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入门教程

企业信息化入门教程
企业信息化入门教程

企业信息化入门

第一章概述 (4)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4)

第二节信息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5)

第三节企业信息化 (9)

第四节企业竞争与企业信息化 (9)

第五节企业信息化的主要范围 (17)

第二章制造系统和新兴技术 (26)

第一节并行工程 (27)

第二节虚拟制造 (30)

第三节快速成形法(RP) (35)

第四节精益生产(LP) (37)

第五节准时生产技术(JIT) (42)

第六节成组技术(GT) (47)

第七节全面质量管理(TQM) (49)

第三章技术系统 (58)

第一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58)

第二节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 (61)

第三节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CAAP) (67)

第四节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69)

第五节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 (75)

第四章管理系统 (78)

第一节PDM与企业信息集成 (78)

第二节管理信息系统(MIS) (83)

第三节什么是ERP (86)

第四节制造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计划(MRPⅡ) (91)

第五节决策支持系统(DSS) (96)

第六节办公自动化系统(OA) (101)

第七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103)

第八节客户关系管理(CRM) (105)

第九节供应链管理(SCM) (109)

第五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 (115)

第一节CAD/CAM系统概况 (115)

第二节我国CAD技术应用的状况与发展 (118)

第三节CAD/CAM系统规划的制定原则 (127)

第四节需求分析 (132)

第五节系统规划和实施步骤 (136)

第六节CAD/CAM系统选型的基本原则 (137)

第七节CAD/CAM应用软件的选型 (144)

第八节CAD/CAM运行环境的选型 (150)

第九节CAD/CAM系统选型方法与步骤 (153)

第十节CAM的选型与实施 (158)

第十一节配置中小企业的CAD/CAM系统 (160)

第十二节CAD/CAM系统的管理体制 (165)

第十三节培训 (168)

第十四节附录:企业“甩掉图板”后需要干什么 (173)

第六章CAPP系统 (178)

第一节CAPP的概念 (178)

第二节CAPP发展的背景 (178)

第三节CAPP软件的基本功能 (182)

第四节CAPP技术分析 (184)

第五节CAPP与企业信息集成 (189)

第六节CAPP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92)

第七节实施CAPP系统的步骤 (194)

第八节CAPP软件的应用现状 (195)

第九节CAPP系统的选型 (197)

第十节CAPP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201)

第七章PDM系统 (203)

第一节PDM的概念 (203)

第二节PDM发展的背景 (205)

第三节PDM软件的基本功能 (210)

第四节PDM与ERP (221)

第五节PDM与企业信息集成 (226)

第六节PDM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31)

第七节并行工程与企业级产品数据管理 (236)

第八节企业应用PDM的步骤 (238)

第九节PDM软件的应用现状 (240)

第十节企业需求分析 (244)

第十一节PDM系统的选型 (254)

第十二节PDM系统实施 (257)

第十三节PDM---富有挑战性的决策 (266)

第十四节产品数据管理(PDM)与企业信息集成 (270)

第八章ERP系统 (273)

第一节ERP概念及发展历史 (273)

第二节ERP的组成部分 (282)

第三节ERP系统的计划层次 (284)

第四节ERP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分析 (297)

第五节一把手原则 (307)

第六节筹备小组 (309)

第七节筹备监理 (314)

第八节理解ERP (324)

第九节管理科学化和管理基础工作 (337)

第十节前期工作的培训 (344)

第十一节常见的选型误区和问题 (345)

第十二节可行性分析 (347)

第十三节制定ERP的系统规划和目标 (350)

第十四节ERP软件业的当前和发展趋势 (354)

第十五节软件选型 (361)

第十六节选择软件的方法与步骤 (365)

第十七节ERP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 (368)

第十九节总体需求调查、总体解决方案和详细解决方案 (379)

第二十节原型测试 (388)

第二十一节实战性模拟运行 (396)

第二十二节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 (397)

第二十三节切换推广与追求尽善尽美 (399)

第二十四节注意事项 (400)

第二十五节评价体系 (404)

第二十六节评审方法 (412)

第二十七节项目实施成功的标志 (412)

第二十八节迎接ERP新纪元 (414)

第二十九节ERP软件商的全方位服务 (416)

第三十节企业商务电子化之路 (420)

第三十一节ERP的实施及成功应用 (422)

第三十二节面向二十一世纪的SUM/ERP系统 (423)

第三十三节梳理企业运作流程---Scala 供需链功能浅析 (426)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随着融合了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已步入信息化社会。物质、能源与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技术是当代人类最活跃的生产力,正在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进入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世界各国更加关注和重视未来的信息社会,发达国家借助掌握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本国产业结构重组,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1993年9月美国政府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通常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实质是高速信息网络。它是美国政府针对美国社会信息化发展而提出来的,具有21世纪的战略眼光,是重振美国经济、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之后,全球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高潮,日、英、法、德、加等国也纷纷提出各自的类似计划,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巴西、乌拉圭,也都加紧制订本国的信息化计划。

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兴起,给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的重组乃至整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并将导致产业结构及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加速信息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要求,已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四届正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整个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电子信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1993年国家启动了三金(金卡、金关、金桥)工程,1994年启动了金税工程,这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准备工程。以后,“金”字系列工程陆续出台,这些都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复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其主要任务和职责是:统筹协调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全国性经济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提出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等。1994年3月有关专家研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建立“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问题。之后,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召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高层次研讨会。1996年5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全国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国家信息化的方针、政策,组织制定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以及协调跨部门、跨地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重大信息工程项目。

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和竞争的焦点。所以,必须把握机遇,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显著提高国家信息化程度,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二节信息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一、信息

近50年来,科学界一直在对信息的定义进行积极的探索。(Information以前在我国译作“情报”,所以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搞信息的就是搞情报的,这种片面的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有关信息的定义很多,但由于其本身内涵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目前尚无一个令大家都接受的定义。如:

信息是使人们促进知识更新和认识事务的客观存在。

信息是维系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感知、表达并反映其属性和差异的状态和方式。

信息是指应用文字、数据或信号等形式通过一定的传递和处理,来表现各种相互联系的客观事务在运动变化中所具有特征性内容的总称。

信息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一种客观存在和能动过程。

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信息的某些特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将赋予信息新的含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信息”的概念,已经与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管理、信息论等含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总之,可以认为,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

1.信息的基本特征

1) 客观性信息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

2) 主观性对于信息和信息处理的任何研究与讨论,都离不开主体的目的或目标(即人们的目的或需求)。

3) 抽象性即二重性。必须区分信息的载体与内容,使信息有可能在不同的载体之间转化与传递。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往往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信息的载体(例如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或技术手段上,而忽略了信息的内容,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产生就源于对信息的抽象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4) 整体性即系统性。信息必须作为表达客观事物(或系统)的完整描述中的一环,脱离了全局,零碎的信息将毫无意义。

5) 时效性客观事物(或系统)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只有及时、新颖,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才有价值。

6) 层次性信息及其处理与客观事物(或系统)的层次密切相关,只有合理地确定层次,才能正确地确定信息需求的范围和信息的价值,并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

7) 不完全性信息与不确定性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客观事物的无限复杂与动态变化,决定了信息的无限性。故信息的完全性只能是相对的,而其不完全性则是绝对的。因此,我们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要能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以各种可能的方法,力图降低其不确定性,提供比较合理的信息服务与支持,避免僵化。

2. 信息的地位和作用

1) 信息是联系客观事物(或系统)各部分的纽带一个企业,正是通过其物流(原料、半成品、成品等)、能量流(水、电、汽、风等)和信息流(物流、能量流的量、质及控制信息等)三者的紧密联系,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信息是客观事物(或系统)的表征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正是通过其产品结构、产值产量、经营总额、利税总额等信息来体现的。

3) 信息是客观事物(或系统)管理与控制的依据及实现手段企业领导者正是通过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关信息,来判断目前生产、经营状态是否正常,从而作出有关调整的决策并加以实施,以便使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4)信息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与工具科学研究的成果,实验中的发明,技术上的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直接生产力是需要转化的,而转化的桥梁工具则是人们所要把握的信息和其他一些因素。

5)信息是经济发展的保证信息是很重要的资源,这一点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这也是“信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保证”这一论断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二、信息媒体

信息,通常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示。这些用来表示信息的物质载体就称为信息的表示媒体,或者简称为媒体。在工程实践中,可用的信息媒体种类很多。最常见的媒体包括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等等。一般来说,声音可以用来表示或携带可听信息,图像或文字可以用来表示或携带可见信息,数据则可以用来表示或携带可测信息。但是,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不管媒体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它们所表示和携带的都是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利用多种媒体综合协调地表示多种类型的信息,则称为多媒体信息。从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来看,单媒体的信息服务将逐渐转变为多媒体的信息服务,这是因为它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信息活动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信息活动的基本过程可以用图1-1-1来形象地加以说明。人的基本信息活动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与再生、信息使用等过程。图中所示的各种信息活动都是一目了然的,唯一需要说明的是信息再生。在这里,信息再生是表示在信息处理的基础上重新产生新的信息(一般是产生更深入更本质的信息,或产生用来指导实际行动的策略信息)的过程。这种信息是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是第二性的信息生成,因此称为信息的再生。

图1-1-1 基本信息活动

如果作进一步的分解,其中信息获取又包括信息感知、信息识别、信息提取等子过程;信息传递又可以包括信息变换、信息传输、信息交换等子过程;信息处理与再生也可以包括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再生等子过程;而信息使用则可以包含信息转换、信息显示、信息调控等子过程。

四、信息基础结构

信息基础结构是用以支持社会信息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技术设施(或称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为了保证这些活动和设施有效运转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信息基础设施系统模型如图1-2-1所示,它由感测系统、通信系统、智能系统和控制系统这四大要素所构成。其中,感测系统是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功能的延长,通信系统是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功能的延长,智能系统是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再生信息功能的延长,控制系统是人的效应器官使用信息功能的延长。

图1-1-2 信息基础设施系统模型

模型中的“四大要素”还可以进一步说明如下:

1. 感测系统包含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感测各种信息的传感设备(包括摄像机、拾音器、场强计等)、测量设备(各种各样的仪器仪表)等技术系统。

2. 通信系统包含能够传输和交换各种信息的传输系统和交换系统(如光纤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微波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系统、ATM交换系统等),以及覆盖指定服务面积的网络及网络组织体系等技术系统。

3. 智能系统包含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和针对各种目的对各种信息进行各种处理,并且在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再生新信息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再生系统,如各种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

4. 控制系统包含能够根据策略信息的指示相引导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对象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进行干预、调节和改变的各种执行系统,如各种各样的显示系统、伺服系统、调节系统和控制系统等。

但是,上述信息基础设施只是信息基础结构之中的技术设施。为了使这些技术设施能够有效地发挥实际作用,为人类提供好的信息服务,产生应有的实际效益,还必须具备一系列社会支持环境和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有:支持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转、生产、研究、开发以及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大量善于利用和喜爱利用信息服务的用户大军,保证信息基础设施有效运转和高质服务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文明道德规范等。

五、信息技术

最近二三十年是有史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各种高新技术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而且已经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最活跃的领域。信息技术是一间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构成的一间综合性高新技术,它是所有高新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它的发展是以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信息技术对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更快地发展。一般地讲,其他技术作用于能源和物质,而信息技术则改变人们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将会充分挖掘人类的智力资源,而且对包括能源和物质资源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将起到催化和倍增作用。

由于到目前为止信息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公认的定义,因此,对信息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而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所有手段的总和。

信息技术既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表示、检测、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技术,也包括有关信息的传递、变换、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由此可见,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其历史几乎和信息一样久远,因为只要有了信息就要使之发挥作用,不能发挥作用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而各种使信息发挥作用的技术不但现代有,古代有,就是远古时代也有。就信息的传递来说,它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它是用手势来进行的;在古代,它是用烽火台和驿站来进行的;而到了现代,它是用电话、电报、电视、传真、微波和通信卫星来进行的。三个时代的功能和效率虽然不可以同日而语,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尽

可能准确和迅速地传递信息。信息的传递技术如此,信息技术的其他组成部分也莫不如此。信息技术雏形虽然早已存在,但是真正作为一间技术被人们所重视,并系统地加以研究、开发和利用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和信息的发展状况几乎是一样的。在60年代以前,计算机技术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从60年代初期开始,计算机技术逐渐用于信息处理。70年代后,特别是进人90年代,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处理技术好像插上了强劲有力的翅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迅速发展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信息技术发展史。

六、信息化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并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课题。与此相应,有关未来信息社会的种种构想与预测也在不同的杂志刊物中出现,以不同的方式被公众所了解。

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

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

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 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

九十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信息化驱动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具体地说,信息化的任务十分广泛,涉及许多方面。

第一,在社会经济的各种活动中,例如在政府、企业、组织的决策管理与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信息和信息处理的作用大大提高,从而使会社会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第二,为了提供满足各种需求的信息资源、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各种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信息处理系统建设起来,并进入稳定、正常的运行,成为社会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组成部分。

第三,为支持信息系统的工作,遍及全社会的通信及其他有关的基础设施(如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中心、个人计算机等)得到全面发展,并且投入正常运行。

第四,为支持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相关的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发展,相应的设备制造产业也得到充分发展,为信息处理系统和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设备和技术保证。同时,它自己也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庞大的、新兴的产业部门,并且在从业人数和产值份额上均占相当的比例。

第五,与经济生活的变化相适应的法规、制度等经过一定时期的探索,已经逐步健全形成,并且走向完善,为全社会成员所了解和遵守。例如,关于信息产权的有关规则,关于通信安全与保密的有关规则等,特别是在政府与企业的各级管理中形成了有关信息的各种管理体制与管理办法。

第六,与各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至娱乐方式也形成了新的格局,相应的习惯、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也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总体而论,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社会各单位和全体公众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媒体(声音、数据、图像或影像)享用和相互传递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以提高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能力,提高各单位和个人的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人民文化教育与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一次提出信息化这个概念是在1976年。当时,人们还很难看出信息化的本质和它与自动化之间的区别。随着技术潜力的日益发挥,信息化的概念才慢慢地开始确定下来。在80年代中期和后期,随着连接、集成、网络、存取和友好界面等技术融合到一起,信息化的概念就越来越有力地得到了阐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它并对它发生了兴趣。但这只是第一步,人们要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理解为什么它与自动化不同,以及它深刻而全面的管理上的意义,还要假以时日。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经营得更好,但由于企业仍在行业思维方式下运行,所以其真正潜能尚未达到。目前,仍然是以行业经济模式而不是以信息经济模式的管理系统进行经营。还要更加强调这一点:企业尚未意识到他们的全部潜能。在信息经济中达到其潜能的企业,信息被认为是创造附加值和财富的源泉。若的确能做到这一点,则该企业的经营方式会与目前大为不同。主要在于人们所拥有的技术种类、他们使用这些技术的能力、他们被组织起来的灵活性以及他们适应问题而不是适应功能和任务的方式。

分布式网络和协同应用软件的出现使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结起来,有助于推动真正的信息经济的到来。网络为人们创造了新的体验,使之发现了处理事情的新方式,这导致人们不愿意在按照旧逻辑运行的企业中工作。因此,企业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吸引并留住最精明、最能干的人,这已成为变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网络成为一个推动因素是因为它影响了涉及其中的人。人们可以建立一个技术、软件齐全的网络,但这只是技术,它是无生命的。只有在把人也连接进去并使之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工作,才拥有了网络。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近15年来,世界各国的企业界都在致力于企业的信息化,世界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多元化。全球竞争加上信息化使世界各国从工业经济走向信息经济,摆脱工业化模式,探索信息化途径。先进国家在刚开始时都竭力抓信息化,抓电脑化,抓网络化,但生产效率并没有上去,实践证明抓信息化的同时,要抓管理的改革,要面向顾客,面向市场,创造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才能使企业持续向前发展。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变化,企业从金字塔结构,信息集中一点,中心人物决定一切的状态转向扁平化,不用过多的组织层次就可取得信息;在发展过程中给人以信息、培训、责任,形成团队。面向市场,实现开放策略;面向职工,实行合作政策。当然这种改革是痛苦的,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许多企业是被社会发展推着,被自身利益逼着跌跌撞撞地走向信息化之路的,但这又是必须的,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迈进的必经之路。

第四节企业竞争与企业信息化

一、企业竞争

大体上讲,企业间的竞争应当包括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品种竞争、服务竞争、市场竞争和信誉竞争等诸多方面。随着我们一边完成工业化进程,一边步入信息时代,这种种竞争的方面也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

1. 产品竞争

产品的核心任务本是围绕质量的,因为产品的质量是顾客量主要的需求的表现。有许多的企

业都打出了“以质量为本”的口号,虽然比起国外许多的知名公司晚了二三十年,但总还是让人感到欣慰的。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的进步和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质量应该逐渐不再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战场,因为完善的市场将不会容忍连质量关都达不到的企业存活下去。

所以产品竞争的中心就开始向产品开发转移。现在的商品淘汰得很快,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产品。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VCD和手机,产品的生命周期有着越来越短的趋势,这有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和人们开始喜欢追求时尚、喜欢接受新事物以及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等多方面的原因。那么,在现在的这种状况下,企业的盈利就不得不考虑借助于以快制胜的策略了。也就是说,从识别新产品需求、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到推向市场,所消耗的时间越短越好。当然,对于从收集客户对新产品的反馈信息到对新产品加以改进的过程也应遵循同样的原则。

对于汽车工业而言,从新型汽车概念的形成到向第一位顾客交货,通常需要6年到7年的时间。到80年代末,这个时间已经降到了5年,90年代中期降到了3年,现在有的已不到3年了。AT&T设计一种新电话,过去常常需要2年,而现在则只用l年。通用电气公司过去常在接到订单后3周才能向用户交付一种定制的工业用短路器箱,现在已经降到了3天。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更是如此。以计算机技术为例,目前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技术寿命大约只有l

年左右。

最大限度地缩短从新产品、新服务概念的产生到通过销售形成现金流的时间是特别重要的。说通俗一点,就是在对手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抢占市场。只要宣传策略对头,是肯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因为人们先人为主的思维习惯的作用很大。在竞争对手反应过来以后,凭借先行一步所积累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而在市场达到饱和,开始走向衰退期时,我们就可以抹抹嘴,一拍屁股从容撤出,留下其他企业在几乎无潜力可控的市场中你争我夺。我们的注意力可以放在新的市场上,就像现在的“步步高”所说所做的那样。

2. 价格竞争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一个是通过对生产、存储、运输、销售整个流程的严格控制以及对各项工艺的改进来达到节约成本从而降低价格的目的,这也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非常直观的效果。另一个是通过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价,对不同的地区或者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定价原则。

前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已经有许多企业在其运作的部分流程或全部流程应用了信息系统,以达到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目的。比较典型的信息系统像MRPII、JIT、ERP、CIMS等等,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它们对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像丰田汽车是由成百个供应商的数千个零部件组成的,供应商发送零件不仅要准时,而且要按照生产的先后顺序,而生产组合以几千种形式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供应商的信息系统能够及时掌握丰田公司每一分钟的生产计划。当部件使用时,丰田公司的信息系统会通知供应商发送下一批货,并指示研发产品的顺序。这样的装配生产线,产品作为库存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小时,于是便没有任何犯错误的余地,但这样也使得企业不得不在与供应商打交道时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价格竞争的第二个方面,其实在今天也是比较常见的,它就有点像小贩做买卖。有过“侃价”经验的人都明白,同样一个小贩,同样的商品,对不同的顾客一般会有不同的成交价。貌似简单的现象却包含着信息不对称的原理,可以看出价格竞争的确有其值得思考之处。很多行业已经在自觉不自觉之中进行着这方面的工作了。航空公司对订票进行持续的监控,不断调整席位的价格,控制优惠和出售;超级市场对商品销售情况进行不间断监控,采取类似措施提高滞销商品的销售,补充畅销商品。也有的商场尝试在一些货架上设置电子价格显示牌,这样就可以改变价格,而且在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一天改变几次,以争取获得最大利润。不管是商业、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完全可以成为其价格竞争手段中重要的一项。对不同的企业,其方式和程度可能会很不相同,寻求最适合自身的方式、搜集最详细的信息是每一个有心人应该去做的。

3. 品种竞争

品种竞争是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带来市场竞争的加剧。时至今日,还会有哪一大块市场被某一家企业所独占吗?现在看来,在比较完善的市场体制中不太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正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迫使企业无法安于单一产品的现状,所以要推出多种多样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产品的大众化已经逐渐向个性化转变,这也是由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所决定的,就像我国老百姓由当年清一色的中山装向今天多姿多彩的服饰打扮改变一样。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哪一种产品占有市场的比例及得上以前的“月仙”风扇、“雪花”冰箱、“永久”自行车和“北冰洋”汽水了虽然现在的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的开发上还是在市场的开拓上下的力气都比以前的企业要大得多。

市场竞争己经使任何一个企业都要面临在许多家企业的争夺中生存发展的情况,产品的多样化就是解决这种困境的一个办法。企业不仅要推出可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产品,也要把目光放在规模较小的消费群体上,不失时机地推出针对他们的产品。随着人们追求个性化的需求,相应的生产方式也由大规模单一产品向小规模多品种转化。在制造业领域,近年来流行着一种称为柔性生产的生产方方式,它借助于柔性制造系统来完成生产目的,这种系统的特征就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和制造即成为一个整体,能产生小批量的定制产品,其成本可以与以往只有在大批量生产时才能获得的成本相同。管理人员想生产一种新部件,不用改变机器,只要修改计算机程序就够了。有文章介绍,在国外,一种自动化工厂能生产10种基本型号和3000种可供选择样式的卡车。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柔性生产创造了条件,人们消费心态的变化向其提出了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可能你今天由于疏漏或者惰性的原因错失的市场,明天就被来自世界另一端的竞争者所抢占;可能今天还在为你推出的产品销路不旺而苦恼,明天就在地球的个角落发现了一个大的市场。话说到这里,禁不住要老调重弹:企业信息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生产向小规模多品种转化,就要求企业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快的反应速度,而这两点与信息化是密不可分的。此外,对于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尤其是对那些志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惟一的手段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如果缺少了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以及根本不具备小规模多品种生产的能力,进行品种竞争就自然无从谈起。新品种的推出当然要有的放矢,缺少了对市场深度和广度上的信息采集分析,就只能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直撞到头破血流也找不到出路。

4. 服务竞争

这些年来,服务对于企业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话说得朗朗上口。“销售就是服务”是经营者必须有的认识,而服务就得以“质”为重,并不以量取胜。如果对于销售的产品无法作完整的服务,就该考虑是不是应该把销售的范围缩小。把顾客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考虑周到的服务精神,是任何企业成功的不二法门。

妥善的服务是建立起企业与顾客之间强有力的纽带的基础。由于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服务顾客的方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通过网络对顾客进行几乎是全方位的服务。

网络上的服务是借助于新的媒体为顾客服务的新形式。网络的最基本特点就是“互动性”,这是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特点。前面曾提到了网络营销,它主要是单方向的,网络服务使顾客和企业都参与进来,把这种网络的“互动性”进行了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己经普遍认识到建立顾客纽带的重要性,信息网络就是帮助建立和巩固这种纽带的有力工具。网上的顾客服务过程伴随着顾客与产品接触的全过程,即售前、售中和售后服服务。顾客所需的网上服务内容包括获得产品与服务信息、解决问题、了解过程信息,并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和企业中负责服务的人进行接触。企业还须关注竞争对手为顾客服务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提高网上服务的质量,以确保在顾客服务方面的优势地位。实施网上顾客服务的较好入手点是回答顾客的常见问题。如果设计良好,企业可以帮助顾客解决相当一部分日常问题,既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又可以节省许多人力,

并且使企业在顾客心中的形象亲切了不少,说它是一举三得不为过。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这种便捷的方式使企业与顾客进行沟通。现在的网上通常都有讨论区,企业也可以仿效。通过设置讨论区,企业能够更清楚顾客的需求和对自己产品的态度,从而能做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5. 市场竞争

信息化浪潮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大概就是市场全球化的变化了。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如此之强,能够使某一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思想文化、社会环境、人们的消费倾向和自然灾害的发生等情况在瞬间就传递到另一个半球。随着信息流动的加快,在全球市场中的资金、资源和劳动力的流动也加快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将不得不面对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企业的竞争压力,当然,企业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契机将自己推向世界市场。如果要及时了解世界经济的新动态、让自己向外发展,不可能不借助于先进的信息工具。

信息技术应用最明显的莫过于金融市场。像股票市场,那种口头传递信息的方式早已彻底让位于计算机,使股票的交易速度大大加快,交易额大大增加。由于计算机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家中就可以随时关注股票行情,从而作出相应的措施。在资本市场,全天候的电子交易已经取代纸张票据的来来往往。交易速度加快了许多,也方便了许多。投资者能够迅速掌握有关的信息并从中捕捉投资机会。在劳动力市场,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传统的工、农行业中的企业将不再需要以往所需的那么多劳动力,而信息产业的发展,又要使很多的人力资本流向对信息设施的体力、脑力建设当中去。由于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智力资本愈加显得重要,现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智力资本的加盟。网络技术可以使人们无须作长途跋涉,坐在家中就可以对世界各处的项目发表自己的见解。至于商业,由于电子商务的推广,给商业企业带来的冲击就更是无须多讲了。

商家打开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广告宣传。报纸或电视上的广告费用是很大的,所以往往只有那些财大气粗的企业才做得起。而现在,出现了网络上的广告宣传,它无论是在宣传范围的广度还是在内容的深度方面,都具有传统广告不能比拟的优点。它的费用比较低廉,一般的小企业都能承受。而且,当用户有需求,在网上进行查询的时候,一般只能按照产品名称或服务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所以不会有因为公司名气大,它在网络上的广告效应就一定好的因果关系。这样就给了大、小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也再不会有那种产品好、名气小、卖不出去的现象出现了。

打开市场的第一步是对市场的研究,对市场的研究建立在对市场信息酌收集的基础上。借助于信息手段,无疑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变得更加全面更加真实了。尤其是借助于网络,企业可以免费获取大量对于商业活动十分有用的信息。比如,美国商务部在互联网上设立了一个电子公告,提供有关国际贸易的资料,其中700多份每日更新一次。该公告有20个专题,内容包括全球的最新经济动态、经济发展指数、金融动态等,它还提供分类商品清单。有了相关的市场信息,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开拓市场的决策。今天的时代,企业仅仅靠市场调研员去发一发问卷,做一做访谈是远远不够的。和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企业相比,这样的企业无疑是视听闭塞的。视听闭塞的企业如何与耳聪目明的企业进行竞争呢?

二、企业信息化要求管理变革和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带来的组织变革中,最常见的形式为自动化。这是信息技术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与效益方面的首先应用,如计算工资记录和付账登记、连接银行读取机和客户的存货记录、开发航空服务终端的全国网等。自动化就好似给机动车再配上一个更大的发动机。机构变革的更深层形式为过程的合理化,自动化经常暴露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使得现存的机构与处理显得复杂多余。过程的合理化便使得操作过程流水线化,消除了明显的瓶颈,提高了效率。但这主要是技术上的应用的问题,作为管理者更应该注意信息化给管理体制带来的变化。

任何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严密的内部管理。在一个企业里,管理渗透到全方位的

各项工作中,贯穿于生产、存储、运输和销售的全过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给各行业带来了一新的面貌。对于管理工作的变革和创新,是更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有力工具的保障。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变革的重点。管理信息化,从广义上说就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包括人员)进行全方位改造,重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因此,信息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技术运用和革新,而是更高层次上的全新管理革命。

旧式的管理过程,可能在原来的物质技术条件下是非常合理的,能够起到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帮助决策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它会与企业的物质流、信息流显得格格不入,往往会对提高效率、辅助决策起副作用,至少无法起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作用。很早以前,我们就曾把昂贵的计算机系统应用到令人不能容忍的旧式生产过程中,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值得称道,但旧式的生产过程本身的障碍使计算机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反而让有的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计算机那玩艺没啥用。”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我们所做的就应该围绕这个第一生产力。如果把技术比作是脚,管理所扮演的自然就是鞋的角色。没有鞋,脚哪里也不能去;脚长大了,却没有换大一些的鞋,脚也跑不快,而且还会挤出泡来。对企业的管理过程进行信息化再设计的过程,就是更换大一些的鞋的过程。以前,国外的信用卡服务公司要处理一项顾客投诉其信用卡账单出现错误的业务,需要进行大量的信件往来,经过40个环节,有时处理这种问题要花上数周的时间。随着管理信息化设计,顾客只要拨通电话800就可以被转到用计算机显示所有信用卡账单的人员那里,那么这一问题只需一个电话就能够得到解决了。随着对许多管理过程的重组,人们所需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都可以大为减少,并且令客户满意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对管理进行革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如果企业的规模和它的处理并使用信息的能力不成比例,不仅达不到它所应能达到的创造价值的上限,而且有时将是很危险的。因为那样意味着你可能对企业内部潜在的问题认识不到,对竞争对手可能发起的攻势不能保持警惕,更别说能及时地做出反应了。为什么国内一家2000人的企业不如国外一家200二人的企业创造的产值多?是因为管理上存在问题。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管理急待变革。管理上的变革不完成,企业信息化是谈不上的。对于管理上的改革,如果现在就有能力进行彻头彻尾的重组固然很好,但许多企业要一下子完成大幅度的资金投人和人员调整,可能困难很大。那么,不妨试着利用所能够掌握和使用的信息技术来对管理流程的某一个环节进行改善,同样也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固特异公司(Goodyear)是一家大型的世界性橡胶企业,它的轮胎厂从第三世界国家的橡胶种植园采购原料。它过去习惯于在原料运达以后才检验其质量。而这时质量常常千差万别:有些被退回,有些只能被用作低级产品的原料。这样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更会对生产造成影响。于是固特异公司决定在购货地点对原料进行质量检验,并利用一个环球网将检验结果传送给它的各家工厂。这种做法杜绝了不合格货品的装运,并使得工厂能够提前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改进,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他们的做法,来对自己的管理进行检查和改进,又有谁能保证自己的管理运作过程是无懈可击的呢?机遇总是属于有心人的。

作为领导者,做出变革的决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因为人总有因循守旧的惯性。企业管理方面的革新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有些人并不认为所进行的革新对于企业是有利的,那么,出于对企业负责的态度,他会站出来反对。这方面的阻力虽然不小,但大家都是出自为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的出发点,比较容易进行交流和沟通,一般对于孰对孰错是能够达成共识的。另一种阻力是来自人们担心由于变革而失去自身利益的心理。管理上的信息化变革,出于对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考虑,管理机构肯定要进行相应的变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层次结构,中层管理人员由于不再是基层工作与高层领导之间的关键纽带,在企业中的地位下降了;普通办公人员的优越性也大大降低,因为终端用户能将完整的信息传送到

高层管理者手边,后者可以直接读取信息。人们对现有体制投入得越多,他们反对变革的阻力就越大,因为他们担心失去现有的地位、收入、权势和福利等。这点也说明了为什么老年员工比年轻员工更加反对变革,年老的员工一般来说对现有的体制投入得更多,变革以后可能失去的也更多。另外,变革会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不只是企业的员工,连企业的领导者——变革的倡导者和指挥者,有时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进行学习一边进行改革,其中掺杂的风险性不言而喻。当面临这种情况时,对企业领导者的胆识和决策能力将是一次考验。这在以后的章节中也会谈及。

由于技术发展上的原因,引起了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活动上的变化,企业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中,应当表现出灵活多变、反映敏捷的特点,如果企业尚不具备这样的特点,那就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因为未来的竞争是全球化的,而国外的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于我们领先很多,我们应当末雨绸缪,更何况一些行业已经很明显地感觉到了国外企业的威胁。贝纳通(Benetton)公司是一家意大利的服装企业,它的品牌是世界知名品牌。服装客户有其特点,那就是在喜欢买什么和流行什么方面,他们的观点是不断变化的,因地域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生活背景的不同,彼此差异很大。贝纳通公司为了能够尽可能地迅速而完全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在其每一个商店都设有一台计算机与其遍及世界的通信神经系统相连接。在罗马附近的中央处理机使贝纳通公司能够不断调整生产和销售,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它经常将白布运到与顾客接近的仓库,当接到顾客订单后,立即运用计算机印染技术生产出顾客需要的颜色。这种做法在十年前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即便在今天,我国的服装行业也难望其项背。这种经营方式之所以能够做到反应敏捷,有其技术上的保证,更有其管理上的保证。如果像传统的那种等级森严的企业结构,经过层层的汇总、审核、上报,再组织生产,怎么能使客户在提出要求后一天之内拿到衣服?这种经营方式不是突发奇想得来的,而是由于技术的进步、竞争的加剧令企业做出的反应。整个世界都在变,我们怎么能不变?正如贝纳通公司对其在只有2l00位雇员的情况下,年收入20亿美元的骄人业绩做出的解释:“世界在变化,我们也在随着它变化。我喜欢它,期待着它!”

管理上的信息化,缩减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在信息的价值中,时间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时间掌握了别的竞争对手所没有掌握的信息,就等于掌握了主动,就有了先行一步的机会,而往往这先行一步与慢行一步的区别,就会带来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金山软件公司开发的WPS 中文字处理软件曾经风靡--时,但金山公司没有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的动向,没能及时推出换代新产品,被微软的中文Word字处理软件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在微软的产品已经占领了大片市场后,金山公司又斥巨资开发了WPS97,但市场反映相对冷淡。其实何止是企业,政府机关的管理流程也同样需要信息化的变革。

技术的发展使得管理机构和管理过程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这样才能发挥出技术所蕴含的生产力的作用。因为传统的等级制的企业结构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设计,使之具有灵活、高效、反应敏捷的特点。不是说这样就一定能在正在到来的企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屹立不倒,而是说不这样做就一定站不住脚。传统的等级制度是当初西方在工业化时代探索出的一种管理模式,它在工业化时代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不容否认的。但是现在它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对新的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不能指望等外国的企业结束了探索的过程以后再“坐享其成”。那个时候已经为时晚矣,即便我们的企业能够侥幸存活到那个时候,也已被挤压在狭小的空间里,连喘气都困难,又怎能翻身呢?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的企业也肩负着完成工业化和进行信息化改革的双重使命,照搬别人的经验不一定有效,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我们自己的摸索。弯路是一定要走的,但我们应该尽量地少走一点;任重而道远,但迟早都要出发,晚一步不如早一步。我国现行的企业模式是工业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形结构。其特点是以权力为中心和严格的等级制,劳动分工精细,职能部门众多,往往一个组织结构由许多的层次构成。在工业时代,这样的组织结构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专业化分工

是很有好处的。但它也有相当大的缺陷,就是各个部门之间往往在沟通和协作方面做得不够,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这是由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组织,其整体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会造成在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此外,层层的等级对于信息由下至上的传输有很强的阻碍作用,不仅影响了信息的时效性,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使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不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当然也就不能对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二还有,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员工发挥其创造性思维的空间,甚至会便员工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意识,从而使整个企业在灵活程度和创新精神方面裹足不前。这种缺陷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愈加明显。所以,企业信息化变革,首当其冲的是组织结构上的变革。不进行管理结构上的变革,企业是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竞争和发展的要求的。对于企业由等级化组织管理结构向信息化的新型组织管理结构的转变,我国的学者也有较长时间的思考。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潘承烈指出:“通讯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正改变着传统企业管理中的许多做法。比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继续沿用那种按职能分工、条块分割形成的金字塔形的层级结构,那就无法对外来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基于此,1993年出现了‘企业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原来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形成以任务或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专业人员的组合。而这种变革的技术基础便是信息网络在企业内部的普遍覆盖。”北大经济中心教授汪丁丁博士指出,企业管理中发生的横向革命是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下进行的。在微机技术、电子网络、互联网出现后,订货、交易、支付等均通过网络就可完成,没必要再保持原有的叠屋架梁的纵向复杂结构,从企业顶层到底层的信息收集、传输的成本的明显下降成为可能。

在刘吉、金吾伦等著的《千年警醒一一信息化与知识经济》中也有这样的观点:等级制度管理组织机构注定要被淘汰,关键是我们这个时代已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首先,以前需要人做的工作,现在由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来完成,所以中层管理人员几乎都不需要了。第二,信息时代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了,竞争加剧了,要求更多更快地传送信息或者说要求尽快地做出决策。等级制的垂直阶梯无法适应急剧的变化要求,更无法为企业员工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信息革命使组织管理转变为一种精致的、小型的自动化系统网络,这种网络通过改变自就业小组集成的安时管理,借助于完备的有效信息,使行为变得非常透明。

在信息化的形势下,企业不变革不行,但企业变革了也不一定会取得预想的效果,这可能就在于是否抓对了和抓好了变革的中心。我国许多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它们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与此密切相关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的变革,因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投资回报,甚至产生负效应。在目前看来,这是信息化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有许多的企业领导,习惯于注重技术环节,认为设备、厂房、技术这些都是实在的东西,把管理环节看作是虚的东西,这种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也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一种好大喜功的倾向。这种倾向固然会阻碍企业信息化的进展,此外,它还可能会造成对信息化过程中人们积极性的挫伤,这才是最让人担忧的。当然,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于管理进行的变革要适合自身的特点,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首先应当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是我们在信息化道路上能够走得踏实而坚定的保证。正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侯炳辉教授所指出的:“……企业信息化的环境主要是管理……所以与其说企业信息化是技术问题,倒不如说是管理问题。”“只有企业自己感到非建立信息系统不可时,企业信息化才有恒久的动力,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行为,而不是国家行为。”

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必须要管理好它的未来,当信息化铺天盖地地到来时,你作好去迎接它的准备了吗?

三、企业信息化要求技术的进步

关于技术上的进步,被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之父”的詹姆斯,边天曾经作过这样一段有趣的描述:“早期的电影就像搬上了荧屏的舞台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才形成今天能够快速编辑、

有特技效果、能通过视觉图像讲述故事的现代电影。同样,早期的电视也像是有屏幕的收音机。最初,不需要马拉的车看上去也像被设计成需要马拉的一样。收音机发明的先驱们也把收音机看成是‘无线电报’,从来没想到过广播;‘无纸办公室’也被看成是不用多少纸的老式办公室。”

关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他也有一番精辟而生动的评论:“到现在人们才清楚,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和微电子技术的企业与传统的企业是根本不同的。今天大多数企业赖以存在的时代己经不复存在。许多雇员和管理者已经成为一台废弃机器的齿轮。今天大多数经营管理者也同样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化空间和软件将会改变企业世界。那些成功的企业是它们所处时代的技术开发者。当技术发生深刻变化时,有些企业利用了这些变化,而有些企业却成了技术变化的牺牲品。如果按照企业在经营中运用技术的情况对它们进行排序,那么最好的企业与最差的企业之间的差别要比十年前大得多。原因就在于有些企业跟上了变化,而有些企业则没有。变化的速度越快,能够有效学习的企业和那些做不到这一点的企业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企业要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参与企业间的科技竞争,把生产和经营牢牢植根于科学技术的沃土之上,使企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永远充满活力。一般说来,技术进步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1. 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 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普遍缩短,由于更新换代的加快,企业也不得不重视产品的再开发;

3. 技术的进步可以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可以研制出更有效的生产工具应用于生产,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技术发展的迅猛速度,已经给企业的生产技术和企业战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国外的一些管理学者和战略学家如John Harris、Robert Shan等曾说:“与技术相关的问题几乎在每一个高层管理决策中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高层管理者是否有能力认真分析技术上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对整个企业战略重要性进行评价。”Susan Lewine和Michael Yalonitz在他们的《技术管理——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一文中说:“忽视技术的危害是极大的,那些不重视技术管理的企业迟早会发现它们的未来是由技术支配的。技术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高技术企业,其他企业也是一样。即使是低技术或服务行业的企业也要密切注视技术进步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现代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出竞争的科技性。技术的革新,从企业角度来讲,不一定非得全部由自己做,可以由别的企业或研究机构来完成,关键是如何去发掘对自己有用的新技术,并对其进行学习、吸收,最终目的是应用于企业当中。清华大学的侯炳辉教授在谈及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技术信息化时提到:“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步骤,应先下力气作技术信息化的工作,即想办法利用可以获取的技术来对产品、生产工艺、能耗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良,从而降低能耗,使生产工艺安排更合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含量”。

作为企业来讲,尤其是与信息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中的企业,在今天的这个时代,想提高并保持竞争力,怎么能不在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方面下功夫?在生产记忆芯片的最初时期,英特尔(Intel)公司取得了巨额利润,但伴随着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咄咄逼人的竞争,记忆芯片成为一种大众化产品,在80年代中期曾为此发生过激烈的价格大战。由于记忆芯片构造简单,很容易被复制,在单纯的价格竞争中,英特尔公司无法与环太平洋的芯片生产者抗衡。然而,从1991年到1995年,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盈利最高的企业之一,因为它设计出了386、486,发明了奔腾(Pentium)芯片,相对于记忆芯片,先进的处理芯片很难被仿造。英特尔公司投入巨资进行芯片的设计和革新,从而在芯片微型化方面领先于所有的制造商。386和486芯片的开发成功,使该公司占有了与IBM兼容的个人计算机微处理器市场的75%份额。以50亿美元的年销售收人作为支撑,该公司每年投入12亿美元用于厂房和设备,8亿美元用于研究和开发,从而保证有新的、更有力的产品源源地推出,便公司相对于那些“复制商”保持竞争的领先地位。无论其最新的处理芯片如何成功,他们还是在花费巨额资金来开发更好的替代产品,这对于信息化时代的

企业来讲,不能不说是一条有益的启示。

在企业技术的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对于技术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和对相关人员的认真培训都是必要的条件。对于技术的作用,不仅企业的领导者,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都应认识到其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商业价值,否则就成了为技术而技术,把发展技术的出发点给忘记了。因为现在有这样的趋势,技术变得越复杂,信息技术人员就越倾向于重点研究技术本身,却不考虑技术所能带来的巨大机会。而技术发展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企业如何运作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考虑。另外,有关信息技术含有许多相关培训需求的课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新的工具和技术不断涌现于信息技术领域。每一次新技术出现后,有的企业成功地把它投入使用,有的企业也试着这样去做了,但是却得到了彻底失败的结果。这方面的失败者比成功者要多得多,于是为了不丢面子,他们就说这种种导致失败的技术华而不实或者如何如何,而实际上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成功地将新技术应用于工作中去了。究其失败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于对人员培训的不足。如果对于新技术学习和掌握得不够,又怎么能很好地加以运用呢?

在中国,最先进的东西在大学和研究所,而国外,最先进的东西在企业。很多领域的科学家都声称,市场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他们所在领域技术的潜能。怎样解决好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是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我国,70%以上的专利成果锁在柜里无人问津,据有关部门介绍,我国这几年在省一级登记的技术成果每年有2万项,但真正能够批量生产、取得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的项目不超过20%,即只有大约4000项成果稍成"气候",而能够形成规模产业的则是微乎其微。这其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如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引进技术时缺乏科学论证、企业人员素质差等,但是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科研工作者都应当首先转变观念。科研工作者既要消除对于将自己成果转化的担心,也要消除对成果转化的误解,因为常有搞科研的专家,一提到将其成果转化,就会担心上当受骗;另有一些人潜意识里认为,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一旦与企业的盈利目的挂上了钩,就不能再称其为科技工作者了。所以他们往往宁可将其心血结晶束之高阁,也不愿担惊受怕,不属损害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的“纯粹性”。而另一方面,从企业领导的角度,他们往往也容易不重视科学技术,只关注于眼前利益,不注意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这种关系到企业长远利益的工作。所以,科技人员和企业领导双方都担负着转变观念的职责。企业与科研单位的有力结合将是互惠的。医药企业与前沿高科技企业一般都需要一个花费高额预算的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但大多数企业没有必要这样做,他们可能更应该将眼光放在对大学和研究所的相关研究的跟踪上。这样做,既可以为企业节约下大笔的科研经费,也暂时解决了我国企业相关科技人才匮乏带来的阻力;同时对于大学和研究所的技术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并可以对它们的研究提出一些关于在经济活动中、应用方向上的前景的建议。这样,能更好地保证科研成果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双方无疑都是有利的。

今天的技术正以前所末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也许在人们还没有很好地学会使用它们之前,就已变得过时了。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追赶,积极地去超越。事实证明,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劲有力的态势,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是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源泉,也是企业竞争之本吗?那么,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身处管理者地位的领导同志,更应该把握好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过程。

第五节企业信息化的主要范围

如何更好地促进当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本企业搞信息化的范围究竟是什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侯炳辉教授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广

泛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自动化控制、智能仪表、单板机的运用等等,凡是用到电子信息技术的都是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

第二层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最基础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第三层是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Intranet、Extranet、制造资源规划(MRPII)、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办公自动化(OA)等都是用来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的,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

本节将从信息化的方方面面进行透彻分析,使企业领导明确究竟信息化给传统的生产、销售、开发、财务管理等领域带来了什么样的革新,企业在制定信息战略上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考虑等问题。

一、营销管理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建立在庞大的物理销售网、遍布各地的销售代表和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的基础之上的。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将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人们将发现,在计算机网络商场中彼此间更容易接触,营销成本会更低廉,消费者也将会更满意。网络营销并非是要取代传统的营销,而是迎合信息科技的发展,来创新与重组营销方式。传统的营销组合由4P组成,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和地点(Place)。在互联网络的冲击下,传统的营销组合亦有了新的内容:产品/服务:适合在互联网络上销售的产品通常具有下述特性:具有高科技感或与电脑有关;以网络族为目标市场;市场需要涵盖较大的地理范围;不大容易设店贩卖的特殊商品;网络上销售的费用远低于其他的渠道;消费者经由网络上的信息,即可作出购买商品的决策。

价格:虽然网络交易的成本较为低廉,但因交易形式的多样化,价格的弹性也大,企业应充分检视所有渠道的价格结构后,再设计合理的线上交易价格。而且,由于不许零售商的介入,零售价格易于在各地统一,企业也容易随时改变价格体系。

促销:线上促销除了可以为公司做广告外,同时也是发掘潜在顾客的最佳通道。但因为线上促销基本上是被动的,因此如何吸引消费者上线,并且能够提供具有价值诱因的商品信息,对于企业将是一大挑战。通过创造新鲜感,挑动上网者的好奇性,广告主吸引顾客注意力、搜集顾客资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现在网络上出现的有奖竞猜、有奖问答、有奖注册等比比皆是。

渠道:线上交易的产生对于企业现有渠道结构将是一大挑战,互联网络直通消费者,将商品直接展示在顾客面前,回答顾客疑问,并接受顾客订单。这种直接互动与超越时空的电子购物,无疑是营销渠道的革命。

网络营销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营销的4C(Consumers' Wants and Needs,Cost to Satisfy ,Convenience to Buy,Communication):消费者的需求及欲望可以随时了解,消费者获取满足的成本相对低廉,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地采购,与消费者的沟通易于实现。

企业上网,开展电子商务,国外已经较为普遍了,国内也炒得很凶,但网络营销不是万能的,电子商务在中国也还没有真正实现的基础。究其原因,关键是中国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网络时代:网上中文信息不丰富是所有上网者的怨言,普通老百姓连信用卡都还不用,更别说电子货币了。但是网络族正在迅速壮大,金融业也在积极推行电子商务的可行性。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金融、外贸、民航等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各类企业从现在开始就可以进行自己实现网络营销的长远规划,实现的第一步是企业上网,青岛双星出口额的大幅增加就是通过互联网与国外的客户搭钩而实现的。

对于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存在不便的企业来说,网络时代的营销方式则给他们订了一剂强心针。比如化工产品,传统营销方式主要有两种:业务员跑腿和洽谈会或展览会。现在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的产品特性放在网上,有心的用户只要在搜索引擎上输人关键词,该化工企业的相关

信息就会跃然屏幕上。

另外,企业通过建立内部的顾客信息系统,并与网络相连接,则可以代替以前的顾客卡片或顾客档案,并及时进行更新,也便于随时跟踪顾客和对顾客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二、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首先建立好一个生产系统,其次要运行好这个管理系统,前者是长远性决策的问题,后者是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图2.2.1详细地列出了生产管理的任务。

图1-5-1 生产管理的任务内容(取自《企业管理学》)

生产系统的结构化要素和非结构化要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要素:

即:生产过程、生产能力、生产库存、生产质量和生产人员,即通常所说的生产中的PCIQW。生产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进行这五大要素的决策。从生产系统的结构类型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显著的不同,对于制造业生产管理的工艺矩阵(PPM),读者大都有详细的了解,这里简单提出服务业的生产特点:服务业的生产过程需用户直接介人;服务业的生产过程没有产成品库存;服务业的生产过程没有可集中性;服务业的生产过程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根据服务业的特点,将介绍的内容适当地应用到服务业的生产中去。

从生产战略的角度分析,当生产管理者把生产战略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并赢得了一定竞争优势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实现世界级制造系统。其特点有三:

是本行业中,至少是某一方面最强有力的竞争者,能比其他对手具有更迅速的增长和更丰厚的利润;

其产品无论在性能、功能或竞争优势、可信赖程度等方面都具有一流水平,并能够对市场作出最灵敏、有效的反映;

能够吸引、保持并造就本行业中最杰出的人员,因此能够吸收、应用并创造新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乃至观念、思想。

实现世界级制造系统有两个现实的选择:准时生产制(JIT)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这两种方式在质量、成本、刚性、交货、弹性以及创新等方面都有上乘表现,甚至突破了原有系统功能悖论关系的约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其基本思路是,致力于全部工厂业务的计算机化,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制造,以及通过计算机生产计划制定系统完成生产与市场、库存、财务、质量、设备管理等方面的统筹与协调,使整个工厂,甚至全部企业的管理都能得到计算机的支持。在其后的十年左右时间,CIMS对企业各单元技术和各种

MIS的集成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以后,各工业发达国家先后都对CIMS的发展给予了很大关注,如美国、欧共体、德国、日本等纷纷制订长期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其在企业中的应用。

我国在80年代中期就制定了CIMS发展计划,1989年开始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到1998年初,列人CIMS计划的应用示范工程企业已达67家,在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40家左右。除此之外,国内一些企业也在主动引人CIMS,这类企业的数量大约为示范企业的5倍左右。

从生产能力的计划与控制角度分析,线性规划与网络计划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其技术含量及实现的效率,而且实际生产的调度与控制也变得全面和高效。制造资源计划(MRPII)则综合了企业生产系统的内部资源要素,如构成生产能力的设备、人员、动力、能源等,以及生产系统的非结构化要素与相应管理体制,同时还有市场资源、财政资源、技术资源,对生产系统及其经营活动建立了一种模型,从而把企业的制造资源和经营任务需求进行平衡,以保证任务的完成。MRPII一般是由计算机支持的计划系统,但更是一种管理思想与决策逻辑,一个动态的信息系统。

MRPII是从物料需求计划(MRP)发展而来的。MRP是6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提出的制定企业内部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加工计划的方法,目的是保证企业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需要的物料。最初应用MRP的主要是电子、机械等生产装配型产业的企业,后来在医药、化工、卷烟、食品及化妆品等流程型企业也开始应用,现已成为世界普遍采用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辅助计划模式。70年代中期以后,MRP的功能不断发展完善,企业的成本发生、经营规划、销售与生产规划也纳入到系统中来,这便产生了被称为现代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精华的制造资源计划(MRPII)。当前,国外又在MRPII的基础上,考虑离散型生产和流程型生产的不同特点,把质量、设施维护、过程控制、数据采集和电子通信等结合起来,实现更广泛的管理信息集成,即企业资源计划(ERP)。据了解,世界500强中的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了ERP系统。我国企业引人MRPII开始于80年代中期,目前约有上千家企业建立了自已的MRPII系统。近年来,国内一些行业的领头企业也开始了建设ERP的尝试。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则将给企业带来一个飞跃,MRPII,ERP、CIMS、CIMS等的应用无不包含着质量控制的因素。

另外,后面我们将专门讨论人力资源的管理,而对于生产人员的管理,在这里的论述又不同于后面的内容。广义上的生产人员就是全企业,甚至全社会从事生产性、创造性工作的人员,即常说的人力资源;从另一方面来看,企业虽然有人事、组织部门,但这些职能性部门往往远离真正的“人力资源”,而能够解决真正发生在基层的、最经常的人事问题,促进组织正常运行,提高人员生产率的往往是在生产一线的管理者。所以我们往往在生产管理的系统中包含生产人员管理的内容,这是与后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有所不同的。

这里生产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有效支持产品的竞争优势并努力达到运行的高效率。具体的任务包括:

生产任务的工作设计;生产系统的定编定员;生产人员的选拔利用;生产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生产人员绩效的评估等等。而引进完善的生产管理系统,则可以使这些任务的实现变得容易和高效。

三、产品开发

面向消费需求,开发具有经济潜力的产品,往往是企业资金投入的大头。最明显的莫过于信息产业,微软公司的工厂价值几何,大家心里都有数,但是微软的开发部门何等强大,恐怕任何企业都望尘莫及。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所能带来的效率优势都是非常显著的。从70年代、80年代的计算机庞然大物到现在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开发产生的巨大变化让人觉得恍若隔世。小到两三个人的广告公司(其产品大多是个人电脑上制作出来的),大到飞机制造厂(从一个螺丝到机身和机翼造型都充满了计算机设计的功劳),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完整版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 体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本文对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设计思路。对于如何按照"建设有效益信息化"的要求,正确引导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指标比较效益效能 能否围绕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一目标,来设计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关系到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为此,需要设计专门的效能指标,以弥补原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对信息化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直线式理解带来的偏差。本文对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设计思路。 一、企业信息化的要素与范畴1.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 企业信息化是对信息现代化这一新的历史潮流的响应。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在于,继续解决改革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生产方式从工业粗放经济向信息集约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与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这场革命的生产力基础,是代表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革命,改革的范围从农村、城市,扩展到全球化。它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2.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从实践经验的初步概括中,我们将企业信息化归纳为以下定义: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

前言 目前《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由以下6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第2部分:办公自动化规范; 第3部分:电子交易规范; 第4部分:呼叫中心规范; 第5部分:CRM规范; 第6部分:SCM规范。 本部分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本部分要紧起草人: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给出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下简称 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治理、实施治理的差不多要求和方法、适用于企业ERP产品与服务选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不着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确达成协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6-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18491-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功能规模测量第1部分:概念定义 GB/T 18492-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不 GB/T 18493-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 SJ 20778-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软件开发与文档编制 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 3 定义 本标准采纳下列定义 3.1 验收 acceptance 需方授权代表一项活动,通过该活动,需方同意履行合同的部分或全部的软件产品的所有权。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战略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战略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战略 中国管理传播网作者:刘德三来自:中国商报阅读:372时间:2003-12-15推荐: 企业的信息化首先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考虑,必须依据企业的经营、营销竞争战略考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制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必须根据企业制定的长远战略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选择最适合自己企业的技术战略和实施战略和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抉择。 每个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面临的都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而信息化正在以破竹之势推动着传统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手段和自动化程度,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企业迅速摆脱落后工艺和技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跳跃式发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 什么最重要 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企业的战略和赢利能力,即商业模式和能运用这种模式与时俱进的企业决策者。专家指出:战略和商业模式是两个能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工具,想要长期创造价值的企业都需要。 商业模式是企业在目前经营环境下赖以赢利的逻辑,商业模式包括企业同所有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各方提出的价值建议,为了兑现建议和利用所获得的回报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它是每一个企业经营组织中的最基本的元素构成。而战略则包括公司在产业中、在行业中的长期目标、战略定位,建立一个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能持续赢利的框架。但是,对企业自身商业模式的了解和掌握并不能取代企业的战略。战略突出的是企业独特的个性(特色),是别人所没有的,它是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得持续成功,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说企业的战略是企业的灵魂。 信息化目的何在 很多人会说“信息化是为了节约成本”,这样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因为信息化的投入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成本问题,而是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也就是为客户增加新的价值,而且可以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企业的战略是否与信息化战略相匹配、相协调,企业的战略有成本型、流程型、战略型,还有强调个性的差异型,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信息化就是为了节省成本。 实现企业的信息化不是目的,企业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和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新的平台,为提高企业综合运作能力,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有效支撑。更明确地说,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赢利能力,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如果说商业模式指导企业日常的经营运作,那么战略则告诉企业如何改变商业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捕捉新的商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赢利。企业的商业经营模式是企业赢利、创造业绩的工具,是各个企业十分关注的重点。而今天的投资者,尤其是高科技、高风险的投资者变得越来越成熟,风险投资商之所以关心商业模式,是因为他们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怎样才有利可图,又能预测风险并能规避风险的思考谋划之上的。投资商们需要清楚地了解掌握所投资的企业未来业绩如何。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赢利模式来考虑。 如何实现信息化 企业的信息化首先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考虑,必须依据企业的经营、营销竞争战略考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制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必须根据企业制定的长远战略

企业信息化的七个关键

企业信息化的七个关键 制定信息战略、机制和体制保证、诊断咨询、慎选合作伙伴、基础数据整理与挖掘、项目治理、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治理。 制定信息战略 IT不是万能的,没有IT是万万不能的。哪些IT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治理水平是有用的,哪些作用是有限的,这既是企业高层决策者在战略上需要思索的咨询题,也是在制定企业战略和企业信息战略时需要考虑的。 美国Kearney咨询公司曾对40家最成功的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觉:只有11%的公司没有企业战略打算,而70%的公司既有企业战略打算、又有企业信息系统打算,其余的公司至少有其中之一。关于成功的企业来讲,企业战略规划和企业信息战略规划几乎是同等重要的。美国Kmart公司在业绩不佳时,决定关闭其下属的几十家店铺,而列入裁员名单的第1个人确实是公司的CIO。尽管他为公司做出过专门大奉献,然而,因为企业信息战略的失误导致了企业业绩大幅度下滑,他便不得不为此承担责任。 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第一应当明确企业的任务、使命以及长远的进展目标。其次,要定义企业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关系,明确差不多的对待外部竞争势力的方法。例如:企业的资金从哪里获得,企业的客户是谁?合作伙伴是谁?另外,企业还应当明确实现以上目标的指导性原则、政策,能够起到统一各种意见的作用,成为企业内部众人作决策的指针。这也包括了企业专门的治理政策,资金政策,聘请职员的政策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和普及,新世纪企业战略的实现差不多离不开信息技术。美国治理战略专家、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曾经指出:一个企业所面临的差不多竞争势力有5种:来自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客户的竞价能力;来自于供应商的竞价能力;来自于潜在的竞争者;来自于替代商品。而信息技术正能够在企业与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竞争活动中能够发挥作用。正因为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的阻碍关系重大,因此企业应当有明确的信息战略。 企业信息战略能够以企业战略为基础来制定,也能够和企业战略的某些重要部分整合起来,或者完全与企业战略合为一体。这要按照具体的业务内容和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来确定。 和企业战略类似,企业信息战略也应当有其进展目标和远景,同时有对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近期的工作目标、信息部门的职责、企业的信息政策等。 为了做好企业的信息战略规划,企业应当由CIO负责,组织相应的人力,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细致的调查和深入的讨论。也能够先制定几个不同的方案,按照企业的进展目标和资源投入的打算,最终选出合适的方案。在此过程中,能够从方案所需要的成本、实现时刻、所需要的资源,以及参考行业内基准信息,考虑企业战略进展目标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确定并实施。

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一 个重要分项指标体系。这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为了从效能上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指导企业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经 过长时间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数十个方案的优长,提出了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企业信息化指标 体系。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综述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分项指标体系。这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为了从效能上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指导企业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经过长时间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数十个方案的优长,提出了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其中《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业经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印发全国试行。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为了正确和客观地评价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它从宏观上指导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微观上,使企业更准确地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的目的,制定正确的信息化战略,为企业信息化具体实施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也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状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 企业信息化指标的作用 ·评测信息化水平 ·咨询、校验 ·避免浪费和错误 ·为企业信息化保驾护航 ·规避风险 ·引导IT服务商的行为 ·为评级提供依据企业信息化指标的指导思想 ·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指标的指导思想 ·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符合中国国情 ·承认企业的特别的、个性化的信息化需求特点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 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系统 1.系统的定义及理解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三个方面理解: 1)系统由若干元素组成元素。 2)系统有一定的结构。 3)系统有一定的功能,特别是人造系统总有一定的目的性。 2.系统的思想 1)突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等级等级层次结构是复杂系统最合理的组织方式 3.系统的分类 1)按系统的复杂程度分类框架结构、钟表机构、控制装置、开放系统、低级有机体、动物、人社会文化系统、超越系统。底层三级是物理系统,中间三级是生物系统,高层三级是最复杂的人类社会及宇宙系统。 2)按系统的起源分类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人工物理系统、人工抽象系统和人 类活动系统) 3)按系统的抽象程序分类实体系统、概念系统、逻辑系统 4)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开放系统(指与其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或信息交 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与环境没有任何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4.系统的特性 1)系统的整体性 2)系统的目的性 3)系统的稳定性 4)系统的突变性 5)系统的自由组织性 6)系统的相似性 第二节信息 1.信息的定义 1)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 值。 2)信息与数据可看作原材料和成品的关系 2.信息的基本属性 1)事实性 2)扩散性 3)传输性 4)共享性 5)增值性

6)不完全性 7)等级性 8)滞后性 3.人进行信息处理的特点 1)人需要反馈 2)人需要一些多余的信息 3)人们需要信息的压缩 4)人们需要的口味各异 5)人需要非口语的信息输入 4.信息对管理的基础作用,可以由管理基本职能中信息的重要作用来说明 1)信息是制定计划的基本依据 2)信息是组织实施的保证 3)信息是调节控制的指示器 4)信息是激励职工的依据 5)信息是领导指挥的基础 6)信息是决策的关键因素 5.西蒙建立的决策过程的基本模型的三个阶段 1)情报阶段2)设计阶段3)抉择阶段 6.结构化决策的定义 结构化决策,是指建立在清楚的逻辑基础上的决策。 7.非结构化决定的定义 非结构决定是没有明确决策规则的决策。 8.各管理层的决策特点 1)高层管理(战略管理)指有关重大方向性问题的决策 2)中层管理(战术管理)指为了保证战略性决策所需要的人、财、物的准备而进 行的决策。 3)基层管理(作业管理)指为了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和效益而进行的决策。 第三节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的定义 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 2.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的了系统、它收集数据,并向管理人员提供信息,与管理人员道在整个企业中起着反馈控制作用。具体如下 1)数据的采集和输入:主要是识别、采集、校验 2)数据的传输:包括计算机系统内和系统外的传输,实质是数据通信。 3)信息的存储:介质、地点、时效,目前存储设备有纸、胶卷和计算机存储器。 4)信息的加工:查询、排序、归并、数学模型、人工智能 5)信息的维护:目的在于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安全、 6)信息的使用:系统输出结果应易读易懂,直观醒目。输出格式应尽量符合使用 者的习惯。 第四节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修改)

一、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这里介绍国家信息产业部制定得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共22项,如表9—1所示。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得计算方法如下. 1.信息化重视程度(分)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得地位:最高领导者就是一把手,得lOO 分:就是二把手得70分;就是三把手,得50分;就是部门领导得30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得级别设置: A: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CIO得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计算方法:若A为0分,则该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A+B得分为该要素得得分。

(3)信息化规划与预算得制定情况 A: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文得信息化规划,得0分。 B: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文得信息化预算,得0分。 计算方法:将A与B得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得得分相加除以3。 2.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信息化投入总额得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什、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技术人员发生得直接费用)、通信设备投入(通用设备、维护费用投入)。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近三年平均得本企业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0%)×100% 企业成立时间少于3年得,可以按照实际成立时间计算。 3.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计算机拥有量得计算口径为:能够正常运转得大中小型机以及服务器与工作站,并包括主频在75MHz(含)以上得PC机。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本企业拥有得能够正常运转得计算机总量/员工总数)×100 4、网络性能水平(分) 企业网络得出口带宽小于128K(含)得30分:在128K~512K(含)之间得50分:在512K~2M(含)之间得7O分;在2M~10M(含)之间得80分;在10M~100M(含)之间得90分;在100M以上得100分。 5.计算机联网率(%) 计算机联网率得统计口径与指标3相同。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接入内部网得计算机总量/本企业拥有得能够正常运转得计算机总量)×100% 6.信息采集得信息化手段覆盖率(%) 企业在进行政策法规、市场、销售、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6个领域得信息采集时,信息化手段占有重要位置得,每覆盖一个领域得16分;全部覆盖,得100分. 7.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 本指标计分方法: 如果没有建立基于Intranet/Extranet得企业网,得0分。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治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和必由之路,已为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挑选。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国一批国家重点企业和地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差不多或即将启动。 但是,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仍然是全新的课题,不管在规划依然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都存在不少疑虑和困惑。而一些it企业、问公司出于纯商业目的和竞争的需要,自觉、别自觉地误导企业,又进一步含糊了企业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及其效果的认识,使他们对究竟怎么规划和建设本企业的信息化更加茫然,或仓促上马招致失败,或迟疑别决贻误良机。所以,对一批差不多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用户企业来说,其当务之急是,在策略、战术上,借助外部的客观、中立、第三方的信息化问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咨询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本文从企业信息化项目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流程、需求动身,从怎么为用户企业提供客观、中立、第三方的问服务的角度提出企业信息化四个时期的八个策略咨询题与大伙儿讨论,供企业参考。 一是企业定位策略 虽然在企业制度、治理模式、技术工艺、行业属性、进展时期、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能够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从来别存在彻底相同的企业,所以也就没有能够彻底照抄照搬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高层决策机构首先应当借助外部的第三方信息化问机构,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治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境和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地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时期、力度和深度,才干既别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基础和条件,又能很好地服从服务于企业以后经营进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二是时机挑选策略 什么时候启动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战略上说固然是时别待我,但从战术上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如今”就上马信息化项目。时机的挑选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竞争的压力、信息技术的飞快进展、与供应商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关系、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需要等等,构成信息化的拉力和动力。而企业在体制、治理、观念、人员it素养、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预备或预备别充分都会成为信息化的阻力,推迟信息化启动的时刻。企业应当在第三方问顾咨询的帮助下,全面、客观地分析这两方面因素的消长变化,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打算地预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 三是全员培训策略 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问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一般职员就信息化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别同于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实施商对系统和终端用户进行的应用操作技能的培训。它别仅有助于尽快形成全体职员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职员参与度和积极性、制造性,减少障碍,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擦亮用户的双眼”,培养和提高企业治理层特别高层决策者对信息技术、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认识和推断力,以便正确地挑选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及其供应商、实施商,落低选型风险,防止决策失误。 四是招标选型策略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22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 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性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三、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可以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基本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基本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信息化重视度(分)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

得50分;是部门领导得30分。 (2) 首席信息官(CIO )职位的级别设置: a) 正式设置CIO 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 CIO 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计算方法:a)项得0分,则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将a)和b)的得分相加。 (3) 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a) 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得0分 b) 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分 计算方法:将a)和b)得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的得分相加除以3。 2.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 技术人员发生的直接费用、通讯设备、维护费用投入。本指标的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10050% 产投资比重 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近3年平均的本企业信? 企业成立时间少于3年的,可以按照实际成立时间计算。 3. 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计算机拥有量的计算口径为:能够正常运转的大、中、小型机以及服务器和工作站,并包括主频在75MHz (含)以上的PC 机。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100员工总数 运转的计算机总量 本企业拥有的能够正常?

企业信息化名词解释

企业信息化名词解释 作者:孔继利2005-11-16 09:55:16 阅读:1553 次 AM (Agile 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 指的是制造企业能够把握市场机遇,及时动态地重组生产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其它企业相比)向市场推出有利可图的、用户认可的、高质量的产品。以计算机网络将本地的、异地的,甚至异国的制造企业或制造资源(设备、产品设计或工艺规程)联成一个整体,为共同的目的,进行协调的努力。如果说,CIMS侧重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集成与信息交流,那么,敏捷制造则发展到企业之间的集成与信息交流。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的企业,被称为“Virtual Enterprise”有的中文文献上译为“虚拟企业”。 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 Line )非对称数字线 它利用变通的电话线路,理论上可提供高达34Mbs的传输速率,而且ADSL对现有电话线路不需进行改造,因此可以节省许多费用。这里的不对称,指不同方向数据传输速率不一样。 ASP(Appliance Service Provider)简称应用服务提供者 一般指通过网络给企业提供租赁式应用软件的服务商。企业只需支付少量成本就可通过这些应用软件进行数字化管理,并获得ASP专业人士的外部支援。一句话,ASP就是给企业提供"网上外脑"的服务。理论上的ASP商业模式是:在Internet上或者其它网络上出租企业核心应用程序的访问。目前国内外的ASP们大多都采用与客户面对面的推销方式,主要提供IT应用软件和网络解决方案,或租或卖,形式很灵活。 BIS(Business Intelligence System )商务智能系统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战略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战略 中国管理传播网作者:刘德三来自:中国商报阅读:372 时间:2003-12-15 推荐:海浪企业的信息化首先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考虑,必须依据企业的经营、营销竞争战略考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制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必须根据企业制定的长远战略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选择最适合自己企业的技术战略和实施战略和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抉择。 每个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面临的都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而信息化正在以破竹之势推动着传统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手段和自动化程度,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企业迅速摆脱落后工艺和技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跳跃式发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 什么最重要 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企业的战略和赢利能力,即商业模式和能运用这种模式与时俱进的企业决策者。专家指出:战略和商业模式是两个能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工具,想要长期创造价值的企业都需要。 商业模式是企业在目前经营环境下赖以赢利的逻辑,商业模式包括企业同所有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各方提出的价值建议,为了兑现建议和利用所获得的回报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它是每一个企业经营组织中的最基本的元素构成。而战略则包括公司在产业中、在行业中的长期目标、战略定位,建立一个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能持续赢利的框架。但是,对企业自身商业模式的了解和掌握并不能取代企业的战略。战略突出的是企业独特的个性(特色),是别人所没有的,它是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得持续成功,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说企业的战略是企业的灵魂。 信息化目的何在 很多人会说“信息化是为了节约成本”,这样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因为信息化的投入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成本问题,而是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也就是为客户增加新的价值,而且可以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企业的战略是否与信息化战略相匹配、相协调,企业的战略有成本型、流程型、战略型,还有强调个性的差异型,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信息化就是为了节省成本。 实现企业的信息化不是目的,企业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和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新的平台,为提高企业综合运作能力,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有效支撑。更明确地说,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赢利能力,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如果说商业模式指导企业日常的经营运作,那么战略则告诉企业如何改变商业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捕捉新的商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赢利。企业的商业经营模式是企业赢利、创造业绩的工具,是各个企业十分关注的重点。而今天的投资者,尤其是高科技、高风险的投资者变得越来越成熟,风险投资商之所以关心商业模式,是因为他们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怎样才有利可图,又能预测风险并能规避风险的思考谋划之上的。投资商们需要清楚地了解掌握所投资的企业未来业绩如何。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赢利模式来考虑。 如何实现信息化 企业的信息化首先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考虑,必须依据企业的经营、营销竞争战略考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制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必须根据企业制定的长远战略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选择最适合自己企业的技术战略和实施战略和策略。 经营环境在变化,市场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企业的战略策略、管理也要随之调整,战略策略的重大变化和重大调整要在ERP工程实施前进行。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处理既要慎重,又要果断,既要有快速反应,有预案可供选择,又要有坚强的组织保证,使问题尽早发现,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尽量减少影响,降低损失。

公司信息化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制度Microsoft Office

公司信息化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信息化系统的权限管理工作,明确系统用户权限的管理职责,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相关名词解释 信息化系统:公司ERP系统,炼钢生产管控系统、报表系统、在线质量判定系统、物资计量网、调度日报系统、能力计划系统、物资计量系统、热轧自动仓储、冷轧自动仓储、一卡通、OA、内网、文档管理、IT运行管理等系统。 权限:在信息化系统中用户所能够执行的操作及访问的数据。 第三条本制度的适用范围为公司各单位,其中派驻站、ERP权限变更按照其归属部门流程提报。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四条运营改善部作为信息化系统用户权限的归口 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各系统内用户权限的命名、审批、上报、配置、监控、删除、通知和培训等管理工作。负责《公司信息化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制度》的修订、培训、实施、检查。 第五条各相关部室和作业部负责指定本单位权限管理员和权限审批者参与权限管理工作,权限管理员负责本单位信息系统权限的收集、申请、下发、测试、反馈;权限审

批者负责本单位申请的系统权限进行审批把关,并对权限申请后形成的业务结果负责。 第六条系统用户负责本人权限测试、保管工作;负责权限密码泄密后的上报和密码更换工作;负责依据本人权限进行相应系统操作。 第三章系统用户权限管理 第七条用户权限的申请 业务部门根据实际业务,需要新建(变更)信息化系统用户的权限,由本部门权限管理员在公司IT运行管理系统中填报权限新增(变更)申请。 第八条用户权限的审批 信息系统用户权限新增(变更)申请在公司IT运行管理系统中由申请单位权限审批者进行审批。 第九条用户权限的系统实现 经公司IT运行管理系统申请的系统权限,由运营改善部权限管理员于收到权限申请后一个工作日内完成权限审批、配置、变更工作,对于审批通过的ERP权限申请,由运营改善部按照《R/3系统用户申请表》、《用户权限变更申请表》要求完成上报工作。 第十条用户权限的系统测试 申请单位权限管理员在接到权限配置完成的信息后,应及时通知相关用户,在两个工作日之内完成系统权限测试,存在问题的由权限管理员反馈运营改善部。申请单位权限管

信息化基础知识题库1-1-8

信息化基础知识题库 1-1-8

问题: [判断题]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是不允许商业银行动用的。 A.正确 B.错误 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不允许商业银行动用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可以允许商业银行动用

问题: [单选]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下原则不适当的是() A.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B.应该自上而下地规划和实现 C.应该支持企业各个管理层的需求 D.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支持整个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规模都比较大,这样大的系统应该是自上而下地规划,和自下而上地分步实现。这样,信息系统就可以按部就班地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建设,并照顾到企业的重点部门和资金投入的能力。

问题: [单选]关于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比较,以下论述不正确的是() A.办公手段不同 B.与公众沟通方式存在差异 C.业务流程一致 D.电子政务是政务活动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办公,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电子政务建设不是简单地将政府原有的职能和业务流程计算机化或网络化。由于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政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难度大大降低,使得政府在行为方式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优化重组成为现实。所以电子政务是一项重要的政府创新,是政务活动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导致政府结构的调整以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传统的政务办公以纸质文件或传统媒体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媒介,而电子政务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协同办公系统、Internet网站等交换、发布信息,办公手段和其与公众沟通的手段有了重大的变化,变得交互性更强、效率更高。 (广东11选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67757494.html,)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 录入人: cosoo 公布日期:2005-4-26 来自:转载/ 扫瞄140次 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动身,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形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进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形,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连续性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刻上连续,而且能够在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差不多指标 差不多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要紧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差不多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差不多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判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三、企业信息化差不多指标运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差不多指标能够依照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差不多进展状况。具体权重依照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差不多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差不多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差不多指标的运算方法如下: 1. 信息化重视度(分)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得50分;是部门领导得30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 a) 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 CIO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运算方法:a)项得0分,则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将a)和b)的得分相加。 (3)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形 a) 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得0分 b) 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分 运算方法:将a)和b)得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的得分相加除以3。 2.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答案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答案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系统维护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B) A.硬件设备维护 B.应用软件维护 C.代码维护 D.系统软件维护 2.属于系统安全保护技术的是(C) A.负荷分布技术 B.设备冗余技术 C.数据加密技术 D.系统重组技术 3.改正开发期间错误的过程是(C) A.完善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纠错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4.最难检测的程序错误是(C) A.语法错误 B.系统错误 C.逻辑错误 D.数据错误 5.使用不合理的或错误的数据进行系统测试的目的是保证系统的(B) A.正确性 B.可靠性 C.可理解性 D.可维护性 6.系统测试的步骤是(A) A.单元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B.系统测试、子系统测试、单元测试、验收测试 C.验收测试、系统测试、子系统测试、单元测试 D.单元测试、系统测试、子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7.系统设计报告应当作为新系统的(A) A.物理模型 B.逻辑模型 C.概念模型 D.参考模型 8.以下描述中符合“结构化设计”思想的是(A) A.系统模块分解要自顶向下逐步细化

B.系统模块分解要自底向上逐步抽象 C.对功能复杂的模块要尽量保持完整性 D.对功能简单的模块要尽量合并 9.对客户记录进行标记,符合条件的标为“T”,不符合条件的标为“F”,最适于采用的模块结构是(B) A.循环结构 B.选择结构 C.顺序结构 D.调用结构 10.模块的控制耦合是指(A) A.上下级模块之间传递控制信号 B.下级模块对上级模块传递控制信号 C.同级模块之间传递控制信号 D.上级模块对下级模块传递控制信号 11.“教师”实体和“课程”实体之间具有“讲授”关系;每位教师可以讲授1至4门课程,每门课程可由1至3位教师讲授;“教师”和“课程”之间的联系类型是(D) A.多对一 B.一对多 C.一对一 D.多对多 12.同时具有无逻辑含义和无法插入特点的代码类型是(C) A.表意码 B.成组码 C.顺序码 D.专用码 13.学生选课系统数据流程图中的“外部实体”可以是(D) A.学校、学生、教室 B.学生、课程、成绩 C.教师、职称、学生 D.学生、教师、教务处 14.数据流程图的两个显著特点是(D) A.逻辑性和继承性 B.可行性和抽象性 C.概括性和可行性 D.概括性和抽象性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战略 企业的信息化首先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考虑,必须依据企业的经营、营销竞争战略考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制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必须根据企业制定的长远战略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选择最适合自己企业的技术战略和实施战略和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抉择。 每个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面临的都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而信息化正在以破竹之势推动着传统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手段和自动化程度,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企业迅速摆脱落后工艺和技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跳跃式发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 什么最重要 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企业的战略和赢利能力,即商业模式和能运用这种模式与时俱进的企业决策者。专家指出:战略和商业模式是两个能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工具,想要长期创造价值的企业都需要。 商业模式是企业在目前经营环境下赖以赢利的逻辑,商业

模式包括企业同所有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各方提出的价值建议,为了兑现建议和利用所获得的回报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它是每一个企业经营组织中的最基本的元素构成。而战略则包括公司在产业中、在行业中的长期目标、战略定位,建立一个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能持续赢利的框架。但是,对企业自身商业模式的了解和掌握并不能取代企业的战略。战略突出的是企业独特的个性(特色),是别人所没有的,它是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得持续成功,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说企业的战略是企业的灵魂。 信息化目的何在 很多人会说“信息化是为了节约成本”,这样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因为信息化的投入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成本问题,而是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也就是为客户增加新的价值,而且可以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企业的战略是否与信息化战略相匹配、相协调,企业的战略有成本型、流程型、战略型,还有强调个性的差异型,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信息化就是为了节省成本。 实现企业的信息化不是目的,企业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和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新的平台,为提高企业综合运作能力,实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和意义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及意义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争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掌握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控制和有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 1.1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和采用企业重组理论建设,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得信息流动更为顺畅,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1.2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技术广泛而深人的应用。为此。要求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要求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逐渐摒弃旧的工作方式,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并按先进的规程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1.3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对外交流,创造更多的商机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Intranet和Extranet网络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在网上做广告,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环境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对外交流,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目前,信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技术得到大量采用,企业如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无法实现对外交流,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更好地介入国内外市场。 1.4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建立信息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包括硬件购置、软件购置或开发、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长远大计,它的效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战略效益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就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1)机构和业务流程的精简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2)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