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研究报告

篇一:高中数学调查报告

柳江中学数学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10月9日至20XX年11月5日

调查地点:柳江县柳江中学

调查对象:柳江中学200名学生

调查方法:抽样问卷

调查人:曾令其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但对于数学的学习情况,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此颇有感受。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和指导学生的数学教学我特别组织了一次全校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其结果令人担忧,在此对该调查作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在较长一段时间的数学家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其他课明显较差,其相关任课教师也时常反映课难上,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和改善数学教学我组织了此次调查,并对该调查作分析。调查情况如下:

此次调查是在柳江中学三个年级在校生中以数学学习兴趣为载体的一次数学学习情况调查,根据教育教学原理和教学发展规律,从平时

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表现,联系本次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成绩较差的原因主要是厌学。为了摸清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学的原因,本文作为一个尝试,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把握教学的主动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以期下一步纠正问题,提高教学水平。

二、调查方法及其结果

1.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抽样问卷方式,以选择题的形式提出,问题涉及到有关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的诸多因素,选取全校所有班级共2000多人中的200人作为调查对象,在选择调查对象时还考虑到男生与女生的比例以及学生的层次的差异,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回答问题180人,占总人数的90%。

2.调查结果

从统计调查数据表明,在十一个问题中学生答题主要相对分布在学习动机等四个方面,具体如附表1所示。

附表1调查结果统计(部分)

学习动机方面

学习目的不明确150

缺乏学习兴趣130

基础知识方面原有的基础薄弱110

理解能力差65

基本能力差55

周边因素影响家庭方面造成140

有从众心理而随大流78

受周边各种因素影响112

教学上的因素

认为数学课难懂难学160

认为教师教学方法不好36

认为教师有过不恰当批评60

三、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本人是一名准数学教学工作者,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错误的学习动机,难以推动学生的内在动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在动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紧密相联,互为因果,不同的学习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既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又制约着学习效果。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厌学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都比较低下,这一情况说明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即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具体表现为:1、学生实际角色和社会期望存在差距

学生角色偏差会造成学习上的冲突,很明显,由于某些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因而难以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无法履行中学生角色的责任义务,没有把学习当作每日必做的事情,把有限的精力用在非学习的活动上,离教学要求、家长教师的期望相差甚远。

2、学习需要层次较低,制约着学习的内部动因

由于这些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的热情不高,因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在课堂上,他们会不自觉地作出一些不利于教学的事情,如交头接耳、看课外书等等,对数学知识没有刻意去理解掌握,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因基本处于低迷状态。

3、对学习的兴趣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些厌学的学生,由于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课堂上很难集中精力,开小差、讲悄悄话或搞小动作是家常便饭,思维时常处于混乱状态。课堂上时常分散精力和开小差,对学习数学无兴趣的学生有50人,占统计人数的25%。因此,课堂中这些学生不屑于动手动脑,对教师的启发、引导无动于衷,我行我素;从总体上讲,学习兴趣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对学习很难产生推动力,对学习兴趣大多只有"有趣",难以达到"乐趣"和"志趣"的高水平。(二)、文化基础及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制约了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更是如此;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决定了它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造成高中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学情绪的症结很大程度上在于基础知识薄弱。这是因为:

1、原有基础知识的薄弱,使学习力不从心

部分学生文化知识的基本功较薄弱尤其是数学基础,有的甚至连四则运算还不熟悉,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一旦进入高中后新旧知识便很难衔接起来,稍微疏忽就很难适应高中课程的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

深入,越发感到在学习上力不从心。这也就造成了部分学生想好好学习但却因为基础差而不知所措。

2、低水平的理解接受能力,学习效果难以达到期望值

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到,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往往学习主动性也不强,在学习上一般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对数学的很多概念、性质都感到难以理解。调查表明这些学生有22人,占调查人数的11%。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他们一般仅满足于字面的理解,浮于表面,很难达到解释的理解、批判的理解或创造的理解,理解水平未能达到深层次,日积月累,上课就会一知半解或根本就听不懂,学习感到枯燥无味,自然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3、基本能力水平较低,学习难以进入角色

学生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往往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水平也相应较低,达不到学习的基本要求,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和解题的思维能力都比较低下,解决、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难以形成,有些连最基本的解题书写格式都不会写,学习无法进入角色。

(三)、学生的家庭以及学校附近不良风气的滋生是影响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的教育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家庭以及周围社区的一些不良风气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地干扰着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学生难教"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通病,原因在于:

1、学校周边的人文氛围不是很好

学校周围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人们的文化素质、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影响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生都处在16岁左右,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学校外部的大环境是对其影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学校周边的人文环境治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2、学生价值观的偏向和不健康的学习心理,给数学学习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上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的风气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幼小心灵,加上)因素。

3、部分家长不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孩子的放纵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不好的原因。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家长因忙于事业而无心顾及孩子的教育。更有部分家长的观点是我们现在赚的钱已经足够供养孩子的一生,所以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到学校的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四)、教育教学上的原因

篇二:高中数学研究报告

式研究》

研究报告

辽宁省营口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课题组

自20XX年6月起,我校作为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承担了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不同年级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内容和方式研究》的研究工作。自课题被批准立项五年以来,我校作为课题研究实践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整理汇

报如下。

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

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的来临,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迅速发展时期,竞争的挑战、风险的压力以及忧患意识使很多人感到难以适应,这种环境氛围和心理趋向也必然影响到青年学生。大众传媒、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当,外来文化中种种不健康内容的冲击和社会上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使得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心理产生矛盾,困惑和苦恼。面对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二是教育发展的趋势。1994年,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国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并于20XX年8月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同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也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积极而有效的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体现出应有的魅力。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化的探索阶段,所以我们更需要努力做好这一研究工作。

三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极其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高中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健康的心理不仅可以弥补学生智力、体力等方面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与生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是一生性格发展的定型阶段。高中生生理的巨大变化必然在心理上引起相应的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个体内部以及个体与外界之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进而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和行为上的偏离。我国的升学压力在高中阶段更为显著,往往导致高中生心理矛盾冲突激烈、烦恼增加、

承受压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甚至成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群体高发的阶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必将越来越激烈,也必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只会越来越大,如果不予重视,必将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日后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及今后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障碍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障碍性问题属于心理疾患,人数较少;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方面出现的问题,非心理问题,这类问题在中学生中比较多,如得不到及时帮助,也有可能发展为障碍性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加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任

务。

二、课题界定及变量分析

(一)课题界定:高中生不同年级是指本课题对高中阶段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分别采样、统计、分析。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消极的不良心理。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即通过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情感意志心理、人格心理和生活心理五个方面十二个问题。

(二)变量分析:

1、自变量

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情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组建科研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其主要成员是校长、副校长、团委书记、政教处和教务处负责人。

(2)选拔骨干教师参与本课题研究,及时总结经验,

撰写经验材料。

(3)建立三个实验班。

(4)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信箱,并在校报上设立心理健

康教育专栏。

(5)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

(6)政教处、教务处、团委配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和日常工作教学中。

2、因变量

(1)引导学生自觉优化心理结构,排除心理障碍,开

发心理潜能,提高学生主动性发展水平。

(2)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3)促进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对子女教育的认

识。

(三)研究目的

本课题主要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的测量,结合实地调查和实际工作经验,从整体上把握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健康水平,分析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原因,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疏导,探索解决高中生心理障碍的方法,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高中教师和家长对高中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对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同时可以为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提供一些理论参考,进一步充实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其它少数民族的研究起到借鉴的作用。

1、科研目标

核心素养导向的重点高中数学课例研究与实践(样例)(1)

核心素养导向的重点高中数学课例研究与实践(样例)(1)

————————————————————————————————作者:————————————————————————————————日期: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课例研究与实践 --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为例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高中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观念,学生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综合性能力与必备品格.《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最大亮点是建构了核心素养体系,给出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并以核心素养统领学业质量标准研制、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 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重大趋势.核心素养的研究应加强将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冲破长久以来横亘在专家的“理论研究”和教师的“实际教学”之间的阻隔,将教育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总体素质塑造.理念的落实最终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更应关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教学该怎么做?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表明,“课例”是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最有效的中介,好的课例可以为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载体,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抓手.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的关键问题 课例研究是一种集专业培训、课堂观察、教师参与、改良过程、合作研究等多种研究方式于一体的研究平台,指的是教师系统合作,改善课堂教学,分享教学策略,共享教学资源的研究过程.一般采取“上课→说课→评课→反思→重新设计课例→整合形成新的课例”的流程对课堂教学展开循环式改进研究,强调教师合作与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必然要求研究者要转变视角,与时俱进,特别是要关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是基于《课程标准》,立足课堂,实现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一致性的研究. 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设计并形成了如下的课例研究的基本框架:

重点高中结题报告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重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省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对现在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 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 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近期还逐渐趋热。有的侧重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的侧

重于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郑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见课程?教材?教法2007 第7期P.28),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剖析。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本课题着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最新高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现就课题的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2010年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⑶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高中数学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结题报告 篇一:高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高一数学备课组 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现就课题的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XX年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⑶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三、预期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1)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互动有效教学的新策略,包括“分层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等,丰富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案例及反思

1 ——谈“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人:郭 勇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通过“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案例,对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1、问题的提出 1. 新课程必修5课本第91页的“阅读与思考”——错在哪里? 若实数x ,y 满足1311 x y x y ≤+≤??-≤-≤? (i) 求4x +2y 的取值范围. 错解:由①、②同向相加可求得: 0≤2x ≤4 即 0≤4x ≤8 ③ 由②得 —1≤y —x ≤1将上式与①同向相加得0≤2y ≤4 ④ ③十④得 0≤4x 十2y ≤12 以上解法正确吗?为什么? (1)[质疑]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 (2)[辨析]通过讨论,上述解法中,确定的0≤4x ≤8及0≤2y ≤4是对的,但用x 的最大(小)值及y 的最大(小)值来确定4x 十2y 的最大(小)值却是不合理的.x 取得最大(小)值时,y 并不能同时取得最大(小)值。由于忽略了x 和 y 的相互制约关系,故这种解法不正确.(其中有小部分学生仍处于迷惑之中。) (3)[激励]此例有没有更好的解法?怎样求解? (4)[提问1] (2)中的描述能否从形(即从几何)方面直观得到解释?请同学们想一想:不等式组(i)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许多同学心头一亮,跃跃欲试。) 教师趁机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要求他们打开几何画板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点,并注意收集信息的返馈。) 最后利用展示台交流,达成共识:不等式组(i)表示的平面区域是一个以A(1,0),B(2,1),C(1,2),D(0,1)为顶点的正方形区域,而由不等式组(i)得到0≤x ≤2,0≤y ≤2表示的区域是一个以O(0,0),E(2,0),F(2,2),G(0,2)为顶点的正方形区域,显然由原不等式组(i)导出x ,y 范围,使得区域变大了。确定的0≤4x ≤8及0≤2y ≤4独立表示时是对的,但合起来求其交集时所表示的可行域的范围明显变大了,在错误的可行区域求4x+2y 的取值范围,难怪做错了。(学生沉浸在做数学的快乐中。) 此时趁热打铁,继续探究: (5)[提问2]既然我们已经完成了把不等式组(i)从数向形的转化,那么这个问题能不能从数形结合上得到完整的解决呢?也就是说:问题转化为:求4x+2y 在约束条件不等式组(i)下的值域。(学生开始寻找4x+2y 的几何意义) 有些同学做了这样的尝试:f(x,y)=4x+2y 关于x 和y 的二元一次函数。函数在直角坐标系里又表示什么呢?学过的有关二元一次的只有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了。终于,经过学生的一番思考探究之后,找到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问题提问2转化为: 求Z=4x+2y 在约束条件不等式组(i)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而2 Z x 2y +-=,此时Z 的几何意义是直线Z=4x +2y 的纵截距的一半。故截距越大,Z 的值越大。(有些思维比较活的,省去f(x,y)=4x+2y 这一步的思考,有些基础比较差的虽想到了f(x,y)=4x+2y 这一步,就无法更进一步了。此时教师巡堂,及时发现问题,加强个别指导。)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课例研究与实践样例1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课例研究与实践 --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为例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高中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观念,学生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综合性能力与必备品格.《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最大亮点是建构了核心素养体系,给出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并以核心素养统领学业质量标准研制、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 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重大趋势.核心素养的研究应加强将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冲破长久以来横亘在专家的“理论研究”和教师的“实际教学”之间的阻隔,将教育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总体素质塑造.理念的落实最终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更应关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教学该怎么做?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表明,“课例”是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最有效的中介,好的课例可以为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载体,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抓手.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的关键问题 课例研究是一种集专业培训、课堂观察、教师参与、改良过程、合作研究等多种研究方式于一体的研究平台,指的是教师系统合作,改善课堂教学,分享教学策略,共享教学资源的研究过程.一般采取“上课→说课→评课→反思→重新设计课例→整合形成新的课例”的流程对课堂教学展开循环式改进研究,强调教师合作与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必然要求研究者要转变视角,与时俱进,特别是要关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是基于《课程标准》,立足课堂,实现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一致性的研究. 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设计并形成了如下的课例研究的基本框架: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刘根祥 摘要:本课题从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研究的背景、界定、理论意义、原则等入手。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为主线,结合课题组成员多年的实践。探索出六个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策略即:有效的行为常规养成、强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实施差异教学、重视数学再创造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观念的渗透、精心设计和谐的师生对话,期间也简单谈谈采取这些策略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1、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教学面貌明显改观,但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与“优质轻负、充满活力”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尚有差距。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在深入发展,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也逐步发生着一些显著的改变,如: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很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数学教学多了些新

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即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低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另一方面,从课改以来大量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看,高中数学老师放不开手脚。课堂上,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大搞题海战术。使老师和学生身心都很疲惫。许多教师循规蹈矩、安于平常,只为机械完成每天、每学期的教学任务,甘做在浅层次上无限重复简单劳动的教书匠,对教学理念很少追问,对教学行为缺乏反思,对教学风格不甚关心,对如何在同等时间内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很少思考、很少追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没有达到有效学习、得到真正的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就失去了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数学课堂就缺乏活力。如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感觉数学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公式,与生活联系不大;又比如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动力,许多同学只是为了高考能考好一点的成绩,此外毫无动力,所以经常出现靠老师采取威逼利诱成绩才会有所进步;最后即使学数学,又有很多同学方法认识不当,成天把自己潜伏于“题海”中,以为学数学就是做题目。实施新课程以来,教育教学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需求,教师也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应答,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

培养高中生数学兴趣的研究研究报告

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 研究报告 四川省简阳市石桥中学毛兵、黄丽芬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人称颂的高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信息时代的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而且还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 近年来我校部分学生表现出学习数学的愿望不强烈,对待数学态度消极。把数学学习当做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走神、讲话、甚至出现了一上课就开始打瞌睡的现象。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情绪,甚至延伸到了对数学教师产生反感的情况,体现在上课的时候和老师唱对台戏的现象。造成这种不愿学习数学的现象的根源:一是高中应试教育只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二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而只关注公式结论;三是学生的感到茫然,不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不知道学习数学的作用是什么;四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就没有认真学习,导致基础太差,上课听不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个人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我们教师而言:如何让这部分不愿学习数学的同学喜欢数学,提高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认为对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的研究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关乎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的一件大事。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书本知识的

高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课例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课例研究 申报单位:金长林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金长林1.课题提出 1.1背景 源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误区的再反思。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全部,在数学课程教学实施之后,从理性的角度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是对数学教学的一种有益的必要的反思。因此,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讨,通过探讨如何进行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设计,如何制定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为提高数学课程教学实践水平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对新课程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基于各级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的业务考核的冷思考。教师在参与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的业务考核时,必须要通过上课,如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温州级别的三坛(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评比,还有中学高级教师职评时,业务考核时必须上课,前几年是概念新课、习题课等,近几年开始均考核复习课,如何上好复习课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所必须考验的。因此,规范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对数学教师的成长无疑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研究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是教师职评的需要,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程实施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1.2意义 1.2.1提高高中数学复习课功效的真需要 为了巩固知识,通过复习是重要手段,复习阶段的复习课的低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提高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是解决当前师生教学超负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教学反对低效的教学,追求有效的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研究报告 华安一中黄建财 [摘要]:本课题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为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标准,以高中数学新教材(实验修订本)为素材,以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为切入点,努力探索高中数学知识结构的演绎流程及其多层多元迁移的运作规律,模拟、体悟学生学习中可能遭遇的跌宕顿挫的情状和感受,使实践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交替、互相渗透,从而初步构建了“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这样,在教师转变角色、以人为本的背景下让学生自觉自主并快速有效地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学习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我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数学新大纲、使用新教材之际,我们提出并初步实施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高中数学新教材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可读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对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导向的牵引作用和操作的科学依据,体现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的现代教育思想。 我们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中还会体现如下问题:1、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观念的矛盾;2、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与现行教学模式的矛盾;3、现代教学新思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4、先进的教学模式与实际教学的可操作性的矛盾。因此,我们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问题解决教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创设情景,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要素,进行了“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课题实践与探索。 我们把研究的突破口放在数学课堂教学上,重点是新教材的教学,于2007年2月在我校高一年级重点实践,在高二、高三年级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情况也进行了局部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学校“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

高中数学评课报告

高中数学评课报告 :高中数学评课报告高中数学评课记录函数单调性评课高中一师一优课评课 篇一:高中数学评课稿 高中数学评课稿(转载) 数学课堂教法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法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法,提高教法效益呢,这是每个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从困惑面前走出来呢,我有幸在苏州第六中学听了高丽老师的一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整节课的学习我发现高老师准备得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高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高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情亲切,面部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情绪控制较好,能较好地组织教学,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能较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总的来说高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我一直都有这种教法观念:让“学生学会求知”比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法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 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法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老师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比较重视,但对有些细节方面没有能够阐述清楚(在从几何特征过渡到数量特征时,也让

学生去探索总结,但对于为什么要作垂直,没能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数学的本质( 高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回答完成,后面几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参考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懒惰(因为学生思考的参考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学生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 我觉得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 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像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建构活动(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量(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唤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对象具有主体性,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方面 1、教师的教法有新意,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启发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不论是新授课或习题课,都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2、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新授课上,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的教学,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理论概念的本质属性。习题设计注意基础性,注重专题性训练。 3、教学设计,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控制难度,循序渐近,设计有种于学生思考问题和发现知识的情境和程序。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条件。 4、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较好。青年教师基本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注意启发式教学,注意与学生的沟通,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和教材的把握有一定的深度。 5、习题课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近。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应用和解析,能让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运用类比的方法去认识问题。强化习题的变式教学,习题内容选择注意与高等的要求联系,解题的要求,强调规范、简洁,解析几何的教学重视画图,以期让学生把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6、教师的备课认真,教学内容的选择,内容顺序的安排合理,教师的备课能联系学生实际,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 7、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十分配合,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蔼可亲,即便是去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也没有训斥和讥讽,课堂教学活动体现了师生的和协。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还有待转变 教师的备课,备如何教会,仍然是教学设计的主流,注重考虑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给学生讲课、说透上。没有做到刻意设计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去寻求知识的科学性,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练。避免对结论的死记硬背。

高中数学典型课例分析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的圆心,且与定圆C: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求的最小值。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五)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1.双曲线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到右准线的距离。 2.P为等轴双曲线上一点, 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取值范围。3.在抛物线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4.(1)已知点F是椭圆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MA|+|MF|的最小值。 (2)已知A()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5.已知A(4,0),B(2,2)是椭圆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教学反思 1.本课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高中数学研修心得

高中数学研修心得 这个学期我很荣幸地参加了高中数学教师研修,研修的内容丰富多彩,研修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专家的报告,又有学科带头人的核心理念,还有实体课的观摩研讨。为期五天的培训,我感觉每天都是充实的,因为每天都能面对不同风格的讲师,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研修中,我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有待改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了更新。 首先,在研修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固然错误,但随着不断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似乎又走入了让学生“过度”研讨的误区。有的教师在大多数课中,将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让学生探究或做题或上台讲演,这样的做法并不正确。课堂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纯讲授”或“纯探究”,而应该因“课”制宜,该以讲授为主的就讲授,以探究为主的就探究,还可以多种教学手段同时使用。所以在不断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总是探究的教育理念也片面化了。 其次,在鲜活的教学案例中,我学到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关于选修1-2和2-2中一些课的教学素材的选取,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授方法,书上的素材不一定非讲不可,总之适合学生的素材才是最好的,而非“教材”上的是必选的。

最后,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学生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学生,多赏识学生,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这次研修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今后我在面对新课程中,会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将会成为我的职业追求。

高中数学汪芳芳课例研修报告

《“四步12法”之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反思式课例研修报告姓名:汪芳芳学科:高中英语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前言:本人为高中英语教师,因培训当天学校没有安排高中英语课程,所以就写了所听的高中数学的一篇课例研修报告。 序言: <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这一目标本人认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作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期,高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关键年龄段,作为数学教师需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利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对新课加以巩固理解。在生生、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对弱势学生更多的关心。本人在听取“正弦定理解三角形”这一节课时,认为,本节课教师注重和引导学生进行数形结合的演示,对各种情况做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对此类问题有深刻、自主的认识。 一、课文解读与目标筛选 1、教材说明:高二数学第二章第1课时 2、课题:正弦定理及其应用 3、课型:新授课 4、课时:1课时 5、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主要内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及其应用。 (2)教材编写特点 1) 本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一课时,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是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此外本节内容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延伸与拓展。2) 教材编写意图与特点 正弦定理这一节内容是从以前初中教材逐步分离并划归到高中教材的一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来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又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教材用向量作为工具推导出正弦定理,并应用其解斜三角形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本节课是用

高中数学课堂现状调查报告分析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高中是一次飞跃。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原来那么简单!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的数学新增加了很多内容,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向老师抱怨说数学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那么多,老是记不住,学过就忘了。有的还说课本里的内容太简单了,能看懂,但是到考试的时候不会做题,题目跟学过的知识点联系不起来。老师也说,想不明白明明很简单的题目搞不懂为什么学生不会做,教学相当的被动。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课堂学生没能真正的弄懂,课堂的效能没能发挥好。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针对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对本校高一、二、三年级(全校34个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调查结果更加客观,

我们抽取了共1000人进行问卷调查。 三.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中,60﹪的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策略喜欢,部分同学对老师教学方式有意见。 从学生调查中发现,学生自主完成自学还存在着一些困难,有的受条件限制,有的受能力限制,有的受环境限制。学生能独立完成自学学案的,仅占所调查年级总人数的32%,基本能独立的也只有42%,而基本不能独立完成的和完全不能独立完成学案的高达19%和7%。通过这两组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个结论,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学习的自觉性也不太强。学生对学案的形式、指导、批改和评语等表现积极期望心理的占三分之一左右,而60%以上的学生表现出不积极的期望心理。由此可见,学生对学案完成的期望心理总体上还是欠积极。从情绪状态表现看,学生在课前、课中及课后表现心情紧张,情绪一般的学生占近70%,另外还有不少学生情绪表现差。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认为,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 三调查材料的处理 调查表汇总后,先做一般的数据统计处理,获得全部调查项目的

高中数学校本教研行动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校本教研行动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自提出来,在中国已开展的如火如荼。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的变革,还涉及到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它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这些理念主要包括教育目标观,教师角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等。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数学课程的参与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提供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瓶颈”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通过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被许多学校采用。新课程实施这些年来证明,新课程实施需要教研工作者的积极呼应,需要有效的教研机制的建立。 校本教研是伴随新课改而被教育界重视起来的一种新的教研制度。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校本教研从逻辑起点到达成目标必须体现“以校为本”的鲜明特色。 那么,高中数学的校本教研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找到突破口?这就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对校本教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校本教研是随着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所带来的大量的问题而出现的一种研究方法。《中国教育报》曾刊文指出: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

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开题报告定稿)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1)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对现在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有的侧重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的侧重于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郑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见课程·教材·教法2007第7期),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剖析。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本课题着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