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勘探施工设计

三维地震勘探施工设计
三维地震勘探施工设计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三维地震勘探区位置及范围

一、井田位置

***井田位于******东约10km,行政区划属******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07′45″~**°12′30″,北纬**°47′30″~**°51′30″。

***井田范围:***市国土资源局2006年5月6日文《*********煤探矿权挂牌出让范围》确定。全区走向长8km, 倾向宽3.8km,面积25.24km2。

二、三维地震勘探区范围

先期开采地段、下步接替地段和主要井巷工程附近采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勘探,目的是了解先期开采地段、接替采区及井筒与井底车场的构造情况、含水层富水区分布情况。

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区范围在20线与25线之间,勘探范围以下4个拐点圈成的近似矩形,其北西方向长约为2.55 Km,北东西方向宽长约为1.99 Km,面积为5.00Km2,勘探范围坐标见下表。

三维地震勘探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表1-1

第二节三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

按招标文件要求,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如下:

1、查明勘查区内主采煤层二2煤层、三煤、四煤的构造形态,控制底板标高,深度误差≤1.5%;查明上述煤层的露头位置,平面误差小于30m。特别是四煤层的分布范

围。

2、查明区内二1、二2煤、三煤、四煤层中落差5m以上断层,其平面误差小于30m,并对落差小于5m断层进行解释;

3、查明区内新生界地层的厚度及底部起伏形态。

4、控制区内直径大于30m的陷落柱,并解释其它地质异常现象。

5、了解煤层中火成岩侵入情况。

第三节位置与交通

***井田位于******东约10km,西北距***市约25km,东北距汝南县约25km。

区内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有到***的简易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在本区以西约5km、12km由南向北通过,交通甚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图1-1 交通位置图

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958~1960年,原***煤田地质局物探队和***队对***煤田(包括***矿区和***矿区)进行了大量的普查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电法勘探物理点623个,地震测线107.2km,物理点758个,施工钻孔42个,总进尺18369.65m。于1960年提交《******煤田普查地质报告》。

2

据收集资料,区内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地质局第八地质队在***煤田***井田勘探时有11个钻孔落在本区,工程量6315.42m(见表2-1-1)。其中8个钻孔终孔层位为下第三系(E),一个钻孔为岩浆岩,一个钻孔终孔层位不清(T?),只有一个孔(CK49)终孔深度603.10m,终孔层位为C3并见煤层(具体煤层层位、深度、厚度等不详)。该孔位于***井田东南角边界外150m处,为本区找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006年10月,***市国土资源局委托***煤炭勘察研究院编写了《*********煤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据核查情况,按现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本区二2、三5、三6煤层勘查程度实际仅达到了预查程度。

2004年6月,***物测队进行第一期二维物探进行普查,8月份进行钻探施工,11月份完成第二批物探施工;2005年6月,***地质勘探二队完成了野外钻探工作。2005年9月,编写了“详查报告”。找煤阶段:主测线11条,联络线1条,物理点3686个。详查阶段:主测线15条,联络线3条,物理点3391个。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本井田为石炭二迭系含煤地层,基底为奥陶系地层,其上为石炭系太原群、二迭系山西组及上、下石盒子组,上覆地层有第四系及新近系的松散层覆盖。现自下而上概述如下:

1、奥陶系(O2):

厚约500m,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致密灰岩,夹灰色薄层状白云质灰岩。

2、上石炭统太原群(C3t ):

厚约65m,由灰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一煤组(A煤组),共含不可采的薄煤层6层和6层石灰岩。

3、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1s):

厚约60m,岩性由灰色钙质或硅质砂岩、泥岩、粉砂岩、夹铝土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二煤组(B煤组),共含煤层7层,其中可采煤层1层,以二22煤层厚度大而可采,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遭严重火侵。

4、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厚约135m,岩性为鲕状紫斑泥岩、粉砂岩、硅质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夹煤层组成。含三煤组(C煤组),共含煤层10层,含可采煤层5层,以三22、三23、(三31+三32)、三43煤层可采,其中三3煤层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5、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残厚44m,岩性由杂色及灰黑色中、细砂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含四煤组(D煤组),大部分被剥蚀。

6、第四系及新近系(Q+N):

厚约400m,由粘土、砂层及半固结的岩层组成。

二、煤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其中下石盒子组、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两组地层总平均厚度191.00m,含煤21层,煤层总平均厚度23.01m。上石盒子组因只揭露地层下部,太原组揭露的钻孔也较少,代表性差。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含煤系数12.05%(见表2-1)。

含煤地层含煤情况一览表表2-1

1、下石盒子组(P1x):

该组地层平均厚度131.50m,含煤12~13层,煤层总平均厚度16.31m,含煤系数12.40%。煤层主要位于该组地层的上部,含煤段厚87m,形成了多煤层的密集组合;在横向展布上,集中分布在17到23勘探线间的中深部位,在18线~19勘探线间的大部分地区因遭下第三系地层的剥蚀而缺失。

2、山西组(P1s):

该组地层平均厚度59.50m,含煤8层, 总平均厚度6.70m。含煤系数11.26%。煤层位于该组地层中部,主采煤层位于该组地层的中下部,几层煤上下分布比较均匀;在横向展布上,主采煤层二22煤全区分布,该组地层因岩浆岩侵蚀严重,致使二22煤层遭受破坏而形成多层结构,分为二22及二22上两层煤层。该组地层在井田内DF7断层以南遭受火侵,岩浆岩侵入厚度以19-1、19-2、21-1、22-1及20-4号孔厚度较大,最厚者达12.29m,其它地段厚度偏小。

4

可采煤层共有9层可采煤层,总平均厚度16.17m,各煤层的可采情况、煤层结构、稳定程度见下表。

煤层情况统计表表2-2

根据已竣工的钻孔资料,***井田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型煤层(二)型。***井田的勘查类型为二类二型。

三、构造

井田内地层总体为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受区域构造淮阳山字型的影响,区内断裂构造和次级小褶曲均较发育,见(***井田构造示意图2-1)。

1、褶曲

井田地层总体上走向北40°西,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在单斜构造形态上,进一步挤压,形成次一级小褶曲和北东向断裂。

褶曲幅度不大,该组褶曲轴向为N25°E~N50°E,近似平行,背、向斜褶曲之间存在北东向正断层,自北往南分述如下:

图2-1 ***井田构造示意图

(1)***向斜

该向斜轴部位于本井田西北部,25勘探线附近,轴向北东,向东北倾伏,西南端仰起,倾伏角7°~9°,井田内延展长度约1230m,东南部被DF7正断层切割破坏,深部为正阳逆断层切割,为宽缓褶皱。

(2)***背斜

该背斜位于***向斜东南部,轴向北东,向东北倾伏,西南端仰起,倾伏角6°~8°,井田内延伸长约1200m,西北翼地层保存完整,东南翼被DF7正断层切割破坏,深部被正阳逆断层所切,为宽缓褶皱。

(3)罗庄向斜

该背斜位于井田中部第21勘探线附近,轴向北东,向东北倾伏,倾伏角5°~10°,

西翼缓、东翼陡呈不对称向斜,井内延展长度约1650m,浅部被DF5、DF6断层切割,6

东南翼被DF4正断层所切,深部被正阳逆断层所截,为较宽缓褶皱。

(4)***背斜

该背斜位于罗庄向斜之东南,轴向北东,向北东倾伏,倾伏角4°~9°,井田内延伸长度约1300m,褶曲幅度较小,东翼被DF3断层破坏,西北翼被DF4正断层切割,再往东被正阳逆断层所截,为宽缓褶皱。

(5)***背斜

该背斜位于井田东南部,轴向北东,向北东倾伏,倾伏角7°~9°,井田内延长约700m,褶曲幅度较小,西北翼被DF1正断层切割,东南翼被DF11正断层,深部被正阳逆断层所截,为宽缓褶皱。

2、断裂

井田断裂以走向北西的正阳逆断层为主体,与井田内地层走向基本一致。由于该断层的存在,将含煤地层推覆于下第三系地层之上,在北西向构造的控制下,井田内产生次一级北东向正断层5条和北西向正断层4条,构成区内块状构造轮廓。据DF5切割DF6断层的情况来看,北东向正断层形成较北西向正断层早。而北西向正阳逆断层形成最晚,为喜山运动所形成。

按断层落差大小可分:落差>100m3条,50~100m4条,<50m 3条。见下表:

四、岩浆岩

本井田内已竣工钻孔32个,见岩浆岩钻孔22个,根据钻孔揭露,岩浆岩侵入层位为二22煤的附近。岩浆岩侵入范围在DF7断层以南地区,DF1断层以南未见(见图4-1-1)。岩浆岩侵入厚度0~12.29m侵入层数最多达5层,其产状为岩床,据《***井田精查地质报告》,区域资料侵入时代为燕山期,其岩性宏观特征为:

浅灰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因次生变化,矿物成分不可辩,含黄铁矿结核,直径0.5~13mm,与煤层接触处,具晖色圈。

取16-2和18-1两孔岩浆岩样,送***勘探研究所作薄片鉴定,结果如下:

18-1号孔岩浆岩:斜长石含量60%,自形~半自形板柱状,长0.1~0.4mm,无色透明,强绢云母化,见残余的聚片双晶;暗色矿物含量35%,已全部氧化成铁质矿物(褐铁矿)长柱状,长度0.1~0.4mm为主,最大可达1.5mm,据形态推测,原矿物可能是角闪石;石英含量3%,等轴粒状,无色透明,正低突起,一级黄白干涉色;黄铁矿含量2%,黑色不透明、自形。结构特征为半自形细粒等粒结构。显微构造特征为均一构造。次生变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岩石综合命名:强次生变化细粒闪长岩。

16-2号孔岩浆岩:斜长石含量82%,半自形柱状,长0.1~0.3mm为主,少量达1.3mm(斑晶),强绢云母化,偶见残余的聚片双晶;暗色矿物含量10%,已全部氧化成铁质矿物(褐铁矿)长柱状,长度0.1~0.4mm为主,最大可达1.5mm,据形态推测,原矿物可能是角闪石;石英含量5%,等轴粒状,直径0.5mm左右,无色透明,正低突起,一级黄白干涉色。黄铁矿,含量3%,黑色不透明,自形粒状,直径0.1~0.4mm。结构特征为显微斑状结构,斑晶为强绢云母化的斜长石,基质为半自形细粒等粒结构,显微构造特征为均一构造,次生变化,受次生热液影响,斜长石强绢云母化,暗色矿物强褐铁矿化,岩石综合命名:富含黄铁矿的绢云化细粒石英闪长玢岩。

综观全区,井田构造复杂类型为中等,即二类。

第二节地震地质条件

一、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8

该勘查区属于山前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农田广布,村庄稠密。浅层基本上是由粘土,含钙质泥土及砾石互层组成。距地表大约4m左右,有一地表水的隔水层,岩性为灰黄色粘土,厚约为0.5m,可塑性很大,对成孔不利;区内潜水位在地表以下12米左右;总之该区的浅表层条件较好,对地震波的激发较为有利。

二、中、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该区新生界地层中砾石层发育,除第四系下部普遍发育一层10m~20m厚的砂砾层(胶结较好),上第三系底部亦发育有较厚的砾岩层。一般情况下,新生界地层内含有十几层砾石层或砾岩层,其中新生界底部的一层厚约17m~76m,砾石层或砾岩层累计厚62m~156m;由于该层的存在,使激发的地震波的能量,在新生界地层内部损失严重,从而使地震波的穿透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反射波能量大幅衰减,频率降低、品质变差;而岩浆岩的侵入则使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的二煤受到较大影响,使煤层反射波组能量变弱或者某些区段根本得不到目的层反射波,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该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

从已施工的二维地震勘探单炮记录上可以看出,区内发育以下几组较强反射波:TN波:这是上第三系底部与下伏地层接触面的一组波组。该波大部分地段连续性较好,仅局部地段连续性较差,区内基本上可连续追踪。

T3波:由三煤组产生的反射波,由于该煤组由煤层、夹矸的互层组成,因此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能量弱,连续性差,区内不能连续追踪。

T2波:T2波是是由二2煤组产生的反射波,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能量较强,信噪比较高,个别地方因构造原因反应不好。该波与新生界内部反射波相比明显表现出频率较低的特点,是煤系地层构造解释的主要目的层反射波。

总体而言,该区浅表层条件较好而深层地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

第三章三维地震勘探施工方法及工程量

第一节试验工作及低(降)带调查

一、点试验工作

生产前的试验工作是了解本区地震地质条件及有效波、干扰波发育情况,优选施工参数达到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的高分辨率的方法。通过试验正确选择最佳的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和仪器采集因素,以确定完成地质任务所采用的基本施工方法,取得最好

的地质效果为目的。试验工作遵循点面结合,从简到繁,变换单一因素的原则,在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充分的试验。

具有试验内容和工程量如下:

在全区共布置4个试验地点,均匀分布在勘探区北部(28-3钻孔附近)、勘探区北东部、勘探区南部(ZK3101钻孔附近)、中西部(24-4钻孔附近),根据不同的煤层埋深、不同位置的试验点的试验资料,进行激发、接收、仪器因素、波场调查等条件参数选择试验,共计77个物理点。

(1)激发条件试验(48个物理点)

通过不同激发深度试验,选择区内不同地段激发层位的深度,在选定的激发层位内,用不同质量的炸药激发,确定合适的炸药量。4个试验点中有2个试验点进行激发因素试验,每个试验点工作量为15个物理点,如下a、b。另外2个试验点进行接收条件试验,每个试验点工作量为9个物理点。

a、分别进行8米、10米、12米、14米、16米、18米、20米、24米井深试验(8个物理点)

b、分别进行0.5公斤、1公斤、1.5公斤、2.0公斤、2.5公斤、3.0公斤药量试验(6个物理点)

(2)接收条件试验(8个物理点)

a、偏移距试验(2个物理点)

b、接收排列长度试验(2个物理点)

c、检波器组合形式试验(2个物理点)

d、检波器类型对比试验(2个物理点)

二、低(降)带调查

为了掌握勘探区表浅层低速带厚度及常速带变化规律,为地震资料处理提供准确的静校正数据,全区均匀布置4个速带调查点,采用浅层双微测井方法进行低(降)速带研究。每个速带调查点工作量为9个物理点。低(降)带调查工作量总计为36个物理点。

三、试验段工作

在勘探区内部沿着D24勘探线北东方向布设一条试验线段,其长度都为1000米,方向垂直地层走向,过23-1、23-2两个钻孔,位于测区中部,中间激发双边对称观测,96道接收,24次覆盖,道距20米,偏移20米,炮间距20米。物理点51个。

10

现场采集处理及时了解二维地震勘探效果,以便于及时调整采集参数,进行正式生产。

第二节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

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目的是利用炮点网和检波点网组合而获得分布均匀的地下共反射点网格所要求的覆盖次数,三维观测系统综合考虑勘探区的地质任务、地形地貌、目的层的赋存深度、构造情况,根据仪器设备状况,结合多年的地震勘探经验和本区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中间激发双边对称接收的方式、24次覆盖、束状8线8炮制观测系统。

1.测线布设方向

从现有资料看,勘探区内大部分地段地层走向为南东向、倾向北西的褶曲构造,煤层埋深跨度较大(-575m至-300m),按照地震勘探规范对地震主测线布置的要求,故将三维束线方向设计为与地层走向基本垂直平行有利于数据采集。

2.覆盖次数

为保证资料质量,获得反射波信噪比S/N大于2的三维数据体,根据该区地震地质条件,本次勘探选择24次叠加次数,以确保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精度。

3.CDP面元尺寸

道距=CDP面元尺寸×2。则道距选用20m是合适的,拟采用中间激发双边对称接收的方式、24次覆盖、束状8线8炮制观测系统,尽可能减小CDP反射点的离散度也是必须的。

4.最大炮检距Xmax

最大炮检距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X

应尽量小于主要目的层的深度。

max

应小于浅层折射波干扰的距离。

(2)X

max

应尽可能的大。

(3)为保证速度求解的精度,X

max

5.镶边宽度(MA)

为保证三维数据体偏移后在勘探边界仍达到满覆盖次数,根据公式:

MA=Ztgθ

式中:MA—镶边宽度

Z—最大目的层埋深

12

θ—为勘探边界岩沿X 、Y 方向的最大倾角。 可以计算出本区北西边界的镶边宽度。

本区二号煤层南东部最深为-575m ,西边界最大倾角13°左右,垂直镶边宽度应为56m ,而实际设计镶边宽度90m ,其余边界也有不同程度的镶边;而且每边界镶边都能满足理论上镶边宽度的要求。

6.垂向分辨率分析

本次勘探要求查明落差大于或等于5m 的断层。从理论上分析,在无相关干扰的情况下,地震勘探最大的分辨率为1/8主波长,取V 平均=3500m/s ,据此所需达到的主频:

Hz m

s

m Z V f m 5058/20008=?=?=

根据式: f max =1.43×f m =71.5Hz 可计算出要求保护的最高频率为71.5Hz 。

因此,本区施工要求主频达到50Hz ,同时需保护的高频段的高切频率为71.5Hz 。 7.空间采样率的分析

从满足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的相邻道上可靠地追踪同一相位考虑,道距的选择为;

m

x x f V X 2*

≤?

其中 x

x X

h x hx h x V V ??sin 2)

sin 44(2

12

2*--+=

取x =h =1000m , V 平均=3500m/s 8=x ? 得 m x 102≤?

从横向分辨率考虑,每个优势频率的波长应有两个样点,即CDP 间隔ex 应等于: ex=v/(2.f dom )

假设目的层优势频率f dom 为50Hz ,目的层以上的层速度为V=3000m/s 。,则ex 为30m 。道距为CDP 间隔的两倍,即 ?X=60m

本区施工选择道距为20m ,完全满足上述要求,且不会出现空间假频。

8.时间分辨率分析

为保证信号在时间方向不产生假频,要求时间采样间隔满足采样定理: max

21

f t ≤

?

采样间隔不得大于1ms,本区采样间隔为0.5ms满足该要求。

9.检波器及组合

根据以往的地震勘探经验,本区很有可能试验后选用主频为60Hz的检波器接收,根据平原地区地震特点,组合形式将三串、三串并的六检波器的面积组合进行对比试验,选用组合形式。

10.观测系统参数及仪器

(1)观测系统参数

观测系统参数表

根据二维地震勘探及相关资料,区内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中现有断层的展布格局及地层走向近于北东向的实际情况,为了最好地控制三维地震勘探区的构造情况,线束方向布置垂直地层走向。

A、接收道数:每一条线48道,共计384道(详见设计图)

B、接收线数:每束8条线

C、接收道距:20m

D、接收线距:40m

E、排炮距:80m

F、横向炮点距:20m

G、覆盖次数:24次(纵向6次,横向4次)

H、CDP面元网格:10m×10m

I、放炮方式:中点放炮

(2)仪器因素的确定

A、仪器型号: 408UL多道遥测数字地震仪

14

B、记录格式:SEG—D

C、磁带记录密度:75742bpi

D、采样间隔:1ms

E、记录长度:1.5s

(3)检波器及组合

采用DTJ—60Hz检波器,三个串联组合。

(4)激发条件

A、震源:单井TNT成型高爆速(>6000m/s)炸药震源或岩石炸药。

B、药量:待试验确定

C、井深:待试验确定

(5)、地震施工的进行

施工以束线顺序进行,第一束线施工结束后再施工第二束、第三束……。从第二束

开始,后一束前4条观测重复前一束后4条观测线。以顺序依次施工完毕。

以上采集参数为初步确定,最终以试验确定的最佳参数施工。

图3-1 8线8炮观测系统图

图3-2 方位角分布图和全方位炮检距分布图

图3-3 叠加次数图

第三节三维地震勘探工程量

根据上述设计,具体工程量如下:表3-2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面积5.00km2,共计三维束线17束,炮线134条,检波线72条。按上述观测系统设计,满24次覆盖面积达5.46 km2,满12次覆盖面积6.62km2,一次以上覆盖面积7.78km2,施工面积9.55 km2。总计地震物理点4188个。

第四节三维地震勘探测量工作

利用本勘探区周边地区的三角点,作为基础控制测量的起算数据。施工用图采用矿方提供的地形图,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为1956年国家高程基准系,高斯正形投影3°投影带。

一、作业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程》;1987年版

二、施工方案

根据规程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勘探区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拟布设E级GPS点作为工程勘探的基础控制,鉴于测线的布设情况的需要利用全站仪布设若干一、二级导线,作为测线控制。

1、 GPS网布设以已有四等三角点作为起算数据,为准确模拟本区大地水准面,GPS 点的点位应尽量选在测区边缘。

2、 GPS点的施测

根据《规范》要求及我校现有GPS接收机设备情况,GPS网观测采用静态定位法进行测量,作业前后,应对仪器进行必要的检核,保证仪器的完好作业。仪器标称精度不应低于:水平方向5mm+1ppm,垂直方向12mm+1ppm。外业数据的采集按照GPS测量规范E级(5″)的要求进行,平差计量首先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无约束平差,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54坐标的约束平差计算。

3、一、二级导线测量

严格按规范要求布设一、二级导线点,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通视良好、便于观测、易于寻找的地方,并设置长期标志。导线点间距一般控制在300~600m,采用2″级全站仪施测时,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垂直角及边长各观测一测回。精度要求:一级导线方位角闭合差≤±25″n (n为测站数),导线全长相对误差≤1/8000,高程闭合差≤±0.15D m(D为导线长,以公里为单位)。二级导线方位闭合差≤±60″n(n为测站数),导线全长相对误差≤1/4000,高程闭合差≤±0.25 D m(D为导线长,以公里计算)。设站时应严格进行整平、对中,每站观测完成后,应认真检查观测结果,确认无误后方可迁站。

4、物探观测点测量

根据一、二级导线点及高等级控制点,采用全站仪的放样功能,精确放样出每个炮点及检波点的位置,个别困难地形可采用支导线测量。炮点及检波点的理论值和实测值误差不得大于0.5m,高程误差也不得大于0.5m,施测中当遇有特殊困难时应及时向施工指挥部汇报。测定的炮点、检波点必需插竹桩,用油性笔注明桩号,分别系红色和白

16

色长方形小塑料条区别检波点和炮点,各炮点必须撒白灰。坐标高程的成果取位至0.01m,每束线应做一个简明的班报(地形地物符号应遵从测绘图例),并及时提供给项目组。

5、炮点、检波点编号

为了便于资料的处理及野外测线桩号的书写,炮点、检波点的编号必须在相对坐标系中进行,即用相对坐标系中X′值与Y′值进行编号(X′值/Y′值)。如100/50,表示该点在相对坐标系中位置是X′=50,Y′=100。

相对坐标系的参数如下:

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应严格、认真执行《规范》和《设计》的要求,积极配合施工指挥部,坚持操作员→项目部→总工办三级质量验收制度,责任到人,层层把关,保证测量合格率100%,优良率95% 以上。

三、测量成果内容

1、GPS测量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资料;1份

2、一、二级导线观测记录与计算平差成果资料;1份

3、检波点、炮点坐标成果资料(按束整理);1份

4、GPS及测量导线联测图;2份

5、测量工作总结报告;1份

6、测量资料备份。1份

第五节三维地震勘探工期计划

工期安排:总工期为88天,其中:

1、野外作业为开工后第1至40天,总计40天,日期:至 2007年11月15日至2007年12月25日;

2、资料处理为开工后第15至55天,总计40天,日期:2007年11月1日至 2008年1月10日;

3、资料解释为开工后第30至70天,总计40天,日期:2007年12月10日至2008年1月25日;

4、提交中间资料为开工后第70天,日期:2008年1月25日

5、最终资料评审为开工后第81天,日期:2008年2月5日

6、提交最终成果资料为开工后第88天,日期:2008年2月12日

第四章三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本区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以提高信噪比和分辩率为中心,坚持试处理、批处理和改善处理三步法,充分利用工作站方便的优势,处理与解释交互进行,提高处理质量和解释成果精度,确保地质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资料整理

资料进站前,必须将仪器班报、观测系统、测量成果、数据光盘等整理好,经相互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处理。

二、对资料处理工作的要求

1、在资料编辑时,应对照仪器班报检查全部炮点记录,落实野外施工期间的有效炮是否齐全。其次,应剔除异常炮、异常道(道段)和不工作道,纠正反道。

2、对输出的炮点、检波点位置;炮点、检波点的坐标与高程;低速带参数等数据进行检查。同时,将输出的点位图、覆盖次数图与实际图件及仪器班报进行对照检查,确保输入的原始数据准确无误。

3、正确选择静校正基准面位置,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求出最佳基准面。

4、重视试处理工作,选好每个处理参数,因为三维数据是把全部地震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对待的,一点或局部上出现原始数据或处理错误都会影响到全区。

5、慎重使用剩余静校正,保护断点(包括断陷点),研究波的动力学特征变化。

6、认真做到边处理、边解释,确保处理成果的可靠性。

18

图4-1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图

第五章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及报告体提交

第一节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资料解释工作拟采用Sun Blade2000工作站,软件使用Geoqeust公司的geoframe 3.8版本解释软件系统,针对本区地震资料具有采集村庄多、煤层赋存倾角大、构造复杂、波组较多等特点,专门选派具备20年独立解释徐州煤田地震资料经验的专家负责本区资料解释工作。

一、常规解释方法及步骤

解释工作在Sun Blade2000工作站上采用人机联作的方法进行,解释流程如图5-1。

1、由钻孔柱状,过井剖面和人工合成记录标定主要反射波所对应的地质层位。

2、垂直时间剖面的对比,首先从三维数据体中选取20m×20m网格上主控时间剖面,利用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波形特征,振幅特征,相位特征,频率变化,时差等进行综合对比,确定主要反射波所对应的地质层位、构造形态、断层的展布规律。

3、在初步解释的基础上,对所有时间剖面进行连续跟踪对比解释,同时利用工作站的多种数据显示功能,沿任意方向的垂直时间剖面,任意时刻的水平切片,三维数据体的立体与动画显示、方差体等,提高构造解释成果的准确性和精度,确定整体解释方案,然后进行构造的空间闭合、组合断层。

20

图5-1 三维资料解释流程图

二、特殊处理和解释

在本项目中,除解决甲方提出的常规构造问题外,我们拟对主要煤层的厚度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进行宽带约束波阻抗反演的研究。我们认为宽带约束波阻抗反演是当前解决煤层厚度的变化趋势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波阻抗反演可获得煤层厚度、裂隙发育状况等诸多储层参数,达到对煤层厚度情况进行预测的目的。 1、煤层厚度预测方法研究

如图5-2展示了常规叠加剖面与波阻抗反演地震剖面的对比结果,蓝线为迭后数据振幅峰值解释线,黄线和红线为反演后煤层顶底解释线。从中可以看出,利用常规地震剖面难以确定煤层顶底板的准确位置,因此,如果不进行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反演,就难以进行煤层厚度的预测。 2、宽带约束波阻抗反演方法简介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第6章 三维地震勘探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 6.1 引言 在油气勘探中,重要的地下地质特征在性质上都是三维的。例如盐岩刺穿、逆掩和褶皱带、大的不整合、礁和三角洲砂体沉积等。二维地震剖面是三维地震响应的断面。尽管二维剖面包含来自所有方向,包括该剖面平面以外方向传来的信号,二维偏移一般还是假定所有信号均来自该剖面自身所在平面内。虽然有经验的地震解释人员往往可以识别出平面以外(侧面)的反射,这种信号往往还是会引起二维偏移剖面的不闭合。这些不闭合是由于使用二维而不是三维偏移导致了不适当的地下成像所引起的。另一方面,三维数据的三维偏移提供了适当的和详细的三维地下图像,使解释更为真实。 必须对三维测量设计和采集给予特别注意。典型的海上三维测量是用比较密集的平行线完成的。一种典型的陆上或浅水三维测量是由布设大量相互平行的接收测线,并在垂直方向上布设炮点(线束采集)完成的。 在海上三维测量中,放炮的方向(航迹)叫做纵测线方向;对于陆上三维测量,检波器的电缆是纵测线方向。三维测量中与纵测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叫做横测线方向。与二维测量测线间距可达1km不同,三维测量的测线间隔可以是50m甚至更密些。这种密度的覆盖要求精确地测出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 测量区域的大小是由地下目标层段的区域分布范围和该目标层段能充分成像所需的孔径大小所决定的、这种成像要求意味着三维测量的区域范围差不多总是大于目标的区域范围。三维测量过程中一般要采集几十万至几百万个地震道,因为三维测量成本高,大部分都用于已发现的油气田的细测。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仍适用于三维处理。二维地震数据处理中,把道抽成共中心点(CMP)道集。三维数据中按共面元抽道集。这些道集用于速度分析并产生共面元叠加。在线束采集中,共面元道集与CMP道集是一致的。一般陆上测量面元为25m×25m,海上测量为12.5m×37.5m。 常规的三维观测系统往往使共面元道集中数据叠加的方式变得很复杂。海上三维测量拖缆的羽状偏离可以导致共面元道集内的旅行时不再有简单的双曲时差。对于陆上三维测量,共面无道集内与方位有关的时差是一个问题。 叠加之后,对三维数据体往往(但并非总是)作两步偏移。第一步,沿纵测线方向做二维偏移;然后对数据分类,并沿横测线方向做第二步的二维偏移。在第二步偏移之前,有时需沿横测线方向做道内插,以防止出现空间假频。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

Q/JMJT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标准 Q/SXJMJT××××-2015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In-seam Seismic exploration ××××-××-××发布××××-××-××实施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In-seam Seismic exploration Q/SXJMJT××××-2015 主编部门: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部门: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准委员会 实施日期:2016年?月?日

关于发布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的通知 为保证槽波探测施工质量,指导施工,由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编的《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通过公司组织专家会审,现批准为五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编号为Q/SXJMJT××××-2015,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在集团公司槽波探测工程中严格执行。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集团公司2015年科技规划要求,在晋煤集团技术中心的组织下,会同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各矿总工和集团公司相关专家等,共同完成编制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试验,总结了国内多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并通专家多次评审,反复修改后,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由晋煤集团技术中心管理及具体解释。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集团公司,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窦文武、焦阳等 主要审核人:付峻青,刘永胜、卫金善、杨新亮、李应平、牟义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一、施工情况 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 897-2000的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18日至9月23日历时5天,在该区开展了野外试验工作。9月26日开始转入生产工作。于2010年10月16日完成了野外采集,历时29天,共完成地震测线4条,测线长度7.82km。完成试验点1个,试验物理点14个,微测井1个;设计生产物理点238个,完成生产物理点229个;共计完成物理点233个。其中:甲级记录125张,占54.6%,乙级记录100张,占43.7%,物理合格率98.3%。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满足《规范》和《合同》要求。为后续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0年10月8日~10月18日在涿州恒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完成了资料处理,共获得地震时间剖面5条,处理剖面长度7.32km,满24次覆盖剖面长度3.7km。依据《规范》要求,对满覆盖时间剖面进行了评价,其中Ⅰ类剖面2.93km,占79.2%;Ⅱ类剖面0.44km,占11.9%。Ⅰ+Ⅱ类剖面168.51km,占91.1%,资料处理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2010年10月20日完成了全部构造解释、图件编绘和报告编制工作。 二、地质任务 根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及勘探地质目的要求,本次二维地震勘探的地质任务为: 1、了解测线控制范围的构造形态,查明F 2、F3断层的落差、性质及其平面展布情况,平面误差不大于50 m。对地震测线上新发现的20m以上断点做出解释。 2、控制测线范围内2号、9号煤层底板的赋存形态,解释误差不大于5%。 三、测线布置 地震主测线布设北西-南东向,与构造主方向和地层走向近垂直,布设测线5条,详见图1。

地震勘探安全生产施工方案

地震勘探安全生产施工方案 一、事故风险分析 1、森林火灾风险。主要发生在秋后、冬季林区枯叶较多,气候干燥,风力较大这个时间段,其内在引发因素有:职工上山带烟火,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钻机汽油机因故障失火、汽油桶泄露,钻进过程中岩粉高温和外来人员吸烟、焚烧等。 2、测区内道路交通事故。测区地形复杂,交通条件较差,道路窄、陡、急转弯道较多,测区内没有沥青化的土路陷坑等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客观条件,其内在引发因素有:车辆故障,刹车失灵,司机违章超速行车、紧急情况处置不当、超负荷运载等因素。 3、地震爆炸后因爆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如岩体崩塌、山坡上活石滚落,造成人员受伤、被埋等。其发生条件是:高角度边坡坡脚放炮,炮点周围岩石疏松,有坡积物、松散层、崩塌的地质灾害体。 4、爆炸事故。本次工作单孔药量大,施工环境复杂,场地杂散电流场等外在因素,加上作业人员不能实行在井口包药,违章携带装好雷管的炸药远距离运输,作业人员携带手机或其他电源设备、下药与放炮人员距离较近,造成接错线等,产生爆炸事故。 5、爆炸飞溅物伤害事故。主要发生在边坡附近的炮孔,井深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炮孔等地点,因爆炸抵抗线过小,爆炸后产生岩土飞溅物。 6、摔伤、高处坠落。地形陡滑、树木多、杂草多、黄沙坡多是发生摔伤、高处坠落的外在条件,其引发因素是作业人员负重上山,遇到陡坡、悬崖等易滑地带,作业人员劳保鞋不具备防滑能力,没有实行三到五人一组,采取相互协作上山,作业人员没有住拐棍,实行先探路后行人等措施。 7、触电事故。分为两种,一种是放炮过程中爆炸线触及高压线,一种是办公、生活用电超荷载、线路老化,室内插座沿地敷设,地面潮湿或向地面洒水等因素,发生触电或线路短路引发火灾。 8、中毒事故。分为三种,一种是食物中毒,食堂不卫生,豆角之类的菜没有作熟,食用不明毒性野菜等;二是煤气中毒,食堂液化气罐泄露,或冬季用煤火炉取暖发生煤气中毒;三是车内一氧化碳中毒。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 2、有效波 3、干扰波 4、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 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 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_____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________追踪反 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关系.这种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___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___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________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 B.反射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________. A.一个点; B.许多点. 3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_________. A.传播时间长; B.反射能量强. 4.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_______反射时间. A.垂直; B.标准. 5 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_________. A.突出; B.增强; C.压制; D.变化不明显. 四、 简答题 1、什么是多次覆盖? 2、什么是多次波记录? 3、什么是反射定律? 4、什么是时距曲线? 五、计算题 1、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速度为3000米/秒.从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时间为2.25秒,试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2、计算波阻抗Z 知:砂岩速度V=3500m/s,密度ρ=2.7g/cm的立方. 求:Z=?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试题库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数:80 石家庄经济学院勘查技术学院 2001年2月 一、判断题(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每题1分) 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倾斜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4.倾斜界面情况下,折射波上倾方向接收时的视速度等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5.纵波和横波都是线性极化波。() 6.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大于真倾角。() 7.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正比。() 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是波前面的传播速度。() 9.折射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视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0.法线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11.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激发的短脉冲的频率变低。() 12.瑞雷面波是线性极化波。() 13.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1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 15.沿地层倾向布置地震测线,倾斜反射界面的射线平面与地面垂直。()16.n个检波器组合后,有效波的振幅是未组合前单个检波器输出振幅的n 倍。() 17如果叠加速度大于有效波的真速度,动校正后有效波的同相轴与初至波的同相轴方向一致。() 18.水平叠加法的统计效应优于组合法。() 19.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20.对水平多层介质,叠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21.对水平叠加法,偏移距增大,分辨率提高。() 22.地震测线任意观测点处的反射界面视深度和法线深度小于或等于真深度。() 23.倾斜反射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极小点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 24.从各个方向的测线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一般可以确定反射界面的大致倾向。() 25.沿走向观测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随倾斜界面的倾角加大和埋深加深而偏离爆炸点越远。() 26.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面等时线的地面投影为同心圆系,其圆心位于爆炸点处。()

如何降低三维地震勘探成本

如何降低三维地震勘探成本 时间:2010-11-23 14:32:07.0 作者:网络来源:网络转摘 一、物探工程造价与工程设计的关系 三维地震勘探工程费用由直接工程费、HSE费用、科技进步发展费、企业管理费、不可预见费、资料处理费、资料解释费、计划利润、税金等构成。 直接工程费包括动迁费、基本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 基本直接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专用工具摊销费、设备使用费。 其他直接费包括运输费、施工准备费、施工补偿费。 现场经费包括办公费、差旅交通费、住宿费、临时设施费。 以上费用都是由施工中所需人员、设备、材料、施工距离等决定,施工中所需人员、设备、材料的多少取决于施工参数,物探工程造价就是根据量价分离的原则,由施工中所需的人、材、料来确定,也就是由施工参数来决定。物探工程造价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日定额,日定额由测量、钻井、排列收放、激发、数据采集、表层调查、现场资料整理、现场与营地建设等8个方面组成。 三维工程设计主要就是参数论证,根据地质任务所要求的主要目的层深度、分辨率、反演后的分辨率,构造类型、油气分布关系、断层组合以及各反射层所要达到的主频等来确定面元、道距、炮检距、接收线距、炮线距、排列长度、观测系统类型等施工参数,也就是确定施工方法。 工程设计确定施工方法、施工参数,施工方法、施工参数决定工程造价,所以如何确定施工参数,不仅是工程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 这就要求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地质任务的完成,又要考虑成本的降低,在满足地质任务的情况下,尽量优化方案,反复套算,既要从技术角度,又要从经济角度优化设计、优选参数,将定额与施工参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源头控制住三维地震勘探成本,实现勘探资金、技术、勘探对象的合理优化配置。 随着物探技术的发展,对勘探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找大构造、大断层逐渐变为找小幅度构造、小断层、岩性圈闭等,这就要求地震分辨率、信噪比越来越高,在野外施工上采用小面元、小道距、大排列、大炮检距、高覆盖次数。这无疑提高了人员、设备、材料的消耗,从满足地质任务角度来说,面元越小越好、道距越小越好、排列越大越好、炮检距越大越好、覆盖次数越高越好。然而,以上任何一个参数变化,都会对造价有很大影响,面元缩小一倍,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成本就会提高一倍。同样,排列和炮检距的增加、覆盖次数的提高都会增加成本。这就要求对施工参数的确定要恰到好处,既能完成地质任务,又能节约成本。

三维地震勘探设计样本

山西三元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地震勘探设计 二0一0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勘探区概况 (1) 第一节勘探区范围及交通 (1) 第二节地质任务 (1)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2) 第一节地质概况 (2) 第二节地震地质条件 (2) 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 (3) 第一节低速带调查 (3) 第二节试验工作 (3) 第三节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 (4) 第四节设计工作量 (7) 第五节施工技术措施 (8) 第四章资料处理 (10) 第五章资料解释 (12) 第六章质量目标及质量保证措施 (13) 第七章三维地震勘探效果预测及成果 (16)

第一章勘探区概况第一节勘探区范围及交通第二节地质任务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二、煤层 三、构造 第二节地震地质条件 一、地表条件 二、浅层条件 三、深层条件

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 第一节低速带调查 通过收集测区水井、机井水位等资料初步估算测区潜水位情况,并辅以小折射法或微测井进行低降速带调查,为资料处理提供依据。本区设计低速带调查物理点8个,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工作量。 第二节试验工作 为了保证地震勘探原始资料的质量,必须进行系统详细的试验工作。 一、试验点选取 3个试验点,全区均匀布设,主要试验激发、接收效果。 二、激发因素试验 主要试验不同激发井深、激发药量、不同组合个数激发效果。 三、接收因素试验 采用主频为60Hz检波器接收,为了压制高频干扰,采用2串2并检波器串组合,组合形式:小基距面积组合,组内距0.5米 影响检波器埋置的为第四系松散耕植土,加上风吹会引起检波器产生高频谐震,所以埋置检波器时必须挖坑并清除浮土,坑的深度取决于当地的耕作深度,并通过试验确定,坑深:30cm。 四、仪器参数 仪器使用法国sercel公司新型多道遥测数字地震仪。根据所勘探的目的层深度和精度要求,所选用仪器参数如下: 采样间隔:1ms 记录长度:1s,因煤层埋深位于300~400m之间,双程反射时间200~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第九章 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1、二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 a、不能满足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 b、t0时间不闭合 c、复杂地区成像不准确 d、不能满足地层岩性圈闭解释的需要 2.三维地震勘探:在平面上采集随时间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与解释的一整套工作过程与相应的方法或者技术。 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a、地下的构造形态只在一个垂直于深度的方向上变化;b、震源就是线性的 3、三维地震勘探的原理 射线理论与波动理论 4、面积观测法的时距曲线、折曲测线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共反射面元 共反射面元叠加:共反射面元道集内各反射信号的叠加。 5.三维地震勘探的优越性 (1)观测灵活,适用地形地物多变的复杂地区 (2)三维测网密集,采集地震信息丰富,可以有效压制噪音 (3)在侧面反射波比较发育的地区,有有效的消除侧面波引起的地质假象 (4)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像处理,可以真实的确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适应日趋复杂的油气勘探的需要

(5)灵活多变的显示方式 (6)拓宽了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6、三维地震勘探对油气勘探开发的作用: (1)多数三维地震勘探用于老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阶段,可以加快油田勘探开发的步伐,提高钻井成功率,减少开发费用; (2)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用于滚动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能够准确、显著的增加石油与天然气的地质储量; (3)在油气目标区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越早,就可越早查清地下地质情况,也越有利于油藏描述与油藏模拟的开展,达到既快又经济的目的; (4)三维地震勘探特别适用于时间推移地震。 7、三维地震勘探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三维工区的确定 (2)根据地震地质条件与地质任务设计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3)合理选择三维地震观测的各种参数 (4)进行必要的试验、分析工作,考虑适量的正演模拟 (5)在三维采集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质量控制 8.三维地震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1)面元道集内炮检距分布均匀 (2)共中心点或共反射点覆盖次数分布均匀 (3)静校正耦合较好 (4)复杂地表条件下,可根据踏勘情况,确定出既适合工区地表条件,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日期:

目录 Contents

前言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地震勘探原理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地震勘探原理较好的掌握将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 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为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 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则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通过对地震课设的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 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 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一、工区概况 1、工区位置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 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

北纬46?09'—46?14' 原点位置:439.5/99.3 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区域构造位置:本区位于齐家—古龙凹陷和龙虎泡大安阶地两个构造的交汇处,在龙虎泡构造向南延伸倾伏的鼻状构造上。 2、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 本工区勘探程度较高,从“五一”型地震仪到模拟磁带仪、直到数字地震仪勘探都在这里进行过。1986—1987年在工区内完成了2×4Km测网的数字地震详查工作,1991—1992年在此地区进行了1×2Km测网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工作,工区内现有四口深井。我们小组将研究其中G13与G36两口深井。 龙南油田主要储层为葡萄花油层和黑帝庙油层。沉积相研究表明葡萄花油层属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是层状岩性—构造油藏。 3、T1层位地震地质层位特征 龙南油田T1层位反射:相当于姚家组顶面反射,T1反射波为3个强相位,其反射能量强,连续性好,容易追踪对比,采用第三相位作图。 4、钻井深度及地震层位的相应关系 本工区内共有四口井:G13井、G36井、G38井和G40井,各井在地震剖面上位为: G13井,在97.5测线的195 CDP点 G36井,在98.7测线的167 CDP点

浅谈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4663196.html, 浅谈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作者:刘鹏飞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2期 摘要: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方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是二维地震勘探技术,比二维地震勘探得到的数据更精准,更具有空间立体性,但是对于勘探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论述了三维勘探技术的采集流程,采集环境要求和数据分析方法,并根据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优点提出三维勘探技术的应用前景,在应用于油田煤矿的基础上延伸应用到学术性的地震勘探领域,为三维勘探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关键词:三维技术,地震勘探,地震技术 前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不是指预测地震的发生的技术,而是利用地震波的波长和波形特点对于地下地质和岩层的情况进行数字化分析。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矿油田的开采地点确定和开采环境分析。本研究根据三维地震勘测技术应用的基本要素提出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其他应用,为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要素 1.1勘测地点的地势环境要求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于勘测地形有着严格的要求,才能得到更精准的数据,野外地势环境对于勘测过程和勘测结果的影响非常大。勘测地点要远离附近有其他磁场或者地震波的区域,保证实验收集的数据没有其他误差的干扰。三维地震勘测的原理就是利用爆破后产生的声波信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如果周围还有其他声波的影响,将会严重影响到数据的准确。在其他误差排除之后还要保证地质条件符合要求,施工地点通常地形环境复杂,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但一般分为岩石区和黄土区。三维地震勘测需要在勘测区域钻孔,方便埋线和声波收集设备,对于不同的地形要进行不同的处理方法。岩石区采用风钻将岩石震碎,坚硬的岩石层变成粉末之后就可以继续打孔进行填埋工作。黄土区地表松软不需要处理岩石直接打钻即可进行填埋工作。除了钻孔工具还可以人工钻孔,利用钢柱对地表进行钻孔处理。三维地震勘测对于地势环境要求严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每次都遇到完全符合要求的地形,因此要利用一定的工具和处理方法改善不同的环境。 1.2实施三维勘探技术的流程 对环境处理保证在野外环境符合要求之后,就可以进行三维地震勘测了。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的实施流程包括确定勘测地点,选择合适的勘测仪器和数据收集方法,建立地震勘探面的特点网格,根据不同地表层确定炮检距。勘测地点钻孔处理中后先埋检测仪器在埋电源线,然后再合适的距离以外钻浅井埋炸药作为声源,利用声波收集仪器采集数据并记录。选择地震面

第九章 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1.二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 a.不能满足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 b.t0时间不闭合 c.复杂地区成像不准确 d.不能满足地层岩性圈闭解释的需要 2.三维地震勘探:在平面上采集随时间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的一整套工作过程和相应的方法或者技术。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a、地下的构造形态只在一个垂直于深度的方向上变化;b、震源是线性的 3.三维地震勘探的原理 射线理论与波动理论 4.面积观测法的时距曲线、折曲测线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共反射面元共反射面元叠加:共反射面元道集内各反射信号的叠加。 5.三维地震勘探的优越性 (1)观测灵活,适用地形地物多变的复杂地区 (2)三维测网密集,采集地震信息丰富,可以有效压制噪音 (3)在侧面反射波比较发育的地区,有有效的消除侧面波引起的地质假象 (4)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像处理,可以真实的确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适应日趋复杂的油气勘探的需要

(5)灵活多变的显示方式 (6)拓宽了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6.三维地震勘探对油气勘探开发的作用: (1)多数三维地震勘探用于老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阶段,可以加快油田勘探开发的步伐,提高钻井成功率,减少开发费用; (2)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用于滚动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能够准确、显著的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储量; (3)在油气目标区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越早,就可越早查清地下地质情况,也越有利于油藏描述和油藏模拟的开展,达到既快又经济的目的; (4)三维地震勘探特别适用于时间推移地震。 7. 三维地震勘探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三维工区的确定 (2)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和地质任务设计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3)合理选择三维地震观测的各种参数 (4)进行必要的试验、分析工作,考虑适量的正演模拟 (5)在三维采集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质量控制 8.三维地震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1)面元道集内炮检距分布均匀 (2)共中心点或共反射点覆盖次数分布均匀 (3)静校正耦合较好 (4)复杂地表条件下,可根据踏勘情况,确定出既适合工区地表条

地震勘探课程教学设计报告

三维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 项目: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姓名:陈绩 学号:0802030416 指导老师:朱仕军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2011/6/28—2011/7/8

目录 第一章目的 第二章资料情况及底层情况说明 第三章说明解释三个层位的波形特征 第四章成果图地质图分析 第一节综述 第二节第一层(A层)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 第三节第二层(B层)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 第四节第三层(C层(顶界面))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第五章结论

第一章目的 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野外工作、室内资料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野外工作主要是通过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来记录地面振动情况。室内资料处理就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工作等,以获取各种资料。地震资料解释的任务就是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地震剖面。地震剖面上的许多现象可以反映地下的真实情况。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所给定的一个3D地震资料去解释一个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来解释勘探远景区得优点。实习中使用三维偏移数据来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描述典型的北海地区地层层序。本次所采用的时间切片剖面技术去实现解释。课程设计工作表明垂直切片和综合测井都需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解释。 本次课程设计就是由对解释的三个层位了解其波形特征,并追踪而后由得到成果图,对工区的地质状况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最终用于确定钻井的井位。为了在这些钻井位置中决定最佳井位。需要利用地震和测井数据来解释BRENT 和STATJFORD沙层的构造解释特征和区域展布。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整个工区中钻探的最佳位置。

地震勘探施工组织设计

**省庆阳南部矿区王家庄井田 二维地震勘探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 二〇〇八年三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质量要求及质量目标 三、项目指挥部及施工队伍 四、施工方案 五、工程质量管理 六、安全管理 七、工程进度计划

**省**南部矿区**井田二维地震勘探 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省庆阳南部矿区王家庄井田二维地震勘探。 2、工程地点:**省庆阳地区正宁县周家乡。 3、施工范围:勘探控制面积159.75平方公里。 4、工程类别:资源勘察。 5、业主:华能集团**分公司 6、设计单位:**煤炭地质勘查院。 7、工程交付方式:以合同书规定提交最终成果报告。 二、质量要求及质量目标 1、本项目以《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和《**省庆阳南部矿区正南井田勘探设计》为依据,并按“规范”与“设计”的具体内容进行质量验收。 2、地震记录甲级率不低于40%,物理点合格率不低于98%。 3、测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级率不低于97%。 4、I+II类剖面占验收剖面总长的85%。 三、项目部及施工队伍 1、项目部成员 项目总指挥:**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施工员:** 测量员:**

设备管理员:** 安全员:**(兼) 2、项目指挥部各成员的职责: (1)、项目总指挥:负责处理和协调本项目的一切对外、对内事宜。 (2)、项目负责:负责本项目的质量和效率,抓好文明施工,安全生产,增效节支,争创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工程竣工后,对项目施工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总结,写出总结报告,上报项目总负责。 (3)、技术负责:主持和负责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以国家和行业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为依据,检查督促和验收。参与合同评审,全面了解项目的设计技术要求,组织技术交底,组织编制质量计划、施工设计,检查各岗位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审查原始资料和质量记录,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组织工程内部验收,在重大问题上及时请示总工程师。 (4)、施工员:负责指挥野外生产,正确操作仪器,按施工计划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做好一级验收工作,认真填写班报,做好资料交接工作参加资料评价会议。当天向项目负责和技术负责人汇报野外工作情况,处理野外生产的技术问题,参与施工设计和成果报告的编制。 (5)、测量员:执行国家行业测量技术规程、规范,确保测量成果合格率达到100%,不允许出现不合格,负责工程项目的基准选定、放线、布孔、复测、负责施工测量、测绘资料的收集、整理、计算、成果提交,资料归档工作,及时进行测量成果的检查验收,参与勘察设计、地质报告和工程项目中有关测量章节的编写,负责测量设备的保管、使用,周期送检。 (6)、设备管理员:实施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按《设备管理办法》做好设备管理工作。

三维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勘探,石油探测仪器新发展 摘要:近年来,探测技术的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为石油探测量作业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本文根据石油物探测常用仪器的发展趋势,阐述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石油探测发展技术 的图像更加清晰、位置预测更加可靠。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地震勘探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当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的主要勘探技术。 原来的人工测量方法,即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勘探施工,采集地下地层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像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同时几十条相交的二维测线共同使用,即可编制出地下某地质时期沉积前地表的起伏情况。如果发现哪些地方可能储有油气,则可确定其为油气钻探井位。 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三维地震勘探不仅能获得一张张地震剖面图,还能获得一个三维空间上的数据体。三维

数据体的信息点的密度可达12.5米×12.5米(即在12.5米×12.5米的面积内便采集一个数据),而二维测线信息点的密度一般最高为1千米×1千米。由于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地质勘探人员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找油找气,中国近期发现的渤海湾南堡大油田、四川普光大气田、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大气田等,全要归功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现在的三维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地下 岩层中的传播路线和时间、探测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进而寻找油气藏的技术,与医院使用的B超、彩超和CT技术类似。地质学家通过三维勘探剖面寻找地下油气藏,和医生通过CT寻找病人身体内部的病变不同之处在于:人体结构是基本相同的,而地表的条件和地下的地质结构却千变万化,油气的运动方向与赋存部位也无规律可循;应该说,地质学家面临的挑战比医生大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寻找更多的石油与天然气,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每秒几千亿次计算速度的高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