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性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协作程度的不管加深、社会政治结构日益复杂等使得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逐渐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

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未来实现特定目的,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定义的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1、管理者是指挥和领导他们活动的人。管理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生产资料所有者以及各种形式的委托代理人。管理的主体:个人形式和集体形式。

2、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主要是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外部环境和条件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如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内部环境和条件主要指组织内部的状况,包括组织性质、人员状况。管理的环境和条件有动态和稳态之分。

3、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

4、有效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也包括机会、时间、信息。动员和配置资源是达到有效管理的必要环节。

5、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是一切管理活动共有的,其他具体复杂的职能知识对基本职能的进一步具体化。

6、管理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管理通过被管理者的活动来有效实现管理目标,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管理是管理者主观作用于被管理者客观的活动,具有典型社会性。

二、管理的特性:两重性、目标性、组织性、创新性。、

(一)管理的两重性首先是指一般性和特殊性,也指科学性和艺术性。

1、管理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特性表明管理是人类社会的自认属性,使得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一般规律。管理都是在非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进行的,管理的社会性质是由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管理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具有特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方式。

2、科学性是指管理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具有可检验的标准性和可重复检验性。由于人的活动复杂性,管理又具有特定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对于‘度’的把握,还体现在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二)管理具有目标性

1、共同认同的目标,不包括他们之间的不同部分。

2、层次结构性,总目标下有不同分目标。

3、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包含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4、多元价值性,企业在盈利外也包含市场地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内部和谐等多钟管理价值;而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

的管理具有效率、公平、公正、秩序、安全、民主等多钟价值要求。

管理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现实可能性,和一定的弹性。

管理具有目标性,使得管理具有明确的活动和资源配置方向,具有激励被管理者积极性,增强责任感的功能;具有创造和谐管理环境的作用,是有效检测管理绩效的依据。管理具有目标性是目标管理方式的重要依据(德鲁克目标管理)。

(三)管理具有组织性

组织是特定的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按照特定的规则组成的集合。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是人,其中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组织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组织的机能,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

管理的组织性体现为:目标同一性、组织作为载体和依托、组织的合理构建是有效实施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管理活动受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和按组织程序进行。

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构成管理的核心要素。

(四)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本质上具有不断创新的特性。创新性来源于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深化更新。管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和类型

一、管理的职能

法国亨利法约尔指挥、协调

美国孔茨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

美国古利克指挥、协调、人事、沟通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一)计划:活动条件研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1、活动条件研究包括内部能力研究和外部环境研究。

2、活动条件研究为业务决策提供了依据。

3、编制行动计划实质是将决策目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解到组织的各个部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对每个单位、每个成员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二)组织: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三)领导: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包括激励下属、指导活动、选择沟通渠道、解决冲突。

(四)控制:衡量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控制在管理活动中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管理的基本职能分别回答了组织做什么、怎么做、靠什么做、如何做得更好以及做得怎么样的基本问题,各项职能相互神偷并融为一体。

二、管理职能的发展:决策、创新、协调。

管理者是决策者也是创新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管理的工作过程都是由决策的制定和决策的执行主城,决策渗透到管理的所有职能中。

创新是组织活力之源泉,创新关系到组织的兴衰成败。现代管理面临是动荡的环境和崭新的问题,创新是保持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协调是指组织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都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组织整体目标得到顺利

实现。协调是管理活动所力图要实现的根本要旨。协调收到1+1>2的协同效应。

三、管理的类型

按照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把现代社会管理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一)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的基本特点: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以公共组织为依托、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具有独占性、接受公众监督。

1、公共管理的构成价值具有多元综合性,至少包含生存、安全、秩序、效率、效益、公平、公正、民主等。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

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体现为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服务的承担包括公共性事物的管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包括有形产品,如国防、公共道路、桥梁以及其他公共工程设施,也包括无形的产品,如法律、规章制度、政策以及意识形态等。

2、公共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其公共性,这是与其他组织区别的标志。

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政府的管理具有典型的合法性和强制性。政府的各部门和各层级是公共管理的主要组织依托,政府进行的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形式。

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包括学校、医院、医疗保健机构、社区服务机构、文化团体、咨询机构、行业和部门协会、消费者协会。非政府公共组织分为事业单位和公共性服务中介组织。

3、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在阶级社会中,公共权力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力。在我国,公共权力来源于全体人民的政治权利。

公共权力是社会力量中最大的力量,以政治合法性为基础。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具有强有力的约束力和合法权威性,由此形成的权威——服从关系是公共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政府是典型的直接运用公共权力进行公共管理的组织。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一边是经过授权或认可,凭借的也是公共权力。

4、公共管理的独占性使得公共管理具有统一性,可以避免重复浪费,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缺乏竞争而效率不佳、质量不高。

5、公共管理活动不仅需要组织内部的认同,而且需要获得社会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公共管理者有义务以法定的方式向公众报告工作和通报情况。

(二)企业管理

企业是以企业法人的个体身份进行活动的,企业的利益是个体利益,企业的管理也是为实现单个个体利益进行的管理活动。

企业管理的特点:管理目标单一、具有竞争性、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

企业最大和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通过企业盈利来实现和衡量。

企业的管理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

第三节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

一、管理者和管理者的类型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10种角色,分成三个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

挂名领导(首先、礼仪事务)

联络者(同组织以外的人相互交往)

领导者(处理同下属关系)

2、信息传递: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企业家(变革)、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做决定)、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类型

1、管理者的层次分类

按管理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整个组织层次还包括处于第一层的作业人员。

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基本相同,不同层次管理者工作上的区别是各项管理职能履行的程度和重点不同。

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组织、控制上比较多,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上更多。

2、管理人员的领域分类

按照工作的领域宽度和专业性质的不同,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二、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没必要成为精通某一领域技能的专家,但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

概念技能是能够洞察组织和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

概念技能包括: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识别某一领域的决策会对其他领域造成何种影响的能力,能够提出新想法和新思想的能力,以及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三种技能是各个层次管理者都需要具备的,处于高层的管理人员需要更多是概念技能,集成管理人员必须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与本单位工作内容相关的各种技术技能,而人际技能是组织各层管理者都必须具备的技能。

第四节管理环境

一、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必然对组织的活动期制约作用。

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提供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产生威胁。

环境分为三大类: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

二、组织的一般环境

组织的一般环境分为: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五个方面。

1、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政治环境的变化无法预测,但它对组织的影响是可以分析的。

2、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教育影响需求层次;宗教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动;审美影响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成果的态度;价值观念影响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存在的态度。

3、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偏好、储蓄、就业程度等,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规模。

4、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

5、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地理位置是制约组织活动尤其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

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要再应付变动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经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利益相关主地位的变化。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人群流动性、家庭规模的大小等。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技术变化的方向和技术创新的速度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首先对组织的决策变量产生影响,最后就影响到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

一个管理系统需要再满足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维持内部稳定之间求平衡。

一般而言,组织在对付复杂性方面的能力要比对付不确定性方面的能力强。

(二)管理模式的类型

组织的管理模式是指组织拥有的对某一特定类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特点的概括性描述。

按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程度将管理模式分为:直线管理系统、科层系统、直线——参谋系统、矩阵系统。

1、直线管理系统适合环境简单又确定,工作高度结构化。

2、科层系统适合复杂又稳定的环境,环境的确定性越高,在整个系统中科层因素的比例就越大。参谋团体的职能是使组织内部的活动程序化。

3、直线——参谋系统,参谋团体的职能是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动,组织所面临的任务是不确定的,首先任务是适应而不是理性化。

4、矩阵系统中组织的核心是直接处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某些企业中存在矩阵式的项目团队,它是一个临时组织,解决重复任务。矩阵系统是永久性的组织,它所面临的是新的任务而不是重复的任务。

第五节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国内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一)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1、古埃及建造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大金字塔。古巴比伦颁布汉穆拉比大法典。

2、比较高一级的管理产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时代。希腊人认识到体力劳动的效率与劳动分工之间的关系。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对劳动分工论述,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工作得最好,这一管理思想与泰勒科学管理相近。古罗马尽力了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实行把分权和集权相结合的连续授权制度。

3、到中世纪,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威尼斯兵工厂形成了相互制约和平衡原则的领导体制、生产过程的流水作业、人事和成本的控制的现代管理特征的管理方式。

4.、马基埃维利《王子》书中提出思想四项领导者原则:领导者要得到群众的拥护,权威来自群众;领导者必须维持组织的内聚力;领导者具备坚强求生存的意志力;领导者必须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

(二)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1、儒家的管理思想:仁义礼智信

2、道家管理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中,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首先组织地个人要少干预或不干预,其次是强调顺应自认;再次是要求管理者要善于管理大事;最后是政策要有稳定性。

3、法家的管理思想核心是法治。主要代表人物韩非主张立法为教,反对人治。提出法的有效性、正确的管理方法即“术”与管理者的威信与强制力即“势”连个条件的配合。《孙子兵法》是体现法家管理思想的重要著作。强调计划、强调组织、指挥和协调,强调对人的激励。

4、商家的经营管理思想。范蠡积著之理。白圭治生之学。治生之学的核心是乐观时变。

(三)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对资本主义管理思想做出贡献。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分工。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主张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开辟人际关系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先河。

英国剑桥教授查尔斯巴贝奇焦躁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成为科学管理启蒙者,《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

《美国铁路日报》编辑亨利普尔强调管理专业化的要求。

二、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产业革命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1、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两方面。

(1)作业管理:1)制定科学作业方法代替工人经验作业,工作定额的原理;2)科学地挑选并培训工人,学会按最好的作业方法工作;3)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2)组织管理:1)计划只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2)职能工长制(殷多头领导,违反统一命令原则,未推广);3)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这种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原理以后发展为管理上的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体制。

2、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

卡尔乔治巴斯,研究了许多数学方法和公式,为泰勒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亨利甘特,发明了掌握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作业指示图表——甘特图。

吉尔布雷斯夫妇为企业制定劳动定额和工效学的形成奠定基础。

亨利福特贡献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

3、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地位

(1)贡献:1)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2)强调实践对理论的作用;3)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和方法。

(2)局限性:1)把人当简单经济人;2)只重视个人作用,忽视集体作用;3)仅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因素;4)没有超出车间管理的范围。

(二)古典组织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侧重基层作业管理,古典组织理论侧重于企业的整体协调与控制,代表人物法约尔和韦伯。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欧洲伟大的管理学先驱,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包括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管理的一般原则。

(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

任何企业都存在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其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

(2)管理的一般原则:14条,劳动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合理的报酬、权力集中、等级链与跳板原则、秩序、公平、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法约尔跳板,违反跳板原则的情况就是推卸责任的表现。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强,为管理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构架,具有理论一般性。

2、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著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所谓理想的,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二是指组织的纯粹形态,即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

理想行政体系的主要特征:1)明确的分工,2)自下而上的等级系统,3)职务要求决定人员任用,4)理性的人员关系,5)管理人员职业化,6)严明的规则和纪律。

三、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

(一)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1、霍桑试验

人际关系理论诞生于霍桑试验。

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

2、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即对新环境好奇与兴趣可以导致较佳的成绩。

(二)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

巴纳德用社会的系统观点分析管理,著作《经理的职能》,主要内容: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2、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3、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下级的认可。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是一个由人们有意识加以协调的各种活动的系统,最关键的饮食是主管人员。要使个人承认这种命令的权威性并接受它,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个人理解命令,个人认为命令痛组织目标一致,个人认为命令符合个人利益,个人有执行命令的能力。

2、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3、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下级的认可:管理者的权威不是来自上级的授予,而是来自由下而上的认可。

法约尔从原则与职能的角度研究组织管理,巴纳德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打开新视角。

四、现代管理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从法约尔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代表人物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合著《管理学》是该学派代表作。

(二)行为科学学派。从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认为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对人的管理。代表人物:马斯洛《激励与个人》、赫茨伯格《工作的推动力》、布莱克设计了管理方格图、穆顿。

(三)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特里斯特创建,认为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不仅是组织的社会系统,技术系统也有重要影响。

(四)决策理论学派。从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认为决策是管理的关键,应当研究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代表人物西蒙,代表作《管理决策新科学》。西蒙获得1978诺贝尔经济学奖。

(五)系统管理理论学派。主要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代表人物卡斯特,代表作《系统理论和管理》。

(六)管理科学学派。又称为数理学派,开拓了另一个研究领域,从定性秒速转向定量预测。代表人物伯法,代表作《现代生产管理》

(七)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环境对管理的作用,代表人物卢桑斯,代表作《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

(八)经验或案例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代表人物戴尔,代表作《伟大的组织》和《管理:理论和实践》。代表人物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

五、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目标管理理论。德鲁克《管理的时间》一书中首先提供了“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制度由于将明确的目标作为组织成员工作成果的考核标准,从而使评价和奖励更客观更合理,因而大大激发努力完成目标。

目标管理的三个步骤:1)制定目标。2)实施目标。3)评价目标。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菲根堡姆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核心在全面二字:一是指对所有方面质量,二是指整个生产过程,三是指全员参加。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步骤:1、对全体员工进行思想教育。2、是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市场。

3、建立质量基准、质量评测制度、激励机制。

4、改变质检人员挑问题者形象,消除隔阂。

5、建立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6、把质量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7、建立质量小组,嘉庆团队培训。

(三)绩效管理理论

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的效率和结果。经营业绩是指经营成果和贡献。管理效率是指在获得经营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和平衡计分卡法BSC。

1、KPI最大的意义是指业绩指标的设置必须与企业战略挂钩,关键的含义是指最主要的问题。

2、BSC由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创立,绩效管理就是让每一位员工每天的行动都与企业的战略挂钩,当今绩效管理基本只BSC。

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1)绩效计划。2)管理绩效。3)绩效考核。4)奖励绩效。

(四)知识管理理论

德鲁克创造了知识工作者一词,指代用知识来提高生产率的管理者。知识开始取代物质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职位权威开始被知识权威所取代,工作方式从服从命令向主动学习转变,组织结构从命令链转向网络化转变。

第一章 现代企业管理概述

第一章现代企业管理概述 案例一 三孔啤酒公司 三孔啤酒有限公司位于山东曲阜,是1987年由破产倒闭的原曲阜化肥厂改建而成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宋文俊,军人出身,授命之初,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经过13年的持续努力,从一个年生产能力1万吨啤酒的小厂起步,走过了艰苦创业——站稳脚跟——称雄鲁西——争强山东——跻身全国的发展历程。自1994年起,三孔啤酒与德国最著名的啤酒酿造公司DAB公司进行了全方位技术合作,成为亚洲地区获准生产销售DAB公司世界名牌——汉沙啤酒的唯一厂商。公司现已形成“三孔”、“汉沙”两大品牌,十几个品种和十几种不同包装方式的产品系列,高中低档兼备,风格风味各异的产品线格局。市场以淮海经济区为中心,辐射到全国23个省市。 三孔啤酒厂,较早就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模式,按国际惯例建立组织机构,改变过去的科室建制,设立了生产部、营销部、市场部、人力资源部、技术质量部、发展部、供应部、企业文化部和公司办公室等8部一室。在三孔啤酒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后,又以其投资中心和控制中心的职能,设立了“一办五中心”的管理机构,即办公室、研究发展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资产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企业文化中心。 十多年来,在一个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宋文俊放眼未来,纵观全局,做出了一系列正确而富有成效的决策。为此人们称其为战略家;在驾驭三孔啤酒这条企业之舟时,宋文俊时刻关注着人的作用,除了重视中高层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外,还特别重视普通员工的学习和培训,除了员工的自我学习以外,努力实施企业培训,进行大面积人才开发,培养自己的专家,自我造血。为此人们称其为教育家。 宋文俊带领他的员工,坚持“以厂为家,厂兴我兴,厂衰我耻,与企业共命运,全力奉献,同心奋斗,同力拼搏,让曲阜满天下”的精神,牢记“诚信和善”的经营理念,按照“质量保生存,开发增活力,销售促生产,管理求效益,培

管理基础-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性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协作程度的不管加深、社会政治结构日益复杂等使得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逐渐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 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未来实现特定目的,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定义的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1、管理者是指挥和领导他们活动的人。管理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生产资料所有者以及各种形式的委托代理人。管理的主体:个人形式和集体形式。 2、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主要是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外部环境和条件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如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内部环境和条件主要指组织内部的状况,包括组织性质、人员状况。管理的环境和条件有动态和稳态之分。 3、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 4、有效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也包括机会、时间、信息。动员和配置资源是达到有效管理的必要环节。 5、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是一切管理活动共有的,其他具体复杂的职能知识对基本职能的进一步具体化。 6、管理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管理通过被管理者的活动来有效实现管理目标,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管理是管理者主观作用于被管理者客观的活动,具有典型社会性。 二、管理的特性:两重性、目标性、组织性、创新性。、 (一)管理的两重性首先是指一般性和特殊性,也指科学性和艺术性。 1、管理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特性表明管理是人类社会的自认属性,使得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一般规律。管理都是在非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进行的,管理的社会性质是由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管理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具有特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方式。 2、科学性是指管理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具有可检验的标准性和可重复检验性。由于人的活动复杂性,管理又具有特定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对于‘度’的把握,还体现在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二)管理具有目标性 1、共同认同的目标,不包括他们之间的不同部分。 2、层次结构性,总目标下有不同分目标。 3、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包含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4、多元价值性,企业在盈利外也包含市场地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内部和谐等多钟管理价值;而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

试题-第一章 管理学概述

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在各管理职能上所花时间的相对多少 计 划 组 织 领 导 控 制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者 3.概念技能 4.管理学 二、单项选择题 1.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二是( )。 A.有管理者B.组织成一定机构 C.有各种资源D.有一致认可的目标 2.()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 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E.创新 3.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宝贵的资源是() A.机器、厂房 B.流动资金 C.人力资源 D.无形资产 4.按照管理者的职责任务划分,基层的班组长属于() A.决策指挥者 B职能管理者 C.决策参谋者 5.()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不重要。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6()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7.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8.计划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属于() A.决策指挥者 B.职能管理者 C.决策参谋者 9.下面是一个关于各层次管理人员在不同管理职能上所花时间与精力分配模型的示意图,有人对此模型表示困惑。根据你对管理实践的理解,你对此模型的评价是:

A.不正确,因为模型认为基层管理者用于控制工作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少。 B.正确,因为模型认为高层管理者在战略计划与组织方面所花的时间更多。 C.不正确,因为模型认为基层管理者在计划上所花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少。 D.正确,因为模型认为基层管理者花在计划与控制上的时间比花在领导上少。 10.从发生的时间顺序看,下列四种管理职能的排列方式,哪一种更符合逻辑些? A.计划.控制.组织.领导。 B.计划.领导.组织.控制。 C.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D.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1.在做出是否收购其他企业的决策中,管理者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拟购企业的目前状况及可能的发展余地等情况,这时管理人员需要的技能主要是()。 A.诊断技能 B.人际关系技能 C.概念性技能 D.技术技能 12.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人们对“管理”一词本身也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有两种不甚规范但耐人寻味的解释:一种是“管理就是你不管,下属就不理你”;另一种解释是“管理就是先理(梳理)然后才能管”。对这两种解释,你的看法是:A.前者代表了典型的集权倾向,后者反映出一种民主的气氛。 B.两种解释都片面地强调了管理工作中的控制职能,只是思考和表达角度不同而已。 C.后一种更科学,因为强调了“理”,但也有不妥,似乎“理”好了,就不需要管了。 D.前者可应用于基层管理,后者可应用于高层管理。 13.管理的主体是( ) A.管理者B.组织C.人D.管理机构 14.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是( ) A. 人员配备B.组织C.计划D.指导与控制 15.管理的核心是( ) A。建立组织机构B.协调人力物力C.协调入际关系D.尽力减少支出 16.管理是一种艺术,是强调管理的( ) A.精确性B.沿续性C.随意性D.实践性 17. 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管理二重性观点 C. 系统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 18.反映管理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是( )

第一章企业与管理概述

第一章企业与管理概述 企业是市场中的经营主体,它是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者集合而成。要素投入者为什么要组合成企业,即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看法不一,但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用交易费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企业产生和扩张的原因。本章首先阐述了企业的概念、企业的一般特征和企业类型,然后用科斯理论讨论企业产生的原因,最后简要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企业及其一般特性 一、企业的概念 所谓企业,是指从事商品生产、商品流通或服务性经济活动,实行独立核算,以营利为目的,依法成立的经济组织。 企业并不是人类社会存在以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最早出现的是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的早期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资本主义手工业作坊、手工业工场和工厂企业。手工业作坊是一种简单协作劳动的组织形式, 是工厂企业的萌芽。手工业工场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形成的, 具有比手工业作坊规模更大的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 它是企业的初期形态,马克思曾指出:“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态。这种协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统治地位。这个时期大约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1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产生了以机器为基本生产手段的工厂。1769年水力纺织机发明并使用以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棉纺厂,随后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普遍向工厂这种生产组织形式过渡。这种工厂就是工业企业的近代形式。在大量工厂的涌现,并与社会各个方面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后,企业也就从早期的工业领域迅速扩展到商业、建筑、金融、采掘、运输、邮电等各个领域如是。 二、企业的一般特征 不同类型的企业,都有反映它们各自特殊性的某些特征。但凡企业,也都具有反映其共性的一般特征。 1.经济性 企业是经济组织,它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是经济活动,以谋求利润为目的。企业是市场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27页。)

企业管理概论 第一章 企业概述.

第一章企业概述 本章学习内容:1.企业的概念; 2.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3.企业的法律形式; 4.企业的组织结构。 一、企业的概念 1.企业的定义 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一般特征: 第一,企业的属性特征—企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企业有自己的机构及工作程序。在经营活动中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企业的职业特征—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这一特征表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企业主要进行什么活动,发挥什么作用,从事什么职业等。 第三,企业的行为特征—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单位。 第四,企业的目标特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追求最大化利润是企业的基本目标。这是企业的本质特征。 第五,企业的人格特征—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企业通过依法设立,可以获得合法的身份,取得相应的法律地位,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3.企业的分类 (1)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 (2)按企业所属行业不同划分,可以分为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 (3)按企业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划分,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如金融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 (4)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5)从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方面考察,分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等。 (6)按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不同,分为:生产型企业 (主要从事生产的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和建筑安装企业等)、流通型企业(主要指交通运输企业、邮政电信企业和贸易型等企业)、服务型企业(主要指金融、饮食、旅游、咨询、信息服务等企业)。 二、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是商品生产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18世纪工业革命前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的企业,包括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的各种企业,开始大量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技术装备的不断现代化,现代企业开始出现。以工业企业为例,它是在简单协作的手工作坊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工场手工业,最后

《企业战略管理》整理笔记——第一章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第一章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重点 1、企业战略概念 2、战略理论演进 3、企业战略层次 第一节战略概述 一、战略的产生 1、战略产生 A竞争的必然产物 B动荡的环境呼唤战略 C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2、西方企业管理阶段回顾 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战略管理 3、本田案例 点评:看清对方面目和软肋,抓其弱点痛下杀手二、企业战略概述

1、战略概念起源—军队 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 己知彼百战不殆 ②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③选胜而后求 ④示形,动敌 2、战略概念 哈佛商学院三大教授 德鲁斯 安索夫(构成要素包括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力)迈克尔·波特 (本质就是选择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活动,提供独特的价值) 【案例】可乐空调加价 可乐——羊群效应,市场渗透 格力空调——市场开拓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亨利·明茨伯格

战略—5P ①Perspective观念,视角 ②Position定位 ③Plan计划 ④Ploy计谋,策略 ⑤Pattern模式,绩效总结 3、战略思维的本质 特点: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前瞻性,焦点性,关键性,实践性,创造性,实用主义用于培育智慧,发现真理和印证价值的哲学思维,培育智慧(抓大放小,舍得)【例】尼采的人生三变 【补充】突发战略与战略意图 【例】毛泽东的战略观 4、企业战略 ①概念:企业—— a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取长期生存发展, b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

c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手段等方面d所展开的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 ②特点 全局性(顾全大局) 长远性(价值投资,正确的眼光) 抗争性(对手选择) 风险性(长虹案例) 可行性(资源能力匹配) 相对稳定性(确定后保持稳定) ③战略理论的演进 a以一般环境为基点的经典学派 b以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点的竞争理论 c以资源分析为基点的核心能力理论

企业管理综合概述

第一章企业与治理概述 企业是市场中的经营主体,它是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者 集合而成。要素投入者什么缘故要组合成企业,即企业产生的缘故是什么,看法不一,但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科斯(R.H.Coase)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用交易费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企业产生和扩张的缘故。本章首先阐述了企业的概念、企业的一般特征和企业类型,然后用科斯理论讨论企业产生的缘故,最后简要介绍企 业治理的差不多理论。 第一节企业及其一般特性 一、企业的概念 所谓企业,是指从事商品生产、商品流通或服务性经济活动,实行独立核算,以营利为目的,依法成立的经济组织。 企业并不是人类社会存在以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进展到一定水平常产生的,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最早出现的是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的早期进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资本主义手工业作坊、手工业工场和工厂企业。手工业作坊是一种简单协作劳动的组织形式, 是工厂企业的萌芽。手工业工场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形成的, 具有比手工业作坊规模更大的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 它是企业的初期形态,马克思曾指出:“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态。这种协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专门形式,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统治地位。那个时期大约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

纪末叶。”1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产生了以机器为差不多生产手段的工厂。1769年水力纺织机发明并使用以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棉纺厂,随后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普遍向工厂这种生产组织形式过渡。这种工厂确实是工业企业的近代形式。在大量工厂的涌现,并与社会各个方面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后,企业也就从早期的工业领域迅速扩展到商业、建筑、金融、采掘、运输、邮电等各个领域如是。 二、企业的一般特征 不同类型的企业,都有反映它们各自专门性的某些特征。但凡企业,也都具有反映其共性的一般特征。 1.经济性 企业是经济组织,它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是经济活动,以谋求利润为目的。企业是市场中的经营主体,它以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通过交换来满足社会需要,并从中获得利润。企业假如没有盈利,就不能进展,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而且,假如没有盈利,就没有企业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他们也就没有搞好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企业就会消亡。 企业的经济性是它区不于从事非经济活动的政府机关、政治组织、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和学术团体等非经济组织的最本质的特征。 2.社会性 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从商品生产角度看,企业所从事的生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27页。)

企业战略管理概论第一章

企业战略管理习题 第一章企业战略管理概论 第一节企业战略的基本概念 一、填空题 1、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目标和战略三者紧密相连、相互制约。 2、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和理由。 3、经营哲学主要通过和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4、企业的目标由目的、、企业应该实现的指标水平、组成。 5、战略目标是选择的依据。 6、战略目标可分为和两大类。 7、长期目标以市场占有率、与股票价格等指标来衡量企业战略的最终效能。 8、为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绩效提供具体的可以衡量的依据。 9、是战术的灵魂,是战术运用的基础。 10、狭义企业战略由产品和市场范围、、竞争优势和四要素构成。 11、描述企业战略的5P’s模式指、、、和。 二、选择题 1、关于企业使命的思想主要是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的一整套理论为基础提出的。 A 麦克尔·波特 B 彼得·德鲁克 C 克利夫·鲍曼 D 格里·约翰逊 2、“成为西部的哈佛”属于()种愿景陈述方式。 A 从质和量的角度陈述 B 从战胜竞争对手的角度陈述 C 从相关角色的角度陈述 D 从内部改造的角度陈述 3、以下()不属于企业业务界定的要素。 A 顾客的需要 B 顾客 C 技术和活动 D 企业生产能力 4、以下各因素中()不属于企业内部利益群体。 A 顾客 B 股东 C 董事会 D 管理人员和员工 5、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企业的目标体系。() A 战略目标 B 战术目标 C 长期目标 D 年度目标 6、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战略目标。() A 企业规模 B 销售收入和盈利增长率 C 企业目标市场 D 技术能力 7、以下哪一个指标不是衡量长期目标质量的标准。()

A 可实现性 B 可度量性 C 灵活性 D 激励性 三、判断题 1、愿景不仅描述对未来的期望,而且包括实现这些愿望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2、确定企业宗旨往往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3、企业目标是企业使命和宗旨的具体化。() 4、建立目标体系的目的是激励员工和凝聚员工。() 5、企业的战略目标应该以实现企业股东短期利益为主导。() 6、企业主要从与长期目标的联系、职能部门年度目标间的协调来考察其年度计划。() 7、安德鲁斯认为:“战略时公司为之奋斗的一些重点与公司为达到它们而寻求的途径的结合物。”() 8、狭义企业战略的定义认为,企业战略决定着企业目前所从事的,或者计划要从事的经营业务的基本性质。() 9、传统企业战略与现代企业战略定义的本质区别在于:现代概念更强调企业战略的另一方面属性,即应变性、竞争性和风险性。() 四、名词解释 1、企业使命 2、愿景 3、企业宗旨 4、经营哲学 5、战略目标 6、长期目标 7、年度计划 8、企业战略 五、回答题 1、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需做哪些工作? 2、确定企业使命的意义是什么? 3、制定战略目标的程序是什么? 4、企业建立长期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5、广义企业战略和狭义企业战略的区别是什么? 6、简述企业战略管理5P’s模式。 第二节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和层次 一、填空题 1、企业战略是由、、和四要素组成。 2、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投资协同作用、、销售协同作用和。 3、谋求市场占有率、技术领先程度的战略属于。 4、在生产相关产品的多角化经营企业中,和很重要,他们主要解决企业内部各产品的相关性和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问题。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述

质量管理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第一节质量和质量管理 一、质量的概念及意义 有没有同学没有听过“质量”一词?想必是没有的。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如此轻易地使用“质量”一词,以至于人们在专业领域之外很少深入地去探究“质量”一词的含义。然而,不对质量的含义进行深入探讨和准确界定,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 一般而言,质量被用来描述“产品或者服务的好坏、优劣程度”。也常常加入一些限制词,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建筑质量和教育质量等等,或更加具体的如“空调质量”、“衣服质量”、乃至“信息质量”、“系统质量”、“生活质量”等,以使得质量的指向更为明确,意义表达更为具体。由此可见,质量是一个具有十分丰富内涵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产品、经营过程,经济增长,管理机制)进行审视并达到深层的理解。 质量有一个重要特性值得注意,即质量的含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质量的含义将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调整表述而具有时代气息。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几乎总包含着质量及其控制和管理的内容。周王朝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载了手工业产品的工程技术规格、制作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质量管理的方法。例如《考工记》开始就写道:“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审曲面势”就是对当地手工业品类型和规格的设计;“以饬五材”即在设计后确定所用原材料的成分比例;“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的手工业品,通过检查确定是否合格、可以使用。这就是当时人们对质量形成过程的记录,融入了他们对质量及其保证手段的理解。再如,中东古代史上,一块呗发掘的泥土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元前429年,巴比伦阿尔坦尔西王朝一世第35年,对给皇室生产戒指的工场要求:金戒指所镶嵌的翡翠要保证20年不会脱落,否则将会受到处罚。 1、质量的定义 ISO9000:2000族标准中给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所谓的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 ①固有特性 固有特性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如相机快门使用的次数。 ②赋予特性 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某事物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硬件产品的供货时间和运输要求(如:运输方式)、售后服务要求(如:保修时间)等特性。

第一章:项目管理概论

第一章项目管理概论 1、什么是项目?(P12页——P13页) 答案: 现代管理理论对项目的定义: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的工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项目的定义:项目是由一系列具有开始和结束日期、相互协调和控制的活动组成的,通过实施活动而达到满足时间、费用和资源等约束条件和实现项目目标的独特过程。 2、什么是项目管理?(P22页) 答案: 项目管理是运用各种相关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展开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 3、项目管理与一般运营管理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答案:(模板1) 1) 工作性质与内容的不同 一般在日常“运营”中存在着大量的常规性、不断重复的工作或活动,而在“项目”中则存在较多创新性、一次性的工作或活动。因为运营工作通常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所以运营中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复进行的常规作业,但是每个项目都是独具特色的,其中的许多工作是开创性的,所以二者的工作性质与内容是不同的。 2) 工作环境与方式的不同 一般日常“运营”工作的环境是相对封闭和相对确定的,而“项目”的环境是相对开放和相对不确定的。因为运营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在组织内部开展的,所以它的运营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同时,运营中涉及的外部环境也是一种相对确定的外部环境,由于工作环境的这种相对封闭性,加上运营工作的重复性,所以运营中的不确定性较低,而且在不断重复的作业过程中还可以使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逐步得以消除。 然而,项目工作基本上是在组织外部环境下开展的,所以它的工作环境是相对开放的,由于项目所处环境的这种相对开放性,再加上项目工作的一次性和独特性,就使得项目的不确定性较高,因为人们对新的尝试很难全面预先认识和预测事物的未来和发展的。 3) 组织与管理上的不同 由于“运营”工作是重复性的和相对确定的,所以一般运营工作的组织是相对不变的,运营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分部门成体系的。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和相对不确定的,所以一般项目的组织是相对变化的和临时性的,项目的组织形式多数是团队性的。同时,运营工作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基于部门的职能性和直线指挥管理系统为主;而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过程和活动的管理系统为主。 答案:(模板2)(P26——P27页) 二者的管理对象、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周期不同。 项目管理与日常运营管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包含有起始过程和结束过程,而日常运营管理中没有这两个管理子过程。因为日常运营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所以它不需要专门设立起始和结束过程。项目管理中的一般管理知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项目的实现过程需要有不同的项目管理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概论

第一章企业战略管理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战略 2.战略管理 3.公司层战略 4.业务层战略 5.职能层战略 6.战略管理者 7.战略性思维 二、判断题 10.战略性思维是指管理者能站在公司总体战略设想的高度,来制定决策和实施管理,对多变的市场环境灵活应付,给企业带来前期效益() 16.电子商务有其独特的竞争形势,从而也要求不同的领导方式() 1.明茨伯格认为企业战略由五种规范构成:计划、计策、模式、定立、观念。() 2.根据明茨伯格的观点,当年的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亨利福特要求了T型福特汽车漆成黑色的决策,可以理解为一种战略。〔〕 3.企业战略脱离现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也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4.战略分析为制定战略提供了基础,其所描述的结果可与现行战略完全符合。() 5.战略选择可被看作为纯目的、纯逻辑的行为。() 6.因为战略管理的最终责任由最高管理层的人员承担,所以战略管理是最高管理层的管理者的事() 7.事业部战略的重点在于:如何贯彻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分析,内部条件分析,战略实施中的风险分析和应变能力分析等。〔〕

8.所有权企业、合作企业以及所有者与管理者合一的企业,一般只有1?2个战略管理者,因为在小型企业中整个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职能可以由少数几个人掌握。() 9.董事会的董事在战略管理中有两重角色:一是直接参与企业战略制定;二是判断首席执行官的战略管理工作做得是否出色。() 11.战略性思维主要包括: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权变意识、、人本意识。创新意识() 12.平均收益是指投资所得的收益超出投资者在同样的风险状况下对在其他方面进行投资所期望得到的收益的部分。() 13.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仅需要一个有关企业整体战略的决定。() 14.许多总裁总是把稳定而可观的利润作为他们的首要的任务看待,一个精心设计的战略不是他们最关心的。() 15.规模经济、大规模的广告投入,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已不再像以往那样有效。() 16.电子商务有其独特的竞争形式,从而也要求有不同的领导方式。( ) 三、单项选择题 1.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由()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的。 A.安德鲁斯 B.明茨伯格 C.钱德勒 D.安索夫 2战略管理的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 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 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 A.循环管理过程B.静态管理过程

第一章:项目管理概论

第一章 项目管理概论 1、什么是项目?(P12页——P13页) 答案: 现代管理理论对项目的定义: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的工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项目的定义:项目是由一系列具有开始和结束日期、相互协调和控制的活动组成的,通过实施活动而达到满足时间、费用和资源等约束条件和实现项目目标的独特过程。 2、什么是项目管理?(P22页) 答案: 项目管理是运用各种相关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展开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 3、项目管理与一般运营管理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答案:(模板1) 1) 工作性质与内容的不同 一般在日常“运营”中存在着大量的常规性、不断重复的工作或活动,而在“项目”中则存在较多创新性、一次性的工作或活动。因为运营工作通常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所以运营中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复进行的常规作业,但是每个项目都是独具特色的,其中的许多工作是开创性的,所以二者的工作性质与内容是不同的。 2) 工作环境与方式的不同 一般日常“运营”工作的环境是相对封闭和相对确定的,而“项目”的环境是相对开放和相对不确定的。因为运营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在组织内部开展的,所以它的运营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同时,运营中涉及的外部环境也是一种相对确定的外部环境,由于工作环境的这种相对封闭性,加上运营工作的重复性,所以运营中的不确定性较低,而且在不断重复的作业过程中还可以使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逐步得以消除。 然而,项目工作基本上是在组织外部环境下开展的,所以它的工作环境是相对开放的,由于项目所处环境的这种相对开放性,再加上项目工作的一次性和独特性,就使得项目的不确定性较高,因为人们对新的尝试很难全面预先认识和预测事物的未来和发展的。 3) 组织与管理上的不同 由于“运营”工作是重复性的和相对确定的,所以一般运营工作的

企业管理概述

第一章企业管理概述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企业的产生晚于管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在丰富的管理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而良好的企业经营机制结合现代企业制度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绩效。 第一节企业与企业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依法成立,自主经营,独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人型或非

法人型经济组织。 作为一个企业,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要素: (1)拥有一定数量、一定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和资金; (2)具有开展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活动的场所; (3)具有一定技能、一定数量的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 (4)从事社会商品的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 (5)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6)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获取利润。 二、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生产与 3 / 67

商品交换的结果。企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进步。纵观企业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手工业生产时期 这段时期主要是指从封建社会的家庭手工业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阶段。此时生产者大多是具有一定技能的专业劳动者。16世纪到17世纪,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封建社会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海外殖民扩张,大规模地剥夺农民土地,迫使家庭手工业迅速瓦解并且向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

(二)工厂生产时期 这段时期主要指资本主义由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阶段进入工厂生产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西方各国相继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工场手工业逐步发展直至建立工厂制度,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到这时才诞生。例如,英国到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政权确立,圈地运动实现了对农民土地的剥夺,进一步加强了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这一切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在工业革命过程中,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大机器的普遍采用,特别是动力机的使用,为工厂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717年,英国阿克莱特在克隆福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纱工厂,从此集中生产的工厂迅速增加。到19世纪30 5 / 67

第一章现代企业管理概述

考试概述 一:本门科目为开卷考试,因而题量较大、难度较大,请学员把握好考试时间。 二、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三)、选择题 (四)、简答 (五)、计算 (六)、案例分析 其中,计算、案例分析难度较大、占分值较高、为复习的重点。 三、考点分布: 不作考试要求的章节:第二章的第一、第三节;第六章的二、三、四、五、六节;第七章的三四节;另外还有十一章、十二章都不作考试要求。 第一章现代企业管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企业管理(P5)

2、例外原则(P11) 3、目标管理法P22 4、人本原理P24 5、能级原则P28 6、激励P29 7、公平理论P19 8、需要层次理论P18 二、填空题 1、企业管理包括企业是经济实体、企业必须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企业须以自己名义进行四方面的含义。 2、企业管理的七要素是人员、资金、设备 物料、方法、市场、工作精神。 3、企业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烈职能。 4、企业素质包括人员、技术、科技管理三方面的内容,其中,领导者素质是企业素质的关键。 5、企业管理现代化就是指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 6、按生产力要素的比重,企业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电信、移动) 7、韦伯认为权威有传统权威、超人权威、法理权威三种

形式,现代组织应建立在法理权威之上。 8、正式组织遵循效率的逻辑,非正式组织遵 循感情的逻辑。 9、巴纳德提出的组织的三要素是指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10、法约尔认为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五种职能。(首要职能是计划) 11、按照能级对应原则,一般将管理机构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最下端的是执行层) 四、简答题 1、什么是企业管理?P5 2、企业管理包括哪些要素?P6 3、企业管理的实质是什么?P8 4、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包含什么内容?P33 5、企业管理的八大特征?(不作要求) 6、现代企业管理中,强调管理现代化应树立的十大观念是 什么?P38 第二章现代企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企业制度P48

管理学第一章 练习题

第一章管理概述 一. 本章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1.掌握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定义,了解管理的各种职能。 2.认识和学习管理学的意义及管理活动的普遍性。 3.知道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学科性质。 4.熟练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5.明确管理与环境的关系及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 二. 本章内容及学习指导 管理学作为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的科学,已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章作为全课程的开头部分,从六个方面对管理、管理学进行了概述。 第一,管理的定义、性质及职能。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反馈原理等。第五,管理与环境。第六,管理人员的分类与管理技能。正确认识本章上述六个方面的理论内容,是我们学好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也是在实践中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三.模拟训练题 (一)名词解释 1.管理与管理学 2.管理的基本职能 3.系统 4.管理环境 5.管理技能 (二)单项选择题 1.管理是一项创造性运动,主要依赖管理者的艺术创造,这是强调管理的() A复杂性B有效性C实践性D精确性 2.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 A生产B自然C社会D物质

3.从职能和过程的角度出发对管理进行定义的是()。 A泰勒B法约尔C西蒙D梅奥 4.管理的职能也就是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几类基本活动,它们具有()性质。 A彼此独立,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的人员担当 B各不相同,分别由不同层次的人担当 C在空间和时间上彼此交融,每个主管人员都从事这些活动 D形式不同而本质不同 5.从管理学的发展过程来看,除了实践推动管理之外,管理些还大量的借鉴和应用其他学科,如系统理论,信息科学,数学,心理学等科学知识和成果,这体现了管理学的()特性。A综合性B社会性C实践性D科学性 6.一艘船要顺利驾驶到目的地,船长的角色职能包括:设计方向的领航员、实际控制方向的舵手、轮船的设计者和选用者、以及与全体形成支持、参与和沟通关系的促进者。这些是组织中的() A计划、控制、组织和领导B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C领导、计划、组织和控制D领导、组织、计划和控制 7.管理职能是循环不息,把管理工作不断推向前进,而处在管理循环轴心,推动管理循环原动力室() 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E创新 8.对于企业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 A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B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D其他 9.下列关于各项管理职能独有表现形式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表现出来 B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C创新职能通过组织的创新氛围和成员的创新意识表现出来 D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10.“管理就是决策”是()在1978年提出的。 A赫伯特西蒙B法约尔C明茨伯格D德鲁克 11.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要肩负许多方面的管理职责。下列几项职责中,哪项通常不属于中层管理者的工作范围() A与下级谈心,了解下级的工作感受 B亲自制定有关考勤方面的规章制度 C经常与上级部门沟通,掌握上级部门对自己的要求 D对下级的工作给予评价并及时反馈给本人 12.随着主管人员由低到高的升迁过程,其工作性质也逐渐变得() A具体、技术性很强B抽象、战略性很强 C模糊、技术性很强D具体、战略性很强 13.有一种说法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这实际上意味着() A对管理者来说只要善于决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B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都是由于决策的复杂性而导致的 C决策能力对于管理的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D管理首先需要的就是面对复杂的环境做出决策 14.保证在组织中“事事有人做”属于管理的() A计划职能B控制职能C组织职能D领导职能

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论

第一章战略管理概论 教学目的:掌握战略的定义,企业战略的层次,战略管理的概念及定义;了解战略管理的过程及要素,理解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战略的定义 难点:战略管理与业务管理的关系,战略管理与长期计划的区别 第一节现阶段战略管理概况 目前市场特征: 1 市场动荡; 2 环境复杂; 3 未来难以预测 企业界战略管理现状 ?美国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战略管理时代”; ?日本则在80年代初进入了“战略经营时代”; 对我国企业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许多企业管理者开始用战略管理的理念、思想和方法等来管理企业,以避免企业发生重大决策失误。 第二节企业战略的概念和特征 “战略”的涵意: 《辞海》:“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 《韦氏新国际英语大词典》:“军事指挥官克敌制胜的科学与艺术。”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 毛主席:“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 战略管理定义 1.战略被作为形成组织长期目的和目标,限定主要活动程序和调配资源的具体方法。 企业应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反映对经营业绩的要求; 必要、连续的调整,是短期导向的、并应与长期目标保持一致; 资源分配不仅要与企业的主要活动相匹配,而且要符合战略目标一致性的要求。

2.战略是一种事先(行动前)的计划,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说明和要求。 明茨博格(H.Mintzberg)指出:大多数人认为,战略是一种计划,一是具有主观性,二是具有导前性。 冯·纽曼(Von Newman)认为,战略是“一种完整的计划,旨在说明在每一种情况下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格鲁克(Glueck):“战略是一种统一的综合的一体化计划,用来实现企业的基本目标。”作为一种计划,战略可以是一般性的,也是以是特殊计策。 3.战略的主旨在于限定企业的竞争范围(业务范围) 一种计谋:确定企业正在哪一行业或打算进入哪一行业。 业务细分在业务分析、战略定位和资源分配方面都是一个关键因素,但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方法,只能依靠判断和经验。 4.企业战略是为获得持久竞争优势而对外部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优势和劣势的积极反应。5.企业战略是一种连续一致的决策模式。 H.Mintzberg提出另一种定义:“战略是一种模式”,是一系列行为的结果。 6.战略是一种定位(position) 把企业的重要资源集中到合适的产品和市场上,形成一个有利的“生长圈”。 7.战略是在变化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手段。(韬略) Margarer A.Peteraf提出资源基础评价模型。认为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核心能力应当:有助于打开进入更多市场的通路;能使终端产品用户获得更大的利益;本身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 8.战略是一种观念和意向 把注意力放在战略思维上。体现了决策者和员工对客观事物固有的认识方式。它强调的尽管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没有人见过、摸过,但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被企业成员拥用和共享,变成一种集体意识,并成为思想基础。 这种观念的进一步延伸,Gary Hamel和C.K.Prahalad提出了战略意向的概念。例如可口可乐,是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喝上可口可乐;阿波罗项目,是在苏联人之前登上月球;佳能是击败施乐。 对定义的理解 在广义论中,战略的概念包含着企业的目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战略是目标、意图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方针和计划的一种模式,……”

试题第一章 管理学概述

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在各管理职能上所花时间得相对多少 计 划 组 织 领 导 控 制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者 3、概念技能 4、管理学 二、单项选择题 1.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得两个必要条件:一就是两个人以上得集体活动;二就是( )。 A.有管理者 B.组织成一定机构 C.有各种资源 D.有一致认可得目标 2、( )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得表现形式,总就是在与其她管理职能得结合中表现 自身得存在与价值。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E、创新 3、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宝贵得资源就是( ) A、机器、厂房 B、流动资金 C、人力资源 D、无形资产 4、按照管理者得职责任务划分,基层得班组长属于( ) A、决策指挥者 B职能管理者 C、决策参谋者 5、( )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不重要。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6( )对于所有层次管理得重要性大体相同。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7、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得就是( )。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8、计划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属于( ) A、决策指挥者 B、职能管理者 C、决策参谋者 9、下面就是一个关于各层次管理人员在不同管理职能上所花时间与精力分配模型得示意图,有人对此模型表示困惑。根据您对管理实践得理解,您对此模型得评价就是: A、不正确,因为模型认为基层管理者用于控制工作得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少。 B、正确,因为模型认为高层管理者在战略计划与组织方面所花得时间更多。 C、不正确,因为模型认为基层管理者在计划上所花得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少。 D、正确,因为模型认为基层管理者花在计划与控制上得时间比花在领导上少。 10、从发生得时间顺序瞧,下列四种管理职能得排列方式,哪一种更符合逻辑些? A、计划、控制、组织、领导。 B、计划、领导、组织、控制。 C、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D、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