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思考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思考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思考导学案

《第六单元总复习数学思考》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数学思考》导学案设计

设计学校:和平寨小学

设计时间:备课组长:赵栋

参与备课教师:刀美玲、白春兰、杨艳、杨标、余盼梅

第六单元数学思考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列表推理、等量代换、简单的几何证明,都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典型素材。四个例题的具体内容与对应推理类型如下。

从表中不难发现,这四个例题,素材不同,形式各异,但是教学内涵是一样的,那就是其中蕴含的推理的思想方法。实际上,本套教材从二年级起每册安排“数学广

角”单元,作为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推理,教材一直是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呈现:例如,三年级下册的排列组合、四年级下册的鸡兔同笼,可让学生体会观察、归纳、枚举等合情推理的方法;二年级下册的逻辑推理、六年级下册的鸽巢问题等内容则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演绎推理的方法。正是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六下的整理和复习阶段,再次设置相关内容。希望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推理方面得到更多的训练,进一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记录、归纳,得到解决“几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这类问题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4、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感受数学思维的乐趣,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孩子们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1课时找规律 P100

第2课时排除法 P101

第3课时等量代换 P102

本节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平面内点与线段的关系是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将使得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建构者,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者。

第一课时《找规律》导学案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P100找规律。

课型:新授

学习时间:

学情分析:“找规律”是让学生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因此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通过这一例题找点与线段之间的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

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

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学生展示。

教具学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精读一遍教材P100《找规律》,用红笔进行勾画;再根据导学案二次研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和质疑。

知识链接(熟记):

完成数学游戏:请你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

1.数学思考(找规律)

二、合作交流

1.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并说明理由。

2. 你是怎样找到规律的

三、汇报展示

各小组找代表上台展示交流的成果。评正确率

四、巩固应用

1、巩固训练:完成P100做一做

达标检测

1、找规律(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1)3,9,11,17,20,_____,_____,36, 41……

(2)1, 3, 2, 6, 4, ____, ____ ,24, ____ ……

2、

3、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第二课时《逻辑推理》导学案学习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P101逻辑推理。

课型:新授

学习时间:

教材分析:例2通过列表的方法,逐步缩小与A同班的人的范围,最终确认唯一符合要求的人。这种不断排除矛盾、推出必然结果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演绎推理。

例2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教材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试一试”,意图借助列表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此题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常用策略“排除法”。在表格中,“1”和“0”分别代表“到会”与“缺席”。通过列表的方法,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已有信息,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推理得出结论。随后引导学生“想”介绍了依据表格完整推理出A、D 必然同班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两人不可能同时参会,也不会同时不到会。依据这种思路,学生可以自己推理出B、C 分别与谁同班,进一步感受列表分析的优势。教材中的“做一做”是新增加的内容,既可以列表解决问题,也可以直接推理。例如,因为丁叔叔不是工人,那么他只能是教师或军人。如果他是教师,那么他和王阿姨就职业相同,这与“只有刘阿姨和李叔叔职业相同”产生矛盾,由此可以得出丁叔叔是军人的结论。

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习兴趣比较低,关键

是通过学习,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的正确方法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实践能力。

学习重点: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难点: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学生展示。

教具学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精读一遍教材P101《逻辑推理》,用红笔进行勾画;再根据导学案二次研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和质疑。

【学法指导】

先自学书中的例题,后再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熟记):

推理的意义:能够借助有力的信息或依据来推定某件事情,才可以称为推理

2.数学思考(逻辑推理)

第三课时《等量代换、平角与直线》导学案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P102等量代换。

课型:新授

学习时间:

教材分析:例3是等量代换的内容。等量代换指的是把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这种思想是演绎推理的基础,在《几何原本》中,第一条公理就是“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例3,利用等量代换进行推理,为中学学习解方程做准备。第(1)小题实际上就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法。寻找两个式子中的共同量,通过代入求值,就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例3的第(2)小题,以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有理有据地进行推理的过程,感受推理的严谨性。此题的推理过程,已初显“形式化证明”的样子,也是为例4的学习进行铺垫。此题中,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利用的是等式的性质。而最后一步,实质是利用了等式的传递性(即:若a=b,b=c,则a=c)进行推理,这是一种关系推理。这些性质就是数学证明中最常用的“公理”。

例4是一道经典的用演绎推理来进行证明的几何题。

例4实质上是一道初中学习所要接触到的“对顶角相等”的证明题目。但是此处的编排,并非真正意义上教学的“几何证明”,而是仅仅让学生初步感受运用一些“公理”(如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学推理的过程。例3为例4的推理提供了知识基础,同时也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平角的概念、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知识解决问题。不要求学生学会书写规范严谨的证明过程,但需要学生学会用“说理”的方式证明结论。

以“推理”为主线的这几个编排内容,可以让学生系统经历从一般到特殊(归纳)、从特殊到一般(演绎)的思维发展过程,深刻感受推理的价值。教材的编排注重体现思维发展的过程,并在多处呈现一些启发式的问题,给予醒目恰当的提示、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经历并理解推理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形成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习兴趣比较低,关键是通过学习,归纳、总结等量代换的正确方法

学习目标:

1、根据已知条件中量与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到中间量,通过相等的量去代替并得出结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和符号化的思想。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等量代换的方法

学习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等量代换的内涵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学生展示。

教具学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精读一遍教材P101-102《等量代换》,用红笔进行勾画;再根据导学案二次研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和质疑。

知识链接(熟记):

等量代换的意义: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

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3-4.数学思考(等量代换、平角与直线)

一、自主学习

(一)旧知铺垫

三国时期曾经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小朋友名叫曹冲,在他五六岁时就运用我们今天要讲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什么问题呢出示图片并简要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其中的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等量代换。

(二)自主学习

1、自学p101页例3

2、自学p102页例4

二、合作交流

1.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推理的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知识

2、问题:对看似不相关的独立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你会怎样思考

人教版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第1课时数学思考(一)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 四、数学思考 第1课时 数学思考(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学会数线段的方法。 2.能够运用“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与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 在下面的三个点之间你能连几条线段? · · · 二、自主探究 1.探寻规律. 同学们可能觉得连接8个点太麻烦,那在这种连线游戏中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我们就可以用我们数学中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来帮助我们解决。 (1)请在你的练习本上从两个点开始连起,依次增加点数,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并把连线的结果填入下表。 我的发现: 。 (2)填一填。 2个点共连 1(条) 3个点共连 1+2=3(条) 4个点共连 1+2+3=6(条) (从1开始三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5个点共连 (从1开始_______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6个点共连 (从1开始_______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8个点共连 (从1开始_______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3)总结规律。 如果把点的个数看作是n ,即n 个点,那么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前(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也就是连续相加的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 )。 想一想如果有8个点我们可以连成几条线段?

我的收获: 。 我的困惑: 。 2.练一练。 根据规律,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吗?写出算式。 三、课堂达标 1.找规律。 (1)3,11,20,30 ,53, ,… (2)1,3,2,6,4, , ,12, ,… 2.找规律,填一填。 (1)请观察下列算式:211211-=?,31 21 321-=?,41 31 431 -=?, 5141541 -=?,…=?1091 ( )。 (2)观察下面的几个算式: 1+2+1=4 1+2+3+2+1=9 1+2+3+4+3+2+1=16 1+2+3+4+5+4+3+2+1=25 根据上面几道题的规律,计算下面的题。 ①1+2+3+…+9+…+3+2+1= 。 ②1+2+3+…+100+…+3+2+1= 。 ③1+2+3+…+n+…+3+2+1= 。 四、拓展练习 河堤的一边栽了45棵树。这些树按1棵柳树、3棵桃树的规律栽种。河堤的两边共栽了( )棵柳树,( )棵桃树。 你要注意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_ 解决问题导学案

第2单元百分数(二) 田墩中心小学何龙 第5课时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填一填。 打几折就是()是()的()。 五折就是(),也就是(),表示( )是()的()。 六成就是(),表示( )是()的 ()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1)“打五折销售”就是()。 “满100元送50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2) 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3.解决问题。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富民超市12月的营业额中应纳税部分按5%缴纳增值税1500元,富民超市12月的营业额中需纳税的是()元。 (2)晶晶把20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年利率是4.68%,到期后可得利息()元,一共取回()元。 (3)国家规定个人发表文章,出版图书获得的稿费超过4000元的部分,要按照14%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指()的14%。 (4) 王叔叔在一次摸奖中获2000元奖励,但向工商部门交付了460元,这460元叫作();税率为()。 (5)一件毛衣打六折销售,比原价便宜了( ) % (6)一种商品八折出售,售价是原价的()%。 2.商店出售一种DVD,原价是400元,现在八折出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3.李大爷的一块农田去年种水稻,产量是1000千克,今年该种新品种后,产量比去年增产三成,今年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4.赵叔叔购买“中国邮政贺卡有奖明信片”获得一等奖,奖金是5000元,根据税法规定他应按照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赵叔叔实际可以获得奖金多少元? 四、拓展练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1单元负数第1课时认识负数 环节学案 自主 学习 探究新知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4 7 5 4 -0.3 -230 2.长沙春节那天的温度是五摄氏度,写作()℃;同一时间,哈尔滨的 温度是零下二十摄氏度,写作()℃。 3. 0是正数还是负数? 质疑 探究 知识点:正、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读下面的数,并将它们归类。 +4 -3.7 500 +9.8 - 10 1 7 20 25.9 -301 0 正数: 负数: 2.说说下面的数表示的意思。 (1)冰箱冷冻层的温度是-15℃。 (2)海口某日的气温是13 ℃。 3.下面是小军家某日的生活开支情况,读一读下面各数,并将表格补充完 整。 实践 应用 一、随堂练习 1.填空。

(1)1月北京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五摄氏度,记作()℃;夜晚的平均温度是零下四摄氏度,记作()℃。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2.读下面的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20 -31 0 -92 2 1 - 13 1 101 3.选择。 (1)有6个数:-5,0,2.13,-0.3,31,4,其中正数有()个。 A.1 B.2 C.3 D.4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是正数 B.0是负数 C.自然数都是正数 D.0既不是负数,也不是正数 二、拓展练习 学校对五年级男生进行仰卧起坐测试,规定每分钟做到28个及以上为达标,超过28个的用正数表示,不足28个的用负数表示。 上面的同学中,做得最多的做了()个,做得最少的做了(),没有达标的同学有()人。 自我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第2课时在直线上表示数 环节学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第1课时认识负数

第2课时用数轴表示正负数 编写人贾经蓉

(2)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探究二: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 、1 、-2 、2.5、 -0.5 、1.5 【合作互助学】 1、小组讨论: (1)数轴上数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进行比较:-4与-2的大小。 (2)比较负数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结论:负数都比0 ,正数都比0 ,负数都比正数 。 【评价提升学】 1、我会填空。 (1)在一条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 到 的顺序。 (2)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 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 ,而正数比0 。负数都比正数 。 (3)比大小。 -8( )0.8 -6( )6 0( )-3 -81( )-9 1 2、我会判断。(对划“”√,错划“×”) (1)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 ) (2)-9>-10。 ( ) (3)-6.5在-5和-6之间。 ( ) 3、我会连线。(将字母与对应的数字连线) 5、应用拓展 (1)动手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 或(0kg )。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某商店1 月份营业额为100 万元,2 月份营业额为130 万元,比1 月份增长( )%。3月份营业额为90万元,比1月份减少( )%,称为负增长,也可以记为增长-10%。4 月份营业额为95 万元,比 、 和 ,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 轴。 笔记二: 利用数轴比较 数的大小 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 到 的顺序。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分数乘整数 班级________ 小组名 _______ 姓名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点:分数乘整数的简便算法。 学习难点: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复习和自主学习部分,并总结规律方法。更多免费资源下载 课件|视频|试卷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带★的题可选做。 课前热身 1.(自学课本P2---P3页) 2.想一想,填一填 (1)5+5+5+5=( )× ( ) 表示( )个( )相加。 (2)1.2+1.2+1.2+1.2+1.2=( )×( )表示( )个( )相加。 (3)13 + 13 + 13 +1 3 =( )×( )表示( )个( )相加。 自主学习 1.看图填空。(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仔细推理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性。) (1) ( )+ ( )+ ( )= ( )×( )=( ) (2) ( )+ ( )+ ( )+( )= ( )×( )=( ) 我发现: (1)以上两个加法算式的特点是( )。 (2)几个相同( )数的和,可以改写成( )算式。 合作探究(自学课本第2页后,仔细观察示义图,列出算式,认真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再 尝试算一算,最后在组内讲解计算过程并探讨出计算的方法)

例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2 9 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我发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 )意义相同,都是求( )的简便运算 想一想: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怎样算才能使计算简便? 我发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例2 1桶水有12升。3桶共有多少升 ?12 是多少升?1 4 是多少升? 想一想:整数乘分数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相同吗? 我发现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 ) 学以致用 1.填空 (1)4 15 ×4 表示( )或表示( ) (2)4个1 5 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列式为( )。 2.计算 215 ×4= 3×59 = 8 ×5 18 = 3.列式计算 (1)6个718 相加的和是多少? (2)3 7 的5倍是多少? 4.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每分钟行6 5 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用12个边长分别是3 4 dm 的正方形卡片可以拼成多少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是 多少? 整理学案:

一年级数学奥数思维训练导学案第7讲:规律数龙导学案通用版(含答案)

一年级数学奥数思维训练导学案第7讲:规律数龙导 学案通用版(含答案)x 学习目标 1.感知数的排列规律,根据实际情况把数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体验递增递减的归纳 思想。 2.锻炼和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条理性。利用看邻数,,求相差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掌握 标出相差数的基本技能。 3.培养对数学的感悟能力和灵活自主设计的创新性与挑战性的技巧。 重点:根据实际情况把数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体验递增递减的归纳思想。 难点:培养对数学的感悟能力和灵活自主设计的创新性与挑战性的技巧。 预习案 任务一:复习旧知 1、一起来玩数数游戏。 (1)男生数数:从1开始数20以内的单数。 (2)女生数数:倒着数20以内的双数。 我的疑惑 在本次课程学习中的困惑与建议填写在下面,与同学交流后,由组长整理后并拍照上传 平台讨论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一、自学释疑 任务一:自己设计三条“数龙”。

任务二:按规律填一填。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数字接龙,下面“数龙”各有什么规律?请你填完整。 ①初步感悟是单数数列。 ②观察数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③在箭头上标出相差的数(+2) 探究点二、数字接龙,下面“数龙”各有什么规律?请你填完整。 ①初步感悟是递增数列。 ②在箭头上标出相差的数(+1、+2、+3、+4、+5)。 探究点三、找规律,照样子再编三组。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学案及答案

一、动脑思考,认真填写(共22分,每空2分) 1. 五百八十亿三千零六万写作(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记作( )。 2. 桌子上有一个不透明的盒子,盒子里装有大小、形状相同的红球6个,白球4个, 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30次,摸出( )球的可能性大。 3. “比德文”电动车属于家电下乡补贴品牌,每购买一辆“比德文”电动车,国家补 贴电动车售价的13%,李淼要购买一辆售价为2500元的“比德文”电动车可节省 ( )元。 4. 一个圆柱削去6dm 3,正好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 )。 5. 手工课上,王强把一个长方体木块恰好截成两个正方体木块,这样表面积增加了 6.4 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木块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6. 10个人合租一艘船,如果租船的人再加5个,平均每人所花的租金就减少1元,则 租一艘船的租金为( )元。 7. 商场里现有奶糖、酥糖和水果糖各50千克,按1 :2 :5的比例混合成什锦糖。最 多能混合成什锦糖( )千克。 8. 已知1÷A =0.0909……; 2÷A =0.1818……; 3÷A =0.2727……; 4÷ A =0.3636……; 那么9÷A 的商是( )。 9. 右图表示的是教育专线公交车从A 站到B 站到终点C 站以及返回时路 与 时间的关系。去时在B 站停车,而返回时B 站不停,去时的行驶速度 为 每分钟600米。那么此公交车往返时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 ) 米 二、仔细审题,正确判断(共5分) 1. 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高缩小为原来的12 ,圆锥的体积不变。……………………( ) 2. 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并且所有的都相等。………………………………………………………………( ) 3. 正方体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写有1~6六个数字,掷一次骰子一定能得到数字“6”。………………( ) 4. 一种商品先降价20%,过了段时间又涨价20%。这两个20%的单位“1”相同。…………………… ( ) 5. 小玲用20分钟的时间做计算题,她平均做一道题的时间和做题的数量成正比 例。………………… ( ) 三、精心比较,对号入座(共10分) 1. 把5件相同的礼物全部分给小朋友,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礼物,分礼物的不同方法一共有( )种。 A 、3 B 、4 C 、5 D 、6 2. 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如右图挖掉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它的表面积( )。 A 、比原来大 B 、比原来小 C 、不变 D 、在能确定 3. 大圆的半径正好是小圆的直径,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小圆面积的( )倍。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学案

6.1.1 负数的认识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有什么含义呢? 二、自主探究 1.感知负数。 (1)-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请在温度计中表示出来。 我的结论: ①-3℃表示,3℃表示; ②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 (2)0℃表示什么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正号可省略不写。 2.认识正负数

(1)2000.00表示。 “500.00”与“-500.00”意义相同吗? 我的想法:。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正负数吗? 。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3)你能试着把数分一分类吗? 3.做一做 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填入相应的圈中。 三、课堂达标 1.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 2.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 3. 自评师评

6.1.2 直线上的负数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填一填。 (1)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人;7人下车,记作()人。 (2)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 (3)升降机上升3.5米,记作+3.5米;-4米表示()。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直线上的数。 ⑴出示例3图。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我的发现:。 (2)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的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 我的想法:以为起点,向为正,向为负。原点处表示的位置,方向表示向东,一个单位表示1m。 2.感知直线上数的变化 (1)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和小数,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法。 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2019年春季学期XX小学 导 学 案 科目:数学 年级:六年级 授课教师: XXX 日期:二0一九年三月

目录 第一单元:负数的认识 (8) 第二单元:1、百分数(二)折扣与成数 (9) 2、百分数(二)税率与利率 (12) 第三单元:1、《圆柱的认识》 (15) 2、圆柱的表面积 (17) 3、圆柱的体积 (19) 4、圆锥的体积 (22) 第四单元: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5) 2、解比例 (27) 3、正反比例的量 (29) 4、比例尺 (33) 5、用比例解决问题 (38)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42)

xx小学导学案

(2)教师: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收入与支出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 的量,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 预设:水面上升2米、下降2米;乘车时上客5人、下客6人;货物运 进200吨、运出150吨…… (3)我们怎样来表示像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呢? 教师: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需要用两种数。一种是我们以前学 过的数,如3、500、4.7、,这些数是正数;另一种是在这些数的前面添 上负号“-”的数,如-3、-500、-4.7、-等,这些数是负数。那么0是什 么数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4)基本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 请学生独立思考,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填入相应的圈中。 【设计意图】在具体生活实例中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认识正 数、负数,初步建立正数、负数的概念。同时在出示的负数中有-7、-5.2, 让学生感知负数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 读法。 四、达标检测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有好多时候要用到正数、负数,让我们一起接着看一 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和夜间的平 均温度相差多少度? 2.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汇总

六年级数学导学案授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数的认识(一)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系统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倒数、百分数的意义。 2、我能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熟练读和写这些数。 3、我能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熟练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 【学习重点】 系统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整数【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解决学习中存在问题。 【知识链接】 一、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看书中76页的插图,说说这些数的具体意义。 二、什么是整数?整数包括哪些数? 三、说说小数的分类?什么是循环小数? 【自主学习】 1、分数可以分为()分数和()分数,真分数 ()1,假分数()1.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2、2的分数单位是( ),它含有( )个这样的分25 数单位,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合数,它减少(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为最小的质数。3、( )个0.1是1,( )个0.01是0.1。2.94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4、(1)读出下面各数。 52000803100读作: 73008004读作: 0.0034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 五万六千三百四十二 四十又十二分之七 5、把84000000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万,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亿。 6、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 -7○ -5 1.5○ 0○-1.5 -3.5○3.5 52 ○ 4919 ○ ○ 987○897 3.025 ******** ○3.25

六年级数学导学案 授课人:授课时间:姓名:

2019部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课堂同步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课堂同步导学案 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点: 分数乘整数的简便算法。 学习难点: 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复习和自主学习部分,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带★的题可选做。 课前热身 1.(自学课本P2---P3页) 2.想一想,填一填 (1)5+5+5+5=()× ( ) 表示()个()相加。 (2)1.2+1.2+1.2+1.2+1.2=()×()表示()个()相加。 (3)1 3 + 1 3 + 1 3 + 1 3 =()×()表示()个()相加。 自主学习 1.看图填空。(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仔细推理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性。)(1) ()+ ()+ ()= ()×()=()(2)

( )+ ( )+ ( )+( )= ( )×( )=( ) 我发现: (1)以上两个加法算式的特点是( )。 (2)几个相同( )数的和,可以改写成( )算式。 合作探究(自学课本第2页后,仔细观察示意图,列出算式,认真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再尝试算一算,最后在组内讲解计算过程并探讨出计算的方法) 例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2 9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我发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 )意义相同,都是求( )的简便运算 想一想: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怎样算才能使计算简便? 我发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例2 1桶水有12升。3桶共有多少升 ?12 是多少升?1 4 是多少升? 想一想:整数乘分数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相同吗? 我发现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 ) 学以致用 1.填空 (1) 4 15 ×4 表示( )或表示( ) (2)4个1 5 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列式为( )。 2.计算 215 ×4= 3×59 = 8 ×5 18 =

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数学上册 活动 思考导学案 苏科版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数学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能力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用说明: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一、自主学习: (一) 复习巩固:谁听说过高斯(Gass ,德国数学家)的速算故事,来跟大家说一说。 高斯十岁时,教师出了一道题: 1+2+3+4+……+100=? (二) 导学部分: 1、 动手操作 把 一个长方形纸片,如图折叠,裁剪、展开三个步骤,你能得到什么图形? 二、合作、探究、展示: 1、寻找规律 (1)计算:1+2+1=____ 1+2+3+2+1=____ 1+2+3+4+3+2+1=____ 1+2+3+4+5+4+3+2+1=____ 根据上面四式的计算规律求:1+2+3+4+…+2004+2005+2004+…+4+3+2+1=_____ 2、1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按下图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①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张桌子呢?10张桌子呢? ②一家餐厅有40张这样的长方形桌子,按上图方式每5张拼成一张大桌子,则一共可坐多少人? ③在(2)中若改成每8张桌子拼成一张大桌子,共可坐多少人? · · · · · · · · · · · · · · · · · ·

3.下面是某月的日历: 仔细观察这个日历,你能找出其中的若干规律吗? 探究过程:①横排、竖排相邻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对角线上相邻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若在这个日历中任意框出2×2(如图)4个日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④若在日历中任意框出3×3(如图)9个日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当堂检测: 1、找规律:在()内填上适当的数,并简述你所发现的规律:1,2,4,7,() 2、观察下列顺序排列的等式: 9×0+1=1 9×1+2=11 9×2+3=21 9×3+4=31 …,猜想:第20个等式应为: 3、小张、小李、小王出生在北京、上海、南京,他们是唱歌、相声、舞蹈演员。已知①小王不是唱歌演员②小李不是相声演员③唱歌演员不出生在上海④相声演员出生在北京⑤小李不出生在南京,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分别确定他们的出生地和职业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六、反思: 七、预习指导

对小学数学导学案实施的反思和建议

对小学数学导学案实施的反思和建议 现代教育理念昭示着我们,高效课堂是和谐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基础。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关注并执著追求的目标。实现课堂高效性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很多时候也是困难的,针对个人教学实践,我从导学案的角度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进行了思考。 在创设“高效课堂”的口号下,教师们都采取课前布置预习学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导学案”的课堂常出现课堂效率更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效课堂的实施。 一、目前导学案的使用存在几点问题 1.重视了导学案,忽略了自主探究 常见的数学预习学案由以下内容组成:预习题、探究题、巩固题、拓展题、检测题。当然,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版本的预习学案,但呈现的都是一片试题的“泥潭”,学生拿到学案导学往往不是首先去认真看书,而是浅尝辄止,急于做题,在概念原理都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对照例题等直接解题。 2.乏味的数学课堂 因为年龄特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而学习。实施导学案教学,更多的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表达各自的意

见,但同时,这样的课堂变成了师生核对答案的讲堂,因为学生需要的是完成导学案,需要的是正确答案,至于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很少有学生关心,这样学生失去了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数学课堂一旦失去头脑的思考,必然变得乏味。 3. 师生精神失去了家园 较长时间(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导学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受到挫伤和压抑。长此以往,师生的激情消磨殆尽,课堂气氛再度沉闷,持着对“导学案”的怀疑,教学方式很有可能重回原点。 二、实施导学案教学的几点建议 1.导学案的设计要多体现主观性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预习应该按课标要求去掌握概念、理解例题、会模仿例题完成课本练习题。应使应试式的学案回归生态化的学案,使试题式的学案回归问题式的学案。更多的时候,主观一点的问题,更容易让人发挥大脑的思考,尤其在小学生“减负”永远完成不了的情况下,问题式的学案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 2.传递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在“导学案”教学方式中,导学案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但通过导学案直接传递有形的知识,而且还要把尽可能多的能力培养调整在有形知识之上,传递给学生。导学案除了为学生疏导知识、辅导探究外,还应该具有指导学法的作用,这也是学案导学的预期优势。体现在指导学生在关键和重点处有所突破,在学案中往往以“建议”“注意”“提示”等加以提醒。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负数)

第一单元(负数)

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 在 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很好,在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不够好, 今后要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体表现(☆☆☆ ☆☆)。 签名: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科目数学课题圆柱的认识总课时数 3 课型新授课班级六一执教教师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自主探究 学案设计修改意见栏 一、学生自行看课本。 1、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 2、圆柱有几个底面?几个侧面?几条高? 3、你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吗? 4、长方形或正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会形成不同的圆柱体,不妨自 己一试。 二、同桌互说P11做一做。 三、找一个圆柱 1.感触一下圆柱的面。(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2.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 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导学案

第4单元比例 第4课时解比例 【学习目标】 1. 理解什么叫解比例,掌握灵活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2.能够应用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想一想,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①6:10和9:15 ②20:5和4:1 ③5:1和6:2 二、自主探究 1.自读课本例2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可以知道:模型的高:实际塔高= : (2)设模型高x米,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比例x:320=1:10。 (3)想一想,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小组讨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 (4)试着解出这个方程。 2.能不能用学过的方法检验一下? 3.小结: 通过例2的学习,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4.试一试:

三、课堂达标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比例式成立。 8:6=4.6:() 6.3:()=5:9 ():4 5 =3: 3 2 45:7.5=(): 2 3 2.解比例。 3.中午,太阳当头照。小明身高1.5m,他的影子长0.5m。一棵松树的影子长10m,它的高度是多少米呢?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很高兴和你再次相遇。满足您的需求,能够帮到你是我最大的快乐。愿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我携手共同进步。请您阅读此文章后,对该文档进行点赞或留言。文档如有不妥或需改进的地方,请您告诉我,我将尽快更新或完善,以便更好的提高文档质量,为您服务。在此我深表感谢!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你的宝贵意见,是我前进的方向。其目的是文档能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也倍感欣慰。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愿你我相伴。共同欣赏沿途的风景,走向美好的未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大纲要求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大纲要求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圆面积的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位置 一、教学内容 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和倒数。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会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2.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会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三节组成,各节内容的编排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会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圆 一、教学内容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数学思考(2)(导学案)

第2课时数学思考(2) 课题数学思考(2)课型复习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对逻辑推理中排列组合、语言逻辑判断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列表使题目条件一目了然,放手让学生分析、推理。整个教学过程都在逐步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 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列表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会解决逻辑推理中的排列组合和结合逻辑判断的问题。 学习难点用列表法解决语言逻辑判断的问题。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新课。(2分钟) 师:前面我们复习了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 问题,这节课复习逻辑推理中排列组合和语言 逻辑判断的问题。 学生认真倾 听教师谈话,准 备进入复习。 1.王老师、张老师和刘 老师共同承担了六年级的 语文、数学、英语、体育、 音乐和美术这六门学科的 教学,每人教两门学科,现 在知道: (1)王老师喜欢与体 育老师、音乐老师交流; (2)张老师不懂外语, 但他常去听音乐老师讲课; (3)数学、英语老师 常和王老师一起去图书馆。 你知道这三位老师分别教 了哪两门学科吗? 答案:是某个学科的老 师用“√”表示,不是就用 “×”表示。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2,学生读题。 (1)提问: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思路? (2)有什么办法使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 呢?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引出列表的方法。 (3)指导列表。 教师示范填第一次到会情况。(用数字“1” 表示到会,用数字“0”表示没到会。) 学生尝试分析第二次、第三次,并完成表 格。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4)分析推理。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推理 方法,教师也可让他们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复习排列组合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第6题。 1.(1)学生 读题,理解题意, 交流思路。 (2)学生尝 试用列表法分析 题意。 (3)学生结 合表格独立推 理。 (4)学生独 立推理,向教师 汇报。 2.(1)学生 认真读题,获取 相关信息。 (2)小组讨 论解决问题的方

春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500.00 ”与“ -500.00 ”意义相同吗? 我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正负数吗? 第一课时负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 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 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有什么含义呢? (2)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3) 你能试着把数分一分类吗? 3.做一做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填入相应的圈中。 4 1 -7 2.5 y Q -5.2 r W J —J 正戴负数 二、自主探究 1. 感知负数。 (1)-3 C和3 C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请在温度计中表示出来。 我的结论: ①-3 C表示______________ ,3 C表示________________ ; ②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 (2)0C表示什么意思? 0C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0C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 常在数字前加“-”(负号)。比0C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 +”(正号),一般情况下正号可省略不写。 1.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C,记作_____________ C,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C,记 作__________ C。 2.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 ____________ ;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 。 3. 0500 12:00 13^)0 14:00 伦戟已禁北京东京患堆 与」匕京时间帽比.东京时间早4小时,足为州时:巴蝦时间晚了卜小时*记为n 北京时同为标准*表示出算 他时区的对册 悉圮时闸: ________ 伦敦时冏h _______ 第一单元 2. 认识正负数 (1)2000.00 表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位置(一) 学习内容:教材第2页例1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自学 1、自学教材第2页例1,在座位图上标出张亮。 2、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这个数对(2,3)表示什么含义? 3、王艳的位置在第()列,第()行;赵强的位置在第()列,第()行。 二、研学 1、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同样了可以用(,)表示王艳同学的位置,用(,)表示赵强同学的位置。 2、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3、讨论,并说出理由。 赵强说:孙芳的位置可以用数对(3,1)表示;王艳说:孙芳的位置可以用(1,3)表示。他俩谁说得对?表示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思考: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你觉得应该采用一个什么样的办法? 三、导学 1、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

号,把两个数隔开。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四、活学 1、完成“做一做”,说说你亲身体验到的确定位置的例子。 2、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并填一填。 ①我的位置是(,),表示的是第()列第()行;我的好朋友()的位置是(,),表示的是第()列第()行。②写出下面数对表示位置的同学。 位置是(5,3)的同学是();位置是(3,3)的同学是();位置是(5,2)的同学是();位置是(4,3)的同学是();位置是(2,2)的同学是();位置是(4,1)的同学是(); 五、测学 1、如果张华的位置是(4,2),表示的是第4组第2个位置,那么小平的位置是(3,1),表示的是();小新的位置是(2,3)表示的是()。 2、下面是小芳班上的座位表。 小红小梅小兵小斌小杰 小明小浩小林小青小健 小芳小燕小花小桃小慧 小霞小军小强小冬小芹 小英小波小玲小春小娟 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小花在第()组第()个位置上,可以用数对(,)表示;小健在第()组第()个位置上,可以用数对(,)表示。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解决问题的策略》1【含答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学习研究 §学习活动一: 1、在5个小杯里装满果汁,正好是80毫升。每个小杯可装多少毫升? 2、在一个大杯和5个小杯里装满果汁,正好是80毫升。每个小杯可装多少毫升? §学习活动二: 在一个大杯和5个小杯里装满果汁,正好是80毫升。已知每个小盒杯容量是大杯的1 ,每个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 3 我这样整理:(可以画一画) 我这样解答:

我这样检验: 三、课堂检测 1.光头强去电子市场购买了36个U盘和1个移动硬盘,容量共300G。一 。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盘和移动硬个U盘的容量只相当于一个移动硬盘的1 12 盘的容量各是多大吗? 2.光头强去电子市场购买了36个U盘和2个移动硬盘,容量共300G。一 。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盘和移动硬个U盘的容量只相当于一个移动硬盘的1 12 盘的容量各是多大吗? 3.熊大去电子市场购买了4个U盘和1个移动硬盘,容量共240G。一个U 盘的容量与一个移动硬盘的比是1:8。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盘和移动硬盘的容量各是多大吗? 四、课外挑战 光头强去电子市场购买了36个U盘和2个移动硬盘,容量共270G。一 。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盘和移动硬个移动硬盘的容量只相当于一个U盘的9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