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教学吴秀芳

力的合成教学吴秀芳
力的合成教学吴秀芳

力的合成教案

单位:庄河六高中

组别:物理组

姓名:吴秀芳

邮箱:wxflkh_abc@https://www.360docs.net/doc/d69844204.html,

《力的合成》教案

第4节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的等效性理解合力和力的合成概念。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初步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要领,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5)能应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经历应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求合力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合成的方法。 2.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与应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分组用(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量角器、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引出合理和分力的概念。 (一)、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1)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称为这一个力的分力。 (2)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引入课题并板书 3.4力的合成 二.推进新课 (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复习提问:初中已学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请同学们说一下合成方法。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播放: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3.4 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 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 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间夹角的关系。★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用具: 多媒体、总重力为200N的一桶水、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磁性黑板、带磁铁的滑轮、钩码、橡皮筋(带细绳套)、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用);方木块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20cm细线1条(两端打好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 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 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进行新课 1、力的合成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

《重力》教学案例

《重力》教学案例 岗南中学李树平 一、教学内容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八级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岗南中学,学生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列举身边的实例启发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

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 4、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其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2、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G=mg。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教具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皮球、质量相等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课题

《力的等效和替代》教学设计 【课题】力的等效替代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授课时间】45分钟 【教材】教育《物理》必修I 【教学容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力的等效和替代是粤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的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矢量,对矢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获得感性认识。 这节课的容,为下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后续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知识层面的基础。本节课所初步总结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为以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2、课程标准对本节容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质的认识。学习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等效思想和所学的探究方法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教材的容安排:粤教版教材第三章第3节力的等效和替代这一节的容,首先是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力的图示、力的等效、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寻找等效力,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初步得出。 4、对教材的思考:这章的教材编写整体上看,比较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但是,我觉得第三节《力的等效与替代》力的等效这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力的等效,直至后面寻找等效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求几个分力的合力,故而在这里,应该把寻找等效力与力的合成在观念上应该先对等起来,教师应该注重提出猜想前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几何层面上来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教学案例——《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常见的力》教学设计《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2、能独立设计记录图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体会到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 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知识性目标: 1、能够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 2、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物体下落的原因。 4、能举出各种力在生活中应用的更多实例。 二、教学重点:自主、合作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认识地球引力这种直接作用物体上的力。 四、教法:谈话、讨论、合作、引导、评价 五、学法:讨论、合作、探究、自学、交流 六、教学准备:师()水槽 纸船 磁铁 生(组:毛巾、皮筋或松紧带、曲别针、塑料梳子、纸船、

海棉、乒乓球、磁铁、透明塑料盆、纸片、碎纸屑或泡沫、羽毛、表格、橘子) 七、教学过程: 谈话: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人任务,谁来说一说你负责什么?(组长、记录员、试验员)祝愿你们这节课能出色的完成任务!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推和拉,知道推和拉都是力。板书,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力,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些周围常见的力? 出示:《常见的力》 (二)探究新知 1、 师:前两天老师新学了一个小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变魔术,吸铁石吸纸船,“磁力”板书 师:哎呀,老师桌子上有点水,谁来帮忙擦一下?(用湿抹布)擦完学生拧毛巾,引出“扭力”。板书桌子上还有点水,我就用手擦一擦吧!“擦力”板书 2、 师:刚才认识的力,你们想不想自己感受一下?今天,同学们从家里带了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自己玩一玩?我们先利用手里的东西把刚才认识的力感受一下,再玩一玩,看

3.4力的合成教案

新人教版§3.4 力的合成 新世纪高中高一物理组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教材分析: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物理Ⅰ”中第二个二级主题“相 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所涉及的内容。此节是在掌握前边三种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如何求几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只有学好了力的合成及下一节力的分解才能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乃至对学习后面的牛顿运动定律都是有很大的决定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对前边的三大力已经初步掌握,对力是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也初步掌握, 但是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代数计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一贯错误。实验是学生接受物理知识最符合认知规律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团结合作、归纳总结等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层次不齐,对宏志班的学生采取学生自己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普通班的学生则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探究,甚至要有针对性的提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方法,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运算法则和特点,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法则是不同的。 3.学会用作图法求合力。注意矢量的运算结果要明确矢量的方向。 4.知道分力的夹角对合力大小的影响。学会进行动态研究,并在变化中寻找规律。 5.用力的合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电路等都要用到等效替换的方法。 2.能够将力的合成拓展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逐步感悟物理学不仅仅包含可供广泛应用的物理原理,还包含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在实验中学生的严谨程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筋、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片段)刚才这首歌大家可能都听过,叫做《众人划桨开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优质课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他们习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如质量、体积等)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因此,力的合成法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关,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则是学生对矢量学习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规律。设计实验,利用实验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猜想他们之间所遵循的运算法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困难,教师设置引导好学生步步深入探究的情景和问题,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则显得尤为重要。 从方法和习惯上讲,新课程实施多年来,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实验素养也为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了保障。 二、设计思路及理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淡化教师的“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构建,强化小组学习与小组交流,淡化机械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互助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如下: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师生互动,优化方案→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成果汇报,展示自我→历史回顾,科学感悟→理性回归,巩固提高。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PPT课件、橡皮筋、细绳套、图钉、重锤、小车、弹簧测力计、水桶、自制教具、白纸、橡皮擦、三角板、直尺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力的效果的“等效”角度理解合力的意义; 2.知道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通过探究,了解合力、分力概念对日常生活、生产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合作与交流在学习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4.通过物理科学史的回顾,让学生懂得科学定则建立的长期性及曲折性。

《力的合成》教学案例

让“实验”与“理论”相映生辉 ——以《力的合成》教学为例 (江苏省启东中学,江苏,启东黄利华226200)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和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但平时很多物理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常出现重视理论的教学而淡化实验的教学。这种看似高效的做法却并不高效,实验与理论相互辉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本文以《力的合成》一节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实验理论高效课堂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一节有很丰富的实验资源和理论内容。很多情况下教师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实验资源的开发,这并不是一种高效的做法。如果能将实验也搬上黑板,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的过程,让“实验”与“理论”相映生辉,则物理之美浑然天成。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供“学习支架”,从而使学生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实际操作时可以在复习完初中的“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以后,提出“互成角度的力如何求合力?”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设计实验去探究真相,当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就要给出数学上的精确表述,最后通过习题得以强化。本节的主线是四个“一”,也即“一些概念、一个实验、一条理论、一道例题”,一环紧扣一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紧凑而高效。下面的思维导图便体现了这样的主线。 1.基本概念图形化 本节的新概念比较多,用文字来板书这些内容比较花时间,笔者为了给后面的教学内容腾出时间,课前事先绘制图2于黑板上,然后结合图2讲解这几个基本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1和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2是等价的,那么这一个力就叫几个力的合力,这几个力就叫一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过程就是力的合成,反之就是力的分解。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互为逆运算。

高中物理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实验归纳法,得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 通过探索性实验,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教学器材 教师用器材: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器、钩码(12个)、细线若干、弹簧秤(3只)、橡皮筋(3条)、方木板(1块)、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2个)、投影(1套)、微机(1套)、三角板(2个)。 学生用器材30套,每套包括:方木板(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8开白纸(1张)、50cm细线(1根)、图钉(1个)、有刻度的三角板(2个)、记号笔(1支)、大铁夹(1个)。 四、主要教学过程 1.引入教学 [复习与提问] 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的合成。 提问: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2N、3N,如果F1、F2的方向相同,那以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 引导回答:5N,方向与F1、F2的方向相同。 进一步提问:如果F1、F2的方向相反,那么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 (1N,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板书)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两个因素有关。并讲述这就是初中所学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投影1)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两位同学沿不同方向共同用力提住一袋土石,解放军战士一人也能提住同一袋土石。 (演示1) 将橡皮筋一端固定在M点,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如果我们只用一个力,也可以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如图1、图2所示。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 就叫做那两个力F1、F2的合力,而那两个力F1、F2就叫这个力F的分力。求F1、F2两个力的合力F,也叫做二力的合成。如图3所示。 与初中的二力合成不同的是,F1、F2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板书:1.5 力的合成) [过渡]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两个因素有关。那么,(板书)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2.新课教学 提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再确定合力的大小、方向;然后才能研究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 那么怎样确定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方向呢? 启发学生回答:用弹簧秤测量分力的大小,分力的方向分别沿细绳方向,即沿所标明的虚线方向。 [讲解弹簧秤的使用] 在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首先,要观察弹簧秤的零刻度及最小刻度,同时要注意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及正确的读数方法。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本文是关于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实验设计、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理解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触面之间压力而不是重力和质量大小。 五、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方形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等 六、教学程序: ㈠引入新课: 1、播放汽车陷入泥中,车轮打滑;渔民用手捉鱼捉不住;学生想和杯里的水,却拧不开杯盖这三段录象。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学生两手互相搓动,感受摩擦。 你们想了解摩擦力一些秘密吗?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吧! (点评:)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进行新课: 1、摩擦力的概念: (点评:)对摩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例如: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突出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突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摩擦还存在静摩擦、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三种情况。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引入摩擦的: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①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问:此时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吗?(学生思考) ②用螺旋弹簧水平拉物体,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而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个“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个调皮的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就叫静摩擦力。) ③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教案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 【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是在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初步学习了受力分析,熟练掌握力的图示后的一节。力的合成是解决矢量运算的基础,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为以后理解运动的合成、场的叠加等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能进行力的合成,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定则解决矢量运算问题;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科学思维】能体会力的等效替代方法。 【科学探究】能完成“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能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并提出物理问题;能通过图形分析,寻找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力的合成规律的探究,能体会物理学研究中科学假设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立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遵循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水桶”实验引入,引出本节主题。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境:两个人可将水桶提起使其处于静止状态,一个人也可将这个水桶提起使其处于同样状态,但这两种情形中手对水桶的作用力不同。这些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将学习共点力的合成,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 【新课讲授】 、共点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定义 两人提水桶——两个力一人提水桶——一个力 力的合成:当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我们可用一个力来代替它们,且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物理学中把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 (resultant force),那几个力则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 component force)。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合成( composition of forces) 。 2、共点力与非共点力 思考:这两幅图片中,水桶与广告牌受力有什么特点?这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共点力 思考:观察扁担受到的这几个力有什么特点?这几个力的作用线平行,不相交——非共点力。 3、共点力的合成 问题引入】 假如这桶水的重力是200 N ,两个人合力的大小一定也是200 N 。思考:如果两个人用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那么F1和F2两个数值相加正好等于200 N么?思考、讨论:一个合力与两个或者更多个具有相同效果的分力,它们大小有何关系呢? (1)回顾: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①夹角0 ,F与F1和F2同向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探究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掌握好这个定则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基础.本章是高中力学的基础知识,如何从代数运算过渡到矢量运算是本节的难点。同时,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用简单的语言和一幅卡通图引入了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提水”说明合力与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比较直观,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由旧教材的验证实验改成新教材的探究实验,说明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中对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是希望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探究的方式去寻找分力与其合力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并学会互相交流合作。在探究实验之前,教科书上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思考猜想,也体现了科学猜想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及“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分力的箭头端连接”等提示性的话语帮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在得出矢量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后,教科书又设计了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练习尝试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去求合力。随后又点明了多力合成的办法和思路,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理解。紧接着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知道合力与原来两分力夹角的关系,还将初中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景也包含了进去,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只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特殊情形。最后教材通过生活中的插图说明了共点力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 2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力这些矢量有一点感性

【初中物理】力教学案例 人教版

力的教学案例 姜雪平 课题: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内容,它是高中阶段的其他矢量运算的基础,也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为以后理解运动的合成,场的叠加等奠定了基础,《力的合成》前接三种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对共点力合成的一次扩充。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学生已经掌握同一直线合力的求法,也掌握了位移等矢量,学过作力的图示。 2、能力储备: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及实验结果处理能力 3、困难预测:(1)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会规范的作出力的图示 (3)实验结论的得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树立学生相应的物理观念)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并能运用实验去验证共点力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验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等效的思想(2)在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体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理解合力与分力关系、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我给你们三根火柴和棉线,不借助其他任何工具,你能把这些矿泉水挂在桌子边缘吗? (课前准备7到8瓶装满水的矿泉水瓶)让我们一起来完成,把第一根火柴放在桌子边缘,用矿泉水瓶压住,挂上装有水的矿泉水,第二根火柴把棉线撑开,将第三根火柴与第二根垂直,火柴头抵住第一根火柴头。搭建完成,将上面矿泉水拿开,再往面线上加矿泉水,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三根小小的火柴,就有如此大的洪荒之力,要想充分理解它,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第五章第一节力的合成开始。

迎面接力跑优秀教学案例

背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教师、学生是教材资源的开发者、创造者,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体育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学的资源来源于生活,接力棒的开发来源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在课间及放学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利用接力棒或是达到接力棒效果的体育器材,自发地开展玩接力赛跑的游戏活动,并且轻松活泼、兴致盎然。我深受启发,在一次学校体育教学同课异构活动中,利用本校四年级(6)班的学生,水平二;以“迎面接力”为主题,进行了尝试,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课中我结合体育新课程教学理念,对素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创编教材,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资源的开发性,努力将新课程理念回归到课堂 中去。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了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情绪高涨、参与性强,同时使教学资源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案例主题: 根据现代教育的根本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积极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目标体系的同时,以探究型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练氛围,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完善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充分体现一个中心、四个特点。以让学生自动学习,积极实践,努力创新为中心,结合体育学科突出四个特点。特别是对水平二的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我选择了各种游戏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引导,打破传统创编,自主学习、游戏等教学方法,旨在不仅达到健身强体的作用,还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解决困难的能力。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速度和灵敏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案例细节: (一)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明确合作学习目标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在游戏与竞赛活动中展开接力跑的学习,以展示我们班同学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与技术、技能,好不好?! 学生反应:兴致盎然,连声叫好。 (二)老师:这位同学你有什么要说明的? 学生:我们都想练一会儿……练好了以后再比赛,老师:可以吗?[老师的接力跑比赛合作学习情境创设十分有效,充分验证了合作学习理论的假设“学生只有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得好。] 老师:好吧,同意你们的正当要求,给大家5分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每组派一人到我这取一根接力棒,以刚才宣布的小组为单位,一边作交流沟通,一边和合作练习。学生激动、紧张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大家开始认真练习,总结要领。 (三)尝试与交流、冲突与融合,有意义、有价值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生成了[随着老师的一声长哨,全班同学又簇拥到了老师的周围。] 学生反映:[七嘴巴舌地嚷道]我们还没练好呢,就开始比赛了!? [体育课堂教学只有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 的需要,学生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既充满温情友爱,又充满争论互学互助。] 老师:请举手后,具体说明,为什么没有练好呢? 学生1:我是我们小组跑第一棒的,XX接棒时跑得太快了,我们好几次都没有接稳、接住棒…… 学生2:我是我们小组跑第三棒的,接棒时对面的同学总是跟我撞到,妨碍我的速度…… 学生3:我是我们小组跑第四棒的,我讲交接棒的时候把棒立好,立好,他 们偏不听!接棒传到我这,真拿不住!要是不改,我们组肯定是最后一名,我保证按照我说的来,百分之百的不丢掉接力棒!……[此时,争执声、指责声一片!] 老师:同学们:请安静! 你们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合作的力量才能提高、才能取胜,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 【教学重点】 1.从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设计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3.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合力与分力概念——给出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合力与分力关系——设计探究求合力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练习与拓展(例题、合力大小与角度关系、多力合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1.出示卡通画,介绍共点力概念 在大多数实际问题中,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引入共点力和非共点力概念,分别给出共点力和非共点力的图片示例。在研究中如果使用质点模型,则受力均可以作为共点力处理。本节课研究物体受共点力的情况。 出示卡通画: 小车均匀速向前运动,一头牛拉车的效果与三位同学拉车的效果相同。 2.学生小实验 一个力气大的男生在讲台上提起一桶水,使水桶保持静止;另外两位同学一起提起这桶水并使之保持静止。分析在两种情况下这桶水的受力情况,并画出示意图。提问:可以发现各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到:F单独作用和F1、F2共同作用的力的效果相同。 3.引出等效替代关系,提出合力、分力概念 从前面两个情境出发,抓住共同点:一个力单独作用时可以和多个力一起作用时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自然地引出等效替代的关系,并从力的角度分析,得到合力、分力的概念。 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合力、分力的概念: 谈合力、分力的出发点在于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用一个合力去替代几个分力的作用) 合力与几个分力同时存在吗 (不是,合力只是几个分力的等效替代,并不是物体又多受到了一个力) 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1.情境讨论,激发认知冲突 提问:前面三位同学拉车的情境中,如果三位同学水平向右的拉力分别为F1、F2、F3,那么这三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呢方向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合力F=F1+F2+F3,方向与三个拉力方向相同) 提问:把所有的分力相加就得到合力的大小,这个方法就是求合力的方法吗请学生讨论。 (有学生提出异议,以前学过,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应该是两个力相减,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提问:求合力就是把分力相加或者相减吗 实验:两个弹簧秤互成一定角度,提起几个钩码保持静止,分别读出弹簧秤示数。用一个弹簧秤提起同样的钩码保持静止,读出弹簧秤示数。 提问:两个分力大小与合力既不满足相加关系,也不满足相减关系。如果给定两个分力,到底应该怎么去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呢 2.设计探究实验 提出任务: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介绍可用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弹簧秤(2个)、橡皮条、细绳、刻度尺、图钉、三角板。 问题讨论,引导实验设计: ①根据器材,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得到分力,以及两个分力的合力 (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和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使作用效果相同) ②怎么样保证分力的作用效果与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把橡皮条一端固定,保证另一端与绳子的节点拉到相同的位置) ③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么样来记录 (橡皮条节点的位置,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引导讨论是否需要记录力的方向。讨论文字记录的不足,引导思考怎样更好地同时记录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图示。) 请各小组学生再整理探究实验的方案,确定明白实验的目的、过程、操作。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各小组根据自行整理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并用力的图示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实验进行情况,进行适当指导。 4.思考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观察实验得到的F及F1、F2的大小和方向,猜想F1、F2和F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适当地添加辅助线,研究几何关系。 (学生得出,连接分力和合力的末端,得到的几何图形大致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一对邻边,合力为此对邻边所夹的对角线。 各个小组实验时,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各不相同,都能大致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说明有一定的普遍性。请各小组再次实验,改变力的大小、方向,看是否满足同样的结论。 演示实验,特殊角度特殊值验证(即大纲版教材中本节的演示实验)。橡皮条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绳系为节点。两分力互成90度,分别由三个钩码、四个钩码的重力提供。合力沿橡皮条拉伸方向,由5个钩码的重力提供。 三、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共点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讨论:为什么力的合成(两个力相加)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呢 (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相加时既要考虑大小又要考虑方向,所以满足的法则必须是大小和方向同时考虑的。) 思考:对于有大小有方向的矢量相加,是否都不能简单地加减呢

八年级物理教案-教学案例――《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常见的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2、能独立设计记录图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体会到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 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知识性目标: 1、能够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 2、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物体下落的原因。 4、能举出各种力在生活中应用的更多实例。 二、教学重点:自主、合作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认识地球引力这种直接作用物体上的力。 四、教法:谈话、讨论、合作、引导、评价 五、学法:讨论、合作、探究、自学、交流 六、教学准备:师(课件)水槽纸船磁铁

生(组:毛巾、皮筋或松紧带、曲别针、塑料梳子、纸船、 海棉、乒乓球、磁铁、透明塑料盆、纸片、碎纸屑或泡沫、羽毛、表格、橘子) 七、教学过程: 谈话: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人任务,谁来说一说你负责什么?(组长、记录员、试验员)祝愿你们这节课能出色的完成任务!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推和拉,知道推和拉都是力。板书(力),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力,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些周围常见的力? 出示:课件《常见的力》 (二)探究新知 1、师:前两天老师新学了一个小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变魔术,吸铁石吸纸船,“磁力”板书 师:哎呀,老师桌子上有点水,谁来帮忙擦一下?(用湿抹布)擦完学生拧毛巾,引出“扭力”。板书桌子上还有点水,我就用手擦一擦吧!“擦力”板书 2、师:刚才认识的力,你们想不想自己感受一下?今天,同学们从家里带了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自己玩一玩?我们先利用手里的东西把刚才认识的力感受一下,再玩一玩,看还能不能发现别的力,早就想玩了吧!那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力,找的过程要记住,注意组长组织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