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 课文内容的研习、互相讨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预习全文

2、了解海明威相关资料

海明威( 1899— 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 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

奇色彩。 18 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 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永别了,武器》成为 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 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 “文学 革命”,许多欧美作

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 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 表现在 《老人与海》 之中, 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1 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 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

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

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 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 ?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 “ 狮子”的称

号, 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 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 你必须走近海明威, 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课文研习

(一)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1、 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A 、 第一自然段: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B 、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

C 、 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在这三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予以解决: 一问“家乡” :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 “恕我不起来啦! ” 尤以 《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 用海 一个人并

这头老狮子” ,以“老 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 走到代表着美国民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他是多么爱他生

告诉我们活的家园。“微笑”一一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 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

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与无奈,内心和气苦涩和悲哀。)

二问“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从这些唠叨的话里能感觉出什么?

①表现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

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③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④表现了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⑤表现了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 岁了。我已经走了12 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此外还有哪些句子写了老人的命运?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他为什么不对着我讲了?☆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

☆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这个句子中重点是哪个词?

“只是”:隐藏着对战争的控诉。

3、主旨提炼:《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

,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

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 、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二)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

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

论” 。

他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三)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1、“我”是谁?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我”:可能是个战地记者,也可能是个士兵。

2、 由“我”来讲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

(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 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 所期待,能紧

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 “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 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小说发展到现代, 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在叙述上逐渐讲究遮蔽作者 的意图,故意隐

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 看小说

中的世界, 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每个链条, 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 限度, 从而使读者变得不再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还必须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 经验和想 象力。 通常用第一人称。

与此相对的是 全知视角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 他对所有线索、 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 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 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 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 德评价和情感判断。如莫泊桑的《项链》 。

她也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 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没有陪嫁 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 育部的一个小职员结了婚。她不能讲究打扮, 只好穿着朴朴素素, 但是她觉得很不幸, 好像 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 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通常用第三人称。

,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 总结:

有限视角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3.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叙述的有限视角。 2.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年-1961年),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4.海明威名言

高中语文_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灵活运用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品味语言,体会“冰川原则”。 4.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重点: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冰川原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在本文中的体现。 积累词语:蹒跚轮辐撇下岔路疲惫踯躅 二、导入新课:提到战争,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残酷? 硝烟弥漫生灵涂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残垣断 壁狼烟四起哀鸿遍野刀光剑影…… 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海明威,走进《桥边的老人》。 三、走近作者:复习关于海明威的文学常识,必修三学过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硬汉性格”) 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理论”。 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四、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

《桥边的老人》的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并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初步认识海明威其人,以及他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根据小说的推进,从小说的人物对话的矛盾性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方面从矛盾冲突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着手,对整部作 品有一个总体性和细节性的分析,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发战、悲悯。教学重难点:1、人物形象的刻画所采用的方法及其产生的效果 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前半部分课时:海明威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主要作品的介绍,通过两个短语— —桥和老人,调动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构思两者之间可能 发生的故事,从而引入学习的主题:对《桥边的老人》的解读; 后半部分课时:以小说中“我”和老人的对话的矛盾性,来引入两者的不同的 立场下的不同言语表现形式;又在矛盾的基础上,延伸出两人 的个性色彩。进而对小说进行总括,归纳主题和创作特色 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2、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桥和老人两个词组,搭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本内 容; 3、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小说的解读过程中,加入海明威的趣事,调动学生参 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通过小故事的传达,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步骤:1、课程导入:巴金,文学巨匠,他的《小狗包弟》,让我们看到了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摧残,更看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以及他身上闪耀出得人性光 辉;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在那个总 统去世都不会举国哀痛的国家,他的自杀,令全国人民陷入了哀痛。他和他 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这位桥边的老人,究竟为何,能被写进这位 文学大师的作品中,让我们一起拭目走近作家,走入作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 -1961年7月2日),美国记者和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 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 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 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 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主要作品: 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背景。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海明威的作品 《老人与海》“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硬汉”形象 2.就查找的资料,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教师相机补充并作以总结: ⑴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⑵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最终用猎枪自杀。 ⑶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后又被机关枪打中了膝部,左膝盖被机枪打碎。他在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被迫手术换了一个白金膝盖,取出了237块弹片,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保留在他的身上。 ⑷后来还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⑸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

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3.了解背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不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桥边的老人》便是写于这一时期。一.梳理情节: 人物:“我”和老人 情节:相逢——交谈(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分别 二.探究讨论小说的主题: 提示:通过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探究小说的主题。 问题:1.小说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许多人涌过桥”中“涌”可以看出当时过桥时的拥挤 涌动的人群要去:逃难 因此在第一段写了一个逃难的人群涌动的社会环境。 2.老人的处境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⑴“衣服上尽是尘土”“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外在形象:满身尘土 ⑵“没家,只有刚才讲的那些动物”“我76岁了” 年龄身世:年老孤苦 ⑶“他太累了,走不动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身休状况:疲惫不堪(疲惫无助、茫然) 总结:年老孤苦的老人被迫逃难,以致满身尘土、疲惫不堪——处境:悲惨(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完成) 4.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表面深入理解: 是什么造成人群的逃难和老人的悲惨处境? 残酷的战争 5.引导学生探究老人的内心世界:

语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语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二)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三)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四)具体解读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硬汉”人生及其创作上的“冰山理论”。 2.了解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灵独白,明确人物的形象,把握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 过程:自学——用不同人称换角度叙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2.方法:朗读、讨论、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谴责战争珍视生命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珍爱 1、重点: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人物形象和主题 2、难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了解相关知识: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

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迷惘的一代”: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一代。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没有统一的组织团体及共同的纲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在作品里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他们在艺术上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所谓的“冰山理论”是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即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在作品中。 4、创作背景: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二、导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分组展示。 1、教师提示并要求:按上节课所讲叙述的相关内容开展讨论并在小组内交流。。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 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 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 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二)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三)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四)具体解读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1、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2、 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3、 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4、 明确预习规范 5、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 预习要求: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ww 5、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标设定 《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 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 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 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惟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和唁电的人。 他是谁?海明威 二、1听录音朗读,关注对话人物 2 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分析本文思路。首段:场面描写,介绍环境 主体:由对话构成情节 末段:交待结局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 思考: 对话人分别是什么身份? 我——老人 “我”是谁? “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3 、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如莫泊桑的《项链》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有限视角—— 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我小的时候,家在哈弗尔,并不是有钱人 ?家,也就是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 ?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 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全知视角的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其他部分内容隐藏起来。 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 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老人是谁? 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三、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 (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完整word版)《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 课文内容的研习、互相讨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预习全文 2、了解海明威相关资料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课文研习 (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1、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A、第一自然段: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B、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 C、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在这三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予以解决:一问“家乡”: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2、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3、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4、明确预习规范 5、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 预习要求: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ww 5、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

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 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 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 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标设定 《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 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 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 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 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 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 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桥边的老人学案

《桥边的老人》学案 一、学习内容: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人称、叙述角度及课文《桥边的老人》 二、学习要求: 1、自主学习。了解叙述人称、叙述角度的内涵及作用,阅读相关文学常识;借助学 案自主解读文本。 2、课上探究,用叙述人称、叙述角度的知识解读《桥边的老人》,感受有限视角的魅力。 3、课后拓展,通过比较阅读更深刻地理解叙述人称与叙述角度,并能用它们解读所 学过的课文。 三、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中的叙述部分的讲解( P7?P8),填空。 (1)小说要有一个讲述人,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说 的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分为 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小说比较喜欢用 ___________ 视角讲故事,叙述者无所不知,甚至还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同 ________ ;小说发展到 _______ ,出现了________ 视角,读者完全靠___________ 的带领走进情节,从而使阅读者从被动听故事转为调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到故事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人称是借助来讲故事,采用的是视角,使小说的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人称是讲述的故事,讲述时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约束,相对比较 自由,也比较客观;第二人称比较少见,讲述者____________ 隐藏,而______ 成为了小说中 的一个人物,这样的方式更具抒情性。 2、阅读以下资料,勾画背诵重要的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年少时即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 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叙述视角,体会它与“冰山理论”的关联。 2.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冰山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 3.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小形象大主题。 教学难点:言简意丰与“冰山理论”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 通过一组战争图片的对比,去感受战争的残酷。向牺牲的将士们致敬,同时铭记在战争中无辜受害的百姓。引出桥边的老人,指出作者以小形象反映大主题的学习要点。 活动2【导入】简介作者 二.简介作者 谈谈你所认识的海明威。引出“老人与海”的名句。 活动3【活动】朗读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正音。 踯躅踟蹰踌躇 活动4【讲授】初识文本 四.初识文本,了解“视角”。 1.“我”是什么人? 明确:“我的任务是……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埃布罗挺进”可推测“我”也许是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用“我”第一人称来讲述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而“我”讲述的是一个陌生人的故事,用第一人称有不好的地方吗? 可能出现的答案: (1)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点拨]叙述者只能局限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这种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但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他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 活动5【讲授】再读文本 五.再读文本,了解“冰山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 1.什么是冰山理论。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部) 编写人:审核人: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3、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4、海明威名言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打败。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海明威自题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啦!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弄清小说的情节、主题,品味重点语句;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叙述人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尊重生命和渴望和平的题旨。【重、难点确认】重、难点: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重点语句的内涵、思想主旨。【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多种读法 (浏览、齐读、自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和平乃是人类永远的福祉。正因为战争会摧毁一切,所以人们才会对和平如此的珍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板书),感受一下战争中一位普通老人的生存状态。 二、作者回顾: 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迷惘的一代”(指由于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青年一代,他们面对战争流露出“彷徨、苦闷、失望”的情绪)的代表作家——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凭借中篇《老人与海》(与群鱼殊死搏斗的桑地亚哥)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小说的语言简洁明快,俗称“电报式”,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着称。 三、关于作品: 这篇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叛军之间的战争。《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海明威笔下的小人物在战争中的生活状态,去体会一下战争对无辜者的摧残,去感受一下小说因对生命价值的珍视而充满的悲悯力量。 四内容探究: 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问1: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第一段)交待主人公及故事背景。2、(第二段到倒数第二段)“我”与老人交谈,并劝其撤离。3、(最后一段)老人没走,“我”为老人庆幸。

【公开课教案】《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语言风格。 2.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出自什么作品? 明确:《老人与海》 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原则:“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宏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 所谓的冰山理论,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把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的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海面下的八分之七是作家省略掉的部分,但这部分读者可以感受到,深刻的内涵蕴于字里行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小说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代结局。 三、品味小说的语言风格及思想内涵 (一)阅读小说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第一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桥边的老人3-人教版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非常典型的一部短篇小说,篇幅短小,笔法简练,内容朴实但不乏深意,非常符合海明威在文学创作中提出的“冰山理论”。我就依照这一理论,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老人的心理变化以及小说的主题。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3.理解小说“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这篇小说关注的是战争。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通过写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根据这一特点,该课的教学通过对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把握,解读小说的主要内容与主旨,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对于海明威,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他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很“男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所以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马利用一个非常精确的标签形容他——老狮子。这恰恰说明了他个性中的刚毅、勇敢和坚韧。他几乎在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 二、接近“冰山理论”

人如其文,海明威的经历和个性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是喋喋不休式的,不可能是歇斯底里的。关于写作,他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 三、亲近文本 今天我们就是要通过对冰山上的八分之一问题的探讨,来探究冰山下的八分之七。一起来探究以下来自于冰山上的问题 冰山上的问题一:什么样的桥?什么样的老人? 浮桥:亦称战桥,因架设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常被用于军事。军用浮桥的架设,作为一种临时性的交通工具,一般是为了通过军队、辎重。 所以,没有说战争,而战争已隐匿于浮桥之下 老人:76岁的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脸上尽是尘土 这三个表层信息的下面是什么? 老人:风烛残年的文弱老人经历了长途跋涉 冰山上的问题二:老人在桥边干什么? 坐着休息 这桥边能坐着休息吗?是久留之地吗? 人们都涌过桥去,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遭遇战即将爆发,炮火不饶人:坐着几乎等于等死 冰山上的问题三:老人为何止步于桥? 请两个男生分角色朗读“老人与我对话”部分内容,同学们体会老人明知桥边非久留之地,却依然坐着不走的原因 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体力不支疲惫不堪),但这只是冰山上的表层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