诺基亚为主导的

Symbian手机,Symbian系统以易用著称,是诺基亚手机帝国的象征。尽管Symbian 手机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但由于Symbian与新一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相比早已老旧不堪,导致其在智能手机市场领域中的版图被一步步的蚕食,诺基亚自己对Symbian的信心也在不断下降,正在逐渐减少对这一系统的投入而转向其他领域。

图3-4:目前国内市场手机操作系统占有率

在智能移动终端里的另一部分是平板电脑。以便携、娱乐、顺畅的触控体验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的平板电脑一出世,便成为时尚数码市场中的宠儿,其中的王者是苹果公司的iPad,目前iPad在平板电脑市场中的地位可以与Windows在

桌面操作系统中的地位相媲美,其使用人数和页面浏览总量在不断快速增长,现已超过了iPhone手机。

尽管在iPad推出前后,就已经有厂商迅速的推出了使用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但综合性价比以及使用体验来看,还没有任何一款能够与iPad相比。不过进行Android平板电脑开发的厂商数量在不断增加,谷歌也已经推出了适合平板设备的Android系统,这一平台下的平板电脑还会有一定的发展。4.移动互联网新特征——社交化、碎片化

日前,蚂蜂窝CEO陈罡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在访谈中,他指出了目前互联网的两个特征,社交化和碎片化,并表示这两个特征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进程。陈罡说:“在社交化和碎片化的推动下,互联网进入了移动时代.大家更希望随时随地去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功能逐渐成熟,设备不断完善,这种时候,其实整个互联网真的是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

碎片化时间的好处是,谁占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谁就更易获得成功。诸如愤怒的小鸟这种社交小游戏,在等地铁、等出租等时间都可以玩;诸如新浪微博这种信息分享及获取工具,在坐车、吃饭、午休时都可以上,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能够尽快的把信息以140个字的方式传播给用户,或者随时随地关注各种时事政-治信息。

然而信息碎片化的结果是,信息的总量在增加,但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却越来越少;所以,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被全新的传播体系取而代之,这就是以人际关系或兴趣细分为节点、以SNS或者轻博客为代表的全新信息传播体系。

在SNS与轻博客中,信息仍旧以碎片方式传播,但效率更高。用户可以在一些SNS网站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屏蔽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从而获取有效信息;用户也可以在轻博客社区中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关注它们。

可以说碎片化造就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正迎来碎片化时代。中国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走短、平、快路线,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时事政-治的需求,就像传统平媒的报纸;另一个是根据人际或兴趣进行细分,走精美与深度内容,就像传统平媒的杂志。与传统互联网与PC端一样,谁能主导用户并享有碎片化时间,谁就能成就未来。

5.移动互联网行业趋势分析

2010 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元年,各方都在加紧市场布局,抢夺先机。根据对移动互联网的长期观察,市场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日益交错,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由原有的电信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逐渐演变为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终端厂商等多种角色主导的产业链。随着第三方支付渠道的不断完善,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领导位置受到挑战,电信运营商为了避免管道化,逐渐向内容层面、平台构架层面延伸,拟贯通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从长远来看,产业链中的参与者仍将以竞争合作发展为主。

●电信运营商:主要提供2G/2.5G/3G 网络带宽;

●互联网企业:主要提供新闻资讯、影视、娱乐等内容;

●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内容整合与适配,应用服务开发与运营;

●终端厂商:提供手机及其他移动终端。

图4-1:产业链中参与者关系

2、互联网商业模式逐渐向移动互联网渗透:

这种商业模式的渗透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企业的移动化,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如腾讯、百度、新浪、盛大等都不同程度地在布局移动互联网,由原有的 SP 业务逐渐成立专职的移动互联网事业部,并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布局加以推进。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应用移动化,即时通信、电子商务、支付、SNS、安

全、搜索引擎等应用都有对应的移动互联网端的应用,这种对应容易直接移植其在互联网端的商业模式,有利于移动互联网应用商业模式的构建。

3、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多元化,用户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随着移动互联网网络条件日趋改善及终端品种的日渐丰富,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产生,由最初的工具化应用到娱乐化应用再到商务类应用,如手机游戏、移动SNS、LBS、移动阅读、手机浏览器、移动电子商务、手机支付等。从用户的认知角度分析,目前,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工具类应用的认知较高,其次是娱乐类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认知将会延续互联网应用用户认知的过程,由此,预计未来移动互网娱乐和商务类应用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4、终端厂商角逐移动互联网,带动市场进一步细分和深化:面对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终端厂商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随着终端制造技术的提升和手机操作系统的多样化,未来智能手机出货量和普及率将逐步提高。此外,传统终端/系统设备厂商、手机制造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纷纷进入智能手机领域,通过终端整合相关应用及业务,加速智能手机中低端化趋势,带动产业链变迁,促进 3G 和移动互联网市场总体发展。未来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中,手机操作系统厂商的优势将逐步提升,未来智能手机的市场竞争将转化为对手机操作系统用户的争夺。

5、平台化及开放,逐步成为产业链参与者的共识:

平台化是 2010 年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关键词。运营企业通过平台搭建和开放API接口,使开发者和其他企业分享其用户流量及用户产生的内容,实现应用开发的创新和用户需求、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增加运营企业对产业链的话语权,实现产业生态的良性运转和共同成长。

目前,微博、SNS、位置签到、应用商店均已参与到平台化趋势中来,未来受益于平台共享带来的资源,应用开发技术创新和营销推广的成本将不断趋于降低,开放所形成的以平台为核心的商业秩序和产业格局将对未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各细分领域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爱宝等. 《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2

[2]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2.7.

[3]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