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了解概念)

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㈢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

二、环境(了解概念)

(一)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Eg:印度、狼孩的故事

(二)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二)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第四节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

一、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三个方面)见P21—P22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

2、教育是——根据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活动。

3、教育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与家庭、环境相协调的活动

二、早期教育(概念)——一般指从出生到小学前的教育。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三、幼儿教育的原则

(一)热爱与尊重幼儿

(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面向全体,因人施教

(四)保教合一

(五)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

本章作业

1、心理发展的含义?

2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3、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怎样的?

4、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幼儿教育的原则是什么?

6、见p24 讨论题第9条

教学后记

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虽然抽象的理论知识较多,但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思维来参与学习、讨论;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基本上对知识点把握较好,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汇编

1、心理发展的含义: 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人类个体对环境更有适应性,能够表现出更有组织、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这一过程在青少年期最为典型。 2、心理发展的实质: 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③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总结: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时受到来自个体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单纯地肯定其中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曲解了心理发展的实质。 3、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 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4、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因素、身体状况、个人经历、性格、能力、情绪等。 1.先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都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其父母的影子,他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使分开生活的双胞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遗传性疾病还是难以避免,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遗传疾病。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孩子语言、思维能力障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因此优生优育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2.身体状况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孩子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应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身体缺陷会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发挥机体功能,比常人敏感,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并且有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同时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疾病会导致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使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他们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遭到社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生理各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幼儿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幼儿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幼儿的血液含量相对比成人多,但血液中水分较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幼儿新陈代谢快,血色素为13~14克。低于13克即为贫血,应及时治疗。幼儿嗜中性白细胞较少,淋巴细胞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家长应注意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其抵抗力;幼儿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但外耳道比较狭窄,3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幼儿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严防水进入耳内;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加之幼儿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所以,幼儿排尿次数较多,自控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且直,容易感染。家长要注意其外阴部清洁;幼儿皮肤柔嫩,容易损伤或感染,调节功能不如成人,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著凉或受热,家长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幼儿期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体现自己的功能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一切活动,起着主导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脑不仅是人的机体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思维活动的器官。人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反映脑发育进程之一的脑垂,新生儿有390克,1周岁时900克左右,3周岁时约1000克,7岁时1280克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成人脑组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要点

1 前言 1.1 心理发展的动荡期 1.1.1 第一个逆反期发生在3-5岁 1.1.2 第二个逆反期发生在13-15岁 1.1.3 第三个逆反期发生在21-23岁 1.1.4 第四个逆反期发生在成人的更年期 1.2 幼儿期间的基本特点 1.2.1 幼儿自出生后脑容量就已确定,可以改变的只是仓库的结构、内容 1.2.2 在该期间的教育基本原则是“先固本、不是先装内容”,学龄后才开始装内容 1.2.3 孩子在0-3岁期间接受的内容,从3岁开始搭架子,大脑开始整合,部分内容被放在货架上,达成基本结构,部分内容则被弃之一角。 1.2.4 孩子在搭架子、仓库整理期间,部分内容将被忽略。 2 步入人生的第一次逆反期(3-4岁) 2.1 产生鲜明的自我意识(有主意、不听话、爱占有、试图摆脱依赖、要求独立) n 三岁的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开始建立自主意识。 2.2 家长对策: 2.2.1 让出部分主动权给孩子; n 例如:先给爷爷奶奶发筷子;让孩子决定所吃饭菜的顺序 2.2.2 引导孩子自己做事,提高自理能力(穿衣穿袜、搬椅子);

n 例如:扶助孩子穿衣服,一边帮忙,一边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总体原则是要一边抚育,一边教育。 2.2.3 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执拗、任性、急躁) n 例如:不要急于纠正孩子洒在桌上的饭菜,5岁之前是正常的 n 在幼儿期,家长可能不经意的过程中确认孩子不吃某种食品,大人的错误引导导致孩子不吃某种菜。这完全不同于13-15岁的逆反期孩子宣布不吃某种菜,此时的孩子可能经常给自己弄个个性,例如不吃某种菜。 n 逛商场时,不要让孩子有选择商品的权利,买什么商品家长做主,商场只是孩子的博物馆。 n 自主意识要良性发展,不能给孩子大事情的选择权,只给小事情的选择权。小事孩子做主,大事不能做主。例如到幼儿园只带小玩具,这是他的精神伴侣,可以降低分离焦虑。 n 不能严厉批评孩子说的错话 3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观察力笼统放散不稳定 n 不是神经病,是健康的表现,是正常的。 注意力随兴趣转移 n 不必过度培养注意力 n 孩子该阶段是放散性注意、思维。例如,孩子与父母一起去买菜,孩子路上看蚂蚁,买菜不重要,看蚂蚁最重要(介绍与蚂蚁相关的知识,家长此时应是蚂蚁知识的天使) n 原则:根据孩子随时兴趣而及时给孩子送相应知识大餐 记忆力形象具体 n 孩子不会记住社会规则。例如吃饭不能看电视 思维能力以形象为主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四篇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和生物因素 1.遗传和生物因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及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遗传焉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教师应如何对待高中生的遗传差异 (1)认知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①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

3发展心理学知识3

运算阶段12岁式我中心性和可逆 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 及以后 抽象逻 辑推理 水平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 内容、进行假设-演 绎推理。 17、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新精神学派分析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宜乃至失调所致,故称心理社会危机 主要发展任务良好的人格特征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儿童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 少年期形成角色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止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捻、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19·社会学习论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20·婴儿的动作发展:a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b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c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d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和独立行走。 新生儿具有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 21·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的意义在于:a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b有助于发展早期社会关系c是各种条件反射的基础d是智力发展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 22·新生儿啼哭的功能是:传递需求信息的交流手段;吸引成人照料的导向作用。 23·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是:a五指分化b手眼协调。 24·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a抓握动作是婴儿主动地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表现b为认识发展奠定基础c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25·婴儿独立行走的意义:a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b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c增加了与周围人接触机会。 26·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a由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b由内向外发展的近远原则c由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27·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a动作活动的机会b探究环境的愿望c生理机能的成熟 28·婴儿的主要学习能力包括:a模仿学习b条件反射学习方式c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29·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对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包括:a受刺激物外部特征制约b受知识经验支配c受言语调节和支配d容易注意新异刺激。 30·婴儿感知觉发展:a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头三年b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c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d对感知觉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的时期。 31·婴儿1岁以前的主要记忆:a情绪记忆b动作记忆。32·婴儿思维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a整合信息,进行分类编码的加工能力b具有尝试行为,运用策略的问题解决能力。 33·根据语言的结构和机能,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a语音的发展b语义的发展c语法的发展d语用的发展。34·婴儿发音的三个阶段:a简单发音阶段b多音节(连续音节)发音阶段c学话萌芽阶段。 35·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包括:a句子要简短b语速要减慢c话语多重复。 36·到3岁末,婴儿已经:a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b能够使用复句进行交流c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量。37·成人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必要规则和语用技巧:a言语交流的内容要贴近婴儿的已有知识和经验b采取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c运用互动方式和促进言语发展策略。38·(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其气质划分为:a情绪性b活动性c冲动性d社交性 39·托马斯等把婴儿气质划分为:a容易抚养型b抚养困难型c发动缓慢型。 40·抚养困难型的儿童表现:a难以适应环境b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c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41·婴儿兴趣三阶段:a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b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c新异性探索阶段。 42·婴儿的依恋类型时:a安全型依恋b焦虑型依恋c回避型依恋。 43·婴儿的啼哭:a不愉快的反应b自出生就有的c较早出现分化d具有适应价值。 44·婴儿啼哭的原因:a饥饿b瞌睡c无聊d身体不佳e心理不适。 45·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是:a反应性b情绪性c社会性刺激 46·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在于:a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b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c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跳动地d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载体。 47·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的游戏称为合作游戏。 48·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是:a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b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c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49·、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①视觉“复述”策略②复述策略③特征定位策略。 50·、幼儿思维的两大特点:a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b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51·幼儿推理能力发展特点:a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b转导推理。 52·幼儿想象发展特点:a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b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c富有创造想象潜能。 53·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a新颖性b神奇性c超越性54·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a可塑性和动态性b具有自我中心现象c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55·自我中心现象表现为: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56·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特点:不会、感知特征、知识经、概念。 57·幼儿口语能力发展的两大趋势(重点) a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b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58、语用技能包括:a沟通的手势b听的技能c说的技能。59·幼儿认同的对象: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富有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者;父母、老师等。 60·认同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a能够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b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动力c对儿童 性别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d对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 61·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想联系的情绪体验 (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羞愧)发展。 62、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年龄,3~4岁,要求行为活 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识,反抗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 他养育者 63·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年龄范围6、7~12、13岁,小学 阶段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a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b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c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 经验为主d“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e学 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64、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a复诵策略b组织策略c 系统化策略d巧妙加工策略(联想、谐音、重组、拆分) 65、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a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 具体运算阶段,这期间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 逻辑思维b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c思维类 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 66、童年期思维形式的发展,表现为:a概括能力的发展 b推理能力的发展c词语概念的发展 a概括能力的发展:①直观形象水平(是事物的外表的直 观形象特征)②形象抽象水平(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 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③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以事物的本 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b词语概念的发展:a第一类为不能理解实验要求b第二 类属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c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 义和本质定义 c推理能力的发展:a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b归纳推理能 力的发展c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d演绎推理能力发展: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 单推理;能够对语言描述的事实进行推理;自觉地用演绎 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67、幼儿认知具有自我中心特点,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 阶段。 68、新的思维结构形成:a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 b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 推理)。 69、延迟满足:指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70·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皮亚杰)a前道德阶段b他律道 德阶段c自律道德阶段 71·童年期同伴交往的意义:a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 宿感的心理需求b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c 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72·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短期 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 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73·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阶段模式:父母控制、共同控制、 儿童控制。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11、12~15、16岁)为主。 74·、记忆的发展:a记忆广度达到一生顶峰 b对各种材料 的记忆成绩达到高值 75、少年期思维发展水平:形式运算阶段。特点a思维形 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b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76·少年期的个性社会性发展(重点) 77·少年期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a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b深 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c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d有很强的自尊心 78、少年期情绪变化的特点:a烦恼增多b孤独感、压抑 感增强 79、第二逆反期:少年期。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a为独 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b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足而 抗争 c观念上的碰撞。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具有迁移 性 80、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第一逆反期在2-4岁 期间,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 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共 同点: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 自主权;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逆反期的儿 童具有“长大感”,第二逆反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80·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可用:a独特自我b假想观众来 表征。 81·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包括:a心理上的成人感 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b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 盾c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d成就感与挫折感之 间的交替。 82·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表现:a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满 足感和成就感b不由自主地强迫性网络游戏c一旦停止网 络游戏会出现严重身心不良反应d陷入网络游戏的虚拟快 感与强化上网欲望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83·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a网络游戏的吸引力b 学习压力过大c自制力比较差d家庭环境不良。 84·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a抑郁等心理障碍b不良家 庭环境c学校的强大压力d无力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85·青年期的(年龄范围,17、18~35岁-成年初期)一般 特点:a生理和心理发育达到成熟的水平b进入成人社会、 承担社会义务c生活空间扩大d开始恋爱结婚。 86、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a二元论阶段b相对性 阶段c约定性阶段 87·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a个体成 熟因素b个体自我调节作用c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88·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因素:a思维 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b自我意识的成熟水平c社会性需要 和社会化的成熟水平。 89·青年解决同一感危机的方式:a同一性确立b同一性 延续c同一性封闭d同一性扩散。 90·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 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取向;阶段4:好公民 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 遍道德原则取向。 91、中年期(35~60岁)的人格特征:稳定性、成熟性(内 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90、中年期人格成熟性表现:a内省日趋明显b心理防御 机制日趋成熟c为人处事日渐圆通。 92·成人思维的特点:a思维的辩证性提高b实用性思维 c具有相对性和变通性 93·女性更年期的年龄大约在45-55岁。女性早于男性。 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满意的变化。中 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94·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a遵奉者水平b公平水平c 自主水平d整合水平(最高) 95·老年期(60岁以后)的认知变化:感知觉发生显著 的退行性变化 96、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①信息提取困难②编码储存 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③老年人较少主动的运用记忆 策略和方法④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97、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①不安全感②孤独感③适应 性差④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⑤回忆往事。 98·关于老年心理变化的观点:a老年丧失期观b毕生发 展观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1>什么是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 首先,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他们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它由三种活动方式整合构成,由游戏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构成。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由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导活动,其余两种为辅助性活动。如幼儿以游戏娱乐活动为主,学习和自我服务的劳动为辅;入校学习的学生则以学习活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家务劳动为辅;参加社会工作后则以职业劳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学习活动为辅。所谓的主导性活动就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如幼儿的游戏,学生的学习,成人的职业劳动。 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一是取决于主导活动的成败;二是取决于三种活动方式的构成的合理性,如学生和成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走向另一极端,被剥夺了游戏娱乐的权利,都是对生命质量的践踏和破坏。 其次,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介项——活动。因此,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反馈环路系统,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其中,主体是宇宙间特殊的物理化学客体,而客体项主要指交往对象——人。主体活动的性质与交往对象决定了他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2>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我们这里所讲的动力不是指某种活动的动机,而是指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出现的最深层的动因。个体的生活过程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整合而成的结构性系统,这个系统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自发地、自动地、自然地引起这个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互动的变化过程就是动力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主客体之间以活动为中介的互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的动态过程决定了他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两种心理发展动力观提出质疑:一个是传统的心理学教材的提法,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环境或教育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儿童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简言之是儿童的新需要与旧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从个体的心理世界内部寻找心理发展动力的做法,违背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前面所提到的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践系统。另一种提法是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动力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环境,归结于三项图式中的客体项,这种直线式的因果观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法,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况且环境中的一大部分还不能成为主体的活动对象(即客体项)。 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植根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中的其他要素或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心理结构在这个系统中掌握并适应相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1 1. 二因素理论 p10 2. 复演说 p18 - p19 + p187 3. 比率智商 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普莱尔 ” -《儿童心理》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 - P4 2. 什么是 “ 遗传与环境之争 ”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 P9 -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 P12 -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 P15 -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 P16 - P17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 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 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 P44 -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P27 -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 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 P44 -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P37 -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 P41 - P43 1. 髓鞘化 P70 2. 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 3. 视崖实验 P88 4. 前语言思维 P92 02 年名 5. 依恋 P95 6. 陌生情景 P98 7. A 非 B 错误 P93 8. 抓握放射 P72 9. 双向性原则 P100 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 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 P83 - 84 P85 举例 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 01 年论述 P96 - 98 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02 年论述 pp 3. 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01 年简 78 4. 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 P100 5. 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P100 - P101 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 1. 第二信号系统 P105 2. 模仿性游戏 P108 3. 单词句 P110 4. 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 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 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 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 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P105 - P106 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P108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 01 年简答 P132 - P133 3. 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 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 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01 简答 P112 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P122 - P123 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 1. 平行游戏 P133 2. 积极词汇 P139 3. 消极词汇 P139 4. 自我中心言语 P141 5. 内部言语 P140 01 、 02 名 6. LAD P146 7. 他律道德 02 年名词 P161

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研究

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研究 佳木斯职业技术学院王建人 摘要 一直以来,对影响人心理发展的两大因素“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一直是心理学界争执不休的话题,众多流派各执一词,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观点。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单纯的“遗传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都是片面的过于极端一元论,现在的心理学家也都已经不再持有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立场,大多采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在回顾以往各派观点的基础上考察现在,从各家争论中分析影响人心理发展的种种因素,并提出一些促进人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发展;影响因素;遗传;环境

Abstract All along,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wo major factors, "genetic" and "environment" debate has been the topic of psychology dispute over many genres and uncompromising, it has not reached a unified point of 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sychology, a simple "genetic determinism" or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are too extreme and one-sided monism, now psychologists have also been held in the past that no longer either-or position , they use a dialectical, holistic approach to this issue, that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now analyze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uma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rom various debate and make some promotion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roposals in retrospect on the basis of disparate idea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actors; genetic; environment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知识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3-4岁)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 2)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过 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5)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 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趣常常会替代成人要求的观察目的。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 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

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记忆的发展: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念、道德概念等。 2)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5、想象的发展: 1)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 2)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 3)这时期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想的目的。 2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把没有的事情说得活龙活现。 二、情感发展 1、同情心:具有一定的同情心,但是,他们不会表达自己,只能做出一些举动,甚至是一些不应该的举动来表达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