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学大师

走进数学大师
走进数学大师

康托尔,1862年入苏黎世大学学工,翌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数学和神学,受教于库默尔(Kummer,Ernst Eduard,1810.1.29-1893.5.14)、维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Karl Theodor Wilhelm,1815.10.31-1897.2.19)和克罗内克(Kronecker,Leopold,1823.12.7-1891.12.29)。1866年曾去格丁根学习一学期。1867年在库默尔指导下以解决一般整系数不定方程

ax2+by2+cz2=0求解问题的论文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受魏尔斯特拉斯的直接影响,由数论转向严格的分析理论的研究,不久崭露头角。他在哈雷大学任教(1869-1913)的初期证明了复合变量函数三角级数展开的唯一性,继而用有理数列极限定义无理数。1872年成为该校副教授,1879年任教授。由于学术观点上受到的沉重打击,使康托尔曾一度患精神分裂症,虽在1887年恢复了健康,继续工作,但晚年一直病魔缠身。1918年1月6日在德国哈雷(Halle)-维滕贝格大学附属精神病院去世。

康托尔爱好广泛,极有个性,终身信奉宗教。早期在数学方面的兴趣是数论,1870年开始研究三角级数并由此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数学成就——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的建立。除此之外,他还努力探讨在新理论创立过程中所涉及的数理哲学问题.1888-1893年康托尔任柏林数学会第一任会长,1890年领导创立德国数学家联合会并任首届主席。

康托尔对数学的贡献是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

两千多年来,科学家们接触到无穷,却又无力去把握和认识它,这的确是向人类提出的尖锐挑战。康托尔以其思维之独特,想象力之丰富,方法之新颖绘制了一幅人类智慧的精品——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令19、20世纪之交的整个数学界、甚至哲学界感到震惊。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关于数学无穷的革命几乎是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集合论的建立

19世纪由于分析的严格化和函数论的发展,数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并对无理数理论、不连续函数理论进行认真考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康托尔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康托尔是在寻找函数展开为三角级数表示的唯一性判别准则的工作中,认识到无穷集合的重要性,并开始从事无穷集合的一般理论研究。早在1870年和1871年,康托尔两次在《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证明了函数f(x)的三角级数表示的唯一性定理,而且证明了即使在有限个间断点处不收敛,定理仍然成立。1872年他在《数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三角级数中一个定理的推广》的论文,把唯一性的结果推广到允许例外值是某种无穷的集合情形。为了描述这种集合,他首先定义了点集的极限点,然后引进了点集的导集和导集的导集等有关重要概念。这是从唯一性问题的探索向点集论研究的开端,并为点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他又在《数学年鉴》和《数学杂志》两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他称集合为一些确

定的、不同的东西的总体,这些东西人们能意识到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他还指出,如果一个集合能够和它的一部分构成一一对应,它就是无穷的。他又给出了开集、闭集和完全集等重要概念,并定义了集合的并与交两种运算。

为了将有穷集合的元素个数的概念推广到无穷集合,他以一一对应为原则,提出了集合等价的概念。两个集合只有它们的元素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才称为是等价的。这样就第一次对各种无穷集合按它们元素的“多少”进行了分类。他还引进了“可列”这个概念,把凡是能和正整数构成一一对应的任何一个集合都称为可列集合。1874年他在《数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证明了有理数集合是可列的,后来他还证明了所有的代数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也是可列的。至于实数集合是否可列的问题,1873年康托尔给戴德金(Dedkind,Julins Wilhelm Richard,1831.10.6-1916.2.12)的一封信中提出过,但不久他自己得到回答:实数集合是不可列的。由于实数集合是不可列的,而代数数集合是可列的,于是他得到了必定有超越数存在的结论,而且超越数“大大多于”代数数。同年又构造了实变函数论中著名的“康托尔集”,给出测度为零的不可数集的一个例子。他还巧妙地将一条直线上的点与整个平面的点一一对应起来,甚至可以将直线与整个n维空间进行点的一一对应。从1879年到1883年,康托尔写了六篇系列论文,论文总题目是“论无穷线形点流形”,其中前四篇同以前的论文类似,讨论了集合论的一些数学成果,特别是涉及集合论在分析上的一些有趣的应用。第五篇论文后来以单行本出版,单行本的书名《一般集合论基础》。第六篇论文是第五篇的补充。康托尔的信条是:“数学在它自身的发展中完全是自由的,对他的概念限制只在于:必须是无矛盾的,并且与由确切定义引进的概念相协调。……数学的本质就在于它的自由。”

超穷数理论的建立

《一般集合论基础》在数学上的主要成果是引进超穷数,在具体展开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康托尔应用了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生成原则:从任一给点的数出发,通过相继加1(个单位)可得到它的后继数。

第二生成原则:任给一个其中无最大数的序列,可产生一个作为该序列极限的新数,它定义为大于此序列中所有数的后继数。

第三(限制)原则:保证在上述超穷序列中产生一种自然中断,使第二数类有一个确定极限,从而形成更大数类。

反复应用三个原则,得到超穷数的序列

ω,ω1,ω2,…

利用先前引入的集合的势的概念,康托尔指出,第一数类(Ⅰ)和第二数类(Ⅱ)的重要区别在于(Ⅱ)的势大于(Ⅰ)的势。在《基础》的

第十三章,康托尔第一次指出,数类(Ⅱ)的势是紧跟在数类(Ⅰ)的势之后的势。

在《基础》中,康托尔还给出了良序集和无穷良序集编号的概念,指出整个超穷数的集合是良序的,而且任何无穷良序集,都存在唯一的一个第二数类中的数作为表示它的顺序特性的编号。康托尔还借助良序集定义了超穷数的加法、乘法及其逆运算。

《对超穷数论基础的献文》是康托尔最后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经历了20年之久的艰苦探索,康托尓希望系统地总结一下超穷数理论严格的数学基础。《献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全序集合的研究”,于1895年5月在《数学年鉴》上发表。第二部分于1897年5月在《数学年鉴》上发表,是关于“良序集的研究”。《献文》的发表标志集合论已从点集论过渡到抽象集合论。但是,由于它还不是公理化的,而且它的某些逻辑前提和某些证明方法如不给予适当的限制便会导出悖论,所以康托尔的集合论通常成为古典集合论或朴素集合论。

欧拉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在那里受教育。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度过。欧拉是一位数学神童。他作为数学教授,先后任教于圣彼得堡和柏林,尔后再返圣彼得堡。欧拉是有史以来最多遗产的数学家,他的全集共计75卷。欧拉实际上支配了18世纪的数学,对于当时的新发明微积分,他推导出了很多结果。在他生命的最后7年中,欧拉的双目完全失明,尽管如此,他还是以惊人的速度产出了生平一半的著作。

欧拉的一生很虔诚。然而,那个广泛流传的传说却不是真的。传说中说到,欧拉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宫廷里,挑战德尼·狄德罗:“先生,因为(a+b^n)/n = x;所以上帝存在,请回答!”

欧拉的离世也很特别:在朋友的派对中他中途退场去工作,最后伏在书桌上安静的去了。

欧拉曾任彼得堡科学院教授,柏林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刚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奠基者,弹性系统稳定性理论的开创人。他认为质点动力学微分方程可以应用于液体(1750)。他曾用两种方法来描述流体的运动,即分别根据空间固定点(1755)和根据确定的流体质点(1759)描述流体速度场。前者称为欧拉法,后者称为拉格朗日法。欧拉奠定了理想流体的理论基础,给出了反映质量守恒的连续方程(1752)和反映动量变化规律的流体动力学方程(1755)。

欧拉在固体力学方面的著述也很多,诸如弹性压杆失稳后的形状,上端悬挂重链的振动问题,等等。

欧拉的专著和论文多达800多种。

约率)和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

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最后岁月

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最后岁月 12月3日晚上7点14分,93岁的陈省身,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永远停止了美丽的计算。 他的数学,至美,至纯。 他的一生,至简,至定。 ●陈省身,世界级的数学大师。 ●陈省身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他是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 ●他曾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建原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数学研究所。 ●2000年,陈省身定居南开大学。他殚精竭虑地为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贡献了毕生心血。 12月3日,从早晨一直到下午5点,陈省身的病情都显得很平稳。他静静睡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一间单独的病房里,神态宁静而安详。他的女儿、女婿,南开大学数学所的几位弟子,还有常年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几位工作人员,不时蹑手蹑脚走到他的床前探望。 从11月30日开始,死神就频频想带走这个顽强的老人——他的心脏,出现了两次剧烈的心房颤动,血压最低降到了63,他多次昏迷过去。而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心脏方面的病症。他也从来不喜欢看医生,像一个孩子一样不喜欢医院的味道,甚至每次体检都要南开大学的校长亲自做半天动员。 真的是老了。在11月25日,他居然主动打电话给他的保健医生,说“我要去看你”,但当时的心电图检查并没有发现问题。到了29日上午,他的护工发现他没有什么精神,也不爱说话了,便赶紧叫医生过来检查,发现他的血糖和心肌酶指标都很高。在大家的劝说下,这一次他才住进了医院。 昏迷,然后是略微清醒一点,再是昏迷。先生在弥留之际说,“我要走了,我要去数学的圣地——希腊报到了。” 12月3日晚上7点14分,93岁的陈省身,这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在自己心脏错误的运算公式上打上了一个红色的叉号,永远停止了美丽的计算。 这一刻,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省身星”依然在太空闪耀。 一篇未完成的论文 就在11月中旬,他还不断约人到他家里去谈他最关心的4个数学难题,当时他声音洪亮,争论起来精神头十足。 “我很后悔,我们当时应该劝他少做一点、少想一点。每个人都去跟他谈一两个小时,去的人多了,更激发了他研究的热情,这对他的健康是很不好的。” 南开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汪徐家事

数学大师启示录_黎曼

数学享有崇高的声誉还有一个原因,是数学为精密的自然科学提供了某种可靠的变量,没有数学,它们是无法做到的。 ——爱因斯坦 最美妙的对比 作家曹雪芹(约1715—1763)一生只写了一部《红楼梦》,可是这部作品值得用金边把它镶嵌起来。这用来形容黎曼的工作同样十分恰当。在短促的一生中,黎曼的全部著述合起来只有不厚的一卷,可是他的每一篇论文无不具有深远的革命意义。可以这样说,没有黎曼的工作,近代科学思想的伟大革命就不可能实现,除非后来有人创造出黎曼所发明的概念和数学方法。可惜在他发明的大树结出硕果以前,他已经与世长辞。要是当时的医学达到今天的水平,他至少还能多活二三十年,那么,在科学史上将会用金光闪闪的大字 1

这样写着: “黎曼——19世纪的牛顿、爱因斯坦!” 1826年9月17日,乔治·弗雷德里希·伯恩哈德·黎曼诞生 于德国北部汉诺威的伯莱塞兰士村。父亲乔治是村里路德新教的 牧师,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反对拿破仑的战争。母亲卡萝廷·爱 芭是法庭顾问的女儿。他们俩一共生育了6个子女,伯恩哈德排行第二。汉诺威当时相当落后,农村里因为缺少牲口,还普遍在用人力拉犁。偏僻乡村的小牧师的薪金少得可怜。要养活偌大的8口之家,不能不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此,黎曼家的孩子个个身体瘦弱,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母亲也在孩子们长大以前结束勤劳的一生。但是,物质生活的清苦,没有剥夺黎曼一家生活的温暖和愉快。父母亲善良的心地和温和的性格给子女们以良好的影响。兄弟姐妹们相亲相爱,其乐融融。伯恩哈德一生始终保持着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并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念之情。 小黎曼生性十分胆小,羞怯。他不敢在公众场合中露面,更害怕在大庭广众中讲话。一切熟悉黎曼的朋友都喜爱他腼腆谦逊的性格。可是,在科学思想上,他却是出奇地大胆。他蔑视一切困难险阻,在科学的领地上纵横驰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实在是 在一个人的身上可能有的最最美妙的对比。 2

中国学生数学好与不好的原因

中国人的数学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 大象公会11月25日17:05 分享到:教育竞赛数学分类: 热点摘要: 中国人的数学好,似乎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但中国的数学研究却相当落后,为什么会这样? 文|大象公会 世界人民已经懒得吐槽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了,正如他们已习惯于惊叹中国学生的天才。 脱离计算器就不会四则运算,把sinx/n算成“six”,美国学生闹的笑话层出不穷,每隔一段时间,舆论就兴起“救救孩子”的呼吁。相比之下,中国学生的能力之强,令大多数美国中学生咋舌。 网络中广为流传的美国学生在数学试卷上闹出的笑话

中国人的数学为什么好 在经合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的中学生在数学水平测试中超过其他75个城市,排名第一。英国人不胜羡慕,立刻邀请了60名上海中学数学老师赴英介绍经验。 来源:OECD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另外,其制定的各国家和地区15岁学生数学成绩排名,大陆尚未作为整体参加测试,但中国上海的成绩高居第一,美国只排在36位。 除了日常的教学,竞赛的成绩也体现了这一差距。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面向中学生的最著名竞赛之一,自1985年中国参赛以来,19次获总分第一。中国以外,只有韩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苏联(俄罗斯)、伊朗和美国获得过总分第一,其中,美国仅仅获得过一次。 好事的美国媒体当然会反思。9月份时,《华尔街日报》援引波士顿东北大学和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将落后的原因归

纳为语言问题。 也就是说,中国、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语言带有天然的数学优势,比如汉语,10个基础汉字就能呈现所有数字,而英语却要20个不同的单词,影响了头脑运算效率。 不同语言中,中文、日语、土耳其语都可以运用凑十法表现数字,英语则不能。来源:wsj 运算过程中,“凑十法”(make a ten)的应用与否也影响颇深。就是说,若能将数字首先凑十计算,似乎就更加清晰快速。如“9+5”,用“凑十法”可分解为“9+1”,然后“10+4”,而英语母语者却不能顺畅的将之分解。同样,“11+17”能被中文等换为“10+1+10+7”,“eleven+seventeen”就无法如此。 一些学者也反复思考这一问题,最经典的应当是有怪才之称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他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一书中以《稻田与数学》为题专门分析研究了中国人的数学为什么特别好这个现象。

数学备课大师 www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李晓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必修2的3.1.2介绍的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是两条直线的重要位置关系,它们的判定,又都是由相应的斜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并且研究讨论的手段和方法也相类似,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对比方法,以便弄清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不存在斜率时,容易得到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这也值得略加说明。 新课改对必修课程最突出的要求是:“力求体现数学知识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内在联系, 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解析几何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对于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基础上,重点是通过代数方法得到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几何结论,正体现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 本节的知识结构是 ↓ 二、课标的分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直线的倾斜角代数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从课标中这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可看出:在教学中,提倡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注意解析几何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应注意思考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培养学生探索、概括能力。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在初中学过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在前面也学过了空间中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困难不是很大,但是也该预见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并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动手、动脑,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期中考后家长会的发言稿

期中考后家长会的发言稿 尊敬的家长: 您好! 首先我要想家长们表达一份谢意,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 的支持与配合。 这次家长会早就想开了,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耽搁到今天。上半学期的工作主要跟大家谈两点: 关于班级下一步的教学工作,跟家长们交流以下几点: 拼音学结束了,开始学习课文,学习写字。这学期,我是下定 决心把孩子们的字写好的。但琐碎的事情实在太多,从期中考试到广播操,这个星期为了迎接市里的一个活动,整整忙了一个星期,后面还不知道有什么事情呢,在学校很难保证练字的时间。但这件事我还真不放心给孩子们带回家去,以前把练习册带回去做,每次收上来,我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在订正上,所以习字册我一直是在学校做的,效果一般,如果带回家会怎样,我都不敢想象。习字册我在学校做了,但孩子们在家也是要写字的,请家长们记住一句话“提笔即是练字时”,在家里一定要督促孩子写好每一个字。写不好,擦掉重来。你跟他(她)

认真了,他(她)对自己的要求就严格了。如果时间不够,偶尔我会把习字本带回家去,请家长严格要求。现在大部分孩子的字写得不错的,如果孩子们的字大多是1星和2星的,字写不好,建议家长买适合孩子的字帖在家描红。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天晚上语文和数学都会有作业。以前,经常发现孩子把有错误的作业带到学校来。这样子,就违背了作业的初衷,原本是为了巩固知识的,变成了巩固错误。孩子的错误在家庭里没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在学校因为学生多,因为事情忙,老师很有可能没照应到,错误越积越多,孩子的成绩怎能好?期中复习的时候,我经常给孩子们一张纸,一张纸上就做一种题型,正确的就扔垃圾箱了,错误的留下来,有时间把题目抄到黑板上,让孩子做,做对了,那张纸扔了,做错了,讲给孩子听,下次再做。如此反复,有多少题目是孩子们做不好呢?请家长首先要检查孩子的作业,还要和孩子一起检查作业,关键要教孩子检查作业。这三步工作做好了,我敢保证,您的孩子一定能学好的。 从这个星期开始,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本子,每天写一句话。这个星期的写话是孩子们先说,我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抄下来。下个星期开始,就让孩子们带回家去自己写了,请家长们检查后让孩子第二天早上带到学校来给我改。这是有弹性的作业,愿意做就做,不愿做就算,我不会给孩子们压力。每天一句话的好处有很多,写话为写

走近大师 感受数学 --杭州小学数学观摩听课有感

走近大师感受数学--杭州小学数学观摩听课有感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这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名师专家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如罗明亮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俞正强老师的《植树问题》;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加减法》;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和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等。几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当我再次翻开听课笔记,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为我们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又一次浮现在眼前。课堂上俞老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设备,却用一支粉笔成就了一堂“智慧”与“生动”相遇的数学课!俞老师摒弃了原教材中关于“间隔数和棵树”的抽象模型建构,从“20米绳,每5米分一段,能分几段?”和“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共栽几棵树?”这两题的对比入手,在充分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段”与“点”的区别,抓住“段”与“点”的关系,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植树问题只是除法意义在生活中的延伸,帮助学生充分建立起“点数与段数关系”的植树问题模型。与此同时,在深刻建构“两端都种”的“正宗”植树问题模型基础上,顺势带出另外两种植树问题模型,即“一端不种-1”和“两端都不种-2”,轻重缓急,学以致用。当课堂上一些孩子被以往结论所牵绊,丢失了探索知识本真的能力时,俞老师却并不急,一次又一次的从孩子出问题的地方开始,让孩子们在情景演示中明白了植树问题要看实际情况,而不是简单的记住口诀。这就是大师的

阿基米德

数学之神—阿基米德 摘要:本文主要简述了阿基米德的生平事迹,并从数学、力学、机械制造方面分析了阿基米德的主要著作及其研究方法,主要介绍了穷竭法和双重归谬法的结合使用。也讲述了一些阿基米德的发现过程中的一些轶事,包括阿基米德单人拖船、浮力原理的发现等。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数学之神的神奇之处。 关键词:阿基米德;数学;研究方法 引言 美国的E.T.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样评价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不过以他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1生平经历 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诞生于希腊西西里岛叙拉古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他出生于贵族,与叙拉古的赫农王(King Hieron)有亲戚关系,家庭十分富有。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阿基米德的意思是大思想家,阿基米德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对数学、天文学特别是古希腊的几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阿基米德出生时,在当时古希腊的辉煌文化已经逐渐衰退,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但是另一方面,意大利半岛上新兴的罗马共和国,也正不断的扩张势力;北非也有新的国家迦太基兴起。阿基米德就是生长在这种新旧势力交替的时代,而叙拉古城也就成为许多势力的角斗场所。 公元267年,也就是阿基米德十一岁时,阿基米德被父亲送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跟随欧几里得的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学习。亚历山大城位于尼罗河口,是当时世界的知识、文化贸易中心,学者云集,人才荟萃,被世人誉为“智慧之都”。举凡文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的研究都很发达。 阿基米德在亚历山大跟随过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学习,包括有名的几何学大师—欧几里德,阿基米德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许多年,他兼收并蓄了东方和古希腊的优秀文化遗产,对其后的科学生涯中作出了重大的影响,奠定了阿基米德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绰号叫苦瓜的数学大师柯西

绰号叫苦瓜的数学大师柯西 张文亮 关键词:数学家,柯西不等式,无穷 编者按:柯西对数学的最大贡献是在微积分中引进了清晰和严格的表述与证明方法;他的《分析教程》、《无穷小计算教程》、《微分计算教程》摆脱了微积分单纯的直观理解和物理解释,引入了严格的叙述和论证,形成了微积分的现代体系。冯·诺伊曼所说:“严密性的统治地位基本上由柯西一手建立起来”。 柯西第一个把无穷小定义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定义了上下极限,最早使用极限符号;他最早给出收敛性的准则;他最早估计了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他最早对泰勒展开给出完善证明并确定其余项公式;他以极限概念定义了函数的连续性、无穷级数的收敛性、函数的导数、微分和积分;他定义了广义积分。 柯西是单复变函数论的创立者,给出了复幂级数收敛圆、复积分及残数理论;最早探讨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并提出强函数等方法;他研究了置换群理论和行列式理论,得到了宾内特(Binet)-柯西公式;对光学、力学和天文学有深入研究;奠定了弹性理论的基础,其中以其姓氏命名的定理就有16个。 柯西不等式也称为柯西-施瓦兹(Cauchy-Schwarz)不等式。此不等式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重要,并有广泛的应用:在证明不等式、求极值、线性代数的内积、数学分析的无穷级数、函数空间内积、概率论的方差和协方差、微分方程解的正则性研究等方面都有应用。 人无完人。对待两位当时尚未成名的数学新秀阿贝尔、伽罗瓦,柯西表现得过分冷漠和虐待:对阿贝尔关于椭圆函数论的那篇开创性论文,对伽罗瓦关于群论那篇伟大的开创性论文,不仅未及时作出评论和指导,还“可恶”地将他们送审的论文遗失了。柯西拿到阿贝尔的论文后,随便翻翻就扔到纸堆里了。 柯西的数学渊博而深奥;数量也仅次于欧拉。不同的是他著作质量参差不齐,曾被评为“高产而轻率”。有个故事:法国科学院《会刊》于1835年创刊,因柯西论文太多太快以致印刷费严重超支。因此科学院通过了至今有效的规定:所有论文最长4页。

莱布尼兹学术成就

莱布尼兹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 学家、物理学家和析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 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 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平事迹 来布尼xx出生士德困东鄙来比镯的一个书杳 之家,)‘一泛接触占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 的学术目标.巧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还)‘一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 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木》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 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 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析学硕士学位. 20岁时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木思想是 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 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 和数学才华. 莱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 便投身外交界.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 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 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著作.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 定了微积分学.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 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仟首仟院长. 始创微积分 17世纪卜半叶,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 刊微积分理论风还向生丁.微积分思想,最早叫以退 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 的方法.1665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 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著.只有 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 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 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只有确 立了这一基木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 积分学.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 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 成用符n5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 来布尼xx在数字万向的成就足巨人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他的一系列 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 础.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 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的结论.在后 来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

数学大师启示录_帕斯卡和费马

这是惊人的,起源于赌博的概率理论,竟会成为人类知识的最重要的对象。 ——拉普拉斯我找到了许许多多极其优美的定理。 ——费马 出类拔萃 在法国中南部僻静的克莱蒙费朗城,有一座雅致的白色楼房,四周大树环抱,前面绿草如茵。1623年6月19日,一个婴儿呱呱 地哭叫着在这里诞生。他就是法国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布莱斯·帕斯卡。 布莱斯的父亲埃利纳·帕斯卡是地方救护会会长,学识渊博,乐善好施,在当地很有名望。母亲安东尼达·白戈妮是位心地善良、容貌美丽的妇女。可惜红颜薄命,在一次突发的急病中,她撇下年仅4岁的布莱斯和他的姐妹吉尔帕蒂和杰克琳,猝然去世。 1630年,帕斯卡一家由克莱蒙费朗迁到巴黎。这时候布莱斯刚

7岁。孩子早熟,普通学校里的课程他学起来毫不费力。可是,他 体弱多病。父亲为了避免孩子用脑过度,亲自指导他学习,只教他古典语言,不让他接触数学。谁知“弄巧成拙”,埃利纳对数学讳 莫如深的态度,反而激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他常常询问父亲有关数学的问题,埃利纳总是避而不答。布莱斯12岁了。有一回他又缠着父亲,提出他的老问题:“爸爸,几何是什么?您给讲讲吧!”经 不住孩子不断的请求,埃利纳终于给他做了一个简明而生动的介绍。这不啻在干柴上点了一把火。长期被压抑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几何学的大门虽然刚露出一道细缝,里面透出来的诱人光芒已经使布莱斯头晕目眩,如醉如痴。他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敲开这扇庄严的大门。 布莱斯·帕斯卡钻研几何的事迹,在数学史上传为美谈。一开始,没有任何书本暗示,他证明出一个重要的几何定理: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这一了不起的成就使他大受鼓舞。父亲更是高兴得热泪盈眶。这件事似乎还不够神奇。据姐姐吉尔帕蒂说,布莱斯在看到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以前,就独立发现了这本书的前32个定理,甚至连顺序也完全相同。“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恰好是《几何原本》的第32个定理。一般认为,布莱斯无疑是独立地发现和证明了《几何原本》的一部分定理,但是吉尔帕蒂的说法可能言过其实,因为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 两年以后,14岁的布莱斯就跟随父亲到明尼兹修道院,参加梅森神甫主持的每周讨论会。会员都是著名的学者:费马、德札尔

11900数学大师启示录_庞加莱190402

你若想从随机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大的机会,你就必须经常在脑子里反复思考这些东西。我想庞加莱讲过这种话。 ——迈克尔·阿蒂亚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拓扑学作为科学的分支,是在19世纪由庞加莱奠基的。 ——谢尔盖·诺维可夫 有生理缺陷的孩子 位处法国东北,不乏美景的历史名邑南锡是座小城。1854年4月29日,就在小城南锡,诞生了一位彪炳千古的大数学家——亨利·庞加莱。 亨利的父亲,莱昂·庞加莱一生从医,是南锡大学生理学教授。作为一位名医,他还是医师公会成员,公务繁忙。亨利的母亲是位贤慧的女性。她聪明机敏富有灵气。小亨利出生不久,她察觉婴儿手脚活动不大正常。这使母亲感到不安。亨利有了妹妹阿兰以后,母亲不再做别的事,集中精力悉心照料两个孩子。在循循善诱的母

亲教育下,小亨利的智力发展很快。但是他仍然没有摆脱身体不灵活的阴影。仔细观察分析之后,父母确信,这是亨利的运动神经调节官能很差的缘故。 上学以后,人们看到小庞加莱左右两只手都能写字画画,可是写的字,画的画,都不好看。妈妈感觉,儿子手脚不灵便的毛病恐怕没有希望改掉了。5岁时,雪上加霜,小亨利染上了白喉,更损 害了他的神经系统。喉咙麻痹的症状延续了9个月才逐渐缓解。后来发现,亨利的视力也受到影响。儿子的健康问题成了母亲的心病。做医生的父亲也无能为力。患白喉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亨利因虚弱而常常发蔫,胆小怕事。人们看到,他不再参加小男孩间粗野的打闹;也很少和妹妹及街坊小朋友一块儿玩。他的娱乐就是自个儿看书和跳舞。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的起源》。可能受到达尔文学说传播的影响,庞加莱对大自然的演变和动植物的进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直很喜欢动物。如果美国女生物学家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早出版100年,庞加莱可能会参加动物保护协会。不料他一次摆弄来复枪时误伤了一只小鸟。这使他十分痛苦和愧疚。除了在战争时期强制的军事训练,他再也不摸那些火器了。 妈妈发现,阅读时小亨利看得很快。相当厚的一本书,两天他就看完了。更令人吃惊的是,他还能把书中故事讲出来;甚至可以说出那些事印在书中哪些页上,真可谓过目不忘。这使妈妈又惊又喜。继续观察得知,经过很长时间的往事,他也能清晰地回忆起来。后来到高年级,他的视力不行,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而无法记笔记。

中国近现代数学家

中国现代数学家 1. 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庚无疑是 天分最为突岀的一位!! 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 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的 中都作岀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从某种意义上他也 是位传奇数学家,一生最高文凭是初中,早年在美国取 得巨大成就后,闻知新中国成立后,发出"粱园随好,非久居之处”呼吁在国外的科 学家学成回去报效祖国,跟他同时代在闻讯回国的科学家,许多都 为中国做岀了巨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 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做岀贡献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创立了原子 弹,氢弹等; 回国后华罗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数学,并建立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号称华学派,后来致力于应用数学,将数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 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 他的经典名言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 陈省身—微分几何之父 陈省身,汉族,美籍华人,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 学院外籍院士,“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创始人,20世纪世界级 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 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 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 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 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创始成员(1983年), 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年), 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年), 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他是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

数学大师谈数学中的几何美

数学大师谈数学中的几何美 “数学跟大自然一样广泛、丰富,和大自然走的是相同的轨道,也共同见证着宇宙的包容、简洁、稳定”。 今天很高兴在这边做这个演讲,我对文学、人文科学其实都不是很懂,都是自学,所以讲人文方面都是班门弄斧,希望你们专家能够原谅。今天讲的几何学倒是我的专长,我研究几何学45年,对几何一直都是很喜欢,我的数学就是从几 何学来,以后更应用到很多方面。 现在我们来讲几何的起源。几何起源很老,基本上有4000 年的历史。古代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很多简单的几何图形,发觉它们满足了一定的规律——简洁、明了,具有一种美感。于是他们开始研究几何,这种美感令人赞叹。几何图形,在埃及、巴比伦都有很多论述,但这些论述都不是系统化的。 1、泰勒斯。 到公元前68年,在希腊文明中才得到明确的推崇。第一位 对几何有兴趣的希腊哲学家叫泰勒斯(Thales),他开始晓 得不能够用神秘宗教来解释自然,要创造一个演绎的方法,

利用逻辑的思想来统一自然界与几何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大的突变,以前哪个国家的文化都没有这种想法。 2、毕达哥拉斯 他的学生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采取了定理证明的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很重要,影响了整个西方的科学思想,这里不是一个人,是一群数学家。他们认为宇宙的实体有两个:一个是数字,万物都是数字,数的存在是有限方面的实体;一个是无限的空间,空间是存在的无限的实体。数字跟空间合在一起,生出宇宙万象。这个概念一路影响到今天,不仅仅是几何本身,早在16世纪发展解析几何的时候,就用到坐标系统、用到数字来描述,到现在计算机能够用数字来描述,世界上一切东西都跟这个有关;而我们看到物体的分布影响到空间几何,也受到空间几何的影响,这个概念也是近代物理爱因斯坦推崇的主要概念。 3、柏拉图的三个著名几何问题 第三个重要的人物是柏拉图(Plato),他是一位哲学家也是数学家,他在雅典郊外成立了一个很出名的学院叫Academy (也称柏拉图学园),相传他的文章讲“不懂几何学者,不能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共8篇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共8篇 篇一: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这一篇文章,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 华罗庚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学习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 一名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

要坚韧不拔,那样才可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 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1 篇二:《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 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 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

数学备课大师-www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案 班级: 姓名::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预习书P93—95) 预习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以及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弄清对于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只要给出其中任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必定能找到适合这个方程的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进一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未知数的个数与独立等量关系个数相等)有唯一确定的解。 知识点一二元一次方程 回顾:(1)什么叫方程?(2)什么叫方程的解? (3)什么叫解方程?(4)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1、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我们来看一个问题: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1场得2分,负1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 思考:(P93) 以上问题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场数+场数=总场数;积分+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x+22, 2x+40 表示。 观察: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特点?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 2、归纳: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注意:1.定义中未知数的项(单项式)的次数是1,而不是指两个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2.二元一次方程的左边和右边都应是整式 3、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 c = 0 (其中a≠0、b≠0且a、b、c为常数) 注意:1.要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先要把它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根据定义判断。 4、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数 学 家 的 故 事 简 直 惊 呆 了 ( 2 0 2 0 )

一生中必看的30个故事 zt 1、断箭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

只能是自己。 2、生命的价值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提示: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3、昂起头来真美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迈克尔孙干涉仪

迈克尔孙干涉仪 摘要:迈克尔孙在1881年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干涉仪,并用它从事了多方面的研究。迈克尔孙干涉仪设计精巧、用途广泛,是许多现代干涉仪的原型,曾经在以太零漂移实验,推断光谱精细结构和用光波波长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单色光波长的测定和光场的时间相干性研究两组实验探讨了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及其广泛应用。 关键词:迈克尔孙干涉仪;干涉;单色光波长;光场;时间相干性。 1 光的干涉基本现象和单色光波长的测定 1.1实验原理 1.1.1迈克尔孙干涉仪简介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和结构如图1与2所示。M1、M2是一对精密磨光的平面反射镜,M1的位置是固定的,M2可沿导轨前后移动。G1、G2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板,与M1、M2均成45°角。G1的一个表面镀有半反射、半透射膜A,使射到其上的光线分为光强度差不多相等的反射光和透射光;G1称为分光板。当光照到G1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相互垂直的两束光,透射光(1)射到M1,经M1反射后,透过G2,在G1的半透膜上反射后射向E;反射光(2)射到M2,经M2反射后,透过G1射向E。由于光线(2)前后共通过G1三次,而光线(1)只通过G1一次,有了G2,它们在玻璃中的光程便相等了,于是计算这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只需计算两束光在空气中的光程差就可以了,所以G2称为补偿板。当观察者从E处向G1看去时,除直接看到M2外还看到M1的像M1ˊ。于是(1)、(2)两束光如同从M2与M1ˊ反射来的,因此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和M1′~M2间“形成”的空气薄膜的干涉等效。反射镜M2的移动采用蜗轮蜗杆传动系统,转动粗调手轮(2)可以实现粗调。M2移动距离的毫米数可在机体侧面的毫米刻度尺(5)上读得。通过读数窗口,在刻度盘(3)上可读到0.01mm;转动微调手轮(1)可实现微调,微调手轮的分度值为1×10-4mm。可估读到10-5mm。M1、M2背面各有3个螺钉可以用来粗调M1和M2的倾度,倾度的微调是通过调节水平微调(15)和竖直微调螺丝(16)来实现的。 图1

高斯的成就和启示

“数学王子”高斯的成就和启示 【摘要】正如亨利·庞加莱所说:“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 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和牛顿、阿基米德被誉为数学史上三大杰出的数学家。他的数学研究几乎遍及所有领域,在数论、代数学、非欧几何、复变函数和微分几何等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数学王子”是对他一生的成就恰如其份的颂赞。除此之外,高斯还在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物理学有杰出的研究成果,为后世人们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本论文主要从数学领域谈谈高斯的重要成就和给我们的启示,并圆内接正十七边形的画法。 【关键词】高斯成长经历数学成就正十七边形启发 一、家庭背景 “数学王子”高斯的门第决不是王族。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Karl Friederich Gauss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出生于德意志不伦瑞克一个简陋的村舍里。高斯的祖父是一个贫穷的农民,生活贫困。父亲格哈德作为园丁、水渠管理人和砌砖工人艰苦地劳动一生,是一个正直、极为诚实的粗鲁的人。孩提时代的高斯尊重顺从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然而他的父亲常常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来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曾尽一切力量加以阻挠儿子完成不朽的工作。 幸运的是,高斯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罗捷雅和慧眼识才的舅舅弗里德里希。罗捷雅真诚地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她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然而,她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当时尚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波尔约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高斯的舅舅弗里德里希是一个非常聪明有天分的人,他发现他姐姐的孩子有着敏锐、不肯安静的头脑,于是就在这个年轻天才的身上倾注自己的才智,通过他特殊的人生哲学唤起高斯的敏捷的逻辑思维。正是由于弗里德里希的慧眼识才,才使得高斯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成为一位罕见的“数学王子”。 二、数学成就 在整个数学史中,从没有过像高斯那样早熟的。人们不知道阿基米德在什么时候显露出天才的迹象。牛顿最早表现出他极高的数学才能时,可能也没有受到注意。虽然看起来难以置信,高斯却在3岁以前就显示出了他的天才。有一天,他观看父亲算帐,计算结束后,父亲念出了钱数准备写下时,身边传来细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应该是……”。核对账单的结果,表明高斯说的数是对的。 10岁时,他的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求1+2+3+4+……+100。而高斯在五分钟后就给出了正确答案:5050。高斯是这样计算的:1与100、2与99、3与98……每一对的和都是101,而100以内这样的数共有50对,101×50=5050。他的这种计算方法,代数上称为等差级数求和公式。 1792年,高斯进人布伦斯维克的著名学院(卡罗琳学院)深造,攻读了牛顿、欧拉和拉格朗日等人的著作,并且立刻精通了这些数学家的著作。

走进数学思维——听郑毓信教授的学术报告

走进数学思维——听郑毓信教授的学术报告 2009年10月31日,我们带着一种敬仰到西南大学聆听了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毓信教授的报告——《走进数学思维》。郑老风趣幽默又不失严谨,他以极富魅力智慧的讲座传递着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数学文化和人文素养。郑老的报告用精辟深邃的理论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引发了我们对“走进数学思维”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思考,使我从中收益非浅。 数学思维是一个持续的热点,现实中的思想障碍与问题是:第一,由于小学数学的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第二,在现实中我们可经常看到“简单组合”、“随意拔高”等作法。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针对小学数学的实际情况、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更为深入去开展工作。特别是,概念的清楚界定;如何很好处理具体数学知识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数学思维的教学之间的关系。 报告中郑教授分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从数学抽象谈起 郑老先给我们呈现了几个发人深省的案例,我在这里摘录其一。 (父:“如果你有一个橘子,我再给你两个,你数数看一共有几个橘子?” 子:“不知道!在学校里,我们都是用苹果数数的,从来不用橘子。) “数学,对学生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数学最基本的特性是抽象性。抽象性在简单的计算中就已经表现出来。我们运用抽象的数字,却并不打算每次都把它们同具体的对象联系起来。我们在学校学的是抽象的乘法表——总是数字的乘法表,而不是男孩的数目乘上苹果的数目,或是苹果的数目乘上苹果的价钱等等。 学会数学思维的首要涵义是学会数学抽象(模式化)。数学是模式的科学。这就是指,数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的关键是应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式。(“去情境化”)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情景化、去个人化和去时间化”。模式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引入适当的图形或符号,从而实现与具体情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 二、数学中的分类 分类与思考:数学中分类与生活中分类不同。什么是数学中的分类?数学中又为什么要进行分类?

《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读后感

《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尔所著《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一书。该书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数学发展的历程,从古希腊的几何学,经历牛顿的微积分学,再到概率论、符号逻辑等等,都有详略合宜的叙述。同时,本书又告诉我们,数学家们并不是一群躲在象牙塔里冥思苦想、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他们除了智力过人外,也和我们一样有着世俗的欲望和追求,经历着常人的喜悦和苦恼。本书以历史上30多位数学大师的生平为主线,分章讲述了他们的杰出贡献、性情喜好和生活轶事。这本书也是一本思想史,追述了从古代到20世纪数学思想的伟大发展。它以清晰的笔触、幽默的手法,对复杂的数学思想作了巧妙地分析和论述。无论是数学专业人士,还是一般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很多关于数学和数学发展的知识,而对那些久闻其名的大数学家,也会有更真切地了解。 本书作者贝尔1883年出生于苏格兰的阿伯丁。早年就学于英格兰。1902年到美国,进斯坦福大学学习,l904年取得文学士学位。1908年在华盛顿大学做研究生,兼事教学,1909年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11年进哥伦比亚大学,1912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回华盛顿大学任数学讲师,1921年成为教授。1924年夏~1928年夏任教于芝加哥大学,1926年上半年任教于哈佛大学,随之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贝尔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数学协会主席,美国数学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副主席,《美国数学学会会报》、《美国数学学报》和《科学哲学》编委。他曾获美国数学学会的博歇(Bocher)奖。其著作除本书外,还包括《紫色的蓝宝石》(1924)、《代数的算术》(1927)、《揭穿科学之谜》和((科学的皇后》(1931)、《命理学》(1933)以及《探索真理》(1934)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得了很多收获。数学科学的发展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发展起来的,从古代的阿基米德、欧几里得,到近代的笛卡尔、牛顿,再到现代的一位位在数学的各个分支默默工作的数学家。一代人继承上一代人的工作,不断把数学这门科学发展下去,这使得今天的数学从一棵幼苗变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事实上,任何一门学问的发展都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传承,这样人类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文明越来越繁荣。那么作为现代的青年人应该认真研究和学习前辈给我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和习惯,然后再去不断创新,把以前的东西加以改进、完善和扩充。这要求青年人珍惜时间、博览群书、认真思考、身体力行。 我认识到了数学家之所以能成为数学家,决定因素不是智力,而是其他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