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吴威 2010212096 历史文化学院

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童话,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19世纪的欧洲正是社会激荡,改革迭起的时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理性王国”的破灭,社会矛盾的深刻化、明朗化,使得“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浪漫主义文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代之而起的是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从狂想转入冷静,从积极呐喊转为深沉思索。人们希望看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作品中小人物增多,普通人受到关注,决定了欧洲小说越来越贴近现实。同时,欧洲叙事传统为它奠定了基础,客观性、分析性、唯物性增多,主观性引退,总体上是叙事文学。这股文学潮流,由于它对现存秩序的鲜明、强烈的揭露和批判,而被后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他们在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开始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他们深入生活,面向社会,力图把握时代

脉搏,表现社会情绪,把自己的作品写成“历史的纪录”、“社会的通史”;“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西方十九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

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

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

良主义。

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在作品中真实深刻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扩大了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的范围,达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文艺发展的高峰。如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统治所造成的种种罪恶。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这一部,则写出了葛朗台这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一生的历史,从而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部分(《守财奴》),活画出葛朗台极其贪婪、极端吝啬的“守财奴”典型性格。

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除上述这几位之外,还有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选入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的

这类作品,还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美国进步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年)的《竞选州长》,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以及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等。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创作方法上具有它自己的重要特征,这就是: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揭露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描写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与没落的过程;它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历史,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

综上可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是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揭露和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的现实,其命名也由此而得。它也因此而成为资产阶级进步文学。

参考文献

(1)哈代:从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 (2)《世界文学评介丛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004版

(3)《外国文学史笔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7)

(4)《西方文学史》讲义——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讲 述了小职员格里高靠自己的收入支撑整个家庭的生活,在工作和生 活的强压下,格里高终于不堪忍受在一天早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公司抛弃了他,家人也嫌弃害怕他,只有妹妹照顾他,但随着时间 的推移妹妹也不能再忍受了。终于在一天,处处为家里着想努力工 作的格里高在孤独与失望中死去了。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在变形记中的得到了体现。 在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与变形记之前,我想先谈谈对卡夫卡的看法。卡夫卡说:"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 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正是 这样的想法使他失去了享受普通生活的快乐,他一生离了三次婚,将自己困在孤独里,有人说优秀的作家都是孤独的,我不敢苟同。但不得不承认,卡夫卡很优秀,他的变形记奇异,深刻,冷峻,却充满令人深思的意味。让人感受到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 倾性特征。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文学 创作应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卡夫卡就在变形记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格里高的内心世界,这些心理描写对主人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使我更能体会格里高的痛苦、善良与无奈。“我选择的是多么辛苦的

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考虑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表现了格里高工作压力之大,生活之艰苦,但他仍然为了家庭在努力奋争。他立刻发现,他目前根本不能动弹了,他以前觉得用那些细小的腿爬行前进很不自然,如今也不以为怪。此外,他还觉得很舒服,他原来的确全身都很痛,但他现在觉得这疼痛越来越缓解了,终于都消失了。他的背碰到了腐烂的苹果,苹果的霉烂点波及周围。他带着爱心和感动回忆家庭,并坚定地认为他必须从这个家里消失,这种看法的坚定性比起他妹妹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他陷入了空洞而安静的沉思。在格里高变形为甲壳虫之后,家人终于无法再忍受他,而决定把他赶出家门,格里高不但不抱怨家人的冷漠无情,反而更觉得自己应该离开,这是他临死时的一段心理活动。将他的善良与家人的冷漠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阴郁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它的价值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它所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往往是多义性的,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现实走向超现实。变形记中用大甲虫象征了人在高强压力下的人格扭曲,直接变现了人生理上的变形,又从侧面表现了社会人际关系的扭曲,资本主义经济萧条下的孤独,颓废,充分体现卡夫卡对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

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 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摘要:两希文化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希腊与希伯来两大文化体系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产生着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希腊文化中的自然与理性,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意识,千百年来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领域之中,为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两希文化 西方文化 一、希腊罗马文化 文化起源:希腊罗马文化的发源是爱琴文明,从历史渊源上来看,西方文明最初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位于爱琴海南端入口处的克里特岛。文化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通常把克里特文明以及后来出现的迈锡尼文明一起统称为爱琴文明。克里特的居民热衷于航海业和商业。灿烂辉煌的克里特文明本身是埃及、西亚、小亚细亚以及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氤氲化生的结果。爱琴文明至少存在了1300多年的时间。到了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灿烂的米诺斯王国迅速衰亡。就在克里特文明衰落的同时(或者稍早一些时候),在希腊本土上出

2 现了另一个新兴的文明形态——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是由一支来自北方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阿卡亚人所建,实际上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克里特文明相融合的结果。而那些自称为阿卡亚人的游牧征服者,就是最初的希腊人。到了公元前12世纪末期,一种来自北方的更野蛮的印欧语系游牧入侵者多利亚人冲入了希腊半岛,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并且使爱琴海地区陷入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黑暗时代”。在经历了300多年的“阵痛”之后,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一个崭新的希腊城邦文明崛起于爱琴海世界。 希腊神话的起源:早在希腊入侵者到来之前,爱琴海上克里特文明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有的随着克里特文明的毁灭而消失了,另一些则在迈锡尼时期与阿卡亚人的神话传说相融合。有的神话内容,显然是与埃及和地中海世界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公元前二千纪初叶或中叶,当野蛮的印欧语游牧者从亚欧大陆进入希腊半岛时,他们带到希腊来的仅仅是一些非常简单而零散的神祇。到了迈锡尼时期,克里特的优雅精巧和扑朔迷离的神话开始被粗犷勇武的英雄传说所取代,这些英雄传说是对阿卡亚入侵者的丰功伟绩的一种夸张式的渲染和回忆,同时也于其中揉杂了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西亚、埃及和克里特)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荷马史诗中所歌颂的正是阿卡亚人的那些以征服和宴饮而著称

浅谈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与差异

浅谈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与差异 摘要: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教育是一大热点。无论是中国美术教育理念,还是西方美术教育理念,都是一种艺术教育,都有着其悠久的历史。中西美术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上,中西教育的主导思想、教育观念、审美角度等不同,都会带来理解上的差异。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的不同,所以中西美术的教育理念也不同,正确认识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从而理性看待中西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纠正对传统美术的轻视或者对西方美术教育的排斥等观念,引领美术朝着兼容并包的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美术教育;教育理念;差异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西方美术理念的对比 (6) (一)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7) (二)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8) 三、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之处 (9) (一)主导思想不同 (10) (二)教育观念不同 (11) 3.2.1中国的美术教育理念 (12) 3.2.2西方的美术教育理念 (12) 四、我获得的美术教育理念 (12) 五、总结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21世纪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艺术及审美教育成为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代如此纷繁灿烂的绘画艺术领域里,绘画艺术教育又是一大热点。中西绘画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教育上。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 美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美术”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

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试题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时间长度上主要是指的文学,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它们是和。 2、象征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他的代表作是诗集《》。 3、美国诗人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是长诗《》,代表了象征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4、表现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代表人物是,他的代表作是《变形记》;在戏剧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代表作是。 5、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英国的,她的代表作是《到灯塔去》;美国的福克纳,他的代表作是《》;爱尔兰的乔伊斯,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6、存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是,他的代表作是《》与《》;重要代表是加缪,他的代表作是《》。 7、剧作家尤金·尤奈斯库的独幕剧《》和贝克特的剧作《》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8、“黑色幽默”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他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 二、判断题(每题一分,共1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往往被称为现代主义。() 2、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福学派。() 3、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的耳朵里跳出来的。() 4、克洛德·西蒙被称为“新小说之父”。() 5、瓦雷里的《海滨墓园》是前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6、《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正式形成的标志。() 7、“他人就是地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8、《佩德罗·帕拉莫》是墨西哥小说家胡安·卢尔弗的代表作。() 9、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开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 10、阿伦·雷乃执导的《广岛之恋》是先锋派电影。()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意识流小说 2、存在主义 3、黑色幽默 4、新浪潮电影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3、简述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四、论述题:(20分)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变形记》中“异化”的主题是如何表现的。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收稿日期:2000-01-20 作者简介:曹路漫(1967-),女,汉族,河南西峡县人,讲师。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曹路漫 (南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观和审美观。它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后现代派文学在 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英美文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1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0)04-048-02 引 言 后现代主义(P ostm odernism )是二战以后西方知识分子 用于质疑并试图解释包括艺术本身在内的人类本体状况(ontological condition )的文化观和审美观。英美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是这种文化观和审美观中不可分割又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同艺术领域中其他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思潮一样,英美文学中的后现代派(P ostm odernism in Literature )无论在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创作形式等方面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的衔接和继承;当然,它之所以被冠之为“后现代主义”是因为在创作原则、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区别。 一、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无论现代主义文学还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它都属于现代派文学,同现代主义一样,后现代主义不仅是对时代的一种强烈的反应,而且也是一股随着时代的巨流一起涌动的艺术思潮。它不仅出现在文学批评中,而且还被广泛用于摄影、建筑、电影、电视、服装、家具以及语言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 同世界文学史上任何一种文学运动或流派一样,后现代主义决不是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修正,它与现代主义之间在艺术上保持着衔接和继承关系。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名作,如萨洛特的《天象馆》,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海勒的《第二十条军规》,冯尼格特的《挑绷绷》等等,都被认为是现代派理所当然的代表作。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桑在1975年发表的《类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思考》《Paracriticisms ,Seven S peculations of the T imes )一书中指出:“现代主义的变化可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并非突然终止后才能让后现代主义诞生,它们目前是共存的。”例如,后现代主义小说同样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对虚构进行了模仿。约翰?巴思的《烟草代理人》以古语体对传统的历史小说类型进行模仿,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 之虹》和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对传统侦探小说进行 模仿,库尔特?冯尼格特利用科幻小说形式进行创作。 被哈桑称为“P ostface ”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向我们提示了 现代主义发展“延续性”(C ontinuity )和“中断性” (Discontinu 2ity )这一辩证关系;这与后现代主义的“历时性” (diachrony )和“共时性” (synchrony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当代作家品钦的小说《V 》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成 份兼而有之,一方面,它与其他现代主义小说一样具有一定 的历史感和“事实密度” (factual density ),并试图展示一个小说之外的世界,即“外指之本” (referential text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典型的“反身文本” (self -reflexive text )。正如书名《V 》所暗示的那样,神密的代码和令人费解的符号是文本的重要内容,逻辑和连贯的原则不复存在,这一切又都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第二,在创作形式方面,现代主义小说崇奉形式,后现代小说也崇奉形式,可以说二者都是形式主义派别。现代派作家和后现代派作家都非常迷恋于拼贴(collage ),二者都体现了新、晦、悲这一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的急剧演变和各种反传统艺术思潮的崛起,各种新的艺术思潮纷至沓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现代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强烈的催化作用,第二次大战的硝烟对西方广大艺术家在文化废墟上进行狂热的重建工作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叙述形式朦胧晦涩,篇章结构杂乱无序几乎是所有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再者,由于受20世纪西方社会、精神、道德危机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化作品几乎篇篇都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看不到“幸福的结局”,这也是英美现代派小说的基本特征。 第三,无论是对后现代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小说家来说,时间是永恒的,他们都不相信“过去、现在、未来”。在其小说中不见提示、高潮、结尾,也不给读者以彻底的“释然”,事件之间没有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与传统的有头、有身、有尾,开始于揭示(exposition ),发展于复杂(complexity )、而终 于“释然” (res olution )的现实主义小说截然不同。由此可见,无论是20世纪英美小说的整个演变过程还是具体作家的创伤经历都证明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继承关系和共生现象。然而,二者在创作形式、创作观念、 第20卷第4期 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20No 14 2000年7月 Academic F orum of Nan Du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July. 2000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2)

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对文学的影响 班级:10级生物技术一班 姓名:刘南 学号:1013030115

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对文学的影响学者们认为,西方文化的源头是被称为“两希文化”的基督教文化和希腊文化。可见圣经对西方文化之影响的深度。 文学方面: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都受了圣经的影响。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事实上,圣经在西方文学中成了如此基本的文献,以致假如缺少了圣经先例,西方文学几乎不可能出现今天的面貌。” 自詹姆斯一世钦定发行革译《圣经》以来,《圣经》至今仍然是世人所知的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一本书籍。目前至少已被译成1884种不同语言和方言,每年发行量多达一亿册。它的影响渗透到文学、法律、政治、美术、音乐等各方面,几乎影响了整个文化领域。 17世纪的许多作家如:莎士比亚、弥尔顿、多恩、乔治·赫伯特等的作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受到《圣经》的巨大影响。莎士比亚在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引用《圣经》的多达42卷。他早期创作的历史剧《约翰王》就涉及到约翰王使太阳原地不动的故事。他在剧中五次引用莎娜玛特妇女回答伊丽莎询问有关她儿子的问题。 班扬的《天路历程》被认为是继《圣经》之后第二部最有影响的作品,作品取自于《圣经》,它描述了一个基督教徒追求天国幸福所经历的旅程。 约翰·多恩的《圣十四行诗》和乔治·赫伯特的优美的宗教诗都直接受到《圣经》的巨大影响。约翰·德莱顿的政治讽刺长诗《阿伯诃隆和阿基托弗尔》、约翰·韦斯利的《日记》、威廉·柯珀的《欧尔尼赞美诗》等等都是以《圣经》为素材的。 以下简述西方文学 古代文学 1.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 2.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 1.古代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其主要成就包括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2.古希腊文学特征:(1)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古希腊人尽情地展示着人类童年的自然天性,一切都是世俗的、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众多篇章不同程度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的夸张和优美的抒情,表现出浓厚的浪漫色彩。(3)种类繁多,具有开拓性。古希腊的文学种类齐全,具备了后世几乎所有文学样式。 3.罗马文学是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1)罗马文学接受并摹仿希腊文学,使希腊文学得以保存并传扬四方。(2)罗马文学中的东方色彩、基督教色彩又为西文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它和古希腊文学一样成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 4.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文学开始进入它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时期,产生了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等戏剧家。 5.早期基督教文学在希腊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之间的“中介”作用:早期基督教文学是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相互碰撞、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文学,是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结果。早期基督教文学(与后来的基督教文学一道)构成了欧洲文学另一个源头。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新约全书》(简称《新约》),它是基督教的正典。 第二节古希腊神话 1.希腊神话最初由口头文学形式在民间流传,后来由古希腊诗人们编集而成书流传至今。保存神话最多 的作品是荷马的两部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和古希腊戏剧,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2.神的故事中,天神宙斯是”众神之父”;阿波罗是太阳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罗马人称维纳斯);缪斯是文艺女神。由于众神住在希腊量高的奥林波斯山上,统称为奥林波斯神系。 3.英雄传说:讲述了英雄为民除害立功的事迹。主要有:(1)赫剌克勒斯建立十二大功的故事(2)伊阿宋率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3)珀尔修斯脚蹬飞鞋到遥远的地方去取女妖美杜萨的头颅的故事(4)忒修斯杀死吞食童男童女的弥诺斯牛的故事(5)奥德修斯 漂泊的故事等。 中世纪文学

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摘要:两希文化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希腊与希伯来两大文化体系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产生着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希腊文化中的自然与理性,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意识,千百年来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领域之中,为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两希文化西方文化 一、希腊罗马文化 文化起源:希腊罗马文化的发源是爱琴文明,从历史渊源上来看,西方文明最初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位于爱琴海南端入口处的克里特岛。文化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通常把克里特文明以及后来出现的迈锡尼文明一起统称为爱琴文明。克里特的居民热衷于航海业和商业。灿烂辉煌的克里特文明本身是埃及、西亚、小亚细亚以及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氤氲化生的结果。爱琴文明至少存在了1300多年的时间。到了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灿烂的米诺斯王国迅速衰亡。就在克里特文明衰落的同时(或者稍早一些时候),在希腊本土上出

现了另一个新兴的文明形态——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是由一支来自北方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阿卡亚人所建,实际上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克里特文明相融合的结果。而那些自称为阿卡亚人的游牧征服者,就是最初的希腊人。到了公元前12世纪末期,一种来自北方的更野蛮的印欧语系游牧入侵者多利亚人冲入了希腊半岛,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并且使爱琴海地区陷入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黑暗时代”。在经历了300多年的“阵痛”之后,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一个崭新的希腊城邦文明崛起于爱琴海世界。 希腊神话的起源:早在希腊入侵者到来之前,爱琴海上克里特文明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有的随着克里特文明的毁灭而消失了,另一些则在迈锡尼时期与阿卡亚人的神话传说相融合。有的神话内容,显然是与埃及和地中海世界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公元前二千纪初叶或中叶,当野蛮的印欧语游牧者从亚欧大陆进入希腊半岛时,他们带到希腊来的仅仅是一些非常简单而零散的神祇。到了迈锡尼时期,克里特的优雅精巧和扑朔迷离的神话开始被粗犷勇武的英雄传说所取代,这些英雄传说是对阿卡亚入侵者的丰功伟绩的一种夸张式的渲染和回忆,同时也于其中揉杂了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西亚、埃及和克里特)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荷马史诗中所歌颂的正是阿卡亚人的那些以征服和宴饮而著称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问题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问题 异化实际上是西方文学史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西方现代主 义文学的异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西方文世学中的永恒主题在 纪西方文学艺术中的深化。从理论上讲,“异化是反映人的活动 及其结果客观地转化为统治人本身且与人敌对的独立力量的哲学社会学范畴,以及与此相联系,人由社会过程的积极主体变为客体”。不管我们主观上愿意与否,人类社会的自我异化始终都 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伴侣,至少在美妙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成为现 实以前,人类历史都永远摆脱不了异化的纠缠,这就像阳光下的人永远摆脱不了自己身影的永恒相伴一样。那么,“从什么意义 上说,一个自我(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社会)有可能同自己异化呢?可以讲得通的说法似乎是,自我异化的意思就是内部分裂,至少分裂为彼此相离相违的两个部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说自我异化,而不简简单单地说是内部分裂呢?‘异化’一词似乎包含有下列一些(或者全部)涵义:(一)自我之分裂 成为两个相冲突的部分并不是由于外部原因,而是由于自我某一行动的结果。(二)分裂成为相冲突的部分并没有消灭自我的统 一性;尽管发生了分裂,自我异化的自我仍然是一个自我。(三)自我异化并不是简单地分裂为同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保持同等关系的两个部分,这也就是说,自我的一部分有更大的权利代表作为整体的自我,因此另一部分由于同这一部分相异化,也就同作为整体的自我相异化”。 应该说,异化作为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本源自人类 社会的自我异化。人类社会的自我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也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矛盾。这种分裂、矛盾毫无疑问地满足了以上所述异化的三 个条件:第一,它分裂成为两个部分并非由于外部原因,而是人类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后果;第二,它分裂成为两个相冲突的部分并没有消灭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反而是人类社会之为人类社会的根本保证;第三,它并非简单地分裂为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保持同等关系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作为其中一部分的人、历史、理性、现实有更大的权利代表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因此作为另一部分的自然、人伦、感性、理想由于同这一部分相异化,也就同整体的社会相异化。可以说,西方迄今为止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人类社会不断自我异化的历史。这种社会的自 我异化是人类历史辩证法所无法隐匿的一个人类历史真理,也是人类社会所无法规避的历史必然过程。我们富于伦理道德理想信

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7287877.html, 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作者:田红霞 来源:《商情》2013年第52期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文_

综 合 191 #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黄文娟 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交流中的误解,引起了很多不便。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典型现象如婚姻家庭,餐厅礼仪和日常招呼等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些文化现象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其所植根的文化根基,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平等概念和等级观念,自我中心和牺牲精神等方面做出解释,为困顿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根基作 者: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1Cited phenomena A 1Mar riage A Chinese gir l got mar ried with an Amer ican boy and sett led down in Los Angeles not far away from wher e her par ents-in -law lived.T he fir st few months went by much smoothly and the Chinese girl got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new family. Six months later,she got pr egnant and infor med her par ents -in-law at the fir st moment.The r eady grandparents blessed her and her baby and went to Europe where they planned to enjoy a half -year holiday.The Chinese gir l was surprised at their decision:/Don .t you stay to take car e of me and my baby?Don .t you think the baby is the most import ant thing in the family now?0T he parents-in-law also got confused:/We love this baby,but does it mean we should give up our own life and do everything for it?0 B 1Rest aur ant customs A young Chinese tourist sat in a Par is caf and or der ed tea.Twice he asked for more hot water to top it up while putting the saucer on the cup to keep the tea warm,as he would have done at home. T he waiter grew impatient./This Chinese is too stingy t o pay for mor e tea.And doesn .t he know t he saucer goes under the cup to cat ch the dr ips?0 T he Chinese man noticed the displeasure on the wait er .s face and lost pat ience himself./This Wester n waiter is r ea lly stingy and silly!Why is he so reluctant to serve me hot water?Why does he put the lid under the cup?0he got angry,and left the caf st eam ing with resent ment. C 1Greeting An American student Charlie went to China and continued his study in Peking University.Ever ything went well with him except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hard to understand for him somet imes. One day afternoon,he was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super market when he encounter ed two Chinese classmates./H i,Charlie,wher e are you going?0one of the Chinese classmates greeted him./I .m just back from the supermar ket.0H e answer ed./What did you buy?0T he Chinese student continued./Er ,0Char lie felt ver y awkward,/I bought a bar of bread,five apples,a bott le of salad jam and ,0/You don .t have to tell us all these specific t hings,we ar e just greeting you by asking you questions.0/What?You confused me!0 ò.Analysis on the cited phenomenon and the cor responding cultur al implications In the fir st case,both the Chinese girl and her par ents-in -law can keep their own opinion.In China,it is par ents .dut y t 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childr en and this responsibility will last (4)勤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及有无感染、周围组织坏死等。当出现因插管技术而导致的并发症(如穿破脐血管造成出血插进或堵塞腹主动脉分支、空气栓塞、血栓形成、误插在门静脉沟处、穿破肝实质等)时,应通知医生尽早拔管,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使症状得以改善。 (5)细菌学检测。每周1次分别做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本组病例共做16次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等插管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新生儿126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4) [2]宋新志,曹明艳,何咏梅,等.新生儿窒息血肌钙蛋白T 变化[J ]湘南学院学报,2005(1) [3]周宇,周晓光.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型与特点的初步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5) [4]高树辉,周杰,张映辉,等.早产儿血脂水平与出生体重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曹品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都匀558000 【内容摘要】: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现实主义文学,重视对于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普遍流行。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化和文学流派的总称,涉及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本身包括多个文学流派: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等。 【内容关键词】:文学批判异化主观标新立异 一、思想特征上 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台、电视等公共舆论媒介对某种学说、言论、行为予以公开批评、驳斥的一种舆论方式。文化批判有政治性批判、学术性批判、道德性批判,以及组织性批判和组织性批判等多种形式。例如:郭沫若就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作家《王昭君》、《聂政》、《卓文君》里面叛道的热情就是作者对于社会反抗的翻译2突出的表现异化主题:基于对于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着重表现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人与社会(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人与人(人与他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人与自我(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的异化主题。例如:《变形记》中人忽然变为甲虫,主人公往往是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他越是挣扎,就越是陷得深,甚至最后送命。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他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提示。《变形记》构思奇特,象征意蕴丰富。 二、艺术特征上 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例如:胡适的《差不多先生》,通篇善作讽谕,且自始至终不跳出来作主观批评,而是透过现象与事件描述,使读者自然从中领悟道理,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全篇不仅语言朴实无华,甚至连讲述的几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之类。这些事都非常生活化,人人经历,人人都明白。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精神,不得不使人猛然警醒,让读者的心灵于朴朴素素的文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 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神话式象征是对未知领域的诗性揣摸,是将最内在的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审美认识的对象)。例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剧中俩个等待戈多的人一次次等待,一次次失望。是作者运用了荒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现实。它演奏了一首时代的失望之曲,反映了一代人的内心焦虑。它使人们看到,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灾难,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