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摘要:居民消费水平反映着人们对于满足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本文就我国近阶段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利用Eviews软件对我国1993年至2011年的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正文:

一、文献综述:

1.居民消费水平经济学背景

消费,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通常讲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影响生产。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

“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消费的水平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是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的数量指标。消费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2.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有:

⑴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费品的消费量、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电量等;

⑵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自来水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电话普及率等;

⑶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晶的消费比例等;

⑷平均消费量的价值指标。平均每人消费基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额、平均每人用于各项生活消费的支出等。

3.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

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改革开放后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出口贸易也因此受挫,政府启动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如何刺激国内消费以拉动经济一时间成为全国热点话题,这引起我们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的思考。 二、实证模型 1. 变量选取:

居民的消费水平往往受到许多因素影响,需要分析各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本文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同时考虑了其他一些指标的分析需要,共选取1993~2011年的数据,将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设为Y ,其他因素作为解释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

2. 模型初步提出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小,我们选取Y 为居民消费水平,X2为国内生产总值,X3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5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X6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的对数模型如下:

Y=β0+β1X 2+β2X 3+β3X 4+β4X 5+β5X 6+u i

(1) 用Eviews 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作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变量x2、x3、x4、x6的t 检验值均大于临界值

145.2)519(025.0=-t 。说明经t 检验这4个参数均显着不为0,即为国内生产总值、城镇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居民消费水平均有显着影响。

并且,模型中149.4247=F ,明显大于18.2)19,5(05.0=F ,说明各因素联合起来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显着。 3. 多重共线性检验

(1)计算变量间相关系数:

从上图可知, x2与x3,x3与x5,x3与x6,x5与x6之间都存在较高的线性相关。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2) 进行逐步回归,直至模型符合需要研究的问题,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 对X2,X3,X4,X5,X6的一元回归,结果如下:

其中加入X2的方程调整的可决系数最大, 以X2为基础, 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结果如下表:

X4的方程调整可决系数改进最大, 各参数的t 检验也都显着,但是x4参数的符

号与经济意义不符合。所以提出变量x4,以x2,x3为基础继续做逐步回归。结果如下表:

当加入x5时,2R 有所增加,但其参数的t 检验不显着;加入x6时,2R 也有所增加,但其参数为负值不合理。综上可以看出x4、x5、x6引起了多重共线性,予以剔除。保留x2和x3。得出Y 对x2 x3的回归结果如下: 最后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4. 异方差检验

(1)分别绘制残差平方序列e2对变量x2和x3的散点图,如下:

由散点图中可以看出,残差平方e2对解释变量x2和x3的散点图主要分布在图形的下三角部分,大致看出残差平方e2随x2和x3的变动增大的趋势,因此,模型很可能存在异方差。但是否确定存在需要进一步检验。 (2)采用White 检验法,得到下图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nR 2 =,有White 检验可知,在05.0=α下,071.11505.02=)(χ nR 2 =>071.11505

.02=)(χ,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3)异方差修正

选取多个权数分别做回归分析后比较,发现w1=1/x2*x3的效果最好。下面仅给出权数w1的结果:

最终。消除异方差后的模型为:

()

R 2

= DW= F=

5.自相关处理

样本量为19,两个解释变量模型,10%显着水平,查DW 统计表可知,

835.0d =L 265.1d U = 模型中DW

生成残差序列,使用e t 进行滞后一期的自回归,可得到方程

其中6948.0?=ρ

,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广义差分方程: 由上图可得回归方程为:

Se=

t= R2= F= DW=

其中,133*

3122*

21*

6948.0,6948.0,6948.0----=-=-=t t t t t t t X X X X X X Y Y Y

由于使用了广义差分法数据,样本容量减少了1个,为18个。查1%显着水平的DW 统计表可知259.1,805.0d ==U L d ,模型中U DW d 109.2>=,说明在1%显着性水平下广义差分模型中已无自相关,不必再进行迭代。可决系数R 2、t 、F 统计量也均达到理想水平。

由差分方程式有

由此,得到最终的居民消费水平模型为

通过最终的模型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大,其中国民收入每增加1亿元,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元。 三、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才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因此,国家应当着重于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此,我有如下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大电网改造力度、降低民用电价,要对垄断行业和部门加强监管,规范公路收费和降低信息通信服务价格,减少商品流通成本。目前我国公路违规收

费、超期收费问题突出,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之间的物流成本,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利用率和运输效率,制约了旅游、运输等与交通行业密切相连的行业的发展。在信息通信领域,由于垄断和垄断经营的存在,信息通信服务价格明显高于国际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在抑制潜在消费能力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成本。

2.保持物价稳定。平稳的物价水平是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居民消费健康增长的前提。2002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的到来,我国居民住宅价格快速上升,近两年来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虽然住宅作为居民投资品不直接计入居民消费蓝子中,但房价大幅上涨对居民其他消费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从中长期看,导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的原因还很多,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环境保护成本的显性化,以及粮价上涨的推动等。为此,应该从加强企业间竞争、为企业减负和提高供给能力等方面维护物价的基本稳定。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证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虽然已经基本构建,但这一制度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一些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无论是医疗保障还是养老保险,都存在着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较低的问题。因此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居民能够放心的消费,降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消费。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摘要]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而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这与利率等因素有关,同时消费与投资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互相影响和促进。 一、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消费需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缓慢,因此扩消费,把经济增さ闹饕У愦由煊蜃频较研枨罅煊蚴且院罄 梅⒄沟墓丶?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3.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4.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对扩消费的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率下调对于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投资需求,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减少储蓄。反之,利率上升则会抵制需求的增长。降低利率能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扩大需,把经济带入“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回升——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增添启动经济新的拉力。 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利率调整在改变城乡居民的储蓄—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我们不能寄厚望于 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但是利率调节作用,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其作用方式、作用力度和传导机制是迥然不同的。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往往较低,中央银行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存款名义利率,对于提高居民储蓄倾向、保持储蓄稳定增长、抑制消费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调节通货紧缩时,调低利率只能是劝导性的,人们储蓄收益减少,并不足以产生强制的作用,还得看其他因素。我国前六次利率大幅度下调,从效果来看,并未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预期的刺激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居民消费增长幅度加速下滑的势头,减轻了国 有企业的利息负担。相反,降息却可能使人们进一步对前景看淡,越发要把钱存入银行来买一个安全。由此可见,利率杠杆是有缺陷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 三、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关系,是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消费需求增长受到投资需求增长的制约,要以投资需求的相应增长为保证。其次,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围得到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仍然需要依靠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实现,其自身不可能成 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增长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汇总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1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居民合理的消费模式和居民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而且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但是在看到这个整体趋势的同时,还应看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明显差异。例如,2002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支出为元, 最低的黑龙江省仅为人均元,最高的上海市达人均10464元,上海是黑龙江的倍。为了研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的原因,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可能很多,例如,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状况、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居民财产、购物环境等等都可能对居民消费有影响。为了分析什么是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与消费水平的数量关系,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去研究。 二、模型设定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各地区居民消费的差异。居民消费可分为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由于各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最具有直接对比可比性的是城市居民消费。而且,由于各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不同,只能用“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来比较,而这正是可从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的变量。所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Y选定为“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 因为研究的目的是各地区城市居民消费的差异,并不是城市居民消费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所以应选择同一时期各地区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来建立模型。因此建立的是2002年截面数据模型。 影响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有多种,但从理论和经验分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是居民收入,其他因素虽然对居民消费也有影响,但有的不易取得数据,如“居民财产”和“购物环境”;有的与居民收入可能高度相关,如“就业状况”、“居民财产”;还有的因素在运用截面数据时在地区间的差异并不大,如“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因此这些其他因素可以不列入模型,即便它们对居民消费有某些影响也可归入随即扰动项中。为了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对应,选择在统计年鉴中可以获得的“城市居民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X。 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表的数据: 表 2002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

计量经济学论文12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 中国商品进口额模型研究 摘要:通过对中国商品进口额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得到关于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函数,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探究其增长的规律性,从而使商品进口额成为一个可预测的经济变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 一、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口数额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57.8亿元到2007年的73284.6亿元。影响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因素很多,这里选取教材课后练习中的数据,研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商品进口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量关系,对于探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增长的规律性,预测商品进口额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 1、因素分析 一国的商品进出口属于对外贸易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冷热情况,还有就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等因素。有研究显示,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里,对中国商品进口额的研究,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说明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也增大,所以,对这两个因素对进口额的影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这里选取“中国商品进口额”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表示。所以,模型假定为 LnY=β0+β1㏑X1 +β2㏑X2 + μ 其中u为随机误差项。 下表为1985——2007年中国商品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你消费价格

中国人口结构对消费的影响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中国人口结构对消费的影响市场调研分析 报告 2017 研究报告 Economic And Market Analysis China Industy Research Report 2018 zhongbangshuju

前言 “重磅数据”行业分析报告主要涵盖范围 “重磅数据”研究报告主要涵盖行业发展环境,行业竞争格局和企业竞争分析,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产品的生命周期,行业技术总体情况,主要领先企业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重磅数据“企业数据收集解决方案 ”重磅数据“平台解决方案自身数据库包含上中下游产业链数据资料。能够有效地满足不同纬度,不同部门的情报收集和整理。依据客户需求,搭建属于企业自身的知识关系图谱,打通上、中、下游的数据信息服务,一站式采集到所需要的全部数据服务。可以满足不论是企业、个人还是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在不同层面需求。 关于我们 ”重磅数据”是基于知识关系挖掘的大数据工具,拥有关于企业、行业与专业研究机构的最完整的全球商业信息解决方案,帮助您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全面的商业资讯。提供全球超过500个行业的15000篇细分研究行业分析报告,用户均可获取相关企业、行业与企业决策者的重要信息。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商业信息。

目录 第一节引言 (7) 第二节人口结构对消费的影响 (7) 一、生命周期假说 (7) 二、中国人口结构变迁历程 (8) 三、老年人口消费:未来5年市场规模或将超过4万亿元 (11) 四、新生人口消费:人口出生率增长有限,新一轮婴儿潮难以超预期 (17) 第三节劳动力人口拐点,性别消费总量和结构双向升级 (19) 一、教育水平升级刺激居民消费能力的快速增长,教育消费前景广阔 (22) 二、需求的持续放量与结构的再升级实现性别消费的快速转型 (25) 第四节城市化下人口消费:城镇化加速城市消费结构转型 (28) 一、一、二线城市人口消费:高价值型消费规模增长,发展型转型加速 (28) 二、三、四线城市人口消费:城镇化扩大消费群体辐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路径清晰 (33) 三、农村人口消费:收入增长驱动农村消费,渠道升级放量消费需求 (35) 第五节品质服务成为新兴消费诉求,习惯升级带动居民消费结构转型 (38) 一、五层次消费模式:从品质到品牌,再到品位 (38) 二、居民消费的核心诉求转变培育新增长点 (39) 三、消费机构升级重塑消费习惯,渠道渗透形成线上线下消费新格局 (41) 3.1产品组合丰富,消费模式多样化 (41) 3.2中高端消费者增加,居民消费能力迈入发达水平 (42) 3.3线上网购与线下零售渠道并存,实现多场景下的消费模式融合 (43)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 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 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关于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计量经济学报告

南阳师范学院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经济与管理学院2017年级财务管理专业《计量经济学》期终研究报告 报告题目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意义(共5分)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发展 结构性不平衡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解决温饱 问题,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得乡村人口劳动力资源流失 严重,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分析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数量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共5分) 关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各有千秋,学者程 松柏认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是GDP 、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学者陶伟对该问题引入了消费品价格变量,李洋则从投资、储蓄和失业率的 角度出发,探讨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在研究理论上,凯恩斯的绝对 收入假说和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 三、理论分析(共5分) 对于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因素,我认为有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人均GDP 、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年末总人口 等。(1)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时,消费水平明显要有所提高。(2)人均GDP 越高,消费拉动增长越强烈。(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商品零售价格变 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零售物价的调整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 出。(4)第三产业增加值直接关系着农民的就业,进而影响收入支出。 四、变量测量(共20分) 表Ⅰ.变量测量结果 其中Y 表示居民消费水平(元),X1表示人均GDP (元),X2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3表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4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X5 表示年末总人口(万), μ表示残差项。 五、模型设定、参数估计及模型检验(共60分) 模型建立:Y=β0+β1X 1+β2X 2+β3X 3+β4X 4+μ.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范文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劳动力,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全世界近1/4 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计量经济学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计量经济学论文 15130322 张佳伟 GDP与CPI和贷款总额的关系 摘要:众所周知,GDP作为一个比较有说服性的统计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今天我所要研究的,是GDP和居民消费指数和贷款总额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CPI 涨幅与GDP 增幅经历了几轮波动,1997年之前的几轮经济高增长,物价都出现了明显的高涨幅;1998-2008 GDP连续11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物价涨幅却保持低位运行,经济运行从高增长高物价向高增长低物价转变,反映了CPI涨幅与GDP 增速相关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贷款总额既然作为一个经济指标,其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影响,至于这个影响程度的大小,如果要具体形象的反映出来,就必须要借助计量经济学的办法,去分析CPI和贷款额这两者对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影响。 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手段可以知道,居民消费指数CPI对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贷款总额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通过计量经济学的办法对于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形象的测算和研究。 为了确定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决定运用eviews软件对相关的变量进行分析。确定最为合理的方程以及进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异方差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和自相关检验。(为了更加精确的进行变量之间关系数据的测算,使用了eviews8.0版本进行实证分析)

1、确定变量 我们确定“GDP ”为被解释变量,“CPI ”和“贷款总额”为解释变量。 2、建立模型 Y=0β+1βP+2βX+c (c 为随机扰动项) 3、数据处理 此为1992-2008年度的GDP 、CPI 以及贷款额的数据。 年度 GDP (Y ) 居民消费指数(P ) 贷款额(X ) 1992 26923.5 282 26322.9 1993 35333.9 305.8 32943.1 1994 48197.9 320 39976 1995 60793.7 345.1 50544.1 1996 71176.6 377.6 61156.6 1997 78973 394.6 74914.1 1998 84402.3 417.8 86524.1 1999 89677.1 452.3 93734.3 2000 99214.6 491 99371.1 2001 109655.2 521.2 112315 2002 120332.7 557.6 131294 2003 135822.8 596.9 158996 2004 159878.3 645.3 178198 2005 183217.4 698.2 194690 2006 211923.5 766.4 225347.2 2007 257305.6 849.9 261691 2008 300670 926.4 303468 (数据来自人民网) 4、建立多元回归线性模型 (1)建立工作文件:启动EViews ,点击File\New\Workfile ,在对话框“Workfile

高一政治221《合理消费与消费结构》教案2沪教版

合理消费和消费结构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即,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要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只有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思想政治课“动”起来。 在二期课改理念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知识相干的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二、教材分析 从框题就不难看出其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消费结构”和“合理消费”。前者主要研究“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及其原因”,侧重知识目标,是后者“合理消费”的知识准备;后者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安排消费结构”,要帮助学生树立合理消费观,懂得合理消费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本框内容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体现。针对教材内容,我在教学设计时把整堂课也分成两部分,分别解决这两个问题,但重点放在后者,突出本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本框在这一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它与前一节“消费水平”密切联系: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消费结构的进步,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这一点,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原因”,进而才能懂得在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要自觉适时地调整消费结构,以优化消费结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关系。同时,本框内容也是下一框“合理消费和健康的消费心理”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懂得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认识健康消费心理的重要性。因此,要把这一框作为第二节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一方面,通过本课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消费的知识,尤其对消费水平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为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消费者,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直观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已学过的知识及选取一些生活实例或相关统计数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支出

分数:______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 支出 系别:国贸系 班级:国本五 学号: 2012016533 姓名:张璐 指导老师:岁磊

【提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衡量宏观经济的经济指标之一。本人认为人均GDP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的变化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以及政府支出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本文选取了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试验和分析。 【关键字】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税收、政府支出 具体数据如下: 图1数据收集 注: 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每人)(单位:元) X1:居民消费水平(单位:亿元) X2:国家税收(单位:亿元) X3:政府支出(单位:亿元)

由此,我们可得到Y与X1 、X2、X3的散点图,如下: 图2 Y与X1 图3 Y与X2

图4 Y与X3 由图我们可以发现Y与X1 X2 X3都有比较明显的线形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三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eviews7 命令框中输入:LS Y C X1 X2 X3回车 所以我们得到以下结果:Y=-275.7004+0.763471X1+0.330198X2-0.069827X3 在现有的学习中,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单位根检验及协整的方法,所以对模型的平稳性暂时不作考虑。

若不考虑单位根检验,直接用我们在前几章学习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1.拟合优度:我们由表可知,,修正的可决系数为,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在F分布表中查出临界值,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和我国政府支出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3.T检验:对于C、X1、X2的系数,t的统计量的绝对值都>2.179,都通过了检验,而X3的系数的t统计量为-2.033472,在df=12、α=0.05的情况下,t统计量应大于2.179,显然X3的系数不能通过T检验。 根据经验判断无法通过第一步检验的原因很可能是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4.我们对X1 X2 X2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在命令框中输入:COR X1 X2 X3回车得到以下结果: 可以发现X1、X2、X3之间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 模型的回归结果为: 模型的回归结果为: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学院 0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晋兆晖 290508210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影响因素,以为我国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虽然各地区的经济消费结构会有所差异,但总体还是有绝大部分相似之处的。分析之后最终促使消费需求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计量经济模型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 一、选题背景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另一方面,消费又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一国或某一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一点无论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中还是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证实。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我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财政及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但是居民存款额依然居高不下,居民消费虽有增长却不能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管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来分析,居民的最终消费支出都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运行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运用研究的结果来分析现状并制定正确的应对方针,这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变量的选择分析 根据传统的凯恩斯消费理论,消费需求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同时就是增加自己的银行储蓄为以后的购房、养老、医疗保健做准备,这对居民的消费支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可支配收入这一因素必须选取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居民储蓄是影响居民最终消费的直接因素,居民储蓄越多,最终消费就越少,储蓄越少,最终消费支出就越多。 物价水平对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会有影响,即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支出,当居民的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涨,则消费支出增加;反之,居民收入不变,若物价下跌,则消费支出减少。对于物价水平,选择通货膨胀率来反映。 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指标,也是需要被列

200909111008财政学(一)班李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计量经济学模型》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计量经济学模型 09财政学-1班李雪 200909111008 摘要: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必须找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就我国近阶段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利用1985年至2009年得相关数据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先通过相关的背景理论提出问题;搜集了相关的数据,继而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并以此提出对策。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消费物价指数 一、文献综述 宏观经济学中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传统理论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等。这些消费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我赞同收入的确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这个观点,但是其他因素(比如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利率、人口结构等)也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居民消费水平。 陈长华(湖南,2004)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也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探讨决定城镇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他的指标选择是人均消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前期消费。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考虑除了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当今社会影响消费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虽然不可否认收入确实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但是,仅仅用收入和储蓄作为变量,是否能够很好地拟合现实中的消费函数值得怀疑。 刘丽秋(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在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的计量分析一文中结合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国务院所确定的十项措施列出了六个相关因素 (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通中学及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卫生机构数、基本设施铁路公路货运量)进行计量分析,但是她的结论中Y = 27. 12140495 + 0. 03092905302 3 X1 + 0. 001453569285 3 X5 +0. 85006329843 X3 (X1——国内生产总值 X3——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5——卫生机构数) X1——国内生产总值系数为0.

计量经济学论文12篇-精品

中国商品进口额模型研究 摘要:通过对中国商品进口额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得到关于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函数,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探究其增长的规律性,从而使商品进口额成为一个可预测的经济变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 一、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口数额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57.8亿元到2007年的73284.6亿元。影响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因素很多,这里选取教材课后练习中的数据,研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商品进口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量关系,对于探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增长的规律性,预测商品进口额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 1、因素分析 一国的商品进出口属于对外贸易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冷热情况,还有就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等因素。有研究显示,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里,对中国商品进口额的研究,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说明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也增大,所以,对这两个因素对进口额的影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这里选取“中国商品进口额”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表示。所以,模型假定为 LnY=β0+β1㏑X1 +β2㏑X2 + μ 其中u为随机误差项。 下表为1985——2007年中国商品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你消费价格

计量经济学消费水平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班级:金融八班 姓名:张真真 学号:201392180387

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摘要:本文中的收集数据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使用了eviews软件进行计算统计整理,对我国1992年到201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检验,最终的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居民消费影响因素消费水平t检验,F检验多重共线性参数估计异方差检验LM法 一、导论 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物质与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起基础性作用;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可支配收入越高,未来预期收入越乐观,收入差距越小,消费水平越高;物价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心理(从众,求异,攀比,求实)也会影响消费。 本文认为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农村)、储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会对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各地的居民消费水平,可以反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国家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可见,居民消费水平是国家作出经济决策的风向标之一.政府活动的方向、范围、主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参考各地的居民消费水平.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同时考虑了其他一些指标的分析需要,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思,在建模时作了如下处理: 1、该模型为线性模型。 2、鉴于1978年实行了改革开放,前几年是经济恢复期,数据不具代表性。主要采集的样本是1990年以后的,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有了极大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故这一时期的样本更能反映这种变化。 3、模型中将居民消费水平(Y^)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经验引入国内生产总值(X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镇X2,农村X3)、储蓄(X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5),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求能使模型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4、设定显著性水平为0.05。 模型设定为:Y^=β 0+β 1 *X 1 +β 2 *X 2 +β 3 *X 3 +β 4 *X 4 +β 5 *X 5 +μ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 )

哈尔滨商业大学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 实验报告 姓名:张彦琛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01班 学号: 提交日期: 2015-10-31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研究背景 财政作为一国政府的活动,是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三大职能。财政收入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保证政府行使其公共职能、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研究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显得尤为必要。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大多数相关的研究文献中都把总税收、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作为影响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还有一些文献中也提出了其他一些变量, 比如其他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众多复杂, 但是通过研究经济理论对财政收入的解释以及对实践的观察, 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税收收入等。 (1)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财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它既是政府的集中性分配活动,又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2)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3)财政支出: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因此也称预算支出。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构成财政分配的完整体系,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归宿,它反映了政府政策的选择,体现了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所以,

2020-2021年高一政治 ..1《合理消费与消费结构》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高一政治 2.2.1《合理消费与消费结构》教案2 沪教版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即,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要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只有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思想政治课“动”起来。 在二期课改理念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知识相干的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二、教材分析 从框题就不难看出其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消费结构”和“合理消费”。前者主要研究“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及其原因”,侧重知识目标,是后者“合理消费”的知识准备;后者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安排消费结构”,要帮助学生树立合理消费观,懂得合理消费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本框内容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体现。针对教材内容,我在教学设计时把整堂课也分成两部分,分别解决这两个问题,但重点放在后者,突出本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本框在这一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它与前一节“消费水平”密切联系: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消费结构的进步,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这一点,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原因”,进而才能懂得在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要自觉适时地调

计量经济学 居民消费水平 参考

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全年可支配收 入年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年份全体居民年份可支配收入1992 100.7 1992 100.7100.4 1992 2026.6 1993 114.7 1993 1393 1993 2577.4 1994 124.1 1994 1833 1994 3496.2 1995 117.1 1995 2355 1995 4283.0 1996 108.3 1996 2789 1996 4838.9 1997 102.8 1997 3002 1997 5160.3 1998 99.2 1998 3159 1998 5425.1 1999 98.6 1999 3346 1999 5854.0 2000 100.4 2000 3632 2000 6280.0 2001 100.7 2001 3869 2001 6859.6 2002 99.2 2002 4106 2002 7702.8 2003 101.2 2003 4411 2003 8472.2 2004 103.9 2004 4925 2004 9421.6 2005 101.8 2005 5463 2005 10493.0 2006 101.5 2006 6138 2006 11759.5 2007 104.8 2007 7103 2007 13785.8 2008 105.9 2008 8183 2008 15780.8

由图可知有正的自相关。 假设回归模型为Y=β?+β?X?+β?X? 应用EViews的最小二乘法程序,输出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2/10 Time: 22:17 Sample: 1992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17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403.932 472.9201 2.968644 0.0102 X1 0.495968 0.007948 62.39820 0.0000 X2 -10.44956 4.294707 -2.433127 0.0290 R-squared 0.996837 Mean dependent var 3930.765 Adjusted R-squared 0.996385 S.D. dependent var 1953.486 S.E. of regression 117.4527 Akaike info criterion 12.52873 Sum squared resid 193132.0 Schwarz criterion 12.67577 Log likelihood -103.4942 F-statistic 2206.016 Durbin-Watson stat 0.563818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所以样本回归方程为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旅游业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近年来,中国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建立合理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我国旅游业收入和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各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揭示了我国旅游业收入呈现的特征,并针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国内旅游收入;旅行社数量;旅游人数;人均花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内接待旅游人数695百万人次到如今26.4亿人次;从旅游收入仅2391亿元到如今1.93万亿元;旅行社以年均21.24%的速度增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更是年均增长15%。留有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更加完善为我国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展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为了旅游业收入的稳定增长,研究其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十分必要。 本文以计量经济学经典的模型为基础,分析影响中国旅游业收入的各个因素,对比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文章首先进行研究变量的选择和模型的建立,然后进行回归分析,进而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模型变量与模型建立 1.1 模型解释变量的选择 旅游收入直接反映了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或者地区旅游经济的

运行状况,是衡量当地旅游经济活动及其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指标。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中国旅游业收入的因素有很多,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收集性和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人均花费(1X )、旅游人数(2X )、全国旅行社数量(3X )、铁路营业里程(4X )和公路里程(5X )作为影响的主要变量。 1.2 模型设定 设定线性模型:μββββββ++++++=55443322110X X X X X Y Y —国内旅游业收入(亿元); 1X —人均旅游花费(元); 2X —旅游人数(百万人次); 3X —全国旅行社数量(个); 4X —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 5X —公路里程(万公里)。 1.3 数据搜集(见表1) 表1 1995—2011中国国内旅游业收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统计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