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经验摘要

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经验摘要
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经验摘要

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经验摘要

罗颂平张玉珍整理

编者按:罗元恺,广东南海人,1914年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副校长、顾问。曾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

本文系统介绍罗氏在学术上以脾肾为本,气血为用;温热病证,养阴保津;博学笃行,业精于专;因材施教,医教相长;学术渊源,本于医经的治学风格和理论精华。临证特色则主要介绍他对妇科诊法首重望诊,妇科用药特点,以及对崩漏、胎动、不孕症、绝经前后诸症、盆腔炎的治疗经验。所选录的医案及医论医话,进一步反应罗氏妇科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特色。入选的五首经验方是罗氏毕身医疗经验的结晶。全文前后呼应,理技相通,文笔流畅,细读之后,定能大有收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罗元恺,男,出生于1914年阴历10月,祖籍广东南海。其父棣华公,乃晚清儒生,以儒通医,悬壶于南海、广州等地,后参加北伐,善治热病,对温病颇有研究。罗氏幼承庭训,诵读方书,随父侍诊,立志以医为业。及长,乃于1930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5年毕业,并考取广州市中医师执照,开始其医学生涯。他以总成绩第一留任该校附属的广东中医院医师,后兼任该校《金匮要略》课教师。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学校停办,其间曾在粤北地区行医,并开设中医讲习所。抗战胜利后,重返母校任教,1949年就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1951年兼广东中医院院长,其后兼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1956年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曾任该院进修部主任、妇儿科教研室主任,1977年成为国内第一批中医教授,1979~1982年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研究生工作,并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是首批获中医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导师。1983年由卫生部任命为该院顾问。

罗元恺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他从事中医医疗、教学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精于妇科。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2年和1978年均被评为“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1991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其学术继承人张玉珍、罗颂平在1994年结业出师。

第五卷585他勤于研习医经,终生致力于临床,并潜心于中医教学和科研。在学术上受陈自明《妇人良方》、张介宾《妇人规》和傅山《傅青主女科》等名家医著的影响,注重脾肾和气血,调理冲任,还融合了岭南温病学派养阴保津的学术观点,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滑胎、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丰富经验。创制了补肾安胎的“滋肾育胎丸”,曾获1983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活血止痛的“田七痛经胶囊”,获1986年广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指导研究生探讨“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乙等奖;“广东省名老中医电脑诊疗系统”获1991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

等奖。指导研究“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1996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治学严谨,笔耕不辍,著有《罗元恺医著选》、《罗元恺医论集》、《罗元恺女科述要》等,点注张景岳妇科专著《妇人规》,主编《实用中医妇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一、二版、《中医妇科学》第五版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分册》。

他以传播和振兴中医药为己任,善于因材施教,桃李遍布海内外。他作为建国后第一代的中医妇科学术带头人,30多年来勤恳耕耘,立业树人,以自身的成就带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他培养和造就了第二、三代学科带头人,并培育了一批硕士、博士。他的学术成就和医术在东南亚、欧美地区有较大的影响。曾出席第二、三届亚细亚中医药学术大会,赴泰国、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地讲学与诊病,在国内外颇有声望。他的生平和成就已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美国《国际名人辞典》。

学术精华

一、学术渊源,本于医经罗氏对《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颇有研究。《内经》的几篇大论,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而阴阳学说更是贯穿于中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法和治法等各个环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学理论起源于古代自然哲学,以阴阳为自然界和生命变化的根本。其后的医家对此亦多有发挥,如仲景的六经辨证、景岳的八纲辨证,均以阴阳学说为基础。

罗氏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纲领。它不仅具有哲学的含义,还有着更为丰富的科学内涵。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诊法、辨证和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是指导中医临证思维的总纲,是辨证论治中的两分法。故诊病首先要分清阴阳,以定病位所在之脏腑,然后分辨表里、寒热、虚实,再根据阴阳失调的情况定出治则,通过药物配伍或针灸取穴补泻,以调摄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习中医者不可不知阴阳之理。

第五卷586《内经》对生命起源和人体生理也有颇为精辟的认识。《灵枢》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的论述,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孕育的机理。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关女子和男子从幼年至老年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论述,以及对肾气、天癸、冲任在发育与生殖方面作用的阐述,一直被视为中医生殖生理的经典理论。后世对肾和天癸的研究俱发源于此。

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天癸者,马玄台释为“阴精”;张景岳释为“元阴”、“元精”,并有“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的论述。谓其量微、肉眼不可见,而作用重要,且与生殖有关。罗氏根据前人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指出“天癸”应是与生殖有关的内分泌激素,并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认为是女性性周期调节的核心。他曾著《论肾与生殖》、《肾气、天癸、冲任的探讨和与妇科的关系》等文阐述其观点。在妇科学术界影响颇大。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篇。文字虽简略,但内容包括经、带、胎、产诸疾和妇人杂病,有证有方,并且注意对病证的鉴别,对后世妇产科的发展颇有指导

意义。

罗氏早年曾担任《金匮要略》课的教学,晚年也曾给广州、北京的研究生和全国妇科师资班讲授妇人病三篇,并整理《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注释》一文。他对《金匮》条文的注释,一方面注意文字的推敲,勘正错简,不作强释;一方面参考历代注家的释义,并以临床为依据,汇入己见。仲景的著作较注重风寒、血瘀的病机,方药多偏于温热,而条文中症状甚简略,说理也甚扼要,故常需从方测证。如不加详析,用之不确,则有违仲景原旨。如妊娠病篇之胶艾汤证,证候为妊娠下血而兼腹中痛。方中用艾叶、阿胶,配川芎、当归、地黄、芍药、甘草,药性温热而行血,只适用于虚寒证之胎动不安。故罗氏在注释中指出:“惟川芎、当归虽有补血之功,但其性辛温,走窜动血,特别体属阴虚或兼有血热者不宜用,否则足以助长其出血。”进而提出可用寿胎丸合四君子汤加制首乌治之,以收补气固肾安胎之效。补充了此条的内容。又如妇人杂病篇之温经汤证,为老年崩漏而有瘀滞之证。罗氏认为温经汤的方义为温经散寒,祛瘀止血,可作为妇女虚寒崩漏而兼有瘀滞者,不限于老年崩漏为然。而对于老年崩漏,则应特别注意诊察有无症瘕为患,不可见血止血而忽略痼疾。此亦为经验之谈也。

罗氏对《内经》、《金匮》的研究,为他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而后世的各家医著,也对其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脾肾为本,气血为用在妇科理论方面,罗氏较推崇张景岳、陈自明的学术观点,注重脾肾和气血。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脾司运化,脾胃互为表里,主升降,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女子之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故妇科疾病,当以调理脾肾气血为主。

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是现存较早的妇科专著。对妇科病的病因较注重风冷和劳伤,认为劳伤血气,或寒气客于胞内,损伤冲任之脉,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因素。治法常用调补气血和温经活血。其“加减四物汤”和“良方温经汤”等流传至今,仍常用于临床。罗氏认为,冲任损伤是导致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病机。各种病因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冲任而致妇科疾患。调理冲任之法,重在调理肾、肝、脾和精、气、血,而调理气血的关键,在于使气血充盈,并流动畅顺,切忌郁滞。陈氏补血活血之法,正体现了补血而不腻滞,活血而不伤正之妙着。

第五卷587张景岳是明代医学大家。虽不以妇科名闻于世,但其妇科专著《妇人规》是理论性较强,内容全面而系统的医籍。他重视阴阳之理,善用温补,着重肾与命门,注意维护元阴元阳。妇科方面注重冲任、脾肾与阴血。他在《妇人规》指出:“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盖其病之肇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肾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罗氏深谙调经种子之道,认为肾主先天、脾主后天,二者共为精气血之本,故与生殖有关的虚证,多责诸脾肾。他提出妇科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而调理冲任就在于调理肾肝脾的观点。他曾撰《补肾法的探讨和对一些常见病的运用》、《调补肾阴肾阳对妇科病的作用》、《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和《妇科为什么特别重视肾肝脾》等文以阐述其观点。

罗氏特别欣赏景岳的两段名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此自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也。”他认为景岳所创的左归、右归、大补元煎、

加减一阴煎等,为补剂之典范,甚为实用。究其原因,是景岳组方重视阴阳相配,以达到阴阳相长,精气互生的境界。如大补元煎以人参配熟地;右归饮以附、桂配熟地、山茱萸。惟有深悟阴阳学说的精义,才能灵活运用,彰显其效。罗氏根据阴阳相配的原则,创制了补肾健脾安胎以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的“滋肾育胎丸”,补肾养血以治疗虚证月经病、不孕症之“促排卵汤”,指导拟定健脾补肾并重以治疗免疫应答低下之反复流产的“助孕3号方”,并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研究。

景岳虽善用温补,但亦强调辨证,随证随人,辨其虚实,理法方药,颇为精当,并非一味大补。罗氏认为,中医治病切忌固执一方一病。必须辨证施治,以证定方。他曾对“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之说加以评议,认为黄芩苦寒,只可用于有实热者,不宜滥用。证属虚寒者,误用苦寒固增其损;证属虚热者,亦当以养阴清热为主,如二至丸之类。用药如用兵,医者之功力,就在其中矣。

罗氏善于博采众长,对清代以来持革新态度的医家较为欣赏。《傅青主女科》是清代较著名的妇科医著。病因病机方面较注重肾肝脾和气血的损伤,尤其强调房劳所伤与妇科病的关系,如崩漏、带下病、小产、产后血崩、不孕症等,均可因房事不节所致。罗氏认为,傅山能冲破当时封建礼教的藩篱,正面论述性事对身体的影响,具有进步的意义。曾撰《〈傅青主女科〉文理是“粗鄙”吗》对此加以评述。认为其文体新颖,语言较为通俗,方药多为新创,且方便实用,如定经汤、固本止崩汤、完带汤、生化汤等,罗氏不但常用于临床,并加以研究和发挥。

罗氏对活血化瘀的治法亦颇有研究。认为妇科证候主要是虚实两类,虚证以肾虚、脾虚为多,实证以气滞、血瘀或痰湿为主,尤以血瘀最为常见。因于气滞、气虚、寒凝、热灼固可致瘀,妇人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离经之血蓄积胞中及少腹,也可成瘀血。瘀为有形之邪,足以阻碍气血之运行,可导致疼痛、出血、肿块或发热。他颇欣赏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创制的几首逐瘀方药,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等,认为王清任的气血观虽说理简略,但归纳了各种血瘀症状,并针对寒、热、虚、实等血瘀成因而组方,在血瘀的治法上独树一帜。罗氏善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痛经、症瘕及瘀阻胞络(输卵管阻塞)之不孕症。创制了治疗痛经的“田七痛经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等症瘕积聚的“橘荔散结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罗氏内异方”;指导拟定治疗免疫性不孕症的“助孕1号、2号丸”等。曾撰《活血化瘀法对妇产科疾病的作第五卷588用》等文加以论述。

三、温热病证,养阴保津罗氏早年专于内科,因广东地处亚热带,长夏多湿,温热、湿热之证颇为常见。受其父影响,罗氏对温病也颇有钻研,推崇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认为热病传变迅速,最易伤阴,而阴津是人体正气的物质基础,以濡养脏腑肢节。因此,在温病的各个阶段,均应注重养阴保津,以防津亏液竭,耗损真阴而变生不测。他曾著《温病保津养阴的重要意义》,提出热病护阴三法。而湿邪则粘滞缠绵,耗伤正气,且易与寒、热之邪交结,留邪为患,或阻碍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

1967年春季,广州地区发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严重,流行甚广。罗氏参与了流脑病区的医疗工作。他根据温病学的理论,分析其证候特点,认为该病属于瘟疫之热伏证,故具有迅发高热、头痛、项强、呕吐、倦怠,甚则神昏、斑疹隐隐,舌红,苔黄或腻等表现,乃采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取清热解毒,佐以护阴之法。治疗500多例,只有少数辅以静脉输液和西药,大多数采用中药口服而愈。疗效达996%,仅2例死亡。发挥了中医药治疗

急性传染病的作用。

妇科之热证,虽有虚有实,然热伤阴津则一,且妇人数脱于血,阴血更显不足。如产后发热之外感风热或中暑、产褥感染,带下病之湿毒或热毒证,包括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等均是常见的热病。暑热或热毒内燔,极易伤津耗液,故临证之时,亦须时时顾及阴分,不宜妄用苦寒攻伐或辛温耗散之品。他提出的热病护阴三法就是间接护阴、直接护阴和综合护阴。即在热病之初期阴津未伤,宜间接护阴。此时以祛邪为主,通过清热解表或清热解毒,有下血者凉血止血,清热之中寓护阴之意。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阴津已伤,则应直接护阴,使用甘凉、甘寒、甘润或甘咸之品,濡养阴津。如生脉散甘凉以润养上焦;增液汤甘寒以濡养中焦;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甘咸以滋养下焦,均属直接填补滋养津血阴精。热病后期阴分已伤而邪热未去,则须综合护阴,即清热与养阴并重。灵活掌握热病治疗中祛邪与扶正两个侧面,注意保存阴津。

现代研究表明,养阴保津治法的主要作用包括三个方面: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内环境的失衡;调整机体调节功能的紊乱状态;促进萎缩器官的恢复。因此,养阴保津在临床上有积极意义。

四、博学笃行,业精于专罗氏治学严谨,主张博学笃行,业精于专。他认为医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中医理论发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并受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中医的整体观、天人相应观和五运六气学说。故业医者应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发展。他崇尚张景岳之博学多才,认为景岳在著述中理论纵横,头头是道,主要归功于其多方面的学识。罗氏从青年时期就注意充实各方面的知识。在学期间,熟读中医经典著作及本草方歌,还与同学组成医学研究会,创办《克明医刊》,共同研习中医问题。当时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还开设了西医基础课,使他掌握了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和药理学等现代医学知识。对张锡纯、陆渊雷等中第五卷589西汇通派医家的著述亦有所研习。认为中医与西医虽理论体系不同,但治病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若相互取长补短,则相得益彰,二者不应互相排斥。他完成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学业后,继续深造并毕业于广州大学法律系。对哲学、法律、文史、天文、地理等均有涉猎,并爱好诗词、书法,为其学术上的发展打下了广博而深厚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源远流长,《内经》以降,各家学说迭起,各持己见,各有所长,使中医学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具有地域或时代的特色。罗氏认为,各家学说的学术观点虽不免偏颇,但多有其独到之处,应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他主张学无偏执,行有定见。广泛涉猎各家各派的医著,并不拘执呈派或一家之言,通过分析比较,融会贯通,法古创新。临证之际,既取法于古人,又因人、因证、因时、因地而变通,不以一方一法为限,遣方用药,皆有定见。他颇欣赏孔子的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以博学笃行作为座右铭。认为“博学之后,应该经过不断的思考、研究,以明辨是非,最终立足于实践。但实践应该有理论作指导,避免盲目实践而走弯路。医学的进程,应该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才会有较高的成就”。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中医离开了实践就难以发展。只有不断从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归纳和总结诊疗规律,才能在理论上发展和创新。罗氏从医60年,曾长期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但他从未中断其临证实践。他早年主要从事内

科,抗日战争初期在广东中医院处理大量内科和外科急症,其后曾讲授《金匮要略》,继而从事妇、儿科,最后30年乃专于妇科。这也是他在学术上由博返约的过程。专于妇科之后,他根据妇人多虚、多瘀的特点,首先着眼于肾、脾,研究调补脾肾法在妇产科的应用及其机理,并提出中医生殖轴的概念,对肾、天癸、冲任的本质进行理论探讨。其后,又对妇科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进行研究。他主张引入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采取物理、化学等方法,扩充中医四诊的内容,既了解整体的宏观变化,又洞察局部的微观表现,将中西医的诊法各取所长,使中医的学术继续向前发展。在他的倡导下,妇科建立了实验室,派出人员在国内外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水平较高的成果。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妇科已成为省级重点专科,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

五、因材施教,医教相长罗氏不仅是一位中医临床学家,还是一位中医教育家。他从30年代开始从事中医教学,曾担任《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儿科、妇科、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的学生包括大学本科班、中医进修班、专科师资培训班、助教班、西医学习中医班、业余中医班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他对中医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对中医临床学科的课堂与实践教学有丰富的经验,并提出因材施教,广开思路,理论结合临床的教学方法,是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宗师。

古代中医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师徒相授。习医者常从背诵药诀方书入门,继而研读医经,并随师侍诊,抄录医案,再从中悟出医理。这种教学方式着重于实践,理论则以自学为主。由于门派、地域所限,其知识往往较为局限,而理论亦常常有所偏颇。另一种方式是以儒通医或由道、佛而通医。文人学医有着较好的古文学根基,往往从中医经典入手,饱览前人医第五卷590著,再验诸临床,进而提出己见,立一家之言。纵观历史上之医学大家,以儒通医者甚众,如张仲景、朱丹溪、张景岳等。其特点是知识较广博,基础较深厚,因而建树良多。而佛教或道教的僧人、道士习医者亦不少,对后世影响较大者,如《竹林寺女科》和《肘后方》。

现代中医教育可追溯到辛亥革命后的20年代。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在广州创立。该校是五年全日制的中医高等学府,由粤港两地中药商行筹款开办。设有中医基础和临床各科、中药方剂、西医和西药基础、外语等30门课程。并附设一家有门诊和住院的中医院。

教师为当地的中西医知名人士,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了各科教材。罗氏是该校第七届毕业生,毕业后留任附属的广东中医院,随后任教于母校。1949年就任该校校长,时年35岁。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罗氏总结了中医教育的一些规律。他认为中医首先来源于临床,理法方药均应用于临床,故能够扎根于民众之中,而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哲学和科学的内涵,则是中医学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现代中医教育不可偏废理论与临床。他提出中医教学的几条原则:(1)中医、中药各个学科都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纲,由中医基础理论派生出各学科的理论,并指导本学科的临床实践;(2)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的教师都不应脱离临床,以医促教,理论联系实际;(3)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启发思路,培养临床与研究的技能。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西医、西药的传入和西医的迅速发展,中医曾一度受到压制,而中医理论受到的冲击更大,“中医不科学”、“废医存药”的论调使中医理论面临存亡的危机。

建国以后,政府的支持和正确的政策导向使中医药得到较好的发展时机,1956年始,京、沪、穗、宁开办了国内首批中医学院,中医教育走上正轨。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倾向也严重影响了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有感于此,罗氏在70年代撰写了《如何把临床课教学工作做好》一文,他提出中医理论的重要性,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是各科理法方药的指导纲领。如不掌握中医理论,则辨证不明,论证不确,若以方套病,对号入座,就丢掉了祖国医学的精华。但理论又要指导临床,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是否正确,并使之提升到新的高度、取得新的突破。

罗氏在《漫谈中医的“学”与“教”》一文论述中医的教学与学习。认为学中医要循序渐进,善于自学,独立思考,勤学多练。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基础,讲课的深度、广度、重点均应有所区别,并注意结合临床实际,以强化记忆。他对教学极端认真负责,同一门课,对不同的班种就有不同的要求,备课、讲课均顾及学生的特点。如本科班学生因未有临床经验,在讲临床课时就要把诊断与鉴别、辨证与治法详作讲解,而进修班、西医学习中医班学员则有一定的临床基础,诊断与鉴别可以简略一些,重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并注意介绍临证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还应该介绍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悬而未决或有争议的问题,以启发其思路。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之学以致用。他在70高龄时还主办了全国中医妇科师资班并亲自主讲,同时也邀请国内十几位著名妇科专家前来讲学,融会各家精华,取得良好的效果。

他认为教学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备课时大量查阅资料,并通过总结归纳临床经验,温故而知新,在学术理论上加深认识。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术上一些疑难问题的思考,也启发和促进了理论和临床研究,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第五卷591临证特色

一、妇科诊法首重望诊中医之四诊以望诊为首。《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罗氏认为望诊在妇科至为重要,包括了对神、色、形态的观察和对经、带、恶露的辨析,是第一手的客观资料。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能视外而知内。有经验的医家,通过望诊可以大致了解病情。

望诊首先望神,主要观察病人的神志、眼神和精神状态。对危急重症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如神志淡漠,反应迟钝者,常为大量失血之征,可见于崩漏、堕胎(不全流产)或宫外孕破裂等,救治不及则可迅速陷入厥脱之危象。如双目无神,眼眶下陷,神志淡漠,肌肤甲错,则为气阴两亏之征,妊娠剧吐或产后发热、盆腔炎热入营血之重症皆可有此表现。若非危重症而见表情淡漠,不欲言语者,多属阳虚,可见于绝经前后或月经前后诸症。

望面色是望诊中较主要的部分。面部的色泽反映了脏腑气血的盛衰。面色苍白是白而带青之色,主气血虚,常兼肝血不足或有肝风;面色白而虚浮者,主肺气虚或气虚血脱;面色萎黄主脾虚、血虚;晦黄为黄而晦暗,主脾肾两虚,尤以肾虚为主;面色红赤则为实热之象;颧红主虚热,尤以午后为甚;面色晦暗或黯斑主肾虚或脾肾两虚。罗氏认为面颊、眼眶或额部晦暗和黯斑常见于妇科肾虚证。晦暗是黑褐而无华之色,属肾之本色。肾主生殖,面色晦暗者多有生殖功能低下之痼疾。他对晦暗或黯斑的辨析甚详,认为眼眶黯黑主肾虚,面颊黯斑主脾肾虚,下眼睑浮而晦暗则以脾虚为主。晦暗或黯斑的程度与病情相关,证候重则晦暗或黯斑加深,病情好转则晦暗与黯斑渐消。这种征象多见于崩漏、闭经、不孕、滑胎等病程长而缠绵难愈的患者。

此外,环口黯黑则为肾虚冲任亏损。因任脉与督脉交会于唇口,肾之精气不足,则唇口不荣,而难于生育。但唇色暗又主寒凝、血瘀和心阳不振,应结合全身脉证予以鉴别。同时,面部黯斑还需与长期日晒形成的晒斑和使用化妆品不当造成的皮肤损害相鉴别。

望舌为望诊中最重要的内容。“舌为心之苗窍”,脏腑以经络连于舌本,故脏腑的寒热虚实亦可通过舌象反映出来。曹炳章《辨舌指南》云:“辨舌质可辨脏腑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罗氏很重视舌诊,并归纳了妇科舌诊的规律。如舌体瘦小者,是温病伤阴之象,而妇科久病血虚也可见舌体瘦,瘦薄而偏红为阴虚内热,瘦薄而偏淡为气血两虚;舌淡而胖主脾虚、气虚,胖而湿润如水泡猪肝样则主脾虚湿盛;舌红主热,舌尖红为心火盛,舌边红为肝胆热,舌绛红而干为热盛伤阴;舌暗红为血瘀,甚可有瘀点、瘀斑;而舌淡黯不荣润者,则主肾虚,为肾气不足,精血不能上荣之故,其特征是黯滞而淡,无润泽之色,与血瘀之紫暗不同。苔白主寒,苔黄主热,苔腻主湿,苔黑而干主热炽伤阴,灰黑而湿润为寒水上泛,剥苔或无苔则主伤阴,也为胃气虚衰之象。

望形态在妇科有特殊的意义。罗氏认为妇科病常与体质禀赋有关,大抵形体消瘦者,阳有第五卷592余而阴不足,不受温燥;形体肥胖者,有余于形而不足于气,脾气虚则易生痰湿,且不任寒凉。

女子年逾18岁仍矮小、瘦削,乳房不丰者,为先天肾气不足,可见于闭经或月经不调。毛发之荣枯,关乎肾精与气血,毛发枯槁、脱落,主肾虚,女子体毛浓密,有如须眉之象,为冲任当泄不泄,常因痰湿壅滞胞脉,可致闭经、不孕。

望经带是妇科特有的内容。观察月经、带下、恶露的量、色、质,以辨寒热虚实。如经色鲜红而质粘,为虚热,深红而质稠,为实热;经色淡红而质稀,属气血虚,暗红而质稠,或有血块,为血瘀,若淡黯而质稀如水,则属肾虚。带下以量少津津常润为善。如量多清稀如水,为脾肾阳虚,量多色白而粘,为脾虚湿盛;带下色黄或赤白相间,多为湿热,粘腐如豆渣或青黄如泡沫,为湿浊下注;带下如脓样或五色杂见,为湿毒或热毒,常因肿瘤继发感染所致;带下色赤而量少,可因瘀热,淡黯而稀,则属肾虚。

望诊为四诊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可通过超声波、X线透视、造影、CT、MR等手段诊察体内的病变,是中医望诊的进一步发展。但医生对病人的整体形态与神态进行观察,并诊视局部与分泌物的情况,仍是临证的第一要务。结合问诊、闻诊与切诊,参考其他辅助检查,均有助于对病人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妇科用药特点名医的经验精华,主要在于辨证的准确与治法方药之精妙。在处方的配伍和药物的剂量上颇能体现医家的功力。罗氏对妇科的治法用药规律有精辟的论述,撰有《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和调经用药的原则》、《妇科处方用药琐谈》等文,也曾评论一些方药的使用宜忌,著《保产无忧散和生化汤新解》、《论逍遥散、定经汤的沿革及其异同》、《当归对妇科病的宜忌》和《论柴胡的运用》等阐述其观点。

(一)调经用药原则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肾主封藏,肝主疏泄,在脏腑、天癸、冲任的调节下,子宫具有定期藏泄的功能,因而形成有规律的月经。在月经期,血海蓄极而溢,故阴血偏盛;经后血海已泄,阴血偏虚;经过半月左右的调整补充,阴血渐复,阴极则阳生,此阴阳转化之机,正是孕育之“真机”、“的候”。其后阳气渐长,阳极而阴生,阴血盛,血海满,如已受孕则聚血以养胎,若未受胎则血海溢而行经。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转化的节律,罗氏提出分期调治的原则:经后阴血偏虚,宜滋肾养血,以充养

冲任,使用左归饮加减;待阴血渐复,则在滋阴之中稍佐温阳益气之品,以促进阴阳的转化,可用右归饮加减;排卵后阳气渐长,宜阴阳双补,使阴阳气血俱旺,可选用归肾丸平补阴阳;经前阳气偏盛,肝气易于郁结,血海满盈,阴血易于瘀滞,则当行气疏肝,活血调经,采用逍遥散、定经汤加减。这是按月经周期调理阴阳气血的一般规律。还要根据病人的证候,因人、因病、因时制宜,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二)处方用药原则罗氏认为,大凡治病,既要强调治法的精专,又须讲究药物配伍之阴阳相济,君臣佐使,性味归经。通过方药的选用和药量的轻重体现这种原则。

第五卷593由于阴阳气血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遣方用药时应该阴阳相济,气血兼顾。对于虚证,应循景岳所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温阳者,不可一味用温药,以免耗竭其阴,孤阳无根,应当在滋阴的基础上温补阳气,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皆是典型的例子。滋阴养血者,若单用阴柔之品,则缺乏活泼流动之生机,故当兼用阳药以推动其生发之气。如当归补血汤倍黄芪以补气,配当归以养血,就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务须急固”之理。对于实证,活血常佐以行气,是“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也。清热常兼养阴,是因热灼则阴伤,应予以维护。

在选用药物时,要区别药性的温凉润燥。如补血药中,有温燥之当归、川芎,其特点是走而不守,血虚而兼寒滞者可用之,阴虚而有内热,迫血妄行者则不宜用;性凉或微温,阴柔之地黄、黄精、首乌等补血药则有守而不走的特点,阴虚血燥者宜用,血虚而兼寒湿或痰湿壅滞者则不宜。一般来说,崩漏、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应选守而不走的药物,而闭经、月经过少者则应选用走而不守之品。活血药中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破血通经;而益母草、三七、蒲黄则祛瘀止血。行气药中有温性的陈皮、青皮、木香等,也有凉性的川楝子、郁金、枳壳等,应根据证候的寒热而选用。清热药中,虽药性同属寒凉,亦有苦寒燥湿与甘寒生津之别。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有清热燥湿之功,但用之不当,也可化燥伤阴;石膏、天花粉、芦根甘寒,能清热泻火而生津,暑热用之,有清热护阴之效,但湿热证则不宜。

中药既有性味的分别,又有归经之异同。根据病位所在,可选择归经于该脏腑的药物。如胎漏下血属肾虚不固者,应使用入肾经的菟丝子、杜仲、桑寄生等补益肾气、固涩止血。而月经过多属脾虚不摄者,则宜选用入脾经的党参、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固摄止血。

药物的用量轻重也直接影响其效果。如柴胡重用(12~15克)可解表退热,宜配黄芩等,大、小柴胡汤是也;中等量(6~9克)可疏肝解郁,常配白芍,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是也;轻用(2~5克)则升举阳气,配伍人参、白术,补中益气汤、完带汤均属此列。防风重用可发汗解表,如防风通圣散、荆防败毒散;轻用则固表止汗,如玉屏风散。白芷轻用则上行而治头风眩痛,重用却下行而祛风止带。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正是中药配伍精妙之处。

三、崩漏须调理脾肾,养阴固气崩漏,乃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是妇科较常见的血证。对崩漏的认识始于《内经》,后世的论述及方药甚多,其中不乏精华,但亦有含混之处。罗氏积其数十年之临床经验,对崩漏的辨析颇详,并根据岭南地区体质与证候的特点提出其治法方药,体现了他的临证特点与学术风格。

对崩漏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中“阴虚阳搏谓之崩”的论述。只言其病机,未言其证治。后世有将各种妇科下血症统称为崩漏者,在诊治上含混不清。罗氏认为,治病之前,当以辨病、辨证为先。崩漏的辨析,应首先认定为月经病。《景岳全书·妇人规》云:

“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盖乱则或前或后,漏则不时妄行。”必须排除了妊娠、症瘕、外伤等引起的阴道下血,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他在《崩漏的证治》以及《崩漏须调理脾肾气血》等文均列举了胎漏、异位妊娠、症瘕等容易被误诊为崩漏的例子。

关于崩漏的病机,罗氏认为,阴虚阳搏,阴虚是本。阴不维阳则阳亢,虚是本,亢是标,这是阴阳二气失去平衡之机理。由于阴损及阳,或体虚、久病而导致肾阳虚,肾火不足以温煦脾阳,第五卷594脾不统血是崩漏的另一病机。他提出肾阴虚、脾气虚是致病之本,血热、血瘀为诱发的因素。

崩漏的病程往往较长,血热或血瘀只是其中某一阶段的证候,阴虚或气虚、阳虚才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他主张对崩漏的止血以固气为先,兼顾血热或血瘀。因下血量多,则热随血去,气随血泄,即使有热,也是虚火居多,且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气虚表现,故止血必先固气。止血之后,重在固肾以治本,并需调整月经周期,则以调补脾肾,益气养血为主。

明代方约之对崩漏的治疗提出“塞流、澄源、复旧”的三步治法。暴崩久漏之际,塞流止血是关键。罗氏自创“二稔汤”、“滋阴固气汤”以固崩止漏。“二稔汤”以广东草药岗稔、地稔根止血固崩,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以固摄,熟地、桑寄生、首乌养肝肾益精血,续断固肾止血,棕炭、赤石脂收敛止血。全方固摄止血之力较强,并兼顾气血和肾肝脾三脏。“滋阴固气汤”则以菟丝子、山萸肉滋养肝肾,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补气,阿胶、鹿角霜固涩止血,首乌、白芍养血和肝,续断固肾。既滋阴,又补气,亦兼顾了肾肝脾三脏,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适用于崩漏之势稍缓者。如夹热者,加旱莲草、黑栀子、炒黄芩;夹瘀者,加益母草、蒲黄炭;阴阳两虚而暴崩不止者,加炮姜炭、棕炭、赤石脂。还可艾灸隐白、大敦和三阴交以温经止血。罗氏提出滋阴与固气为主的治法,与岭南地区的体质特点有关。根据人群体质调查,华南以阴虚体质和痰湿体质多见,而西北则以阳虚体质或阴阳两虚体质多见。因而西北、华北地区寒证较多,华南则阴虚、气虚、湿热证较多。在治法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选择药物时,由于阴虚相火易动,不宜用芎、归之类辛燥走窜之品,以免动血,反增加其出血量。应选首乌、桑寄生等守而不走的药物,以滋养并止血。而补气之药,亦以平为期,使血海宁静,不宜过于升散。他善用人参以固本止血,认为人参能随阳药入阳分,随阴药入阴分,固气以摄血。尤以野生人参和东北红参为佳,可救危固脱。如非危重症,则可重用党参以代之。而气阴两虚者,则可用西洋参,或配太子参、淮山药之类以益气养阴。

在止血药中,有凉血止血者,如丹皮、焦栀子、藕节;有温经止血者,如艾叶、炮姜、鹿角霜;有养血止血者,如阿胶、岗稔、地稔;养阴止血,如旱莲草、龟板胶、女贞子;亦有祛瘀止血者,如益母草、蒲黄、田七、大黄炭;固涩止血,如赤石脂、乌梅、五倍子。均可根据证候的寒、热、虚、实而选用。惟炭类止血药过用可致血脉凝涩而留瘀,故不宜过多、过久使用。

崩漏之下血缓解后,应根据其证候以澄源、复旧。澄源重在辨证论治,复旧旨在调补脾肾。

因脾主统摄,肾主闭藏,冲任之本在肾。脾肾功能失常,冲任不固,血脉失于统摄和闭藏,则经血妄行而成崩漏。故复旧固本之法,是在去除血热、血瘀等标证后,着重补肾健脾,调理阴阳,促使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罗氏自创“补肾调经汤”用于此期的治疗。方中以菟丝子、桑寄生、续断平补肾之阴阳,辅以补气养血之品,兼顾脾肾气血以调经。

纵横比较南北古今论治崩漏的文献,北方多因阳气不足,而以寒证为主,自仲景之温经

汤至傅青主之固本止崩汤,均善用温药;而南方则常因气阴不足,故多热证,岭南医家往往忌用辛燥动血的芎、归之类,而善用滋阴固气之品。这是地域与体质的差异所致。古代医家对崩漏主要着眼于止血,对复旧调经的论述较少;而现代医家则注意了病证的鉴别,并强调要补脾肾调经以固本。这是历史的进步。

第五卷595四、安胎宜补肾固冲,以“静”制“动”胎漏、胎动不安、滑胎是较常见的妊娠病。胎漏、胎动不安即先兆流产。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堕胎、小产,即自然流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者,则属滑胎,即习惯性流产。流产的原因很多,与夫妇双方均有关系。《景岳全书·妇人规》已指出“父气薄弱”可致胎漏。由于禀赋不足,胎元不健,或母体冲任不固,胎失所载,胎失所养,皆可致流产。自然流产对患者的身心伤害颇大,而身体的损伤和心理的负担又影响着下次妊娠。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自然流产的次数愈多,再次妊娠时流产的机率愈高。

罗氏从60年代开始研究自然流产的防治。根据大量的临床观察,他认为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均以肾虚冲任不固为主要病机,其次则与脾虚失摄,气血不足有关。胎元之形成,在于肾精之充盛,受孕之后,则有赖母体肾气之封藏、气血之充养、冲任之维系,故有“肾以载胎”和“任主胞胎”之说。肾虚的原因,常与孕后房事不节有直接关系,亦有素体禀赋虚弱者,胎孕频多而伤肾者,或跌仆闪挫而伤经络者,使肾失闭藏,则冲任不固。若劳力过度,饮食不调,或忧思不解,也可致脾虚气血虚弱,气虚失摄,胎元失养。

针对流产的主要病机和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候,罗氏提出补肾固冲,健脾养血的安胎原则。

他善用寿胎丸合四君子汤加减,认为菟丝子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平补肾阴阳,壮先天之本,为安胎之首选。党参补气健脾,益后天之本以养胎。二者皆可重用。桑寄生、续断、阿胶补肾养血安胎,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茯苓还有宁神作用。若阳虚内寒,加巴戟、杜仲、补骨脂之类;阴虚内热,加二至丸、黄芩;兼有实热而见舌苔黄者,加黄芩、竹茹、芦根;脾虚腰腹下坠,加黄芪,少量升麻以升举阳气;大便干结,加地黄、肉苁蓉、火麻仁以润燥,配枳实以行气通便。他创制了以补肾为主,辅以健脾养血的“滋肾育胎丸”,以及脾肾并重的“助孕3号丸”。对于滑胎患者,他强调在再次妊娠前详细检查流产原因,并调补脾肾3~6个月,孕后即予安胎,直至妊娠12周以上,或超过以往流产的孕周。这种防治结合的方法符合中医学“预培其本”和“治未病”的原则,在临床上也证实有良好的疗效,治愈了许多反复流产的妇女。通过实验研究,提示滋肾育胎丸有促进卵巢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改善卵巢、子宫血液供应的作用。而助孕3号丸则有提高免疫应答和封闭效应,改善卵巢内分泌等作用。

安胎用药,尤须慎重。胎漏、胎动不安均以阴道下血为主症,在出血期间,辛温动血,活血破血,走而不守的药物,当慎之、避之;生薏仁、鲜葛根、绿豆等碍胎之品亦不宜用,其他妊娠禁忌药更应注意。还须避免一切有毒或放射性物质,以免影响胚胎的正常生长。

罗氏指出:安胎之要,着重一个“静”字。药性和饮食宜静不宜燥,即以平和为善,避免辛燥或寒凉,以及一切有刺激性的药物和食物;身体宜静不宜动,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或跌仆;情绪宜静不宜躁,应尽量解除心理负担,疏导不良情绪,建立治疗的信心。以静制动,是安胎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亦符合中国古代“胎教”的原则。《叶氏女科证治》云:“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不较是非,则气不动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无嫉妒,则血自充矣;情无淫荡,则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从社会、心理和生理的角度进行

调摄,给予积极的引导,避免不良的影响,有助于胎儿健康成长,以达到优生优育的境界。

第五卷596五、不孕症应综合诊治孕育关乎夫妇双方。《女科正宗》谓:“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因此,不孕症也有夫妇两方面的因素。对于不孕症的诊治,罗氏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为众多求子心切的夫妇解除了烦恼,给不少家庭带来欢乐。他曾撰著《不孕育症须夫妇双方进行诊治》和《不孕、不育症的辨证施治》,强调要辨病与辨证结合,夫妇双方作系统检查,以明确不孕的原因,再辨证分虚实,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一)女方的诊治《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故女子不孕,首重调经。若月经正常且有排卵者,则察其带下,以观有无生殖道炎症,并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还要注意子宫的形态、盆腔的病变、免疫因素和精神因素等。

罗氏认为,不孕有虚有实,亦有虚中夹实者,必须随证随人,细为辨析。而不孕的辨证又有其特殊性,许多患者症状并不明显,医者惟有根据经、带、舌、脉等外象,结合其情志、起居的特点,参考一些辅助检查,如基础体温、盆腔检查和B超、输卵管通水或造影、抗精子抗体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寒热虚实。

1肾虚: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不当,如房劳不节、堕胎或人流过于频密等,均可损伤肾气、冲任,以致不孕。

肾阳虚者,可表现为月经不调,如后期、稀发或闭经、崩漏,经色淡而质稀,辅助检查可见子宫发育不良、无排卵或黄体不健。此外,可有带下清稀,性欲淡漠,腰膝酸软,小腹冷痛,夜尿频多,面部黯斑或眼眶黯黑,舌淡黯,脉沉细。宜温肾暖宫。可用右归丸,也可用罗氏促排卵汤。

他针对无排卵或子宫发育不良者常有肾阳虚或阴阳两虚证候的特点,拟定了阴阳、脾肾并补的促排卵汤。方中以菟丝子、巴戟天平补阴阳,熟地滋肾,熟附子、仙灵脾温肾壮阳,党参、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杞子养血调经。经临床观察,该方有促排卵和改善黄体功能的作用,而动物实验也提示有改善卵巢、子宫的分泌功能,增加血液供应等作用。

肾阴虚者,可见月经量少、后期,或漏下,经色鲜红而质稠,可有黄体不健、子宫发育不良、抗精子抗体阳性等指征。并常表现为带下少,阴道干涩,烦躁失眠,口干口苦,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眼眶黯黑,舌红少苔或剥苔,脉细数。宜滋肾养阴,养血调经。可用左归饮加减。

2痰湿内阻:由于脾虚或脾肾两虚,水聚成痰,阻滞冲任,乃至不孕。属虚实夹杂之证。

患者多为形体肥胖,面色苍白或萎黄,疲乏多汗,劳则气短,痰多胸闷,口淡纳差,带下增多,月经后期,或稀发、闭经,辅助检查可有多囊性卵巢的征象。舌淡胖,苔腻,脉沉细缓。宜燥湿化痰,健脾理气,佐以活血。可用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加减,并按其月经周期,适时加入温肾或活血之品,以促排卵助孕。

3气滞血瘀: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结,或经期、孕产(包括堕胎、人流)失于调摄,瘀阻胞宫、胞络,冲任不通,以致不孕。

此类患者以继发性不孕居多。多有痛经,或经前小腹胀痛、肛门下坠,月经过多,经色暗,有血块,带下增多,辅助检查可发现慢性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阻塞,子宫肌瘤等第五卷597器质性病变。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宜行气活血。偏寒者,温经活血化瘀,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偏热者,凉血活血,用血府逐瘀汤或丹栀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输卵管阻塞者,加活血通络的路路通、王不留行、皂角刺等;子宫肌瘤或盆腔包

块者,加行气散结、活血软坚之品,如橘核、荔枝核、莪术、龟板、土鳖虫等。

4肝气郁结:忧思过度,情绪紧张,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则不能摄精成孕。

患者可有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不畅,乳房、少腹胀痛,烦躁或抑郁,舌稍暗红,脉弦。宜舒肝解郁,行气养血。用开郁种玉汤或逍遥散加减。这些患者常无器质性病变,而以心理因素为主,故除了药物调理,还应辅以情志疏导,以解除精神负担,并使之了解受孕的机理,掌握受孕的时机,则易于收效。

(二)男方的诊治男方的因素,主要在于“精壮”,即有正常的房事和健康的精子。影响男子生育的原因,或房事障碍,或精液异常,亦有虚实两类。如生殖器发育不良,或已丧失生精能力者,则非药力所及,难以取效,应向病者说明。

1肾虚:素体虚弱,劳倦或房劳过度,久病伤肾,以致肾精不足,或命门火衰,精气清冷。

肾阳虚者,可见性欲淡漠,或阳痿、滑泄,或精子数目少、活率低,可伴有神疲,腰痛,夜尿,便溏,舌淡,脉沉尺弱。宜温肾壮阳。罗氏曾拟“温肾益精丸”,以炮天雄、肉桂芯温补命门,菟丝子、熟地滋肾补肾,白术健脾益气,鹿角霜温肾养血。亦可用景岳之生精赞育丹加减。

肾阴虚者,相火偏亢,可见性欲亢进,遗精早泄,或房事不能射精,或精子数目少,异形率高,液化时间延长。可有口干咽燥,烦热少寐,腰酸乏力,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数。宜滋肾养阴,填精益气。用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或一阴煎加味。精液液化时间延长,多属热灼阴精,应着重养阴清热,佐以酸甘化阴之品,如生地、知母、五味子、丹参之类。不射精者,多因相火旺而兼有肝气郁结,要注意疏肝通络,加柴胡、郁金、路路通、香附,或加麝香以通窍活络,并辅以心理疏导。

2湿热蕴结:饮食不节,烟酒过度或偏嗜甘肥厚味,起居失常,受湿热所侵,则湿热下注于膀胱,清浊不分,淋浊之病乃生。

多见于泌尿、生殖道感染,尤其是慢性前列腺炎。炎症分泌物可影响精液质量而导致不育。其症状可不明显,或有尿频、尿涩痛,尿黄、浊,阴囊胀坠,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宜清利湿热。可用八正散加减。如迁延日久,或治疗不当,气阴已伤,舌边红绛而苔少,脉弦细,则应在清利之中,佐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罗氏曾拟“二参汤”,以苦参、川萆 、滑石、甘草清利湿热,太子参、淮山药、茯苓健脾益气,生地养阴清热,桃仁活血化瘀,使邪去而不致苦寒伤阴;如面色晦暗或虚浮,舌黯而淡胖,苔白腻者,为湿浊内困,脾阳不振,气分已伤,更不宜苦寒峻利,以免损伤正气,宜健脾益气渗湿,可用四君子汤加泽泻、川萆 、淮山药、车前子之类;如脾肾两虚,酌加巴戟、菟丝子、肉苁蓉之类平补阴阳,补而不燥的补肾药,以固其本。对这些患者,要细察面色、舌脉,辨证准确。若不辨证候,但见炎症便大肆清利,过用苦寒渗利之剂,往往湿未去而气阴已伤;若因其不育则妄行峻补,不审邪气之有无,过于温燥壮阳,也可致相火内动,邪热内困,灼伤阴精。罗氏强调临证之时既要辨病,更要辨证,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正,固本而不留邪。

第五卷598罗氏认为,不孕症并无定方,重在辨证论治。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说:“种子之方,本无定轨,因人而药,各有所宜。故寒者宜温,热者宜凉,滑者宜涩,虚者宜补,去其所偏,则阴阳和而生化著矣。”绝经前后诸症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性格内

向,精神脆弱,或受到精神创伤、严重生活挫折者,往往易于出现症状。故除了药物治疗,情志的疏导也是重要的一环。应使其解除顾虑,心情舒畅,精神有所寄托,并适当参与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从心理、药物和饮食三个方面进行调理,平衡阴阳,调摄脏腑,则有事半功倍之效。

六、盆腔炎宜祛邪扶正,调理气血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常因经期、产后、流产后调摄不当,房事不节,或体虚感染外邪,湿热或寒湿蕴结于胞宫、胞脉或胞络,甚则酿成热毒;日久则邪与血结,阻碍气机,以致气滞血瘀,可发生输卵管阻塞、积液、盆腔粘连、包块等,影响生育,是不孕症、异位妊娠的重要因素。

在急性或亚急性阶段,主要表现为湿热、湿毒或热毒证,如发热恶寒,带下黄稠,小腹灼痛,或阴道下血,淋漓不止,舌红苔黄,脉滑数。此期直须清热解毒,利湿止带。罗氏自拟“盆炎清热汤”,以蒲公英、败酱草、金银花清热解毒,绵茵陈、黄柏、栀子、车前清利湿热,丹皮、桃仁、丹参、延胡等活血化瘀。带下量多者予“茵陈败酱汤”,以绵茵陈、败酱草、银花藤、黑栀子等清利湿热,冬瓜仁、薏苡仁、茯苓等利湿止带。热甚加青蒿、连翘、紫花地丁;腑实便秘则加大黄以泻下热结。湿热为患,热可伤津,湿碍气机,处理不当,容易损伤气阴,故清热毋过苦寒,以免损伤正气;利湿勿太峻猛,以防耗竭阴津。

在慢性炎症阶段,由于湿热胶结,阻碍气机,热灼血络,血脉凝涩,瘀阻胞中,往往缠绵难愈。应根据不同证型,辨证用药。

瘀血内阻者,胞中结块,或胞络阻滞,可见少腹疼痛,拒按,经色暗红,有血块,或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舌暗红,脉弦。亦有症状不明显,仅有附件包块或输卵管阻塞者。治宜行气活血,佐以散结或通络。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或桂枝茯苓丸加味。膈下逐瘀汤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见长。偏热者,可去当归,加丹参;肝气郁结,乳房胀痛者,加郁金、青皮;胞络不通,加路路通、穿破石、王不留行;大便不畅者,枳壳改枳实,或加槟榔。桂枝茯苓丸以活血散结为主,可加牡蛎、海藻以咸寒软坚;莪术、橘核以行气活血散结;土鳖虫、九香虫以活血止痛。

若迁延日久,气虚而兼寒湿者,乃邪去正伤之证。可见小腹冷痛,带下清稀,面色苍白,神疲体倦,畏寒肢冷,短气懒言,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治宜温经散寒,益气健脾。可用《金匮》温经汤加减。小腹冷痛较甚,去丹皮、阿胶,加艾叶、破故纸;带下量多清稀,去丹皮、麦冬,加白芷、白术、茯苓;纳呆者,加佛手、藿香。

此外,还可配合中药外敷、药物灌肠等方法,使药物直达病所,以提高疗效。

第五卷599名案评析

一、寒凝血瘀痛经案珍妮特,女,34岁,英国籍英语教师。1989年2月8日初诊。

主诉:经行腹痛19年,以经行首日为甚。

该患者从15岁月经初潮始,每月均有痛经,尤以第一日为甚,长期需口服或注射止痛药。

2年前在英国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术后痛经减轻,近期又逐渐加重。经量多,色黯,有血块,持续7~8天,周期尚准。末次月经1989年1月18日。胃纳欠佳,形体消瘦,舌淡黯,苔白,脉沉细迟缓。

已婚4年,夫妇同居,性生活正常,未孕。

诊断:(1)痛经;(2)不孕。

辨证:寒凝血瘀,胞脉阻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处方:小茴香10克、桂枝12克、干姜5克、蒲黄9克、五灵脂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乌药各15克、苍术9克、鸡内金10克、谷芽30克。

嘱每日1剂,另加服田七痛经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并戒生冷寒凉之饮食。

服药1周后,月经来潮,痛经大减,经量亦减少,夹小血块。自诉是月经来潮后从未有过的舒畅,几乎不感觉腹痛。称中药为“魔水”。

其后仍按上方加减调理,巩固疗效。

[评析]此例患者痛经迁延近20年,病程较长,痛势较剧,并有月经过多,经期较长,经色黯、有血块等血瘀的表现,舌淡,脉沉迟则属寒象。英国地处寒带,且较潮湿,久被寒湿所侵,血为寒凝,瘀阻胞脉,“不通则痛”,故痛经日甚,且渐成症瘕包块,胞脉、胞络阻滞,难以孕育。

方用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汤加减,以小茴香、桂枝、干姜温经散寒,温通经络;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乌药行气止痛,白芍缓急止痛,苍术燥湿健脾,谷芽、鸡内金消导化瘀散结,醒脾胃。配合田七痛经胶囊温经活血,行气止痛,使积瘀消散,痛经即解。

罗氏认为,痛经以实证居多,又以血瘀最为常见。由于经前血海充盈,冲任之气较盛,若受情志或寒热之邪所伤,气滞、寒凝或热灼,均可导致血瘀,瘀阻胞中,经血不得畅下,或寒凝胞宫,血脉凝涩不通,则有痛经之疾,且其痛较甚。若气血虚弱或肝肾不足者,冲任空虚,胞脉失养,虽有腹痛,其痛亦轻。故痛经以实证居多,其痛在经前或经行第一、二日,腹痛的性质常为胀痛或绞痛,经行不畅,有血块,块下则痛减。常见于原发性痛经(包括膜样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等病症。他创制的“田七痛经胶囊”以田七、蒲黄、五灵脂、川芎、延胡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配以小茴香暖宫散寒止痛。曾治疗251例痛经,有效率892%,药理实验提示有解痉和镇痛的作用。

第五卷600实证之痛经的治疗,重在经前用药,选用行气活血,走而不守之品,使经行畅顺,通则不痛,可预防或减轻痛经。若痛经缓解,仍需继续调理3个月左右,以巩固疗效,否则容易复发。

此例并有不孕症,经检查,发现输卵管阻塞。因病人要回国,未能继续治疗不孕。

二、闭经案二则例1:杜某,女,22岁。1986年10月12日初诊。

该患者向无月经来潮,形体消瘦,矮小,如未发育的女孩,乳房平坦,乳晕紫黯,情志抑郁,烦躁,口干,纳差,手心热,无带下,大便秘结。

面色晦暗无华,唇红如涂脂,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诊断:原发性闭经。

辨证:肝肾阴虚,兼有内热瘀滞。

治法:滋肝肾,清内热。

处方:生地20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旱莲草15克、女贞子15克、山萸肉12克、太子参15克、淮山药15克、知母12克、黄柏10克。

嘱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饮食以清润为宜,注意补充营养,忌辛燥刺激之品。

二诊:服药半月后燥热症状渐消,五心烦热已解,大便调,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则去知、柏,加菟丝子20克、仙灵脾6克、肉苁蓉20克以稍助肾阳。嘱再服10天。

三诊:诸症好转,有少许带下,舌红润,苔薄白,脉弦细。此为阴精渐充之征。宜滋养肝肾,佐以活血通经。处方:生地20克、麦冬12克、女贞子15克、菟丝子20克、淮山药20克、丹参15克、桃仁12克、茺蔚子15克、鸡血藤30克、山楂12克、麦芽30克,服7剂。

四诊:服药后月经未潮,但胃纳渐进,舌脉同前。拟继续按滋阴、助阳、活血三法治疗。调治3个月后,月经开始来潮,量少,色鲜红。乳房稍丰满,乳晕转淡红,体重增加,性情亦较开朗。

其后继续调治半年余,月经来潮数次,但周期较长。嘱用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等继续滋肾调经。2年后随访,身高、体重均有增长,形体稍丰满,月经周期40~50天,惟经量偏少。

例2:王某,女,32岁。1991年10月26日初诊。

主诉:产后闭经1年余。

患者曾因婚后5年不孕在本科治疗而怀孕。其后因晚期妊娠胎盘早剥在广西行剖腹产术。当时出血甚多,输血1400毫升,新生儿夭折,身心重创。产后月经停闭,曾在产后2个月时施用人工周期,行经一次,若只用黄体酮则不能通经。形寒肢冷,头晕眼花,脱发日甚,阴毛脱落,腰膝酸软,阴道干涩,性欲减退,近8个月左眼有飞蚊感,睡眠多梦,不能正常工作。

头发稀疏、枯黄,面色萎黄,眼眶暗黑,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

妇检:外阴阴毛稀疏,阴道潮红,分泌物少,宫颈光滑,子宫后倾,略小,附件未见异常。

诊断:继发性闭经(席汉氏综合征)。

辨证:肾阳虚衰,血枯经闭。

治法:温肾壮阳,峻补气血。

处方:淫羊藿15克,仙茅、吉林参、炙甘草各12克,当归30克,淮山药25克。

第五卷601每日1剂,煎2次,温服。另炖服人参10克。

1991年12月15日二诊:返桂后按方连续治疗1个月,精神渐好转,畏寒减轻,带下稍增,1991年12月3日月经来潮,量少,色淡,5天净。面色略有改善。舌淡黯,苔白,脉沉细。仍守前法。处方:仙茅15克,淫羊藿、炙甘草各12克,当归、党参各30克,熟地20克,橘红6克,另炖吉林参6克和药。

[评析]例1为闭经。闭经病因复杂,有虚有实,而以肾虚、血虚或虚实夹杂者居多,纯实者少。原发性闭经多因先天肾气不足,天癸不至,冲任不盛,以致血海空虚,无余以下,经闭不行。

本例年逾18岁,月经未来潮,且形体发育较差,第二性征不明显,并有阴虚阳亢的脉证。

此乃先天不足,肝肾阴虚,天癸不至之原发性闭经。既有阴虚内热,又因热灼阴血,以致瘀热互结,阻滞冲任。本虚而标实。治宜滋养肝肾以培其本,佐以清内热、活血脉以治其标。不可一味活血通经,以见血为快。若犯虚虚之戒,重损其阴,则治之愈难。

调经之法,贵在补泻有时。肾之阴阳调和,天癸依期而至,任通冲盛,子宫藏泄有度,

是正常月经的保障。对闭经的治疗,也要根据月经周期调节的规律,调理阴阳、气血的节律。应循天癸所至之期,以及子宫藏泄的规律,攻补兼施,使肾阴与肾阳平衡,精血充盈,冲任通盛,月经按期来潮。这是周期治疗的依据。

治疗的第一阶段重在滋阴。以增液汤合二至丸滋养肝肾,增其津血,太子参、山萸肉、淮山药益气养阴,滋润肝脾,知母、黄柏清虚热。暂不予活血通经。第二阶段着重使阴阳互生,达到新的平衡。待燥热渐消,则去知、柏,加菟丝子、肉苁蓉以平补肾阴阳,少佐仙灵脾以稍助肾阳,取其“阳中求阴”之意,使“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仍未能活血通经。当肾阴渐复,精血渐充,则进行第三阶段的治疗,在填补阴精的基础上,加丹参、桃仁、茺蔚子等活血化瘀之品以通经下行。若经血未通,乃天癸未至、精血仍未盛满,不可强通之。宜继续滋养肝肾,作第二、三轮的周期治疗,使天癸至、冲任通盛,血海由满而溢,则月经来潮有期。

原发性闭经的治疗较为困难。应分辨可治之证与不可治之证,需检查生殖道发育情况,有时还要查染色体。如属处女膜闭锁或阴道闭锁者,应行手术治疗;若无子宫,或卵巢发育不全伴染色体异常者,已无治疗意义,应向患者及其家人说明。

例2,为产后大出血所致之继发性闭经。因产下血过多,阴损及阳,命门火衰,冲任血海枯竭,无余可下,血枯经闭。并有脏腑失养,阴阳两虚的表现。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对此阴阳气血俱虚之重症,当大补先后二天,峻补气血冲任。乃用二仙汤加减,以仙灵脾、仙茅温肾壮阳,补命门之火;人参大补元气;重用当归温养冲任,炙甘草和中,并有激素样作用;党参、熟地、淮山药等补脾肾,益气养阴。使阴阳和调,气血充盛,脏腑、冲任得养,则经血下行。

三、肾虚崩漏案易某,女,12岁,1975年3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来潮3天,量多如注。

患者11岁初潮,周期紊乱,经量多。近3个月则月经频发,量多,经期长达10天或半月余。1975年2月28日月经来潮,势如泉涌。昨天曾服凉血止血的中药,但药后出血更多,一第五卷602天需用一包以上的卫生巾,并加用许多棉花,不能坐立。经色鲜红,夹有血块。下腹微痛,汗多,神疲乏力,腰酸,烦热,口干,小便微黄。

面色苍白,舌淡胖,舌尖略红,苔薄白,脉细滑略弦。

曾在某医院诊为“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诊断:崩漏(崩中)。

辨证:肾阴未充,脾虚失摄,冲任不固。

治法:滋肾健脾,固气摄血。

处方:干地、党参各18克,白术、桑寄生、续断各15克,岗稔根、地稔根、制首乌各30克,煅牡蛎24克,蒲黄炭、甘草各9克。每日1剂,服2剂。并嘱用艾条悬灸双隐白、双大敦,每次15分钟,每日2次,交替选用。

1975年3月3日二诊: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各服药一剂,经量已减少大半,精神明显好转,但仍有下腹隐痛,夜间多汗,口干,舌淡而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滑略数。仍守前法,佐以祛瘀止血。处方:岗稔根、地稔根、制首乌各30克,党参、白术各18克,黄芪、桑寄生、益母草各15克,血余炭9克。5剂,每日1剂。

1975年3月9日三诊:月经已于昨日干净。稍感疲劳,面色无华,舌淡红,苔白,

脉细。以滋养肝肾为主,兼以补气,固冲任调经。处方:熟地、菟丝子各20克,续断、山萸肉各15克,党参、黄芪各18克,白术12克,制首乌、牡蛎各30克,炙甘草6克。7剂,每日1剂。

1975年3月23日四诊:月经来潮2天,量较前减少,色鲜红,有小血块,小腹隐痛,疲乏,舌淡红,苔白,脉细滑。仍以二稔汤为主,补肾固气止血。处方:岗稔根、地稔根各30克,续断、桑寄生各15克,党参、制首乌各20克,白术12克,甘草6克。5剂,每日1剂。

1975年3月28日五诊:本次经量基本正常,月经将净,现量少,色暗。精神好,面色稍白,舌淡红,有齿印,苔少,脉细。治以补肾健脾,佐以止血。处方:熟地、菟丝子、桑寄生各20克,党参18克,白术、杞子各15克,制首乌30克,血余炭10克,炙甘草6克。7剂,每日1剂。

经过3个月的调理,月经恢复正常。

[评析]本例为初潮不久的少女,因肾气尚不够充盛,素体脾气偏虚,以至冲任不固,发为崩漏。由于下血量多,阴血不足,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烦热,似有血热之象,但血崩之际,热随血泄,阴随血耗,故用凉血药反致出血增加。当以补虚为主,又要补而不燥,养阴涩血。在血崩未止时,以补气摄血为先,用二稔汤加减;血止之后,则重在调补脾肾,固摄冲任,以滋阴固气汤和补肾调经汤加减出入,固本以调经。一般要连续调理3个月左右,使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不可见血止血,罔顾其本。

四、经行吐衄案二则例1:蔡某,女,25岁,未婚,1975年12月17日初诊。

主诉:经行鼻衄,伴腹痛。

患者13岁月经初潮后,周期基本正常,有痛经。自23岁至24岁,偶有几次经前鼻衄,几滴而止,诊为“倒经”,经服中药而愈。1975年9月25日正值经前,下夜班午睡后,突然大量鼻衄,从口鼻中涌出,色鲜红夹有血块,即到广州某医院急诊。一昼夜中经注射药物和填塞鼻腔第五卷603处理未能止血,入该院五官科住院。检查所见:“鼻中膈左侧前下方有糜烂面,有多量血液涌出”。内科会诊认为鼻出血与内科关系不大。入院后6天,共鼻衄约2000毫升,输血600毫升。住院18天鼻衄暂止而出院,出院诊断为“代偿性月经”。自从9月大量鼻衄后,至今未愈,月经周期不定,经量减少,经色深红,痛经。昨天下午鼻衄,量少,经行第三天,未净,量不多,色黯红。睡眠欠佳,纳差,疲倦,面色晦黄,唇黯,舌黯尖红,边有瘀斑,苔白微黄厚腻,脉弦滑。

诊断:经行吐衄。

辨证:肝郁化火,火气上逆,兼有脾虚湿郁。

治法:清肝降火,引血下行,佐以健脾化湿。

处方:生地、怀牛膝各15克,丹皮、黑栀子、赤芍各9克,丹参、佛手各12克,山楂肉、绵茵陈各15克,藿香6克。3剂,每天1剂。

1975年12月27日二诊:服药后胃纳转佳,睡眠好,但头晕,舌黯红稍淡,苔薄白,唇黯,脉滑略弦。服上方脾湿稍化,除继续引血下行外,兼养血和肝。处方:干地黄25克,白芍、怀牛膝各15克,丹参、黑栀子各12克,山楂子15克,赤芍、香附各9克,云苓、桑寄生各20克。4剂。

1976年1月14日三诊:月经9日来潮,现未净,12日衄血20毫升左右。面色

仍稍晦黄,唇黯红,舌有瘀斑,苔白微黄腻,脉弦滑。仍受前法,并加强舒肝之品。处方:柴胡6克,云苓25克,白芍、白术各12克,黑栀子、丹皮各9克,丹参、怀牛膝各12克,桑寄生15克。3剂。

1976年2月11日四诊:末次月经2月6日至10日,量较前几次稍多,色暗红,有血块。经期中仅有少许血丝从鼻孔流出,心烦不安,胃纳欠佳,舌尖红,边有瘀点,苔白略厚,脉弦滑。治则如前。处方:怀牛膝、丹参各15克,云苓20克,白术、白芍、佛手各12克,桑寄生15克,干地20克,黑栀子9克。4剂。

1976年3月15日五诊:月经将潮,今日来自觉喉中有血腥味,但未见鼻衄,自觉胸翳和小腹胀痛,夜寐不宁,小便短赤。舌淡黯,边有瘀点,苔白略腻,脉弦滑。肝气尚郁,兼有瘀滞,治法除继续引血下行外,加强解郁行气化瘀之品,以巩固疗效。处方:丹参12克,川牛膝15克,黑栀子、丹皮、桃仁、郁金各12克,云苓20克,白芍、山楂肉各15克,青皮9克。4剂。

1976年6月12日六诊:末次月经5月25日,5天干净,量中等,色深红,痛经减轻,无鼻衄,仅于经后自觉喉中有血腥味。舌尖红,质淡黯,苔白,脉细弦略滑数。守前法。处方:丹参12克,怀牛膝15克,黑栀子9克,云苓25克,生地、白芍各20克,淮山药、车前子各15克,香附9克。5剂。

1976年9月22日七诊:近几个月来已无鼻衄,亦无自觉喉中血腥味。痛经减,腰痛已瘥。

精神好,胃纳可,月经正常。末次月经9月16日,量中等。面色红润,舌质淡黯尖稍红,苔白略腻,脉弦滑。处方:丹参15克,怀牛膝15克,黑栀子9克,云苓25克,淮山药15克,甘草3克,北沙参、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4剂。

例2:周某,女,23岁,1993年7月21日初诊。

主诉:经期鼻衄及咯血2个月。

自6月始每逢月经期鼻衄3~4日,咯血一两次,量少。末次月经7月19日,未净,经行首日咯血数口,色黯红,鼻衄则每日少许,仰头片刻可止。经量偏多,色黯红,有血块,伴下腹痛,经前乳胀,口苦,纳差,平时无吐衄。舌尖略红,苔微黄,脉弦细。

诊断:(1)经行吐衄;(2)痛经。

第五卷604辨证:肝郁脾虚,肝气上逆,兼有瘀滞。

治法:和肝健脾,降气化瘀。

处方:柴胡6克,黑栀子10克,郁金、白芍各15克,云苓25克,淮山药30克,白芨10克,茜根、海螵蛸、桃仁、泽泻各15克,益母草25克。7剂。

嘱经后继续调治。

1993年7月28日二诊:经净吐衄即止,乳胀亦减,但头晕,舌苔稍厚白。仍守上法,以龙骨20克、牛膝15克易泽泻、益母草。连服2周。

1993年8月18日三诊:月经适来潮,量中,色黯红,有少许血块,无咯血及衄血,腹痛亦大减。仍有乳胀。舌淡红苔白,脉弦滑略数。仍服药巩固:白芍20克、郁金15克、龙骨25克、牡蛎25克、海螵蛸20克、茜根15克、牛膝20克、桃仁12克、淮山30克、五味子6克、山楂15克、丹参20克。

1993年10月复诊谓已停经,妊娠试验阳性,嘱其静养安胎。

[评析]经行吐衄,中医文献多认为肝郁化热,气逆上冲,冲任气血逆乱所致。如《女科证治准绳》说:“妇人鼻衄者,由伤动血气所致也。凡血气调和则循环表里经络,涩则不散。若劳伤损动而生热,气逆流溢入鼻者,则成鼻衄也……凡鼻衄虽多因热而得此疾,亦有因怒气而得之者。”因经期血海满溢,冲脉之气较盛,火热夹冲气上逆,损伤血络,迫血妄行,则有吐衄之证。

经后血海偏虚,热随经血下泄,冲气相对不盛,上逆之证自解,则吐衄自止。故经行吐衄有明显的周期性。

例1病程较长,衄血多而经量少,舌黯尖红,烦躁不安,脉弦滑,此为气郁化热,气火上逆之重证,治法必须以养阴清热、引血下行为主,故处方始终以丹参、牛膝、黑栀子、干地黄、丹皮等为主药,以达到养阴清热和引血下行之目的,佐以疏肝行气解郁,适当选用柴胡、郁金、青皮、佛手、白芍之类,同时因其出血过多,故间用桑寄生以养血和肝。但由于患者面色黄晦,胃纳欠佳,肢体疲倦,舌苔厚腻,故亦佐以茯苓、淮山、茵陈、藿香等以健脾化湿,使脾胃调顺,月经通畅,而逆经之患可除。本例经行吐衄,鼻衄量曾达2000毫升,持续6天,需要住院输血,出血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较为罕见的。经五官科和内科会诊,已排除该科的病变,均认为属于妇科的“倒经”,诊断比较明确。后经门诊中药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且经观察1年,已无复发,月经正常,疗效稳定。婚后随访,已正常生育。

例2病程较短,衄血不多,而经量偏多,且有痛经,在肝郁气逆之中兼有瘀滞,又因肝气横逆,损伤脾气。故治法需疏肝降气,祛瘀止血,佐以健脾。方中以柴胡、白芍、郁金等疏肝和血,栀子、茜根等清肝凉血,海螵蛸、白芨等固涩止血,益母草、桃仁等化瘀滞,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用药1个周期吐衄已止,痛经大减,疗效甚佳。继而用龙、牡镇潜浮阳,牛膝、桃仁通经下行,既止上部之血,又通下部之经,以图巩固。

罗氏认为,经行吐衄血要责之于热、责之于肝。因血海为肝经所司,肝郁化火之实热,或肝阴不足,阴虚阳亢之虚热,均可在经前、经期冲气较盛之时夹冲气上逆,以致气血逆乱,阳络伤而血上逆。治法重在清肝镇潜。清肝应配合疏肝和养阴,以固本清源,镇潜旨在止上逆之血,又当辅以引血下行,条达气机,使经血以下行为顺。罗氏善用柴胡、郁金、栀子、丹皮等疏肝清热,牛膝、丹参、桃仁、益母草等活血通经并引血下行,海螵蛸、龙骨、牡蛎等镇潜止血。并强调经前清肝降逆,经后疏肝养肝调经,取效后不宜马上停药,应继续调理1~2个周期,以巩固疗第五卷605效。均属经验之谈。

五、脾肾两虚之滑胎案陈某,女,36岁,1976年3月17日初诊。

该患者结婚7年余,未育。曾堕胎4次,每次孕后均使用中西药安胎,但未奏效,孕2~3月必应期而堕。末次堕胎后迄今已4载,未采取避孕措施,却未复孕。月经周期尚准,经量素来较多,每次用纸巾2~3包,色淡红,有小血块。末次月经2月25日。自觉神疲体倦,腰酸痛,下腹坠胀,夜寐不安,胃纳欠佳。面色苍白,有黯斑,舌淡,苔微黄略腻,脉细滑。

因屡孕屡堕,且数年未复孕,曾在广州、上海等地诊治,均未发现遗传或生殖道的异常。

诊断:(1)滑胎;(2)继发性不孕;(3)月经过多。

辨证:脾肾气虚,冲任不固,失于藏摄。

治法:补肾健脾,调经助孕。

盆腔炎临床路径

盆腔炎诊治流程图

盆腔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 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 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 (1)湿热瘀结证:主证:低热起伏,小腹隐痛或刺痛,或腹胀痛,拒按,腰骶酸痛,经期或 过劳后加重,胸闷纳少,口干不欲饮,带多色黄或黄白相间,质粘稠,有异味,大便秘结或溏稀,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弦数。 (2)热毒壅盛证:主证:高热恶寒,无汗,下腹剧痛拒按,口干溲赤,大便秘结或溏稀,带 多色黄,如脓样,臭秽,胸闷烦燥,泛恶纳呆,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3)气滞血瘀证:主证: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夹块,瘀块排出 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紫黯,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4)寒湿瘀滞证:主证: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减,经 血量少,色黯,带下淋沥,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5)气虚血瘀证:主证:下腹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量多有块,带 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体暗红,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无力。3.临床表现 (1)症状:急性期病情严重者,起病较急,可有高热、寒战,下腹剧痛。头痛,食欲不振。 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或血性并有臭味。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不规则出血。 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及尿频尿急,里急后重等膀胱直肠刺激压迫症状。慢性期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疲劳。病程长者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症。下腹坠胀疼痛或腰骶部胀痛,常在劳累、性交、月经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试题1

《中医妇科学》模拟试卷一 一. A1、A2型题(最佳选择题): 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末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5分) 1.生理性带下的特点是:() A赤白相兼 B无色无臭,粘而不稠 C清稀如水,淋漓不断 D色白、质稀、无臭,绵绵不断 E量少、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2.某妇,35岁,近半年月经38-42天一行,持续7天干净,用卫生巾10条,经行小腹轻微胀坠感。诊断为:() A月经过多 B月经后期 C痛经 D经期延长 E月经先后无定期 3. 产后发热的治疗应以什么为主?() A清热解毒 B凉血化瘀 C调气血和营卫 D散寒解表 E益气养血退热 4.某妇,36岁,停经70天,阴道出血量多,小腹疼痛,腹坠加重。妇检:宫口已开大,见胚胎组织堵塞宫颈口,舌紫黯、有瘀点,脉沉细。首选方是:() A宫外孕Ⅱ号方 B桃红四物汤 C生化汤 D脱花煎 E血府逐瘀汤 5.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代表方是:()

A膈下逐瘀汤 B少腹逐瘀汤 C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D胶艾汤 E艾附暖宫丸 6.脾虚湿困型带下病的治法是:() A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B健脾益气,利湿止带 C健脾渗湿止带 D健脾补肾,涩精止带 E健脾益气,固冲止带 7. 关于正常月经的描述,应除外哪项?()A13岁月经初潮 B周期28~30天 C经期4~6天 D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 E经色鲜红 8.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带下特点是:() A白色豆渣样 B色黄、粘稠有臭气 C色白或淡黄,质稠无臭气 D稀薄的泡沫样黄带 E脓性样带下,秽臭 9.经间期出血的治疗是:() A调摄冲任,平衡阴阳 B滋肾养血为主 C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D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E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10. 恶露不绝实者的治疗禁用:()

中医妇科学汇总

中医妇科学)肾虚型-当归地黄饮1 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1. )血虚型-大补元煎如常者 2 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3 强度不增加的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假阵缩 )气滞型-乌药汤4 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个逍固)天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三、月经先后无定期(7 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肝郁型-逍遥散1 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2 )肾虚型-固阴煎 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四、月经过多(举保失) 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1 )气虚型-举元煎8. 地榆、茜草+2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血热型-保阴煎小便益母草、茜草、三七3)血瘀型-失笑散+ 月经病五、月经过少血红附归天以上,连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 续两个周期))肾虚型-归肾丸1 2气虚证1. )血虚型-滋血汤 1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证:固阴煎2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2六、经期延长(举两桃). 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阿胶、艾叶、乌贼骨1)气虚型-举元煎 )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2 藘茹丸)肝郁化热证-

丹栀逍遥散3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二、月经后期(景物当大).

七、经间期出血淋两瘀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3 仁、败酱草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气血虚弱型-圣愈汤4 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5 八、崩漏(左右热血苁上固)十一、经行乳房胀痛)脾虚证-固本止崩汤1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1 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麦芽、+2)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鸡内金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十二、经行头痛八面羚珑窍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1 )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3 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3 4--逐瘀止血汤)血瘀证十三、经行感冒九、闭经苁蓉煎人府附1)风寒-荆穗四物汤)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1 )风热-桑菊饮2 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2))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紫河车3 )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十四、经行身痛3 女贞子、制香附白芍、鸡血藤、丹参、血虚-当归补血汤+ 4玉竹)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血瘀-趁痛散)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参固十五、经行泄泻十、痛经(清少下圣益1)脾虚-参苓白术散)气滞血瘀型-膈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中医妇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1)

职称聘用考核(妇科) 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妊娠恶阻 2.闭经 3.妊娠痫证 4.脏躁 5.痛经 二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______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______、_______。 3.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______。 4.正常的带下对阴道有_______的作用。 5._______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6.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娩出的过程称为_______。 7.妇科常用的内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闭经分为___和___。 9.痛经的机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 10.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与_______并举。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月经的产生机理

2.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注意什么? 三、病例分析(20分) 宋某,女,40岁,农民,1997年4月就诊。白带量多,伴周身乏力半年。半年多来,白带量多,色白,质稀薄,无特出殊气味,伴身疲倦怠,周身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时感两足跗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有压痛,双侧附件略增厚。白带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要求:诊断(病名、证型)治法、方药) 四、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1.《内经》中记载的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A胶艾汤 B温经汤 C圣俞汤 D四乌贼骨——芦茹丸 2.健康女子月经初潮的年龄一般是: A10岁 B19岁 C20岁 D14岁 3.产后第一周恶露应为: A红色恶露 B白色恶露 C酱色恶露 D粉红色恶露 4.产后三冲: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

妇科 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513)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517)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520)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527)

— 513 — — 512 — 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TCD 编码:BFY220)。 西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ICD-10 编码:N95.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7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8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诊疗方案”。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肾虚肝郁证 心肾不交证 阴虚火旺证 肾阴虚证 肾 阳虚证 肾阴 阳俱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诊疗方案”。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514 —

中医妇科学复习试题套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考试用

中医妇科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3.脏躁: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控者称为脏躁。 4.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 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月经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睡忍痛、慢临盆。 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调补肝肾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 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崩漏。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6. 月经过多是指_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持续超过7天,总量亦增多者。 7. 崩漏的病机是_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 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原发性闭经。 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周期、经量_的改变。 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通调气血。 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治病与安胎_并举。 12.缺乳的病机为_化源不足、乳汁运行受阻_。 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 答:诊断产后病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三审。先审下腹痛与不痛,以验恶露有无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及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盛衰。 2. 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 答: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是止血,是止崩的首要方法,以防发生虚脱。但止血方法,还须视其寒、热、虚、实,分别施治,不可专用固涩。澄源,就是求因,即正本清源的意思,一般用于止血后或出血较缓时,以巩固疗效,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塞流、澄源两法常同时应用。复旧,即调理善后。用于血止之后,以巩固疗效,重建月经周期。对于青春期的患者,宜补肾气益冲任为主;对于育龄期的患者,重在疏肝和脾以调理冲任;对更年期的患者,则主要补脾滋肾以调固冲任。总之,对于崩漏三法灵活运用,崩时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时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后复旧为主,不忘澄源。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 ●总论 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月经病 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 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 3.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1

中医临床路径21-妇科

可编辑 妇科 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513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517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520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527)

可编辑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TCD 编码:BFY2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ICD-10 编 码:N95.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7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肾虚肝郁证 心肾不交证 阴虚火旺证 肾阴虚证肾 阳虚证肾阴 阳俱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中医妇科学试题集

总 论 一、概念解析 第一章至第六章 1、月经 2、初潮 3、绝经 4、并月 5、居经 6、暗经 7、避年 8、激经 9、天癸 10、 妊娠 11、临盆 12、恶露 13、试胎 14、弄胎 15、经水出诸肾 16、冲脉隶于阳明 17、胞脉、 胞络 18、子宫为“奇恒之腑” 19、肝司血海 20、冲为血海 二、填空 1、医学巨着《 》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在现存中医古籍中 最早专篇论述妇产科疾病的着作是 代 的 《 》分别为 、 和 三篇。以狼牙汤沥阴中 以蛇床子裹成锭剂 纳阴中等 开创了 、 的先河。 3、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 4、 时期 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 5、 代 的《 》提出的特殊月经现象有 、 、 等。 6、《女科正宗》说 “ 有子之道也。” 7 、金元四大家之一 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妇人胎产论》提 出 、 、 。这是后世治疗妇科病少女着重肾经 中年妇女着重肝 经 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8、朱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 提出安胎圣药是 。 9、清代 所着《达生篇》提出的六字真言是 、 。 10、《傅青主女科》的主要学术观点为 、 、 。 1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妇人规·经不调》中指出 “调经之要 贵在 知 斯二者 则尽善矣。” 1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 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 月 事以时下”。 13、最早记载优生知识的书是 时代的《 》内容有 、 、 。 14、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 之前 之后 呈 型 为一空腔器宫 腔内 呈 覆以粘膜。成年子宫长约 宽约 厚约 上部较宽 上端 隆起部分为 其两侧为 与 相通。 15 、每次月经来潮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 两次月经的第一天间隔时间 称 为 一般为 。周期不应少于 也不应超过 。 16、正常经期一般持续 天 正常的月经总量为 。 17、月经的产生是 、 、 、 协调作用于 的生理现象。 18、冲脉经络循行起于 下出于 上行于 其外行者经 与 交会 沿腹部两侧、上达 环绕 。因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又与胃经之 穴相交会 受后天之谷精微的供养 与肾经相并 又受先天肾气的资助 先天之 与 皆汇于冲脉 对妇女生理起着重要作用。 19、任脉通过经络与全身阴脉会于 主一身之 为 之海 凡 都 属任脉所司。 20、冲、任、督三脉同起于 一源而三歧 皆约于 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 冲脉主 任脉为 带脉主 督脉为 各司其职 调节着月经的产生 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

中医妇科六大流派-临证治病各有千秋

中医妇科六大流派,临证治病各有千秋 中医妇科六大流派,临证治病各有千秋 神黄中医智库 2017-05-14 15:30北京肖氏妇科知常达变育阴培本肖氏妇科代表人物肖龙友1928 年弃官行医,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赢得病家和同行的赞誉。肖龙友刻苦读书,精研医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疾病,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治愈了很多疑难重症,誉满京城,成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解放后,肖龙友历任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名誉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中西医交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人民医院顾问等职。作为中医学家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即中科院院士),肖龙友为历史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肖龙友虽已是耄耋之年,却仍然念念不忘发展中医教育事业,他在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案建立中医学院,被政府采纳,1956 年我国首批成立了北京、上海、成都、广州 4 所中医学院。肖龙友治病深明立法原则,知常达变。他说:“三春早草,得雨即荣,残腊枯枝,虽灌而弗泽,故对象不

同即须作不同之措施,然又须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临床实践中,肖龙友重视妇女患者,每每遇之,强调护本,勿妄加攻伐。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先生在治疗妇科病的时候,既辨证准确,又顾及妇人之患病特点,故而临床效果显著。肖龙友每治妇科疾患,注重育阴培本,然亦则其要者施之。他说:“欲投育阴培本之剂,必先观其条件如何。设病宜投而有一二征象不便投,又必须先除其障碍,或为其创造条件。”肖龙友在治疗妇科病时还特别注意患者的情绪。妇人之病因肝郁者多,且因病致郁的现象也易出现,故处方中多加入合欢花、橘络等,调畅其情志,舒其郁结。如张某某,女,54 岁,诉心时悸动,手足发冷,胸部畏寒,左半身有时抽搐,脉见虚弦。肖龙友认为此人是忧思太过,肝脾两伤。方用:生芪皮15 克,炒台参12 克,郁金9 克,合欢花15 克,焦冬术9 克,佛手片15克,朱茯神15 克,焦鸡内金9 克,桑寄生15 克,生赤芍12克,盐炒砂仁9 克,炙甘草9 克,桂圆 3 枚,荔枝3 枚。又诊数次,仍以上法出入为方,服药10 余剂而愈。浙江何氏妇科以血为本以肝为先杭州何氏妇科始于晚清,迄今已传四代,历经150 多年。创始人何九香曾师从清代名医钱宝灿。何九香擅长妇科,屡起沉疴。时浙江抚台因其女闭经腹胀,疑为不贞,何九香诊视后力辩其无,用药后下瘀血盈盆,其恙尽除,由是医名大噪。何氏第三代传人何子淮、何少山1953 年向国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513)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51) 7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520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527) —511 —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512 —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TCD 编码:BFY220)。西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 (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 。 版社,2008年) (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 。 生出版社,2009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 诊疗方案” 证候: 肾虚肝郁证 心肾不交证 阴虚火旺证 肾阴虚证肾 阳虚证肾阴 阳俱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中医妇科学题库

妇科题库 A1型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胞宫的古称 A.子宫 B.子脏 C.子处 D.血处 E.血脏 答案:1.D2.孕初按月有少量月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 A.垢胎 B.避年 C.漏胎 D.季经 E.居经 答案:2.A 3.胞宫属于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都不是 E.三者都是 答案:3.C 4.胞络属()络于胞中,胞脉者系于() A.脾、肝 B.心、肾 C.脾、肾 D.心、肝 E.督、带 答案:4.B 5.《达生编》提出临产六字真言是 A.忍、休息、慢临盆 B.睡、忍痛、慢临盆 C.休息、忍痛、临盆 D.睡觉、勿慌、临盆 E.睡觉、忍耐、临盆 答案:5.B 6.关于“天癸”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天癸是一种阴精 B.肾气盛才能天癸至 C.先有天癸后有月经 D.天癸男女都有 E.天癸就是月经 答案:6.E 7.性成熟期一般自 A.14岁左右开始 B.16岁左右开始 C.18岁左右开始 D.19岁左右开始 E.21岁左右开始 答案:7.C 8.妇女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经带孕产乳 B.经带胎产 C.经带产乳 D.经孕产乳 E.经孕胎产 答案:8.A9.为中医妇科学奠 定了生理病理和治疗理论基 础的医学著作是 A.《胎产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妇人良方大全》 答案:9.C 10.成年女子的卵巢大小 A.4cm×3cm×3cm B.4cm×2cm×1cm C.4cm×3cm×1cm D.4cm×3cm×2cm E.4cm×2cm×1cm 答案:10.C 11.预产期的日期计算应从 A.末次性生活算起 B.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 C.末次月经前15天算起 D.末次月经第14天算起 E.受孕前月排卵期算起 答案:11.B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经血总量为50~80ml B.月经周期28~30天 C.经期为3~7天 D.初潮约14岁 E.经血无臭味,夹少量血块 答案:12.E 13.身体无病而月经2个月1 次者称 A.季经 B.并月 C.漏胎 D.垢胎 E.避年 答案:13.B 14.成年子宫体与宫颈的比 例是 A.3∶1 B.1∶2 C.1∶1 D.3∶2 E.2∶1 答案:14.E15.关于妊娠下列 错误的是 A.月经停止来潮 B.脉象滑疾流利 C.常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D.孕4,5个月后,可挤出少 量乳汁 E.孕4个月后在耻骨上方可 扪及宫底 答案:15.E 16.生活所伤导致妇科病不 包括 A.跌扑损伤 B.劳逸失常 C.内伤七情 D.房劳多产 E.饮食不节 答案:16.C17.妇科疾病的主 要病机错误的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病变 E.外感六淫 答案:17.E 18.关于新产后和哺乳期的 生理特点错误的是 A.顺产后30分钟可开始哺 乳 B.生理性闭经 C.下腹轻微阵痛 D.有血性恶露排出,1个月 左右干净 E.可见恶寒怕风、微热自汗 等 答案:18.D 19.自然流产后阴道排出的 血液称 A.崩漏 B.经漏 C.恶露 D.赤带 E.胎漏

82 妇科 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谈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多有停经史和下腹疼痛,或有不规则阴道流血。 (2)妇科检查:子宫可略大,一侧附件区或可触及包块,有压痛。 (3)β-HCG阳性,或曾经阳性现转为阴性。 (4)盆腔B超:宫内未见孕囊,宫旁出现轮廓不清的液性或混合性回声区,或该区查有胚芽或原始心管搏动,或腹腔内存在无回声暗区或子宫直肠窝有积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输卵管妊娠未发生流产或破裂时,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较困难,需采用辅助检查方能确诊。 (1)血β-HCG测定。 (2)血清孕酮测定。 (3)B型超声诊断。 (4)阴道后穹窿隆穿刺。 (5)诊断性刮宫,适用于无生育要求,且超声检查不能确定妊娠部位者。 (二)疾病分期 1.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 2.已破损期(输卵管妊娠已发生破裂或流产)。 (三)证候诊断 1.未破损期:辨证分为两证。 (1)胎元阻络证:不规则阴道流血或下腹隐痛,β-HCG阳性,妇科检查或可触及一侧附件区局限性包块。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滑。 (2)胎瘀阻滞证:胎元已亡,腹痛减轻或消失,可有小腹坠胀不适,β-HCG 曾经阳性现转为阴性。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 2.已破损期:辨证分为三证。 (1)气血亏脱证:多有停经,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突发下腹剧痛,肛门坠

盆腔炎临床路径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 编码为:N73.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 。 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 、 2007 年1月第一版) 2.证候诊断 。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腔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瘀结证 气滞血瘀证 寒湿瘀滞证 肾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盆腔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ICD-10 编码为:N73.901)的患者。 2.慢性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 (4)心电图 (5)盆腔超声 (6)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C-反应、免疫学检查等。 蛋白、CA 125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中药汤剂、中药栓剂 (1)湿热瘀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气滞血瘀证: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3)寒湿瘀滞证: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4)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5)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2.外治法 (1)直肠给药:中药保留灌肠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直肠给药,或用中药栓剂阴道给药。 (2)中药外敷:根据病情、证型选择中药封包、中药药渣、中药研末调敷下腹部或相关穴位。 3.灸法:根据病情和证型需要选择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亦可选用艾灸治疗仪。 4.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等治疗。 5.西医治疗:急性期体温高达39℃可选用抗生素青霉素或氧氟沙星单一用药或加替硝 唑双联用药。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下腹或腰骶部疼痛消失或减轻。 2.盆腔体征消失或减轻。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中医妇科学临床的研究进展

中医妇科学临床研究进展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Gyne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简介: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妇科学临床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属于内分泌失调性疾病范畴的)月经病、不孕症,以及绝经期疾病,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肌瘤,妊娠期疾病及其合并症等内容。重点讲解中医妇科学常 见病、疑难病的经典理论、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论治规律、经典方剂与经验用药、临床研究进展 及其科研成果;突出女性生理特点和周期规律等中医妇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Traditional Chinese Gynecology (TCG)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 based o n the general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which enables one to make out the anatomical,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female, to grasp its diagnostic principles, and to prevent and cure various diseases of women. The scope of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ynecology》covers menopathy due to endocrine disorders, infertility, climacteric syndrome,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hysteromyoma, gestational diseases and its complication. The book focuses on both commonly encountered diseases a nd stubborn diseases, explaining their classic theorie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classic and clinical efficient prescriptions, and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findings. It mainly highlights the specialty and superiority of TCG on femal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iodic regularity.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医妇科临床进展 二、总学时数及学分:36 学时 理论课36 学时 实验课0 学时 三、授课对象: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史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史 ◆ 为什么要另立中医妇科学 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活动功能男女基本相同。 但妇女在脏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点,在病理上有经、带、胎、产、杂病等疾病,致使妇女在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也有其特殊变化。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妊娠、临产、产后、乳疾、癓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 ◆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逐渐形成、发展和充实的。现把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个阶段: 1.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积累了药物和医疗技术,到了夏、商、周时代已有关于难产和种子、胎教理论记载。如《史记·楚世家》中有“胸剖而生契”的难产记载。《山海经·西山经})中有服“骨蓉”避孕的记载。《烈女传》有胎教的记录。 2.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著名医家扁鹊因曾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当时被称为“带下医”(妇科医生)。《内经》中也有妇科方面的理论记载,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左传》中有“庄公寤生”的难产记载。还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记载,明确提出近亲结婚有害于后代,这一观点比英国的达尔文1858年的相关论述要早2500多年,而且对今天的优生学研究也有意义。

3.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据 《史 到了汉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产书》,是现存的最早妇产科专著,书中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一些见解,反映了当时对妊娠、胎产卫生的认识。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产后发热、热入血室、带下、经闭、癓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当时的许多经验和方药至今有效。与张仲景同代的医学家华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外科专家,不仅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也成功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后汉书·华佗传》说:一伦曰:‘死胎枯燥,执不自生。’使人探(远取)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识,但其色已黑。伦之绝技,皆此类也。”可见当时的妇产科已发展到了相当水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妇产科学的发展。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根据《难经》独取寸口的原则,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使诊脉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了。 其中在妇产科方面,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指出“尺中不绝,胎脉方真”及脉辨男女,描写了产时“离经脉”,即“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2.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4.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TCD编码:BFY2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

征)诊疗方案”。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肾虚肝郁证 心肾不交证 阴虚火旺证 肾阴虚证 肾阳虚证 肾阴阳俱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绝经前后诸证(TCD编码: BFY220)和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2.年龄大于 40周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3个月使用性激素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