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3.纪事本末,史书主要有两大体裁,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这两种体裁各有优势,缺点也很明显。前者往往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描述发生在同时期的事件时,很难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关联。后者虽然时间概念很强,但是很破碎。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

4. 《通典》书名,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北宋时就有刊本,以后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流传,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

5.《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全书一共62卷。《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师说》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6. 《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1]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2]。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3]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的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

7.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道光十二年(1832)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称为大梁本。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

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8.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古代汉族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常简称《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该书为兵家所重,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9.《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10.《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1.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2.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二、列举题

1.前四史的书名、作者、时期、卷数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130卷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东汉】班固的《汉书》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

2.唐朝八部纪传体正史

(1)《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

(1)孔子《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上起巴蜀二国的传说时代,下讫成汉政权灭亡共12卷,11万字。

《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12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元和郡县图志》42卷,唐李吉甫撰。

5.十通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6.《十七史商榷》100卷,清代考史学家王鸣盛撰。

《廿二史考异》100卷,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撰。

《廿二史札记》36卷,是清代学者赵翼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撰述的一部考订正史的论著。

《日知录》32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读书笔记

三、简述、论述题

1.司马迁或《史记》成就

司马迁成就

(1)文史:《史记》全书完成。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2)思想: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3)天文: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

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史记》的史学成就

(1)为纪传体的创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史记》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史记》中的史料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即:(a)父亲的遗稿,(b)国家藏书、档案,(c)游历察访所得的资料。

(3)《史记》具有进步的历史观。

①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重视探讨人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开创了以人为中心的记史方法。

②古今关系上:略古详今,注重近现代史研究,记事越古约略,越近越祥。

③重视经济问题的研究。

④敢于揭露残暴,歌颂人民起义。

(4)《史记》奠定了通史的规模,即时间上、地域上、内容上的汇通。

(5)开创了及专题的恢弘气象,奠定了中国史学的独立基础,规范了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创立了中国封建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在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一书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史书外,它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是传记文学的典范。它文笔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议论也十分精彩。

2.比较《史记》和《汉书》的异同

《史记》、《汉书》异同之我见

(1)相同点:

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书》的许多许多“纪”、“传”大都采用《史记》原文。班固不仅在体例编撰上注意师法《史记》,而且在思想上也一定程度上地继承了司马迁的求实精神,比较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倾向。和司马迁一样,班固在《汉书》中也对一些爱国英雄加以赞颂;其次,班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对西汉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昏庸,佞幸、外戚的横行霸道都有所批判。和《史记》一样,汉书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不同点: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纪传体史书,《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①体例方面,《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大量增添了一些新材料、新史实,极大地丰富了记事内容。其次,班固对《史记》的一些篇目和内容也作了调整。《汉书》还开辟了一些新领域,扩大了史学范围,也增补了《史记》的不足。

②思想上,和《史记》相比,《汉书》的局限性还是很大的。这是由于司马迁是一位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却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因此,《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样广泛、深刻、尖锐、彻底,它没有像《史记》那样热情赞颂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没有赞颂游侠、刺客、商人、医生等下层人物的品质和才能。相反,他从封建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游侠“不入于道德”,《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很浓。

③从文章风格而言,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司马迁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他的文章风格要比班固更丰富多彩,《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汉书》更高,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汉书》也有它的独到之处:班固写人叙事不以夸张场面见长,不像《史记》那样绘声绘色地

渲染气氛、描写情节,而是在一种娓娓而谈的过程中以简炼准确的笔调勾画人物,使各式各样的人物的心理神情也生动地闪现在读者眼前;

《汉书》的语言不像《史记》那么感情浓烈,气势雄放,但它简洁规范,韵味悠远,自有一种妙处。《史记》取材广泛,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语含真情,笔势雄健,显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具有“文人习气”,在写法上也是平实稳健,组织严谨,语言富丽典雅又很凝练,在描写的生动性方面比之《史记》相差甚远。

3.《资治通鉴》的成就

史学价值:

(1)建立了优良的考史方法。《四库总目》说:“修史之家,未有自撰一书,明所以去取之故者。有之实自光始”。《通鉴考异》成为我国第一部考史专著,达到“抉擿幽隐,较计毫厘”的程度。

(2)发展了编年体。《通鉴》对古之“编年”、“纪传”二体汲取其长,摒弃其短,在编写上基本是以正史“本纪”为经,以传为纬,将“志”之大端编入相当之年,又充分运用追叙、插叙及人物首出交代籍贯、世系等方法,合理地把“纪传”、“编年”荟萃为一编。

(3)《资治通鉴》独创了中国历史文献编篡学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充分体现了司马光通达宏博的文献观和方法论,其独树一帜的文献编纂方法,科学独到的编纂体例,求实考信的治史思想,为后世留下了不尽的启迪和借鉴.它通篇网罗繁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未,史家绝唱.是研究文学、文献学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文学成就:

文字精练质朴,熔铸文史于一炉。司马光之为史家,兼具才、学、识三长,《通鉴》在文字和结构上匠心独运,可谓玉壶之冰,珠丝之绳。对大量政治事件,尤其军事行动,不但记叙详备生动,而且渊源始末,首尾相衔。许多片断极具文采,脍炙人口,具有文学价值。

4.杜佑或通典的成就

(1)杜佑的成就

杜佑位极将相,历任朝廷各部官职,经历丰富;他平生嗜学,手不释卷;他治学目的在于“将施有政”,所以不重视术数,不尚章句,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得失,总结成败经验。在他任官期间,广泛收集有关材料,从代宗大历年间编写,到德宗贞元年间成书,历三十余年而成《通典》二百卷。就材料来源来看,唐以前主要是把各正史的“志”系统起来,魏晋以后的文集和其它数据,也被充分利用;唐朝的材料,取自实录、国史及政府档案等,内容更为丰富。

(2)《通典》的成就

①创建了史书编纂的新体制。自《史记》创“八书”记典章制度以来,许多“纪体传”史书,都列有书志一门,但基本上是断代为书,缺乏总括连贯。《通典》则综合历代史志,博采群书,分门别类,竟委穷源,从而收到会通的效果,为史书的编撰辟一新途。后来的“九通”都沿袭《通典》的体例而编成。

②发展了史书的自注之法。杜佑《通典》中的自注,可分五类:释音义、举古典、补史事、明互见、考史料,这些自注又称子注,不但可补正文的不足,而且指出了材料的出处,便于稽考。在史料考辨上十分严谨,对前史所载,从不轻信。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及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保存了古代珍贵史料。《通典》引书至少248种,前代“书”、“志”、诏令、奏章、史论,多所引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考唐一前之掌故者,兹编其渊海以。”后代的辑佚家们从《通典》辑出许多材料。

5.刘知己的成就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也是刘知己一生研究史学的结晶,对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

(1)他从历史编篡学的角度,对唐中叶以前的历史书的类别、源流和体例,都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

(2)他论述了史官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及严肃的著作态度。他认为编修史书是一项“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的庄严任务。因此,史家必须以一种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去从事这项工作。

(3)他很重视历史的社会教育作用。在史官建置一文中论述了设官修史的重要,他认为史书的作用,不仅仅是能“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更重要的是史书可以使活着的人“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4)他在详述历代史官建制沿革之后,对于唐代的设馆修史及大臣监修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5)刘知己对自班固以来盛行的以阴阳五行解释历史的迷信思想,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又曾指出历时具有发展的性质,没有一成不变的历史他的这些认识和主张,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求实精神:一是从史书的体裁、史书的体例和史书的语言三个方面,论述了史书的编纂必须“因俗”、“随时”,才能忠实地反映出历史面貌;二是贵直书,斥曲笔;三是信灾祥,重人事。

6.章学诚的成就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其史学思想及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他明确提出“六经皆史”的主张,这是颇具卓见的。章学诚把“六经”看作史,这就打破了对儒家经典的偶像崇拜,恢复其本来面目,从而扩大了史学范围,并提高了史学地位。

(2)他提出写史要有“史意”和“史德”的主张,认为,史家撰述历史,必须有明确的观点,不要讳饰自己的史观。在他看来,史学要“经世致用”,起到为现实服务的作用,所以修史要有明确的“史意”。

(3)他主张把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认为“撰述”乃是著作,要表达作者的观点,自成一家之言;“记注”则为纂辑,是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将撰述(或称著述)与记注加以区分,指出二者皆不可缺,同时又认为“撰述”的价值高于“记注”,这是章学诚可贵的见解。

(4)他提倡地方志的编撰。章学诚很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并撰写了几部省、州、县志。章学诚的贡献,首先在于确定了方志的性质。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提高方志在史学中的地位,阐明了方志的性质、内容、体例及编撰原则。

(5)集中反映了章学诚的学术造诣,是他在史学上成就杰出的代表作。书中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亦存在不少封建糟粕。他毕竟是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史学家,其“经世致用”的史学观点虽有一定进步意义,但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未超越旧史学的范畴。

7.子部文献价值

(1)子部的儒家类文献有独特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就是,在宋代以后,有很多的儒学思想家,没留下经典的注释,也没有留下他的文集,但是留下了大量的语录,这些语录大部分都保留在子部儒家的文献当中。所以我们研究宋代以后的思想,特别是像宋明理学,主要依据的文献是子部儒家类的文献。

(2)近代以来学术已经有了新的结构,我们移植了西方的学术分类和学科分类。在这个分类下面我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叫做中国哲学史,而中国哲学史研究特别要依据子部的文献。因为子部包含着儒、墨、名、法、道家、阴阳家、杂家,子部大量的文献都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的依据素材,子部的善本文献的整理和影印将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doc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 一、甲骨文卜辞的构成 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前辞(叙辞):记载占卜的时间和贞人 命辞(贞辞):记载占卜所问的内容 占辞:记载国王看了卜辞后的吉凶判断 验辞:记载验证的结果 二、八卦 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我国古代的一套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各卦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艮(g4n)代表山,巽(xM)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卦的代表符号由三爻演变而成。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一)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四)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坎为水 火-离离为火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 三、尚书真伪之辩 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瞭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四、尚书今古文之争 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新版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 (640)历史学基础(自命题)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主编,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史》(上下册) 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中国历史》共六卷,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英语复习经验。 ⑴单词:英语的单词基础一定要打好,如果单词过不了关,那你其他可以看懂吗??单词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就够了。也可以用app软件。但是这样就会导致玩手机(如果你自制力超强),单词的话到考前也不能停止的。我的单词并没有背好,导致英语后来只有60+,很难过… ⑵阅读:阅读分数很高,所以一定要注重,可以听木糖英语的名师讲解,或者木糖英语的课程,阅读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了自己的方法,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做题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如果初次做题还没有什么思路,那就可以多看看真题里面的答案解析考研英语很难,和四六级是完全不同的!大家肯定都听说过,所以阅读暑假就可以开始做了,真题反复摸索,自己安排好时间。 ⑶作文:谨记踏踏实实写作文,不要到头来依靠模板,模板自己可以整理出来,但也请高大上一点,语法什么不要错误。字体也要写的好看一点,一定有帮助的。 ⑷完型:不要看分值少,就不去理会,做题时可以放在最后做,也可以放在第一题去做,但一定要做,因为完型的做题套路其实并不深,只要做几年真题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的简单之处。 ⑸新题型:新题型今年超级简单,但是有时候会难,大家平时也要多加练习。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 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叫鸣; 灭亡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 足趾18 4、国老 ..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抄小路; 借着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快; 把.做成肉干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受苦于原因是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 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世界历史双学位招生简章 一、培养要求、目标 历史学本科双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报名条件: 1、在校2004级和2005级本科生(专科起点本科 除外),没有不及格课程且全部课程的GPA绩 点在2.0以上,学有余力者; 2、每人只能选修一个辅修或者双学位; 三、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如有疑问,请咨询62757444) 总学分:38学分,其中:

修满15学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世界历史辅修 一、培养要求、目标 历史学本科辅修课程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素养的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28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16或18学分 方案①中国古代史8学分 中国近代史4学分 中国现代史2学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学分 共16学分 方案②世界上古史3学分 世界中古史3学分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_宁波大学考研论坛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科目名称:中国历史文选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①名词解释 ②简答题 ③材料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中国历史文选》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只能是通过对字、词、语、句及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第一手文言史料的兴趣和能力,使之了解和掌握传世典籍的数量、性质及功用,以便在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中的文言史料。 三、考查范围 1、经部文献 ①《诗经·七月》 ②《尚书·牧誓》 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2、史部纪传类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汉书·武帝本纪》 ③《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④《宋书·谢灵运传论》 3、史部地理类 ①《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②《水经注·鲍邱水》 4、史部史评类 ①《史通·二体》 ②《文史通义·书教下》 5、史部政书类 ①《通志·总序》 ②《通典·田制》

6、史部编年类 ①《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 ②《续资治通鉴·宋太祖收兵权》 7、史部纪事本末类 ①《资治通鉴本末·安史之乱》 ②《宋史通鉴本末·王安石变法》 8、史部学案类 《明儒学案·凡例》 9、子部文献 ①《日知录·宋世风俗》 ②《廿二史劄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0、集部文献 ①《潜研堂文集·经世子集之名何昉》 ②《新史学·史学之界说》 四、参考教材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3版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中国历史文选上5

十三、《晋书》 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 《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内容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一、甲骨文 前言简述部分:定义: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为契文(刀刻 文字)。内容主要是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最初在河南安阳的殷都废墟中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文字形态,文字构型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 和假借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证明了汉字产生在此之前,并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商代。 填空重点: 1、甲骨总数在十五万片以上。 2、单个文字大约在五千左右,已被认知的尚不足两千字。 3、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4、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 5、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科院出版社)为总结性著作。 课外补充: 1 、1899 (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2、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3、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砚堂)。 4、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金文 前言概述部分: 定义: “金文”现代涵义有二,一是指商周(或含秦汉)时期刻铸在铜器上的整篇铭文文献,此义约始于清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一是指甲骨文之后的一种字体或书体,此义约始于 容庚的《金文编》。 填空重点: 1、金文内容多反映战争、社会动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4、金文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为古文字学研究和先秦史中周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诗经 前言概述部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删订。原本称《诗》经博士后,始称 ,汉武帝立五《诗经》,为儒家经典之一。

最新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一、名词解释 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本书是游记

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是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10、郑樵:字渔仲,宋代人,人称夹漈先生,撰《通志》《尔雅注》等书;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虫鱼草木各方面都有研究。

中国历史文选第一学期期末本科B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B) 政法系历史专业本科 一、列举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举出“四书五经” 2、举出《史记》三家注 3、举出《汉书》新创四志 4、举出《后汉书》新创列传七篇 5、举出两晋南北朝方志地理书三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古文尚书” 2.《史记》“三家注” 3.《汉书.艺文志》 4.《三国志注》 5.郦道元

三、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16分) 1.简述《三国志》对正统问题的处理方法? 2.《汉书》与《史记》相比较在体例和内容上有何继承、发展和创新?

四.翻译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2.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衰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候。 3.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于道最为高。

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1.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给上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并回答 ①焚书令中哪些书烧哪些书不烧? ②对违背法令的人如何处理?

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

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 范美忠 北大让我失望是一步步的,是随着自己看书的增多,眼界的扩大和对它了解的加深而最终彻底失望并放弃读研究生的想法的。首先让我失望的是本系的教授。应该说我第一次坐在教室里边听北大老师讲课,真的有种很异样的感觉,首先开一大堆书的书目让人觉得很新鲜,有否定了好多中学时当作绝对真理记住的结论,的确有些新鲜感。后来看书渐多,涉猎了一些西方史学的理论,比如兰克的客观主义学派,柯林伍德的新历史学派,布罗代尔和布洛赫的年鉴学派的理论等等,总之,西方的理论虽不完美(哪有完美的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不完美呢?),但就象西方人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一样新见迭出,,令人大开眼界。而我们那帮老师还在讲乾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死抱着制度史不放,毫无新意可言,既无独到的理论又缺乏趣味,所以他们的讲课就成了最好的催眠曲了,尤其是大一时我上朱龙华和张衍田先生的课是肯定要睡觉的,别误会我是一个混日子的学生,我泡图书馆看的书真不少。后来我看了《史记》和《剑桥中国史》和《万历十五年》这些书,则从实践上否定了他们的水平。因为他们写的书我是从来提不起兴趣看的。下面点评诸位先生,我在看历史书时一直为中国从古至今虚假的历史书写感到头痛,所以这里我也就不为尊者讳了。 中国先秦史,吴荣曾先生,他总是在校园里骑着一辆破烂的过时的加重自行车。应该承认,如果不以大师的标准衡量,他的学问还是扎实的,他是翦伯赞的学生。但问题不在这里,北大老师里面可能有三分之一是混混,但一般大学混混的比例可能是三分之二,所以比较而言,北大文科老师的功底还是扎实的,态度还是严谨的。但问题不在这里,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除了真实的史料之外,关键是看你如何去诠释它,要说功底的扎实的话,清代人谁比得过,可是所谓三大考史名著有什么价值?钱穆的〈国学大纲〉有何价值?先是他给我们讲封建社会始于何时的争论,当时倒也略具新鲜感,后来一想,够糟糕,中国传统的王朝史学固然乱七八糟,但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之说也根本不应该适用于中国社会,就是用封建社会来命名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一、字词解释 圩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圩,洼田四周的埂 礼容:礼制仪容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俎,置肉的几。豆,盛乾肉一类食物的器皿 要铚:古丧服,束于腰间的麻带。要通腰。又“要经”偻、伛、俯:表尊敬 当世:执政、当政料量平:(做人公正)非常公平。料,称量。 陵轹中国:欺压,干犯。中国,此指中原地区累世: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 崇丧遂哀:趋详之节:走路有节奏的样子 及齐平:平,和解参乘:陪乘和陪乘的人 方贿:土特产属文:擅长写文章领:兼任微(言绝):微妙,深渊 邉豆:礼乐,代指祭祀介胄:披甲戴盔稍:颇,甚事:量词,件 依违:模棱两可,不偏向一方同力:同心协力 罪责:深深自责,责备刻意:克制意欲

志流:志向放荡淫欲舆:参与 偏:偏爱效己:贡献一己之力 济功:成就功业遗尘:遗迹 不期:没有约定(未约定)清称:美誉 师资:,犹师生,师徒了了:聪明伶俐 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混混:同“滚滚”,滔滔不绝 正自:只是志存:思念,怀念延誉:传播美名陈结:叙述自己的心意,并与之结交 群下:下属明达君子:开明通达的君子 风声:名望,声望。声誉书迹:文字,文章书翰:书信,文书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略 折衡之臣:忠勇之臣。折衡:使敌战车后撤,制敌取胜 匡维:匡正维护删:选,节取 浅末:短浅,肤浅恒:平常,平庸之文 浑秽:污秽,污浊龟镜:借鉴往事 良以有焉:是在是有道理啊准:准则

英雄角力:起第:建造府第闲:熟悉蔑不胜: 以老其师:老,使〃〃〃疲劳折书:把书折起来 二、名词解释 史记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2、《史记》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 4、A《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裴骃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B《史记》的旧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此外,中华书局刊印《史记》点校本。 汉书 1、《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 2、《汉书》所记上起汉高祖,下终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共一百篇,其中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 3、《汉书》在体例上继承《史记》,但有所变更;在内容上继承袭入《史记》,但有所增加 4、十志不拘泥于断代 5、《史记》注本有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中国历史文选宋世风俗翻译 石大曲政编译

《宋史》上说,当官的忠诚和豪义的气概,到了五代的时候,都改变得差不多了;宋朝刚建立时,范质、王溥仍有遗憾。赵匡胤最褒奖韩通,挨下来就是卫融了,用来表达他的意愿。宋真宗、宋仁宗的时候,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众位贤能的人才,在朝廷倡导正直的言论,从此之后,朝廷内外的缙绅,知道用高尚的名节、正直而知耻崇尚对方,完全消除了五代的丑陋的风气。因此靖康之变时,有志之士奋发而起义为皇帝献身,面临危难也不屈服,所在的各地都有这样的人。等到宋朝灭亡,忠义有气节的人士互相指望扶持。啊!我看西汉哀帝和平帝可以被王莽所灭并定都东京,五代可以灭亡变为宋朝,就知道了世上没有不可以改变的风俗了。《周易》《剥》卦上多次说炼丹时,上面的火星灭了,那么又会在下面重燃。 皇帝统治人民的方法,不过就是抑制轻浮的举动,制止竞争的行为。宋朝自从仁宗在位以来四十多年,虽然任用的也许并非是人才,然而风俗纯朴,崇尚品性端正,谈论时代的人士,称这是君子之道发扬。等到了宋神宗统治时,王安石主持朝政,过分奖励谄媚的小人,排除不支持自己的人,邓绾、李定、舒亶、蹇序辰、王子韶这些奸险小人,一时得到提拔重用,而那些士大夫便迎合王安石这些人。钻营禄位的人,趁机抨击他人缺点。到了宋哲宗、宋徽宗时,朋党的祸乱大举窜起,国家的形势一天天变坏,国家的祸患就像已入膏肓的疾病,最终不可治理了。后代的人,只说“农田”、“水利”、“青苗”、“保甲”等法律是百姓的祸害,却不知道改变人心、变更官员的习性,是朝廷的祸患。祸害百姓的,可以在一天之内改变;而祸患朝廷的,历经数百年,它滔滔不绝的势头,一旦触发便不可回头了。李应中说,自从王安石被任用,使人心沉沦,至今自己还没有察觉;人只趋向法令条文而不明白义节,那么势力就会一天天孤立。——他可以说是懂得言论的人了。《诗经》说,“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意为不要教唆人做坏事)。使得仁宗庆历年间官员的风气完全改变而成为宋徽宗崇宁年间那样的,不是王安石教猿爬树的结果吗?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关于南开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列举如下,同学们可以参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古代史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博仁教育:近几年来,参加历史学考研统考的同学会发现,在历史学基础试卷上有的题目根本就没有见过,或者是在推荐的参考书上根本没有,很多同学都在抱怨,这个考试大纲也不管用了,要大纲有什么用,还不是有超纲的吗?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说,研究生考试以不再是小学生考试,学什么考什么,硕士研究生考试需要有一个比较广泛的阅读量,出现一些超纲的试题很正常,多读一些历史学方面的教材,对我们备考有很大的帮助,对以后写研究生论文也有益处。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读下面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更多信息可以联系QQ:4006262918 博仁2016年历史学考研经验交流会将于4月中旬举办,活动现场可以跟成功学姐学长取经,面对面交流:历史学考研笔记如何记、参考书如何看才有好效果、院校的备考情况如何、复试经验等

历史学考研复习(最全)

历史学考研复习(最全) (博仁教育:https://www.360docs.net/doc/d67885931.html,)(历史学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d67885931.html,) 打算参加2013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备战,在备考初期,很多同学都处于一个迷茫期,或者说处于一个不知道该如何复习的阶段,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的复习、不知道该如何看书?根据我们多年的辅导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备考2013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三门。 思想政治理论(上午8:30——11:30)满分100分 外国语(下午14:00——17:00)满分100分 历史学基础(上午8:30——11:30)满分30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初试为笔试。 二、历史学基础参考书 历史学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虽然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指定参考教材,现在考研市场上有很多历史学考研推荐参考教材,鱼龙混杂,让很多考生很难选择,如何选择一套权威的历史学基础参考教材成为备考的第一步。 博仁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并结合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历史学考研参考教材: 1、必备参考书:中国史: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史:书名作者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版南昌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这个念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的难以抑制,可能真的和大多数情况一样,我并没有过脑子,只是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想这样做。 得知录取的消息后,真是万分感概,太多的话想要诉说。 但是这里我主要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备考经验,考研这一路走来,收集考研信息着实不易,希望我的文字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个小指引,不要走太多无用的路。其实在刚考完之后就想写一篇经验贴,不过由于种种事情就给耽搁下来了,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把自己考研的历程写下来。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不过有时候又有一些懒散,人嘛总是复杂的,对于考研的想法我其实从刚刚大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刚刚进入大三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复习了,不过初期也只是了解一下具体的考研流程以及收集一些考研的资料,反正说到底就是没有特别着急,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考研备考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因为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容易产生疲惫和心理上的变化反而不好。 下面会是我的一些具体经验介绍和干货整理,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 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 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南昌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45)中国通史及历史文选 参考书: 中国通史纲要,白寿彝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关于英语复习。 我提一个建议,考研单词主要是用于阅读,所以知道意思即可,建议背单词书的同学不要死啃单词书,以“过单词”的方式背单词,每个单词记忆时间不要太长,不然很容易走神,效率也会很低,背诵单词应利用好零碎的时间,如吃饭之前半个小时,饭后半个小时,也可以穿插在复习专业课期间学累了的时候。 我大概早上会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背单词,考研单词大多数是不要求掌握拼写的,在阅读中见到能认出即可,所以速度可以快一点,多重复几遍。早上大概背一到两个单元,晚上睡觉之前再听一遍录音,第二天再迅速的复习一下,效果还不错。阅读还是要多读多看,一遍一遍地过。大家应该也都报了相应的辅导班,老师会有自己的节奏,跟着走就好。特别推荐大家可以多看一些课外的英语文章,了解下英语阅读的背景知识。作文从晚些开始就可以,多背范文,自己总结一些好的句子、模板,力争和别人不一样。作文部分还是要给予高度重视的,我身边有同学就是客观题做的特别好,但是大小作文分数特别低,导致总分比较低。 英语前期单词一定要抓紧,所以说我觉得听听网课也是可以的,但不是必须,如果时间紧的话,但是单词必须过关,根据你的记忆曲线滚动复习,可以作为每天零碎时间用,吃饭走路啥的,把时间利用起来。阅读从始至终不能丢,尤其到了后期,英语这个东西如果一放下,就很难拾起来,那之前的功夫就白花了,所以你可以不用每天拿出三四个小时,但是要每天不间断学习。 其次是阅读,我觉得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真的很好。他的真题解析部分会教一些阅读方法,英语我考的实在是差劲,所以说点教训吧。首先一定要打好基础,背单词,多背单词,我当时是没有坚持下来,到9月以后背单词特别少,所以就考的不好。我好朋友她六级考了三次才过,她给我说她背了有七八本单词书。所

中国古典文献介绍

中国历史文选与历史典籍 第四單元隋唐史學發展概述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學術界通常漢唐並稱或唐宋聯稱,被公認為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之隆盛時代,同時也是傳統史學重要的發展變革期。這一時期所取得的史學成就,對後世史學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值得認真學習瞭解與深入研究。 隋唐史學發展主要成就,如:第一,注重修史,確立官修史書之制。唐初即沿北齊之制,設史館,命宰相監修史書。唐貞觀三年太宗命把史館自秘書省著作局北魏始設秘書著作局,別置修史局。北齊改修史局為史館,移入禁中先隸門下省,後改隸中書省,使之成為獨立機構。太宗曾督促完成兩大修史工程:一是修前五朝史即梁、陳、齊、周、隋史;二是重修晉史。史稱自“貞觀以后,多以宰相監修國史,遂成故事也。”即最終確立宰相監修國史之制,對後代官修史書之制發展影響頗大。第二,史學批評理論趨於成熟。如劉知幾的《史通》,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批評理論專著,對唐代以前的古代史學進行了系統地分析與批判,作出了全面的總結,這對推動我國傳統史學的發展貢獻巨大後面再作介紹。故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說:“有了左丘明、司馬遷,才有了歷史,有了劉知幾,才有了史學。”第三,典制史的撰修。最早記載古代典章制度的是《尚書》。唐代学者劉秩曾編撰《政典》,專記古代以來的政治制度,初具典制體規模。杜佑繼之,编撰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制度通史《通典》,這對此後政書體文獻之編著頗具開創之功,對後世史學發展影響巨大後面專門介紹。唐代編纂的其他政書文獻還有《唐六典》、《唐律疏議》、《唐開元禮》等,皆為治唐史之基本參考文獻。 正史文獻簡介。正史是傳統史部文獻中最基本的一類文獻。如清修《四庫全書》史部文獻分類名目:1.正史,2.編年,3.紀事本末,4.別史,5.雜史,6.詔令奏議,7.傳記,8.史鈔,9.載記,10.時令,11.地理,12.職官,13.政書,14.目錄,15.史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正史,大綱也。唐劉知幾《史通》把《尚書》《春秋》及後之編年、紀傳體史書均視之為正史。《明史藝文志》把紀傳、編年二體並稱之為正史。至修《四庫全書》始正式把紀傳體史籍《史記》以下至《明史》24種史籍定列為正史,遂有二十四史之名。老一代史學家多讀正史並視之為史學研究的基本文獻。 政書文獻簡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政書類序云:志藝文者,有“故事”一類。其間祖宗創法,奕葉愼守者,為一朝之故事。後鑒前師,與時損益者,是為前代之故事。史家著錄,大抵前代事也。《隋志》載《漢武故事》,濫及稗官。《唐志》載《魏文貞故事》,橫牽家傳。循名誤列,義例殊乖不合理。今總核遺文,惟以國政朝章、六官所職者,入於斯類,以符《周官》故府之遺。至儀注、條格,舊皆別出。然均為成憲,義可同歸。惟我皇上制作日新,垂模冊府,業已恭登新笈,未可仍襲舊名。考錢溥《秘閣書目》有政書一類,謹據以標目,見綜括古今之義焉。今文獻學上所指政書,即是指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文獻。 政書文獻是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需要參考的一類基本文獻。傳世數量也較多。如《四庫全書》所著錄的共169部、存目112部。根據文獻內容與體例,可把政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通制體的。這以“十通”為代表。《通典》唐杜佑編著、《通志》南宋鄭樵編著。從文獻性質來說,《通志》實非政書而是一部紀傳體通史,《文獻通考》宋元之際馬端臨編著,並稱為“三通” 。清乾隆年間設三通館位於紫禁城內武英殿西,舊為國史館,敕修“三通”續編,成《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稱“續三通”。後再修《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習稱“清三通”。三通、續三通、清三通合稱“九通”。1921年劉錦藻編纂《清朝續文獻通考》,遂有“十通”之稱,併合刻出版。另一類是斷代體如會要、會典等。會要是

谭晓禹

谭晓禹 2011年考研即将要划上句号,13年考研备考周期又悄然而至。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大多数决定13考研的同学已然已经步入了13复习的规划中。对于历史学统考专业的复习相信很多同学在复习之初会有很多的疑问。究竟在首轮复习阶段同学们应该怎样进行复习和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下面就为大家一一揭开—— 今年是研考历史学基础全国统考第5年,从2007年开始,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中,历史学的考试科目由四门调整为三门,分别是外语、政治和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满分为300分)。历史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其中,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也会体现在以上各个部分之中。试卷的题型结构有四种,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以及简答题。史料分析题和简答题所占的分值偏大。历史学所涉及的专业科目比较多,考察目标各科的重点和各科之间的相联系知识点的综合考察。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在掌握每科内容的同时要进行综合的复习,进行适当的归纳和总结。 结合真题的特点制定复习计划 从08年的真题来看,题目的设置继续沿袭去年的命题思路,考查考生本科阶段所学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史料、基本技能等内容,而其目标依然是考纲中所规定的四项基本能力,即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史料解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根据新考纲的精神,选择题和名词解释依然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主要侧重考核历史上的

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现象、重要结论等内容。 由上述特点所决定,今年的历史学复习建议大家首先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通常来说,从三月到七月初是第一轮的通读参考书目的阶段。这一轮复习主要目的是熟悉教材,夯实基础,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有一个整体性的框架认识。尽量做好读书笔记,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知识点整理出来。第二轮的复习时间从七月到十月初,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大纲熟悉教材。在这一阶段,考生应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印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在教材中划出大纲中的知识点,吃透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内容,力争做到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定的认识。第三轮的复习时间从十月到离考前半个月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参照年历年真题和以前重点学校的历年真题,做好笔记,在这段时间内来消化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余下的半个月时间可以做几套模拟试题,进行查缺补漏,对不会的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并在这段时间内把大纲规定的历史知识点再过一遍。 参加辅导班: 是否需要参加辅导班,这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如果觉得历史学对于自己是一个弱项,而且对历史的把握没有宏观的认识,觉得很混乱,从而梳理不出一条历史主线,那么建议你报一个历史学的辅导班,辅导专家可以帮助你理顺历史的脉络,从而对历史有一上宏观和整体上的把握。并且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专家可以给予加强认识。 推荐参考书方面: 中国史: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李侃等著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作者: ————————————————————————————————日期: ?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