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1

厘米1
厘米1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教材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明确“尺是量长度的单位”。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课前加强学生的预习指导,让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了解人们一般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体验生活中方法的多样性,在量课桌的教学中,发现结果不同,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说一说你对1厘米的感觉中,说出学生的第一感觉,丰富学生长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强化对1厘米长度的感知。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

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3、尝试估计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尺、1厘米长的小棒、方格纸、小方块、图钉等。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并向家长做调查研究,完成下面的预习要求:

1、调查一下:在生活中人们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除了用尺子以外,还有别的什么方法吗?

2、生活中你听说过厘米吗?在哪儿听说过?在哪儿见过?对厘米你都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作用?

3、能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吗?在家长的帮助下,剪下一段1厘米长的小棒。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4、你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吗?怎么量?会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怎样画?在小组中介绍一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检测预习,汇报调查结果,在生活中人们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除了用尺子以外,还有别的什么方法吗?

2、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很多,能用你喜欢的工具和方法测量课桌面的长度吗?试一试。

质疑: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要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设计意图:孩子走进课堂学习今天的只是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测量经验,只不过没有理性的梳理。通过课前的预习调查,让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活动,在课堂上加以合理的梳理,便顺理成章,容易接受了。】

3、介绍: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4、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①交流:尺上有数;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有字母"cm"。

想一想:尺子上的数字是怎样排列的?最左端的数字是几?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意义?

②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尺子对于厘米的教学很重要,生活中孩子接触很多,但对于其

中的测量作用认识还不深刻,从量桌面的结果不统一,到同一认识,要用测量工具,引入尺子,层次清楚,目标明确。为下面的探究打好铺垫。】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①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学生有的用手势比划,有的拿出课前准备的1厘米小棒)

师:在尺子上,从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②在自己的尺上先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③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找1厘米,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在直尺上,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④小结:学生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对应的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①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②取出宽是1厘米的小棒,提问:用小棒的长和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长)那么这根小棒的长是多少呢?(1厘米)

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把小棒轻轻夹住,再把小棒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保持不动,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说一说:“1厘米就这么长啊!”

③形成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用小棒插进去校正一下。

④举例: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个环节中,充分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比划出来,用小棒校正比划,用眼睛看,用手比划,用脑想,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逐步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3、认识几厘米

师:小朋友已经找到了很多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尺上两个相邻数之间的长度。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在尺上就是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3厘米呢?5厘米、8厘米呢?你能在尺上分别找出来吗?

4、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①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几厘米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量的是什么?有多长?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铅笔刀的长度在尺上是从0指向7,所以是7厘米,而线段是从0指向5,所以是5厘米。

②师:小朋友已经会看图说出物体的长度了,那么你们会用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

试着量一量小棒的长是几厘米。

教师询问不同的答案,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逐一讲评。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明确:从0刻度线开始,对齐放平,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1厘米以及几厘米的认识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从0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所以在这里,重在让学生知道在量长度是要对齐0刻度线开始,放平,把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升的理性的高度;同时又为下面的画线段打下基础。】

5、用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我们学习了厘米,会用厘米量线段的长度了,你能用尺子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吗?

②交流画法,并明确: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

③练一练: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④追问:如果老师的尺子磨损了,没有0刻度线了,该怎么画7厘米长的线段呢?

三、合作交流,巩固新知

1、说说下面哪一种量法对。

先自己判断,在说出理由。

2、下面哪条线段长?长多少?

3、下面第1条线段的长比()厘米多一些,第2条线段的长比()厘米少一些,这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成大约长()厘米。

引导学生看尺填数字,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数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表达。”

4、量一量,填一填。

5、先估计,再量一量

注意:估计有关物体的长度时,要让学生简要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比如估计的依据;实际测量后,要和估计的结果加以比较,看看自己估计的怎么样。

6、画一画: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四、总结新知,拓展提升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