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

1、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何看法吗()

A、都很好

B、有其精华,也有陈旧的思想糟粕应弃之,但前者更多

C、都不是很好

D、有其精华,也有陈旧的思想糟粕应弃之,但后者更多

2、你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除24节气)的有多少():

A、少于3个

B、3-5个

C、6-7个

D、7个以上

3、你知道的外来节日的有多少:()

A、少于3个

B、3-5个

C、6-7个

D、7个以上

4、相比外来节日,你更喜欢哪个:()

A、传统节日(答第5题,跳过第6题) B外来节日(答第6题,跳过第5题)

5、你为什么喜欢传统节日:()

A、自有古老的魅力

B、习俗有趣

C、有独特的内涵

D、习惯成自然

E、其它________

6、你为什么不喜欢传统节日:()

A、内涵传统没新意

B、习俗过时

C、周围没人还过

D、洋节更有意思

E、其它________

7、你对国家在清明、端午和中秋节放假有何看法(多选)()

A、能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

B、让我们有时间真正地过传统节日

C、能让青少年更好理解中国传统节日

D、只是又多了个能放松休息的日子罢了

E、哪怕恢复这三个节假日,效果也不大

8、你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何:()

A、人们仍然记得并期待传统节日的到来

B、除了还记得要吃粽子、月饼、元宵之类的,其他也没留下什么了

C、若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是会和家人一起过节,但大多已没什么意思了

D、其他________

9、你对外来节日的态度如何:()

A、既然从外传进来了,自有它们吸引人的地方,也确实如此

B、在过了几次洋节之后,发现还是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这些洋节还是不适合自己

C、从最初就不喜欢这些从外传进来的节日,像文化入侵一般

10、你对传统节日的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A、恢复更多的节日并放假

B、政府应开展传统纪念活动

C、从现在创造一些有趣的活动并发展让它流传下去

D、对于外来的节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

E、其他________

经典模板 (142)《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

《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 一、课文内容解说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更富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一年的春节又来了。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那喜笑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二、教学目标 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 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共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识字读文;学习课文1至3句;写“舟、贴、街、敬、转”5个字。 第二课时:复习1至3句;学习课文4至8句;写“艾、团、热、闹”4个字。 五、教学过程简述 第一课时: l 激趣导入,感知传统节日 l 初读课文,进入传统节日 l 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l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l 回顾上文,引入新课 l 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l 整体诵读,体悟传统节日 l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六、重难点的突破 1.识字教学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一个个学生喜欢的传统节日,创设了本课识字的情境。轻快有节奏的句子,课中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就包含其中。一个个佳节纷至沓来,让学生得以在喜庆、愉悦的氛围中轻松识字。 (1)字音归类识字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二、整体感知: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 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 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 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传统节日文化调查问卷表

传统节日文化调查问卷表 一、您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传统节日是: 1、完全知道。 2、大部分知道。 3、大部分不知道。 4、其他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您能讲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或故事吗? 1、能讲不少,而且讲得基本准确。 2、能讲一些,但不太准确。 3、知道一些,但不太会讲。 4、没听过,也不会讲。 三、您能了解传统文化节日的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吗? 1、基本能理解。 2、目前我还不能理解,因为我还小。 3、不能理解 4、没有考虑过 四、在现代社会,您认为如今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一种(注:可多选): 1、理性价值(如历史文化价值、社会学价值、人类学价值等)。 2、情感功能(如传统节日增进和家人亲人、已逝亲人的一种感情纽带)。 3、娱乐功能(朋友聚会、旅游)。 4、休假调整功能。 5、社交功能(办事送礼、社会交往的需要)。 6、其他因素。 五、对我们国家近几年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安排假期,您是持什么态度: 1、觉得此举很好,很有意义。 2、无所谓。我们忙的从来没有节假日。 3、无所谓,我们一直很闲。 4、反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您对传统节日的所在日期: 1、能够确切掌握日期。 2、大体能够掌握具体日期。 3、掌握不了,因为传统节日都是用农历或节气来安排的。 七、您有无在以下途径中感受到节日文化的元素: 1、有,比如网络游戏、各种媒体上。 1/2页 2、有,比如广告或商业促销等活动中。 3、有,本地的风俗氛围和活动中。 4、没有。 八、关于节日风俗和现代生活之间,您认为: 1、节日风俗很重要。节日风俗对传统节日很重要,要过好传统节日,节日风俗要发扬好。 2、二者是矛盾冲突的。节日风俗与现代生活有着很大的冲突,现代生活方式不利于传统节

2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重点知识汇总——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一、生字笔画笔顺 二、会写字及组词 贴(tiē)(贴画)(张贴)(补贴)(贴心) 街(jiē)(街道)(沿街)(街上)(街灯) 舟(zhōu)(龙舟)(渔舟)(轻舟)(泛舟) 艾(ài)(艾草)(艾子)(艾灸)(艾香) 敬(jìnɡ)(敬爱)(敬礼)(敬酒)(敬意) 转(zhuǎn)(转眼)(转身)(转头)(转让) 团(tuán)(团员)(团圆)(团结)(面团) 热(rè)(热爱)(热水)(冷热)(炎热) 闹(nào)(热闹)(打闹)(闹钟)(闹事) 三、会认字及组词 传chuán(传统、传说、传话)

统tǒng(统一、总统、统考) 宵xiāo(元宵、宵夜、今宵) 巷xiàng(小巷、巷子、巷口) 祭jì(祭拜、公祭、祭文) 堂táng(课堂、礼堂、堂弟) 乞qǐ(乞讨、乞求、乞巧) 巧qiǎo(灵巧、巧干、巧手) 郎láng(新郎、郎中、令郎) 饼bǐng(饼干、画饼、豆饼) 赏shǎng(玩赏、观赏、赏金) 菊jú(菊花、黄菊、墨菊) 四、易写错的字 转:第四笔是提。 五、多音字 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 重zhòng(重量)chóng(重复) 六、近义词 转眼—转瞬团圆—团聚热闹—喧闹七、反义词 欢笑—痛苦热闹—冷清团圆—分离八、词语解释 转眼:形容时间极短。

团圆:(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 九、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押ɑo韵的韵文识字的课文。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紧紧抓住各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活动,巧妙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和一些传统节日由来。这些传统节日是学生在生活中熟悉和了解的,这有利于他们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配有两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春节贴窗花和端午赛龙舟,既表现了课文内容,又可唤醒学生对节日习俗活动的记忆表象,有利于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过节。

综合实践课《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教学设计 鄯善县育才学校张华 基本信息名称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执教者张华课时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材 审定委员会2014年审查通过 课题背景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可就在当下有关中华传统节日日益受到大家重视,民族之风日益扩散和影响到孩子生活的今天,我们却发现他们对很多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与感受仍相当有限,对节日民俗活动的理解存在表面化和追捧倾向,相关可接受与参与的节日民俗活动内容也多为单调与零散的,大多孩子只是从大人的口中粗略与简单的了解了一些相关内容。再加之,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民族教育和民族活动开展之风已受到严重伤害,从而导致少年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表现出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因此,我们觉得重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回归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民族教育不光是我们的,更是需要孩子们来感受、认知、传承与创新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孩子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非

常有兴趣,也非常容易,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动手能力较差。我将根据学生特点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孩子进行学习、理解,调查,实践。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班开展了《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目标 通过搜集、交流、汇报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诵读有关传统节 日的诗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操作等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的 重要性和它的习俗。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交流、讨论、操作等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的 重要性和它的习俗。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确定研究小主题,在活动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亲身体验、展示与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民族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注明每个 环节预设的 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中国传统节日涉及的知识点

材料一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一直是家家户户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燃香奠酒祭先祖,纸灰化蝶泪满盈”,清明节扫墓祭祖风俗流传至今。 材料二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教育部于2010年清明节期间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引导人们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三2010年清明节期间,“我们的节日·清明”网上祭先烈活动启动后,有数百万人通过鞠躬、献花、留言等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全国各地通过该活动,引导网民进行网上祭奠、发表祭奠感言,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清明节祭先烈网上征文活动”。 (1)清明节的祭拜活动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8分) (2)谈谈你对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的认识。(12分) 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属于我国的传统习俗,也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应该继承和发展。(8分) (2)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网上祭先烈”活动,继承和弘扬了传统,增进了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说明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8分)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清明节采用网上祭奠先烈的方式,为祭拜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捷,这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4分) 2009年10月4日《文汇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据悉,本次申报的端午节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12分) (1)表明我国重视保护民族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给予保护。 (2)“端午申遗”是我国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民族节日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端午节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端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

综合实践课《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执教者苏玉斌 课 时 1课时所属教材目 录 课题背景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可就在当下有关中华传统节日日益受到大家重视,民族之风日益扩散和影响到孩子生活的今天,我们却发现他们对很多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与感受仍相当有限,对节日民俗活动的理解存在表面化和追捧倾向,相关可接受与参与的节日民俗活动内容也多为单调与零散的,大多孩子只是从大人的口中粗略与简单的了解了一些相关内容。 再加之,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民族教育和民族活动开展之风已受到严重伤害,从而导致少年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表现出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因此,我们觉得重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回归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民族教育不光是我们的,更是需要孩子们来感受、认知、传承与创新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孩子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非常有兴趣,也非常容易,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动手能力较差。我将根据学生特点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孩子进行学习、理解,调查,实践。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班开展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

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通过搜集、交流、汇报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诵读有关传统节 日的诗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过程与 方法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操作等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的 重要性和它的习俗。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交流、讨论、操作等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的 重要性和它的习俗。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 明 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确定研究小主题,在活动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亲身体验、展示与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民族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激趣导入,引入课题(5分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传统 节日?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生:……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学生观看欢 度春节的画面 通过与学生交谈,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演示课件,以生动的欢度春节画

初中生必备知识点--文化常识新题型

文化常识新题型 一、京剧 1、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而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小刚正好要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2、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C老实忠厚 D刚强爽快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2)题。 ①虚拟性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京剧艺术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京剧的 虚拟性表演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摸拟生活实际进行的表演。 ②大幕拉开,面积不大的京剧舞台上,除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之外,再没有别的 道具,只有等演员出场了,你才能通过演员的表演,知道这舞台上将要发生什么故事。 演员通过虚拟性的表演,既可以呼风唤雨,也可以把白昼变为黑夜;既可以把几天甚至 几年的时间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秒钟的心理活动延展为几十分钟;既可以展现千 军万马的战争场面,也可以在转瞬之间跨越万水千山。这种虚拟性表演,能够在有限的 时空里表现不同时空的人物和事件。 ③京剧演员的表演力图虚拟现实生活的情境,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间 的行为,以打更表示时间的变化等。《武松打店》是一出武戏,说的是武松夜宿孙二娘 的客店,因为误会,与孙二娘在黑夜中展开了一场搏斗。舞台上灯火通明,只摆着一张 桌子,两位演员摸索着闪转腾挪、追逐厮杀,有时近在咫尺却浑然不觉,分明是灯火通

明的舞台,现众却从演员的表演中感觉到,这是一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紧张激烈 的搏斗。 ④需要指出的是,京剧演员的虚拟性表演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前辈艺人于连泉演《拾玉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摸拟少女喂小鸡和做针线活儿的动作,他认真观察生 活中少女喂鸡的手势、眼神,反复琢磨她们做针线活儿的过程,这使他的表演达到了以 假乱真的程度。当然,这种虚拟性表演不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而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的 真实,演员的动作必须是舞蹈化、节奏化的。 ⑤京剧的虚拟性,既给观众带来了真实的感觉,也使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 (1).京剧的虚拟性表演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对象特点概括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认真通读全文,熟悉文章的主体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想想作者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筛选有效信息并概括归纳。注意概括时,要全面具体,不能遗漏相关信息,导致答案不全而扣分。 (2).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演员的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的。 【材料】 京剧有一出戏叫《秋江》,说的是一位少女求老艄公驾船帮她追赶一个人的故事,饰演老艄公的演员手里拿着一支长篙上场,接着做出靠岸、解开缆绳、推出小船等动作,在行船过程中,两位演员的身体忽高忽低,很有节奏地起伏着,舞台上两位演员无论快走还是慢行,距离绐终保持不变,直到两位演员下场。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印证型材料链接题。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须通读全文,理解作者所述京剧艺术的虚拟性这一特点后,方能根据文章中2.3.4自然段有关虚拟性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形式、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内容,对材料中对京剧舞台上的一系列表演进行阐释,说明其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这一特点的。 【答案】: 1、李逵;沂岭杀四虎、江州劫法场、打死殷天锡、元夜闹东京、扯诏谤徽宗等。(能简要点出一个相关事例,体现李逵强悍、勇猛的特点即可) 2、A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端午节成粽子节,是革新还是遗忘? 不知从何时起,春节开始成为旅游度假,中秋节变成月饼节,七夕成了东方情人节?而西方 节日成为了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圣诞节万人空巷,元旦比春节更加重要? 中国传统节日将何去何从?五千年的传承到今日所剩多少?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直视的问 题。为此,我决定对此展开调查,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现状。 目的与意义: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西方节日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如果我 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遗忘掉,那么中国文明体一定会被历史遗忘掉。这项调查意在了解社会 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以及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可以起到锻炼自 我的作用,并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出自己的一份力。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7月27日至8月3日 调查人群:主要为三十岁以下的80,90一代,以及40岁以上的70一代做对比。 调查结果如下: 受调查总人数:53人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正确人数24 44 33 48 51 正确率45.20% 83.10% 62.26% 90.56% 96.22% 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平均值 正确人数28 52 35 38 47 40 正确率52.83% 98.11% 66.03% 71.69% 88.67% 75.47%

中学生对传统节日和文化认识的缺失值得反省

结果和想到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调查对象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尽人意,我们暂且不说75.47%的正确率,也不说37.7%的人不了解春节的习俗,仅以无数文人墨客感伤落泪,有着四千年历史的中秋为例,饮酒赏月的闲情雅致似乎在民众的印象中所生无几。在另一个小组的结果中,最好的成绩为答对5题,而最差成绩为0。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难以想像。在东西文化碰撞中的中国传统节日,被西方文化撞的支离破碎。 中华文化向来是东方文化中乃至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史,中华文化几度成为世界的最强音。然而进入清朝以来,华夏文明却渐渐失去了她往日的光彩,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史,更可谓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如果近代中国的遭遇可以用"繁盛的农业文明无法与新兴的工业文明相抗衡"来解释的话,那么走进新中国,步入新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当西方文化正以咄咄逼人之态成为成为强势文化时,我们却不得不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捏一把汗。我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被各种西方节日冲击得支离破碎。如圣诞节狂欢的风靡,再如传统的七夕大有被西方情人节替代的可能,搞得现在的年轻人甚至都不愿认祖归宗。在西方节日面前,有着深厚底蕴的传统节日何故如此不堪一击,这个话题并不轻松。 让我们在看看我们的邻居韩国,他们的文化可谓是在中国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以端午节为例,1967年端午节就被韩国政府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每年的端午期间,来到江陵观看端午祭的本土和世界游客达上百万之多。再看国内的端午节,已被粽子节无声无息地取代了。人家能做好,为什么我们不能? 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冲刷,可现如今她为何逐年冷清下去呢?以下是我认为其存在的原因。 1:由于现代社会在时间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历为准,而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农历时间。公历一年为365至366日,农历一年为354或355至383或384日,因而使现代中国大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日期。 2:家庭观念淡薄、社会倡导不足,是令中国节日没落的原因之一。 3:现代中国人古怪心态作祟,赶时髦、跟上潮流、相互攀比、面子问题得心态使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兴盛。 4: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家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 怎么做? 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一幕,这是被人们所公认的。然而,从客观的看,传统文化中的确有许多不适宜现代社会的拖沓冗长的部分。对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不应该采取且不可能采取一位抵制西方文化的方法,在这个时代,文化需要交流,在交流中,文化得到了发展,并延续下去。因此,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耙,并结合利用现代化通讯及信息传播手段,使传统节日发扬光大,并再次走向全世界。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清单教学文稿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清单 节日名称时间风俗相关诗句 1.除夕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守岁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2.春节正月初一贴春联,年画、放鞭炮、拜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 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清明4.4~4.6 扫墓,踏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拜织女,穿针乞巧天阶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7.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祭鬼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孟兰古意存。 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饮酒赏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小试牛刀: 1.下面诗句直接或间接地写到了我国的四个传统节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A.②③①④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①③④ (2006年陕西省)请你参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题目。 (1)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填写相应的节日来。 ①农历九月初九日,有敬老和登高的风俗。() ②公历5月第二个星期日,用康乃馨花表达感恩之情。() (2)请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结果,回答下面问题。 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④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你的建议。 ⑤请你为保卫传统节日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 1、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何看法吗?() A、都很好 B、有其精华,也有陈旧的思想糟粕应弃之,但前者更多 C、都不是很好 D、有其精华,也有陈旧的思想糟粕应弃之,但后者更多 2、你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除24节气)的有多少(): A、少于3个 B、3-5个 C、6-7个 D、7个以上 3、你知道的外来节日的有多少:() A、少于3个 B、3-5个 C、6-7个 D、7个以上 4、相比外来节日,你更喜欢哪个:() A、传统节日(答第5题,跳过第6题)B外来节日(答第6题,跳过第5题) 5、你为什么喜欢传统节日:() A、自有古老的魅力 B、习俗有趣 C、有独特的内涵 D、习惯成自然 E、其它________ 6、你为什么不喜欢传统节日:() A、内涵传统没新意 B、习俗过时 C、周围没人还过 D、洋节更有意思 E、其它________ 7、你对国家在清明、端午和中秋节放假有何看法?(多选)() A、能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 B、让我们有时间真正地过传统节日 C、能让青少年更好理解中国传统节日 D、只是又多了个能放松休息的日子罢了 E、哪怕恢复这三个节假日,效果也不大 8、你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何:() A、人们仍然记得并期待传统节日的到来 B、除了还记得要吃粽子、月饼、元宵之类的,其他也没留下什么了 C、若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是会和家人一起过节,但大多已没什么意思了 D、其他________ 9、你对外来节日的态度如何:() A、既然从外传进来了,自有它们吸引人的地方,也确实如此 B、在过了几次洋节之后,发现还是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这些洋节还是不适合自己 C、从最初就不喜欢这些从外传进来的节日,像文化入侵一般 10、你对传统节日的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A、恢复更多的节日并放假 B、政府应开展传统纪念活动 C、从现在创造一些有趣的活动并发展让它流传下去 D、对于外来的节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 E、其他________

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班级:初教系11本文1班 学号:1117034133 姓名:岳蓉 学号:1117034207 姓名:皇姝玥一、调查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因调查报告写于端午节期间,由此联想到如今端午节被人戏称为“粽子节”,中秋节被人戏称为“月饼节”等等,有种过中国传统节日便是一吃了之,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却逐渐被淡忘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当今社会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及重视程度,并且,通过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及重视程度来考虑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与传承问题,这是非常重要也是亟须解决的。 2、调查的时间 2013年6月10号——2013年6月16号 3、调查的目的 调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了解程度及重视程度 4、调查的地点 大学校园 5、调查的对象 主体为在校大学生 6、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网上调查 二、调查过程 我们发放了100份,收回了100份 以下是我们设计的问卷: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 B、20岁以上 3、您的身份是: A、在校学生 B、已工作 4、您清楚的知道每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 A、知道 B、不知道 C、比较模糊,通过新闻之类途径才知道 5、您了解每个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A、了解 B、不了解 C、了解,但不全面 6、您了解每个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A、了解 B、不了解 C、了解,但不全面 7、您过节时会遵循传统风俗过节? A、会 B、不会 C、看情况 8、您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吗? A、喜欢 B、不喜欢C无所谓 9、您觉得您过节主要为了什么? A、纪念 B、放假 C、无所谓 10、您觉得过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吗? A、重要 B、不重要 C、无所谓 11、您会过西方节日吗?比如圣诞节? A、会 B、不会 C、无所谓 12、您觉得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哪个更有趣? A、中国节日 B、西方节日 13、您是否觉得人们对过中国传统节节日越来越淡漠? A、是的 B、不是 C、没感觉 14、您觉得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吗? A、需要 B、不需要 C、无所谓 15.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 A.书本B新闻媒体C.听别人说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 2《传统节日》】重点知识总结【强力推荐】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神州谣》2《传统节日》】 重点知识总结【强力推荐】 一、课文主题: 1、《神州谣》介绍了祖国山川美如画,有黄河、长江、长城和珠峰,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最后希望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表达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2、《传统节日》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紧紧抓住各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活动,巧妙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和一些传统节日由来。 二、字词天地 1、我会写: 州、华、岛、峡、民、族、谊、齐、奋 贴、街、舟(、艾(ài) 、敬、转、团、热、闹 并会用这些字组词 2、我会认: 州、涌、峰、耸、隔、峡、繁、荣 传、统、宵、巷、祭、堂、乞、巧、郎、饼、赏、菊 3、书写指导: “奋”的横要短,撇要长。州:三点中第一点与其他两点方向不同。民:最后一笔是斜钩,不是捺。转:第四笔是提 4、多音字: 长cháng(长度)zhǎng(长大)发fā(发现)fà(头发)

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重zhòng(重量)chóng(重复) 5、近义词: 情谊——情意奋发——振作繁荣——繁华 转眼—转瞬团圆—--团聚热闹---—喧闹 6、反义词: 繁荣—萧条奋发—消沉欢笑—痛苦热闹—冷清团圆—分离7、理解词语: 繁荣:(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兴旺。 中华: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后来指中国。 情谊:人与人相互关心、爱护的感情。 转眼:形容时间极短。团圆:(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 8、积累描写祖国的四字词语: 大好河山山河壮丽美不胜收风光秀丽 山清水秀国泰民安繁荣富强美丽富饶 9、课后习题(读一读,记一记)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民族团结世界大同奋发图强繁荣昌盛 三、重点句段(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从“奔”字,我读出了黄河水波浪滔天,汹涌澎湃的样子,“涌”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传统节日》教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学生: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排练舞蹈、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课件。 2、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流程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欣赏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 前几天我们刚刚过完的是什么节?(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2、提示课题——传统节日。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中秋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 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 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演示课件) 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学生自己操作微机,提高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自信心。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初步印象得到进一步加深。] 四、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 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同学们查阅了解更多的传说故事。 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再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对传统节日产生热爱的情感,并从中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五、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 2、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展示。 [此环节体现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的精神。学生通过歌舞、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出自己

综合实践《中华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 案例题目:《中国的传统节日》 一、活动设计背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受西方文化的浸润,更注重西方的洋节,尤其是小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知道西方的许多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知道的却寥寥无几。 在学习本组课文后,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丰富,结合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体现了学科教学中渗透、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二、活动设计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几大传统节日,知道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各地的风俗。 2.通过搜集、交流、汇报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活动对象和活动时间 活动对象:四年级学生 活动时间:3月 四、活动准备: 活动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民族传统节日传说及习俗的资料;教师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 师: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我们还叫

过年,“年”是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播放“年”的来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在四年级道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快乐的节日生活》一课中,我们已经对春节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在春节之前,人们都会准备什么?除夕这天人们会干什么?初一这天会干什么? 生: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师:那么在我国的其他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播放课件:快乐春节回味)。 生:描绘看到的情景和知道的春节习俗。 师: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课文,回味北京春节的风俗,过渡到其它地区、民族的春节热闹、盛大的场面。通过课件演示,播放人们喜闻乐见的欢度春节的画面,学生观看了春节中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拜年等活动,对春节进行品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创设快乐、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为活动的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探究活动主题 1、传统节日知多少 师: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创造了举世瞩目、灿烂古老的东方文化,也形成了许多各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漫长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大家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以农历计算。)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知道的传统节日,教师适时小结。) 2.(出示课件):下面的节日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春节()端午节()劳动节()儿童节()元宵节()植树节()国庆节()中秋节()圣诞节()重阳节()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课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课 文知识点归纳 写作指导 一、写作要求 (1)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 (2)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二、怎样选材 可以写任何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或发生的事。如,春节贴春联、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敬老…… 三、技巧点拨 1.围绕一个主题意思写。写人要围绕人物某一方面品质或特点写;记事要紧紧围绕事情中某一个情节或场面来写,写景状物,要紧紧围绕它的某一个特征来写。 2.采取什么“段式”结构。即怎样安排段落中句子之间“顺序”的问题。常见的段式有“总分式”,“先概括后具体”,“时间推进式”“地点转换”等; 3.内容写具体。做到言之有物。 三、写作构思 我们以“端午节包粽子”为例进行构思,简要列出作文提纲。 开头:开门见山,交代端午节包粽子是过节的重头戏。(略) 中间:具体写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的过程。(详) 结尾:写过节的感想。(略) 四、如何表达

构思出提纲后,我们就要开始考虑如何让文章吸引人了,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为习作起一个别致的名字,如《粽叶飘香》; ②用上本单元所学的写法,如“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③记得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佳句哟! 节日习俗 1、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俗要穿新衣、拜年、贴春联、吃团圆饭、守岁、放鞭炮,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2、元宵节,猜灯谜、逛花灯、吃元宵、庆团圆…… 3、清明节,扫墓、踏青。 4、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5、中秋节,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等的传统习俗,中秋节也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 6、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走进中华传统节日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说课稿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中学华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中学的一名老师。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有关知识。下面我就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活动设计与思路向大家做个简单的汇报。 一、说课题的形成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最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在今年中秋节收假时,很多同学带月饼到学校来吃,看着这我班学生吃得很香,我就随便问了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吗?”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回答出来。我又问:“同学们,你知道我国还有那些传统节日吗?”竟然有同学喊出了“圣诞节”“复活节”等,顿时,我深深的感到: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深厚文化魅力是我们老师的重大责任。于是,我决定在我班开展一次以“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特点,我为这次活动确定了活动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要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等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要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乐趣和内涵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计划的实施;能结合自己的特长展示研究成果。

三、说开展活动途径方法 为了达到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向学生推荐如下三种方法开展活动: 搜集阅读资料: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获得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村里的老年人询问获得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上网查询:少数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在家上网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四、说活动设计和时间安排 这次实践活动,我设计三个阶段完成: 准备阶段:完成确定子课题和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的任务。我准备课内用两课时开展活动。 实施阶段:完成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任务。我准备用两个周末放假的时间完成。 总结阶段:完成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任务。我准备用课内两课时完成。 五、说活动过程 (一)确定子课题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开课之初,我先向学生展示几张有关节日的图片(贴对联、灯会、清明踏青、赛龙舟、嫦娥月饼),让学生猜猜这些图片分别描绘的是哪个节日?激发他们对节日的兴趣。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时,我适时引导:“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知道这些节日还有哪些习俗吗?”“你们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将学生的列举的节日名称一一板书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