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全市)信息传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成都市(全市)信息传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成都市(全市)信息传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成都市(全市)信息传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成都市信息传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进行深度剖析,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成都市信息传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成都市信息传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洞察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成都市信息传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成都市信息传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 (1)

第二节成都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成都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三、成都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信息传输、计算

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 (3)

四、成都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成都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5

七、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5

八、成都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信息传输、计算

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成都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成都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成都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成都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成都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七、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9)

八、成都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

图表目录

表1:成都市信息传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1)

表2:成都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

表4:成都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3)

表5:成都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4 表6:成都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

表7: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5)

表8: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

表9:成都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

表10:成都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7)

表11: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7)

表12:成都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7)

表13:成都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8)

表14:成都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

表15: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9)

表16: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

表17:成都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孩儿们,都该回来了吧,都该收心了吧。再次提醒大家,初期答辩还有10-15天。需要内容: 1、封面 2、目录 3、选题背景(为什么选这个题) 4、课题简介(所做课题是什么解释清楚) 5、基地分析 6、设计理念(设计分析,怎样做这个设计,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精神病患者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本文先从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入手,通过分析案例,得出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的事实,随后引出精神病患者康复问题。文章主要论述了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并从精神病社区康复的意义,家属在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社区康复实际工作中的注意点三方面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康复社区康复服务 一、案例及其分析 4月21日凌晨时分,4名中学生翻墙外出玩耍,在曲靖市陆良县街头发现一名精神病患者后,竟以“打着玩”为由,用竹棍、石块等对其进行近两个小时的殴打,最终导致20岁的女孩钱金芬创伤性休克死亡。记者昨日从陆良县公安局获悉,因涉嫌故意伤害罪,4名中学生已被刑事拘留。(《春城晚报》4月26日) 除了谴责4名肇事青少年的暴行,反思未成年人心智教育的得失,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对于精神病患者这样“行走于社会边缘的人”,我们如何给予他们应得的权利?残暴悖逆的背后,凸显的是道德的沦丧与教育的失范,而在其背后,掩饰不住的却是精神病患者面临的社会困境。精神病患者屡屡伤人以及被伤害的现象,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决不等同于忙不迭地将精神病患者送进精神病医院,精神病患者本身有病症的轻重之分,但其无意识下的行为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也是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 对于精神病患者,社会虽然并没有彻底取消他们的容留空间,却往往在歧视与漠视中表露出人类根深蒂固的集体潜意识——把精神病患者当做生活不能自理乃至有害的群体,这种偏见很容易造成对其应享权利的抹杀。就社会学而言,个人化是社会制度安排的结果,一部分人权利得不到保障,也就是制度设计失当的结果。如果我们始终把精神病患者当成异类,那么无形中就扩散成一种社会性病理,受害者将是包括精神病患者在内的所有人。换个角度来说,当精神病患者脱离了整个社会制度设计的框架,被视为对社会“零贡献”的群体,很容易引发社会“占有与剥夺他人资源”的排斥感,由此而导致的“精神病患者属社会废物”的极端心理将有可能埋下危险的种子。以殴打精神病患者取乐的少年,是否也是缘于我们的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保障的漠视,间接纵容了少年们的歧视心态与暴行而终酿惨祸

精神卫生现状及思考

精神卫生现状及思考 精神卫生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市的精神卫生现状和存在 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局部地区(江浙)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推算我国15岁 以上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0%左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在12―14%;根据WHO 提出的生命残疾年的概念进行推算,精神疾病消耗的卫生资源排在第一位,其次为癌症和 心脑血管疾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剖析我市精神卫生现状提出我们的面临的困难,汇 报我们的思考;对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推动和谐**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现就我市精神卫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思考作以下汇报: 一、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 精神疾病是一类慢性易复发性疾病。精神疾病消耗的卫生资源排在所有疾病的首位。 同时由于病人患上精神疾病以后,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和社会功能,自己创造的价值很有限;需要消耗精神卫生资源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由于精神症状的支配而伤人毁物对 社会造成危害和损失等原因导致了精神病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严重,据多数 精神卫生专家估计有80%以上的精神病人家庭为贫困家庭。精神疾病致残率也特别高, 60%以上的精神病人因病致残。 根据我省配合全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全国重性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为13.47‰,**为14.76‰,我市以600万人口计算至少有6.6万重性精神病人,其中城区3.8万,乡 村2.8万。同时精神疾病患者得到的治疗率低,仅为15%;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比例更低, 约为5%。精神疾病肇事肇祸也不容乐观,资料显示,我市每年申请精神司法鉴定的人数超过1000人次,其中95%被鉴定为重性精神疾病,95%中的85%被鉴定为刑事责任能力10%被鉴定为限定责任能力。 二、精神卫生工作所面临的困难 1.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低,由于病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严重。80%的有精神病 人家庭是困难家庭,有的甚至是特困家庭,他们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放 任其流落街头,也由于部分病人及病人家属有病耻感,他们感到患精神疾病不光彩,不愿 意向社会,向邻居暴露其家中有精神病人,导致病人接受治疗率低,仅有 15%的病人有接受治疗,同时也有资料显示只有3.67%的病人接受规范化的住院治疗,由于病人的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由精神症状的支配而?肇事肇祸,病人肇事的案例 不胜梅举。 2.病人回归家庭和回归社会困难,由于病人所患疾病后为易复发的慢性疾病,大多 数家庭经济困难,以及或多或少地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同时也因为社会对精神病人 的歧视,因此多数家庭对病人回归家庭失去信心,个别家庭还出现将关锁,遗弃等现象。 同时由于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社会对精神别人大多有歧视,那么精神病人参加

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救助和康复工作,推动全市精神卫生工作全面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X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X-X年)》,以健全服务体系为抓手,以加强患者救治管理为重点,以维护社会和谐为导向,统筹各方资源,完善工作机制,着力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健全患者救治救助制度,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维护公众身心健康,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X年,形成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的精神卫生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预防、治疗、救助、康复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健全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显著减少精神障碍患者重大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积极营造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三)具体目标。 1.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协调机制。X年底前,市、县、镇三级建立精神卫生工作政府领导与部门协调机制。X年底前,各镇(街)

建立由综治、卫生计生、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发展改革、残联、团委、妇联、老龄委等单位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 2.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健全市、县两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X年底前,在现有X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基础上,组建X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市级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实现市、县两级资源共享。X年底前,各县(市、区)至少在1所以上综合性医院或慢性病机构建设有床位的精神专科。X年底前,全市精神科编制内床位数达到每10万人口不低于28张。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关工作,推进民营精神专科医院建设,满足病人住院需求。 3.缓解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紧缺状况。完善精神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鼓励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广泛参与精神卫生工作。X年底前,全市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低于3.8名,各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专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积极培养多层次符合社会需求的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精神康复师。 4.有效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救治管理任务。完善基础信息登记制度,掌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到X年,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以上,符合条件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特别是命案显著减少,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依法及时得到强制医疗或住院治疗。

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六部委《关于开展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X〕57号)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按照《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X-X年)》和X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管理能力,完善救治救助制度,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维护公众身心健康。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和创新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模式。现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计划 (一)目标 1.总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探索和创新精神卫生工作模式,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规范的诊断治疗、康复和心理健康服务,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发挥综合管理试点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实现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目标。 2.具体目标。到X年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达到3‰,管理率和治疗率分别达到65%和55%以上;病情不稳定患者或曾经有过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接受个案管理服务的比例达到80%;配备精神科

执业(助理)医生和专职精防人员,医院均设置精神卫生科或心理咨询门诊,开展精神卫生门诊工作;开展区乡级精防人员培训;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增加精神科执业范围培训;开展乡村医生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知识培训,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线索调查和筛查、随访管理、健康教育、信息录入等服务。 到X年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达到3.5‰以上,管理率和治疗率分别达到70%和60%以上;病情不稳定患者或曾经有过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接受个案管理服务的比例达到85%;依托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建设,覆盖率达到30%;配备精神科执业(助理)医生和专职精防人员;初、高级中学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师,精神障碍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在校学生达到75%;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达到55%;城乡居民达到45%。 到X年底,健全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机制。70%的乡镇(社区居委会)建立由综治、公安、民政、卫计、残联等为主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掌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达到4‰以上,加强患者管理和治疗,管理率和治疗率分别达到75%和65%以上,病情不稳定患者或曾经有过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接受个案管理服务的比例达到9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无重大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体系。以乡镇为单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覆盖率达到30%;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逐步提高。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保障水平。做好

医院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

47 医院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 王经亚1 卫 璐1 魏江巍1 陈娜娜1 唐翠芸1 王志中1 田 峰2 ( 1.山西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0 )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然而我国现有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除精神病学医护人员及心理治疗师外,医务社会工作者走进了大众视野。文章通过归纳医务社会工作在院前预防、临床诊疗、院外康复、科室管理四个方面的作用来阐述医院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提出了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精神健康;医务社工;服务 一、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然而公众对于这些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认知率较低,社会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总体上看,我国现有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提出,心理行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还将持续增多,应当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提出为提升我国现有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紧缺状况要得到初步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社会组织及志愿者要广泛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各地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合理配置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探索并逐步推广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和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这表明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医疗领域的实践已成必然,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受到学界的倡导及越来越多医务工作人员及患者的欢迎,三甲医院作为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标杆,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广大患者更精细化的就医需求,尤其必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相对专科精神疾病医院来说,心境障碍及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如失眠症,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如社会焦虑等类型的患者数量更多,这类患者心理、社会需求更大,而医务社工的职责范围和服务重点是以患者的福利为中心,以医疗救助和心理咨询、医患沟通为主的福利服务,注重解决患者因疾病导致的社会问题。精神健康领域的医务社工在精神心理障碍预防、诊断和治疗,制订入院计划和出院计划,进行健康评估,促进医患沟通和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医疗救助和社区精神健康服务,为精神病人、家属提供支援服务和各种福利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医务社工的服务内容可贯穿患者入院到离院,使患者在有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适宜的服务。 二、医院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一)院前预防的先导性、适当性 公众对于常见的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诸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的认知率较低,对其表现、治疗及防治方法等更是知之甚少。为提升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减少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改善讳疾忌医的公众认知,帮助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医务社会工作者有必要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医务社工可链接社区资源,联合医院周边的社区并定期在社区进行调研,设计新的精神卫生社会服务方案,通过社区工作等方法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减轻社会偏见和歧视,传递健康生活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组织医院科室相关人员或链接志愿者提供服务,开设疾病常识讲座,开展义务咨询诊疗等,做到给予与社区所需相一致,既能符合不同的患者、家庭和社区需要,又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专业的医疗知识和预防保健常识;医务社工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合作的同时可以了解到社区有精神疾病倾向的居民,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等方法减少患者因对病情不了解而盲目求医甚至是讳疾忌医的情况,及时将患者转诊到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医院,提升科学就诊率。 (二)临床医疗服务的顺畅性、多样性 (1)评估、诊断、协调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与精神病学医师在首诊过程中要评估诊断患者因罹患精神疾病引起的惶恐、震惊、沮丧等负面情绪,评估其因患病等原因与家属、工作环境等引发的矛盾或不快,评估其因住院而出现的适应障碍或与医院科室及其他患者与其照顾者之间的互动障碍等; 此外,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还要协调并链接资源积极处理患者因疾病引起的工作能力障碍、就业障碍、经济困难、社会歧视等问题,为增进医患沟通,减少医患间因信息不对等造成困局,一方面医务社工要向病患及其家属解释医院科室相关工作程序与规章制度以防病患对医院科室产生误解,另一方面要协调医院科室行政管理方面的冲突,帮助医患双方就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认识达成一致,公正公平地维护双方的权益,尽量减少负面结果的产生。 (2)心理支持 医务社工的加入有助于强化医护工作人员的人文意识,在治疗之外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及心理支持,帮助其及其家属走出心理困境。医务社工与主管大夫一起查房随时关注患者情况,在病房进行日常探访时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这种支持包括为一个或几个在住院期间产生冲突的患者及家属通过个别访谈或小组治疗的方式提供服务,提升其治疗质 本文属于山西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317。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高个体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现的学校教育中,如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便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在制度保障、服务体系和作用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而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通过解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内外因素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它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具有预防、补救与发展的功能,维持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正常运转,必须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保障系统。本文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并大胆展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其研究成果主要集在以下三个方面: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研究、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体系研究、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保障机制研究。 1.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研究 早在20世纪初,英国、美国和德国就几乎同时开始了教育与福利两种制度结合的学校社会工作,构建家庭、学校与社区相互结合的学校社会工作体系。目前,学校社会工作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学校社会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工作程序、工作管理等相关的工作制度、人员配置及角色定位等。总的来看,国外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共同实现,政府大都提供一定的经费与政策支持,以促进工作的发展。在组织方面他们大多成立了一些专业组织与协会(包括全国性专业组织及州、地方性协会等),在政府和上述相关协会中也设有专门的制度或相关的服务准则对组织与管理作了一些相关规定,以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监督。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在各国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故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分布情况在各国各有差异,但具体在人员组成方面,国外从事学校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人员主要有学校社会工作者、辅导教师、护士、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病医师等,这些人构成了一个服务网络,共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责;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他们是这个服务网络的核心,起着联系其他服务人员、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作用。Allen·M eares (1991)指出学校社会工作者是学校内的职业心理健康工作者,他们通过减少危险因素、提升保护性因素来提升人们心理健康状态。总之,学校社会工作者是一个综合的角色,可称之为学生援助计划员(student assistance programmers),他们应该同时兼备预防计划专家、危机管理者、评价专家、转介员和案例管理者等角色。 2.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体系研究 关于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学校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趋势展望 〔摘要〕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健康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于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教育活动,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解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内外因素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心理健康的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具有预防、补救与发展的功能,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展望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强调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上提倡国际化、协作化、本土化和人性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服务的实效性;策略方法更加系统化、整合化,更具创造性;从业者要求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等。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09-04 □葛爱荣张大均

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国家在建立健全精神健康体系的过程中,应制定精神健康政策、规划和法律,在宏观水平上对精神健康服务施加积极影响,从而控制精神疾病,改善精神健康状况。近10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些精神卫生政策,构架了从无到有的精神卫生体系。本文对现行精神卫生政策进行了回顾,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些许建议供参考。 一、现状 为了促进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国家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文件,如《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规划》体现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更加侧重预防和疾病控制;《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2006年11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在经费投入上,国家除了要求各级政府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还提供了一些专项投入。如2008年《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提出拟安排中央专项投资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2009年7月7日下发了《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被纳入九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6年,国家多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了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 二、问题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存在诸多问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整个精神卫生事业因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支持而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一是精神卫生国家立法严重滞后。美国联邦政府仅在1946年-1980年间就先后颁布了12部与精神卫生有关的法案。我国精神卫生立法至今尚未出台,目前仅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颁布实施了地方精神卫生法规。二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亟待完善。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经费投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完整,精神卫生机构基础建设差,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人员极度匮乏。心理咨询、精神康复人员严重不足,从业人员缺乏统一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等。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虽然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对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医疗保障,但覆盖面窄。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大量患者因为贫困得不到系统治疗。四是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和部门协调有待加强。卫生、残联、公安、教育、司法等部门的精神卫生资源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形成条块分割,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五是社区精神卫生公共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规划》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各项保障措施,但对各项目标、保障措施和部门职责落实情况缺乏综合考评体系。 三、建议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为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供客观依据。精神卫生资源配置主要受患病率、服务利用度和资源可得性的影响。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开展精神疾病流行病学

精神卫生工作实行的综合管理机制是

精神卫生工作实行的综合管理机制是 精神卫生工作实行的综合管理机制是: 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 一、《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编制背景 精神卫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现阶段还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2002年,员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简称2002-2010年规划),提出加快制定精神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团体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强化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等总体目标,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特别是《精神卫生法》出台以后,精神卫生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与支持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省、市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服务得到较大提升,精神障碍患者就医条件大为改善,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支持各地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将严重精神障碍纳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重大疾病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范围,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管理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落实政府责任,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深入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4年底,全国已经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30万人,其中73.2%的患者接受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随访管理和康复指导服务。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额社会转型,精神卫生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敏感度越来越高,精神心理问题与社保安全稳定、与公众幸福感受等问题交织叠加等特点日益凸显。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心理应激事件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祸案(事)件时有发生,老年痴呆、儿童孤独症等待定人群疾病干预亟需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平均1.71张/万人口(全球平均4.36张/万人口),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平均1.49名/10万人口(全球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平均2.03名/10万人口),且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地级市城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尚未建立。部分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治疗、随访、管理工作不到位,家庭监护责任难以落实,贫困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依法被决定强制医疗和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手纸4困难。公众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低,社会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讳疾忌医多,科学就诊少。现有精神卫生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与国家经济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摘要: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导致我国的高校环境也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化而逐渐转变。这样的改变使大学生处在如适应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情感压力等各种压力之下,表现了出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不良社会影响。而学校社会工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只不过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的研究也尚属空白,其工作的开展模式在我国还处于不断的摸索当中。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介入策略和介入模式,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恢复正常的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和介入模式 引言: 1.研究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走向心理成熟的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多发期。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在学业竞争、情感困扰、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显严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则是其有效方法之一。并且从长远的角度来说,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在影响到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更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高校学生是引发某些高校问题甚至是某些社会问题的主体,也是诸多社会问题和高校问题的受害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既能有效提高他们自立自强意识和自主性,也能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焦虑心理、自我封闭心理、忧郁心理、偏激心理等。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某种方面而言,这也是预防高校犯罪、维护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2.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校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它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关系,构筑教、学、成长环境的和谐,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指大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心理不健康。关于心理健康国内外没有一个明确的涵义。心理学家英格里认为:心理健康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哪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 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丰富的状况,而不仅仅是免予心理疾病。(2)校园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学校社会工作自引入中国高校,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发展模式和一支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队伍。在其发展过程中,成果主要可概括为四种方式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一,是传统的临床模式,把受助者当作病人,社工和受助者是医患关系,社工依据个案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学相关知识技巧,致力于改善受助者情绪失调、认知偏差、人际关系紧张,赋予其自我改善的信心和能力,锻炼其管理情绪,运用资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第二,学校可通过制定和修改一些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努力营造一个较好较轻松的学习和生活

精神卫生机构内的社会工作服务

一、精神健康与精神疾病:基本概念 WHO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包括自信和控制能力的人格特征 面对困难处境的抗逆力(能力被遮蔽) 处理生活压力的能力 情绪情感认知行为 原来我也是神经病 二、精神健康:自我认知的态度;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统一的人格、整合的人格;自主和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 人格多元(正常) 多重人格或精神分裂是人多混乱出现 二、精神疾病:明显的痛苦,失能或极大可能遭受痛苦,死亡,疼痛,失能或自由丧失等风险(DSM IV,1994) 在其文化中不能被期待或接受(Halgin&Whitebourne,1997) 必须经诊断出行为或心理层面上显著的症状或模式 异常?病理 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沿革 健康应该包含生理心理社会 (整合模式) (对于服药这一行为,病人看待是心理的行为) 精神卫生三级预防体系 导致抑郁症的因素是?? 社会行动----人际行动

抑郁障碍 心境障碍?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单位时间内症状集中。 抑郁障碍:症状符合临床标准。 恶劣心境障碍: 抑郁状态: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 丧失活力 无用感和罪责感 思维缓慢 自杀念头 抑郁障碍: 病程标准:症状持续两周 严重程度标准:明显的痛苦;职业、社会功能的损害 排除标准: 排除物质或躯体问题所致 症状不能归于离丧【 恶劣心境障碍:(相较抑郁障碍轻但是时间长) 抑郁心境 食欲差或过量 失眠或睡眠过多 精力不足 持续两年 丧失与抑郁:源于早年的丧失,(抑郁本质是一种丧失)。被当前事件激活,带回早年的创伤;退行导致无望和无助感;自尊的丧失是抑郁的主要特征 存在感与抑郁 因为能正确的选择或发挥潜能造成的存在感的缺乏 对孤独感的恐惧 强化与抑郁:外界的强化;人际互动的强化 消极认知与抑郁(认知行为角度) 图式与歪曲认知 歪曲认知与消极认知 习得无助与抑郁 归因与抑郁 无望感与抑郁 社会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