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模式研究5篇

高校管理模式研究5篇
高校管理模式研究5篇

高校管理模式研究5篇

第一篇

1随书光盘的管理模式及其利与弊

1.1书随盘走,简单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是最简单、最方便的一种管理模式。光盘装在特制的光盘袋内,用双面胶粘在封三的位置,不做光盘的数据加工,也不粘贴条码、磁针,光盘随书的流通而流通。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在于:①提高了光盘的利用率。每位借到书的读者,只要他想利用光盘,翻开书就随时可以利用,免去了借阅登记的麻烦,节省了不少时间。②减少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为光盘是随书走,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只需办理图书的借阅手续即可,借还的时候只要查看一下光盘有无破损、是否归还就可以了。但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光盘随书走不利于光盘的集中管理。光盘在读者的利用过程中,是否保护妥当,有无刮伤、磨损,是否感染病毒等,工作人员在办理借还手续时,是无法一下看出来的,只有当下一位读者再次利用的时候才会反馈,但如此则会引起读者不满,降低图书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②对于光盘数量超过1张的图书,如果将全部光盘都粘在图书封底,会导致图书过厚,不利于排架管理,流通过程中还会加大图书的磨损。③对于损坏光盘不好定价赔偿。随书光盘是随书附赠的,并无独立定价,市场上也不单独出售,光盘在流通过程中难免会有损坏或丢失。有些图书馆规定,对于损坏或丢失光盘的图书需按图书原价进行赔偿,这样,一方面会加大读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对于本身就是免费赠送的光盘,要求按照书的原价进行赔偿,似乎也不太合理,尤其是对于某些高定价图书,这样的规定势必会引起读者不满。但如果不对其进行赔偿,听之任之,则会造成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对其他读者也不公平。所以,赔还是不赔的确是个难题。④光盘损坏或丢失会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公平。图书馆的复本量一般是3~5本,因此,光盘的数量最多也不会超过5张。有的光盘在运输过程中就已经破损,无法使用,所以光盘的数量可能会比实际书的复本数要少。先借到光盘的读者自然可以利用质量好、清晰度高的电子资源,但随着光盘的使用次数增多,光盘画面会逐渐失真,数据无法读出等,对后来读者的再次利用产生影响,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公平。

1.2书盘分开,各自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是目前高校图书馆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也是笔者所在学院图书馆运用至今的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将盘与书抽离开来,光盘不单独做数据,而是在与其配套的书目数据的010字段@dCNY价格后,加“()”标注“含光盘”,再多做一条010字段著录光盘的ISBN号,016字段著录光盘的ISRC号,215@e著录“附光盘()张”,括号内填光盘的具体数字,这样读者在检索书目信息的同时,就可看到该书附带光盘的信息。抽离出来的光盘与配套书贴上同样的书标,如果一本书包含1张以上数量的光盘,就将这些光盘合订在一起,只贴一张书标。书标的内容分为三行,第一行是图书分类号,第二行是种次号,第三行是图书条码号,每本书依据条码号对应一张光盘[1]。抽离出来的光盘统一移交到电子阅览室,实行集中管理,由专门人员负责分类上架。光盘不提供外借,使用时,读者凭借阅证和所借图书的索取号信息,由专门人员找到相应光盘,然后再免费刻录给读者,使用完毕后,将光盘归还原位,以供下次使用。

1.2.1方便之处。①有利于光盘的保存和保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设置了专门的光盘存放柜,常年开放空调,温度控制在16℃~25℃之间,湿度控制在25%~45%之间,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并有专门人员负责打扫、定期检查,避免灰尘和强磁辐射[2]。光盘使用完毕后,放入专门的光盘袋,能有效避免表面刮花和磨损,对于已经损坏不可读的光盘也能及时处理并修复,提高了光盘的有效利用率。②建立电子数据资源库,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电子资源作为馆藏资源的一种,不仅在数量和形式上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也更有利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如果将这些光盘转换成数字资源,以文本链接的方式放在网络数据库中,成员馆之间通过点击链接,就可访问到本地数据库中有关文献的内容,为文献传递提供了方便和实现的可能。

1.2.2存在着弊端。①每种书的光盘数有3~5张,利用的时候,实际只需要1张母盘即可,其余几张基本上处于闲置或备用状态,利用率不高,但却占了很大部分存储空间,增加了保管的力度和难度。笔者所在图书馆经历了近十年的馆藏建设,电子光盘的数量已达到4万余张,并且每年还在以3,000余张的数量递增。如果一个光盘存储柜能放置10,000张光盘的话,目前至少就得5个光盘柜,而且每隔3年就得新添置一个柜子,这样会加大图书馆的管理成本和查找

光盘的难度。②光盘上架不及时会降低光盘使用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当天值班人员只有2人,除了负责本部门日常工作外,还要应付学校评估等各项检查工作,自身还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有时候光盘移交到电子阅览室后,可能无法及时清理、上架,读者在检索新书光盘时,可能会查找不到,只能等光盘全部上架后,再通知读者来刻录。光盘的延迟使用会降低光盘的时效性,也会影响读者服务满意度。

1.3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的网络管理

具体做法是:将光盘的内容由专门人员压缩成镜像文件,再存储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上,与之配套的图书需在856字段做相应链接,本校读者在检索书目信息的同时,通过点击链接就可阅览到该书光盘的信息,然后再下载到读者自己的存储设备中。

1.3.1有利之处。①光盘由压缩上传到服务器,完全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经手,彻底使光盘脱离于流通领域,有利光盘的保护,大大减少了频繁刻录引起的磨损、丢失和损坏。②对于读者来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读者利用网络,不受时间限制就可下载到电子光盘的资源,省去了排队登记、记录的麻烦,为读者节省了不少时间,也减少了图书馆高峰时的人流量,客观上维持了图书馆的正常工作秩序。

1.3.2可能产生的弊端。①随着光盘数量的日益增多,服务器需要的存储空间会越来越大,这就对图书馆的硬件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光盘上传到服务器之后,还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日常维护,以保证网络的通畅,并需要对网络时时升级,查杀病毒等。对于人力、财力的耗费,经费充足的公立高校图书馆尚能负担,但对于经费相对短缺的独立院校图书馆来说,恐怕就难以承受了。②上传光盘到网络服务器很费时。假如1张300M容量的光盘上传一次需要5分钟,每月有300张光盘入库的话,就得花费25小时完成全部光盘的上传[3]。如果遇到网络堵塞、服务器反应不灵、光盘量过大等问题,可能耗费的时间会更长。光盘的网络化利用虽然给读者提供了方便,但却加大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独立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量就很大,在不添加人手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忙不过来。③网络化管理还涉及到网络安全的问题。服务器瘫痪、病毒感染、遭受黑客攻击等问题都有可能使存储在网络上的光盘资源遭受破坏,即使平常有

做备份,恢复这些数据依然费时费力。④网络上的光盘资源还要设置专门的IP 访问权限,以防止他人盗用,篡改。总之,网络化管理是高成本的管理模式,不但要耗费大量资金,还要有大量人力、物力相配合,其使用成本不是所有图书馆都能承受的,在短时间内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还存在一定难度。

2结语

如何对随书光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已成为图书馆新面临的一大任务,它即关系到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也是衡量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一项内容。虽然以上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但综合来看,还是第二种管理模式最为实用[4]。“书盘分开,各自管理”的方法,一方面能有效地对光盘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更好的服务读者;另一方面,比起网络化管理,显得更加安全,对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在图书馆普遍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更为经济实用。

第二篇

1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热情和规模持续扩大,高校图书馆读者人数也不断增长,图书馆原有的在编人员难以满足读者服务工作的需求,因此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有招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上百所高校成立了义务馆员或类似的组织机构。实践证明,义务馆员参与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意义重大:其一,可以弥补图书馆员工的不足,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节省事业经费;其二,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加强他们的实践锻炼,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可以促进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构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平台,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其四,可以增强图书馆活力,激发馆员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馆员与学生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义务馆员的组织管理模式虽然形式多样,名目繁多,但笔者认为基本分为两大类,即“共管式”和“自治式”两种。所谓共管式,指的是图书馆与学校学生会共同组成管理机构,义务馆员招募培训和管理使用等各个阶段,由双方协同组织管理,日常管理和具体业务指导工作则以图书馆为主。自治式,是由学生自组机构和自我管理,从义务馆员招募培训到管理使用等方面

一系列工作皆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图书馆只提供服务实践平台,基本上不参与各项具体管理环节。不论是“共管式”还是“自治式”所需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对义务馆员进行管理的角度进行探索,最大限度地挖掘义务馆员的潜力,充分发挥义务馆员的价值和作用,向管理要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义务馆员的招聘培训、组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拟针对“共管式”和“自治式”两种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其异同与特点,力图通过新视角,不断摸索和完善义务馆员的组织管理,以期推动图书馆义务馆员服务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

2“共管式”与“自治式”管理模式的比较

2.1义务馆员的招聘

义务馆员招聘是图书馆义务馆员管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义务馆员管理工作的起点。不管是“共管式”还是“自治式”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招聘义务馆员,最佳时间应当是在新生军训结束之后,就要着手进行,此时此刻也正逢各类学生团体,如书法、音乐和跆拳道协会等在招聘人才之际,如果延误时间,就难以招聘到优秀的生源。招聘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吸引新生加入义务馆员队伍,力争招聘到最好的生源;招聘条件和招聘人数亦根据义务馆员的工作内容和岗位需求而确定。招聘的形式和手段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共管式”一般多采用张贴招收义务馆员的倡议书和网上招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自治式”的形式更为多样,手法较为灵活,效果因而更加显著,如设擂台“比武”招生,在学生公寓门口及公共食堂等新生出现最多的地方设宣传站;利用自身的学生身份优势,到各班级甚至是各宿舍进行“串门宣传”;开展“老推新”活动,即由老义务馆员负责推荐若干名新义务馆员等。

2.2义务馆员的培训

岗位培训是义务馆员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只有通过这项专业技能培训才有可能向读者够提供专业和规范化的优质服务,从而真正履行义务馆员的职责。图书馆义务馆员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服务技能等方面。具体而言,一切都是以岗位的需求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目标训练为原则,例如在出纳服务总台工作的义务馆员,要求其掌握如图创或ILAS技术服务平台的操作技能,以及相关借阅规则等;在书库工作的义务馆员,培训时要向其讲解图

书分类法、索书号以及书库管理知识,指导其上架、排架和整架等实践活动。这是“共管式”与“自治式”的共同之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共管式”是由一些有经验的馆员来指导义务馆员,由馆员负责具体岗位的带教和培训。其好处是针对性强,授课内容会更科学更专业。“自治式”则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即由老一届义务馆员培训新义务馆员。其优点是由于学生们之间年龄相近、兴趣相投,更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其缺点是学生教员与资深馆员相比较,无论是其业务技能还是工作经验方面都略逊一筹,很难保证培训效果。

2.3义务馆员的组织管理

义务馆员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具体可从3个方面体现和落实:其一,组织架构;其二,规章制度;其三,工作程序。这三位一体的管理内容是义务馆员的主要运作机制,并定制和规范了义务馆员的组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淤组织架构的比较。“共管式”的组织模式是以服务岗位的老师为主而以义务馆员为辅所形成的工作关系。基本上采取交叉式的垂直管理,即义务馆员由双方协同管理,具体工作任务由岗位指导老师直接进行指导和安排。“自治式”则是建立了义务馆员自己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采取双层管理方式:义务馆员总负责人(即义务馆员学会会长)和组长负责制。总负责人负责义务馆员的统一协调管理,包括与图书馆馆长和相关部门主任进行沟通和交流;各义务馆员组长负责对义务馆员的工作进行安排和日常管理。于规章制度的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义务馆员有效开展活动的保障。必须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制定一套制度,以此来引导和规范义务馆员在图书馆的行为,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如《义务馆员招聘管理办法》《义务馆员培训办法》《义务馆员考勤管理办法》和《义务馆员评优奖励办法》等。在规章制度的方面,“共管式”和“自治式”做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并无太大区别。盂工作程序的比较。工作程序则包含工作内容与时间两大元素。一般都是根据各部门的具体工作需要,由具体岗位决定义务馆员的人数,并以义务馆员小组为单位的服务方式来安排工作时间和完成服务内容。共管式义务馆员的工作任务和时间由图书馆方面确定,具体来说是由带岗的老师为主、义务馆员服务小组长为辅来组织的,时间大都安排在上午或下午。优点是:其一,老师和义务馆员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为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而工作,能够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其二,老师能根据本部门的工作任务的轻重缓

急来合理安排义务馆员服务,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治式义务馆员由服务小组长来主持安排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大都定在课余时间,其长处是照顾了义务馆员上课和自修的时间,其缺点是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老师的指导和监督,对所要开展的工作难于进行合理的衔接,且易出现空岗的现象。

2.4考评与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义务馆员工作积极性、保障义务馆员工作稳定性的有力措施,合理的考评方法和指标是图书馆义务馆员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服务时间、出勤情况、服务态度、工作热情、服务技能都是可行的考评指标。共管式义务馆员的年度评优标准和人选,由图书馆和义务馆员的组织机构来共同完成,得益于义务馆员组织和工作第一线的老师们双向评议和双方交流,评选的结果会更加客观而公正。自治式义务馆员年度评优由义务馆员组织机构评选,评选效率会更高。但其不足之处也极为明显,所选的优秀义务馆员,更多的是凭借会长和各小组长的主观因素来评判,评选过程不够科学有效。

3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效益评估

3.1“自治式“模式的主要问题

工作时间或上岗时间难以保障。以海南医学院图书馆为例,义务馆员一般都是在当年10月份招聘,11月份经过培训后而走上服务岗位,12月中下旬至放假前,义务馆员大都又忙于期末考试。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图书馆基本上难觅义务馆员的踪影,这是义务馆员管理上的第一个空白期。于流于形式,名不副实。次年3~10月份,极容易出现第二个义务馆员管理上的盲点。起初因个别义务馆员不到岗,进而影响到本服务小组的其他义务馆员,最后发展到除极少人偶尔来图书馆报到或上岗外,大多数义务馆员基本不到岗的局面,致使本届义务馆员队伍流于形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观念上、有心态上、也有管理体制上的缺陷。盂协调性差,组织关系难以理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名义上是义务馆员的业务指导老师,但在行政组织上没有被授权,具体表现形式为在工作任务安排上,尤其是面临重大临时性任务时,老师无法调动和派遣义务馆员。相当一部分义务馆员眼里只有组长和会长,全然不理睬老师,使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榆热衷形式,服务效果差强人意。由于管理体系上的原因,导致管理机构对义务馆员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再加上上岗时间安排不合理,因此除个别义务馆员凭借一份执著

坚持上岗外,大多数义务馆员基本上是出工不出力或干脆集体缺岗,工作任务和服务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3.2“共管式“模式的主要问题

“共管式”模式在过去乃至目前是大部分图书馆开展义务馆员服务的主要运作机制和模式。虽然这种模式效率高,但是这种机制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过分地强调了图书馆对义务馆员的管理,统管得过多,严重束缚了义务馆员的自由度,过多地挤占义务馆员的时间和空间,而忽视了义务馆员自身作用的发挥,从而容易扼杀义务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义务馆员变成单纯的劳动助理。

3.3对两种管理模式进行效益评估

图书馆组建义务馆员队伍的主要目的,一是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和效果。归根结底,无论是“共管式”还是“自治式”,都只是不同态势的呈现形式,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在评估或评价义务馆员队伍的作用与效益时,尤其是对两种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关键因素:A.无论是共管式还是自治式,哪种模式更能发挥义务馆员组织优势?B.哪种模式更能激发义务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C.哪种模式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4义务馆员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探索

如何找到两种管理模式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两种管理模式的优势,规避各自缺陷,是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管理模式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4.1加强沟通

义务馆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其所承担工作的任务状况和服务质量。义务馆员组织管理模式尤其是“自治式”的实践活动近几年才开始,尚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由于管理者缺乏经验,再加上水平参差不齐,不但没有提高义务馆员的工作效率,反而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在所难免。因此,高校图书馆与义务馆员组织应加强沟通,及时准确地了解对方的需求,突破服务模式的界限,让义务馆员在和谐的图书馆环境下愉悦地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步调一致,充分挖掘和体现义务馆员的价值,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4.2加强协作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共管式”与“自治式”在管理上各具优势与特色,互为补充;在服务模式上也各有千秋,互为促进。成立图书馆和义务馆员联络管理小组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策略,其目的是加强两者之间的互通与联系,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有效合理地分配和安排义务馆员的工作任务,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运作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共赢。

4.3加强监管

如前所述,不管是“共管式”还是“自治式”模式,都应本着向管理要效益的原则,从义务馆员工作内容和程序的最初阶段开始层层加强监管,确保义务馆员任务的圆满完成。作为管理者必须采取主动态度,明确义务馆员的工作量、时间和质量,以及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建立义务馆员评价制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方法,对义务馆员完成任务的进度、质量开展评估和监管。

4.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义务馆员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健全义务馆员激励机制,组织管理机构要根据义务馆员的工作态度、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进行总体考核和评定,对表现突出的义务馆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只有让义务馆员真正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才能有效激发其内在动力,进而形成义务馆员良好的奉献品格和风气。

第三篇

一、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财务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高校二级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的二级管理。财务部门如何更好地激发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发挥学校的引导和监督职能,使得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高校与二级学院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需求与资源分配不公之间的矛盾

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成本约束机制,二级学院缺乏全校一盘棋的观念,不按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资金预算,而是仅从本部门角度考虑,重在争资源,而忽视资源的利用效率。学校财务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对教育成本标准难以取得真实有说服力的数据,预算时很难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了学院甚

至整个学校的发展。

(二)预算、会计核算与决算三个环节脱节问题严重

财务预算是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的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是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规定,全面反映财务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过程。高校财务决算是预算和会计核算结果的反映,是绩效评价和决策的依据。预算、会计核算与决算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但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三个环节脱节严重,主要表现在:1)业务流程的非连贯性和信息的共享程度不高,造成会计核算与决算无法正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大大降低了决算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2)预算与核算环节衔接不够,在业务处理时未从整体角度加以考虑,比如预算时新增项目的列支未考虑核算相关问题,造成矛盾集中体现在会计核算环节,不利于财务部门与二级学院的和谐发展。

(三)文件修订滞后,缺乏前瞻性和连贯性

学校教学、科研等相关文件修订的滞后性严重制约学院正常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甚至相关文件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操作性不强,因此容易造成职能部门与财务部门、二级学院职责不清,相互扯皮。同时,在二级管理模式下,财权下移的过程中学校以及二级学院相应的配套文件跟不上,会造成事权与财权的不统一,或者权限不明确,监督不到位,容易形成财权下移的不彻底和因疏于监督出现财权的滥用现象。

(四)财权集权和分权的博弈矛盾

如何在学校与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之间合理划分财权,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矛盾的焦点之一。主要包括预算支出范围权、财力资源支配权、预算收入控制权等。放权不充分,不利于二级学院积极性的发挥,无法做到责权利的统一。过度分权,又容易造成学校对二级学院的调控和监督失控,造成二级学院权力的滥用、资源的浪费。综上可知,只有深化和实践“全员财务”的理念,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与学校的目标协调统一,从全局性视野明确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以及财务部门在整个高校财务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加强财务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级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矛盾。

二、制约高校财务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的因素

(一)财务部门岗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程度

预算、核算、决算岗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程度对财务一体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部门内部预算、核算、决算岗位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动态沟通机制,在工作过程中只管按惯例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不对业务进行因果追溯,很难从全局考虑财务部门的工作,造成财务工作的连贯性不强;2)财务部门与二级学院信息共享渠道不够畅通,且信息的可理解性较差,甚至会计人员对同一业务的解读也不同,在对外处理业务时容易造成口径不一,让办理业务人员无所适从,容易造成财务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凝聚力下降,同时会影响其他部门对财务部门工作的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评价。

(二)财务部门对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重视程度

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财务预算、核算、决算相对应,其重视程度也从侧面反映三个环节的一体化水平。会计核算环节是预算执行的货币反映,也直接影响着决算的结果,而对决算情况的有效分析直接影响着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目前多数高校局限于财务信息的核算层面,且对文件解读的机械性较强,导致能否报账成了二级学院财务管理的指挥棒,无法做到事中有效控制;而在事前预测和事后监督方面深入程度不够,对决算数据的财务分析仅限于数据的对比,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同时财务分析未发挥评价和反馈作用,造成预算与决算严重偏离。

(三)财务部门自身政策文件以及相关规定的连续性和完善性

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货币资金使用等方面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和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改,而完善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及时和连续,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部门的一体化水平。因此,要对文件和规定的完善结果及时整合为内部业务操作手册,减少甚至避免口头规定,让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有据可依,提高财务部门的权威性。并将涉及二级学院的内容及时进行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四)相关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及财务部门的协作程度

首先,相关职能部门在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各方面对二级学院起约束和引导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在文件制定和修改过程中与执行主体即各二级学院是否进行有效沟通,文件制定是否具有前瞻性,对学院、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相关部门与财务部门能否信息共享、形成合力也是制约预算、核算、决算一

体化实施的重要因素。各部门在教学、科研、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对二级学院的考核评价,最终会反映在二级学院的资金流量上,因此,在考核办法制定等方面要与财务部门信息共享,必要时会同财务部门共同制定,这样,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过程中就会减少盲目性和由于信息滞后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等问题。

(五)二级学院的自主理财意识强弱和水平高低

二级学院对自主理财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也是影响财务一体化实施的重要外部因素。目前,多数二级学院全局意识淡薄,财务管理观念不强,甚至把二级学院自主理财当做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还停留在“有钱好办事”的阶段,对预算、核算和决算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分强调本部门本学院的困难,只注重争资源,而极少考虑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本学院本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关注较少,而对于部门预算的准确性如何、资金安排是否合理等问题缺少考虑。

(六)学校高层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校财务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结点。教学、学科建设、科研、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学生活动等必须有资金的支持,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将直接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如果高校领导缺乏对高校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为高校的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中起着服务保障作用,处于从属地位,会造成财务部门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动力不足,同时也影响“全员财务”理念的贯彻与实践。因此,学校高层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校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构建基于“全员财务”理念的高校财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议

高校财务预算、核算、决算是高校财务管理和工作的核心环节和主线。而财务一体化指的是三个环节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得工作流程更加紧凑、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序的良性循环系统,并对系统中不同制约主体在各衔接点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建议,使财务一体化实现无缝衔接,有效解决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矛盾,促进校院两级和谐快速发展。

(一)财务部门应确立主动财务的理念,树立高校财务管理的权威性

财务部门要想建立起基于“全员财务”理念的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管理模式,必须减少财务管理中受制约因素,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转变管理理念,

完成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变。只有牢固树立“全员财务”的管理理念,才能从整体性、全局性考虑问题;才能更加注重资源整合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理顺财务工作头绪。其次,将财务工作进行延伸,将财务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只有事前主动做好预测和服务,才能将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做到位,这样才能让预算、核算、决算环节工作更顺畅。再次,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增加沟通渠道。一方面可以利用定期内部操作手册的制定和整理,打破三环节岗位之间的脱节现状,做到内部信息互通,工作流程连贯,口径统一,同时处理业务时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预算协调会、报销辅导等形式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工具为各部门及二级学院提供便捷有用的信息,减少因信息不透明或者理解偏差引起的不必要矛盾。

(二)充分发挥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的作用,做好利益各方的统筹协调工作高校财务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是学校管理层的事情。应建立起“财务部门为主导,职能部门为关口,学院为主角”的“全员财务”模式。由于高校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过程中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制约,单靠财务部门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则需要由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代表组成的学校财经领导小组来完成,减少财务工作的制约因素。

(三)建立财务部门与相关责任单位的联动协作机制

财务预算、核算、决算循环过程需要各部门紧密协作。大多数针对二级学院的预算是在考虑生均定额、科研、教学工作量、人员经费等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在预算编制阶段就需要各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对年度工作重点和资金导向提供说明,同时对预算编制提供基础数据,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预算编制至关重要。在核算环节,需要相关部门与财务部门做到动态信息沟通,准确解读和执行财务文件精神。而决算是对二级学院预算执行结果的反映,相关部门应协同财务部门根据决算提供的信息开展对二级学院绩效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反映到下一年度的预算中。相关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分别或联合开展对二级学院的调研,并针对调研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协商,及时改进。总之,在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应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必须树立和积极实践全员财务理念,积极探索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

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使高校得以长远发展。

第四篇

一、简述柔性管理模式

1.柔性管理的定义。柔性管理是一种思想扩展,主要是指以研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作为基础,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找准出发点,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属于一种分权化管理。换一种说法就是,柔性管理是在实现对人们行为和心理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一种非强制的方式,让人们从自己的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实现人们组织意志到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方式。所以,高校学生管理中柔性管理模式的应用,就是高校建设一定的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等方法,改变学生的内心思想的一种具有软性教育管理作用的行为方式。

2.柔性管理的特征。柔性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应用柔性管理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理念特征。例如,柔性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自由性和接纳性等特点。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属于90后,更加重视对自身个性的体现,强调自我的发展。高校在实施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管理效果,大部分都是应用强制性的管理方式。虽然从表面看,具有良好的管理效果,但是这种强制的方法,不能让学生真正的认同,更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和积极的遵守和践行。应用柔性管理模式,实现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方法,得到学生的认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1.缺乏完善的教育理念。目前,虽然我国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高校的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没有积极的实现转变。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大部分还是应用的强制性管理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不能真正的实现管理效果。例如,某高校为了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还对学生的休息时间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规定学生必须在周六或者周日去自习室学习,强制学生参加早、晚自习等。这种管理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实现良好的

管理效果。

2.不符合多元化教育要求。新环境中,我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的推进,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都有了新的要求。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保证高校教学秩序、学生学习和生活等的主要管理制度。虽然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有了新的调整和变化,但是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环境中的多元化教育要求。例如,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存在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轻视对学生管理的现象。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主要服务对象,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这些都没有得到体现。

三、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柔性管理模式的一种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应用柔性管理模式,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在实施学生管理的时候,实现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的管理目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学教学的活动中确立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保证高校中设计和发展的一切教学和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作为中心展开工作。在新的环境中,高校应该打破这种学生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高校在实现对学生的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量避免简单粗暴和强制性的管理方法,多应用一些例如说服沟通、人情感化、理解和关心帮助等温柔的方式,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实现柔性管理的重要作用。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人们的行为举止进行有效约束的一种制度,是实施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实施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真正的发挥约束功能。针对这种问题,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对学生的管理。例如,高校在应用柔性管理模式的时候,可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以协助,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高校在建立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证管理制度的约束性、控制性、公平性、监督性和统一性,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实施各项管理制度,通过一定的方法实现对学生的约

束和管理,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实现管理效果。建立的管理制度,不仅要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适度,保证刚柔并济,在强调奖罚分明的时候,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既适应新环境中的学生管理要求,又能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校的发展。

3.培养优秀的校园文化。高校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用柔性管理模式,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高校必须培养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为柔性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条件。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高校中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为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条件,保证高校的稳定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精心的培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培养和营造的效果。高校培养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应用校园网络。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正在逐渐实现信息化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积极的参与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筛选和整合不同的学生管理信息及时发布在网络,让学生及时的了解。

四、结语

柔性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应用在高校学生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全面了解柔性管理的特征,在新的环境中,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不足,结合柔性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高校的发展。

第五篇

一、当前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下,各高校积极探索公寓管理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以改善大学生的住宿条件,目前已初步形成规模,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学生公寓化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宿舍管理效能低。在现有的公寓管理模式中,相比较成立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外,大量高校愿意选择设置多个部门对宿舍进行不同方位的管理,而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各部门权能混同,职责易被分散及推诿。

此外,公寓日常服务管理人员,由于多为聘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培训,对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真实状态缺少全面掌握,只是作为“门卫”守着公寓,学生也因此很难寻求到帮助。②宿舍功能定位单一。长期以来,大学生宿舍只被定位为居住及休息的场所,只有日常起居生活的必要设施,忽视其在教育、塑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学生在宿舍中能选择的活动少之甚少。然而,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地点一般是在学生寝室,因为寝室是学生的私人场所,学生更能对学生工作人员敞开心扉,学生工作人员也能最有效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动态以及进行各项教育工作。但我院的学生工作人员下班后住在校内的很少,晚上仅有十名入住学生公寓的辅导员值班,因此,这些辅导员在晚上进行了解、管理学生的精力非常有限。公寓内这种师生比的严重失调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学生社区管理的主要经验

1.构建专业化管理服务系统。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社区管理与服务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延伸,其职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部分高校甚至直接引入物业公司或成立专门的部门对学生社区进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管理服务系统的优势在于平时注重加强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建立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责任制,签订安全责任状,层层明确社区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组织生活服务中心、公寓管理中心及校卫队组成检查小组,检查宿管人员的工作情况。通过检查监督和学生意见反馈对宿管人员进行考评,并将考核制度与工资挂钩,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2.将学生“自我管理”与辅导员管理相结合。成立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在每个学生生活区设立分管委员会,由学校生活服务中心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老师共同担任,主要负责各种设施的报修和服务投诉,学生生活区宣传栏的更新和管理,公寓绿化及各种防盗安全设施的定时检查、宿舍内消防检查等工作,以此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同时,在各个学生宿舍区至少为每个学院配置一个辅导员休息间或工作室,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辅导员轮流地或固定地入住学生社区,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动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辅导员通过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加强沟通与交流,预防和消除学生的不良行径。有条件的高校还在学生社区中设立辅导员沙龙室、班

级交流室等多功能社区工作场所,方便辅导员开展工作。

3.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注重宣传阵地建设。学生社区宣传阵地主要有社区宣传栏、电子布告屏及各学院设立于学生宿舍区的各种展板等。社区宣传栏主要分布在各学生宿舍区的宿舍楼架空层楼道,由公寓管理中心负责管理。为广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大事,了解民主、政治和法制政策创造有利的条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进公寓的重要手段。学校或学院有关部门的短信息平台可在第一时间将各种信息或通知发送到电子布告屏,并滚动显示。

三、高校公寓管理的社区化管理模式相关建议

加强和完善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是维护学院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故应当正确处理管理、教育、服务的关系,正确把握学院、学生、物业的关系,以充分发挥公寓的“育人”功能,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管理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随着高校学分制、选课制的实施、生活园区规模的扩大及硬件设施的改善,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新平台、新阵地、新领域。高校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充分认识生活园区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生活园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切实加强生活园区育人工作。由于宿舍是学生的私人空间,学生有着较少的语言和行为顾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宿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学院公寓管理中打造一个统一的平台,除了通过社区宣传栏、电子布告屏及各学院设立于学生宿舍区的各种展板外,还可以通过建设学生社区网络,建立起集教育、学习和工作为一体的多功能门户网站或主题网站,来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文件和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此外,亦应注重营造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氛围,努力提高公寓文化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举办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艺术节、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宿舍内务管理和宿舍文化等。将党团活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及感恩教育深入到学生社区。在每个宿舍区附近的教室定期播放形势政策教育影片或其他科普、社科、人文、法制等教育片,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2.完善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全面性的施展和发展,一切学生工作都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高校在生活园区育人工作

中要注重贴近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理、自立、自律、自强能力,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生活园区成为对学生进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为了共同做好宿舍管理工作,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后勤部门要制定健全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全面做好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后勤部门要制定相应措施,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入住学生签订具有约束性的管理条例,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另外,还要加强后勤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可定期进行培训,传授宿舍管理、学生心理等相关知识。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而言,可指定优秀学生参与公寓管理,增进学生和后勤部门的沟通。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思想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责任感,不要受网络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引导他们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的观念。故而除了学生社区的日常管理、保洁和维护工作由学校后勤服务集团下属的生活服务中心负责;宿舍房源的调配和安排由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制订方案,由生活服务中心负责实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工作由学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承担,或由学生工作部分管。形成了学生管理部门、后勤保障单位、学校保卫部门和各学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推动了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公寓学生由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参与管理,由校学生处统筹领导、公寓管理中心具体指导,学院监督反馈,学生处、公寓管理中心、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学院四者间是相互沟通协调、监督反馈的关系,具体管理由公寓管理中心负责,重大事务必须上报校学生处备案。让学生参与公寓管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完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学生公寓的管理教育没有学生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大学的特殊性讲,学生才是公寓管理的真正主人。成立学生自管委员会,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是现代高效学生公寓管理的改革方向。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冯鑫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新形势下的特点,分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并对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对象普及化,这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也将接受新的挑战。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剧增,加之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切感受到,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难做了。这就要求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 1、忽视理论学习与研究。长期以来学生工作在客观上存在着人手少,任务重的问题,学生工作者大多陷于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在主观上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忽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学生管理教育的基础规律很少加以研究,故而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临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要求,人们对学生管理工作普遍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入手。于是采取观望等态度者有之;凭老经验应付日常工作者有之;认为只要采取习惯性做法就可以不出差错者有之,由于教育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再加上缺乏教育理论的熏陶,高校学

生工作往往忙于事务,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2、重管理轻服务。受传统习惯和经验主义的影响,学生工作常常重管理,轻服务。“管好学生”经常成为学生工作者的口头禅。在这种管理的约束下学生就好像是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不能独立,个性得不到发展,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口号。从学生工作本质上看,它应该是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应重视并相应确立学生学校的主体地位,相应满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愿望,在严格规章制度管理、强调自律与他律的同时,将管理变为更深层次的服务,真正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实到日常学生工作中去,扎扎实实地提高服务质量。 3、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学生工作具体可概括为: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等等,除了“两课”教育是在课堂上完成,其他工作都是在课堂以外时间进行的。例如,为了摸清学生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就需要学生管理干部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从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再比如,高雅的艺术活动、高品位的学术讲座也大多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举办,以活跃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知识,这就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认同方可收效。可见,学生工作的弹性很大,工作的情况也很难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衡量,关键在于建立学生工作激励机制,一方面,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量化考核,建立档案,搞好综合测评,推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鼓励调动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质量。

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现状 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处在逐渐深入阶段,但信息化管理系统与校园实际情况存在误差,因此,系统的适用性与功能性均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程度也亟待提升。同时,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速度存在过快现象,无法与现有教学资源对接,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高校在信息化教学管理中,虽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却无法得到相应回报。在实际应用角度来看,教学管理体系服务与校园教学工作,若系统脱离教学环境,将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真正的辅助功效。可见,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应进一步提升[1]。 二、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1.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组织 构建一支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可为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提供保障。该组织应保证具有整体性、完善性、权威性,且其中应包括学校信息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小组、内部信息化教学技术职称服务部门等。该组织机构应立足于校园整体,同时,该组织机构应为校园最高决策机构,以此构建完善的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促使其与校园实际接轨。

2.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有关规范 高校应准确定位信息化教学,并对其保持清晰的认知。将信息化教学在校园有关政策中体现出来,并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规范的内容应包含机构、工作规范、人员管理规范等。机构规范主要包括对信息化教学管理性质的定义,职责权限定义等。而工作规范则主要针对信息化教学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如硬件资源建设、软件资源开发、校园实践等。总之,规范应立足长远目光,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在全校范围内构建、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有关规范。 3.构建科学的信息处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结合的根本手段。信息化教学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为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利用该系统,构建更加先进、可靠、完善的技术平台。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实践路径 1.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的主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并运用当代教学方法、理念进行学习。传统思想观念认为信息化教学管理仅表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信息化教学管理不再仅局限于技术的使用方式,还要包括当代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利用。因此,要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变思想观念,进而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实践途径

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方法

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方法 摘要: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结合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研修方式、德育教育、教师管理等方面创新工作方法,提出新的工作思路。 一、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创新德育理念,提高德育实效 四、创新管理理念,增强教师幸福感 内容: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转向创新发展。只有高度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抢占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2002年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了。教学在升学和素质教育的夹缝里寻找着自己的出路,教学管理工作繁杂而且责任重大,一方面要承担升学率的压力,学生、家长、政府主管部门、社会舆论都非常关注高中升学率和实际录取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十余年来,我们付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你真正进入校园,却发现学校不大,有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教师多数还是以考为纲,填鸭式教学,可以说教师士气依然低迷,学生负担仍旧沉重。因此,只有创新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期望的前提下,实现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一、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活动,让课堂成为有感情、有激情、有热情的高效课堂。当今社会环境变化很大,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现在的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那种盲目接受,绝对俯首帖耳的学生已经不多见。如果教学活动没有感情、激情和热情,就不能吸引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也会抵触的心态来上课,以懈怠的态度对待学习,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就会做很多无用功,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 学校要筹划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推行高效课堂。具体操作方法是,规范教学流程,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如教师讲授时间、学生探究活动时间,课堂练习时间等。探索实验“五个一”激情课堂,即在一堂新授课上要有一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真正与学生的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次学生探究活动、一次深度思维、头脑风暴(给学生一次深度思考的机会),一次师生共鸣的课堂教学高潮(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解决疑问实现,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实现)、一次欢声笑语。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开展激情课堂教学竞赛和评课活动,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将激情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下去。 提高教学效率,讲、训、练三个环节相结合。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对考试范围内知识点进行梳理、汇编,确定每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分为难、中、易三个程度)。组织学科教师搜集整理习题,针对每个知识点形成点对点习题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习题。 二、创新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扁平化管理模式汇编

学校扁平化管理模式——年级部管理 李金池 管理是质量的保障,创新是进步的灵魂。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快速激增,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学校的超常规发展。实现学校管理的扁平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宝。我校拥有学生六千余名,教职工四百余名,2010年李金池校长上任伊始,在我校推行年级部管理,通过良性竞争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并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突破。级部体系更新管理模式 学校的发展带来办学规模的扩大,而学生的增加又使学校管理的压力逐渐变大。实行低重心管理是缓解学校管理压力的有效途径,是发展优质教育的必行举措。我校确定“管理重心下移,领导工作下沉”的“低重心管理”思路,即实施以级部主任为核心的级部管理负责制,改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传统管理模式,以此来实现学校管理模式的全面更新。我校在每个年级成立年级部,设立级部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级部主任处于全年级管理的中心地位,对年级部的整体工作全面负责。学校从教学一线遴选不但业务素质高而且教学成绩突出的级部主任,他们都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 一个年级部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由级部主任在竞聘上岗时聘任。在学校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年级部主任在这些教师中再任命各学科组组长,并安排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的具体教学工作。对于本级部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选拔,级部主任也遵循“重师德、看能力、讲成绩”的原则,并依照高三、高二、高一的顺序进行教师的选拔。 实施级部主任负责制,使年级部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管理权,有利于本年级教育教学任务的统筹安排。各位年级部主任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工作起来更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实施级部主任负责制,简化了学校各处室职能,其只负责对各年级部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协调和评估,能够将本职工作开展得有的放矢。学校则通过处室管理级部或直接抓年级部,做到宏观调控,统筹帷幄。 实施级部主任负责制的改革实践,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创造性地发挥了年级部的团体作用,变个人激励为整体激励,使学校管理走向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竞争链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处于高效运转的竞争网中。教学工作各环节展开的良性竞争激发了教师个体的竞争意识,推动教学工作的动态运行。严密完整的竞争网络,是对以往线形教学模式的颠覆,为实现教学工作的动态运行提供着动力保障。我校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打团体战。在教学评价中,学校关注个人成绩的同时,更多的重视团体成绩,如重点研究分析平行的级部之间、学科组之间、班级之间成绩的差距,并督促提高。良好的合作导向使学校形成众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小团体”,在团结协作中良性竞争。 合作是基础,竞争为手段。以“双轨制动系统”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竞争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学活动随时充满生机与活力。学校引导教师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种不断的借鉴与超越,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动力源。 环环相扣实现动力运行 管理的创新使得学校各方面工作实现动力运行,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决策系统,各处室、年级部相互配合支持的执行系统,由教育处、教务处、课改处等落实的开放式监督系统,学校校长行政办公会、处室例会、级部例会有机结合的反馈系统。通过这四个动力系统,学校各项工作犹如装上了动力装置,实现高速、高效运行。 制定计划,展开目标。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着如何实现管理目标而展开。学校管理的首要内容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以此制约、引导、凝聚、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从而获得办学的成功。 学校确定总目标,年级部在执行过程中把总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子目标。因此,学校的管理

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与思考

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与思考 主要对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比较。希望在与国外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比较时能发现国内教学管理模式的不足加以改进,挖掘国内教学管理模式的长处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提出了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融合、国际性和中国特色等建议。 标签: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是高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而对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与外国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寻找到我国教学管理模式的不足和独有的特点。不足之处要进行改进,而独有特点要发扬光大。 一、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异同点探寻 对各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比较会发现一些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改正自身错误更好地向前发展。 从时间的发展顺序看中国高校管理模式的发展,会发现有着明确的阶段性变化。反观国外亦是如此。又因为地域、观念的不同,各地又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但仔细观察研究会发现现存不同教学管理模式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多或少又都遵循着同一条规律发展。只要摸清了这条规律,就能在我们自身发展中做到有所借鉴,少走弯路。 国内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有一种较多人提及的分类方法是以理论基础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把我国现有教学管理模式分为经验型、行政型和科学型等三种。而国外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因各国历史、地缘等多种原因又有不同的分类:以英国为代表的社团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以欧洲大陆(法、德)为代表的科层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是国外最为明显的三种分类。两者表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联系,用心比较思考会发现其中的微妙关联。本文试着从以下几点进行比较。 (一)经验型教学管理模式与社团型管理模式 虽然这两者一个是从管理理论理念命名,一个是以管理者命名,但深究其本质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共同点。两者可以说都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经验型早于其他两者最早出现在中国高校中;而社团型更是可以说有着最悠久历史的现代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不管是人类思维模式大致相同,还是各种社会发展都遵循着相同的规律,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都选择了大致相同的起点。之所以说两者是大致相同的可以从分析其本质见得。 所谓经验型教学管理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以经验为中心的教学管理

简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简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人才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针对河北省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暴露出的培养学生目标不明确、师资水平较低、管理模式落后、不能及时把握最新信息、转变自身管理模式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以完善河北省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十九大中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1],同时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面,通过对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以促进河北省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转变,顺应时代发展,适应京津冀协

同发展需要,从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1河北省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现状、问题及成因 培养目标不明确,发展定位不准确。教育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京津冀各个高校承担着人才输出的重要责任,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应该是以培养出时代需要社会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也应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可是当下河北省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不太明确,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学生管理模式自然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培养出的人才自然就不能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从而阻碍京津冀协同发展。师资水平较低,直接导致管理模式落后。北京、天津的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他们的老师都是处于各个学科前沿或者在该专业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决定了他们制定出的学生管理模式是最先进的,是处于教育最前沿的。他们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模式。而与北京、天津两地的师资相比,河北省高校的师资力量较弱,优秀教师数量较少,大多数教师水平与京津地区相比水平较低,创新精神和能力也相对较低。他们的自身的水平决定由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三、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1、总公司对分公司、分公司对项目部的管理模式,包括业务管理、经济管理以及效绩考核方式等。 1.1管理模式 总公司对分公司采用经理负责制,即分公司经理为分公司最高管理者,独立向总部负责,分公司经理对分公司所有成员具有绝对管理权,全权负责分公司各项经营活动。 分公司对项目部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指将分公司将工程项目承包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分公司签定承包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管理模式。1.2 业务管理 (1)分公司要在总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开展业务。 (2)分公司承担承包期间发生的全部经营成本。 (3)分公司在承揽项目时,必须自己组织队伍,项目经理应由总公司进行资格确认和授权,如临时需要借用总公司人员,必须征得总公司同意,并按公司规定向分公司收取一定的费用。 (4)分公司在承揽业务时,招投标项目由分公司自行组织编制投标文件,并以总公司的名义参加投标,不得以分公司名义签订合同,订立合同必须盖公司的合同专用章。招投标工程如需总公司编制投标文件,总公司将收取标书编制费。 (5)总公司对分公司的工作质量考核按总公司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因出现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用工经济纠纷赔偿,由分公司承担。 (6)分公司对项目部的管理制度可参照执行。 1.3经济管理 (1)预算管理 总公司授权分公司管理其资产,对应的责任是通过经营资产实现利润。因此总公司在财年预算前要向分公司协调确定利润目标,以量化规范总公司对分公司权责利安排。 (2)审计控制

不论是集权控制还是分权控制都应建立对分公司的财务审计制度,形成对分公司的审计控制。对分公司的审计控制应包括会计审计和和预算审计两个方面。 (3)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必须由具备相应业务能力和较高职业道德的人去认真实施,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减少财务风险,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1.4效绩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公司总体战略规划在各分子公司得到有效落实,最终实现总体战略目标,建立公司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加强对分公司的考核激励,制定子公司经营层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分公司对项目部的考核体系。 (1)考核原则 战略导向原则、绩效优先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结果和过程评价相统一原则。 (2)考核周期 企业绩效考核,实行年度考核与责任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的考核制度。年度考核以公历计算,责任期考核期限为3年。 (3)考核方式 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责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均采取由公司下达经营业绩目标的方式进行。 (4)考核关系 总公司对分公司进行考核,分公司对项目部进行考核。 (5)组织管理 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是公司考核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批公司绩效管理制度和修改方案;审批子公司考核指标、考核标准及考核程序;负责子公司考核申诉的处理等。公司各企业总经理是本企业经营责任书的具体承担者。负责组织本企业考核指标的分解与落实;负责本企业考核工作的监督、管理。 (6)考核目标 考核指标和权重的设置原则: 战略导向性原则、共性与个性结合原则、均衡发展原则、侧重定量原则、指标的设置以定量为主并侧重客观性数据的评价、行业挑战性原则、客观公正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创新教学管理思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管理思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余小晓宗 ——社坛镇中心校创新理念提质增效工作交流材料 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的生命线,而科学、完善的监控和管理体制则是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我们学校一直坚持“让每个人都能愉快地得到发展”的理念,发扬“用勤奋经营自己”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体系,创新教学常规管理运行机制,使得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创新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学校的内部管理历来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管理渠道是否畅通、管理举措是否扎实有效,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益的高低。为此,我校实行处、科室领导分管制、年级组长负责制。年级分管领导负责分管年级教师的常规考核、教学研究、学生管理等工作。年组长负责指导本年级的学科教学、集体备课等工作。学校教导处的职能是指导、监督、协调、控制和评估。管理中心的下移,减少了管理环节,更好地适应了各个年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激活了年级的活力和创造性。 另外,我校还注重打造团队精神,打好集体协作战,变“个人创优”为“集体创优”。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场集体协作战,必须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我们改革教师工作评价机制,推行“捆绑式”考核奖惩制度。具体做法是:推行两个责任制,即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整体教育教学目标责任制和以学科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教学目标责任制。班级责任体实行导师制,每月召开一次学情分析会,分类会诊,因材施教,让任课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由原先的一人独管变为现在的多人齐管;有效分解班级协作组整体目标,使每位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特定的承包学生群体,增强了责任体成员的责任感,密切了成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了班风、学风、教风。 二、创新教学管理,向课堂要质量 (一)从严治教,精耕细作,优化教学常规管理。质量看常规,常规看落实,细节定成败。只有常规抓实抓细,才能优化教学管理,质量提升才能水到渠成。为此,我们加大了教学常规管理力度,推行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抓薄弱、抓具体、抓细微,做到细致入微的研究,精益求精地雕琢,实实在在地改进,力求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注重抓反复,反复抓,对一些解决之后容易复发的问题,增强工作的韧劲,揪住不放,狠抓不松,直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取得成效。比如,我们针对老师们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劳动,专门制定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坚定不移地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坚决刹住“以讲代学、一讲到底”的风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效益明显提高。 (二)把握年级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思路,努力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最大化。所以,我们确定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做、教互动”为课堂教学原则,把课堂“有效教学”最大化,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低年级,依据起始年级的特点,提出“小台阶、稳步走”的教学原则,做好知识衔接自然、平稳过度;研究学情,调整教法,使教学适应新生;中年段,依据该年级教学任务、进度的特点,提出以精练、精讲为突破口,重基础、降难度,提高学生求知信心,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练习效率最大化。六年级毕业班,临近毕业的有效时间段,我们以单元知识为单位,整体设计单元复习方案,单元复习教学采用“五环节”、“四课型”、“一检测”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学、助学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追求复习课教学最大效率。

构建高校管理模式探析.doc

构建高校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综合型高校的发展需要高效的管理能力,结合新型技术提升管理水平,以技术促管理从而达到高效服务的目标。信息技术作为提升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提高各部门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促使高校管理模式的合理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数据的精确化、管理效果的最优化、管理效率的最大化、管理质量的标准化,为高校教育管理实现整体信息化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管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信息化系统有助于当前校园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高校管理;管理制度 1引言 高校的大规模发展促使管理事务具有跨部门、跨系统的特点,并且随着校园发展逐步和社会应用需求相契合,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高校管理部门的业务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如何应对管理系统不断新增相关业务的变化,促进管理部门持续发展,提高服务能力,是高校进一步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探究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是单纯的安装、运营一套应用软件,这个信息化管理方式要迎合新型高校管理制度的梳理、管理体系的优化、管理方法的确立。任何信息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需要与已经存在的校园其他数字系统相整合,这样才能长期合理的运行。在信息化服务刚刚兴起的时候,在校园里运营改进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容易得到及时的应用反馈和修正,对未来其它社会机构的信息化管理可以起到借鉴的效果。 2信息化管理的价值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经济时代,作为信息化的主要推

手计算机网络,它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将各个独立的资源连接在一起,最大化利用共享信息,实现事务的集中管理和分类处理。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形成一套管理标准,打破信息闭塞,提高服务效率。信息化服务的基础就是管理的标准化,依托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系统工具等环节的支持,在业务流程中不断重复正确的操作。在同一流程的相关岗位共享进度、任务、文档等信息,降低信息查询的时间,提高沟通效率,减少差错。信息化可以突破信息孤岛,加快管理信息的提取、汇总、上报、分析、反馈的速度,对于高层管理者可以更好的掌控全局,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3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益 基于网络的信息化管理,所有信息资源可以存放在网络云中。首先,以往纸质文件或是独立的数字系统,容易导致文件丢失或存档错误。遗漏重要信息等情况,在网络信息中可以大幅降低甚至消除错误造成的损失。其次,信息化可以提高业务流程中的可视化程度,所有服务岗位工作人员都清楚自己在服务流程中的角色,并且可以确切地了解业务在办理过程中所处的状态。这样既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又明确了职责,所以人都可以在网络终端服务器上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应当完成的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延误、疏忽或推脱现象。第三,信息化管理可以极大的提高办公效率。分散在不同办公场所的各个部门在处理事务时,所需上报和待审批的文件都可以在网络终端上完成,这样就实现了审批流程网络化:如当前多数业务审批流程是,主管管理者需要当面审批办公文件,管理者往往工作繁重,职员无法及时向主管的上级反映情况,这样职员在处理业务时,容易造成事务堆积现象,这样既耽误时间又耽误工作。如果高校实现信息化

高校教学管理新方向和发展模式

高校教学管理新方向和发展模式 在高校管理中,教学管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关系着高校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持续扩大,使得高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以期在创新发展模式与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教学管理的具体情况展开研究分析,提出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模式与新的方向,从而提升高校教学的整体质量,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标签:高校教学管理;管理新方向;发展模式 一. 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情况 通常来说,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即过程管理与计划管理,它与学生未来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将会由大众化教学模式取代精英化教育模式,为此,高校无论是生涯结构还是招生数量均产生了一些变化。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学管理的管理制度与行政机制并未给予及时的创新与完善,传统精英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发展之间也将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教学中实施的管理工作效率并不能达到预期要求,这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高校招生的总人数也持续增加,教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管理工作人员较为欠缺,而一线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缺乏致使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同时,由于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还未形成规范性的标准,不恰当与不合理的问题也将由此体现,最终阻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新方向 (一)创新教学理念,强调分级教学管理。 各高校要想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完善到位,首要条件是与时俱进,对教学管理理念加以创新,使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结合起来,让教师与教学计划设定者提升对教学管理的认识,以此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在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统一好战线后才能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管理工作才能落至实处。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开展于教研室,所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重心则需放在专业考研室上,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运用分级教学管理的方式让高校教师以主体的地位呈现于教学管理中,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可更好的增加教师的感染力,学生则能更加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高校队伍建设,展开民主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持续扩大在提升其管理工作效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还须强调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以集中培训的基本方式提升管理人员互相学习、沟通交流的平台,以此来提升高校教学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教对象普及化,这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也将接受新的挑战。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剧增,加之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难做了。这就要求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而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有关干部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上已不占明显优势。 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一部分人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政治,一些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判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还有的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2.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变革 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使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修课程形成的其它专业或其它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3.90后学生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6-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学生姓名: 入学时间:2008.9 专业名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班级:08汽车营销一班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 摘要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如今中国的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历程,截止2008年六月,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超过500万户,优秀民营企业家数不胜数。而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到如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更是经过了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家族式与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如何优化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等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现代化管理;制度改善与创新

目录 0 引言 (1) 1.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2) 2.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 (3) 2.1初创阶段 (3) 2.2成长阶段 (3) 2.3 快速发展阶段 (4) 2.4 思考 (4) 3.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 (6) 3.1 民营企业发展的优势 (6) 3.2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 (6) 3.2.1企业股权单一,企业管理家族化 (6) 3.2.2经营管理集权化 (7) 3.2.3决策机制不健全,缺少科学的决策机制 (7) 3.2.4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倾向人治 (7) 3.2.5重视硬件建设,忽视企业文化的作用 (8) 3.2.6 组织制度缺失,造成效率低下 (8) 3.2.7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8) 3.2.8靠策划起家,缺乏核心竞争力 (9) 3.2.9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9) 4.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10) 4.1 家族式经营 (10) 4.2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 (10) 4.2.1 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 (10) 4.2.2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11) 4.2.3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11) 5.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 (13) 5.1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因素分析 (13)

论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原则和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7150859.html, 论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原则和模式 作者:霍俊哲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10期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原则 课堂教学管理是指在课堂中针对师生共同面对的具体一堂课,对课堂环境的建构、课堂气氛的营造、课堂具体问题的解决、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与检验等各方面的协调与组织,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主体直接参与,并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实现,具有情境性的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是师生共同参与,彼此交往,有目的、有计划和多维度地协调课堂内外各种因素,生成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课堂教学管理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综合组织调动多方面教学力量,发掘、利用和协调课堂中各种教学资源,为师生自己提供有益的课堂环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并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有效生成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课堂教学管理创新必须根据其内涵,在以下原则的统领下进行。 1.课堂教学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选择性。即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在课堂教学管理这一对象性的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学生通过能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管理,自主地组织教学活动,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负责任地选择课堂行为来体现管理中的主体性。主体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课堂管理者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把学生看作课堂活动的主体,当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来看待,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另一方面,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帮助并引导学生形成主体性人格,即学生愿意自主地选择正当行为,而非某种外在权威和传统习俗的强制。也就是从“自发”到“自觉”地建立和维护课堂秩序,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管理。 2.课堂教学管理创新必须表现合作性 合作性是指课堂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谐一致的关系原则。它以主体间交互作用为中心,以合作共生为特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管理之中,各施其职,相互促进,以形成最大合力。课堂作为一个活跃的功能体,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游离于管理活动之外。教师作为制度化的管理者,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推进,常规事务的安排,课堂秩序的维持,作出统一的计划与决策。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对自己、对课堂也有着义不容辞的管理责任。这两种主体的管理活动并非简单独立,互不相关。他们是一种合作关系,能够相互补充和完善。合作性原则意味着师生间彼此承认对方在课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做好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保证学生安全。管理者需要认真研究当前我姑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塑造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400/https://www.360docs.net/doc/d67150859.html,ki.kjdks.2015.04.074 On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Innovation Model LI Qifeng,ZHANG Zizhen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Hengyang,Hu'nan 421005) Abstract Student mana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university management,management of students to promote student learning and growth,to ensure the safety of students. Managers need to carefully study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y aunt problems and issues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update management concepts,impro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quality,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level,shaping ability and integrity, law-abiding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employment development,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training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commun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innovation model 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做好学生管理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和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才能保证学生安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走向大众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对高校管理提出更多的挑战,高校不仅要重视教育管理,更应重视学生管理,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1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学生管理必须靠完善的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管理体制,制定明确的学生管理目标,明确管理权限、责任和义务,

装修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

装修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 方法/步骤 一、如何检验。客户逐步质量认定制,公司实施客户逐步质量认定制,工程从材料进场到竣工验收,均请客户共同参与,每一步均需有客户认定签字,每一道工序验收前,质检员或项目经理应教会客户如何进行检验。 二、客户洽谈。客户咨询、电话咨询、客户上门咨询、设计师上门咨询。当客户拨打装修公司电话时将会听到:您好,**装饰!我是客户服务员***(或设计师***)。 客服员每日接待新客户时,要与客户填写“客户洽谈单”,并对客户就公司情况做简单介绍。客服员根据客户的需求推荐合适的设计师为客户服务。客服员定期协同设计师电话回访填写“客户洽谈单”的客户,征求客户对公司的服务意见。 三、参观再施工程。公司每周六、日为客户免费提供看房班车,参观工地,专人讲解。为客户提供方便,让客户感觉企业对他们的重视度。 四、上门量房。客户要求设计师上门量房的要求,不能被拒绝。一般的装修公司都会与客户签订《客户立项书》。然后设计师上门为客户量房。 五、预算。绘制平面图是为客户做初步预算,一般的装修公司,看房子的大小来决定出预算的时间。一般量房在100平米以下会在3天左右为客户绘制出平面图、效果图和预算书,

然后邀请客户与公司负责人见面,介绍初步设计思路及大概工程预算。 六、客户确认。客户修改、认定后,公司应会充分了解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贴切客户的意愿设计。 七、绘制详细图纸。图纸、预算需经设计部主管审核、签字。合同签订后,两天之内会给客户出齐详细施工图。 八、签订施工合同,客户交首期款。这是装修公司管理运营模式的重点。签订合同后,一般的公司会让客服员为客户培训《客户须知》及必要的家装知识。个别有违反物业管理规定的装修项目,如果客户执意要求施工,必须签订“客户授权施工责任书”。(暖气、煤气管路及设施不能改动的)公司与客户签定订的责任书一式两份,客户、设计部各一份。 九、建立客户工程档案。公司的工程统计员将把您的档案编号,建立客户工程档案,填写工程资料明细,向相关人员发放工程管理表格。客服员会及时完善《客户管理档案》,以便为客户做好服务。 十、设计一次交底。从签订合同之时算起,两天以内进行设计一次交底,由客服员召集质检员或项目经理,在设计部与设计师进行一次交底。 十一、设计现场交底。设计一次交底次日,进行设计现场交底,客服员召集设计师、客户、项目经理,进行现场交底。质检员或项目经理对施工现场进行查看,项目经理负责向客户说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 建设教育理论研究·注:本文为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论文之一。文号:湘城院发[2008]49号。收稿日期:2010-4-28 作者简介:黄金莲(1968-),女,湖南沅江人,副研究馆员,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务秘书,主要从事教学与档案管理研究。 中国建设教育C hina Construction Education September 2010Vol.5,No.9~10 2010年9月第5卷第9~10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黄金莲,龙 飞,莫艳云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新形势下,教学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体现。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规范教学秩序,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系统控制的过程。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一样,其目的就是要根据相应的制度、程序和方法,设计和保持一种和谐共进、运转有序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教学管理工作及其模式是在动态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完善的,但又普遍滞后于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高校教学管理应当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更新理念,完善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这需要高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模式,努力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紧跟高校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这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它强调按照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实行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的特点,可以避免政出多门、任意行事,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后来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缺点和弊端,已经明显不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归根结底表现为“机械性”。我们把它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系统的封闭性。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 教学管理过程中,强调行政权威性,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编排、安排授课人员等环节中,缺乏民主性和人性化,透明度低,人为因素明显,缺乏必要的变通,呈现为 [摘要]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进步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 新已成为时代必然。本文论述了现代新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要从科学合理分权,提高院系的管理权限;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明确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增强决策的开放性、民主性、计划内容的多元性、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建构。 [关键词]教学管理模式;弊端;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9723(2010)05-0021-03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