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整理

1、物质的分类方法(见课本P3)

注意:常见的混合物有溶液、胶体、浊液、空气、合金等。如:酒、碘酒、糖水、食盐水、盐酸;而冰水和硫酸、硝酸等其他的酸、结晶水合物等为纯净物。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2O

7)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3、常见的四大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发生条件为还原性强的

置换出还原性弱的金属单质或者是氧化性强的置换出氧化性弱的非金属单质(氯气置换出溴和碘)。

4、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转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

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5、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物质的量是研究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

物质的量的单位。

6、0.012Kg C-12所含有的原子个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即1mol近似为6.02×1023mol-1。

7、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

8、物质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微粒的大小、微粒的多少、微粒间的距离。固体和液体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为

微粒的多少和微粒的大小;气体体积的大小决定因素为微粒的多少和微粒间的距离。气体微粒间的距离和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有关。因此,气体的体积一定要有温度和压强

9、标况下(101Kpa 0o C),1mol任何气体(无论纯净物还是化合物)的体积均约为22.4L。

10、通常水的密度为1g/cm3,或为1g/mL。

11、分散系分类的本质为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大于10-7m为浊液,介于10-7m和10-9m之间为胶体,小于10-9m

为溶液。

12、判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丁达尔现象,即用一束平行光照射分散系,如果能够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则

说明是胶体。

13、胶体的一个重要应用为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用于净水。如Al(OH)

3胶体、Fe(OH)

3

胶体.

14、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先看是否是化合物,再看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能否导电。两者均满足为

电解质,满足化合物不满足导电为非电解质。如常见的非电解质:NH

3、CO

2

、NO、酒精、液氨等;电解

质:硫酸、醋酸、硝酸等;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盐酸、食盐水、稀硫酸、铜、氯气等混合物和单质。

15、常用的转换公式:

n = N/N A n = m/M n = V/Vm n = C B * V。稀释过程中溶质不变:C

1V

1

=C

2

V

2

,,

16、阿福加德罗定律:(适用于混合气体)

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等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等”。推论

(1)同温同压下,V

1/V

2

=n

1

/n

2

(2)同温同体积时,p

1

/p

2

=n

1

/n

2

=N

1

/N

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

1/V

2

=M

2

/M

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

1

/M

2

1

2

17、几个很有必要熟记的常用相对分子质量

NaOH、MgO、Ca:40 Fe、CaO、KOH:56 Na

2O

2

:78 Na

2

CO

3

:106 NaHCO

3

:84 Na

2

SO

4

:142

BaSO

4:233 Al (OH)

3

:78 Fe

2

O

3

、CuSO

4

:160 CuSO

4

。5H

2

O:250

H 2SO

4

、H

3

PO

4

--98 CaCO

3

、KHCO

3

、Mg

3

N

2

:100

18、常用换算

5.6L——0.25 mol 2.8L——0.125 mol 15.68L——0.7 mol

20.16L——0.9 mol 16.8L——0.75 mol

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应用举例过滤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分离一贴、二低、三靠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水中

溶解度不同,包括蒸发结

晶和降温结晶

①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

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

动溶液;②当蒸发皿中出

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

加热

分离KCl和KNO

3

混合物(溶于热水

配制成浓溶液,降

温结晶,过滤。)

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

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

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

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

提取出来

选择的萃取剂选择:①和

原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

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

溶剂。③不与原溶液反

应。

用四氯化碳萃取

溴水里的溴

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①打开上端玻璃塞,使漏

斗内外空气相通。②打开

旋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

出,及时关闭旋塞,上层

液体由上口倒出

四氯化碳和水的

分离

蒸馏①除去水等液体中难挥

发或不挥发的杂质②沸

点差别较大的互溶液体

混合物

①要垫石棉网;②防止液

体暴沸,加少量沸石;③

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④

冷凝水的流向,下进上出

①石油的蒸馏

②制蒸馏水

二、离子检验

所加试剂(或方法)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溶液、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且不

溶于稀硝酸

Cl-+Ag+=AgCl↓

SO

4

2-稀HCl、BaCl2溶液白色沉淀且不溶于

稀盐酸SO42-+Ba2+=BaSO4↓

NH

4

+NaOH溶液(加热),红色石蕊试纸使湿润的红色石蕊

变蓝NH

4

+ + OH- = NH

3

↑ + H

2

O

K+、Na+焰色反应(物理变

化)

火焰呈黄色、通过

蓝色的钴玻璃观察

火焰呈紫色

注意:用铂丝、铁丝,稀盐酸;

不用铜和稀硫酸。

三、溶液的配制和分析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容量瓶上标有容量瓶的规格、温度,容量瓶瓶颈有一刻度线。

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方法的关键词:加水、倒置、观察、正立后旋转瓶塞180℃、再倒立、再观察

b.配制步骤及仪器: 1.计算2.称量(或量取):天平、药匙或量筒和胶头滴管3.溶解(冷却至室温):烧杯和玻璃棒4.转移:容量瓶(注明规格)5.洗涤 6.定容:胶头滴管 7.摇匀 8.装瓶(用细口试剂瓶)

3、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物质或作反应的容器,不可长时间贮存溶液,热溶液需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

D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为止。

4、误差分析:

关键看溶质或溶液体积的量的变化。依据来判断。

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为例。

步骤错误操作n

B V c

B

称量砝码生锈(没有脱落)增大不变偏高

少量NaCl沾在滤纸上减小不变偏低溶解为促进NaCl溶解而加热,将热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不变减小偏高转移有少量的溶液洒到瓶外减小不变偏低

容量瓶里有少量的水不变不变不变洗涤未洗涤或洗涤液未注入容量瓶减小不变偏低

定容

仰视不变增大偏低

俯视不变减小偏高超过刻度线,吸出一部分水不变增大偏低

摇匀摇匀后液面下降,补充水不变增大偏低

提醒:1、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量取浓溶液的量筒不要洗涤,若洗涤了则使配制溶液浓度偏大。

原子结构知识要点

1. 原子结构知识

原子由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和核外电子组成

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决定,核素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层电子数决定

关系式: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Z)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化合价|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化合价|

2.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比较

元素核素同位素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

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

称,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

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

一元素的原子或同一元素的不

同核素

范围宏观概念,对同类原子

而言,既有游离态又有

化合态

微观概念对某种元素的一种原子

而言

微观概念,对某种元素的原子

而言。因同位素的存在而使原

子种类多于元素种类

特性主要通过形成的单质

或化合物来体现

不同的核素可能质子数相同,或

中子数相同,或质量数相同,或

各类数均不相同

同位素质量数不同,化学性质

相同;天然同位素所占原子百

分比一般不变;同位素构成的

化合物如H

2

O、D

2

O、T

2

O物理性

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实例H、O

H、H、N、C、Mg 不同

H、H、H为H的同位素

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符号 K L M N O P Q

层数 1 2 3 4 5 6 7

(2)核外电子排布要遵守的四条规则

①能量最低原理②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K层作为最外层最多不超过2个③次外层电子数最多

不超过18个④倒数第三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32个

(3)熟练掌握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写法

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㈠氯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 2NaCl+2H

2O2NaOH(阴极)+H

2

↑(阴极)+Cl

2

↑(阳极)

2Cl-+2H

2O2OH-+H

2

↑+Cl

2

2.实验室制法(1)原理:MnO

2+4HCl(浓)MnCl

2

+Cl

2

↑+2H

2

O

MnO

2+4H++2Cl -Mn2++Cl

2

↑+2H

2

O

(2)装置:固体+液体气体

(3)除杂:常用饱和食盐水(或水)除氯化氢;用浓硫酸除水蒸气。

(4)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

(5)尾气吸收:氯气有毒,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

Cl

2+2NaOH NaCl+NaClO+H

2

O

Cl

2+2OH-Cl-+ClO-+H

2

O

(6)检验:可以观察颜色,也可采用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现象变蓝(2KI+Cl

2I

2

+2KCl),或用湿润

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㈡氯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能溶于水(1:2)。

注意:闻氯气气味时,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2.化学性质:

(1)Cl

2与金属反应:2Fe+3Cl

2

2FeCl

3

但在常温下,干燥的Cl

2

不与铁反应,故可用钢瓶贮存、运输液氯。

(2)Cl

2与非金属反应:Cl

2

+H

2

2HCl

现象:纯净的H

2在Cl

2

中可以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在瓶口处有白雾生成。H

2

和Cl

2

混合后光照或点

燃都会爆炸。(3)氯气与水反应

氯气溶于水后可得到氯水(显淡黄绿色):Cl

2+H

2

O HCl+HClO

Cl

2+H

2

O H++Cl-+HClO

①氯水中的微粒:分子有Cl

2、H

2

0、HClO,离子有H+、Cl-、ClO-

②氯水显酸性,放置一段时间后酸性增强,颜色变浅或消失,其原因是:

Cl

2+H

2

O HCl+HClO;2HClO2HCl+O

2

↑氢离子浓度增大,PH减小,酸性增强。

③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不稳定性,漂白性和弱酸性。

HClO的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2HClO 2HCl+O

2

↑;

HClO具有漂白作用: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使有机色质氧化成无色物质,具有漂白性。HClO具有强氧化性:HClO能杀死水中的病毒、病菌,常用氯气对游泳池进行消毒。HClO具有弱酸性:酸性比碳酸酸性弱。

氯水要现用现配,不宜久置,暂时性保存要避光、密封。

(4)氯气与碱反应:2NaOH+Cl

2NaCl+NaClO+H

2

O;

2Cl

2+2Ca(OH)

2

CaCl

2

+Ca(ClO)

2

+2H

2

O(工业上利用此反应制备漂白粉)

①漂白粉主要成分为CaCl

2和Ca(ClO)

2

,有效成分为Ca(ClO)

2

②漂白原理:Ca(ClO)

2+CO

2

+H

2

O=CaCO

3

+2HClO

工业漂白:Ca(ClO)

2+2HCl=CaCl

2

+2HClO

③漂白粉要避光密封保存

(5)氯气与溴化物、碘化物的反应:

1.Cl

2+2KBr Br

2

+2KCl(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Cl

2

+2Br-Br

2

+2Cl-

2.Cl

2+2KI I

2

+2KCl(溶液由无色变为棕黄色)Cl

2

+2I-I

2

+2Cl-

3.Br

2+2KI I

2

+2KBr(溶液由无色变为棕黄色)Br

2

+2I-I

2

+2Br-

㈢溴、碘:

1、Br

2

: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密度大于水,保存时要用带玻璃塞的棕色试剂瓶,水封。

I

2

:紫黑色固体,易升华,常用淀粉检验(变蓝)。

2、海水中提取溴方法:粗食盐母液→通氯气氧化→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Br

2海水中提取碘方法:海带灼烧→加水浸泡→过滤→通氯气氧化→萃取提纯→I

2

3、Br-、I-检验:与Cl-检验方法相同(试剂:AgNO

3

和硝酸溶液),只是沉淀颜色不同。

NaBr+AgNO

3AgBr↓(淡黄色)+NaNO

3

; NaI+AgNO

3

AgI↓(黄色)+NaNO

3

Ag++Br-AgBr↓; Ag++I-AgI↓

4、AgBr用于胶卷感光材料,2AgBr2Ag+Br

2

AgI用于人工降雨,加碘食盐加入的是KIO

3

㈣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⑴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⑵本质: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⑶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2.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⑴标变价⑵画双线桥(跨过“=”),箭头要指向同一元素⑶线桥上要标明"得到"、"失去"电子数目,且数目要相等。

3.主要规律:

⑴强弱规律: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⑵得失电子守恒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目和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目相等。 ⑶归中规律(化合价不交叉规律):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而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之间 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⑷价态性质规律:最高价元素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元素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且氧化和还原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为容易。

⑸先后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强的先得电子,还原性强的先失电子

专题二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钠的性质和应用

1、物理性质:银白色,质软,密度小于水,熔点低(小于100℃),导电电热。

2、化学性质:很活泼,很易失电子,表现还原性。

(1)钠跟氧气、氯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常温 4Na +O 2=2Na 2O

点燃 2Na +O 2 点燃

Na 2O 2(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过氧化钠比氧化钠稳定。 (2)钠跟水的反应(现象:浮、游、熔、响、红)

2Na +2H 2O =2NaOH +H 2↑ 2Na+2H 2O = 2Na ++ 2OH -+ H 2↑

(3)跟盐的反应 (熔融盐) TiCl 4 + 4Na 700-800°C

Ti+ 4NaCl (制钛、钽、铌、锆等金属) 2Na+CuSO 4+2H 2O = Cu(OH)2 ↓+Na 2SO 4 +H 2↑(水溶液中)

2Na+Cu 2+

+2H 2O = Cu(OH)2 ↓+ 2Na +

+ H 2↑

3、钠的用途:钠钾合金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物理性质)。做还原剂冶炼金属。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能够穿透云雾,常用作道路和广场的照明(物理性质)。

4、钠的制法:2NaCl (熔融)

2Na + Cl 2↑

其他:钠保存在煤油里。钠着火用沙土覆盖。过氧化钠可作漂白剂和供氧剂。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Na 2O 2 + 2H 2O = 4Na ++ 4OH -+ O 2↑

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 O 2 二、离子反应

1、能否导电的判断:是否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能导电的有:金属、石墨和电解质的水溶液及熔融的盐和熔融的强碱。

2、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强电解质:强酸(HCl 、HBr 、HI 、H 2SO 4、HNO 3)强碱(KOH 、NaOH 、Ba(OH)2、Ca(OH)2)和绝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弱酸(醋酸、碳酸、次氯酸、氢氟酸、氢硫酸、亚硫酸、磷酸)、弱碱(NH 3·H 2O 难溶性的碱)、水。

3、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拆、删、查。关键是记住能改写成离子的有: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

4、离子共存:(熟记酸碱盐溶解性:钾、钠、硝酸、铵盐溶;盐酸盐除银和亚汞;硫酸钡、铅沉水中;碳酸盐大部分都不溶;溶碱只有钾、钠、钙、钡、氨。) 不能共存的有:

A 、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 2+和SO 42-、Ag +和Cl -、Ca 2+和CO 32-、Mg 2+和OH -等

B 、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如H +和

C O 32-,HCO 3-,SO 32-,OH -和NH 4+等 C 、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如H +和OH -、CH 3COO -,OH -和HCO 3-等。

D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Fe 3+和I -等。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 2+、Fe 3+、Cu 2+、MnO 4-

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 +

(或OH -

)等。

5、离子方程式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1、镁的提取:CaCO

3

CaO +CO 2↑ CaO+H 2O =Ca(OH)2

MgCl 2+2Ca(OH)2=Mg(OH)2↓+CaCl 2 Mg(OH)2+2HCl =MgCl 2+2H 2O MgCl 2Mg +Cl 2↑

2、镁的性质:

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小。 镁的化学性质 Mg +O

2

2MgO ,3Mg +N 2Mg 3N 2。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于水(但比Na 2CO 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

性(使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

稳定,受热难分解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与酸反应 CO 32—+H +

H CO 3—

H CO 3—+H +

CO 2↑+H 2O

H CO 3—

+H +

CO 2↑+H 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 2的速度NaHCO 3比Na 2CO 3快

与碱反应

Na 2CO 3+Ca (OH )2CaCO 3↓

+2NaOH

Ca 2+ + CO 32- CaCO 3↓ NaHCO 3+NaOH Na 2CO 3+H 2O 实质:HCO 3—+OH -

H 2O +CO 32—

与H 2O 和CO 2的反应 Na 2CO 3+CO 2+H 2O 2NaHCO 3

CO 32—

+H 2O +CO 2HCO 3—

不反应 与盐反应

CaCl 2+Na 2CO 3

CaCO 3↓+

2NaCl

Ca 2++CO 32—

CaCO 3↓ 不反应

主要用途 玻璃、造纸、制皂、洗涤 发酵、医药(治疗胃酸)等

转化关系

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

2Mg +CO 2

2MgO +C 剧烈燃烧、白烟、白色和黑色固体。

Mg +H 2SO 4=MgSO 4+H 2↑

3、镁主要用途:镁用于制造信号弹和焰火;

镁合金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工业,汽车工业及制作各种镁合金型材。 4、合金的特点:熔点低,硬度、强度大。

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知识汇总

1、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1)铝在大自然以稳定的 化合态 态存在。铝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 氧、硅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元素。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抗腐蚀能力强等特点,主要用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电子行业。

(2)氧化铝是一种硬度大的化合物,熔沸点高,常用于制造耐火材料。刚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硬度仅次于金刚石。一般红宝石因含有少量铬元素而显红色,蓝宝石因含有少量铁和钛元素而显蓝色。

由于氧化铝的熔点很高,在电解时人们往往会加入冰晶石(NaAlF

6

)来降低氧化铝的熔点。

Al

2O

3

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Al

2

O

3

+6HCl=2AlCl

3

+3H

2

O离子方程式Al

2

O

3

+6H+=2Al3++3H

2

O

Al

2O

3

与NaOH化学方程式Al

2

O

3

+2NaOH===2NaAlO

2

+H

2

O离子方程式Al

2

O

3

+2OH-===2AlO

2

-+H

2

O

(3)工业提取铝涉及的主要反有、

、、

2、铝的性质

⑴铝在空气中能表现出良好的抗蚀性是由于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并牢固地覆盖在铝表面,阻止了内部的铝与空气接触,从而防止铝被进一步氧化。

⑵铝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⑶在常温下,铝(或者铁)遇浓硫酸、浓硝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⑷工业上常用铝粉来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这类反应称为铝热反应,常用于焊接铁轨

铝与氧化铁的反应

3、氢氧化铝

(1)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2)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⑶ 明矾的净水原理:明矾溶于水发生电离铝离子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使之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4)①AlCl

3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Al3++3OH—═Al(OH)

3

↓ Al(O H)

3

+OH—═AlO

2

—+2H

2

O

②在NaAlO

2

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

③AlCl

3

中加入氨水

④NaAlO

2

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二、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⑴铁和铜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 Fe

3O

4

)、赤铁矿(主要成

分是 Fe

2O

3

);常见的铜矿石有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

2

)、孔雀石(主要成分是 CuCO

3

Cu(OH)

2

)。

(2)高炉炼铁:

①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②设备:炼铁高炉

③原理:

④石灰石的作用是:造渣,反应为、

要求理解:一氧化碳的形成、高炉中各进出口的流经的物质(祥细见教材P

70

图3-11)

⑤在高炉中最终得到是含碳的;钢的含碳量为。因此从这层含义上讲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

(4)铜的冶炼:工业上主要采用高温冶炼黄铜矿的方法获得铜,要达到电气工业生产用铜的要求,还须将上述所得的铜经过电解精炼

2、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⑴铁、铜物理性质比较:铁—银白色,质软,易被磁化铜—紫红色,导电性比铁好

⑵铁、铜化学性质:

铁 铜 与非金属单质 与Cl 2 与硫 与酸

与HCl 与H 2SO 4

与金属的盐溶液

与浓硫酸、硝酸

在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

发生钝化

在加热条件下可与浓硫酸反应(P 95)常温下可与硝酸反应

(P 101)

铁、铜与氧化性较弱的氧化剂(如S 、I 2)反应转化为 价铁的化合物,而与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如 氯气、氧气 等)反应转化为 价铁的化合物。

⑶Fe 3+的检验:①加入 溶液,现象: ,方程式 ②加入 溶液,现象: ,

方程式

Fe 2+的检验:①加入 溶液,现象: ,方程式 ② ,现象: ,

方程式

(4) 应用

①在配制含Fe 2+

的溶液时,常常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目的是

②为除去废水中的Fe 2+

,常先将废水中的 ,再调节溶液的 Fe 3+

转化为 析出。

③在制作印刷电路板的过程中常利用铜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方程式为 三、硅酸盐矿物、硅酸盐产品(传统材料)和信息材料的介绍

1.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_ __,居第_ __位;无游离态,化合态主要存在形式是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硅酸盐: 硅酸盐结构稳定,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比较方便。 Mg 2SiO 4的氧化物形

式为___ ___;

3.Na 2SiO 3的性质:Na 2SiO 3

易溶于水,水溶液称“________”,是建筑行业的黏合剂,也用于木材的防腐和防

火。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如下: (1)水溶液呈碱性(用PH 试纸测)

(2)能与酸反应:通

CO 2(碳酸)或者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SiO 32- + CO 2 + H 2O == CO 32- + H 2SiO 3↓(硅酸,白色沉淀,酸性H 2CO 3比弱),SiO 32- + 2H + == H 2SiO 3↓ 4.硅酸盐产品(传统材料)

主要原料

产品主要成分

普通水泥 黏土、石灰石、少量石膏 2CaO·SiO 2、3CaO·SiO 2、3CaO·Al 2O 3

普通玻璃 石英、纯碱、石灰石

Na 2SiO 3、CaSiO 3、SiO 2

陶瓷

黏土、石英沙

成分复杂主要是硅酸盐

制玻璃反应SiO 2 + Na 2CO 3

Na 2SiO 3 + CO 2↑,SiO 2 + CaCO 3

CaSiO 3 + CO 2↑.

5.信息材料――光导纤维:主要成分是: SiO 2。主要用于:信息传递(光缆)、光的传递、医生的助手(窥

探镜)等等。

二、硅单质

1.性质:(1)物理性质: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熔沸点高,硬度大,难溶于溶剂。

(2)化学性质:常温只与单质氟、氢氟酸和强碱溶液反应。性质稳定。Si +2F

2== SiF

4

(气态), Si + 4HF

== SiF

4+2 H

2

, Si +2OH-+ H

2

O == SiO

3

2-+2H

2

↑, 加热高温可与氧气、氯气等反应:Si + O

2

SiO

2

2.硅的用途:(1)制造半导体器件;(2)制造太阳能;(3)制造合金。

3.工业生产硅:制粗硅:SiO

2

+ 2C Si + 2CO,

纯化可得高纯硅:Si(粗硅)+ 2Cl

2

SiCl

4

(液态),SiCl

4

+ 2H

2

Si + 4HCl。

三、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1.SiO

2: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俗名

水晶(较纯)、石英、沙子、硅藻土等。自然界的二氧化硅又称硅

石。物理性质:硬度大,熔点高,难溶于溶剂的固体。2.SiO

2

化学性质:

①常温下,性质稳定,只与单质氟、氢氟酸和强碱溶液反应。

SiO

2 + 2F

2

== SiF

4

+ O

2

, SiO

2

+ 4HF == SiF

4

+ 2H

2

O (雕刻玻璃的反应),

SiO

2 + 2NaOH == Na

2

SiO

3

+ H

2

O (实验室装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能否用玻璃塞?不能②加热高温:SiO

2

+

2C Si +2 CO(制粗硅) SiO

2 + CaO CaSiO

3

(炉渣)

3.SiO

2

的用途:制光学镜片,_石英坩埚, 光导纤维_等

专题4 氮、硫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

1、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硫单质(游离态)、硫化物和硫酸盐(化合态)。

2、硫的性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金属反应: S+Fe FeS S+2Cu Cu

2

S

②与非金属反应:S+O

2 SO

2

S+H

2

H

2

S

③制黑火药:S+2KNO

3+3C=====K

2

S+3CO

2

+N

2

此反应中氧化剂为KNO

3

和S

还原剂为C氧化产物为CO

2,还原产物K

2

S和N

2

转移电子总数12

3、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10℃),易溶于水(1:40)。

4、二氧化硫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a、与水反应 SO

2 + H

2

O H

2

SO

3

b、与碱反应:SO

2 + 2 NaOH === Na

2

SO

3

+ H

2

O Na

2

SO

3

+ SO

2

+ H

2

O===2 NaHSO

3

2NH

3 + H

2

O+ SO

2

====(NH

4

)

2

SO

3

(NH

4

)

2

SO

3

+ SO

2

+ H

2

O===2NH

4

HSO

3

c、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

2 + CaO === CaSO

3

(2)氧化性:

4

2

S

SO→

+

SO

2

+ 2H

2

S === 3 S + 2H

2

O

(3)还原性:(为主)6

342++→SO SO (或6

24+-SO )

2H 2SO 3+O 2=== 2H 2SO 4 2SO 2 + O 2 + 2 H 2O ===== 2H 2SO 4

SO 2 + Cl 2 + 2 H 2O ==== 2 HCl + H 2SO 4

(4)漂白性:使品红试液褪色——用于检验SO 2的存在。

漂白性物质:①利用物质强氧化性:HClO,NaClO,Ca(ClO)2,Na 2O 2, H 2O 2,O 3,

②SO 2的漂白原理: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时,无色物质又发生分解,恢复原来的颜色。

③活性炭利用吸附性,能吸附色素。

5、二氧化硫的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硫酸的生产

6、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原因:

(1)2SO 2 + O 2 == 2SO 3 (2) SO 2 + H 2O

H 2SO 3

SO 3+H 2O==== H 2SO 4 2H 2SO 3+O 2=== 2H 2SO 4

7、酸雨的危害:①进入江河湖泊导致鱼类难以生存影响水生物的繁殖

②落至土壤使钙、镁、磷等营养元素流失 ③破坏农作物和建筑物

8、硫酸型酸雨的防治:①消除污染源,开发新能源 ②对含硫燃料脱硫 ③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加石灰石脱硫: CaCO 3===CaO+CO 2 SO 2 + CaO ==== CaSO 3 2CaSO 3+O 2==2CaSO 4)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1、古代制法:加热胆矾或绿矾,(2FeSO 4·7H 2O ==Fe 2O 3+SO 2↑+SO 3↑+14H 2O )

2、接触法制硫酸: ①原料:硫磺或二硫化亚铁,空气,水(一般用浓硫酸) ②设备及反应:沸腾炉:S+O 2 SO 2 4FeS 2+11O 2 2Fe 2O 3+8SO 2 接触室:

吸收塔:SO 3+H 2O==== H 2SO 4

③尾气成分:SO 2、O 2、N 2,处理方法:用氨水或烧碱溶液吸收 3、稀硫酸化学性质:H 2SO 4=2H ++SO 42-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a 、能使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b 、与活泼金属反应: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c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CuO + H 2SO 4 ==== CuSO 4 + H 2O d 、与碱反应: Cu (OH )2 + H 2SO 4 ==== CuSO 4 +H 2O

e 、与某些盐反应 :Na 2CO 3 + H 2SO 4 ==== Na 2SO 4 + CO 2↑+H 2O BaCl 2 + H 2SO 4 ==== BaSO 4↓+ 2 HCl

4、浓硫酸的性质

(1)浓H 2SO 4有吸水性: 吸收物质本身所含水分子

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做干燥剂。可以干燥酸性气体,中性气体,非还原性气体。 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SO 2、CO 2、Cl 2、H 2、O 2、CO ……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H 2S 、HI 、NH 3……

(2)浓H 2SO 4的脱水性:物质本身无水分子,但含氢和氧元素,浓硫酸将氢和氧按“H 2O ”的组成脱去,故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3)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 a 、它可使某些金属如铁、铝等表面“钝化”。原因:铁、铝等金属浓硫酸迅速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内层的金属与酸继续反应。

b 、它可与不活泼的金属反应。 Cu+2H 2SO 4(浓) CuSO 4+2H 2O+SO 2↑

c 、加热时,浓硫酸还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单质。 C+2H 2SO 4(浓) CO 2↑+2H 2O+2SO 2↑ 产物的检验: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

D、稀硫酸也有氧化性。但浓硫酸的氧化性是由于分子里的+6价硫引起的;稀硫酸的氧化性是由于它电离

出的H+引起的。H+是弱氧化剂,浓硫酸是强氧化剂。

5、实验室制二氧化硫:Na

2SO

3

+ H

2

SO

4(浓)

=== Na

2

SO

4

+ SO

2

↑+ H

2

O

6、实验室用稀硫酸制硫化氢(H

2S):FeS+ H

2

SO

4

=== H

2

S↑+FeSO

4

7、常见硫酸盐

名称俗称和成分颜色名称俗称和成分颜色

硫酸钙石膏CaSO

4?2H

2

O

熟石膏2CaSO

4?H

2

O

白色硫酸钡重晶石BaSO

4

白色

硫酸亚铁绿矾FeSO

4?7H

2

O 绿色硫酸钠芒硝Na

2

SO

4

?10H

2

O 白色

硫酸铜胆(蓝)矾CuSO

4?7H

2

O 蓝色硫酸锌皓矾ZnSO

4

?7H

2

O 白色

8、SO

42-的检验试剂:氯化钡溶液,稀盐酸(注意SO

3

2-)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1、N

2:性质很稳定一定条件可发生的反应: N

2

+3H

2

========== 2NH

3

N

2+ O

2

==== 2NO 3Mg+N

2

========= Mg

3

N

2

2、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

2

来源:

①来自石油和煤的燃烧产物②汽车尾气③制硝酸的工厂尾气

3、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

2

危害:

①NO、NO

2

破坏臭氧层

②形成光化学烟雾(主要成份: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③产生硝酸型酸雨(方程式) 2NO+O

2===2NO

2

, 3 NO

2

+ H

2

O===2HNO

3

+NO

注意:(1)NO

2

和溴蒸汽的鉴别方法:①用水吸收②通入硝酸银溶液中③通入四氯化碳中但不能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

(2)NO和CO的鉴别:通氧气有红棕色气体出现的是NO

4、氮的固定: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

途径有:①自然固氮:N

2+ O

2

======= 2NO

②工业固氮:N

2+3H

2

========== 2NH

3

(工业合成氨的原理)

③生物固氮:

5、氨气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可作制冷剂),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制造压强差;NH

3、HCl和SO

2

与水,CO

2

与烧碱溶液。

6、氨气化学性质

(1)氨跟水的反应 NH

3+H

2

O NH

3

·H

2

O NH

4

++OH-

①氨水的成份:NH

3·H

2

O、NH

3

、H

2

O、 NH

4

+、OH-、H+(三分子三离子)

②氨水的主要成分:NH

3·H

2

O(求氨水质量分数时溶质用NH

3

(2)、与酸(HCl)反应:NH

3 + HCl ==== NH

4

Cl 2NH

3

+ H

2

SO

4

==== (NH

4

2

SO

4

(3)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3 NH

3·H

2

O + Al3+ = Al(OH)

3

↓ + 3NH

4

+

2NH

3 + 2H

2

O + Mg2+ = Mg(OH)

2

↓ + 2NH

4

+

(4)氨跟氧气反应----催化氧化(接触氧化)

4NH

3 + 5O

2

==== 4NO + 6H

2

O

7、铵盐(NH

4

+)物理性质:晶体、易溶于水

8、铵盐化学性质:(1)受热分解 NH

4Cl ===== NH

3

↑+ HCl↑

(2)与碱的反应

NH

4++OH- NH

3

↑+H

2

O

9、常见的氮肥:铵态氮肥(NH

4+)、硝态氮肥(NO

3

-)、有机氮肥(尿素);

注: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

10、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 2NH

4Cl + Ca(OH)

2

2NH

3

↑ + CaCl

2

+ 2 H

2

O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制气

净化装置:采用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干燥氨气

收集装置: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验满方法: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变蓝则满尾气处理:倒扣漏斗放入水中吸收

11、硝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

12、硝酸的化学性质:

a、酸性: HNO

3 = H+ + NO

3

-

b、不稳定性 4HNO

3 ==4NO

2

↑+O

2

↑+2H

2

O(浓硝酸呈黄色因为溶有NO

2

c、强氧化性

①它可使某些金属如铁、铝等表面“钝化”

②铜片投入到浓硝酸中:Cu+4HNO

3(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

铜片投入到稀硝酸中:3Cu+8HNO

3(稀) = 3Cu(NO

3

)

2

↑+ 2NO↑+4H

2

O

③硝酸能与许多非金属反应:

C+4HNO

3 (浓) 2H

2

O+4NO

2

↑+CO

2

S+6HNO

3

(浓) H

2

SO

4

+6NO

2

↑+2H

2

O

④与某些还原性化合物反应如H

2S、HI、SO

2

、Fe2+、SO

3

2-等

14、硝酸的工业制法:

①原料:氨气、空气、水

②原理:4NH

3 + 5O

2

=== 4NO + 6H

2

O

2 NO+O

2====2NO

2

, 3 NO

2

+ H

2

O=== 2HNO

3

+NO

③设备:热交换器、转化器、吸收塔

④为提高原料利用率,采用的措施是原料气循环使用,使用过量空气。

硝酸厂的尾气主要是NO和NO

2,尾气处理的方法是烧碱溶液吸收。

△△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 微粒与物质的量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5.定容 6。摇匀7 装瓶贴签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整理)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F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周期: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加到8。(第一周期除外) 族:每个纵行称为族;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注意:一定要记住主族的表示方法。 (二)、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一般说来,元素的金属性就是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因为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1、2、3个,容易失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就是元素原子的得电子的能力(因为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4个,容易得电子)。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必修1全册基本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碳酸钠(除去氯化钙、氯化钡)→过滤→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与习题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 Ba2+= BaSO4↓?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2.摩尔(mol): 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 = m/M)?六、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 =22.4 L/mol?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 n 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 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 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 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1.不符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本规律的是() A.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B.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C.N电子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D.各电子层(n)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解析:选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A、B、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

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由H到He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为;D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Al<Na B.金属性:Na>Al C.原子序数:Na>Cl D.原子半径:Cl>Na 解析:选B A项中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Al>Na,错误;B项中元素的金属性关系为Na>Al,正确;C项中Na是11号元素,Cl是17号元素,所以原子序数:Na<Cl,错误;D项中11~17号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Na,错误。 5.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 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 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 N O Si P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10-10 0.75 0.74 1.17 r m) A.1.43×10-10 m B.1.1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解析:选B 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全书复习纲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 ;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 、F 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 1、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 )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D 3 (或Na HCO 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Z O 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 )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5 )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 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 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 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 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I和KN03昆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 I —AgN03、稀HN 03 产生白色沉淀Cl— + A g+二AgClJ SO42-稀HCI、BaC12 白色沉淀SO42-+Ba2 += Ba S 0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 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 0 2 X 1 0 2 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测试题

专题二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固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氢氧化钾与硝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D.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都为0 2.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B.铝与稀盐酸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D.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 3、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为1.0mol/L,经过20s后,它的浓度变成了0.2mol/L,在这20s内它的反应速率为() (A) 0.04 (B) 0.04mol / L (C) 0.04mol / (L?S) (D) 0.8mol / (L?S) 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该物质燃烧热的是() A.2H2(g)+O2(g)==2H2O(l);△H=-572 kJ/mol B.H2(g)+1/2 O2(g)==H2O(g);△H=-242 kJ/mol C.C(s)+1/2 O2(g)==CO(g);△H=-110.35 kJ/mol D.C3H8(g)+5O2(g)==3CO2(g)+4H2O(l);△H=-2220.0 kJ/mol 5.反应4A(s)+3B(g)== 2C(g)+ D(g),经2min,B的浓度减少0.6mol/L。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 mol·(L·min)-1 B.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比值是3:2:1 C.在2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 mol·(L·min)-1 D.在这2min内用B和C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都是逐渐减小的 6、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①天然气②煤③核能④石油⑤太阳能⑥生物质能⑦风能⑧氢能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③⑤⑥⑦⑧D.③④⑤⑥⑦⑧ 7.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减小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快 8.将煤块粉碎、经脱硫处理、在适当过量的空气中燃烧,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聚焦 1.混合物的分离原理和分离方法。 2.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7.有关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转化的计算。 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知识网络 本章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 1.实验安全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 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创伤急救 用药棉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若有碎玻璃片要小心除去,用双氧水擦洗或涂红汞水,也可涂碘酒(红汞与碘酒不可同时使用),再用创可贴外敷。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可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轻擦伤处到皮肤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3)眼睛的化学灼伤 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如为碱灼伤,再用20%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

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如果只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如果碱性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5)扑灭化学火灾注意事项 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不能用水扑救。如钾、钠、钙粉、镁粉、铝粉、电石、PCl3、PCl5、过氧化钠、过氧化钡等着火。 ②比水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如苯、石油等烃类、醇、醚、酮、酯类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比水密度大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CS2着火,可用水扑灭,也可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反应器内的燃烧,如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布盖灭。蒸馏加热时,如因冷凝效果不好,易燃蒸气在冷凝器顶端燃着,绝对不可用塞子或其他物件堵塞冷凝管口,应先停止加热,再行扑救,以防爆炸。 3.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混合物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①固体与固体混合物:若杂质或主要物质易分解、易升华时用加热法;若一种易溶,另一种难溶,可用溶解过滤法;若二者均易溶,但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差别较大,可用重结晶法;还可加入某种试剂使杂质除去,然后再结晶得到主要物质。 ②固体与液体混合物:若固体不溶于液体,可用过滤法;若固体溶于液体,可用结晶或蒸馏方法。 ③液体与液体混合物:若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法,若互溶在一边且沸点差别较大,可用蒸馏法;若互溶在一起且沸点差别不大,可选加某种化学试剂萃取后再蒸馏。 ④气体与气体混合物:一般用洗气法,可选用液体或固体除杂试剂。 (2)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分离和提纯方法分离的物质主要仪器应用举例 倾析从液体中分离密度较大且不溶的固体烧杯、玻璃棒分离沙和水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化学方程式 1、Li 与02 反应:4Li + 02 2Li2 O 2、Na 与02 反应:2Na+O2 Na2O2 3、Na 与H20 反应:2Na+2H2O===2NaOH+H2 T 4、K 与H20 反应:2K+2H2O===2KOH+H2 f 5、卤素单质F2与氢气反应:F2 + H2 === 2HF 6、卤素单质CI2氢气反应:CI2 + H2 === 2HCI 7、卤素单质Br2与氢气反应:Br2 + H2 === 2Br 8、卤素单质I2与氢气反应:I2 + H2 === 2HI 9、氯水与饱和溴化钠反应:CI2+2NaBr===Br2+2NaCI 10、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 CI2+2NaI===I2+2NaCI 11、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Br2+2Nal===l2+2NaBr 4、Mg 与H20 反应:Mg+2H2O === Mg(OH)2+H2 T Al 与HCI 反应:2AI+6HCI===2AICI3+3H2 T Mg 与HCI 反应:Mg+2 HCI === MgCI2+ H2 T 5、Na与CI2反应(点燃): 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Ba(0H)2 ?8H2O 与NH4CI 的反应: Ba(0H)2 ? 8H2O+2NH4CI==BaCI2+2NH3 T +10H2O 2、原电池原理 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 负极(锌):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铜):2H++2e-===H2 T (还原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 n2++H2 T 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2H2O2 催化剂 △2H2O+O2 T 4、Na2SO4 与CaCI2 反应:Na2SO4+CaCI2===CaSO4 J +Na2CO3 5、高炉炼铁: 2C + 02 === 2C0 Fe2O3 + 3C0 ==2Fe + 3CO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II; 点燃CO2(g)+2H2O(I)(2)取代反应(与CI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 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C2H4+3O2 点燃 2CO2+2H2O (2)加成反应((与Br2的反应): ⑶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CH2=CH2 + H2CH3CH3 CH2=CH2+HCICH3CH2CI (一氯乙烷)CH2=CH2+H2O CH3CH2OH (乙醇) (4)聚合反应: (乙烯制聚乙烯)①(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②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2C6H6+15O2 点燃12CO2+6H2O (2)取代反应: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二)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 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v(B)= () c B t ? ? = () n B V t ?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 A(正方向)=V A(逆方向)或n A(消耗)=n 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专题四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重难点 专题四 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重难点】 1、金属的认识历程;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 2、认识化学创造新物质的方法与意义;认识合成氨、农药的更新及其粮食增产的关系。 3、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绿色化学的思想内涵; 4、利用已有知识,以具体事例说明化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梳理】 一、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讨论酸碱认识的发展 了解物质结构探索成就 讨论金属冶炼应用与其活动性关系 制作铜氨纤维 合成氨、农药发展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光合作用研究开辟粮食生产工业制作印刷电路板 讨论:信息、航天、能源开发需要化学科学 讨论:大气、水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化学科学 化学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大门的钥匙 了解物质合成技术的成就 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 了解二氧化碳回收、绿色化学的意义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 了解化学药物合成及其意义 认识化学与人类文明 的 关 系

化学科学发展史人类逐步深入认识物质组成、结构、变化的历史 人类合成、创造更多新物 质的历史 一、人类对金属的开发和利用 1、金属的制取 一定条件下,Mn+ 得电子,被还原为 M 部分金属的发现时间: 金属冶炼方法: 2、金属的特性 有特殊光泽,不透明,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人类对金属的使用 纯金属——金银首饰、铜芯电线…… 合金——青铜、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 K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Au 约200年前 约2500年前 约6000年前约6000年前 Ag Hg Cu (H) Pb Sn Fe Zn Al Mg Na Ca K 加热法热还原法电解法 Fe2O3+3CO 2Fe+3CO2 高温MgCl2=Mg + Cl2↑ 通电 举例举例举例 2HgO = 2Hg+ O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