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

2009 年版)

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

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 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

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 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 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 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0.002/ D3

2.013 /D42.002 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3 天。

1. 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血型;

(3)凝血功能;

(4)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

病,梅毒);

(6)胸部X 光片,心电图;

(7)头部MRI ;

(8)颅底CT 扫描;

(9)视力、视野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查心、肺功能和精神智

力评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

〔2004〕285 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 分钟(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 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手术方式: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

切除术。

3.手术内固定物:颅骨固定材料等

4. 术中用药:激素、抗菌药

物、麻醉常规用药。

5. 输血:视手术出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0 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部MRI ,视力视

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2.术后用药:抗癫痫药物。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状态良好,饮食恢复。

2.体温正常,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切口愈

合良好。

3.复查头颅MRI 显示肿瘤切除满意。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或术后继发手术部位或其他部位硬脑

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并发

症,严重者需要二次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

长、费用增加。

2.术后继发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和神经血管损

伤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 C70.002/

D32.013/D42.002)

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天日标准住院日:14时间住院第1 天住院第2 天住院第3 天

主□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汇总辅助检查结果□术者查房

要□完成病历书写□上级医师查房,对患者□根据术前检查结果,

病情及术前检查准备情况进行术前讨论, 明确诊□完善检查进行评估,必要时请相关断,决定术式,制定治

□预约影像学检查科室会诊1—?

疗方案

疗□完善术前准备□向患者和/或家属交□预约视力、视野检查代病情,并签署手术知

主要□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工 □向患者家属交代手术 可能达

到的效果及手术

作 风险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饮食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型,尿常

重规

点 □凝血功能

□肝肾功能、血电解

医 质、血糖

嘱 □感染性疾病筛查

□胸部 X 光片,心电 图

□头颅 MRI

□颅底 CT □视力、视野检查

□必要时查心、肺功能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饮食

情同意书、麻醉知情同 意书等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术前禁食水 □通知家属 临时医嘱: □备皮、剃头 □麻醉科会诊 □抗菌药物皮试 □根据手术情况备血

神经内科十种技术病种及临床路径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头颅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头颅MRV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DSA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 4.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5.排除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抗血栓治疗: (1)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 (2)溶栓: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疗:针对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疾病进行治疗。 3.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7.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3.无严重脑内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外伤等)。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 (3)心电图、X线胸片; (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5)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头颅MRI和CTV/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全脑血管造影(DSA)。

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及职责

关于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通知 医务处发[2014]第9号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各相关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根据医院实际,特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普外科1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吴柏华 副组长:殷秀玲 个案管理员:张立飞 医师医疗组成员:祝凯华、黄超、韩建旭、王丰强 护理医疗组成员:黄丽、冯敏、王舒、顾银星 普外科2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徐本文 副组长:蒋明丽 个案管理员:杨晨曦 医师医疗组成员:周飞、丁辉、殷均山、葛荣忠 牛四龙、黄昌明、任船 护理医疗组成员:仲婷婷、周红娟、蔡红艳、费学娥 妇产科1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董艳 副组长:夏明 个案管理员:汤同会 医师医疗组成员:张松英、张力敏、汪源源、焦艳 鲍明珠、张珍、卢良花、胡芬芳

护理医疗组成员:宋考明、陆金华、王茂芹、魏迁 妇产科2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周东霞 副组长:谢青 个案管理员:赵丹玲 医师医疗组成员:陈晓超、刘爱玲、葛志娟、左罗、仲苏静 程怡、钱兆珠、陈汝英、张红梅 护理医疗组成员:刘玉娟、张林玲、陈祝祝、吴庭 泌尿烧伤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郁全胜、王庆明 副组长:祝雪青 个案管理员:崔勇 医师医疗组成员:陈志永、范建华、陈猛、孙继才、王宗南 张守俊、王湘臻 护理医疗组成员:李姗、方竹雅、陈茜茜、单海薇 五官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张一航 副组长:梁玉伟、李强、潘铮 个案管理员:陆婷婷、刘志元 医师医疗组成员:王亮、王全芝 护理医疗组成员:张晓莉、刘珊珊、徐锦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刘连松 副组长:刘晓鸿

个案管理员:吕茂洲 医师医疗组成员:周大志、杜春雷、章超、李光波、刘冬红 翟晓雷、卢志林 护理医疗组成员:耿芹、张薇、胡美媛、任丽梅 胸心外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郁松 副组长:姜玉 个案管理员:汤井双 医师医疗组成员:汤成刚、周杰、戴绍兴、蒋浩、季中华护理医疗组成员:王园、蒋健、张亚琼、张会进 骨二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吴勇 副组长:赵宏 个案管理员:燕好军 医师医疗组成员:王洪俊、胡绵虎、黄林海、鲍恩虎、张大威 於睿 护理医疗组成员:单苏阳、胡敏利、胡珊、钱芳 心内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周长高 副组长:仲谨、赵守静 个案管理员:马超、胡敏 医师医疗组成员:高新春、葛恒松、李勇、吴开霞、马超 费金雷、蔡东东 护理医疗组成员:蒋捷、李如、李会、臧娟、陈莉

神经外科个病种临床路径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或颅骨钛板、硅胶板、有机玻璃修补术(ICD-9-CM-3:02.02-02.0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 (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 (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 (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凹陷骨折征象,平扫可除外有无继发颅内异常; (3) 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cm,临床出现局灶性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粉碎性凹陷骨折,手术摘除游离骨片,保留带有骨膜的骨片,缩小日后需修补的面积,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大静脉或静脉窦处的凹陷性骨折,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下陷较深仍可观察,待充分准备后择期手术;重要功能区的凹陷骨折,当骨折片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癫痫等,应行骨片复位或清除术。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为规范我科医护人员医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坚强患者负担,根据医院下发的临床路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科实际,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实现我科常见病诊疗护理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二、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神经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组长:科室行政主任罗良生主任成员:张健副主任医师,吴有志副主任医师,张玲霞护士长,吴鸣住院医师个案管理员:吴有志副主任医师、吴鸣住院医师 2、管理小组职责 (1)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目录,确定我科室临床路径病种,并负责上报审核、修订、实施。 (2)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文本(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电子病历表单、知情同意书)。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5)统一对全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分配人员分工,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6)监督并考核临床路径的实施,听取个案管理员每月临床路径质量指标汇总并负责上报医院。

(7)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对上季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对比分析,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3、临床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2)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通知护士。 (3)按照临床路径表内诊治项目进行规范诊疗,填写临床路径表单。 (4)对未进入、变异退出临床路径的病人应说明理由。 (5)每月向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上报临床路径表单、相关指标数据。 (6)接收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监督,参与讨论改进意义。 4、护士职责 (1)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2)执行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护理项目。 (3)协助临床医师按照临床路径要求进行规范诊疗。 (4)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5)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 (6)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理。 (7)接受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监督,参与讨论改进建议。 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

神经外科垂体瘤临床路径

垂体腺瘤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垂体腺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垂体腺瘤(ICD-10: C75.1/D09.302/D35.2 /D44.3) 行经蝶/经额或其他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ICD-9-CM-3:07.61/07.62/07.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可有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闭经、泌乳、性功能减退、肢端肥大、Cushing征等。 2.辅助检查: (1)检查视力、视野; (2)1个月内头颅MRI T1、T2平扫加强化(含垂体区放大扫描); (3)头颅CT。 3.实验室检查:可出现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经蝶/经额或其他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2.术后酌情行内分泌激素治疗。 3.术后酌情行放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 C75.1/D09.302/D35.2/D44.3垂体腺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时,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 (2)内分泌检查(可于住院前完成):性激素六项(血清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血清孕酮、血清睾酮),生长激素,IGF-1(肢端肥大症者),甲状腺

头皮裂伤临床路径(最全版)

头皮裂伤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头皮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 行头皮撕脱清创修复术(ICD-9-CM-3:86.5102H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由钝器打击头部造成的,此类损伤往往都有不规则伤口,且创缘都很薄,伴有挫伤。伤口内多有毛发,泥沙等异物嵌入,容易引起感染。严重时可有失血性休克。 2.辅助检查:做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和CT扫描,以明确是否有颅脑损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TAT。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疾病编码。 2.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伤后24h内应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TAT。无严重颅脑损伤,一般不需住院。清创缝合术原则﹕将伤口内的异物全部清除,并将坏死的创缘切除,以确保伤口的愈合。缝合时应将帽状腱膜同时缝合,以利止血。局部头皮缺损直径﹤3~4cm的,可将帽状腱膜下层游离后缝合,或行“S”形、三叉形延长裂口,以利缝合。头皮缺损过大的可行皮瓣转移或移植术修复。由于头皮抗感染能力强,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一期缝合时限可适当延长至伤后48h甚至72h。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1大全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3个) 2010-01-29 09:10:28 来源:卫生部作者:浏览:955次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适用对象: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

民卫生出版社)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0.002/ D3 2.013 /D42.002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血型; (3)凝血功能; (4)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神经外科单病种临床路径

慢性硬膜下血肿 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以有轻微外伤史。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食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度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术,需要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需要向家属交代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该履行签字手续,给予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标准住院日为9天-进入临床路径。 术前准备2天 术前评估一天。 【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4、感染性疾病的筛查(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 5、心电图、胸部x线片。 6、头颅CT检查。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 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镇痛;患者无法配合者,可以酌情考虑全麻。 2、手术方式: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3、钻孔置硬膜下持续引流。 4、术后保持硬膜下持续引流,观察性状及计量。 术后住院恢复8天 1、术后回病房,患侧卧位,引流袋低于头部平面约20cm,观察性状及计量,继续补液。 2、术后1天复查头颅CT。 3、术后2-3天切口换药一次。 4、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拔出引流管;或根据引流量和头颅CT复查情况酌情延长引流时间。 5、拔除引流管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化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正常后停用抗菌药物。 6、术后8天头部切口拆线或酌情门诊拆线。 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恢复正常饮食,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体温正常。 2、复查头颅CT显示颅内血肿基本消失,切口愈合良好后,予出院。 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于不适合手术者,可以适当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医院台账——神经外科临床路径管理

XX市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 记录本 科室:神经外科 年度:2015年 目录及填写要求

1、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成员组成 2、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制度 3、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 4、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目录、临床路径文本和质量管理标准 5、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相关培训学习与考核 6、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会议记录(要求每季度一次,根据实施效果评价,及时调整病种、修订文本、优化路径) 7、每季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要求对执行“临床路径”的病例,有将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日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列入监测范围,进行汇总与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对实施“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的病种进行疗效、费用及成本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评估。) 8、上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 9、下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 10、2014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 11、附一:临床路径患者知情同意 附二:临床路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附三:临床路径医务人员满意度调查表 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 组长:张斌

副组长兼质控员(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刘彦副主任医师 成员:李振忠副主任医师,钱春生、钱腾达主治医师,何云文住院医师,韩卫芳护士长 职责: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会议记录(每季度一次)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1.垂体瘤临床路径

垂体瘤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垂体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垂体瘤(ICD10: D35.2) 行经蝶或经颅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二)诊断依据: 根据《垂体腺瘤临床治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规范(草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和神经外科学分会 制定)及《高泌乳素血症诊疗共识(草案)》 1. 症状和体征:头痛,视力减退,闭经,肢 端肥大颈痛等; 2. 辅助检查:头颅MRI,CT提示; 3. 实验室检查:内分泌学检查异常; 4. 术中病理证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垂体腺瘤临床治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规范(草 案)》及《高泌乳素血症诊疗共识(草 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和神经外 科学分会) 1. 手术:经蝶入路手术/额外侧/其他入路垂体 瘤切除术(ICD9-CM3 07.62/07.61); 2. 术后伽马刀治疗残余肿瘤(酌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符合ICD 10:D35.2垂体瘤疾病编 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 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 化验检查(血尿常规,ABO及RH血型,生 化全项,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心 电图,胸片; 2. 内分泌检查:性激素六项(血清卵泡刺激 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血清 孕酮、血清睾酮),生长激素,IGF-1 (肢端肥大症),甲功五项(T3、T4、 TSH、fT3、fT4),血清皮质醇(8am、 5pm、12pm),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17- 羟; 3. 检查视力、视野; 4. 三个月内的头颅核磁T1,T2平扫加强化(含 垂体区放大扫); 5. 肺功能,超声心动(老年人及既往有相关病 史者)。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6个) 2010-01-29 09:15:49 来源:卫生部作者:浏览:572次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必要时可予他汀类降血脂药。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明确,反复发作并且有手术指征者转外科或介入科进一步治疗,转入相应治疗路径。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版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2010 年版) 一、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 I61.902)。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 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2)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3)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一些相应部位的对应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瞳孔改变等; ①壳核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肢体偏瘫,

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②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内囊出血时也出现偏瘫症状。 ③小脑出血: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先出现昏迷而非先出现偏瘫。 ④脑叶出血: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流利和听力障碍。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 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 (2)头颅MRI 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适应征: (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5mm,侧脑

医院台账——神经外科临床路径管理

XX市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 记录本 科室:神经外科 年度: 2015年

目录及填写要求 1、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成员组成 2、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制度 3、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 4、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目录、临床路径文本和质量管理标准 5、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相关培训学习与考核 6、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会议记录(要求每季度一次,根据实施效果评价,及时调整病种、修订文本、优化路径) 7、每季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要求对执行“临床路径”的病例,有将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日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列入监测范围,进行汇总与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对实施“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的病种进行疗效、费用及成本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评估。) 8、上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 9、下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 10、2014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 11、附一:临床路径患者知情同意 附二:临床路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附三:临床路径医务人员满意度调查表

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 组长:张斌 副组长兼质控员(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刘彦副主任医师 成员:李振忠副主任医师,钱春生、钱腾达主治医师,何云文住院医师,韩卫芳护士长 职责: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 2009 年版) 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 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 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 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 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 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 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神经外科工作计划

2018年医院神经外科工作计划 展望即将到来的2017年,我们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对我们医院及神经外科来说,是需要稳定、巩固、发展壮大关键的一年,机遇与困难并存,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室全体职工讨论,我们认为有以下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努力: 一、神经外科专业医疗设备更新日新月异,专业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科室专业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医疗技术的发展又和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1.显微手术是神经外科发展的方向,也体现了我院的神经外科业务水平,2018年借助我科显微镜手术技术优势,建立显微神经外科培训中心,结合神经导航和神经内镜积极开展神经肿瘤的个体化微创精准治疗。在省内形成地区优势。 2.以脑血管病为突破点,除保持原有的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畸形的切除优势的继续发展外,加强在神经介入治疗,复杂脑动脉瘤的杂交治疗,烟雾病的血管搭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治疗和颈内动脉内膜斑块的剥脱治疗这四个方面的发展,争取先在广东地区逐渐形成特色疾病处理的地区优势。再向全国辐射专业影响。 3. 扩大在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等功能手术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帕金森疾病的外科治疗,完善我科功能神经外科亚专业建设。

4.争取成功建立并完善神经外科重症病房。积极推进我科脊髓、脊神经卡亚疾病的显微、微创减压手术的发展。 二、加强科室管理,提高科室医疗质量,抓好科室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我科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已制定完善。质控小组由科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科室骨干医生及部分主要骨干护理成员组成。科室每月、每季度召开小组会议,会议内容需包括:影响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方案执行的因素;术后并发症原因、改进手术质量的方法,对影响平均住院日的瓶颈原因分析;住院重点病例和手术、三四级手术及总手术分析;单病种和临床路径质控分析、住院超过30天患者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生和申报,非计划二次手术的的分析申请;院感质控分析,输血合理评估等。科室每月度自查总结,每季度会同医院质控院级联合检查并详细总结。最后年底总结并作下一年改进规划,总结时体现出PDCA流程和持续改进。 质控会议上对质控科每月和每季度下发的统计数据进行讨论。特别是术后并发症原因、改进手术质量的方法,对影响平均住院日的瓶颈原因分析、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质量分析等都需讨论并将数据记录在案。科室质控会议需要回顾上周期制定的目标,并总结分析。科室质控小组定期通过病历自检,进行整改。检查结果记录在科室质控会议记录中,并及时落实整改。出院患者有出院小结,主要内容记录完整,与住院病历记录内容保持一致。质控会议有总结改进讨论并记录在案。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我科医护人员医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坚强患者负担,根据医院下发的临床路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科实际,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实现我科常见病诊疗护理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二、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神经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组长:科室行政主任罗良生主任 成员:张健副主任医师,吴有志副主任医师,张玲霞护士长,吴鸣住院医师 个案管理员:吴有志副主任医师、吴鸣住院医师 2、管理小组职责 (1)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目录,确定我科室临床路径病种,并负责上报审核、修订、实施。 (2)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文本(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电子病历表单、知情同意书)。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5)统一对全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分配人员分工,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6)监督并考核临床路径的实施,听取个案管理员每月临床路径质量指标汇总并负责上报医院。 (7)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对上季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对比分析,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3、临床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2)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通知护士。 (3)按照临床路径表内诊治项目进行规范诊疗,填写临床路径表单。 (4)对未进入、变异退出临床路径的病人应说明理由。 (5)每月向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上报临床路径表单、相关指标数据。 (6)接收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监督,参与讨论改进意义。 4、护士职责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最新版本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T09.3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自主神经障碍 (4)疼痛 (5)呼吸功能障碍 (6)循环功能障碍 (7)吞咽功能障碍 (8)体温调节障碍 (9)二便功能障碍 (10)心理障碍 (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脊髓病变或损伤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2周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损伤程度分类、躯体功能分类、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神经损伤平面评定、疼痛评定、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膀胱与肠功能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呼吸训练 (3)运动与作业活动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佩戴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训练 (6)神经源性膀胱处理。 (7)神经源性肠处理 (8)痉挛处理 (9)疼痛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