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糊涂的人生哲学

关于糊涂的人生哲学
关于糊涂的人生哲学

关于糊涂的人生哲学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我解嘲说

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

又如何呢?

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

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广陵奇才——郑板桥传》

抗议之声说

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

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向他求字画。

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惨像,心力不支,非常忧郁。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

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抗议之声。

心安理平说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

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

关于糊涂的人生哲学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 1.引言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 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对于21岁的史铁生来说,是跌入了黑暗的地狱,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的送到了轮椅上。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追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可是命运却给他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顾着老黑

苦难中的生命意识_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2009年4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p r,2009  第31卷第2期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131No12 苦难中的生命意识 ———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姬绪进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史铁生是一个经历了种种苦难的当代作家,他用手中的笔不断地书写着、歌唱着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苦难的生命体验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主要的一座丰碑,他用沉重压抑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的世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人生的精神解脱: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在于过程。 关键词:史铁生;生命意识;当代小说;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Ⅰ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9)02—0096—05 收稿日期:2009—01—21 作者简介:姬绪进﹙1982—﹚,男,陕西子洲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 ———路遥“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1]史铁生总是平静地,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生命相关的消息。他在残疾的打击下,在死的诱惑下,经过苦苦的挣扎,最终走了出来,并认识到人类共有的困境,透析了生命,升华了死亡。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作家,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多了一辆轮椅车,少了一双健康的腿。这个“特别的礼物”出现在他21岁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送到了轮椅上。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探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可是命运却给他了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料着老黑牛与红键牛。没想到,腰腿的疼痛竟成了他的克星,使“喂牛”竟成了他生命中永久的回忆。他在最爱动的时候,被困在了轮椅上,这是怎样的灾难,又是何等的残酷。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不相信自己将要在轮椅上度过还没有真正开始的人生。他还存着一丝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甘愿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洗、敷、熏、炙”,“最后一回,我的胯部被熏成了烫伤”[1]。 然而,无论怎么努力,他都难逃厄运的魔爪,当科学的诊断最终无情地宣布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徒劳的,他拼命捶打着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但现实依旧是现实,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游刃有余的世界,呆在一个他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中去。在突如其来的厄运的打击之后,人就会丧失思想的能力,他对这“特殊照顾”的回报就是强烈的诅咒,他“自卑”、“感伤”,“死”的问题连想都不用想,就自动弹了出来,将他紧紧的抓住。然而,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史铁生用这种生命意识铸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苦难的宿命 史铁生在苦苦的挣扎中,首先便遇到了自卑的纠缠。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给自卑下过一个著名定义:“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绪”。[2]那么,所谓“自卑情结”实质上也就是一个人的无能为力感,即他所面临的处境及困难程度远 69

史铁生读后感

史铁生读后感 圣人或许可以看透尘世,而纵使是史铁生,在鬼门关中游走过几回,并在命运面前勇敢站起,尚不敢自诩圣人。我们,平凡的沙子,更不敢称圣人。 我们不是圣人,没有圣人的宽阔胸襟,欲望驱使我们贪婪地追求,贪婪地想占有一切美好与幸福,因而更恐惧失去。以至于失去后,留下的尽是痛苦甚至绝望,却不曾体味我们拥有的美好。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歪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 --------《病隙碎笔·之一》 我们总是这样,不断的为失去的而悲伤,又发觉我们也在不断的失去,却没注意我们也在幸福地获得中。在我们还在为上一次失去而伤痛时,其实我们正幸福地拥有现在,而此刻的幸福总要等到再次失去是才格外强烈…… 在面对失去时,我们将面临两种选择,一者,继续为现在的失去而痛苦,二者,珍惜现在的幸福,很显然,相同的

境遇下,后者更明智。(当然,如果有人愿意选择前者,我们尊重他的选择,这是他的权利,或许他就是想要体味这一痛苦的过程。)所以,别总抱怨上帝,“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与拥有,失去相似。拥有现在便是生,失去生命便是死。与其日日夜夜恐惧死这一结果的降临,不如享受自己正拥有的生这一过程。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在最狂妄的年纪,上帝直接在史铁生那条娇嫩的脊髓上做了手脚,他失去了奔跑的权利,而上帝并未饶过这条脆弱的生命,接踵而来的是肾的近乎罢工……上帝的导演让他离死亡比我们近了一大步,他也曾迷惘,他也曾绝望,但在爱的延迟下,他终实现了“铁生”,活了下来,并勇敢的活了下来。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笔,不,是用心告诉世人,生与死,不过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无须恐惧,不必拖延。这生的时间和死的时刻我们无法掌控,而这生的过程和死的态度却紧握在我们手中。而后,他不再迷惘,不再绝望,他撞

话题作文感悟史铁生

话题作文?感悟史铁生?写作指导及范文 一、文题展示: 史铁生,于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作家史铁生遽然离世,几乎成了2011年这个元旦最为重大的公共文化事件,众声同悲,我们恍若失去一个极亲近的人。他的离去,让我们反思,原来在喧嚣的尘世中一直有这么一个人,原来在我们心里也一直有这么一个人,原来他的离去会带来一个如此巨大的空白,无法填补。史铁生身患残疾,长期被病痛所折磨,面对病痛,他表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史铁生通过对生命本体的思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即文学创作之路,并且也为之不断地坚持。 请你阅读史铁生的相关作品并以?感悟史铁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二、写作指导: 学生作文很容易陷入到对史铁生生平的介绍,或者仅仅是对史铁生精神的赞美,如此,就可能偏离了作文的要求。因此,在学生作文之前,我发放了关于史铁生的有关资料(史铁生生平介绍、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以及有关作家对史铁生的评价),让学生先走近史铁生从而?感悟?史铁生。 史铁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已然存在于当世,他的文学成就不容臵疑。不过,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史铁生留存给我们的精神意义。因此,感悟史铁生,要重在?感悟?,或者,我们要?感悟?史铁生的?感悟?。

二十一岁那年,正是青春勃发的史铁生,突然被一场灾难所击倒,从此他陷入了痛苦绝望的深渊,几乎丧失生存的勇气。然而经过痛苦的精神探索和人生感悟,他终于从深渊中走出来,越过一道道思想障碍,直至登上精神高地,从此活得热烈而辉煌。史铁生从接受苦难到理解苦难最后超越苦难的过程以及他对生命本体的思考应该是我们作文重点所在。 三、相关资料: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扶轮问路》《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目录 1 引言 (1) 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 2.1 独特的人生 (2) 2.2 独特的感受 (2) 2.3 独特的作品 (3) 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4) 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4) 3.2 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5) 4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 4.1 对命运的反抗 (6) 4.2 对灵魂的拯救 (6) 4.3 对幸福的追求 (7) 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8) 5.1 人与人的关系 (8) 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9) 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摘要】史铁生,他的作品富含对生命本真的感悟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研究他独特的人生,独特的作品,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他对生命困境的追问和超越,他对灵魂的救赎等等,都会使我们获益匪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得到体现,他对生命的终极认识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 1、引言 史铁生,作为现当代作家,且不论他众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何,仅仅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用文字为载体阐释的对宿命与生命意识的解读,就已无人可比拟。现当代作家,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整个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他也是一朵不可或缺的浪花。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他是一个作家,一个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是他把苦难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就对史铁生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做了解读,如胡山林的《生命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中心意蕴》,2009年,杜正华发表的《困境与超越——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等等,他们都是从史铁生的作品着手,解析他对生命的意识、灵魂的救赎、人类的终极关怀。从这个曾面上来说,无论从哲学、文学、美学、宗教学那个方面对史铁生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归结到对他生生命形态和人生价值的研究,他对人的内心有不可抗拒的关于人本性的召唤。很多人需要他的生命感悟来反省自身。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着手,探析他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体现在他的作品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人和事,通过对这种表现的

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比较文学作业 题目: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人文学院 汉语言102班 陈岩成 10112010202

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1972年,史铁生因双腿瘫痪由陕西延安插队的山村回到了北京,对于一个正值青年的人来说,瘫痪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会怀疑生活,怀疑生命,怀疑人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然后就会追问到死亡,在《我与地坛》与《合欢树》中,史铁生也因此而苦恼,脾气暴躁,特别是对他母亲的态度正是他那一时期挣扎的表现。正是在这痛苦的挣扎过程中,他不断接近着哲学的三个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或要到哪里去?当问到死亡的时候,也就是他在考虑人“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是在生病的这一段时间里,他广泛地涉猎各类书籍,寻找着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存在的本身。自然而然的,他会受到十二世纪西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种哲学思想在史铁生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从而他的作品中就会存在很强烈的生命存在意识,追求着生命的意义。 在所有的哲学中,首先都会追问到人最终要到哪里去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回到了死亡的问题。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也探讨到了死亡。而死亡,在人们现有的思维中就是虚空,是一种不存在。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等,存在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产生存在过程是荒诞的想法。这样,存在主义哲学也就陷入了自己的陷阱,对存在本身的探索也变成荒诞的。因而,存在主义就发展出了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解决荒诞问题的途径是就是宗教信仰,也就回到最初宗教的形态。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史铁生在刚刚瘫痪的那段时间里,他也想到人最终是要走向死亡的。生命的过程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但生存本身的意义在哪里?面对这些,他想去死,却又不甘心。他在《我与地坛》中和那个长跑的朋友说:先别急着死,再活下去看看。因为死亡终究是要来的。如果你今天想到了死亡,那么就从今天起你就当你已经死过了,剩下的日子的每一天都有是你赚的,那也就不用背着死亡的包袱艰难地往下走了。就像卓别林在一部喜剧中所说的:“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这样,史铁生也就不再总是考虑死亡的问题了,因为关于死亡,已经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活着的问题,生命如何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史铁生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都有涉猎和吸收。他相信有神论的方法,信仰上帝。也在行动中争取自己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在面对他自身所遭受的苦难时,他相信上帝。在《我的丁一之旅》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do汇总

毕业设计(论文) ( 2011届) 题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学院:鹰潭学院 专业:语文教育 学生姓名:张雅琴学号: 7011120351 指导教师:侯洪鑫 完成时间:2014 年 1 月 5 日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一为坚强的生命讴歌 二为病态的生存叹息 三为温暖的死亡祈祷 四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 参考文献

命若琴弦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摘要:史铁生个人的病痛经历让他体验到生命历程的苦难,他的文字表达出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从而将自己的创作与生命同构。他总是以审美的方式和文学的形式,审视和探寻着世间正常与不正常的灵魂。在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思,对存在的追问,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完成了对灵魂的反省和拷问。 关键词:史铁生;苦难;生命意识 引言 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存在的思索,对自我困境的救赎,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扣问。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尔在其《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说: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读懂了苦难就读懂了幸福。在经过了那么些思考之后,史铁生“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这样写道:“最后一件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2010年的最后一天,这个节日终于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用个体苦难的生命体验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了寻求到了一条救赎之路。史铁生生命中的一个个困难:活到最张扬的年纪双腿瘫痪,终日与轮椅为伴;被尿毒症折磨,躺在透析室看着血从体内流出来又回到自己身体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使他对于生命看得更加得彻悟。“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史铁生用一颗冷静而睿智的心向我们演绎了他追求生命的心理历程,演绎了他的生命意识。基于对史铁生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试从“生命意识的作品体现” 、“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两大方面展开来论述史铁生作品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来体悟史铁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面对自己的生存困境,史铁生在《自言自语》中描述了人生来面临的三种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是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

人物素材积累——史铁生

一、姓名及身份 史铁生——名作家、残疾人 二、人物生平(人物熟悉度较高略写) 早年失双腿,郁郁寡欢、喜怒无常、常迁怒于亲人;同期,母丧,悲痛万分;地坛数年,苦思,走向豁达;致力于写作;后得尿毒症等重病,常常昏迷,但笔耕不辍;散文与小说广受好评,《务虚笔记》颇有争议;临终各项事宜准备充分。 三、名言锦句 ①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②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③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④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种完美的时间。 ⑤不要让大脑控制灵魂,而是让灵魂操作大脑。 ⑥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⑦发现他人之丑恶,等于发现了自己之丑恶的可能。 四、人物评价 ①2010年的最后一天。从突发脑溢血到完成遗体捐献,短短十几个小时的应对,从容坚定,表明史铁生对自己的死准备得有多么充分。一切都按照他的预嘱和他们夫妇的约定在进行,而那些预嘱与约定显示出一种透彻:想透了,谈透了,洞透了。 ②人家让他拜佛,他不拜。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称其为佛。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 ③但史铁生似乎又“信命”。他说:“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难道一个人所走的路不都是“这一条”路但这并非不要把握“命运”。铁生的奋斗精神和创作实践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只是不强求什么,不做欲望的奴隶,因为欲望是无边的,人哪有完全“心满意足”的一天! ④想到史铁生就会想到《我与地坛》。在荒草淹没的地坛里,哪些年月,一颗绝望的心,我想只有两种结果:要么随同这些荒草渐渐枯萎,要么在次年的春天随风重生。而如何选择,这是一个没法选择的问题。五、同类素材 §1、乌台诗案之于苏轼,既是断崖,又是起点。雄心壮志于仕途的苏轼失足坠落,一去不返;豁达超脱于人生的东坡应运而生,缓缓走来。或许命运在冥冥之中早有安排,一定要让天才的能力充分地显露,而苏轼则顺应天意,很快领悟了自己的命运,并最终走向永恒。 §2、苏格拉底曾言:智慧是在闲暇中产生的。此言之闲暇并非指摆脱繁忙生计,取得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是更进一步,摆脱外物的干扰,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样的心境的产生,往往起源于孤独。古之言“圣人不凝滞于物”,亦即此理。黄州岁月,苏轼好友与其通讯禁绝,身边无一人可与诉衷肠,这样的孤独之于常人或至于毁灭,至于天才则催其奋进。 §3、倘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清醒认识自己的人,毫无疑问,整个社会便只能走向盲目。而实际上,商业化的时代里,迷失自我已经逐渐变成一种常态。日本作家江本胜在《水知道答案》里企图说服读者水能看、能听如此荒谬的观点,尽管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但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一味驱逐利益。作为作家,他本应表达自身的思考,为探求知识与美做出一份贡献,却在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为了金钱与名誉,放弃了最初的理想,选择与科学对立。他的心已经被利益与欲望吞噬干净,永远失去了那片只属于自己的净土。如今,为利益困扰的心可还记得你的初衷吗那么你又是谁呢是你自己,还是仅仅这股热流里的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彼此如此相似,又如此彷徨 六、感悟评论 §1、独处固然可能形成孤独,但却未必然。天生喜好热闹的人注定要追求繁华,落了单儿就内心空虚。这样的人独处也不懂得真正的孤独的滋味,充其量只是寂寞难耐。反观之,史铁生残疾以后、丧母以后,他的孤独便一步步加深:从身体残疾却没有同样深受残缺之痛的人相交流,到丧亲之后无法寻找到共鸣,再加上在他母亲最后的岁月里,他对母亲态度恶劣所引起的悔恨无以言说,更加重了那种痛苦。这样的孤独是被各类朋友包围也无法摆脱的,同时也意味着,他的孤独是身处繁华也挥之不去的。周国平说史铁生“用半生时间走完了西方哲学走了千年的道路”,大概是他的人生很好地印证了苏格拉底的话。 §2、当一个人为无事烦恼,至于一种既无琐碎任务又无其他消遣的境地,名为孤独的感觉即生。许多人认为孤独是情感生活的调味品,其实不然,孤独是智慧的源头。陷入轮椅囹圄之中的史铁生在经历了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文章未节的部分,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论史铁生散文里的生死哲学

论史铁生散文里的生死哲学 黄英蕾发表于:2010-7-27 9:32:18,点击:360,评论(0)[摘要]残疾作家史铁生在轮椅上用笔思考生命之义,用笔撞击生命之门。经过漫长的心路历程,他终于鼓起勇气承受苦难,接受现实,理解生命。挣扎过后,感喟出了: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的,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体生命存在过程的美丽,在于向内的生命构建,在于对生命外来爱愿的感恩,在于经历苦难的过程,认识到了人生即困境,人生来就是为了走向死亡,虽然短暂,但也得珍惜。 [关键词]生命人生死亡写作痛苦 引言 读史铁生的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弥漫出的对个体生命与爱的感喟。相较世界的博大,宇宙的永恒,无论怎样伟大的人物,无论怎样不朽的丰功,也都会成为一闪的过客,即逝的流云,更何为我们芸芸百姓,烟火人生。那么,如旅的人生意义何在?人怎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之上?我们可以从史铁生的散文中读出一些有关于人生的生死哲学。人们大概都不会忘记被人誉之为“大散文”的《我的地坛》。这篇散文是作者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标志着作者从对生活的回忆、梦想转向对生命意义的哲理思考,是作者重建新的精神家园的开始。文章写得既深沉又洒脱,洒脱源自于解脱之后的轻松,而深沉则体现了作者对解脱之路的痛苦体验。“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世界的差别是永恒的,或者说,差别就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由此而来的人生痛苦是不可能避免的。如果我们将人生的目标定位于某种飘渺的宏大与完美,只能导致永恒的痛苦。 那么,救赎之路又在何方呢?史铁生的另一篇散文《好运设计》可以看作是一篇关于新的精神家园的誓词,它进一步深化了《我与地坛》中关于生命意义的哲理思考。作者通过对“好运” 的“设计”,进一步否定了精神家园的前定性。也就是说,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完美的精神家园等待流浪者去发现。流浪者对这种“家园”的寻找是徒劳的、无意义的。真正的“家园”只存在于寻找的过程中。“对,过程,只剩过程。对付绝境的办法只有它了。” 用“过程”代替原来的“理想(目标)”成为人生价值的载体,这便是史铁生为我们重建的新的精神家园。“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的欣赏阵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过程”在史铁生这里已经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它不再是一般词源意义上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美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一个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

感悟生命_1500字

感悟生命_1500字 “人就这一辈子,说来容易,想来却很深沉,很幸运地拥有了它,不能白来这一遭。”刘墉这话道出了生命的来之不易,也道出了人生之路的艰辛。 活着,便是一种幸福。每次读余华的《活着》总是泪流满面,那样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那样坚忍不拔的生存欲望,总是深深震撼着我。人没有经历一些事是不会明白生命的艰难,年少无知的我们总以为生活就是那样风花雪月的轻松,总以为所谓艰难不过跌跟头般哭哭闹闹就过去了,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呵。生命是艰难的,我一直这样说。我曾想过若我生活在《茶馆》哪个乱世我该怎么办,我又以什么为生?若那是一个游戏,我又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想入非非之后,并没有得出答案,因为那个年代每个命运都是那样的悲哀。 可是我们的祖先他们生存下来了,哪怕祥子买车三起三落,哪怕那黑夜中的月牙儿那样悲怆地挣扎,哪怕福贵经历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他们依旧顽强的生活着。中华民族那种隐忍坚毅的顽强品格就这么继承下来了,中华儿女那种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就这么传承下来了,我也更加理解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执着精神,其实,这就是对生命的坚守啊,无论受怎样的摧残折磨打击都

熄灭不了的对生命的热爱。 人们总是渴望健康的,年年岁岁的贺卡上总会有朋友“平安健康”的真挚祝福。人类最高的物质幸福是什么,我赞成周国平的见解“人类最高的物质幸福是什么,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平。”拥有健康的躯体,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走于天地之间,从容的穿行于五彩斑斓的世界。可以攀登巍峨大山感受人类历史的沧桑,可以穿越广袤大漠感悟生命之水的珍贵,可以飞越浩瀚海洋领略生命的博大壮观;可以带着虔诚之心寻着唐三藏师徒踏上古老的取经之路,可以揣着《徐霞客游记》轻访山川秀水,玲珑古迹;用我们澄明秀澈的双眼饱览五岳风光,用我们灵巧机敏的耳朵聆听自然界的百鸟啼鸣,用我们温厚丰实的心灵聆听人间丝竹天籁之音。何其美哉? 残疾,是一种无可摆脱但我们却必须面对的事实。身体的残疾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不便,它不仅是我们在生活上遇到挫折,也会使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许多麻烦;它不仅是身体上的打击,更是精神上的挑战。我曾想若我像史铁生一样活到最狂妄的年龄突然残废了双腿,若我像海伦*凯勒一样活到最稚嫩的年龄突然失去视力听力甚至声音怎么办?我想我会更加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因为上帝给了我另一种生活方式,给了我另一种美丽,他让我从生命这面大镜子的后面看到一些只有心灵才能看到的珍宝。“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来到园子里,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他在院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却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又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承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人到底应该怎样来

浅论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

摘要 一个经历种种磨难的当代作家,一个对自己命运说“不”的人,却用一个残疾人的眼光,发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用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解读,道出了最为健全,最为丰满的人生哲理。他不断向上天发问:“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从而指引着他不断寻找答案,不断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通过与死神的多次心灵沟通,他为自己活下来并且有意义的活着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样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但正是因为他的不平凡造就了他顽强的个性,在面对命运的不公时,他不是自暴自弃,相反,是迎难而上,与之抗争,并伴随着冷静之后的思考和感悟,使他一步步走向光明,走向成功。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 关键词:史铁生生命意识宿命抗争欲望

Abstract Through all the hardships of contemporary writers, one of their own destiny says "no" to people, but with a vis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discovered a human world of truth, goodness,beauty and falseness,abuse,uglinessl; used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fe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revealed the most perfect, most well-developed philosophy of life. He constantly to God ask: "what human alive? Living what for what? "To guide him continually searching for the answer,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Through and death of repeatedly soul communication, he for own live down and has significance of live with found has adequate of reasons: a people, was born has, on is no longer is a can debate of problem, and just God handed he of a facts; God in handed we such facts of when, has way guarantee has it of results, so, death is a inevitable will comes of Festival. His life is unusual, but because of his extraordinary makes his stubborn personality, when fate in the face of injustice, he is not despair, on the contrary, is on the difficulties, and fight, and accompanied by calm reflection and comprehension, made him step by step toward the bright lights, a success. His writing and his life was completely homogeneous, in his "night writing", most sound and his torn body out of the fullness of thought. His experience is the suffering of life, but there is clear and express joy, his words of wisdom, illuminating it is our growing dark heart. He was one of the most admirable writer in China – Shi tie-sheng. Key words:Shi tie-sheng Awareness of life Fate opposition Desire

读史铁生作品有感_读后感

读史铁生作品有感 没有痛苦的挣扎,就没有钢铁般坚强的信念,没有那阳光般的母爱,就没有后来的史铁生。是痛苦的挣扎与迷茫,让这一代文豪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阳光般的母爱与付出,送给了他一个撬起命运的支点! 命运之神对史铁生开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玩笑,使那个正值韶华之年,大有前途的青年,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不抱有任何幻想,失魂落魄的残疾人。面对生命中残酷的现实,史铁生绝望了,望着远方的大道,忽然间变得迷茫起来,他不知道,前方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在迷茫与挣扎中,他似乎看到了依稀的光芒,找到了一个支柱。凭借着她的支撑,他变得钢铁般的坚强,他战胜了残酷的命运之神。然而,当他再回首遥望时,却发现,自己那棵最大,最坚固的支柱,却早已离自己远去,留下的,只有无限的忏悔与流不尽的悔恨之泪。 这个支柱是谁呢?是他的母亲,那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却又伟大的不能再伟大的母亲。是她为史铁生点起了生命中耀眼的明灯,是她鼓励着史铁生如巨石般顽强的活下去。还记得,在那篇《秋天的怀念》里,作者含泪写道:“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也正是这句“好好儿活”,让史铁生在精神上勇敢地站了起来,永远不倒。 这位母亲有一颗苦到不能再苦的“苦心”,这种苦,一直伴随她,直到逝世。史铁生在《合欢树》里曾写道:“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

就召她回去了。”是呵!这种苦,有谁能受得了啊!而她,平凡的她,却几年如一日的忍受着,支撑她忍受的,是一种朴实的母爱。 有谁能不感动呢?史铁生走出迷茫,笑对人生,在残酷的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崛起,一次又一次攀上高峰。他的母亲,为他默默付出着,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他撑一树浓荫,让自己变一盏明灯,为他指引光明,把自己的心化做信念,供子女前行,虽自己饱受煎熬,却依旧笑意荡漾。难道,他们所做的一切一切,还不令人感动吗?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动的心,再一次走近史铁生,走近他的心灵吧!

论史铁生作品中对生之思考 开题报告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论史铁生作品中生之意义作者黎媛媛 学院文法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104328211533410 指导教师邹言九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论文(设计)题目论史铁生作品中对生之思考 作者姓名黎媛媛所属学部专业年级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 指导老师姓名、职称邹言九教授预计字数15000 开题日期2013.12.10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著有短篇小说《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等;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促使史铁生写作的原因很简单:实现他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他的文字具有生命的厚度是因为他那些带有思想过程印记的文章是真正触摸到了生命的底蕴,这些清醒而理性的独特解悟令人感受到大地般的厚实和宽广,沙漠里仙人掌般的活力与生命力。当多数作家在消费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如何活出意义等重大问题,苦苦追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唤起我们对生存的思考。但是,史铁生已经走了,他不可能再为读者写作。我们希望,对他的研究和阐释,或许能补偿这一巨大的遗憾。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目前许多介绍史铁生的资料中,史铁生被塑造为身残志不残的伟大作家,将他与身体健全的作家分开来,放置于不同的区域里,但是这恰恰与史铁生的观点相违背。史铁生认为人容易被“残疾情节”所左右,残疾不过是一种局限,并不是一种使残疾人显得更优秀的特权。命若琴弦,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弹奏”的过程中,生生不息才是自然界的生命意志。本课题研究史铁生对于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价值平等的追求,对于全面地了解史铁生本人以及他的文学创作对于当代文学的贡献,应该是很有理论意义的。 2.实际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况。遇到困难时会怨天尤人,沮丧和失落充斥在生活的角落。史铁生的作品里表达的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睿智的语言述说着他对生命的感悟,引导人找回健全的思想。研究史铁生的作品,就是将史铁生这种乐观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的精神归纳起来,更为清楚地展示给人们看。同时是对现有的研究史铁生作品的文献的一种补充,让史铁生的思想和精神更为立体和丰满,对于史铁生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定位,使他的创作发挥巨大的后续作用,同样具有实际参考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关于史铁生的国外研究,限于笔者的阅读视野,暂时还未找到有关于他的作品的研究专著和文献。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冀教版小学七年级课本。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