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原理(上)---------陆基孟主编(精华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综合平面法: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也显示观测到的地段。

2.偏移距:为炮点与最近检波点的距离。

3.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的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时刻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4.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5.干扰波: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6.(非)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作纵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测线上,叫非纵测线。

7波前(后):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同样,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二、简答题

1、共炮点与共中心点的区别:

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2)地震勘探上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2、动静校正的区别: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纵到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校正量均为正值。

静校正: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需要表层因素的校正,即为静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静校正量可为负值。

3、组合与叠加在压制干扰波上的区别:

在实际效果中,n 次叠加的统计效果要比n 个检波器组合的好。原因在于组合是同一次激发,由n 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是由同一震源在同一时间产生的。而多次叠加中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的各道,是在各次激发时分别接收到的,因而记录下的随机干扰是由震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激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的,多次叠加中各道的随机干扰更符合“互不相关”的条件。因此,多次叠加的统计效果比组合的好。

三、计算题

1、推导时距曲线:

2、计算各种速度:

三、综合题

1、断层识别标志

1)反射波同相轴对比中断2)反射层突然减少或者突然增多,波组的间隔发生突变3)反射波同向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4)有绕射波、断面波或回转波出现5)反射波同向轴发生分叉、合并或扭曲,这往往是小断层的特点。 2、反射波的特点:

1)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2)对于倾斜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其极小点总是相对于激发点偏向界面的上倾方向一侧。(3)xmin 点实际上就是虚震源在测线上的投影,由震源点O 到xmin 的反射波射线是所有射线中最短的一条,并且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对称于过xmin 点的t 轴的。

3给定底层构造形态计算均方根速度,道时,理论曲线:参见下图

底层构造

方程式

1()a v f v =

水平单层

1a v v =

?

(b)

倾斜单层

2

2

2

20a

x v t

t =+

1

cos a v v ?=

(c)

水平多层

a R v v =

21

21

n

j j

j R

n

j

t v t

v ==?=

∑∑

(d)

倾斜平行多层

cos R a v v ?=

(e)

倾斜非平行多层

用迭代射线追踪法

地震勘探原理(上)---------陆基孟主编(重点部分)

1、地震勘探方法:

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含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2、三维地震勘探方法:

在一个平面上采集随时间而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这种地震勘探方法称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3、波形图:

用图示来表示与震动有关的一种方式。

4、剖面图:

在某时刻,已质点所在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一时刻的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图。

5、波前、波后:

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同样,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6、波面:

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各点所连接成的面,称为波面。

7、地震波运动学:

地震波动力学是从介质运动的基本方程波动方程出发来研究地震波动的传播特点的。从能量的角度来研究波的特征,如波的振幅、波形和吸收。

8、弹性波:

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称为弹性波。它的形成条件是:只要能传播弹性波的介质——弹性介质,以及在弹性介质中有振动。

9、射线:

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

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播到所观测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别处。这是一条假想的路线也叫波线。

10、地震波:

一种在介质中传播的,频率较低的(与天然地震频率相近)的波,是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的一种通俗说法.。

11、主波长:

是在一个振动主周期时间内波前进的距离,它是波在空间分布特征量,即它与介质的大小尺度同单位。

12、视波长和视速度:

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为θ)时,观测到的波速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Va=V/sinθ。同样此时的波长为视波长λa,λa=λ/sinθ。(因为sinθ≤1,所以Va 和λa一般大于他们的真实值V和λ。)

13、频谱:

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这些简谐分量及各自的振幅和相位,就称为这个复杂振动的频谱。

14、主谱:

地震波一般为脉冲波,习惯上把脉冲波的频谱中振幅极大值所对应的频谱称为主频。15、狄利克里条件(Dirichlet)条件:

任意一个区段内,1)信号f(t)除有限个间断点外都连续,2)仅有有限个极大值和极小值。(这是傅里叶级数展开的充分必要条件)。

16、反射波:

不管什么时候,波只要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会反射回来,称为反射波,入射和反射波在同一介质中;另一部分透射到第二介质中,称为透射波(或物理折射波,与地震勘探中的折射波概念有区别)。

17、直达波:

18、折射波:

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做折射波(refractions),也叫做首波(Head Wave)。

19、反射定律和投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面内,反射角a’等于入射角a。

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和第二两种介质的波速之比,即(公式)。

20、斯奈尔定律:

P=(1/V)*sinθ(在水平层状介质中,一层,多层brief)P称为射线参数。

21、惠更斯原理:

在波前进的波前的每一点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二次的震(波)源,且后一时刻的波面就切与前一时刻的波前面所激发的所有二次波的包络面。

另一种表述:在波前面上的任一个点,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新的波(震)源,叫做子波源.。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向发出波,叫子波。子波以所处点的速度传播。

22、费马原理:

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最短的条件(旅行时为极小值)。如果介于路径中的介质有部分速度不同,则传播路线不是直线,而通常是旅行时最小的。即最后的射线路径是最小时间路程。

23、波速和速度:

质点振动速度——质点在其附近位置振动的速度。(每秒钟波前进的距离)

波速——质点振动能量传播的速度。(质点振动的速度与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其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也不一定相同)

24、纵波和横波:

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又称压缩波(compressional)、膨胀波(dilatational)、纵波(longitudinal)或P-波(P-Wave)。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也称剪切波(shear)、旋转波(rotational)、横波(transverse)S-波(S-wave,速度小于纵波的0.7倍。

25、面波:

波在自由表面或在岩石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类型波。在地表常见的波有瑞利波、拉夫波,在井中有斯通利波、和管波等,还有槽波。(或一种介质振动沿着或靠近介质表面传播的地震波,振幅随深度以指数规律衰减。其速度可由大约一个波长的深度范围内介质的弹性性质所定,速度约为横波的0.92倍。)

26、同类波和转换波:

入射波和反射波、透射波的振幅特性一致称为同类波,改变了振动特性的反射和透射波称为转换波。(称与原来入射波类型相同的反射和透射波为同类波,而改变了波类型的反射波和透射波为转换波)。

27、弹性系数(因子):

在弹性介质中,应力σ与应变ε成正比例(只有在小应力时成立)。比例因子称为介质的弹性因子(或系数)。

二、简述题:

1、了解地球信息有哪些主要手段。

地质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钻探方法。

2、有几种主要非地震勘探方法,他们的基本原理

重力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石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用于提供构造和矿产等地质信息。

磁法勘探——就是测定和分析各种磁异常,找出磁异常和地下岩石、地质构造及有用矿产的关系,作出地下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等有关结论。

电法勘探——就是利用人工与天然产生的直流电场或磁场在地下分布的规律来研究地球结构、地质构造及找矿的一种物探方法。(电法勘探是以岩石或矿石的电性差异的基础的,主要研究的电

性差异参数包括:电阻率(ρ

)、激发极化率(

η

)、介电常数(ε)、导磁率(

μ

、电化学活动性等。)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步骤

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4、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哪几项标志性的技术?

1、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1)振幅属性(振幅分析AVO);(2)速度参数;(3)频率信息——三瞬(瞬时振幅、瞬时频率和瞬时相位)剖面。

2、井中观测技术

(1)垂直地震剖面(VSP)技术;(2)井间地震技术。

3、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在一个平面上采集随时间而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 ,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这种地震勘探的方法称为三维地震技术。

4、多波多分量技术

在相同的勘探区域,在纵波勘探的基础上,再利用横波和转换波技术。

5、20世纪90年代出现三项有效的地震技术。

(1)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

一种通过提高震源频率,高采样率和高覆盖次数等数据采集方法和相应的处理技术,达到大幅度提高勘探精度的技术。

(2)时间延迟地震(四维地震)技术

在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进行重复地震数据采集和相应的处理解释一整套技术。时间推移地震(Time Lapse Seismic, TLS)是不同时间对油气采收率的一整套技术。时间推移地震观测时通常以二维地震为基础,又简称为四维地震。

(3)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在原始数据叠加之前进行深度偏移处理技术,能实现对复杂构造准确偏移成像的技术。是复杂构造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之一。

6、三维地震勘探方法

从二维向三维地震勘探方向发展是地震勘探方法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三维地震勘探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

可以得到更清楚更正确的地质图像。

7、一个波入射到两个波阻抗不同的均匀介质的分界面上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他们遵循什么规律。

只有在Z1≠Z2的条件下,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差别越大,反射也越强。遵守反射定律。

8、用惠更斯原理解释平面波、球面波、反射波和折射波以及反射和折射定律。

惠更斯原理:在波前进的波前的每一点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二次的震(波)源,且后一时刻的波面就切与前一时刻的波前面所激发的所有二次波的包络面。(另一种表述:在波前面上的任一个点,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新的波(震)源,叫做子波源.。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向发出波,叫子波。子波以所处点的速度传播。)惠更斯原理是利用波前面的概念来处理问题的。因此可用图法绘出各种波的波面。作图方法掌握几点:波前、新的点震源,速度相等、包络线。

4

求取新的波前对平面和曲面波的应用上

三、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

(1)地震检波器:

检波器是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以拾取大地振动的地震探测仪器或接受仪器,它的实质是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

(2)可控震源:

向地下输入一个延续信号很长的脉冲信号,在最后记录时再把它压缩成一个短脉冲,从而达到既增强信号能量又不降低分辨率的目的。

(3)规则干扰:

有一定的主频和视速度的波,如面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

(4)道间距:

道与道之间的距离。

(5)组合:

把多个检波器接受信号输入一个地震道或者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震源,前者称为检波组合,后者称为震源组合。

(6)观测系统:

各种观测方式震源和接受之间的排列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称为观测系统。

(7)CDP道集:

在水平反射界面上,共反射点(CRP)也称共深度点(CDP),S1、S2、S3.........Sn各接受道称为共发射点叠加道或共深度叠加道,其集合称为共深度点叠加道集,简称CDP道集。

(8)共深度点道集:同CDP道集(brief)。

(9)偏移距:

为炮点与最近检波点的距离。

(10)剩余时差:

由于未能完全将正常时差消除而剩下来的那一小部分正常时差。即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之差叫作剩余时差。

(11)低(降)速带:

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速度低得多的地层。

(12)上行波和下行波:

把接收点布置在深井中,震源在地面的观测方式称为VSP观测方法。这种观测方式能测试到从地面向下传播的地震波(下行波),也能部分的接收到反射波(上行波)。

2、地震检波器有哪些类型?其基本工作原理是什么?地震检波器的重要参数有哪些?

(1)动圈式地震检波器

机电转换式,通过线圈相对磁铁往复运动而实现。线圈及线枢由一个弹簧系统支撑在永久磁铁的磁极间隙内,组成一个振动系统。当线圈在磁极间隙中运动时线圈切割磁力线,同时在线圈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

感应电势的大小与线圈切割磁通量的速度成正比,也即,与其对于磁铁的运动速度成正比。因次,动圈式检波器也称为速度检波器。

(2)压电式检波器

这种检波器一般用于水下一定深度接收地震波,它是用压电晶体(或压电陶瓷)传感元件,当它受到压力形变时(如水压力变化),会产生一个与瞬时压力成正比的电压。因此,这种检波器称作压力检波器。他与压力有关,称为压力加速度检波器。

还有一种压力检波器通常安置在注满油的塑料软管中,其作用是将水的压力变化传给检波器内的敏感元件。这类检波器包在海洋电缆(拖揽)内。

(3)三分量检波器

(4)三分量数字检波器

检波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有:固有频率、阻尼系数、灵敏度等参数。

3、地震勘探对震源有哪些基本要求?地震勘探中的人工震源如何分类?

要求:有足够的能量;持续时间短(脉冲源);可重复性;尽量减少干扰波。

震源可分为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两大类型。

4、野外地震实验工作的实验目的有哪些?生产工作的内容和步骤是什么?

(1)干扰波的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的类型和特性;

(2)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潜水面、地质构造特性等(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低得多的地层。)

(3)选择激发的最佳条件,浅层岩性、激发方式和炸药量;

(4)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的最佳条件,观测系统、检波器放置和仪器参数。

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及步骤如下:

(1)炮点和接收点的定位——就是把在室内设计的测线位置具体布置到野外工区。定出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埋木桩示出。

(2)地震波激发——在规定的位置放炮,陆地主要是钻井埋炸药,在海上用汽枪。

(3)地震波接收——按测线上的桩号摆好排列。在检波点上埋好检波器,由地震仪(包括检波器)完成,每炮都要检查记录的质量。

5、试举几例规则干扰并述其特点。

面波——地震勘探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波,产生的原因很多;特别是频率低(几——30HZ),

速度低(100——1000m/s),常见的速度在200——500m/s,时距曲线是直线,有频散现象(扫帚状)。

浅层折射波——当浅层存在高速度地层时产生。

声波——在坑、浅水池、河和干井中爆炸,都会出现强烈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波,

特点:比较稳定,频率较高,速度为340m/s左右,延续时间较短。

侧面波——地表复杂区出现,如黄土高原,沟谷交错地形。

多次反射波——多次波和一次波的频谱、真速度是相近的,多次波的能量取决于产生多次波界面的反射系数。多次波的传播速度,比同时到达的一次反射波的传播速度低,这是多次波和反射波的主要不同点。

50HZ交流电干扰——主要特点是频率稳定,一般在50HZ左右。可采用滤波器滤掉。

6、有效波和干扰波有哪些差别?分别用什么方法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

区别:1)在传播方向上不同,即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干扰波沿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几乎是从地下垂直来到地面,也即视速度上有差别。

2)在频谱上有差别。3)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有差别。4)出现的传播规律可能有差别。

7、写出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及频率特性公式,并简述其中的参数意义(brief)

8、由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和统计效应看,各组合参数应如何确定效果为最佳?

1)尽可能使有效波落入通放带,使干扰波落入压制带。为此,组合距为:

2)适当增加组合数目,但不宜过多。

3)既要考虑方向性,又要兼顾统计效益,组合距应大于随机干扰波的相关半径(地震勘探中相关半径为数十米)。

9、组合可分为哪些类型?

不等灵敏度组合,面积组合,震源组合。

10、共反射点叠加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共反射点叠加法实际上是对地下同一反射点作多次观测,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使一次反射波加强,而多次反射波和其它类型的干扰波相对削弱,从而提高了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

11、简述叠加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

12、共反射点多次叠加观测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什么原则?

1)根据地质情况、地质任务和干扰波的特点来选择则观测系统。

2)必须保证有效波处于通放带,干扰波处于压制带。

3)经济的原则。在保证地质任务、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低覆盖次数,大道间距,大排列,以便较小的工作量就能有效的完成地质任务。

此外考虑到单位叠加参量中包含有效波的周期这一因素,因此在观测系统的设计中,应根据工区内反射波和多次波的速度规律、原始信噪比和多次波的视周期等情况,合理地确定覆盖次数,偏移距和道间距等参数。

13、如何测得低速带各参数?(brief)

14、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包括哪些环节?期间是如何联系和协调工作的?

现场踏勘、施工设计、试验工作、正式生产。

15何为观测系统?它包含哪些重要信息?

各种观测方式震源和接收之间的排列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称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在布置测线时基本上确定了炮距、道距和炮检距的位置。

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叫炮检距,有最小炮检距和最大炮检距。

波传播旅行时--从激发到被接收到所需的时间即为传播时间。

炮距--炮与炮之间的距离;

道间距--道与道间的距离;

线距--测线间的距离;

四、思考题

1、地震波岩层速度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1)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岩性可能是影响速度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速度测试表明不同岩性的速度范围互相重迭,甚至会超出主要范围。速度不是一个区分岩性的好标准。

(2)速度与密度的关系

V=6

-11(对于石灰岩和砂页岩来说);地震纵波的速度与岩石密度(完全充水饱和体积

密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定量关系(brief)。

(3)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地震波的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大而增加。其原因主要是埋藏深的岩石所受的地层压力大的缘故。经验公式(brief)

(4)压力

地震p波和s波的速度和波阻抗随上覆岩层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控制储层岩石地震特性的是上覆岩层净压力。这是因为孔隙流体压力抵消了一部分上覆岩层的压力,进而减少了整个岩石地层所支撑的负载)

(5)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

同样深度、成分相似的岩石,当地质年代不同时,波速也不同,年老的岩石比年轻的岩石具有较高的速度。速度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

在强烈褶皱的地区,经常观测到速度的增大;而在隆起构造顶部、则发现速度降低。一般的说,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随地质过程的构造作用的场强而增大。

(6)岩石结构的影响

颗粒——颗粒接触关系差通常导致很低的地震波速,而胶结程度好速度明显的增强。(因为颗粒之间的接触区域大,所以大颗粒的砂层比细颗粒的砂层呈现更高的地震速度。)分选性差的砂层呈现较高的地震速度(因为分选性差降低了孔隙度);圆滑的颗粒导致良好的颗粒接触关系,从而具有更高的速度。

(7)与孔隙度的关系(时间平方公式)

时间平均方程(Wyllie方程brief)由于地震波在油、气、水等流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岩石基岩中的传播速度小,因而岩石孔隙中含有流体时使岩石的速度降低。(时间平均方程不适用在气饱和岩石)

(8)孔隙度,空隙形状和粘土含量

Vp=Vpo—a1φ

—a2C, Vs=Vso—b1

φ

—b2C

式中φ

和C分别是以体积百分数表示的孔隙度和粘土的含量;Vp和Vs是纵波和横波速度(km/s)。

回归常数a1、a2、b1、b2是上覆岩层净压力的函数。如果粘土是岩石基质的一部分,以及粘土比石英更可压缩,则速度将随着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9)与温度的关系

当温度升高时,气饱或水饱和岩石的地震速度仅稍有减少,当温度低于冰点时,水饱和的岩石速度会明显提高。当岩石为原油饱和时,地震特性可以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地降低,尤其是在含重油的未固结砂层中。

(10)与频率的关系

在大多数实验资料的应用中一般认为,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纵波与横波的速度与频率无关,这说明纵波和横波不存在频散现象。但在一些实际资料中或是实验室测试发现,在液体饱和的岩石中存在着速度频散现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速度和频率的关系还没有较明确的认识。

(11)纵波与横波的关系

Vp=1.36+1.16Vs(Km/s)(仅对水饱和弹性岩石有效)

2、岩石物理模型:空间平均模型:流体置换方程(brief)

3、简述几种速度的概念

1)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2)等效速度(brief)

3)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的反射波的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这一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4)层加速度:层的厚度与地震波穿过该厚度的总时间之比。

5)叠加速度:是一个能使道集内的倾斜层反射波有最佳叠加效果的速度(它不会等于倾斜层上部均匀覆盖介质的速度,应比此速度大)。

6)射线平均的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某一条射线传播时,其传播总路径与总时间之比。

4、各种速度间的相互间关系

5、叠加速度的求取方法

用计算速度频谱的方法求取叠加速度的基本原理。所谓速度频谱分析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即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值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看选用哪一个速度值时正好能把共反射点的时距曲线校正为水平直线,则这个速度就是合适的叠加速度。

6、层速度的DIX公式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 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 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 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 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 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5极性判断 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 1)强振幅: 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 2)波形相似性: 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 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绪论 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 (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 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缺点:成本高 3、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 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 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各种介质的概念 重点:①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②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 (1)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 (2)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 (3)塑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保留了一部分形变的介质称为塑性介质。(4)各向同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5)各向异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6)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不随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是常数。 (7)非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随着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定值。 (8)层状介质:如果非均匀介质的物理性质呈层状分布,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层状介质中各层的弹性系数是不变的。层状介质模型已经成为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物理 模型。 (9)连续介质:层状介质的层数无限增加,每层的厚度无限减小时,层状介质就可以视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

安徽理工大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 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 6、采样定理: 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 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 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程的最终环节。它包括了地层、构造、沉积以及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等多方面内容,成为油气勘探以及盆地基础地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它也是要把地震勘探所取得的地震资料转化成我们对勘探区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应用数字处理后提供的大量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或者一块三维数据体等地震资料,再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应用解释工作站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模拟计算、反复对比,最后给出比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绘制成图幅和图表。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在正式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步那就不会得出最后的结果。在野外把数据采集回来,要经过最后的资料解释才能够把数据转换成图表,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 正文 一、地震资料解释 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及地质时代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绘制地震相平面图,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二、地震剖面特点 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垂直地震剖面是相对于前面讲的地震勘探而言。那么什么叫垂直地震剖面(简称VSP)呢?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很流行的垂直地震剖面技术和以往提到的地震勘探不同,它是将接收器放在已打好的深井中,接收线沿井孔布置,并借助推靠器将接收器紧紧贴在井壁上。也就是说,前面讲的地震勘探的接收器是放在地面上,而垂直地震剖面的接收器是垂直地面放在井下,故而得名。工作时首先将一组接收器下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 (处理部分)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级:12-4 姓名:封辉、孙运庆、何瑞川 学号:2012011236、2012011249、2012011239 2016年 1 月 15 日 评分标准:第三章和第四章各20分,其余各章10分

目录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2)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4) 第三章反褶积 (6) 第四章速度分析 (7) 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 (8) 第六章静校正 (10) 第七章偏移 (12) 第八章总结和体会 (13)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一步为数据输入和预处理。预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将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原数据是SGY格式的地震记录文件,用Promax对其进行处理需要格式转换,将其格式转换成软件定义的格式。 图1.1是原始数据炮集。格式转换后可对数据进行加载与处理,但是处理需要的各种测网信息需要进行定义,所以我们做观测系统定义,用FFID(野外文件号)和CHAN(记录道号)为索引将测网的各检波器与炮点坐标、高程、CDP 号等信息与数据的各道联系起来。观测系统定义分为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与炮检关系定义。图1.3是CDP覆盖次数。 图1.1 原始数据炮集

图1.2a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2b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3 多次覆盖次数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通常的地震采集中,由于检波器数量很多、野外干扰因素复杂等原因,不是每一道都能很好的反应地下反射界面带回来的信息,最基础的我们需要挑出其中坏检波器采集的道与极性不正常的道,称为道编辑(如图2.1)。 在记录图中使用picking进行编辑。点击picking,有编辑错道和编辑极性翻转道。拾取所有的错道和翻转道集后,分别放在两个文件里面。由震源引发的地震波,会随着波前面变大,底层吸收衰减等因素而能量减小,而我们需要的通常是深部的地层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对地震波进行振幅恢复(如图 2.2),经过真振幅恢复以后,深层反射波能量相对增强了,反射界面变得清晰,但面波等 干扰波也增强了。

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是怎么回事? 既然野外地震已经采集到了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地震记录,为什么还要进行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呢?这是因为野外采集的地震记录仅仅是把来自地下地层的各种信息以数码形式记录在磁带上或光盘上,还不能直接反映出地下地层的埋藏深度及起伏变化情况,还需要将地震记录拿到室内输入到运算速度非常快、存贮量非常大、专业功能非常强的计算机系统中,在专家的指令下进行反复计算和分析,才能获得直接反映地下地层真实情况的数据和图像,专业上把这一过程叫做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的显像过程,将数码照相机拍摄到的图像输入到室内的电脑上,根据需要,对显示在屏幕上的影像进行修改、调整、增加、删减,满意后可通过屏幕拷贝、彩色打印输出图片来,也可以录制到光盘上存贮以供调用,这个过程叫做编辑,也叫处理。不过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所用的硬、软件则要复杂得多。因为数码相机拍摄到的图像仅是几米到几十米远的景物,而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要对从地面开始到地下五六千米甚至上万米深范围内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不仅将上面第一套地层,还要将下面很多套地层逐层搞清楚。这些地层在不同地区形态都不一样,有的很平,有的像喜马拉雅山似的高山,有的像雅鲁藏布江似的河谷。可见地震数字处理要把地下数千米深的看不见、摸不着,又极其复杂的地层情况搞清楚,这是多么难的一门学科。 不过,近些年来由于将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许多高新科学技术引用到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为搞清地下地层情况,寻找深埋地下的油气田提供了条件,提供了可能,而且提高了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经过数字处理后的成果有好几十种。专业上把反映地层的埋藏深度、厚度以及形态的图件叫做水平叠加剖面(简称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把反映地层岩石(砂岩、泥岩等)组成及其物理性质(速度高低、孔隙大小等)等的成果叫地震属性资料。将经过数字处理的这些剖面和属性资料录制到数字磁带或光盘上,可提供给下道工序(解释)使用。

地震数据处理 重点

1.一维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傅里叶变换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数学基础。它不仅是地震道、地震记录分析和数据滤波的基础,同时在地震数据处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采样定理:设x(t)是连续的时间函数,x(t)的最高截止频率为fn,则可用采样间隔为Δt=1/2fn的离散序列X(nΔt)唯一的确定。采样过程:从模拟地震信号到数字地震信号的过程。采样间隔/采样率: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 3.数字滤波: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 4.频率域滤波的步骤: ①对已知地震道进行频谱分析;②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为了滤去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应当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保留有效波频率,把干扰波频率成分滤掉; ③进行滤波运算;④对输出信号谱X(w)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便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5.相位性质:最小相位也叫相位滞后或最小能量延迟,实际上最小相位滞后是指频率域,而最小能量延迟则是指时间域而言。最小能量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首部;最大能量延迟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混合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中部。 6.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 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测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脉冲响应。也称滤波器的时间特性。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书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7.数字滤波的特殊性质:离散性:数字滤波是对离散的信号进行运算,这是所谓的离散性;有限性: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时,滤波因子不可能无穷项,而是取有限项,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性。 8.产生“伪门”原因:由于对A离散采样造成的,可以证明“伪门”在频率域出现的周期为A,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的选择采样间隔A,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9.波谱:以任何一种形式展示电磁辐射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叫波谱。波数:波长的倒数。K0=1/λ 二维频率-波数域中的二维频率-波数谱(简称二维频-波谱)分析是对地震波场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它是建立在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 10.空间假频:频率不变,倾角越大或者倾角不变,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空间假频。产生条件:地震信号的频率f一定时,地震信号倾斜时差δt越大,其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也越大,而当地震信号频率f 增大时,具有相同倾斜时差δt的地震信号的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随之增大,当频率f增大到某一个门槛频率fmax时,便开始产生空间假频。 11.二维滤波器的设计:一般二维滤波是指对于波动函数X(t,x)所进行的频率-波数域滤波。这时设计的滤波因子是时间-空间的函数h(t,x),滤波过程类似一维滤波在时间-空间域,可用二维褶积公式表示A. 12.共中心点CMP叠加及叠后处理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CMP水平叠加-叠后时间深度偏移。13.共中心点叠加优点:①压制多次波;②压制规则干扰波;③压制随机噪声。综上,共中心点叠加可以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使地震剖面的信噪比明显提高,掀桌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 14共中心点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当反射界面为弯曲界面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1所示的畸变;当反射界面为,其射旅行时发生如图2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横向变化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3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各向异性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4所示的畸变. 15.块状介质模型地震数据处理的特点:①介质呈块状分布,它不仅有顶部和底部界面,而且其侧面也由断层面或岩层界面所封闭;②由于剧烈的构造运动作用,界面往往呈弯曲界面,界面陡、倾角较大;③介质速度往往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快。 16.共反射点CRP叠前处理基本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RP道集-层速度场-速度深度模型-叠前深度偏移 ①②③④⑤⑥⑦ 1.预处理:指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一般定义为将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地震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的过程。预处理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辑、观测系统定义等工作。 2.解编:就是按照野外采集的记录格式将地震数据检测出来,并将时序的野外数据转换为道序数据,然后按照道和炮的顺序将地震记录存放起来。 3.野外观测系统定义:观测系统就是以野外文件号和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

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名称:应用地震学 教师:段云卿 第25册 第四章: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 野外采集到的原始资料是以二进制的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必须经过计算机的各种运算,才能输出供地震地质解释的各种资料,或直接输出某些解释成果,本章介绍如何进行数据处理。 §4.1校正和叠加处理 一、动校正 1.动校正的含义:(§3.5) (1) 对于一次覆盖共炮点资料来说,把双曲线型或近似双曲线型反射波同 相轴拉直,也就是消去炮检距不为0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使同相轴能直观地反映地下界面的构造形态。 (2) 对于共反射点道集来说,把各道均校正成共中心点M 处的自激自收道, 再叠加起来作为共中心点M 处的叠加道,使一次波同相叠加而加强,多次波等干扰波非同相叠加而减弱。 2.动校正公式(§3.5) 2 022V t x t = ? (6.2-26) 3.计算动校正量(使用共反射点道集) (1)公式 为了对共反射道集的每一道的整个道进行计算,将(6.2—26)改写为: 2 002 ) (2i i j ij t V t x t = ? (j=1,2,……,n ; i=1,2,……,m ) (6.4-1) j —— 道序号。 i —— 采样点序号。 x j —— 第j 道的炮检距。 n —— 覆盖次数。 M ——道长 t 0i ——为第i 个界面共中心点处自激自收时间。 (2)问题 不知什么地方有反射界面,就不知什么地方有反射波。 不知反射波的t 0时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名称:应用地震学 教师:段云卿 第25册 (3)解决方法 地震道上有一个采样值就有一个反射波。 地震道上每一个采样点的时间i △,都看成一个t 0时间,记为t oi 。 (4)例子 ①设采样间隔△=4ms ②长为0.5S -4.5S 的记录,就有1001个t 0值: )(5.00,0s t = )(004.05.01,0s t += )(004.025.02,0s t ?+= )(004.05.0,0s i t i += )(004.010005.01000,0s t ?+= ③对任意一道就有1001个动校正量。例如炮检距为1000m 的第j 道,动校正量为: )(207.0) 5.0(5.021000 2 2,0s V t j =??= ? ) (205.0) 504.0()504.0(21000 2 2,1s V t j =??= ? ) (204.0) 508.0()508.0(21000 2 2,2s V t j =??= ? ) ?() 004.05.0()004.05.0(21000 2 2,s i V i t j i =+?+?= ? )(000.0) 5.4()5.4(21000 2 2,1000s V t j =??= ?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1----断层在时间剖面的特征标志 1)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发生错断,是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基本形式。2)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断层下降盘地层加厚,上升盘地层变薄。3)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作用所致。4)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5)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准。 2----伪门条件及消除方法 滤波处理的是离散信号,由付氏变换的特性可知:离散函数的频谱是一个周期函数,其周期为1/△,即有:DFT(h(n))=H(k)=H(k+1/Δ)则通频带以1/△为周期重复出现,若称第一个门为“正门”,则其它的门为“伪门”。②克服的方法:a)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使伪门出现在干扰波频率范围之外,一般采样间隔△取得越小,伪门处于频率越高的地方,离正门越远,b) 在离散采样之前让信号通过“去假频”滤波器,滤掉高频成分。 3--反滤波原理及影响因素 地震记录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与地震子波b(t)的褶积,x(t)=r(t)*b(t),b(t)就相当地层滤波因子。为提高分辨率,可设计一个反滤波器,设反滤波因子为a(t),并要求a(t)与b(t)满足a(t)* b(t)=(t),用a(t)对地震记录x(t)反滤波x(t)* a(t)= r(t)*b(t) * a(t)= r(t)* (t)= r(t),其结果为反射系数序列,即为反射波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1)各种反滤波方法都必须有若干假设条件;2)反射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问题;3)噪声干扰的影响;4)原始地震资料的质量问题。4----.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①把地下地质界面看成具有爆炸性的爆炸源。②爆炸源的形状、位置与地质界面一致。③爆炸源产生的波的能量、极性与地质界面反射系的大小、正负对应。④并假定当t=0时,所有爆炸源同时起爆,沿界面法线方向发射上行波到达地面观测点。(5)用波动方程式将地表接收的波场(地震记录)作反时间方向传播(向下延拓),当波场延拓到(t=0)时的波场的值就正确地描述了地下反射界面位置,即自动实现偏移成像。 说明: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适用于叠后的地震资料。即自激自收剖面,自炮点发出的下行波到达反射点的路径与自该点反射返回地面的上行波的路径完全一样。只考虑上行波,若将时间剖面中时间减半,或将传播速度减一半,就可将自激自收剖面看作在反射界上同时激发的地震波沿界面法线传播到地表所接收的记录。偏移时,只需把速度减半,用单程波动方程延拓法,把波场从地面延拓到反射界面,令t=0,即可实现偏移。 5.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①是求解近似波动方程的一种近似数值解法,是否收敛于真解,取决于差分网格的划分和延拓步长的选择。②能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偏移噪音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况下也能做的优点;③受反射界面倾角的限制,当倾角较大时,产生频散现象,使波形畸变。 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偏移结果好,精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运算速度快,无倾角限制,无频散现象。 优点:偏移结果好,精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运算速度快,无倾角限制,无频散现象。缺点:假定传播速度为常速,速度横向变化时,会使反射界面畸变,对偏移速度误差较敏感。7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有什么特点与绕射扫描叠加的区别是什么 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任意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对网格要求较灵活。 优点: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任意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对网格要求较灵活。缺点:费时;难以处理速度的横向变化;偏移噪声大,“划弧”现象严重;确定偏移参数困难。 -区别:A克希霍夫积分偏移考虑了波的振幅值随传播距离和方向不同的影响,保持了波的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Landmark系统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解释工作站进行资料解释和综合研究越来越普遍。应用LandMark系统进行地震勘探解释成图与以往成图方法相比,具有省时、高效、成图质量高等优点,尤其对于工区面积大、断块复杂、地震勘探数据量大的项目,运用LandMark解释成图系统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一. Landmark软件简介 Landmark软件是美国哈里伯顿(Halliburton)公司开发的钻井工程专用软件,是一套知识集成系统,主要功能是利用所集成的软件模块协助用户进行专业分析并做出决策。Landmark软件包括六个功能模块,即数据、信息管理及分析软件IMI、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软件Processing、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应用软件GGT、油藏开发应用软件RM、钻井和完井服务应用软件Drilling和Windows平台应用软件Discovery,各个模块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Landmark软件主要由OpenWorks软件平台和各个应用程序两部分组成。应用程序都是OpenWorks软件平台的插件,均运行于OpenWorks的环境下,受它的管理,遵循其设置的规则和标准。例如,所有应用程序的数据测量系统,投影和坐标系统等都与OpenWorks软件平台的设置一致,这样有利于数据的交换。所有应用程序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地质、地震、测井、人文四大类数据,均存储于OpenWorks数据库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体,即所谓的数据一体化,总体说来,主要有下列三个特点: (1)方便的数据交换:各个应用程序之间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SeisWorks 和StratWorks中的断层多边形、层面网格线、等值线等可以方便地相互交换,MapView的图像也可以转成ZMAP+格式,输出高质量的图像。 (2)数据共享:OpenWorks是一个多用户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在一个工区内工作,你可以指定用哪些用户的数据,并可指定应用的次序,达到数据全面的共享。 (3)便利的数据通讯:通讯就是实时的数据交换。Landmark软件各个应用程序之间以及每个应用程序内部都存在广泛的通讯。 另外,Landmark软件还具有多平台系统的特点,软件可以运行在SUN、SGI、IBM三种工作站上。应用PetroWorks的软件开发工具包(ModelBuilder),用户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增强软件的功能。OpenWorks有浮动许可的功能,因此网上的任意一台工作站都可通过许可证浮动的方式运行软件。OpenWorks软件平台所挂接的应用程序很多,其中包括单井处理软件(PetroWorks)和多井处理软件(StratWorks)。 Landmark软件服务对象包括任何国家的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独立石油公司,以及石油服务公司和咨询公司,全世界超过90%的勘探与生产公司使用Landmark软件,为全球排名前20名的石油生产商中的18家提供技术服务,是业界最大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目前有超过150个软件应用,发行了120000套软件许可证,覆盖勘探、开发、钻井、生产和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集成解决方案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油藏管理、钻完井、生产优化、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下面以Processing模块为例,主要介绍一下Landmark软件的应用情况。 二.软件功能简介 1.SynTool(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SynTool是一体化的层位标定工具,用以将地质分层、岩性与地震数据精确地联结起来,它提供了建立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所需的特征参数,并提供了强大的曲线编辑处理功能来帮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ICS 73.020 E 11 Q/SH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 Part 3:Data interpretation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

Q/SH 0186.3—2008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 (2) 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2) 6 基础工作 (4) 7 地震构造解释 (5) 8 地震层序解释 (7) 9 地震岩性解释(非构造圈闭解释) (8) 10 地震储层预测 (9) 11 综合解释 (10) 12 成果报告与资料归档 (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表 (11) I

Q/SH 0186.3—2008 II

Q/SH 0186.3—2008 前 言 Q/SH 0186《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 第1部分:采集施工; —— 第2部分:数据处理; —— 第3部分:资料解释。 本部分为Q/SH 0186的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查忠圻、闫昭岷、李维然、宋传春、董宁、贾友珠、周小鹰。 III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1 范围 Q/SH 0186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和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Q/SH 01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SY/T 5331 石油地震勘探解释图件 SY/T 5481—2003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 5933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Q/SH 0186的本部分。 3.1 地震资料解释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地震资料解释按资料类型分为二维资料解释和三维资料解释,按地质目标可分为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层序解释、地震岩性解释和地震储层综合预测。 3.2 地震构造解释seismic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地震构造解释主要是利用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和速度等划分构造层,确定反射层的地质层位,了解地层岩性和厚度变化、储集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对目的层层位、断层做出解释,绘制时间和深度构造图等相关分析图件,在此基础上开展构造发育史和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寻找和评价构造圈闭。 3.3 地震层序解释seismic sequences interpretation 地震层序解释是根据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和波组特征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地震相。通过了解生、储、盖层的分布、空间组合关系和目的层段储层分布,研究地层的宏观特征;分析沉积层序、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恢复盆地(凹陷)内地层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格局;预测沉积盆地和区带的油气有利聚集带;评价非构造圈闭及识别含油气性。 3.4 地震岩性解释seismic lit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地震岩性解释是在精细构造解释和层序地层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波速度、属性及地震反演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研究地震波振幅、波形、频谱地震属性与岩性的关系;识别岩性、烃类指示的性质;了解区域性沉积岩相变化、地层的岩性变化;划分含油气的有利区带,进行岩性预测;寻找尖灭、不整合、地层超覆等地层圈闭或岩性圈闭等非构造圈闭类型油气藏。

地震资料处理合同(基地内)

说明 一、起草单位与起草人 本合同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组织起草,由胜利石油管理局负责编写,起草人:加庆段清海,联系:0,传真:0,电邮:duanqhslof.。 二、注意事项 1、本合同适用基地场景,发包方、承包方均为系统且在同一基地的单位所发生的地震资料处理业务。 2、本合同的修改。修改本合同不影响甲方实质性权利义务的,应经甲方兼职合同管理员审查同意。修改本合同影响甲方实质性权利义务的,应经甲方专职合同管理员审查同意。 3、具体条款使用说明。 (1)地震资料处理合同示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其部的各条款容之间是具有关联性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对个别条款做出变动,那么其相对应的条款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要调整双方权利义务的条款容,在与之相对应的违约责任条款中也要改动相应的容。 (2)文本中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条款的规定,应结合实际针对不同井的具体情况,选择、引用明确的标准,并把该质量标准详细列明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3)文本中HSE条款对甲方、乙方在安全、环保、健康方面做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和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引用HSE方面的法规或相关规定执行,或双方另行签订HSE责任书将容细化,并作为合同的附件双方共同遵守。 (4)文本中的价款支付方式和费用的调整,可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和本单位的习惯性做法,在与乙方协商一致后做出调整。 (5)违约金的约定在文本中都是以“空格”的形式列出的,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协商做出约定。 (6)违约责任条款中关于赔偿限额的规定,参考国同行业在此问题上的惯例,制定出一个客观的、合理的赔偿额度。 (7)文本中有关“时间”、“期限”的要求,在实际填写中应结合生产实际,按照地震资料处理服务的工序、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时间和期限。 合同编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