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

两汉的书法概况

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人咸阳至平帝元始五年(公元1年)为新莽所篡前的212年,是为前汉。自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共196年,是为后汉。两汉合共426年,除王莽篡汉18年,实为408年。这段不算短的历史,正是中国书法艺术意识充分唤醒、书法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秦王朝崩溃了,却给汉代留下隶体这个初生而未成熟的文字形式—种大可开掘大可创造的新形式。汉代人没有辜负这个形式,以时代人的气质和胸襟,创造了风格多样、气象万千的书法艺术。有人把严格意义的书法从汉代算起,也是基于汉代才有这种艺术追求的自觉,有其辉煌的成就。西汉以来,利用这个适于抒发情性的形式,创造了具有其时代特色的书法。隶体已是西汉广泛流行的字体,只是由于一种习惯心理,官书、重要文献,仍用篆书。其他场合都是用隶体了。隶体与篆体比较,更讲究运笔所产生的点画形式。因此,呈现了远非甲骨文、钟鼎文、小篆所具有的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前面我们已粗略地谈到,篆字的隶变,不仅使匀齐单一的笔画变成了带有波碟的隶笔,而且在结体上也有笔画的简化。从用笔到结体,有一套完整的程式,主笔长横的起笔有蚕头,行笔有波势,收笔有碟尾,圆转变成了方折。点如楔,竖如柱,篆体中左右对称之笔,在隶体左边变成了随势而出的斜弧,右边变成了随势下压后又提收的雁尾。就整个体势而言,也由长方变成了正方,甚至扁方,整个结体中宫笔画紧结,而后向左右舒展。

在“诸侯争长,简檄相传”的公务繁忙之际,为应急需,隶体快写,便形成了草书。这时的草书不像小篆那样,官方制定出规范的体式公之于众,而后大家效仿。它是时用文字急速草率的书写。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章草.后于那些非正式的草书。章草是草率之隶的规整化,或可说实际上是隶体的草写。因此它既有随意的用笔,又保留了隶意的某些笔势。“今草”则又是篆隶简帛等书体草率的书写。在篆隶放笔书写而不过分潦草之时,便有了行书。人们常说,“行书介于真草之间,近于真者谓之真行,近于草则为行草”。这并不错,但这是用真书出现后的眼光看问题。其实真书只能产生在草书出现以后,是借草书的用笔,综合隶体的规整形式而成的字体。(实际上简牍书中的篆隶便写,就是一种“行书”)。汉时有八分、隶、章草、今草,唯独没有成熟的正行书,就说明这一点。早期正楷字如《爨宝子》等,撇捺多带隶势也可证明这点。

汉代居延简和一些瓦当上已出现了近乎正体的结体和用笔,但都还不是自觉的正体意识的产物,而是隶体的行草化。它们是正体创造的基础,但还不能把它们看成正体,因为它们还不具备正体的点画用笔。

西汉不重立碑,公文多书于简犊、增帛。(来源书法屋:https://www.360docs.net/doc/d67939611.html,)从长沙出土的《老子》甲本和乙本看,用笔全是隶意。甲本笔画参差,结字或纵或横,自由随意,仪态万方,有行无列,字距疏朗,行气连贯;乙本字迹方正,较前者工整。西汉少量的刻石文字,如《祝其卿坟坛刻石》等,多为小篆,包括一些铜器铭文也基本上是小篆,但笔道方折,形势变扁,已明显不同于秦篆,可见与隶字体势的影响分不开。

东汉树碑立传之风特盛,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此时虽然字体定型,但书家各据情性,书法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风格。书家亲自书丹,十分自觉地讲求书写用笔。其中有茂密雄强、浑穆厚重者,如《部君开通褒斜道石刻》、《西狭颂》、《衡方碑》等;有方整劲挺、爽利峻峭者,如《张迁碑》、《鲜于

磺碑》、《子游残石》;也有瘦硬劲健、出规人矩者,如《熹平石经》、《礼器碑》、《孔宙碑》、《乙瑛碑》等;也有峭挺野奇、烂漫多姿者.如《石门颂》、《杨淮表记》。(侯镜昶先生《书学论集》、《东汉分书流派详述》对东汉分书作了十四大流派的分析,可为参考。)

汉代,印章凿刻也大为兴盛,有官印、私印、烙马印、吉语印、肖形印等,是书法艺术中又分离出的一种独特形式。

铜镜上的铭文、砖瓦上的文字、漆器上的款识,或配合装饰纹样,或依循载体形式,常出现不失字体基本结构的笔画增减。

纸张在此时发明。从现今发现的居延笔看,制作已十分精良。从书写文字的大小看,已出现“大者一字径丈,小者方寸千言”者。已有专门的书法理论著述出现,反映了当时的书法状况、书学观点和书法美学思想。如果与秦和先秦比较,可以说,秦以前是篆书由象形到抽象、由粗朴到精整逐渐演变的时代。秦以后,隶体成熟,隶体又派生出章草、今草、正楷等。两汉时期汉字诸体基本完成,而且书法成就极高。所以,人们常把书法的历史从两汉算起,或把两汉看做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东汉概况

东汉的碑刻

刻石肇始于何时?何原因?证据!

一、碑刻的演变及形制碑

1.碑典型的碑,有碑额,在碑正上方,上面刻碑铭题署。“穿”在碑额上,或在碑额下面。碑之正面称为碑阳,背面称碑阴,两侧称碑侧。碑下有座,以起稳固作用,称为趺,趺多做长方形。汉碑较朴素,大多不加纹饰。

汉碑碑阳一般刻正文,记事颂德。碑阴一般列门生故吏姓名及出钱数目。碑阴写不下者,有写于碑侧的。

①古代本是竖立在墓圹前后或两边的大木,两碑之间有辘轳,引棺的绳索----“孛”绕在辘轳上,将棺柩徐徐下入圹中,后来将碑改为石质,上面书刻文字,为墓主积功颂德。

②立于宫室用途:用以测日影,以知季节时辰

③立于宗庙用途:用以系屠宰前的牲畜。

代表作品:《乙瑛》《礼器》《曹全》《张迁》《鲜于璜》《礼器》《孔庙》

2.墓志(墓:墓穴志:记号,)--------------墓碑

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只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

将墓主姓名,有的还附有爵里、卒葬年月、生平事迹及其他有关内容,写刻于砖、石(后世也有以木、瓷等为载体者)而设于圹中者。

代表作品:《郭季妃石椁(果音,指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3.摩崖

是指在天然崖岩上所刻的文字。章法与石面材质有关。

代表作品:《石门颂》《郙阁颂》《西峡颂》

4.石阙(阙:①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宫阙②神庙陵墓前树立的石雕)古代的一种建筑。

5.石经石经为官方所立,将儒家经典刻于石上,以为定本,让后儒晚学取正。

代表作品:《熹平石经》

6.杂类(1)画像石题字(题字,名词词性,为留纪念而写上的字)

(2)封门塞石题字、黄肠石题字

(3)石人石兽题字

(4)买地记、买地券(两种:①实际意义上作为买地证明的石刻②作为随葬的一种迷信品----墓券,幽契,向神灵买下敛地证明)、镇墓文(与买地券相类似,内容大致是为生人,死者祈求安宁的话)

二、碑刻的书法

(一)碑刻的隶书

隶书,别名“八分”,历来说法不一,但大抵可归类成三种:

①秦代王次仲以古书方广少波势,用“隶草做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认为这一书体得名于字的尺度。汉尺八分约为2cm,所以与出土实物尺寸

不符。

②汉隶演变“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这是以笔势横向背分

而得名。同意此种学说的人较多。

③北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文学·书札》中所录的一说,即“八分,蔡文姬

云:‘臣父割隶字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篆字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

此说非指具有波挑的典型汉隶,故去之不提。

碑刻的隶书是什么样的?符合典型隶书的用笔方法。

是谁刻的?如果他不是大书法家刻的,我们为什么还学它,学它哪里?

碑刻的隶书是用来干什么的?

当初碑刻书体为什么提倡用隶书?p138中下部分古今文经学之争,今文经学

胜利,所以......

纸的发明在书法方面有什么程度的推进作用?

今古文经学之争对隶书发展有何意义?

1. 用笔

(1)方笔圆笔

(2)逆入平出

(3)中实中虚

2.结体

(1)横平竖直

(2)整齐

3.章法

(1)行列整齐

(2)有行无列

(3)无行无列

(4)章法与书法的配合

(二)碑刻的篆书

此时以汉隶书写的碑刻盛行,有此汉篆着实可贵,但是仅是因为数量少和字迹

清晰而去颂扬,实在毫无意义。那么,是什么理由让这两个碑在当时甚至是现

在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呢?

篆书的碑刻在当时的存在对以后的书学者来说有什么意义?

《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少室石阙铭》《开母石阙铭》

研究碑额产生先来考察碑的起源,碑之名始见于周。《说文解字》解释为“碑,

坚实也"①.。是竖在地上的石头,吉时候的碑之功用,说法各不相同,大致有三种:(1)宫中之碑,是用以观测日影,辨别方向,识别时间的。《仪礼·聘礼》郑注:

“宫中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2)祠庙之碑,是祭祀时用来栓

牲口的。《礼记·祭义》“既入庙门,丽于碑。’’孔疏:“君牵牲入庙门,系著

于中庭碑也。’’(3)冢奠之碑,立于墓穴之旁,中间有空,空中穿绳,作为下棺

入穴之用。《释名·释典艺》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辘轳以绳被其上,

引之下棺也,最初的碑都是没有汉字的,以后触景生情,因情生义,情不自禁的在碑上刻文字,遂成今日所见之碑

三、东汉的砖文

1.模印砖文

2.干刻砖文

3.湿刻砖文

东汉的书学

一、许慎《说文解字》

二、崔瑗《草书势》

三、蔡邕的书学理论

四、赵壹《非草书》

汉代的书法家

1.曹喜字仲则,东汉扶风平陵人,汉章帝时为秘书郎。工于篆隶,尤擅长篆书。曾

见李斯笔势,悲叹不已,作《笔论》一卷,他师承李斯而又有所创新。其篆书有“悬针法”、“垂露法”,都为后世所重。

2.杜度东汉京兆杜陵人,字伯度,东汉大臣。一说原名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名讳,

改称杜度。善章草,很受章帝的重视,允许他以草书上事,因这种草书,能用之于章奏,故后世就叫它做“章草”。

章草,本始于西汉元帝时史游所作的“急就章”。从书法来说,章草达到艺术上的成熟,则是始于杜度。杜度的章草,古逸高深,时人呼之曰“圣字”。

3.崔瑗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早好孤学,善草书。曾做过济北相,著有《草书势》。他的草书,结字工巧不如他的老师杜度,但媚趣过之。时人呼之曰“草贤”。与杜度并称“崔杜”。

4.张芝

5.蔡邕

6.刘德升

7.师宜官

汉代的书法用具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摘要] 从艺术最终的目的来说,艺术本来就是人类自由心灵、人类创造力最完整、最伟大的表现。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书法的影响较大,其绘画技法延用了书法的书写形式。众多画家都在探索以书法入画的各种可能。为此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及书画的当代性何以创新、发展。 [关键词] 书画同源字的造型线条性笔墨 在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国绘画和书法应认真加以呵护和继承,并使其成熟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得以创新发展,以民族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千百年来,说者甚多,但大都语焉未祥。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论题是一个因时而异的概念,在书画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若执着已见,作出结论,就难免以偏概全,从而也就无法理清其间的关系和头绪了。 中国艺术审美形式,延续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中国山水画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发展了自然美,并给予艺术表现的结果,是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绘画其特殊材料和欣赏习惯,在用笔和表意上,同中国的书法和字的造型有很多相通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一、早期的汉字与绘画的关系 我们知道,绘画的前提是“应物象形”,也就是对具体物象的模拟;书法的前提则是可供书写的汉字,而汉字的结构原则乃是“六书”。“六书”以象形为首,次为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其实是用字的方法并不是构字的原则,而指事、形声、会意,实在也带来某种象形的成分。因此,论书法的起源,实际上就是文字的起源与绘画的关系密切,自无可怀疑。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之中,每有象形的符号,既是文字,又是图画,我们可以看一些象形文字是怎样组成的: 例如: 日,像已升起的太阳。 月,像上弦月形。 雨,像雨滴自天空而降之形。 山,像山峦起伏之形。 目,像眼睛之形。 口,像人口之形。 羊,像羊头、弯角、两目或耳形。 人,人的侧视形,像头臂身腿之形。 这些象形文字,足以说明画的结构跟书法是很有渊源的。而上古图画,如彩陶、岩画、青铜纹饰等等中,每有近乎符号的形象,即是图画,又是字。 二、中国画与书法用线性 前面说到字的组成是由大自然的一切物象形成的,那么推到魏晋以后,“书画同源”的命题将进入到画法等同于书法。 因为,这一段时期对于书法创作来说,不仅仅需要通过书写的诗文内容来说明问题而更需要通过点画的使转如轻重、疾徐、顿挫、提按等所谓“用笔”的节奏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书法鉴赏——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这种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其实,据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就有隶书萌芽。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但历史一般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可惜他没有书迹留下来。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西汉,鼎盛时期在东汉后期。 在隶书著名书法家中,程邈之后,最负重名的要算东汉末蔡邕。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赋,工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清代陈思说他“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美尽妙,独步古今”。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奉诏写定“六经”文字,书丹上石,刊刻于洛阳太学门外,世称这些刻石为《熹平石经》。石经用当时标准隶体书写,结体平整端庄,浑厚凝重,深受时人喜爱。当其建立之始,乘车来观览、摹写者日余千人,填塞街衢,足见其声誉之高。他的女儿蔡琰也是中国历史上博才多学的第一个有书法作品传世的女书家。其他如萧何、曹喜、师宜官、梁鹄等也是写隶书高手,可惜他们的书迹没有流传下来。 隶书书法,除民间流存下来的帛书、竹简外,汉代刻石,保存也较为集中。不过,西汉刻石,较为罕见,而且不少石刻仍是古隶,如《五风二年》刻石,《菜子侯》刻石,都略带篆书笔意。隶书成熟以后,在东汉碑刻中大放异彩。现存东汉刻石,以桓、灵之际为多,后世所谓“汉碑”,主要就是指这个时期的碑刻。为了便于介绍,把风格比较接近的归类如下: 清秀飘逸者:这类风格的为数最多,这主要因为字体纯熟首先要表现出一种秀丽俊俏。我们可以举《曹全碑》、《张景碑》为例。尤其《曹全碑》更为著名,此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原石现陈列于西安碑林。 端方工整者:这类风格以严整健稳见长,但从中透露着自然朴茂之质。我们举《衡方碑》、《封龙山颂》为例。《衡方碑》立于建宁元年,在山东汶上县。《封龙山颂》立于廷熹七年,是河北元氏县著名五碑之一。全碑隶书15行,每行26字。

书法作品格式大全

书法作品格式大全 1.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臵之横幅作品。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臵。 ⒉三开: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臵,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⒌条幅: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无论是否懂得书法都知道王羲之这位独特的书法家。在浩瀚书法海洋中,王羲之已经被众多书法立为了一座灯塔,被历代书法立为楷模,并且用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历代的书法名家。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有评论说:“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这里虽然打破了王羲之崇拜,但是仍然没能打破人们认识王羲之的格局。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是最好的?为什么王羲之的被认为是完美无瑕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有两个比较大的因素: 第一,唐太宗的推动作用。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以至于召集天下、宫廷中的书家临摹《兰亭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有推动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唐太宗的书法造诣不浅,他应该能够判断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唐太宗只是一个外因,主要的原因还是王羲之自己。 第二,王羲之的书法功底。历代的书法家已经把王羲之尊为“书圣”,因此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也就没有缺点可寻。因为定论认

为王羲之是完美的,王羲之是绝对的,王羲之是不可超越的。历代的书法家,包括后来的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翁刘成铁等等众多书法几乎都与王羲之的书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想原因主要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正统思想与中庸思想: 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书法的正统,王羲之之法也被书法届尊为正统之法,任何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是被成为叛逆的。但是违背王羲之的法则是不是都是坏的呢?有人说王羲之的法则到现在还有人在用,但是那些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已经不存在了。想想看,这种一出来就被唾弃的法则能够流传下来吗?当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正统之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一批书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王羲之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字体相当一段时间以欧体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欧阳询,也间接发展了王羲之。当欧阳询被尊为欧体的楷模,后来的欧体书法者也就以欧阳询为标准,因此也就永远无法超越欧阳询。而被欧阳询所临摹的王羲之,也就成为了更是高不可攀的巅峰。 王羲之的书法在书家看来是“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而且王羲之是“中庸之美”。这种标准被看作是书法的终极状态,这种思想很明显是受到了儒家学说的限制。当我们把王羲之等同于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王羲之已经成为了一个儒家思想在书法界的孔子,是不可动摇的圣人。而后的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书法家拿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当然也就无可比拟。怀素、张旭、王铎比起王羲之过于豪放,欧阳询比起王羲之过于呆滞等等之类的评论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儒家思想统治的中国封建社

中国文字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文字书法的发展史 (一)早期的文字 汉字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作品有《马王堆帛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四)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五)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智永(南朝-隋唐)是这一时期主要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其主要作品有:《千字文》。 (六)书学鼎盛的唐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书法绘画题款落款常识

书法绘画题款落款常识 一副较为成功的书法作品,笔法和字的结构是主要的。在行,草书中,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行、草书变化多端,丰富奇彩,意到笔随。一副得意之作,更是书写者苦心经营的结果。在这里我们谈到的章法是书法艺术欣赏的总体观。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各尽意态,气运流动,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的组成部分。当你站在这样一幅法不越于理,妙不超乎真的作品面前,真会让你陶醉神往。 书法作品有中堂、条幅、对联、横匾、手卷、横幅、扇面等多种幅式,这些幅式中有少字数,又有一手诗(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或一首词(卜算子、泌园春、天净沙等)不同字数的内容。怎样安排,怎样题款,怎样盖章,这些都是章法的内容。有的书法爱好者单个字已经写的不错了,临帖也有一定基础了,然而,一接触书法创作便束手无策了。还有一种情况,评选书法作品时,正文书写的水平还可以,一看题款,简直很草率,印章也不考究,于是落选了。这些弊病必须认真对待。 在临习古今书法作品的实践过程中,我将章法归纳为四十字总则。 一总则 浓淡、干湿、萦带、连绵、疏密、大小、长短、粗细、 远近、向背、虚实、顾盼、错落、肥瘦、首尾、起运、偃仰、起伏、款识、印章。 二题款 款识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占有相当主要位置,如对正文几十遍上百遍地琢磨,反复构图,而到题款时却草草收笔,形成虎头蛇尾,神气韵味会大为失色。由此可见,款识的好坏是不可忽视的。 (一)上款 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后,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如只是一张参加展览的作品,就没有必要题名字的上款。此称单款。上款所包括的内容: 姓名+ 称呼+ 谦辞 1、长辈: 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上款的题法一称某某同志,某某先生,某某方家,某某女士,某某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某某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某某翁。 书写者是少辈,对长辈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 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请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 如:玉楼先生清赏、治贤方家正笔。 2、同辈: 为同辈所书的作品,一般称某某同志,某某书友,某某仁兄,某 某同窗,某某大兄,某某贤弟,某某小妹,某某小弟,某某学友等。这里应注意,一般俗称不宜题款,如:某某大姐,某某二哥等。 在称呼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如: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书等。如:晓华书友惠存 . 永明贤弟雅属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王羲之 (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别名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国籍东晋民族汉族涨知识!他们是古代书法界的泰斗中国古代的十大圣人这些匠人伟大了整个艺术史!人物生平听语音入木三分主词条: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神龙兰亭》袒腹东床主词条: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

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王羲之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8]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

《汉字的书法艺术》阅读答案

《汉字的书法艺术》阅读答案 ①汉字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所谓“衣带当风”,非线而何?所谓白描手法,又非线而何?中国传统画不以形取胜,而以意取胜;不以美骄人,而以境争先。内有其意,外有其形;心有其源,画有其境。然而,它的具体操作与表达方式则是线式的。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题字,必有匾额,必有楹联,必有中堂,必有山名、水名、堂名、亭名,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臆断。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虽然它的空间感十分自由,甚至自由到了无所不至其极的程度,一时天上,一时地下,一时鬼域,一时神宫,且不但神怪小说如此,即使写实性小说也常常如此,如《红楼梦》的太虚幻境,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玉泉山显圣,如《水浒传》中的神女天书,如《三侠五义》中的游仙枕、探阴山,但以时间而论,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作,依时而行,依时而叙,依时而言。小说的结构固然有繁有简,基本形态却万变不离其宗。 ⑥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猴子出世,便是金针出现,此后孙悟空“走”到哪里,那故事便“跟”到哪里,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故事便随之戛然而止。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则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个线端而已,而是百水千河归于一系。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千头万绪,网络天成。但那线的构思与价值,依然宛在。无线何以有网,网成愈见线功。 ⑦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7.从全文看,第①段中“芳邻”指什么?(2分) 18.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3分) 思路点拨:1.此题考查根据文意理解词语的是。一般的方法是,先解释这个词语本来的意义,然后再根据文意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即可。这个“芳邻”应该指受汉字书法艺术影响的一些其他的艺术,即文章后面依次介绍的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等。2.此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色。本题比上一题难度提升了一些,需要先认真阅读,综合分析,再根据具体的例子来概括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1. 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2.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并运用了排比、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既简洁又生动。

书法、绘画题款落款常识

书法、绘画题款落款常识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是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増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诗文、书法和绘画的结合,历来有“三美”和“三绝”之称,“三美”、“三绝”是对诗文、书法、绘画艺术结合的赞誉,也中国画普遍追求的艺术境界。题款,就是实现诗文、书法、篆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形或称为款识。 中国画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内容:在画面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文字,从体裁上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 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中国画的题款除讲究诗情画意外,一般书年号一般用中国历干支(岁阳、岁阴)题款,至于季令,月令,时令、节令,异名甚夥,代相沿用,遂成风尚。特别是古书画多采用岁阳、岁阴(即所谓大干支),故列表附于卷末,以备检索。 干支:gan zhi 甲子(阏逢困敦)乙丑(旃蒙赤奋若)丙寅(柔兆摄提格)丁卯(强圉单阏)戊辰(箸雍执徐)已巳(屠维大荒落)庚午(上章敦戕)辛未(重光协洽)壬申(玄难)癸酉(昭阳作噩)申戌(阏逢阉茂)乙亥(旃蒙大渊献) 丙子(柔兆因敦)丁丑(强圉赤奋若)戌寅(箸雍摄提格)己卯(屠维单阏)庚辰(上章执徐)辛巳(重光大荒落)壬午(玄敦戕)癸未(昭阳协洽)甲申(阏逢君滩)乙酉(旃蒙作疆)丙戌(柔兆阉茂)丁亥(强圉大渊献)戊子(箸雍困敦)己丑(屠维赤奋若)庚寅(上章摄提格)辛卯(重光单阏)壬辰(玄执徐)癸巳(昭阳大荒落)甲午(阏逢敦戕)乙未(旃蒙协洽)丙申(柔兆君滩)丁酉(强圉作噩)戊戌(箸雍阉茂)已亥(屠维大渊献) 庚子(上章困敦)辛丑(重庄赤奋若)壬寅(玄摄提格)葵卯(昭阳单阏)甲辰(阏逢大荒落)乙巳(旃蒙大荒落)丙午(柔兆郭)丁未(强协洽)戊申(箸雍滩)己酉(屠维作噩)庚戌(上章阉茂)辛亥(重光大渊献) 壬子(玄困敦)葵丑(昭阳赤奋若)甲寅(阏逢摄提格)乙卯(旃蒙单阏)丙辰(柔兆执徐)丁巳(强大荒落)戊午(箸雍郭)己未(屠维协洽)庚申(上章滩)辛酉(重光作噩)壬戌(率阉茂)葵亥昭阳大渊献) 月令: yue ling 一月:正月,孟陬,春王,陬月,孟春,肇春,端春,早春,初春,上春,初月,三正,十三月,新正,华岁,肇岁,月正,太簇,岁岁,芳岁,献岁,寅月,开岁,杨月,首阳,春阳,妆阳,三之日,泰月,征月,端月,孟阳,三微月。 二月:仲春,仲钟,大装,花进,卯月,竹秋,夹钟,丽月,杏月,甜春,四之日,令月,中春。 三月:季春,暮春,杪春,花月,辰月,姑洗,月,桃月,月,晚春,末春,蚕月,嘉月,桃浪,桐月,雩风,尖月,樱笋时,小清明。 四月:孟夏,初夏,首夏,槐夏,梅月,维夏,麦月,槐月,纯阴,乏月,阴月,麦侯,余月,麦秋,巳月,中吕,清和月,正阳。

王羲之书法欣赏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 学习书法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它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书法的书写方法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描摹,临写,背临,创作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欧阳询书法作品欣赏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舍利塔铭》等离开称名于世。史书记询初学王书,而险峻过之,其八体兼妙。 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suzuo)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suzuo)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

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

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十分著名的书法家,其中被冠以书圣之称的便是王羲之,可见他的书法之造诣,他的兰亭集序更是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吧。下面是为你的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早年经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 __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 __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中国画的题款

中国画的题款 题款也称落款或款识。古书记载对款识说法不一,如“款、刻也,识、记也”,“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凸起者”,“款在外、识在内”,“花纹为款,篆刻为识”等。后来在书画上标题姓名、年月、诗文等均称款识。 国画题款落款与印章 国画的题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出土的壁画及帛画上就已有明确的题字,但画家真正有目的地在画上题款,据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人题款多藏于树根石罅之中,到了宋代以苏轼等文人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开始大量地在画面上题字,元代以后题款艺术已经成熟,元以后,几乎每幅画都有题款。 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或称为款识,是指古代钟鼎彝器铸刻的文字。画的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的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的文字,从体裁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处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在实际应用之中,人们对题与款的区分并不严格,有时笼统称为题款。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题画诗或文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文、书法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称为“三绝”。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种画外功,有时对画的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诗文,对于丰富画面,深化作者的情感,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诗文的优劣可以说是作者文化修养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上题款,是靠书法具体实现的,如果书法欠佳反破坏了画面。中国画讲“书画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题字、题款上,要求款式风格要和画风相和谐,笔法相统一。一般说来,工笔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写意宜选择草篆、草隶和行书。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正常情况下,均以浓墨题款。文字的排列,以与画面协调为宜。 印章有随款印即姓名印、字号印、引首印、布局印,或谓之闲章,多以格言、吉语等为内容,还有压角章与栏边印等。图章的使用一般宁小勿大。图章的作用可以丰富画面,起到点睛的作用,它要求印要精良,印风格要和画风相一致,一般写意宜用粗放的印,工笔宜用工整的印。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应该是“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画幅上题款,是中国画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题款是整幅作品的组成部分,在构图部起稳定和平衡作用,还可弥补绘画构图中不足。通过题款可使观赏者获得“画外之意”。题款的内容除姓名年月外,诗词歌赋、画理画论、杂感记事、短评题跋语、散文小品、有韵无韵均可题用。 在画上题款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创造,是经过较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五代以前的绘画除少数外一般都不落款,宋代画题款逐渐增多,但尚未普遍,现在的两宋名画中,无款、无章者仍为多数。元代文人画有较大的发展,在书画上题款也日益普遍。明、清的绘画题款,比元代更进一步,并且逐渐讲究其艺术性,要求书画并工。 题款的形式多样,以下略举几例: 单款:又称名款,只署画家姓名、别名、画名和年月。 双款:除作者名款外,还署画受画者的名字和与画家的关系。如唐寅的《落霞孤鹜图》上款题:晋昌唐寅为德辅契兄先生作诗意图;再如华岩作《听松图》款书“丙子夏六月为瑞玉师五十寿诗画并请正新罗山人时年七十有五”。 题诗款:可题画家自作的诗词或用古人的诗词。可长可短,可题全诗,也可选其中一句、两句,所题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这篇传颂千古的名迹。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其特点分述如下: 天然的布白。《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兰亭序》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疏,中幅较匀,末五行紧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 多变的结构。《兰亭序》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

书画题款常识

书画题款常识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是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増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诗文、书法和绘画的结合,历来有“三美”和“三绝”之称,“三美”、“三绝”是对诗文、 书法、绘画艺术结合的赞誉,也中国画普遍追求的艺术境界。题款,就是实现诗文、书法、篆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形或称为款识。中国画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内容:在画面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文字,从体裁上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 作画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 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中国画的题款除讲究诗情画意外,一般书年号一般用中国历干支(岁阳、岁阴)题款,至于季令,月令,时令、节令,异名甚夥,代相沿用,遂成风尚。特别是古书画多采用岁阳、岁阴

(即所谓大干支),故列表附于卷末,以备检索。干支:ganzhi 甲子(阏逢困敦)乙丑(旃蒙赤奋若)丙寅(柔兆摄提格)丁卯(强圉单阏)戊辰(箸雍执徐)已巳(屠维大荒落)庚午(上章敦戕)辛未(重光协洽)壬申(玄难)癸酉(昭阳作噩)申戌(阏逢阉茂)乙亥(旃蒙大渊献)丙子(柔兆因敦)丁丑(强圉赤奋若)戌寅(箸雍摄提格)己卯(屠维单阏)庚辰(上章执徐)辛巳(重光大荒落)壬午(玄敦戕)癸未(昭阳协洽)甲申(阏逢君滩)乙酉(旃蒙作疆)丙戌(柔兆阉茂)丁亥(强圉大渊献) 戊子(箸雍困敦)己丑(屠维赤奋若)庚寅(上章摄提格)辛卯(重光单阏)壬辰(玄执徐)癸巳(昭阳大荒落)甲午(阏逢敦戕)乙未(旃蒙协洽)丙申(柔兆君滩)丁酉(强圉作噩)戊戌(箸雍阉茂)已亥(屠维大渊献)庚子(上章困敦)辛丑(重庄赤奋若)壬寅(玄摄提格)葵卯(昭阳单阏)甲辰(阏逢大荒落)乙巳(旃蒙大荒落)丙午(柔兆郭)丁未(强协洽)戊申(箸雍滩)己酉(屠维作噩)庚戌(上章阉茂)辛亥(重光大渊献)壬子(玄困敦)葵丑(昭阳赤奋若)甲寅(阏逢摄提格)乙卯(旃蒙单阏)丙辰(柔兆执徐)丁巳(强大荒落)戊午(箸雍郭)己未(屠维协洽)庚申(上章滩)辛酉(重光作噩)

欣赏王羲之书法1

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鉴赏论文

论文摘要 王羲之,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而他所作的《兰亭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键词:欣赏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王羲之 在上绍兴书法课之前,就已经知道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对他的了解止步于他是东晋最有名的书法家,没有之一。他的行书写的飘逸而不失秀美,将中华民族的书法审美推上了新的台阶,他的行书笔法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自他之后,已再难超越。所以,他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书圣”。并且,还知道他的儿子王献之,草书大家。以及“十八缸”的故事,这些历史书上都多有介绍。 而从语文书课本中,我学到了《兰亭序》,了解了王羲之的家族背景,生活概况,以及《兰亭序》的创作地点,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在脑中构想了王羲之及当时的贵族举杯共饮,吟诗作赋的场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山阴-现在的绍兴。也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对“书圣”笔下描写的这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地方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而这次也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来到兰亭,观赏美景。还

有,从一些课外书之中了解到王羲之喜欢鹅,在现在绍兴兰亭,也依然有一个仿造的鹅池。 现在,在绍兴书法课上,还从老师的讲述里知道了更多的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例如,“王羲之从叔叔王导那里获益良多”,“王羲之曾在家族蒙难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王羲之家族在书法方面的成就”,“王羲之与卖扇子老婆婆的故事”,“王羲之拿抄好的经书与山阴道士换鹅”的故事,“王羲之如何凭借自身与众不同的气质成为东床快婿的故事”……都让我对书圣除了书法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通过查资料得知,王羲之之所以在我国书法界的地位如此之高,是因为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而王羲之的书法主要特点有:一是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唐太宗赞之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是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三是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兰亭序之创作背景 通过高中语文课本的学习知道,《兰亭序》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