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 珍惜水资源 教学案例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 珍惜水资源 教学案例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 珍惜水资源 教学案例

《珍惜水资源》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从水的实际应用出发,逐步深入地安排了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水的用途,水对人类生活、生产都具有哪些重要影响?第二部分是动手活动,重在通过活动更能直观地认识到能为人类所使用的淡水资源的有限和稀缺,以及人类用水量需求的增大所导致的供不应求现象。第三部分是阅读和交流活动,重在介绍为了缓解当前的淡水资源紧缺现状人类当前所采用的各种节水方法。当然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让学生回归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找到各种节水措施,进而制定家庭节水方案,并关注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学情分析

儿童对水的用途了解大多局限于生活用途,但与生产用途的了解较少,同时对于淡水资源的缺乏认识往往是一些抽象的数据认识,如何将抽象转化为直观和具体,并能感同身受,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习目标

●认识水的用途

●能够认识到并切身感受水资源的紧缺和供不应求

●了解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节水措施

●结合家庭生活,能自主制定和落实节水方案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够认识到并切身感受水资源的紧缺和供不应求

难点:结合家庭生活,能自主制定和落实节水方案

五、教学准备

烧杯(一大三小)、水盆、勺子

六、教学过程

(一)水的用途

1、你知道生活中,水的用途有哪些?

2、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中,水的用途你知道吗?

3、如果没有水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

【意图解析】:学生对于水的用途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全面,尤其是在人

类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知之甚少,因此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水的用途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二)淡水量的紧缺与需求

1、出示淡水和海水在全部水资源中的比例,以及冰川水、地下水、河流与湖泊在淡水中所占据的各自比例。

2、通过活动直观呈现出各自水体所占水资源的比例。

3、组织学生讨论淡水的来源和去处

4、直观模拟和体验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1)讨论供水者和用水者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分别指向什么?

(2)你认为有哪些原因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

【意图解析】此次活动重在把水资源的缺乏从一个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可见的直观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而对于淡水资源的总量、来源以及用处有一个更为清晰和具体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欲望。

(三)节水我最行

1、了解目前在生产生活中已有的节约用水的方法。

2、为自己的家庭制作节水方案

(1)我的厨房节水小窍门分享

(2)我的卫生间节水小窍门分享

(3)我的洗衣房节水小窍门分享

(4)方案的汇报与交流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生活中已有的节水措施,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家庭状况做到节水从我做起。

七、板书设计

15、珍惜水资源

用途:生活用途、生产用途

现状:水量小、需求大

节水措施:生产节水、生活节水

五年级科学教案与评析1

五年级科学教案与评析 内容摘要:创设一种随意的情境,学生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了影子的产生有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用学生自己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等基础知识是探究的起点,找准探究起点,顺应学生需要,这是有效的探究前提。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让学生共同讨论后质疑。在课堂探究中作为主导的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支持者,不仅要在课前进行探究过程的科学合理预设,还要在课堂探究中进行有效的调控与点拨,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水平。 关键词:操作、讨论、光和影 一、在游戏中学习新知 (一)教学内容:光和影 1、引入: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我们知道些光的什么知识呢?,还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光的秘密。 2、研讨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试一试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什么条件? 评析:通过玩影子的游戏,创设一种随意的情境,学生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了影子的产生有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用学生自己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等基础知识是探究的起点,找准探究起点,顺应学生需要,这是有效的探究前提。 二、在合作中学习新知 (一)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2)自学教材第25页

3)教师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的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形状有关 评析: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让学生共同讨论后质疑。在课堂探究中作为主导的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支持者,不仅要在课前进行探究过程的科学合理预设,还要在课堂探究中进行有效的调控与点拨,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在活动中感知科技 教学内容:用气球能驱动小车吗? 师:引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辆气球车,你们想让气球车跑起来吗?生:想。 师:请有“驾驶证”的小朋友站起来,这车就由你们来驾驶了。其它小朋友仔细观察车子是怎样运动起来的,好吗? 师:你们的气球车都跑起来了吗?它是靠什么力量跑起来的?气球里的气喷出的方向与车子前进的方向是(相反的)。 师:当一项科学原理被发现以后,人们就把它运用到了生活、生产中,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高科技运用了反冲原理吗? 生:火箭、月球小车、喷气式飞机 师:是啊,特别是今年10月24日我们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评析:把高深的科学原理与平凡的生活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学生玩熟悉的气球游戏,让学生再来仔细观察气球喷气现象,并引导学生把这一现象提升为科学原理,找准了探究的起点,顺应了学生探究的需要,这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因此,要想提高探究实效,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与指导上狠下功夫,探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Word 文档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3、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

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 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 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 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 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实地观察大香樟树 1、交流: 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1 我们周围的土壤 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 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答:有虫、草、植物的根、水 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 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 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 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1.2 了解土壤

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 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 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黏土颗粒小,黏粒多。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握成团。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准备: 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 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

湖南科技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集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要求。 2.筹建班级科学活动角,明确评比机制,创设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 教学准备 1.与班主任、校领导沟通商讨新学期科学教学事宜(实验室器材添置、班级科学图书角或科学活动角的建立等)。 2.崭新的用作科学记录的大图画本。 教学过程 1.新年的问候。 2.关注欢迎转入的新生。 3.新学期科学学习活动要求。 ⑴学生分组 全班人,分为组,每组人。 确定组长人选,陈述组长与成员的权力和义务,明确奖惩制度。 ⑵关于科学记录本

重申科学记录的意义。激励学生做好记录,并提出新的要求。 分发科学记录本。 4. 新学期科学学习内容 ⑴阅读课文目录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并翻阅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⑵集体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⑶教师陈述建立科学活动角(或图书角)的意义,发动学生建立科学活动角(或图书角)。 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 1 制作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模仿奥斯特的发现,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合理猜想。 用自制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在玩电磁铁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会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简单的设想、方案或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奥斯特认真、细致、努力的科学研究精神。 体验与他人合作有助于增进思考。 科学知识: 知道电能产生磁。 知道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难点: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引导学生在“玩”中观察发现,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进行分析建立解释模型,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从而体验科学史上这一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的重要。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三年级科学《纸》教学案例

《纸》教学案例 一、教材简介。 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本课的主题是以常见的纸为例对某一类材料进行的研究活动。通过学生对纸的探究,进而了解纸的有关特点及用途,并能养成对常见材料进行研究的好习惯。 我校三年级学生,对于科学学习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动手操作的科学实验项目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作为实验教师,我觉得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展开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环节 1、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用纸做的物品很多,如卷筒纸、卫生纸、信纸、宣纸、复写纸、照片纸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感官上直接了解到纸的多样性,从而感觉到纸的作用很大,用途很广。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用纸做的,从而对“纸”这一我们常见的材料产生研究的兴趣,引发出学生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勇敢发言。 2、第二部分是让学生研究不同的纸都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看、摸、闻、用水滴等研究方法,从纸的颜色、薄厚、气味、软硬、光滑、吸水等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学会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对纸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观察、研究、比较纸的不同特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在研究时要注意研究

的科学性,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地帮助。 学生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之后,就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研究。对于研究不同纸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记录来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体部分,也是重点部分。 首先,让学生认识一下自己带来的纸,这种纸有哪些用途。其次,要引导学生展开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制定一个研究的方法。如研究纸的吸水性,教师要告诉学生每种纸上滴的水要一样多这样才可以进行比较发现。学生研究结束之后相互间的描述和交流非常重要,学生在汇报纸的性质时要把这种纸的性质和它的用途联系起来。 3、第三部分是了解造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史。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介绍有关纸的发明、制造知识,给学生以直观认知。在此基础上,播放去年我校组织学生到抚宁县豪峰纸业集团参观的录像,让学生直观感知每一张纸来之不易,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每一张纸。提倡节约用纸,并在全校范围内发出节约用纸倡议,三、四、五年级进行了节约用纸的专题演讲活动,四、五年级学生还写出了节约用纸的体会。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在秦皇岛市的科技创新大赛上被评为优秀实践方案,并上报省里参赛。 4、第四部分动手造一张再生纸。这是要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体验造纸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木头》教学案例共7页文档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木头》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青岛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10课) 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以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四个板块的形式呈现,充分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理念。活动准备列举的实验材料:酒精灯、放大镜、小刀、电池、导线、水槽等,主要让学生课前准备。活动过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着“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力主使探究活动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原则设计。在上课伊始让学生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然后让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起,共同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这样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引导作用并有利于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同一内容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既可以做实验,也可以查阅资料等,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加强了对探究方案和探究方法的指导,做到有“放”有“扶”和“扶”“放”结合。为了让学生按照他们的想法来研究,还为学生准备了足够多的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和相应的网站信息,便于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为了解决水、湿木头导电差、不易观察的难点,还引入了电流计。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后,让学生尽情汇报自己的研究所得,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条理的叙述和总结,以获得必要的知识。结合木材的应用,适时向学生进行合理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情感教育。在课临结束时,引导学生将本课的研究向深处进一步拓展,以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的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材料及准备: 1、各种木头,如:杨木、柳木、枣木、榆木、桐木、樟木、槐木、红檀木、酸枝木、紫檀木、鸡翅木、江南香木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沸腾教学案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沸腾》教学案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平时你们在家里除了学习看书之外,还喜欢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 有没有也为家里尽点义务,做些家务事? (学生谈自己所做的一些家务事。) 小结:看来,同学们在家里也是一名合格的小成员。同学们,可不要小看这些家务 事,家务事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科学道理,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研究,就会发现许多问题, 揭开许多秘密。 一、以生活小事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可结合同学们做的家务事并进行简单评价后引入)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 (学生自由汇报) (出示一杯水)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你们认为,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哪些现象? 没烧过开水的同学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 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现象。那,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简单汇报) 你们认为,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学生简单汇报) 水开了之后,如果我们不停下来而是继续给水加热,你认为水的温度会怎样? (学生简单汇报)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张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究竟是什么? (教师为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表,内容如下:) 给水加热过程中我预测的现象(用√表示) (收齐同学们的记录表)现在,同学们的想法都在这里了,你们预测的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自尝一尝,要想知道烧开水的秘密就必须亲自去烧一烧。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烧一杯开水,仔细观察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不好?

二、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 1.实验指导。 为了给同学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实验器材老师已经为同学们组装好了,待会儿,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上有半烧杯凉水,下有一酒精灯。上一铁圈了挂一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实验桌上另有两张记录单,深色彩笔,计时用钟表一块。) 如果我们现在来给水加热,要把我们的问题解决了,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怎么做?还需要注意哪些?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示注意安全。) 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份记录表,一份是这样的: (记录表如下所示,实际记录表也可将时间填好至20余分钟。) 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新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教学案例_城市学校网

新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教学案例_城市学校网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湖南省怀化市迎丰路小学舒孝清 第二单元:哈尔滨市南岗区华山小学校王艳玲 第三单元: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吴旭聪 第四单元:浙江省富阳市春江中心小学陆丽华 2008年2月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种植我们的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4种子变成了幼苗 5茎越长越高 6开花了,结果了 7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蚕的生长变化 3蚕变了新模样 4蛹变成了什么 5蚕的生命周期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2磁铁有磁性 3磁铁的两极 4磁极的相互作用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指南针 7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水》教学案例 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文字、图画或者语言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学会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学会倾听,善于从同伴的发言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水槽、筷子、糖、方糖、面粉、酱油、牛奶、橙汁、白酒、水及热水、调羹、一次性塑料杯等。 2.学生准备: 调料袋。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夏天你们最喜欢从事什么体育运动?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有一首歌描述了在水上划船的情景,会唱吗? 生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水上悠闲地划着小船,欣赏着岸边的风景,感觉美不美?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水的图片,我们来欣赏欣赏。(课件展示) 2、师:同学们,水美不美?关于水,你知道些什么呢? 3、揭题: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观察研究水。(板书课题:观察水) (三)、观察、认识水 1、师出示一杯水,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观察水有什么特征,你可以用哪些方法? 2、生汇报交流 3、师小结并示范动作:观察研究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晴来看,看它的形状,看它的颜色,也可以用鼻子去闻它的气味,或者用嘴来尝尝味道,还可以用你能想到的其它方法。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1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2.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3.李时珍用自己毕生精力完成一部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4.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猜测(3)寻找证据(4)得出结论。 5.“会动小人”谜底的揭开,帮助我们人类造出了电影机。 6.纸鹦鹉“站立”谜底是降低重心。 第2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如小草、花朵、黄瓜、小狗、小兔、种子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如白云、瀑布、机器人、石头等。 2.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1)吃东西(2)需要呼吸(3)都能繁殖(4)都能长大(5)对刺激有反应(6)都能运动(7)会死亡(8)排泄。 3.常见植物名称(生长环境):杨树(操场边)、浮萍(水塘里)、仙人掌(沙土里)、橡皮树(花盆)、爬山虎(爬在墙上)…… 4.树叶生长方式:对生互生轮生。 5.植物的共同特征:依靠阳光进行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 6.给下列植物分类:1.苦瓜 2.桦树 3.椰子树 4.苹果树 5.菊花 6.玉米 7.仙人掌 8.蒲公英 9.荷花 10.水稻 (1)按植物茎的形态分: ①木本植物:2 3 4 ②草本植物:1 5 6 7 8 9 10 (2)按植物的生态习性分: ①水生植物:9 ②陆生植物:1 2 3 4 5 6 7 8 10 (3)按植物的生活周期分: ①一年生植物:1 6 8 10 ②多年生植物:2 3 4 5 7 9 9.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排泄…… 10.给下列动物分类:1.家鸽 2.海鸥 3.螳螂 4.斑马 5.乌龟 6.非洲象 7.娃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苹果为什么落地》教学案例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苹果为什么落地》教学案例 一、实施前的设想 1、教材分析 《苹果为什么落地》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第三册第六单元《我们的家园》的内容,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探究由地球引力而产生的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和交流中,逐渐认识到“重力”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验的能力,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从教学方法上看,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暗箱类事物”的科学探究历程,让学生意识到从事物内部探究事物的本质是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第一课时分两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让学生设计“小球”落地等模拟苹果落地的实验,深入探究物体落地的原因。学生在抛一抛、提一提、试一试等一系列活动中,可以观察、体验、感受到地球引力的存在。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初步认识到物体落地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造成的,逐步揭示苹果落地的原因。教科书还以资料卡的形式介绍了重力及其方向等,使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2、实施前的设想 通过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知道,尽管第一课时应开展实验探究,但实验探究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探究的手段。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科学探究意识。因此,思维互动频率高、想象能力训练密度大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特点。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本课教学主要体现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对于科学探究性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思维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的基础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想与假设活动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历经思维冲突,实现思维的再加工。 基于以上认识,第一课时的实施应围绕“猜想与假设”,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形成认识”的过程,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谈话导入,实验探究。导入时教师以谈喜欢的科学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听牛顿的故事,围绕苹果落地提出相关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由于学生的直接认识均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科学学习应是在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自主建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的空间由狭小的课堂扩展到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习自主设计苹果落地的模拟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做中获得直观感知经验。设计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时的注意事项,目的在于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避免活动的盲目性。第一部分的设计,总的思路就是让学生在充分活动中尽可能多地收集事实,为一下部分的猜想做好铺垫。在小组实验中,教师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要与学生共同观察、共同发现、共同探究实验中的相同点,对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整理。 第二部分:讨论猜想,得出结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实验中的现象与发现展开激烈的讨论,产生思维上的互动,学生的发现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都应予以认可,并引导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重大发现首先是认识到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受来自地球的力的作用,再推想出地球上静止的物体也受这种力的作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优质课精品教学案例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的原因。 2、通过课文中小组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精神。 3、学生能通过查资料了解一些动物的食量,并能自觉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了。(播放多媒体课件,琪琪和波波去动物园玩,看到许多动物。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的主角是动物。你们喜欢动物吗?b5E2RGbCAP 生:喜欢! 师:你们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呢? 生仁我喜欢大熊猫。它是我们的国宝。 生2:我喜欢猴子,蹦蹦跳跳的,聪明又伶俐。 生3:老师,我喜欢小鸟,因为它们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多好啊!而且它们还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 呢! 生4:……(学生们都很积极发言。) 师:是啊!动物们真的很可爱,而且有很多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呢!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啊!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板书:动物)那动物要吃东西吗?plEanqFDPw 生:当然要啊! 师(边说边板书):“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下面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DXDiTa9E3d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小结。 1、师:如果你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 生仁我会找零食吃。 生2:我会去吃饭。 师:对了,我们人类饥饿时会找东西吃。原因是什么? 生3:吃了东西,我的小肚子就不会咕噜咕噜响了。(笑)

生4:吃饱了就不会饿坏了。饿坏了就会死的。 生5:如果人要生活下去,就应该吃东西。 师:嗯,同学们都讨论得很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人要生存,必须吃东西。动物也一样。 (师生共同小结)。RTCrpUDGiT 教师小结:通常情况下,动物和我们一样,一段时间不吃东西就会感到饥饿。我们在饥饿的时候会感到乏力。这是因为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力量。这些物质会被身体所吸收,它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提供运动的力量,并维持体温。其他动物也是这样,它们要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就要不断地进食。5PCzVD7HxA 2、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在开心地吃东西)同学们,看画面。刚才我们讨论完动物为什么要 吃东西外,现在再来想一想“动物所吃的食物能起到哪些具体的作用呢?”jLBHrnAlLg 生1:老师,我想兔子吃了红萝卜以后,更会蹦蹦跳跳,而且它天天吃得好的话,会很快地从小白兔变成大白兔。 生2:我想豹子吃了肉以后,会更有力气,跑得更快。 生3:小鸡吃了东西后会慢慢长大,母鸡吃了东西后,会继续下蛋,孵小鸡。 生4:.... 师:同学们的意见还不错,这也是动物维持生命的目的。但是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可能不同。(出示“我XHAQX74J0X (多媒体播放:蚯蚓、麻雀、蚂蚁、青蛙在野外觅食的片断。)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小动物们吃什么东 西,然后记录在表格里。LDAYtRyKfE ①抽一、两位同学的记录表检查。 ②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们发现了多种答案:麻雀除了吃害虫外,也会吃一些果实;蚂蚁除了吃饼干外, 也会吃一些甜的食物;青蛙除了吃虫子外,也会吃飞蛾。)Zzz6ZB2Ltk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的意见都很好,也非常正确,说明大家平时都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3、师:(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彩图)同学们,根据动物刚才的食性,我们可以把动物来分分类:植食性 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dvzfvkwMI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1、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加深对磁现象的认识。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确定了每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的建立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教学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使用了维恩图、网状图、气泡图、柱形图等图表,使学生在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将事实转化成证据方面增加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教学的评价。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厍,向学生提供与单元学习有关的资料和拓展性活动,弥补了学生的经验不足,并提高了教科书的可读性。4、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二、科学探究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5、教学重难点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小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探究 小实验 一、实验名称:动画小人 实验材料: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铅笔、彩笔, 实验步骤: 1将白纸对折,对折后要大小相等,分别画上大小相等、神情不一的小人, 2把上面的纸条紧紧卷在一支铅笔上 3左手按住纸条的底部,右手拿着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快速的伸展、卷曲 实验现象:纸条随着铅笔伸展卷曲,上面的小人好像动起来了 实验结论: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二、实验名称: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实验材料:卡纸、回形针、铅笔、剪刀、彩笔、白纸 实验步骤: 1在活动记录上描下或剪下鹦鹉图形 2将鹦鹉图形贴在卡纸上,沿轮廓剪下,鹦鹉就做好了 3不加回形针先试着让鹦鹉站在指尖上,看能不能站起来 4试着在纸鹦鹉不同部位加回形针,看能不能站在指尖上 实验现象: 1当不加回形针时纸鹦鹉不会站在指尖上

2只有把回形针加到纸鹦鹉尾部时,纸鹦鹉站在了我们的指尖上实验结论: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 三、实验名称:观察不是一家的蚂蚁相处情况。 实验材料:试管、橡皮塞、玻璃杯、蚂蚁 实验步骤: 1、采集不是同一家的两窝蚂蚁,分别放在两支试管里,盖上橡皮塞。 2、把不同一家的蚂蚁各放一只到玻璃杯里,然后观察。 3、再放几只试试。 实验现象:看到不同一家的蚂蚁会相互撕咬。 实验结论:不同一家的蚂蚁会相互撕咬 四、实验名称:小草吸水 实验材料:大试管、试管架、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小草、水、直尺 实验步骤: 1将小草放到装有水的试管中,用直尺量好高度,在水面上滴几滴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 2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放到阳台上,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用直尺测量试管内水的高度 实验现象:发现试管里的水每天都在减少 实验结论:植物每天都在喝水 五、实验名称:西红柿含水有多少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1课。本课教学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土壤,知道当地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利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土壤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做好简单的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达到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这一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围的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学生又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本课中学生将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在选择材料时,有目的地让学生采集田野里、花圃或水塘边等生活场所的土壤,因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二)知识与技能 1.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3.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2.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1.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孩子们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2.孩子们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四、教学过程: (一)挖一挖,找一找。 1. 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 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 3. 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 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小学四年级科学《关节》教学案例-1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关节》教学案例 关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人体关节的资料,了解有关关节的知识,为课堂探究作铺垫;活动过程属于课堂集体探究学习的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什么是关节。活动二是研究关节的作用;自由活动以“让我们的关节更灵活”为引领,学习对关节的保健

知识;拓展活动提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关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此部分属于课下探究内容,是对课堂活动过程的延续。 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理念,因而教师比较容易把握教材。我在设计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遵循了教材的思路,只是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利用了“解暗箱”的探究方式,注意尊重学生观察体验的事实,使学生能通过感知体验活动对关节的内部结构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并将自己的猜想与科学事实进行比较,从而对关节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保护关节、科学锻炼身体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解暗箱小游戏: 师: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先做个小游戏怎么样? 师:(出示一个装置)请看这是什么?(盒子)这是一个盒子,盒子上方还露出了两根木棍,从表面上看这两根木棍是一样的。只是为了区分,老师分别在上面贴了一个红标签,一个绿标签。谁上来动一动,试试这两根木棍有什么不一样? (多位同学上台体验,转动木棍,进行体验。) (学生自由汇报) 师:这是为什么哪?为什么一个能转,一个不能转呢?盒子里面有什么秘密呢?请大家猜一猜。 (生猜原因) 师:要想知道盒子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师:好,现在我们就打开盒子看一看,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师将打开的盒子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看到一个木棍的下方钉了一块方木板,安装在方形的槽里,另一个木棍下方钉了一块圆木板,安装在圆形的槽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