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冲刺之诗歌鉴赏

高三冲刺之诗歌鉴赏
高三冲刺之诗歌鉴赏

二、牛刀再试

(一)开龙门八节石滩①(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颔联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写石滩疏通后,江上舟筏鱼贯往来、篙楫挥舞如箭的繁忙景象。

D.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

E.第六句作者以疏广自比,委婉透露出诗人施财凿滩造福于民的愉快心情。

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6分)

答:①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译诗意)②尾联表现出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③表现出诗人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每点2分)

【点拨】通读全篇,联系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概括。

二、登快哉亭(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水,“江”“城”“泉”“石”,动静结合,将蜿蜒曲折的江水与飞沫四溅的泉水的动态刻画了出来。

B.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间落照图,两句虽然意思略相重复,然而造语工巧,特别是“隐地”、“依山”,形象而具体。

C.颈联融情于景,包含了很深的寓意,鸟飞云动,耐人寻味。

D.前六句写登楼所见,由高到低,层次分明,在写景中别具一格。

E.全诗苍劲有力,虽不用奇字僻典,然而意兴无穷,洋溢浪漫气息,风格近于李白。4.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兴不尽”的原因。答:①诗人登高望远,有山有水,意味无穷,然而夕阳隐地,暮霭升起,限于环境目力而“兴不尽”。②飞鸟匆匆掠过不知要飞向何处,引发诗人好奇;白云奔腾舒卷,引发诗人对自由的向往,由于自身条件和空间所限,因而“兴不尽”。③诗人徘徊留恋,然而家中还有稚子候门,心中记挂故不能尽兴。

【点拨】每点应包含“兴”和“不尽”之意。

三、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面将深沉

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的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6、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①流露出相逢时的喜悦。相同际遇的人终于在“十年”“移家”“白首”“征战”后相逢。②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

③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之情充溢诗句之中。

四、龙阳县歌(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这首七律,无疑可看作刘禹锡当时向往改革、期望天下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心境写照,亦是这位命运多舛诗人的田园追忆。1200多年来,《龙阳县歌》“武陵吏俚悉歌”,一直为汉寿、常德民众传颂,借此缅怀诗人的为官之道与高尚品格。】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

B.第三四句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C.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县衙很少有官吏出入。

D.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写斜阳静静地照在县鼓上,表现了作者的意兴阑珊。

E.全诗叙写作者微服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8.“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①用鹧鸪绕篱与橘柚垂芳,描摹龙阳当地充满生机而又美丽的乡村风貌;(译诗意)②动静结合(或:“绕”和“照”两字精炼传神),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手法)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情感)

五、题岳阳楼(刘仙伦)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钧天乐,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注】本诗写于高岽建炎二年(1128)秋,作者从靖康元年(1126)春避难南奔,至此已经流浪三年。

轩帝:华夏始祖黄帝轩辕氏,传说黄帝在洞庭湖演奏咸池之乐。钧天乐:钩天广乐的简称,是神话中天帝的音乐。

吟边:思绪所到之处,此处指天边。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以岳阳楼为立足点,或仰望俯视,或近观远眺,从多角度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观,抒发了热爱自然、宠辱皆忘的愉悦心情。B.第一句既点出登楼的时间,也描写了高空开阔、雁行书字的景象,与下联湖面水势相互映衬,显得空间辽阔广远。

C.第二句又对颔联、颈联有统领作用,下两联都是俯视“晴川”所见具体景物。此处“晴川”不同于“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晴川”。D.洞庭湖浪涛声声,仿佛轩辕黄帝在湖边演奏着天神的音乐,远处连绵的群山,烟岚笼罩,好像玉皇大帝香案上的迷蒙轻烟。E.颈联由近及远,有近处“大舶驾风”的雄壮美,还有远处日落天边的瑰丽美,整个画面丰富多彩,刚柔相济,境界开阔。

10.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体现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①结尾点题,收束全诗②与“东南地”对比,卒章显志。③表达了对南宋政局的不满。抒发感情,写诗人登岳阳楼的感受,飘飘欲仙,暂忘烦忧。

六、雨过偶书①(王安石)

霈然②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③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④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释】①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②常然:雨量充足貌。③岁功:一年的收成。④簟:竹席。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B.颔联写出了这场雨带来的好处:不仅使得农业丰收指日可待,也促进了商业生意的繁荣。

C.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D.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

E.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12.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①尾联诗句字面上是写浮云明白进退之趣,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②“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③“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

三、回顾真题,整理思路

【考点壹:如何抒情】

1、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①触景生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是当年秦国所在,如今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触发了昔盛今衰的情感。②寓情于景。这些景物凄凉败落,寄寓了怀古伤今的悲叹。

2、鹧鸪天(宋代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1)结合全词,谈谈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答:这首词表现浪迹天涯的游子,急切盼归却又归期难定的苦闷心情。(概括)上片初闻杜鹃啼叫,触动情怀,感觉鸟儿在殷勤地与行人说话。下片写不断地听杜鹃啼叫后,心情变得十分烦躁,埋怨鹃鸟在作弄人,委婉地反映了生活对人的作弄。最后用反问之笔,强化了游子

有家难归、孤独烦闷的心态。(析诗意,点手法)

【点拨】杜鹃鸟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叫声像“不如归去”。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考点贰:语言赏析】

1、内宴奉诏作(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答: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迈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点拨】本诗今昔对比。前四句回忆往昔,意思是,三十年前我就学习了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金甲:金饰的铠甲。后四句写当下,意思是,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我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阵云:战争中的云气,借代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愧!以景结情,表明自己宝刀未老,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2、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诗中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通过叙写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服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所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诗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辩,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了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考点叁:构思赏析】

落叶(晚唐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第一、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趣。(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考点肆:景象赏析】

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①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③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提分专练答案】1. CD【析】C项,没有比拟的手法。D项,“唯一来源”错,第六句表明,工程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家财”。

3.DE【析】D.前六句先写水,次写山,再写天,由低到高。E.“洋溢浪漫气息”审美鉴赏失准。全篇劲健清瘦,苍劲老健,风格与杜甫诗风相近。

5、BC【析】B项,“借景抒情”理解错误。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分析错误。“杳杳”是渺茫、悠远之意:“萧萧”是马的叫声,都含有悲凉的情味。

7、B D【析】B项,主人的热情好客与孩子围观、黄犬怒吠并非形成反衬;D项,末句并未表现“意兴阑珊”。

9、AC【析】A项“抒发了热爱自然、宠辱皆忘的偷悦心情”错,此处诗人抒发的是对南宋政局不满、暂得逍遥的思想感情。C项“都是俯视‘晴川’所见具体景物”错,不全是俯视,还有其他视角

11、BD【析】B.颔联中的“生意”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机不是讲商业(生意)繁荣,对生机理解有误。D.第六句写的是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符合王安石自请外放的淡然豁达。“心境的落寞”理解有误。

【考点肆:景象赏析】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2.鉴赏诗歌形象的语言表述。 景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抒情主人公 人物形象 作为描写客体的对象 【知识储备】 1、诗词人物形象的分类: ①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②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如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 ②侧面描写:A,社会环境;B,自然环境和他人。 3、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知人论世,关注注释。(需要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 体的创作背景等。更多的,需要同学们关注诗词后面的注释。) ②分析文中出现的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环境气氛能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烘托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就是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质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在分析人物所处环境时要注意分析时间、地点、天气、周围的景物以及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③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用四字词语概括形象特征。 【高考链接】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问题: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请你打打分】 【答案一】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答案二】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答案三】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学考复习——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学案)

高中语文学考复习——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诗歌中各主要表现手法的名称和内涵。 2、学会准确判断诗歌表现手法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考点分析 2009年学考试题。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抒怀的意象。这首词是“咏梅”的杰作,它意在言外,成功地运用了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品格。(4分) 2011年学考试题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问题:这首诗运用了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艺术手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 B、修辞手法;C表现手法;D结构技巧(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意象组合等) 二、知识积累:表现手法的分类 (一)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所用的手法。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直接抒情,通过景物来抒发情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②托物言志:对一个物极力地描绘,融入自己的情感,用它来寄托作者的情感。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③怀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言志:借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来感慨个人遭遇、抒发志趣或抨击现实,感伤时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描写方式:对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描绘和刻画所用的手法。 1、正侧描写: (1)正面描写:就是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 (2)侧面描写:从侧面对对象进行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渲染:从多角度、多方面对环境或对象进行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前两联描绘所见所闻,多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3白描: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4、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5、

高考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解题思维 (1)首先找准修辞手法。“山月皎如烛”中有一“如”字,比喻手法明显。“冷晕侵残烛”中,较有特色的字是“晕”和“侵”,“晕”是月色的一部分,此处指月亮,当为借代(或:“晕”为烛光形成的光晕)。“侵”,意为入侵、侵占,有较强的比拟色彩。 (2)其次,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山月皎如烛”,以烛喻月。“冷晕侵残烛”,以“冷晕”代“冷月”。 (3)最后,指出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烛喻月,突出了月光的温暖明亮,给人温暖,照人无眠。“晕”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或:以冷晕的入侵暗示作者内心的凄凉。) 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2分)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2分)(或:比拟,以“灯晕”入侵包围“残烛”来反衬天涯孤客满目“雨”“深竹”的单调凄凉,“晕”配以“冷”,突出寒意。)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解题思维

(完整版)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练习(及答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 1、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要点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要点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点三) 2、阅读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说说诗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夜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参考答案】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孤独的游子形象。(要点一)从诗中“逢”、“伴”、“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动作和心理描写上可看出,这位游子在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要点二)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要点三)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答案】本词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形象。(要点一)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要点二)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要点三)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形象? 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颈联写将军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与其前面射猎时飒爽英姿相吻合。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写将军猎归所见之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写出了将军归后的踌躇满志与从容自得的心境。同时抒发了作者人生志远、意气风发的豪情。(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余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人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勾画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题葡萄图(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试析这首诗塑造的人物形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无比喜悦,得意扬扬的及第抒情主人公形象。(以上为第一步“整体界定”)首联即直抒胸臆,从今昔对比中突出及第后的狂喜之情态,次联更敷以“疾”“看尽”等词,夸张地写出了内心的得意。同时有以“春风”兼喻皇恩之意。(以上为第二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塑造无疑还寄寓了作者对皇恩浩荡的赞颂。(以上为第三步“揭示作用”) 8、阅读下面两首同题诗,说说两位作者所塑造的王昭君形象是否一致,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王昭君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峨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清刘献廷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参考答案】: 两诗虽都假托王昭君的口吻来写,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但所塑造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白诗塑造了一位思念故土的昭君形象。(要点一)“何日”一问,写出归国之心切;“莫道”一词则将其忧虑、哀楚表现的淋漓尽致。(要点二)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深深怜惜之情。(要点三)刘诗则塑造了一位愤世的昭君形象。(要点一)“何足”一词既是对画师讥讽,又把矛头指向汉主以貌取人的做法;三、四两句质问汉主,为像自己一样被埋没的宫女鸣了不平。(要点二)诗人通过王昭君这一形象,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封建王朝的后宫制度。(要点三)

古诗词鉴赏教案——人物形象分析

古诗词鉴赏教案——人物形象分析 老微 一、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人物分析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 1、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2、解答预习 (1)、【学生答案误例分析】 (2)、【对比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3)、【归纳总结】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3、【课堂演练】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学生答案展示】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课堂讨论交流】本诗主旨是什么? 【归纳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 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 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 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 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 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 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5)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 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 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

2018届高三诗歌鉴赏之技巧手法

诗歌鉴赏分考点训练 ——技巧类 学习目标: 熟悉诗歌的各种技巧手法,能作出准确判断,懂得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并了解该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有何效果。 学习重点:读懂诗歌,按答题规范答题,学会采点。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熟悉考点,梳理整合艺术手法技巧类考点知识 学习过程: 课堂研读:考点样题 2013新课标2卷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问】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 ..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013广东卷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问】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 ..借景抒情的?(4分)

2013辽宁卷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问】本诗第二联描写 ..。(5分) ..精妙,请简要分析 【小结】“手法”类的题目,除了直接问,还有哪些隐晦的问法?答题基本上要有哪些要素? 知识整合:记忆 表达技巧也称艺术特色,包括: 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叙事手法、描写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③修辞方法(比喻、白描,比拟、衬托、顶真、对比、对仗、反复、反问、 反语、互文、回环、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谐音、象征、通感)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专项训练 一、高考题示例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问题】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 (1)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2)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附】 1、一般答题步骤和要领: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2、解题格式和模板: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二、巩固练习 (一)湖北省黄冈市2019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完整版)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类诗歌的解题技巧 “以景语结情语”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来探讨一下这类诗歌的解题技巧: 如2005年全国卷中出现过这样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分析: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末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在上海高考卷中,近年两次考题涉及到这一表达技巧。 2004年要求阅读明朝诗人杜庠《赤壁》诗:“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完成下题: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此题是鉴赏题,要注意寻找切入点,不过题干已作了提示: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一、诗歌鉴赏之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得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得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阅读古诗得方法,鉴赏诗中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得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浩瀚得诗海中,伟大得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得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得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得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得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得将士,哀民生之多艰得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得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得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得诗人形象“我”,一般指得就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得“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得景物形象就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就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得主观感情形象,也就就是含有“意"得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得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得事物来表明自己得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得“事物"与送别诗中得细节。 五、人物形象鉴赏:

(完整版)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公开课教案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体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3、掌握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准确的表述。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教材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诗人形象) 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让同学们初步感知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二、鉴赏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学生分析诗歌,教师补充说明,让学生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即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二、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同时明确答题三步骤: (1)步骤一: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人物形象特点(身份、性格),即一句话“盖帽” (2)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如有表现手法,也可概括)

(3)步骤三: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通过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以及答题三步骤,进而突出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这一教学重点。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张水部,张籍。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②舅姑,公婆 诗歌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请简要分析。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三、高考实战演练 找到近几年的各省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体型,加强做题,进而突破训练学生解题思路与准确表述的教学难点。 诉衷情陆游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题型练习 示例2012(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 未展芭蕉(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还未展开芳心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 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 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 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 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 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 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严滩真山民②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 进士,宋亡归隐。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 答案(1)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悲苦)的感情。(关键词“国家沦亡”1分,“漂泊无依”和“孤独凄苦”1分)(2)①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这就表现了诗人的孤独。②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 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③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 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 (其他如情景交融、渲染铺陈等,只要所列艺术手法及分析能够表现“孤”的内涵即可。答对两点即可, 每一点2分,其中点明手法1分,分析1分。整体表述恰当1分。)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⑴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 要赏析。 答案⑴两者对猿声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诗是写别后“忆”友时的景象:潇湘之上,猿啼声声入友梦境,令友梦中亦愁绪不解。虚写猿声,深化惆怅别情。刘诗实写送别分手时黄昏江两岸的猿声,渲染了离别 时的悲凉氛围。(4分)⑵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凄凉景象之中寓有悲凉 别绪。刘诗以“青山万里”与“一孤舟”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孤寂的情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之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 3、摸鱼儿①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 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诗歌的人物形象类型。 2、学会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解答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1、导语:古代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是:(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平时的考试中,我们也做这种题型。那么,你们平时喜欢做诗歌鉴赏题吗?为什么呢?一是读不懂诗歌。诗人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没有掌握做诗歌鉴赏题的方法技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 2、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板书)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板书)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呢? (一)分析描写手法 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此词的“醉”能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 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叙述杂以描写,让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塑造了生动艺术形象。 ◆议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歌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首句直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往日以下做好铺垫。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有愧于英雄的称号。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只可惜项羽自杀了。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此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歌的首句引出众口一词的论调,大运河就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首句平淡无奇,但第二句反转话锋,摆出大运河的功劳来反驳。“至今”说明始终造福于世;“千里”说明地域之广;“赖”字更突出了运河对交通航运和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作用。诗歌的后两句直承次句展开。采用两点论的正确态度,议论隋的开掘运河的千功过。一方面,诗人对隋的荒淫奢侈作了严正的批评,另一方面,诗人提出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奢侈糜费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那么的他的功劳就可和禹媲美。 你学过哪些诗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举例谈谈运用的妙处。 ◆抒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题

诗歌鉴赏之形象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①。濯锦古江头①,飞景还如许。 【注】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元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①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遭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曾考虑退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①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 2、(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北塘避暑[注] 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此诗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4.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5.例题分析: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高考第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复习目标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分类; 3、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教学设想:每块“诗歌例析”都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外作业”于课后完成,“实战演练”课前完成当堂展示并由学生评析老师再指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复习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明考点(见考试说明) 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它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三、对诗中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步骤 (一)切入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诗歌例析: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二)答案组织步骤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 (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什么形象) (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形象的特征) (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形象的意义) (三)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知识点一、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拟人。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夸张。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又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因愁而长,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奇特至极。 4.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用“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 5.象征。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如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 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又如以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6.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7.设问。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8.反问。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知识点二、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指的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结尾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了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而牺牲自己的真挚感情。 ▲2.借景抒情。指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