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心得体会

【篇一:对中国哲学史的感想】

利用寒假闲暇时间读了哲学史,阅后感触颇深。世界上大多数民族

都信仰神,信仰的唯一性创造了上帝。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敬畏神,敬畏的多元性泛化了宗教。古希腊神话中有许多的神,而其最高神

是宙斯,掌握雷电,因为她是海洋民族。海上航行,远古先人,命

系于风雨雷电,跟不可战胜的自然力相抗争,与其敬畏,不如祷告。到后来,原始的诸神退位,虔诚的信仰在西方社会产生了上帝,最

终有了基督教。中国神话里也有许多的神,而其至上神就叫“帝”,

或叫“天帝”与“上帝”。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说:“人王乃天帝

之替代,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中国的帝即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因为她是内陆民族,山林田泽各具不同的自然神力。对各种各样的

神的敬畏,直到对至上神的敬畏都犹如对祖宗神灵的敬畏,所以她

不会出现宗教,到最终也只不过是准宗教的泛化。信仰神的民族外

向而重逻辑思维,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或者说神学体系;因为

他们要证明上帝的唯一性,要善于在论辩中建立自家的学问,而辩

论当然得有逻辑的支撑。

敬畏神的民族内向而重悟性思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或者

说神学体系;因为他们无须证明神的多样性或至上性,只需表述自

家的学问并非难于对手,所以更多智慧的思辨与理论的重沓。最让

人回味的是中国哲人的执着精神,“吾道一以贯之”,虽然历代哲人

都有各自的理论,但无论儒释道或三者的融合,睿智中都表现出了

一种“仁”的内敛。在为人原则上,坚守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以贯之的中国哲学,代圣人言者多,自家创见少,后终无大的建树,即哲学难成体系。然而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量变而质变,一

当走出敬畏的圈子,融会东西方哲学的合符人类仁善知识的精髓,

哲学大厦的建立“必有王者兴”。

世界在发展,文化在交流,逻辑的严密与思辨的领悟相碰撞,东西

方哲学优势互补而共追,完美的哲学体系必将产生,是辩证唯物主

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吗?两书均未谈到。只是《西方哲学史》出自美

国人,叙述客观而不重评述,《中国哲学史》出自国人研究机构,

叙述简略而重评述,两书都很有阅读价值。相信凡读过的同仁,定

有许多感想。在百家哲学中,由于儒家与中国的社会结构最为吻合,并且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所以是中央集权政府进行思想统一的最

优选择。以儒家思想为标志的中华文明曾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

顶端。提到儒家,很多人会咬牙切齿,恨不得剥其皮,食其肉,因

为它是中国在晚清没落和顽固不化的罪魁祸首。

我想,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热衷关心人类的前途,他的哲学

是想用来济世安民的;另一类哲学家只是对哲学问题发生了兴趣,

为学术而学术,没有其它实用目的。明显的例子是古代希腊的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理想是让哲学家为王,以他的哲学创造

一个实现正义的理想国家。为此目的他三次远访西西里的叙拉古城邦,想找到一个能贯彻他的思想的君王;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被

当奴隶出卖,还几乎丧了命。不得已著书立说,在最后著作《法篇》中还在为理想城邦制定一条条具体法律。亚里士多德是他的学生,

却没有他老师那样的雄心。当时远征欧、亚、非三洲,建立西方历

史上大帝国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他却没有想

依靠这位学生来实现他的哲学。他认为哲学产生于惊奇,只是由于

人对周围事物发生许多问题,要想寻根究底地去解决它们,才产生

哲学和各种科学思想。因此他以为只有这种思想本身才是目的,如

果为了其它的实用目的,在他看来是低一等的。虽然他也研究政治

学和伦理学,却只是客观地研究各种政制和学说的是非得失,将他

自己置身事外。

在百家哲学中,由于儒家与中国的社会结构最为吻合,并且追求高

尚的人生目标,所以是中央集权政府进行思想统一的最优选择。以

儒家思想为标志的中华文明曾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顶端。

冯先生对金先生的哲学思想的解释当然是正确的,但他在最后一章

总结中说明的哲学的性质和作用,我以为并不是金先生所想的哲学。金先生在《论道》等著作中做了细致的概念分析,确实类乎概念游戏,对人生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对哲学有用处,用处在于提供了

一种新的哲学理论,为后来的探索开辟新的途径。我想金先生写那

些书的时候,决没有想到要像冯先生所说的那样“为生民立命”,“为

万世开太平”。我并不是说金先生没有政治热情,他的确是一位热烈

的爱国者。五十年代初期他是北大哲学系主任,我是系秘书,亲眼

看到他为当时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而高兴激动的许多情景,至

今还记得一九五三年听到斯大林逝世的消息后,他含着眼泪和我谈

论世界革命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的担心。

古代中国注重中国与夷狄之分。但是所注重的分野,不是种族的不同,而是文化的不同。传统上中国人把生灵分为三类:中国人、蛮

族和禽兽,中国人是其中最有文化的。依此看法,以儒家思想为代

表的中国文明从未中断过。

从民族主义的观点看来,中国已经被异族侵略统治过多次,例如蒙

元和满清。秦当时也被中原诸国称为夷呢。在政治上,这些外族处

于统治地位;在文化上,汉族处于统治地位。(近代泛滥民族主义,

使得本来不是问题的民族问题突然成为了问题)。

在中国知识界,提起历史学家陈寅恪,谁个不知?说到哲学家冯友兰,何人不晓?他们生活在20世纪,历史的阴云并没有让他们无遮

拦地把学术之光尽情地散发出来,这样,他们把光芒留给了21世纪。今年初,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庄重地摆放在书店的显著位置,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其中的一部作

者是在双目失明,一部是在作者双目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全凭口述而“写”出来的呢?,我想到作为知识分子的哲学家的命运。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

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

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

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

当然,以后要靠谁来振兴儒学呢?像朱熹这种饱学之土都完成不了,说到这个饱学,我就觉得知识太多了也不是好事,就是匠气太重,

不可能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我们的道家就认为成圣之道需要摒弃

知识,要忘掉知识,达到无知之知,这才是最高的智慧。而智慧跟

知识从来就没多大关系,你可以看到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比很多博士

要有智慧的多。而如今的信息泛滥和欲望横流,人们越发的愚昧,

所以说我不是对我们古人的文化没有信心,而是对当今的人类没有

信心,当今哲学的进展几乎等于零。如今的我们跟动物园里的猴子

或者跟饲养场里的猪没什么分别,假如明天人类灭亡,地球的明天

绝对会更好。咱们古人一直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作为一个宇宙的公民,要意识到除了个人和社会之上,还有一个大全的整体,就是宇宙,人要与宇宙融合为一体,归于永恒的天地之境。由此可见,哲

学的表达是一种思想,而思想左右着我们的手脚,控制着我们的行动。在这种应用层面上,哲学关注的不是一己的私利,她关注的是

每个人的遭遇、每个人的心灵,哲学的应用,不是为了营救一个人、一伙人,而是遍及到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此种意义上的哲学,必然是饱含社会良心和无限悲悯的学问。她怀的是道义,行的是侠义。

以上是哲学在较大层面上的应用,作为研究人的学问,她大到可以

影响人类,改变世界,建设国家;从小的层面来说,她必然是我们

心灵的指引者、人生的引路人,这即是哲学生活化的一面。这是一

种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抽象,可以教导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更加舒畅自如。

要做事先做人,哲学对此意义重大。正如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

功能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而做人,是有限制的。康德曾说:“有两

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

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

主义荣辱观正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于我们个人而言,清晰的是非观念,明确的荣辱观念,是做人

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厚道的人,时常反省自

己的过错,包容别人的过错。在与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设身处地

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时刻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良

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更是我们的工作所需要的。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怨天,不尤人。时刻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对待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

人处事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有进取心,但不强求;力求完美,

但不求全责备。由此看来,哲学的亲切和成熟,是以任何人都可以

了解和掌握的姿态出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思想,哲学

孕育在我们的头脑中,反映在我们的行动上。

以上是读书所得,讲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

时刻牢记自己的教师身份,以理论指导实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

本职工作做起,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熟,在生活中磨砺。这

就是我读完此书后的一点见解,不是很成熟,却是自己的感受。

鼓励奖:读《中国哲学简史》的感想

发布时间 : 2008年04月25日文章来源 : 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国

资委纺织机关服务中心北京新中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王鹤

终于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原来一位老师跟我说过,这本书要仔细阅读,昨天一读,发现果然如此。不仔细阅读,

这本教科书就失去意义了。每一句话都要仔细琢磨,就能读出味道,就能理解作者的思路。

我还是先引用冯老先生的第一句话来做开头吧:“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即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

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所以

说呢,我们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是不同的,西方的哲学可以说

是一种科学,而我们中国的哲学更像是一种宗教。这是我的第一点

认识。

而回顾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史,给我最深的体会还是两个字——融合。中国的文化即是融合之道也,而正是这包容之道,中华文明得

以生生不息。先说汉朝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

正统地位,但儒家要取得“独尊”的地位,并不是仅靠一纸法令便奏

效的,而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儒家不断吸引其他诸子百家的思

想而逐渐树立起来的,而这树立起来的儒学与东周时孔子的思想已

经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个逐渐确立的过程也就是折衷混合的过程。

再来说中国的佛学,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一些热心的道家因为老

子最后的“莫知其所中”而发展出一个故事:说老子最后西行,到了

印度,孝了释迦和另二十八位弟子,由此又衍生出佛经源自老子

《道德经》的说法。这说明咱们古人的自尊与自信是强悍的,为什

么现在一切全颠倒过来了,西方的所有文化都是先进的呢?那时候

咱们古人认为外来文化都是低级的,甚至是错误的,佛教传入中国,进而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这是一种以中国本民族宗教抵制外来

宗教信仰的努力。道教和道家是不一样的,道教应该是以道家的一

些内容为本再吸收佛教的一些形式和内容炮制加工

而成的,这就是我们古人的融合之道。书中第四章提到孔子与六经

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

著作。另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而我倾向于第

二派,但不太相同,基本上,我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讲授者,门

人记录之;《易传》成于多人之手,认同欧阳修的意见;《礼》和《乐》基本上被孔子所实践,但像《礼记》之类的成书,要到战国

中晚期了。《诗》是孔子讲授的东西,但诗三百是否属于孔子所编,不好讲。《书》,据钱穆说,28篇的今文,是秦代一统天下之后,东

方儒生(齐学)为了迎合政府而编写的,所以终以秦誓一篇。《尚书》的各篇成书年代跨越太大了,不能归给孔子。这本书的第一章

还写到: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

思的思想。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

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

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

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所以中国佛学和“佛学在中国”的含义是不同的,佛教的某些宗派始

终坚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和中国思想不相关联,例如唐

朝的玄奘法师由印度介绍到中国的法相宗,可以称之为“佛学在中国”。而中国佛学是在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哲学思想相接触相作

用后的发展,例如“中道宗”和道家思想的相互作用导致“禅宗”的兴起,它是佛家,而在思想上又是中国的,并形成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确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看完了

这一章后,我的脑子里突然跳出了几个字:天下大同。我忽然觉得

在中国的融合之道下,儒、佛、道根本没有很大区别,儒家更为务

实一些,佛教更为出世一些,道教更加空灵一些,而且中国佛教是

所有佛教中演化的最为入世的一种了。我并不是说他们三家真的没

什么区别,而是说突然间“顿悟”到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天下之道,

殊途同归也!”

顿悟是禅宗非常强调的一个东西,这本书上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

很有道理的,可以看作是“打即是爱”的佛家版本。“当禅僧处在顿悟

前夕时,他特别需要师傅的帮助。当学僧要在心灵中跳过那道悬崖时,师傅给与的些许帮助,就意味着极大的帮助。在这时候,禅师

采用的方法往往是“一声棒喝”。禅宗的文献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师傅向徒弟提出许多问题后,会突然用棒或竹篾打他几下。如果时

间正对,徒弟往往因此而得到顿悟。怎样解释这一点呢?看来,师

傅打徒弟,正是藉着这样的行动,把徒弟推入在悬崖上向前一跃的

那种心理状态,而这是徒弟在精神上早己等待着的一刻。”只有跳过

了那道悬崖,也就意味着跳向了彼岸,也即是涅槃,涅槃不是终结,在此之的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便是禅师

所说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了百尺竿头,便是象征着顿悟,“更进一步”是表明到了顿悟,已经到了悟的顶峰,但前面还有事情

要做。还要做的无非还是寻常生活中的寻常事情。这就是从出世又

回到入世的境界,哈哈,所以说我们中国的禅宗是一个非常入世的

宗派,这已经是到了佛教的极限,再进一步就不是佛教了。

文中写到: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l)儒者不相

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2)儒者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因此把人民的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3)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

样的后果。(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懒惰,把自己委之于

命运(《墨子?公孟》)。我认为这段话很能说明儒家的流变,特别是

第四点,对照《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和《中庸》《易传》对天的态度,就能发现一些问题的。

先秦道家哲学的发展,一共有三个主要阶段。属于杨朱的那些观念,代表第一阶段。《老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二阶段。《庄子》的

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老子》、《庄子》的大部

分思想,是因为在《老子》里也有代表第一、第三阶段的思想,在《庄子》里也有代表第一、第二阶段的思想。这两部书,像中国古

代别的书一样,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而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写的,它们实际上是道家著作、言论的汇编。文章在第七章提到了人性:

人性的情况也一样,圣人的本性与其他人的也相同。所以每个人都

能够成为圣人。只要他充分地发展他的本性就行了。正如孟子断言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这是孟子的教育学说,

历来的儒家都坚持这个学说。这就是阳明所说的,不要在分量上计

较轻重,要在成色上计较好坏。一个人要学圣人,就像聚金子,是

不要聚8000两金子才算圣人,金子的多少,就像一个人的智力和学

习能力,后天不能过多的强求,但是,只要尽自己的所能,尽了自

己的力量,在这个成色上计较,哪怕一辈子你只有1两金子,但纯

度很高,那么,你也就是圣人。至于什么是纯度呢?那就是你的“良知”。

最后我想谈一下宋朝的程朱理学,怎么说呢。我首先认为朱熹是一

个最最杰出的哲学家,但这个哲学家是从现代的或者说是西方意义

上来说的,而并不是从中国的意义上来说的,这就好像类似于科学

和宗教的差别。可以说中国的儒学到了朱熹后就基本定型了,定者

死也,死者腐也,而儒学的腐朽没落就此注定了,就好像宗教一科

学化的结果是一样的。当然这也并不是朱熹个人的功劳,而是从儒

学的整个发展周期上来说,经过朱熹以后儒学的枝枝叶叶都生长完

成了,完全成型了之后就很难有很大的发展了,等于一个碗已经装

满了水,不破不立,除非有一种外来的文明把它先打破,然后它又

会重新生长起来,我们现在的儒学就面临着这种情况。

当然,以后要靠谁来振兴儒学呢?像朱熹这种饱学之土都完成不了,说到这个饱学,我就觉得知识太多了也不是好事,

就是匠气太重,不可能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我们的道家就认为成

圣之道需要摒弃知识,要忘掉知识,达到无知之知,这才是最高的

智慧。而智慧跟知识从来就没多大关系,你可以看到一个不识字的

老农比很多博士要有智慧的多。而如今的信息泛滥和欲望横流,人

们越发的愚昧,所以说我不是对我们古人的文化没有信心,而是对

当今的人类没有信心,当今哲学的进展几乎等于零。如今的我们跟

动物园里的猴子或者跟饲养场里的猪没什么分别,假如明天人类灭亡,地球的明天绝对会更好。咱们古人一直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作

为一个宇宙的公民,要意识到除了个人和社会之上,还有一个大全

的整体,就是宇宙,人要与宇宙融合为一体,归于永恒的天地之境。这就是我读完此书后的一点见解,不是很成熟,却是自己的感受。

读完此书后,更加对哲学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此书中引用的

很多佛教故事很精奥,可以拓展文学知识,以后如有需要还可以作

为参考。

【篇二: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班级:研究生一班(s11e01)

姓名:杨海源

学号: 11440013

课程班级:西方哲学史②班

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在有限的这一学期时间选修完了这门课程,但让我说学到了、精通

了多少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我觉得思维还是停留在一种印象的脚步,因为我觉得西方哲学史的确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很深奥。尤其是对

于我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长大,又信仰佛教的我,有时更加有点难

以理解西方的观点。哲学就是对世界和人的根本问题的无穷追问、

终极思考。它的特点是大而深、但并非无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因

为太复杂,我们不会去深究,但哲学家却专门思考这些不可深究的

问题。西方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冒险,学习西方哲学史就是

跟随西方大哲去经历思想的探险,在这种探险中了解当时人们对许

多重大问题的思考,从而获取智慧,提升思想水平,开拓智力空间,挑战传统观念,颠覆陈腐价值。所以我认为学习这门课有利于我们

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我们每个人树立历史感和批判精神的最佳

途径,是引导我们解决人生意义等重大问题的最理想的向导。以下,我就结合自己在学习过中的认识,谈几点学习《西方哲学史》这门

课后的体会。

一.生命的意义

这个古老的问题难倒了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曾有位作家轻松而又

激情的做出了回答:“找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放手去做”。我们很

多人很多时候,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我们的人生

目标是什么?而他给了我们这个一直存在最大争议的问题提供了一

种全新的思路。实现自己的理解才是生命的意义。很多次,我也这

样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为了

什么,我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我又为什么在这个险恶的世界,

诱惑的世界里苦苦挣扎,越想弄清楚就越糊涂,人世间有许多事情

是我们所不明白的。这个世界有太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我也不例外,花半辈子时间读书,忙来忙去就是为了柴米油盐、吃喝拉撒,这样的生活不痛苦吗?有些人生来就富贵,不愁吃穿,

过着奢侈放荡的生活,大四挥霍与灯红酒绿之间,这样的生活又有

何意思?我们佛教中说人的一生便是一个轮回,但也仅仅是一个轮

回罢了。每次想到这句话时却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悸动。人的生命是

否会有下一轮回?或许没有人知道,我们所能知道的不过是这一世

的轮回,“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的生命似乎太过渺小,似乎尚没来得及折射出太阳似得光芒,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得无影无踪。我们的一生的确是太短暂了,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

在短暂的生命里我们的意义在哪里?生命止于何处,人该如何对待

自己有限的一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最可贵的,更有人说,生

命的确宝贵,但最宝贵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和热爱,人的生命的长短

可以用时间来衡量,但对信念的执着和奋斗精神是人世间任何测量

单位都无法计算的。当你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是为了得到赞美,获得更多人的承认;当你发现你所承担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时,

你要快乐、勇敢、自珍,不要因为职业的低微而轻放自己,不要因

为些微的不如意而自卑自弃,更不要因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小插曲而

暗淡生命。你要怀有健康而珍

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维护、浇灌自己

的生命之花。只有抱着一颗常人的平常之心追寻你的梦想,去你想

去的地方,做一个你想做的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只有一次机会

去做你所想做的事。生命才会更有意义。而不是平庸地度过一生,

用名利腐蚀纯洁的灵魂。这便是轮回的意义,也是生命的价值。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方法、思辨、习惯

首先,我们是走运的,这个学期同时兼修《中国思想史》和《西方

哲学史》,这样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背景来了解中西方思想

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学习《西方政哲学史》相对于《中国思想史》来说要有难度,不容易想明白、弄清楚。西方哲学思想理论中

那些抽象的概念和主张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应了我大学哲学老师第一

堂课说的那句话,哲学是“悬在空中的大思想、大智慧”。当时我都

不知道那些理论是从何而来的,而且有时候那些思想的译文都会让

我难以理解。我想自己是缺失了对于西方思想产生的全面了解。因

此我很好的利用了这次机会,对比性的学习这两门课程,寻找他们

的共性,个性。它们的历史背景的差异,对这些思想有贡献人物及

背景的了解,这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加深我对政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

理解,同时开阔我的眼界,启发我去思考。所以努力学习重要,但

方法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

句话充分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提倡的冒险,挑战传统,颠覆陈腐价值,要有批判精神的观念。与国外观念不一样的是我们中国学生传

的学习观念是老师教我什么我就学什么,书本怎样说我就怎样学,

过分依赖教师和书本,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是极少一部分。这

必将是我们的学习的最大弊端,也是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绊脚石,我记得我毕业后工作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工作和学校学的没有太多

直接关系。觉得学习是为了在工作中面对困难、挑战时提供给我们

一个信心、方法、理智、走捷径的工具。但完全不是大学复制版的,你必须参与工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才能为你有所用。你才能创新并超越自我,所以你就要学会在探索

中学习,学会思考与辩证。

有一次在网上浏览博客时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思维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而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就决定了命运”。所以我觉得

会学习要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用任何人的督促、监督、不需

任何外在力量的约束的一种自在、自觉、并能持之以恒的甚至终其

一生都能维持下去的一种学习行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坚持

下去,是足以让人终身受用的。判断一种学习习惯好与不好的标准,

主要看这种学习行为给个人带来的学习效果,毕竟每个有所不同。

通过这种或那种学习行为是否使你获得所期望获得的知识、信息、

学问、和技能等等,并且是否能把所获得的东西转化为能力,这种

能力的应用最终将决定你的性格,决定你的命运。

三. 结语

【篇三: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2091061 刘明伟

一、选择这本书的理由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

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

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这可以

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

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

榜样。

二、典型观点

儒、道、佛并不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与

道教不同;佛学与佛教有区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

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我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

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

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中国哲学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

的价值。

内生外王之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

家只是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

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和心理学中的自我完善非常

相似。

三、我的感想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

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

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

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

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

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

一个整体,

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

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

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

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

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

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

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

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

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

道德价值。

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 2. 中国哲学的特点 (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 (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 (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3.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 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第二讲:孔子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作者:————————————————————————————————日期: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前几天,一位老先生和我谈中国哲学,说如果我到他那个年纪,对哲学的理解将更深刻。仔细想来,很有道理,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自身的看法也会越来越深,对事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读书也一样,看过一次是一种认识,看的多了想的也就越多,得到的东西也就越多了。《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部分在两年前就看过,现在看来又是一种味道。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部分写的十分简明扼要。这个总结部分,在我看来所有学中国哲学的人都应该注意。虽然篇幅不长,然而从中可以看出冯友兰这位哲学老人显得很自信,很乐观,这篇总结正是他伟大的遗言,也是对中国哲学的伟大预言。《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中说:“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有学者说,冯先生晚年不准备提出自己新的思想体系,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迄今为止,除冯先生没有一家的“中国哲学史”是用完整的思想脉络,平实的语言编撰而成的。这部《中国哲学史新编》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只从这一百六十多万字中找,而是结合冯先生生平著作的。这些都是题外话。 什么是哲学?在哲学史上,提出: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总名;哲学是初级科学;哲学是太上科学等这样一些概念。冯先生认为这些都不是合适的定义,他认为“真正的哲学的性质”是“最哲学的哲学”,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近我对中国哲学兴起浓烈的兴趣,于是找来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有望自己能从中拾到一点做人处世的哲学,以改变自己充实自我。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等待中国的,却只是被欺负和被妥协。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从大体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

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有了耕作的传统,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自己的土地上,家族制便应运而生。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臵,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罗钦顺)【圣才出品】

第9章罗钦顺 一、“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 1.“理只是气之理” 罗钦顺把物质性的气当作是世界最初的本源。他认为气是自身永远处于运动之中的,理是气运动的一种必然的规律,气千变万化然而“卒不可乱”,就在于气的运动是有着自己的一定的客观规律(理)的。理是在气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必然性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不能离开气而独立存在。 2.“理一分殊” 罗钦顺用气一元论重新解释了“理一分殊”这一命题,使得改造过的“理一分殊”学说成为了他思想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世界上不论是物还是人,都是禀受物质性的气而生的,即人与事物的理都是一气变化的,是同一的,所以叫“理一”;然而“成形之后,其分则殊”,即成形之后每一个具体事物运动的规律或特性,其表现又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叫作“分殊”。 3.“理一”与“分殊”的关系 罗钦顺认为“理一”即存在于具体的事物“分殊”之中,他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理气关系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

二、关于心、性的理论 1.心、性的区别 罗钦顺认为,“心”是指人的知觉、认识作用,“性”是指人的生理。人的知觉作用(心)是可以千变万化的,随着感应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又可把人心称作“情”;性则是人、物成形之后的定理,是不能随着感应而变化的,所以他认为性即是理。 2.心、性的关系 心与性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心性两者虽说不同,但并不是两物,而是一物的两个方面,即都是人的一个心的两个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心有体、用两方面:体即性,是心的根本,所以又可把它称作“道心”;用即心的知觉灵明的作用,即“人心”,由于它随物而感应,所以又可把它叫作“情”。 3.“人性皆善” 在人性论上,罗钦顺则从气本出发,认为性都是来源于同一气之理的,也就没有什么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气质之性即天命之性,两者是没有不同的。所以罗钦顺认为“人性皆善”,是无所谓恶的,而人的生理欲望则是人的天性,也是没有什么恶的。之所以有恶的存在,在罗钦顺看来,这是由于人们对自己的生理欲望不能加以节制的原故。 4.评价 罗钦顺的人性论与他的认识论思想是密切不可分的。在认识论上,他一方面坚持了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有外界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事物都是有着自己的客观运动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 一、社会政治思想 1.“兼爱” 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 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 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 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 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 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 (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2)孔子提倡举贤才,“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主张尚贤,要求“官无常贵,而

大学夏令营心得体会

大学夏令营心得体会

大学夏令营心得体会 【篇一:夏令营感受】 感受大师风采体味科学魅力 “大学之大不在于高楼,而在于大师”。这是我在中国地质大学参加夏令营听到的次数最多最多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诚然,在这短短的七天里,我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和科学的魅力。 经过三小时的车程,我们这些兴奋的小营员们争先恐后的拿好行李,迫不及待的要目睹大学的风采。很快,在带队老师及志愿者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一所环境优美的名校——中国地质大学。 学校对我们细致入微的关怀也很令我感动。学校为我们这些营员们特地安装空调,这一切工作在我们入住的第一天晚上就已经准备完毕,这份体贴真的让我感到了家的感觉。 以上,地大给我的第一印象。中国地质大学的人文环境一样是使我感慨颇深。总而言之,我们初步体会到了大学的优美环境与浓浓的学术氛围。 这几天的活动中,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四次讲座,都是大师级的任务,包括教授,著名院士及科学家。他们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进行讲座,听了这些报告真的受益匪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谢树成教授的讲座,他主讲的话题是地球微生物。重点了解了地球发展中大约2.5亿年前的微生物灭绝的一种最新可能原因——微生物大量繁殖。谢教授一起和蔼可亲的态度及循序渐进的讲座方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2.5亿年前地球景象的巨幅画展。这些五一在我通入科学职工的路上给予了我一根坚实的手杖。这些讲座是我增长了科学知识,同时我认识到在科学的道路上必须求真务实,踏实严谨,而且体味到了这些教授们的大家风范,更坚定了我的科学梦。

活动中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部分也是是我获益匪浅。在实验人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很多高端精尖的设备仪器以及其应用,还观摩了几次现场试验。高一下学期我们学习了有机化学,我一直对质谱仪很感兴趣,至不过一直没能接触,这次科学夏令营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机会,终于有机会见到质谱仪及其他更先进的设备。我带着一种羡慕和敬畏参观见了这些仪器,真想能够亲手操作这些仪器进行科学研究,但是这些还需要我现在付出很多努力。这里我深深的体味到了科学的魅力。 夏令营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一次亲手取水做实验的机会,在学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北区池塘取样并进入实验室借助各种仪在学长的 指导下自己进行实验分是谁的成分,详细了解了水体知识,感触颇深。 七天的夏令营就要结束了,饿哦还是有一丝不舍。七天里我们收获颇丰,感到很充实,尽管每天都是晚睡早起,但我们都能按时起床集合服从指挥,从中体现了我们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感受了大师的风采和科学的魅力之后我深深的感觉到我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才能离我的梦想更近。 我很珍视这次实践的机会,亲自动手不但能够牢固掌握只是还能够体会到实践之乐趣。真的希望两年后我能进入地大在这所学术的殿堂学习与众多名师交流。 有色一中郭矗 【篇二:夏令营心得体会】 2014年全国民族中职学生暑期同心夏令营 心得体会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这次同心夏令营活动。这次同心夏令营真让我收获多多。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写在《中国哲学小史》读后 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在《中国哲学小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 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 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 选出而叙述之”。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知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 出于以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先生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核心;以老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 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和核心观念,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提出了以下的看法: 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

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以冯友兰的观点来看,中国哲学中一直是两种传统所并行的,即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态度。正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探寻一种平衡,完善了中国人和精神内核: “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从这个关于中国哲学精神核心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已经完成了他本人新儒学思想的构建。表面上看,这个表述是基于贯穿中国思想史历程的儒道两家的互补作出的综合评价,然而冯友兰随后提到。 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

北京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解析

北京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849中国哲学史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Monad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5801517.html,

【资料说明】 北大哲学系《849中国哲学史》近年来一般有三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注重全面,考察考生知识面的广度,个别考题在教材上没有直接涉及,本资料从典型工具书中尽可能收集罗列、查漏补缺;简答题要求对学科的熟悉程度,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适当展开;论述题注重深度,强调考生对于本学科的融会贯通与领悟、表达能力。 北大哲学系专业课近几年不再指定参考书,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掌握学科重点。对于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以及重要命题,甚至会连续重复命题,所以熟练掌握历年真题是备考的基本要求,去年的题或许就会出现在明年的试卷上。在要点方面,第一,宋明理学几大思想家:张载、朱熹、王阳明最为重点,可以从历年真题中直接看出。第二,先秦时期重要思想家的重要概念也是频繁出题。第三:魏晋玄学的几个主要问题的争论,也常常可能出高分值题。第四,佛教方面一般每年都会有一道简答题或者论述题。 由于时间、水平所限,资料中难免有不妥之处,尚需考生谅解,并恳切希望不吝赐教。

目录 2013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4) 2012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1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0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9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3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2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1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0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9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马哲课学习感想收获

马哲课学习感想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效果比我预想的好得多 步入大学,情绪处于兴奋与苦闷之间。整日怀旧或者憧憬未来,生活过得可以用“空虚”二字来表达。 军训完了以后,我们正式开始了大学的课程学习。其中有一门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的哲学老师是一位老教师,他知识渊博、说话风趣幽默。第一节课最具有吸引力,所以同学都听得很激动。他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个个都贴近学生实际,尤其是大一新生(有人说是高四的学生)。因此我便不由自主地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其中第一句话就是:“哲学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我又联想到老师说的哲学是使人聪明、使人智慧的学问。因而我默想:我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且要试着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本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一、绪论;二、辩证唯物主义;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学习方法,我和一些同学的想法不一样。我认为,除了听课下来一定要系统看教材,真正感悟一下其中的内容。而不是为了考试而突击背它个三天五天就行了。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当然在“马哲”课学习中最有意义的当属写论文了。那篇论文是我的历史最高纪录,无论是篇幅的大小,还是文中的含金量,或者是所花的时问,所用的精力,对待的认真程度等等,都是最最多的。 在哲学课仁我确实学了比较有用的东西。因为老师的举止言谈经常把我吸引过去,或者将我在睡梦中唤醒。再说要考试了,同学们都在背,我没有,我想哲学是靠日常的累积,我不认为哲学是用来背的。 人门、学习、考试,我都说了。我最想说的还是心得。 我最喜欢的哲人是庄子。喜欢他的白然、洒脱、超然、逍遥,但绝非消极。他是平民知识分子的思想代表,颇有才华,但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传说楚威王曾派使者带着贵礼聘请他去当宰相,庄子却说:我宁游戏污读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有着大鹏之志―扶摇直上九万里。他鄙视世俗小人,一直以来生活贫困,经常无米下锅,然而他的思想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庄子是一棵孤独地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夜晚看到月圆时,我就想为什么月亮没有丢,因为有他―庄子。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思维理性更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庄子哲学在一些方面有相通之处,例如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当然,我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于庄子哲学,它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对人们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有启迪作用,对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导向作用。总之,这学期“马哲”课的学习,比我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 本学期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主要经历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认真听老师讲课。这一环节我只有两节课由于思考班级问题没有认真听讲,但课后我复习了一下补上了。所以,我基本上做到了认真听课。听课过程中,老师形象、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着我。例如老师讲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时,引用了别人的一个比喻: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就像一个家庭主妇为孩子洗澡,孩子因调皮,弄得满身脏,家庭主妇一边唠叨,一边给孩子洗澡。然后孩子洗干净了,洗下了好多污水,然而主妇在倒污水时把孩子也一块倒掉了。这使我深刻地理解了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丢弃了辩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版)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2、宣扬“禅让”制度。 3、天下为公-权利财产私有化程度还不突出。 夏朝 自禹至桀17君14世,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商从汤到纣,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氏族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殷人,是以整个氏族的方式组成与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们,也以血缘亲族的方式生存着,被管制着。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者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与世袭制;明确远近亲属以及上下等级的不同,创设礼仪规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固然保存着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的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了。“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殷人是在打败敌国获得中土的最高权力之后,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 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德”的发现,首先意味着周人正式地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问题。唯有“德”——承认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力与给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确保本族的统治权力而不失,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条重要古训。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4、《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 “六经”——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诗经、乐经、礼记侧重于性情与品德;尚书、易经、春秋侧重于知识。尚书是记述三代君王或先圣先哲言论与行事的典籍,最有价值的是“德”的观念的提出。《洪范》:记住了周武王攻灭殷商之后,向其贤臣萁子讨教治理国家的方略。五行出现。 《易经》: 1、以繁杂的莁法取代只问一正一反的的龟卜,意味着对宇宙多样性的丰富感受。 2、以“易”为名,体现着古人对事物变化性的认识。 3、从数字到爻词体现了对经验事物矛盾运动的深刻了解,获得宇宙论的支撑。后来的儒家借助体认宇宙生生不息的原则而成就人的“生生之德”,就使易经获得中国传统中又一重要的价值源头的意义。(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向 周平王东迁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所灭,历时420年。 春秋开始于前722年,止于前481年,战国开始于前476年。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前识 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 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 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

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5.离坚白 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着 / 肖伊绯整理着作,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一番周折。学者肖伊绯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可以说,国内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得知这一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与文化,并非持反对、完全否定的;甚至于得出过方皆本源于“迷信”的。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的章节,实

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与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产生了怎样的力,该创见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有一个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按照胡适的写作,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汉之哲学》是胡适在尚未全盘中国哲学史大纲全卷写作的下,在中国哲学史层面最后的,有、有思想体系的着作。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 原/陈香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二):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胡适着,肖伊绯整理,2013年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民说丛书之一,刚刚读完卷中部分,于是打算,先写写读后的一些所感,待日后深入研读将再继续写所感。

中国哲学史感想

近来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觉得没什么大的感觉,像是读了一遍旧书。因为我以前读过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纲要》,内容其实都差不多。但是,作为哲学爱好者的我,对哲学喜爱,当然也包括中国哲学了,感想还是很多,学到的东西也是不少的。 从哲学史上,几乎就可以看出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历史了。冯友兰的这本书分为两篇,子学和经学。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括了。 子学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百家争鸣,为中国的文化奠定了基础。那是一个文化辉煌灿烂的神奇时代,哲学家辈出,他们的思想覆盖方方面面。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哲学家们畅所欲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那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在此之后的中国再也找不出文化那么自由的时代了。春秋战国虽然是七百年的乱世,但是同样孕育了无与伦比的文化。 经学时代,就是儒释道发展融合的时代。我之前认为,儒释道数千年来,发展都不大,不可能与子学时代相提并论的。但是随着我的接触加深,自学时代人们智力水平和到明朝的时候智力水平是无法比较的,在哲学思想中就能反映出来。比如明代的王阳明,看了有关他的哲学思想后,发现,他的思想不可能用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名词概括的,那些看起来很荒谬的言论,其实是有着震撼人心的伟大的道理。 从《易》开始,到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经学,无数的文人墨士,无数光辉闪耀的智慧之潮,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文化。千百种思想,或交织或碰撞,摩擦出最最神奇耀眼的光华。 书本中提到《华严经》是佛教哲学的极致(大乘圆教)。无碍法界观,这是从认识论出发的,这是在讲形而上学,这个和辩证法感觉也差不多。不过就其论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言,我就当然觉得大乘佛教的这个无碍法界观最为厉害啦——这个就是马克思说的认识论中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了。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哲学,如今已经远远落后与西方世界了。差距是在于近代以来出现的。经历了文艺复习,启蒙运动的西方,西方哲学已经把中国哲学远远抛在了脑后。这个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在文化的政策制度上不够自由造成的。如果当今中国能有像唐代那样的文化政策,有三教并行般的大气和包容,中国这条龙怎么能不腾飞呢?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

读《中国哲学史》的几点看法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按照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分为上下两卷,各16章。子学时代讲先秦诸子,主要阐释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易经哲学。经学时代则阐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之后从儒家思想中延伸出来的经学,从董仲舒开始,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一词在西方有久远的历史,在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是哲学研究内容。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对“哲学”一词的定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绪论中讲到,希腊哲学家多分哲学为三大部分:宇宙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世界的道理;人生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人生的道理;知识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知识的道理。这三种分法,自柏拉图以后,至中世纪末一直普遍流行,可

见西方哲学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二、中西哲学差异: 从横向来看,与古希腊这三位西方哲学奠基人对应出现的文明,便是在东方华夏文明历史中的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尤为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然而从“哲学”这一角度来看,这两个各处于中西方“轴心时代”的文明,却完全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但这并不是说,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而冯友兰先生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 冯友兰先生认为,西方哲学,每一部分都发达,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对宇宙论的研究也较简单。中国哲学家除了一起即灭的名家外,都不重视逻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论。 中国哲学把人不同于动物的特质理解为“德”、“性”,中国哲学是主善的,由此孕育了伦理主义的人生论传统。以

庄子的内心世界

庄子何其人 摘要:《庄子》○1是中国文化起源的重要瑰宝之一,想要理解《庄子》其书,必须先了解庄子其人。其一,有对比才有突出,与人相比可以突出庄子的性格特征。其二,相由心生,我们探究两千年多前庄子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肖像入手进行。。虽然已不可能知晓真想如何,但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形象更有助于了解庄子其人。其三,我们欲了解庄子其人,必须着力于研究他的思想及精神品质。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谈到:“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2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正是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文学贡献之一,鲁迅先生曾评价:“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3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精神超然世俗,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学习《庄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根源,也能拓宽我们对人生的理解。 太史公所著《史记·庄子传》○4中叙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

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史公对庄子的评价并不十分高,寥寥几笔,只是将其作为战国时一个能作文著书的人物载入《史记》之中。然现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那么庄子究竟长相如何?或膘肥体壮,力能扛鼎;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或意气风发,或超然出世。从精神方面看,上图的“庄子”双目含笑,炯炯有神,透着睥睨天下于指掌之间的意气风发;眉须浓密,头巾随风飘起,睿智通透,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无疑是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大家创业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哲学是一门囊括万千的学问,它大到研究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真理,可指导科学的发展,却又小到会去探讨每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你的待人接物。 每一个人的个人哲学,会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反过来,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展现他的哲学观。 因此,在读过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在此记录下我所赞同的观点,并希望其日后可以为我所用。 道生万物 道,即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任何一个存在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规律,任何一个问题也有最妥善的解决方法。如果你事先摸清它的规律,在制定妥善的计划,那么相信问题会迎刃而

解事半而功倍。而如果你偏不信邪,在分析出任何道理之前盲目的横冲直撞,那么即使能解决问题也会花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 举一个高中政治老师常用的例子,劈柴时,用力方向与木柴的纹路在同一方向上往往是最省力的,这里木柴的纹路便是指木柴的道,而你挥动斧子的方向便是你的发力方向,两者重合便可一击断木。 出世与入世 出世是一般的道家处世态度,即隐居于荒山老林之中不问世事。杨朱曾说过,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其意为,就算可以通过损伤到我一点点的利益而惠及普天之下的所有生灵,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便是极端而典型的出世,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 儒家所崇尚的入世便是指学而优则仕,安邦定国,以天下为己任。抛头颅洒热血,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普天下之人。 在我看来,这两者似乎都有些极端了,我向往这两者中的一个平衡。 一个现代人,归隐于桃花源之中,完全脱离都市的喧嚣与二十一世纪的先进科技似乎并不现实。而每天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工作着,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拼劲全力报效国家请原谅我没有如此高的觉悟。 我所向往的,是以不过分牺牲自我为前提的努力工作,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我所愿意牺牲的程度取决于我对这个人或这件事的重视程度。而又不以物喜,放下手

北大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专业)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 老子: 老子集解(奚侗)老子校诂(马叙伦) 老子古本考(劳健)老子正诂(高亨) 老子校释(朱谦之) 论语 论语集注(朱熹)论语正义(刘宝楠) 论语集释(程树德)论语译注(杨伯峻) 管子 管子集校(郭沫若)管子学(张佩纶) 商君书 商君书注译(高亨) 孟子 孟子集注(朱熹)孟子译注(杨伯峻) 墨子 墨子间诂(孙诒让)墨子校注(吴毓江) 墨辩发微(谭戒甫)墨经校注(高亨) 庄子 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 庄子义证(马叙伦)庄子补正(刘文典) 南华经解(宣颖) 周易 周易注疏(王弼、孔颖达)周易程氏传(程颐) 周易集解(李鼎祚)周易本义(朱熹)周易述(惠栋)

周易姚氏学(姚配中)周易费氏学(马其昶) 周易古经新注(高亨)周易古经通说(高亨)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论(陈澧)公孙龙子形名发微(谭戒甫) 公孙龙子集解(陈柱)公孙龙子译注(庞朴) 孙子兵法 孙子十家注孙子兵法新注 荀子 荀子集解(王先谦)荀子简释(梁启雄)荀子选注韩非子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韩非子浅解(梁启雄) 贾谊 贾谊集 董仲舒 春秋繁露注(凌曙) 春秋繁露义证(苏舆) 王充 论衡集解(刘盼遂) 论衡校释(黄晖)论衡选注 南北朝 世说新语 弘明集 韩愈 昌黎集

柳宗元 河东集 周敦颐 太极图说通书 张载 正蒙横渠易説 程颢程颐 程氏遗书 朱熹 朱子语类朱文公集朱子全书 陆九渊 象山集 叶适 习学记言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 王廷相 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 方以智 物理小识 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王夫之 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

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 思问录黄书老子衍庄子解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魏源 魏源集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谭嗣同 谭嗣同全集 章炳麟 訄书章氏丛书章太炎政论选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