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及航道整治_李文全

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及航道整治_李文全
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及航道整治_李文全

2011 年 10 月

第 10 期总第 459 期

水运工程

Port & Waterway Engineering

Oct. 2011

No. 10

Serial No. 459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

及航道整治

李文全,涂新民,杨祖欣,刘洪春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11)

摘要:介绍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点,并对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预测近期河床演变趋势,指出虽然目前东港正处在发展过程之中,而作为航道跨河过渡槽的西港有萎缩的趋势,但西港依然有复苏的可能;针对东流水道目前航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加速实现西港冲刷发展趋势的形成,改善和稳定西港枯水通航条件,在定床模型上,对可能实施的工程方案进行水流特性认识性试验,根据试验成果,提出下一步东流水道航道整治思路。

关键词:长江;河床演变;航道整治

中图分类号:U 6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972(2011)10-0083-06

收稿日期:2011-03-17

作者简介:李文全(1966—),男,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航道整治研究。

Analysis of river bed evolution and discussion on waterway regulation thought

of Dongliu channel on the low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LI Wen-quan, TU Xin-mi , YANG Zu-xin , LIU Hong-chun

(Changjiang Waterway Institute of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Wuhan 43001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e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ongliu channel in the low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nalyzes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then. It predicts the trend of the bed evolution, and pointis out that although the Donggang channel i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s the cross channel called Xigang is in a shrinking trend, the Xigang channel still has the possibility of recovery. For the main problems at presen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erosion trends of Xigang channel and improve its navigation conditions, some possible engineering measures have been tested in the fixed bed mode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test, it proposes ideas on the next-step regulation of Dongliu channel.

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bed evolution; waterway regulation

东流水道为顺直多汊河型,历来是长江下

游重点碍航浅滩水道之一。2001年后,西港(航

道跨河过渡槽)逐渐冲刷发展,枯水航行条件相

对好转,为了稳定这种较好的航道形势,2004—

2006年对东流水道实施了航道整治工程。工程实

施后,本水道滩槽格局和莲花洲港枯水期分流形

势基本得到控制,枯水期西港航道条件一度较

好,满足4.5 m×200 m(航深×航宽)的整治标

准。但因当时未对东港进行控制,仍存在东港与

西港相互消长问题。近年来,东港枯水期分流比

逐年增大,相应西港分流比不断减少,老虎滩左

侧主航槽淤浅,滩尾累积性淤积下延,挤压西

港,枯水航道尺度下降。为了确保东流水道航道

畅通,需要实施新的航道整治工程。本文对今后

该水道航道整治思路和工程方案进行探讨。

1 概况

东流水道位于长江下游九江市—安庆市之

? 84 ?

水运工程2011 年

间,上起华阳镇,下迄吉阳矶,全长31km ,属顺直分汊河型。该水道进、出口段河宽较小,河道单一,中段河道放宽,洲滩较多,老虎滩、天

沙洲、玉带洲和棉花洲,在枯水期将河道分为多汊,从左到右依次为莲花洲港、天玉窜沟、西港、东港,河道形势见图1。

该河段处于扬子准地台坳地带范围内。水道左岸为望江凹陷,由抗冲性较差的冲积和湖积疏松物组成;右岸为二级阶地和山丘,沿江基岩出露,自上而下有凌家咀、牌石矶、老虎岗、乌石矶、稠林矶、杨家矶、吉阳矶等矶头,岸线较为稳定;河床和洲滩一般由粉沙、细沙组成,中值粒径为0.2 mm 左右,抗冲性较差。所以,主流位置摆动频繁、洲滩冲淤变形较大,河道宽浅,为长江下游典型的浅滩河段之一。2 河床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2.1 河床演变特征

东流水道河床平面形态特征和河床组成,决定了其演变特征。在自然状态下,随着河段内洲滩群的不断冲淤归并与切割分离,各汊道出现往复兴衰现象,使主航道位置随之在西港和莲花洲港之间不断调整变化。河床在年内存在“汛淤枯冲”的演变规律,在汛期流量较大时,因水流取直,常常会在莲花洲港进口和西港进口,产生大量泥沙淤积,特别是在遇到大水年份时,淤积更甚,汛后退水期,过渡段航槽冲刷,常发生主支汊易位现象,航道不稳,浅滩频现,严重碍航,在对其航道进行整治前,绝大多数年份不能满足4.0 m ×100 m 的航道维护尺度,甚至于出现船舶搁浅及海损事故,成为阻塞长江下游航道的瓶颈。

20世纪50年代初期,老虎滩(又称天心洲)

在稠林矶附近被水流切割,形成老西港(后称天玉

窜沟),1954年长江大水之后,老西港进一步冲刷发展,莲花洲港衰退,至1960年,洪、中、枯水期老西港分流比分别达44%、52%和62%,成为主汊,航道条件一度较好。1970年以后,随着老虎滩尾的不断淤积下延,老西港由盛转衰,1977年老西港基本淤废,航道改走莲花洲港,1982年5月,莲花洲港分流比达到55%,但因莲花洲港进口浅区较多,枯水期仍常需挖槽疏浚维持通

航,在此期间,又孕育着老虎滩尾被水流切割形成新汊问题。1981年长江大水,玉带洲与棉花洲之间冲刷出现窜沟,老西港萎缩,被称为天玉窜沟,老虎滩尾部被水流切割,形成新西港(称为西港)和天沙洲。1998年、1999年长江大水,西港与莲花洲港进口均出现严重淤积现象,之后,因莲花洲港进口娘娘树边滩发育,上深槽尖潭右摆,趋向西港,西港发展成为枯水主航道。至2003年12月,西港分流比达到43%,5 m 水深航槽上下贯通,最小宽度达180 m ,4 m 水深航槽最小宽度达250 m ,枯水航道条件明显好转。

为了稳定当时较好的航道形势,2004—2006年长江航道局实施了东流水道航道整治工程,选择主航槽上段走老虎滩左汊,下段走玉带洲右汊,航道跨河过渡槽选在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西港。整治工程由以下3部分组成[1](图1): 1)老虎滩1#~10#护滩带工程——防止滩体冲刷、切割,保持老虎滩的完整。

2)左岸娘娘树一带1#~3#丁坝工程——坝

头高程为航行基面上3 m (航行基面为黄海高程

图1 东流水道河势

注:绘图基面为85国家高程基准。

?85 ?第 10 期

2.69 m),以限制莲花洲港的发展,适当调整分流比,引导水流向西港过渡。

3)玉带洲头鱼骨坝(坝头高程为航行基面上2 m)、玉带洲低滩护岸、11#护滩带工程——防止玉带洲洲头及头部低滩崩退,控制西港和莲花洲港的分流比,稳定西港过渡段航槽。

该整治工程的修建,对于稳定东流水道上、下滩群和西港过渡段的平面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限制了莲花洲港的发展和枯水航道位置的左右摆动。自工程实施以来,莲花洲港枯水期分流比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28%左右(表1);但因当时东港未做任何控制工程,东港枯水期分流比逐年增大,相应老虎滩北槽和西港分流比却连年下降。2003年12月—2010年11月,枯水期东港分流比从13.8%增大至40%,西港分流比从43%下降到15%,

从而造成东港河床冲刷,老虎滩北槽和西港淤积。至2010年11月,老虎滩北槽4.5 m水深航槽已断开1 600余米,老虎滩尾逐年淤积下延,挤压西港,西港5 m水深航槽最小宽度从2006年12月的300 m,至2010年11月降至50 m,4.5 m水深航槽最小宽度也从300余米缩窄至不足100 m,汛后被迫采取挖槽疏浚措施。西港枯水航道条件正向不利方向发展。

表1 东流水道汊道分流比变化

测时

水位

(航行基面)/m

流量/

(m3·s-1)

分流比/%

东港西港天玉窜沟莲花洲港

2003-12 2.4312 19613.843.015.028.2 2006-11 2.2012 58926.235.910.427.5 2007-10 4.6419 25426.632.813.027.6 2009-11 2.8014 42134.326.111.727.9 2010-11 2.5813 20040.015.018.027.0

2.2 影响演变的主要因素分析

1)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组成与形态特征,是影响本河段河床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一般均存在汊道周期性交替兴衰的演变规律[2]。由于本河段中部河宽较大,形成多汊,水流分散、主流位置频繁摆动,各汊道交替兴衰的现象表现得就更明显。在上游来水较大时,流向取直,在稠林矶附近,与洪水流向有一定夹角的莲花洲港进口和西港进口,往往会产生泥沙淤积,来水流量越大,含沙量越高,淤积的泥沙就越多,汛后水位降落,水流归槽时又发生冲刷。所以,西港和莲花洲港进口均呈现出“涨淤落冲”和枯水航道不畅、过渡段航槽位置经常变更的特征。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虽然下游来沙量较水库蓄水前减少约2/3,汛期泥沙淤积量减少,但东流水道上述演变规律和冲淤特征基本未变,而且,由于水库汛后蓄水期间,下泄流量较常年陡减约50%,下游河段落水冲刷能力减弱,这也可能是西港航槽自2003年以来持续恶化的原因之一。

2)已实施的航道整治工程增加了河道阻力,促使老虎滩左槽淤积和东港分流比的增大。

根据东流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定床模型试验研

究结果[1],仅在娘娘树边滩修建丁坝群工程后,在整治流量Q=1 5691 m3/s时,上游水位明显壅高,1#水文断面水位壅高0.046 m,另增建玉带洲头鱼骨

坝后,东港分流比增大约1.8%。

整治工程增加了河床阻力,必然引起上游水

位和汊道分流比的变化,从而也引起河床的冲淤

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自2003年12月以来,老虎

滩上游江中-5 m深槽明显右移,老虎滩北槽河床

逐年淤高,东港河槽冲深展宽;在娘娘树边滩丁

坝群上游CS45断面,老虎滩北槽最深点淤高约3.0 m,而东港冲深、展宽分别约1.0 m和190 m;上游华阳镇边滩冲刷下移的泥沙,一部分落淤在东角冲附近,形成凸入江中的边滩,在CS37断面,滩缘2 m等高线向江中推进750 m,最大淤积厚度超过10 m,迫使江中-5 m高程深槽向右移动约530 m,从而造成老虎滩前沿低滩和东港进口的冲刷。从2003—2010年,老虎滩头-2 m、0 m等高线均下移200余米,东港进口普遍冲深2 m左右,这是造成东港分流比逐年增大的直接原因。

李文全,等: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及航道整治

? 86 ?

水运工程2011 年

3)天沙洲的不断冲刷崩退,有利于天玉窜沟

的冲刷发展和老虎滩尾部的淤积下延,进一步促使西港过水断面的减小和萎缩。

天玉窜沟走向与洪水流向夹角相对较小,20世纪60年代前后,曾一度发展成为主汊(即上述老西港),航道条件较好。在东流水道整治工程实施之前,该窜沟处于冲刷发展状态,基于当时的认识,为了适当增加西港分流比,在玉带洲头鱼骨坝右侧,将护底排从刺坝头部外延130 m 左右,铺至天沙洲左缘,4#刺坝护底带右端已至天沙洲左缘2.69 m 高程处,实际上是以护底带的形式限制天玉窜沟的发展,这也是一期工程存在的问题。工程初期,受天玉窜沟进口护底带的影响,确实起到了减小其分流比的作用,枯水期分流比由工程前2003年12月的15%,至工程竣工后的2006年11月降至10%。然而,由于天沙洲头部不断崩退,洲体变窄(从2003—2010年,洲头平均每年崩退100余米,洲面最宽处由330 m 变为130 m ),(见图2a ),使

刺坝右侧护底排头已脱离天沙洲左缘,排头冲出深槽,在4#刺坝下游因绕流冲刷,河床最低点高程由-2 m 降至-15 m 左右。所以,至2010年11月,天玉窜沟分流比已增大到18%。

2.3 演变趋势预测

由于东流水道已建航道整治工程主要为低滩守护工程,基本能够起到稳定洲滩形态和控制莲花洲港枯水分流比的作用,但因未对东港采取控制措施,不能改变东港与西港汊道交替兴衰的演变规律。所以,本河段未来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东港与西港的相互消长。

为了进一步掌握东流水道今后的演变规律,在动床模型中,通过包括10个水文年在内的长系列年试验,对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

东流水道航道整治模型范围上起张公矶,下止杨家矶,全长约32 km ,平面比尺为420,垂直比尺为120。动床范围上起牌石矶,下止湖东村,长约22 km 。河床演变趋势预测试验成果表明[3]:无论是大水年份或是中小水年份,近期东角冲边滩难以冲失,东港进口如果不受地质条件限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会存在冲刷发展、分流比逐年增大的趋势;相应老虎滩北槽及其西港进口过渡段航槽淤积,枯水航道条件有可能逐年变坏;莲花洲港变化相对较小。

目前,若不采取工程措施抑制东角冲边滩淤

长和限制东港分流比的增大,东港仍有冲深发展

图例

a )河床平面变化

N b )老虎滩中部CS45

断面河床变化

N

c) 老虎滩头上游CS37断面河床变化

图2 2003 ~2010年东流水道上段河床变化对比

?87 ?第 10 期李文全,等:长江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及航道整治

之势,但因河床边界限制,东港进口河床展宽的可能性不大;天沙洲的不断崩退和天玉窜沟分流比的增大,必然引起老虎滩尾部不断淤积下延,西港进口进一步淤窄、分流比减少。作为航道跨河过渡槽的西港,枯水航道条件变坏的趋势一时难以好转。

但是,如果今后东角冲边滩能够冲刷变窄,造成主流位置左摆,也有可能使东港分流比趋于减小,相应老虎滩左槽分流比增大;其下受娘娘树边滩丁坝群的影响,主流右摆,仍有造成西港重生的希望,然而,天沙洲持续崩退、缩窄,老虎滩尾部不断淤积下延的趋势在所难免,仍会影响西港枯水航道条件的改善。

3 航道整治思路

东流水道前期航道整治工程航线选择为:上走通航条件较好的老虎滩左汊(主汊),下走航道条件一直较好的玉带洲右汊,中间过渡段航槽只能选为西港,且当时西港正处于发展阶段,这种选线是正确的。虽然目前东港水深条件良好,且短期内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将其作为航道使用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东港上段有少数礁石存在,出口段右岸稠林矶使水流紊乱,不利于船舶安全航行;东港内航道宽度有限,特别是进口,4.5 m水深航槽最小宽度不足200 m,且受地质条件的制约,进一步展宽的可能性不大,不能适应长期航道发展规划的要求。尽管目前西港处在萎缩时期,但汊道交替兴衰的演变规律并未改变,西港复兴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基于以上原因,今后在本河段航道整治中,航线的选择仍应与一期工程保持一致,不过,东港可以作为备用航道,航道整治思路应为:如何在前期航道整治工程的基础上,采取工程措施,加速实现西港冲刷发展趋势的形成,改善和稳定西港枯水通航条件。

从上述河床演变趋势分析来看,要实现西港的复兴,关键在于如何消除东角冲边滩的影响和适当减小东港分流比,促使老虎岗上深槽位置的左移,同时,应进一步设法增加西港枯水分流比。为此,在定床模型中对控制东港分流比和增加西港分流比的单项工程措施(东港内潜锁坝工程、东港进口上游右岸丁坝工程、老虎滩头部鱼骨坝工程和堵塞天玉窜沟工程等,如图3所示)进行定性的、探索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4]:

1)东港内潜锁坝工程、老虎滩头部鱼骨工程或东港进口上游右岸丁坝工程,对于减小东港枯水分流比都有一定的作用。东港内潜锁坝高程越高,对减小东港中、枯水流量下的分流比的效果越明显。当坝顶高程从航行基面下6 m上升至航行基面下3 m时,东港枯水分流比减幅从1%增大至5%,但是,东港内潜锁坝工程,很难起到限制上游左岸东角冲边滩淤长的作用,且按现行的航道维护标准,当坝顶高程高于航行基面下4.5 m以后,东港将失去作为备用航道使用的能力;东港进口上游右岸丁坝对东港分流比的控制作用与丁坝距东港进口的距离有关。当丁坝高程为航行基面上3 m

,丁坝距东

?88 ?水运工程2011 年

港进口距离超过2 000 m时,对减少东港枯水分流比的作用甚微,而当丁坝距东港进口缩为900 m左右时,可使东港枯水分流比减小7%,但在丁坝头部出现强烈绕流现象,流态紊乱,流路弯曲,不利于将东港作为备用航道;老虎滩头鱼骨坝工程对减小东港分流比的作用,主要与鱼骨坝的高程和脊坝头至右岸水边的距离有关,当坝头高程为航行基面上3 m、脊坝头与右岸水边的距离为690~550 m时,可使东港枯水分流比减小2%~4%。

2)封堵天玉窜沟能够达到增加西港枯水分流比、促使西港冲刷发展的目的。当天玉窜沟锁坝高程为航行基面上3 m时,枯水季节天玉窜沟不过流,原经天玉窜沟的分流量约有62%进入西港,但另有38%进入莲花洲港,这是由于堵坝工程增加了水流阻力的结果。

因此,将上述老虎滩头鱼骨坝工程与天玉窜沟潜锁坝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东流水道今后航道整治可选方案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港枯水分流比的增大,有可能加速天沙洲的崩退速度和老虎滩尾部继续淤积下延,同时,天沙洲冲失后,突出于江中的堵坝工程,形成丁坝挑流现象,流态紊乱,不利于航道条件的改善。与其如此,不如将封堵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天玉窜沟工程改为加固已建玉带洲头鱼骨坝工程和护滩护岸工程,待天沙洲崩退至一定程度后,挖除天沙洲,使西港与天玉窜沟合二为一,恢复历史上航道条件曾一度较好的老西港作为跨河过渡段航槽。这种做法,更有利于过渡段航槽的稳定,因老西港(天玉窜沟)走向与洪中枯水流向较为一致,且也避免因堵塞天玉窜沟造成增大水流阻力和增加莲花洲港分流比问题,至于老虎滩尾部淤积下延有可能造成新的切滩问题,可以在适当时机,对老虎滩尾部进行守护,并与前期已建护滩工程连为一体,将这种有利的新形成的西港航槽控制和稳定下来。4 结语

东流水道前期航道整治规划所选航线基本合适,同时,根据因势利导的原则,抓住有利时机实施的工程措施,对于稳定洲滩形势和莲花洲港枯水分流比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之后航道整治奠定了基础。根据东流水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近期演变趋势来看,下阶段航道整治思路应为:如何在前期航道整治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工程措施,加速实现西港冲刷发展趋势的形成,改善和稳定西港枯水通航条件。整治工程宜分两步实施:第一,在老虎滩头部增建鱼骨坝工程或其它旨在减小东港枯水分流比的工程,并对前期已实施的玉带洲头鱼骨坝工程(不包括天玉窜沟护底带工程)和护滩工程进行加固,促使老虎滩左槽和西港冲刷发展,并防止因天玉窜沟冲刷发展造成前期工程的破坏;第二,待天沙洲崩退至一定程度后,挖除天沙洲,使西港与天玉窜沟合二为一,形成新的过渡段航槽,同时根据老虎滩尾部下延情况,对其进行守护,以防切滩。

参考文献:

[1] 赵德玉, 谭伦武, 郑英. 长江下游东流水道航道整治工

程初步设计阶段动床床模型试验研究报告[R]. 武汉: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2] 钱宁, 张仁, 周志德. 河床演变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3] 李文全, 刘洪春, 雷家利. 长江下游东流水道航道整治

二期工程工可阶段动床模型试验研究报告[R]. 武汉: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1.

[4] 李文全, 王伟峰, 雷家利. 长江下游东流水道航道整治

二期工程工可阶段定床模型试验研究报告[R]. 武汉: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

(本文编辑郭雪珍)

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

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长江武穴河段受河道采砂和航道整治的影响,以及新洲头即鸭儿洲修筑顺水坝分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中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分析结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武穴河段、水沙、深泓、汊道、河床演变、分析 1河道基本情况 武穴河段也叫龙坪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起鲤鱼洲,下至大树下,全长约35km。见图1。河段左岸为湖北武穴市和黄梅县,右岸属江西瑞昌县。河段上段有边滩式江心洲鲤鱼洲,下段有鸭儿洲、龙坪新洲,洲体将河道分成两汊,右汊为主汊,汊道微弯,左汊为支汊,汊道向下游大拐弯,水流在新洲洲尾汇合,该段弯曲系数2.03,属鹅头型分汊河段。本河段左岸有黄广大堤、右岸有梁公堤、赤心堤。两岸堤防、低山和矶头组成的河床边界,控制着河道的横向发展,河道特有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河段沿程宽窄相间。 本河段发育在扬子准地台区,其中武穴市以上属淮阳地盾南缘,南临江南古陆,处于大冶褶皱束,鄂东修水褶皱束和望江凹陷三个次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接触带,自武穴市起向东北延伸,由一系列断裂组成。由于构造断裂的影响,自全新世期以来,构造运动的差异和水流长期作用,而形成了两岸不同的地质、地貌。 武穴河段由于河道主流长期右摆,左岸已逐渐发育成为广阔的冲积平原,形成具有二元结构特征的疏松沉积物。上层主要为粘砂土,局部为砂壤土和粉细砂;下层主要为细砂,中砂,局部有砾石。龙坪弯道李英一带的岸坡主要为粉细砂、细砂组成,岸坡抗冲力较差,为重点崩岸险工段。河道右岸已紧逼山丘、矶头或阶地。这些山丘、矶头由页岩、砂岩和石灰岩构成。阶地多为棕红色的粘土和棕黄色的砂壤土,河岸抗冲性较好。 2河段水沙特征 武穴河段的水沙主要来源于上游长江干流。上游汉口水文站水沙资料能够反映河段内长江干流的水沙特点。 汉口水文站1865~2008年,多年平均水位为17.07m,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分别为1954年27.62m和1865年7.98m;1952~2008年,多年平均流量为22500m3/s,历年最大、最小流量分别为1954年76100 m3/s和1963年4830 m3/s;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68亿t,历年最大、最小输沙量分别为1964年5.79和2006年0.576亿t。 根据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统计,三峡蓄水前汛期(5~10月)径流量占

广州市形态演变特征以及中心城区用地扩张

广州市形态演变特征以及中心城区用地扩张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 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 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 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国外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历史悠久, 形成了形态分析、环境行为分析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等许多学术流派。国内对城市形态研究虽然起步较早, 但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 我国城市形态研究开始兴起, 90 年代以来,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经历了外向的快速扩展和内部结构的频繁重组, 研究成果相继涌现, 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提高。总之, 我国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通过借鉴国外的理念, 重点对其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不多, 从选取的实例来看, 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港口城市。因此本文选取我国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重要城市广州市为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探讨广州市的形态特征及其中心城市用地扩张,这对深化城市化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范围为东经112度57 分

-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23度56分,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是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是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市辖十区和两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725.19 万人,共设118个街道办事处、63个镇。T677 地势和气候: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繁花似锦。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600毫米以上。 1.2数据 遥感影像为Landsat 5 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 1990-10-13;Landsat 7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2000-9-14;Landsat 7 E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2010-10-28。在ERDAS 中对2010年广州市轮廓进行裁切,然后以2010年广州市轮廓为边界,分别对其他时相的图像裁切,提取各时期功能用地边界和建成区边界, 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 2研究方法 2.1城市用地信息提取 城市建成区的提取是研究城市扩展的重要方面,城市建设用地的遥感信息提取通常采用人机交互的手工方式,自动化程度不高,许多方法如果不做后续处理,精度无法满足要求。近年来,基于指数的建筑用地提取技术相继提出,常用的遥感指数有差值建筑覆盖指数

航道整治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航道整治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1、航道疏浚工程中常见的难点 1.1 水文气象条件对施工定位与深度(标高)控制的影响 航道疏浚工程受水文条件(流速、流向)、水位变化和风力的影响,给施工作业带来困难。如高流速区域、横流(斜向流)作用区域、双向流区域以及风力作用,给施工定位带来难度;水位变化快(如水库调度对下游航道的影响、涨退潮影响等)、变幅大和河床演变快对开挖深度(标高)控制带来难度。如某工程千里迢迢将在沿海和平原河流有施工经验的疏浚船舶调往具有山区河流水文特性的区域,在施工定位时即险遭翻船事故而不得不自行退场,就是典型的案例。 1.2 施工期挖槽的回淤问题 航道疏浚施工作业过程中出现回淤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回淤量小,只是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带来影响,如果回淤速度快、回淤量大甚至出现挖多少淤多少和越挖越多的情况,就会出现施工效率低、效益差以致无法实施合同责任的后果。如某工程初设阶段的物模试验报告已揭示了挖槽的淤积规律,初设文件也作了详细的论述,但施工图阶段却忽视了水文泥沙条件对施工的影响,将施工期安排在泥沙淤积的高峰期,其结果是每天开挖量小于淤积量而被迫停工。 1.3 特殊河床土层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特殊河床土层是指黏土层、卵砾石层、软岩层等,或者是在普通河床质即泥沙层中局部出现特殊河床土层的情况,将造成施工效率低

甚至不能施工。 1.4 施工与通航的矛盾问题 施工与通航的矛盾问题是航道疏浚施工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予重视,通过分析其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减少对施工安全、进度的影响。 2、应对航道疏浚施工难点常用的技术措施 2.1 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充分分析水文气象条件对施工定位与深度控制的影响因素,并采取如下应对技术措施: (1)选择适合于该水文条件下作业的疏浚设备和有相应经验的疏浚技术人员、作业船员,尽量避免将适应沿海和平原河流作业的设备和作业人员调往高流速的山区河流作业。 (2)在高流速区、斜流区进行定位前,应对挖泥船主锚的绞锚能力进行核算,并根据斜流方向、流速确定敷设边锚的数量和先后顺序,防止船体打横失控而造成翻船事故。 (3)在水位变化快的区域施工时,应尽量设置遥测水位计,或者加密人工观测水位的方法,随水位变化及时调整挖泥设备的下放深度。 2.2 施工期挖槽的回淤问题十分复杂,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1)内河航道疏浚施工一般宜选在中、枯水期施工。对于汛期淤积、退水期冲刷规律明显的航槽,应尽量抓住淤积和冲刷转换期,利用水流自然冲刷的作用和疏浚手段挖出或松动河床泥沙,使淤积泥

《河床演变与整治》

《河床演变与整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163 学分:2 总学时:34 大纲执笔人:匡翠萍大纲审核人:刘曙光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河床演变与整治》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是研究自然情况下或修建整治建筑物后河流河床发生冲淤变化的过程的一门科学,根据河床冲淤变化采用科学的整治手段来调整河流的来水来沙过程,以达到防洪抗旱、疏通航道、围垦灌溉、稳定河床、蓄水发电多功能地利用河流,并兼顾水利水产等其他事业,以及环境与生态保护,以获得合理的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河床演变及整治在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特别是港口与航道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河床演变及整治》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与河床演变及整治相关的河流动力和泥沙运动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河流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二、课程基本要求 《河床演变与整治》作为一门工程运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水力学(或流体力学)、河流动力学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流体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知识,全面的河流治理知识和工程经验。 三、课程基本内容 1.绪论:河流治理工程的基本性质、国内外河流治理工程的历史和现状等。 2.河床演变与整治的一般问题: (1)河流的一般特性: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的一般特性,包括河床形态、水流及泥沙运动、河床演变等。 (2)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包括河床演变分类、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河流的自动调整作用等。 (3)河流的水力几何形态:包括河床的稳定性、造床流量、河相关系和河流纵剖面等。 (4)整治建筑物及整治手段:包括河道整治及规划、洪水河床整治、枯水河床整治、河床整治建筑物及其材料和构件。 3.自然河流河床的演变及整治: (1)顺直型河流的演变及整治:顺直型河段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2)蜿蜒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蜿蜒型河段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3)分汊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分汊型河段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4)游荡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游荡型河段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5)浅滩演变及整治:浅滩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改革开放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的最重要变革,它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样也对青年的流行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态度等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每一时期中所具有的特点各不相同。 一、改革开放初期:参与祖国建设,追求社会理想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在那样的时代中,青年对于领袖高度崇拜,对党无比信任,加之舆论宣传高度统一,青年文化主要是成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上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作为社会最活跃的一个群体,青年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职责,他们愿意为祖国建设奉献火热的青春。正如创作于1980年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唱道的:“创造新的成绩,

描绘新的蓝图,需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歌词通过对现实的抒写,对未来的设想,刻画出立志投身祖国建设的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形象。既唤醒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又警策他们珍惜时光,让青春在四化建设中闪光彩。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化基本上定位于严肃文化的层面,着力于批判反思,但同时兼备了价值重估和文化重建的成分。80年代的青年文化虽不再复制权威与效仿主流体制文化,但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政治关怀依旧是当时青年文化的发展主脉。 二、80年代中后期:解构权威、寻求反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此时的中国社会经历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缺失和迷惘喧嚣。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他们不仅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文革”也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模糊的印记此时,许多西方思想通过大量译著被介绍到中国来,西方哲学理论在青年尤其是在大学生中盛极一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尼采、弗洛伊德、伯格森、黑格尔和萨特等人的思想。尤其是那些反传统、反道德、反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被中国青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接受。 三、90年代:迷惘与怀旧并存,个性与实惠并重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通史提纲) 第一部分中国史 一、古代中国 1、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0)→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6)→西汉(前202~8)→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9)→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2) 3、阶段特征 A.先秦: 总特征: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开创、勃兴 政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完善,但尚未集中;血缘政治从强化走向削弱;统治疆域扩展,走向统一。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制度);农工商的基本经济结构形成。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 B.秦汉: 总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大一统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丝绸之路? 政治上:官僚政治渐取代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内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疆域变迁等 思想文化上:统治思想的变化?文化科技的又一高峰 C.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经济上:江南开发;灌钢法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思想文化: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D.隋唐:中华文明鼎盛、 ..、光照四邻 ...繁荣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 经济上: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雕版印刷术、火药等,中华文明光照四邻 E.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 ....,民族大融合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新高峰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族大融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加强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宋词元曲;风俗画;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授时历》最先进 F.明清:古代中华文明的总结 ..——繁盛与危机并存、衰落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社会转型 明清——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经济上:商帮、资本主义萌芽、人口大增 政治上: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上:心学集大成;早期启蒙思想;小说繁荣、科学文化总结

(完整版)航道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刘山船闸下游引航道整治工程投标文件
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5.1 工程拟投入的施工机械设备情况及进场计划 ..............................................................3 5.1.1 编制依据 ...................................................................................................................3 5.1.2 工程概况 ...................................................................................................................4 5.1.3 建设目标 ...................................................................................................................7 5.1.4 参建优势 ...................................................................................................................8 5.1.5 拟投入的施工机械及进场计划 ...............................................................................9
5.2 劳动力投入计划 ............................................................................................................10 5.2.1 施工劳务组织方案 .................................................................................................10 5.2.2 劳动力投入计划表 ................................................................................................ 10
5.3 工期进度安排 ................................................................................................................11 5.3.1 总体施工部署 .........................................................................................................11 5.3.2 总体施工流程 .........................................................................................................11 5.3.3 总工期及节点目标 .................................................................................................12 5.3.4 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13
5.4 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 ........................................................................................18 5.4.1 施工前扫床测量 .....................................................................................................18 5.4.2 钢板桩施工 .............................................................................................................18 5.4.3 模袋混凝土施工 .....................................................................................................23 5.4.4 疏浚施工 .................................................................................................................25
5.5 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28 5.5.1 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 .............................................................................................28 5.5.2 质量保证的技术措施 .............................................................................................30 5.5.3 质量保证的组织措施 .............................................................................................33
5.6 确保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的措施 ................................................................................38 5.6.1 环境保护组织体系 .................................................................................................38 5.6.2 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39
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1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始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狂草产生于唐代。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 汉字七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 (商)(周)(秦)(汉)(汉末) 七种字体对照及演变过程示意图: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殊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根据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软笔字指传统的毛笔字,硬笔字指钢笔字、铅笔字、圆珠笔字、中性笔字等。

航道整治施工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综合概述 第二节工程概况 一、项目概况 ****航道整治工程位于境内,京杭运河至绕城高速之间,整治河段北侧紧贴路。本次航道整治范围桩号米,本标段施工桩号为,长度米,涉及新建、加固驳岸米。 二、招标范围 本标段为大型土石方、驳岸工程,内容为施工图设计范围内的土方开挖、土方回填、地基处理、护岸工程(含老护岸加固)以及相关临时工程的施工与缺陷修复。 三、结构形式 护岸的结构型式主要有重力式挡墙护岸和悬臂式挡墙护岸,对沿线利用的老护岸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加水下混凝土进行加固。航道北侧与有轨电车并行段护岸顶设计标高按照3.4m控制,护岸结构采用悬臂式挡墙结构;航道南侧及北侧其余段落护岸顶设计标高按照2.5m控制,护岸结构采用重力式挡墙结构。

第二章施工总体计划和关键节点计划,各项工程施工安排,施工方法的一般描述,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序衔接 第一节施工总体计划 一、总体施工工艺流程 总体施工工艺流程 二、质量安全进度控制总目标 1、工程质量目标:合格工程 2、工程工期目标:9个月, 3、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目标: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和责任事故。 4、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目标:施工现场做到文明施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施工时确 保不污染周围环境。 三、施工部署 工程开工立即进行水上方的开挖和围堰施工。水上方先开挖到护岸顶标高的位置,分段开挖,余下的待护岸施工结束后再开挖。围堰分段填筑、护岸分段施工。合理安排各段施工工艺,实行平行流水作业。 四、施工计划安排 1、施工准备: 2、土方开挖: 3、围堰施工: 4、护岸施工: 5、土方回填: 6、防撞墩施工: 7、工程扫尾、竣工资料移交及竣工验收等: 第二节施工方法的一般描述,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序衔接 一、施工准备 施工前明确施工任务,切实履行职责,全面理解设计意图,深化施工组织设计,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各方做好施工组织部署。 为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开展施工现场水深、地形、地质、水文情况、施工临时设施规划及用地的调查,资料收集及核实工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会同业主选定合适

弯曲河道的河床演变浅析

弯曲河道的河床演变浅析 港航0902班王海翔 200919040517 【摘要】河床演变是河床受自然因素或水工建筑物的影响而发生的冲於变化。自然条件下的河床总是在不断变化,如河湾的发展,汊道的兴衰,浅谈的冲於等。弯曲型河道由正反相间的弯道段和介乎期间的过渡段连接而成,由于水流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形成的一系列水力现象在弯曲河道表现的尤为明显,使弯曲河道的河床演变更加明显。 【关键词】弯曲河道离心力河床演变 【正文】 1.弯道水流的受力分析 当水流由直段进入弯道后,由于离心离德存在而使自由的水面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结合弯道水流的实验可知,进入弯道己有从凸岸向凹岸的横比降Jr出现,直至弯段出口处仍有一定数值,出弯后又迅速消失。因此,凹岸的水位线常形成凸曲线,凸岸的水位线常形成下凹线,即水面是凹高凸低,成一上凸曲线,整个水面为一扭曲面。 a op V cp/r×?(2h+Jr) 离心力:F1= 两侧水压力之差:△p=?ρgh2-?ρg(h+Jr)2 =-ρghJr+?ρgJr2 ≈-ρghJr 河底之横向阻力τr0 水流流到弯曲河道处主要受到离心力、重力和河道横向阻力的作用,而由水面横比降所引起的横向压差则沿水深不变,与离心力合成之后,上层水体所受的力指向凹岸,下层水体所受的力指向凸岸,从而是上层水体向凹岸流动,下层水体向凸岸流动,形成环流。 2.弯曲河道泥沙运动特点 河道中,明渠轴线和渠壁的不断改变,迫使进入弯道的水流质点做曲线运动。因为弯道水流质点受重力作用和向心加速度而受到离心惯性力作用,而离心惯性力的方向从凸岸指向凹岸,水流在弯道内运动时,有纵向流速和横断面的断面环流,形成弯道螺旋流,使得弯道凹岸冲涮,凸岸淤积,从而使弯道演变发展,使弯道更加弯曲,水流阻力进一步加大。 泥沙随着水流进入弯曲河道,根据水流在弯道运动特性(即水流在弯道中会出现横向的流速,在水面由凹岸流向凸岸,在水底由凸岸流向凹岸。)因此降低了泥沙在凹岸的稳定性,提高了泥沙在凸岸的稳定性,泥沙总体表现为在凹岸冲刷,在凸岸淤积,因此蜿蜒河道的发展在向着蜿蜒程度增加的方向发展的。 3.弯曲河道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河床演变的基本愿意是属啥的不平衡,进一步的深层原因是动床水沙两相流的内在矛盾和不恒定流外部条件(进口水沙、出口侵蚀基点条件和河床周界条件)。而弯曲河道中,纵向输沙不平衡将引起纵向变形,横向输沙不平衡将引起

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

第一篇设计说明书 第1章总论 1.1 前言 青通河为长江右岸重要支流,跨南陵、泾县、青阳、贵池、铜陵等五县区。东界铜陵市大通镇,西邻九华河,南依九华山脉,北临长江。青通河上游主要支流有青阳河、七星河。七星河在新河口汇入青通河,绕铜陵县的白浪湖,经大通镇,注入长江。青通河自1971年至1975年经过疏浚、裁弯取直,大通~童埠段航道达到Ⅵ级标准,新河口~湘家潭达到Ⅶ级标准,目前童埠港常年可通航100吨级船舶,季节性通航300-500吨级船舶。 根据《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03-2020年),安徽省内河航道布局为:以四级及以上航道为主体,由“两干三支”水运主通道和“五条区域性重要航道”共同形成安徽省内河航道的骨架体系,辅以一般航道,实现对省内主要工业城市、能源及矿建基地、水上旅游风景区和周边相邻航区的有效沟通,青通河被规划为“一般航道”。随着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出台,江南产业集

中区规划在青通河沿岸,凸显了青通河航道治理的重要性。青阳县以及池州市亟需进行青通河航道整治。 1.1.1前期工作和设计过程 在《安徽省内河航道技术等级评定》中,省政府皖政秘[1998]149号文批准:青通河童埠~大通段15km,为Ⅴ级通航标准。 我院于2006年12月完成《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交运以[2007]541号《关于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对工可报告进行了批复。 受安徽省港航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于2007年9月完成初步设计初稿,距今已有5年时间。 期间宁安城际铁路跨青通河大桥已于2011年建成,与沿江高速公路平行布置;大通至大拐段规划为江南产业集中区范围;十八索养鱼场规划为十八索湿地生态保护区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对本项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故受省港投和池州市港航管理局的委托,本次对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进行调整完善。 1.1.2工可研主要结论 (1)建设标准 随着腹地内国民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尤其是非金属矿石和矿建材料资源的开发,青通河运量将不断增长,预测2020年达400万吨。 青通河为长江(安徽段)重要支流,为了适应长江水运建设发展以及内河航运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实施长江航道干支联动,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青通河主干14.3km按Ⅳ级航道标准建设:底宽40米,最小水深2.5米,最小弯曲半径320m。支流七星河新河口至铜九铁路桥段2.0km按Ⅳ级线型、Ⅴ级断面航道标准建设:底宽35米,最小水深2.5米,最小弯曲半径320m。桥梁改建按Ⅳ级航道标准:净空7m,净宽55m。 (2)建设规模和内容 青通河整治工程航道长度16.3公里。其中,青通河童埠~大通段14.3公里,七星河铜九铁路桥~新河口段2公里。疏浚土方586万m3,陆上挖方39万m3,退建堤防1.1km,护岸34.2万m2,全线配布26座航标,改建桥梁1座,征地99亩、拆迁民房6830m2。

基于GIS的嘶马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岸坡稳定预测

基于GIS的嘶马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岸坡稳定预测 曾宏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 (210098) E-mail:Zenghong12@https://www.360docs.net/doc/d69775022.html, 摘要:结合嘶马河段崩岸的工程应用,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河床的动态DEM(数字高程模型)。利用所建立的动态DEM,通过对不同年份DEM的空间分析,分析了嘶马河段的河床演变过程。根据所建立的DEM对岸坡稳定进行评判和预测。 关键词:稳定预测;GIS;DEM ;河床演变;崩岸 1.前言 河床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河岸的崩塌与很多因素有关,长江嘶马河段的河床演变历经多年,崩岸现象频繁发生。许多学者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崩岸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从河流河势方面考虑的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因素:河道的边界条件,河流以及水沙动力因素,长江水文状况的变化,长江堤防工程的建设和其它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他们都从一定的角度探求了崩岸的机理,综合分析了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及其属性数据的处理能力来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已成为岩土工程中的热点和难点。然而由于地质数据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使得直接利用GIS来分析工程问题具有较大的困难。很多学者利用GIS技术研究了河床的冲淤演变,并利用DEM的叠加分析来计算了冲淤量[ 1-3]。对于边坡及岸坡稳定分析,提出了基于GIS的三维边坡计算模型以及展开了相关研究工作[ 4-5]。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建立了河床的DEM,并进行一系列的空间分析,得到研究区域的坡度坡向图,河流断面图,DEM及TIN图形。依据这些图形资料及地质资料,从而可以计算河床的冲刷与淤积量,从三维模型的角度宏观地展现了河床地演变过程,并利用所得的多年DEM图形资料来分析和预测岸坡的稳定性,为实施岸坡加固提供辅助决策。 2.研究区域概况 长江嘶马弯道位于长江下游扬中河段的上游,是长江中下游最严重的也是最有典型性的弯道凹岸崩塌段。上游承接镇扬河段的谏壁—大港弯道,下游与泰兴水道相连接,是典型的弯曲分汊型陡弯河道,在长江中下游颇为有名。弯道全长14公里,弯锐水急,河床土质量抗冲性差,全河段均为崩岸段。1984年7月21~23日,嘶马河口发生巨大崩岸灾害,崩窝坍进350米,坍失面积115000平方米,严重威胁嘶马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直接损失200多万元,在此前后也曾多次发生河岸的崩塌,造成了很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嘶马河床演变及崩岸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3.河道动态DEM的建立 3.1 资料情况 在建立DEM时,原始数据的精度直接影响到所建立的DEM的精度。本次建立动态模型的资料有两类:一类是来源于省地调院与江都市地矿局2001年报告中的有关图件。该图件包含了长江嘶马段的岸线变化图,以及0米, -10米,-20米,-30米河床等深线的历年

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

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特点: 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特征

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尤其会给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大趋势。商业形态 的变化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又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在很多领域,凡是没有在移动端布局的企业以后基本上会死掉。只有尽早发现变化、拥抱变化,尽早启动“互联网+”,才能先发制人, 免遭社会淘汰。 一、互联网发展概述 自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以门户为特征的yahoo!和google时代,整合全球的信息, 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是单向的人找信息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始于2011年)是以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为特征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开启。 二、“互联网+”时代消费形态的变化特征 移动浪潮来袭,当每台设备都能连接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全部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及整个世界的经济。 在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消费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在线化。从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看,现在的人除了睡觉,几乎16个小时跟移动端在一起,比pc端 多出数倍的使用时间。据edison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87.1%的18~24岁年轻人手机从未离 开他们身边,八成的年轻人每天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有六成年轻人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任何事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见图2)。 高频率的在线加快了消费者得到各种信息的速度,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在线化对传统企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ⅱ向,包括工作的在线化、传统的层级信息传递转化为网络状;营销的在线化,冲击了 实体销售渠道,社会化营销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技术开发的在线化,众筹、众包等新兴技术开发方式取代实验室开发方式…… 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召集一批朋友一起影响到企业的需求决策。移动互联网推动所谓的“长尾经济”出现,即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也会占据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由于个性化产品的出现,精准管理和柔性生产显得特别重要。由于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细分群体开展的创客实验、社群共同研发等也得到蓬勃发展。有了“互联 网+”,企业能从线上获得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能快速探索、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改变,能与消费者互动并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 去中心化。当移动互联网的属性映射到企业内部时,每一个工作群体都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每一个创客团队都能够根据市场直接开发,直接对接外部资源时,企业将不存在“中心”。当企业客户或消费者三五成群地成为一个个碎片化的社群,品牌的口碑在社群之间流动,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趋强,品牌也将不存在中心。去中心化导致节点比中心更重要,去中心化重新构建产品和

上海航道整治工程施工设计

第一章绪言 一、工程概况 xx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北部,是黄浦江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西起黄浦江,东至随塘河,沿途流经东沟、高行、南行、顾路等集镇,航道里程10.8KM,与浦东运河(规划大浦线)、大治河(规划大芦线)一起构成上海“一环十射”干线航道框架的“东半环”。xx不仅是浦东新区的内河航运主通道,而且是浦东新区北片引排水骨干通道。xx航道经整治后可通航1000吨级普通船舶和90TEU内河集装箱船舶。 xx沿线两岸主要为居民住宅、厂房和农田,沿线地势较平坦,地面高程一般为 3.4~4.0m。xx5标段位于外环线西侧至浦东运河,航道里程约1.6KM。其中:龙梢桥两侧各约20M左右范围的航道整治工程(驳岸、浚深拓宽、支流桥及完整的接坡道路、防汛道路、排水明沟)列入桥梁标。(10标)5标工程由航道浚深拓宽工程、护岸工程(含基槽支护)、航道扫床与清障工程、停泊区码头、防汛道路工程、排水工程、集水井工程、拆除工程、支流桥工程。 (一)气候情况 本工程气象特征根据上海市气象台、宝山站、外高桥站多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气象要素的特征值如下: l、风 本区位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风向受季节影响比较明显,春、夏季多盛行SE向风,秋、冬季则多为N、NNW向风。根据高桥站多年统计资料分析,本区常风向为SE向,出现频率为12%:次常风向为N向,出现频率为9.1%。强

风向为NNE向,最大风速30m/s;次强风向为NNW向,最大风速25m/s。 2、气温 年平均气温 15.7°C 极端最高气温 38.9°C(1953年8月25日) 极端最低气温 -10.1°C(1977年1月31日) 3、降水量 年平均降雨量:1123.7mm 最大日降水量:204.4mm 日降水量≥25mm的年平均天数:9.2d 日降水量≥50mm的年平均天数:2.6d 4、雾 年平均大雾天数: 28 每雾日平均出现时间 3.3h 5、雷暴 本地区雷暴日数为10.5d,年最多雷暴日数为18d。雷暴大多发生在3月~9月,以7月为多,年平均为2.8d。 6、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 (二)水文情况 1、工程水文现状 xx航道东起随塘河,西至黄浦江,为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河流, 本航道两侧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