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品人生

读三国,品人生
读三国,品人生

读三国,品人生

以前就读过《三国演义》的书,也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对于三国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感到悲喜交加。如今,我再次来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中蕴含着很多做人处事的哲学,同时也包藏着许多权谋机变,若是能够用心体会,庇佑对人生的感悟更上层楼。

三国在经历了千年的历程中,人们似乎对《三国志》并不是那么熟悉,反而对《三国演义》记忆犹新。缘由若何?大致是罗贯中先生笔力千钧、力透纸背,将三国时期的人物与事件描写的惟妙惟肖,读起来犹如恋人相逢,刻骨铭心。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书,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本智谋全书,因为战争不是一直延续下去的,在每一场战争的背后,或多或少的运用到了一些智谋。但是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要想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往往是举步维艰,因为时时都会有危险,在这种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下,如果不懂得如何让做人,连自身都会难保。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保身,就要深谙处世之道,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团结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积累更多的资本,从而成就一番大事。现如今,社会在已经趋于和谐,但要想有所成就,还是要学会做人,而且是一个擅长做人的人三国玩儿的就是心机,告诉我们的就是做事要有“心计”。做事没有了心计,就好比鱼儿失去了水,画面缺少了色彩,

将使我们的人生出现许多磕磕碰碰。心计不是阴谋,不是为达到目的而使用不光明的手段,而是做事时所需的技巧,是人们为达到成功采取的正当手段,是大师先哲们的处世大智慧。

品三国,就是让我们学会做事不拘一格,打破潜规则的“心计”。

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打破常规。其实不管是军事战争还是其它方面,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我们做事中都应该学会打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高人一等,保持领先,立于不败之地。

品三国,就是让我们学会做事诡诈藏形,令敌失备的“心计”。

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出奇制胜,攻其不备能无往而不胜收。品三国,就是让我们学会做事放长线才能钓大鱼的“心计”。做事不要贪图眼前的小利,不然,必会失去更多长远的利益。

品三国,就是让我们学会做事以情当头,投资有道的“心计”。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取得事业的顺利,要学会感情投资。

《三国演义》能教予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中蕴藏的道理,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研习。这是前人血和泪的凝结。阅读

它,能帮助我们矫正身姿,让你行得更正,走的更直。

虽然战争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三国中的智慧在当今同样能够被人借鉴。我们能够从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以便能在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涯里和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获得些宽慰与劝谕,更为睿智与理性,满怀信心的瞻望自己的未来。《三国演义》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这种文化必将被人们世代沿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它将注定在时间的河流里源远流长。

指导老师:张文艳

品读苏轼 优秀作文

苏轼,我想对你说 你是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着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你许多不朽的诗篇。 你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从你身上,我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你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你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你是我的榜样,你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你的精神,你的人格,流传至今。因为有你,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你,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 你的多情造就了你的豪放,你的豪放造就了你的豁达,你的豁达造就了你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你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过,你让很多人受过伤。你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你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你的才气,当然要恨你,但是你落难时你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挫,歪歪倒无所谓,却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我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你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岛,你这个一天都离不开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同的一族中了却残生。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你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你用孩子般的单纯天真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你用孩子般的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俗,不合时宜。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你不断的下放,每一次的下放都有每一次的收获。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苏轼,我读懂了你 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你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我读到却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

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 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谋献策。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在离开黄州而往汝州

《品读经典》作文

“品读经典”作文评分细则及标杆文 一、题目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 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审题立意 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第一句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第二句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第三句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考生从“品读”出发(落脚),选取这三个侧面的任一立意记叙或论述,均视为切题。 “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现出“品读”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把“品读”和“经典”两个概念捆绑起来记叙或论述,或者把“经典”和“品读”分开表述,写作重点把握准确,均视为切题。 简单地列举哪些是经典作品,或只谈经典作品有哪些作用,无“品读”过程或弱化“品读”,写作重点把握不准,视为审题不准确,一般在四类卷赋分。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即所写与材料完全没有关联的,或仅仅在开篇点及“品读材料”,具体行文时抛开原材料意旨主观为文,如抛开“品读”大谈现今经典作品改编的存在问题,视为跑题,一般在五类卷赋分,评分最高不超过41分。

历史将记住苏轼作文800字完美版

历史将记住苏轼作文800字 你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你用豁达凝练成笔上的旋律;你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传誉一千年。一千年的花开花落,我依托着你听花的气息。一千年的雁回雁归,我寻着你的脚步,察觉着自然的眷恋。 历史将记住你,因为你的亲情。 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没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吹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的牵挂。任凭远眺,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交织,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皎月,以此寄托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轮碧月,载不动,你心中的愁苦。于是你颓然地合上双眼,一滴晶莹悄悄在你眼角滑落,截永的诗篇就此落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你一代伟人!傲人的才华闪越千古,可是当你执笔刻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该是怎样的心碎。智者是如此多情! 历史将记住你,因为你的爱国。 左牵黄,右擎苍。正戴锦帽,披着貂裘,倾城百姓追随着你,千骑马匹卷过城冈。醉酒八分,胸胆开张,拉开铁弓,上利箭。“会挽雕功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又是何等壮志,你总说在用你的激情豪迈不遗余力地灌溉到他爱的土地,他所爱着的百姓,智者是如此爱民如子! 历史将记住你,因为你的情愫。 红颜最难忘,虽平淡,却歇永。阴阳永隔,佳人不返。弦断妻远,独剩孤人,魂断消香,知音难忘。暮雨将尽,她成为了他最后的爱,“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沐浴更思情。”她随离他越来越远,可她在他心中的位置,永远都无法改变,没有人能挪走她! 苏轼对着这个破落的尘世落泪,浑浊的泪水当中,似乎就是他对大宋的无望,却仍抱着对帮国的壮志,时刻为国担忧,为国着想。他流下的眼泪随风飘着,跨越历史的星河,所过之处,无不绽开了炽热鲜红的莲;像一团团火焰般,可我却不觉灼热,只感到他往我传递春日般的温暖! 花开花落,潮起潮落。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为我论诗品文,为我阐释宋词的奥义,为天下苍生阐释人生的价值。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摘要: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 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关键词:苏轼诗词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2)04(b)-0176-02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傲 岸泉石之畔、放浪筵席之间,而以其诗词名扬天下;有的伏处民间撰史立论成就一家之言;有的流窜边陲之地,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懈,而成就鸿文巨篇。他们大都在政治上有其不幸的遭遇:或终生抑郁潦倒,或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与邪恶势力斗争失败告终,甚至有的以身殉志。然而他们大多数虽然九折而不会,其悲剧行的人格力量可歌可泣、上薄云天。肉体的生命也许早逝若干年,但是精神的生命却长存于天地间。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已经沁入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他们像皓月朗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其中给予我精神联系最深远的是苏轼。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的出众文章,政坛生涯

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欣赏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淡然、欣赏他的恬静。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后依然恬静淡然的生活。心情愉快的生活着并没有陷入一度的困苦中。苏轼在被贬谪后甚是豁达,每日吃的好睡的香,与邻人饮酒赋诗好不自在。能够像苏先生这样宠辱不惊、淡然豁达的人真是不多!很多人遭遇了贬谪后沉郁、忧愁。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抑郁愁闷的心理。然而让我欣赏的是苏先生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在诗中一味的重复着自己的痛苦,沉陷在其中不能自拔。而是真正的用心生活,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快乐的生活着。本文也只能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些许观点来谈谈我所认识的苏轼。苏轼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和探寻苏轼的处事情怀和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王国中,苏东坡是一位非常少见的、杰出的全能文艺家。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好几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还记得苏东坡把美丽的西湖比作西子姑娘的绝妙比喻。还记得东坡先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句。月圆月缺,年年中秋,每逢这个佳节的时候总有人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东坡的这首中秋词中,包含着多么深的人生感慨和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的事,有感而发,常有奇妙的比喻和对人生、对宇宙的真知灼见,妙趣横生。在词方面东坡是一个开拓者、改革家。苏东坡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疆域,他更喜欢写社

初中议论文:品读历史作文

品读历史作文 品读历史作文(1)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用五千年文明谱就的不朽篇章。每当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千百年的英雄人物仿佛一根细绳,牵引着我的心在岁月中晃悠。我多么渴望能握住你们的手与你们促膝长谈啊! 孙中山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轩辕黄帝,我想握住你的手,你是炎黄子孙的祖先。你聪明睿智,你光被遐荒,你号称人文初祖,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你发明了舟车,你敢于与敌人搏斗,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你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握住了你聪慧的手。让我在学习的道路上懂得了智字千斤,智慧对人是多么重要。 越王勾践,我想握住你的手。在会稽之战中,你败给了吴王夫差,你为了复兴祖国,忍辱负重,甘愿做夫差的奴隶两年。回到旧乡之后,你发誓报仇雪恨,身穿粗布衣服,不吃肉食,住简陋屋子,在吃饭的地方悬一苦胆,每每提醒自己振作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光复祖国,你的英名流芳百世,熠熠生辉。我握住了你坚毅的手。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哪怕是耻辱,也要勇敢面对。 屈原,我想握住你的手,你怀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却被革职放逐。你不愿屈辱地活着,五月初五那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入汨罗江自杀了。祖国就要毁在恶人手里了,

你知道自己心不愿死。每到端午节,吃着粽子,遥听《离骚》神韵。想到了你,就握住了你不屈的手。让我懂得了爱国是多么纯洁,多么伟大,祖国永远是我的自豪,中华儿女始终要坚强不屈地保卫祖国。 曹孟德,我想握住你的手。你是个难得一见的军事奇才。你真诚:官渡之战,许攸来投靠,你见熟人来,和颜悦色,把自己的真实情况讲了出来,以你的行动见证了你的真诚;你豁达:对生死看得很开,对自己的功过也无所释怀;你儿女情长――你在临终前说:我一生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后悔,唯独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曹操的长子曹昂)向我要妈妈,我该怎么回答?原来大英雄曹操也有这柔情似水的一面。你不忍杀有用的人,不忍心杀对自己不满的人,你宽宏大量,却又心胸狭窄;你聪明绝顶,却又傻哩吧唧;你坦率真诚,却又奸诈狡猾;你豁达大度,却又疑神疑鬼。我握住了你多面的手,让我悟出多面其实是情势所迫,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正确的。 我想握住历史的手,如果大海没有了巨浪,就无法奏响雄壮的乐章;如果天空没有了云朵,就无法编织雅致的彩锦;如果沙漠没有了风沙,就无法展现孤烟日落的荒芜;如果没有了这些历史人物,历史就不会这般的光彩夺目。 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啊,你们飘拂在我的灵魂深处,镌刻在我的心灵之中。我握住了历史的手,历史的细绳牵引

苏轼作文素材5篇

苏轼作文素材5篇 苏轼作文素材(一)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苏轼作文素材(二)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

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苏轼作文素材(三)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 苏轼作文素材(四)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

我眼中的苏轼10篇_作文(优秀版)

《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但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我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悲哀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能够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必须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这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读三国故事,学管理智慧

原文地址:读《三国》学管理作者:董相银 读《三国》学管理 一个企业不能仅依靠企业领导人的威信、人格魅力去管理干部员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管理基础不应该是随时、随地、随意由领导人临机处置,无章可循。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可以大大降低个人因素影响企业的管理,依靠科学合理的授权、约束和控制,以及对制度适时的调整,使整个企业有效、健康地发展。 现今有各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很多知名企业也有自己富于特色的管理模式,根据管理模式的不同,其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也会有所不同,企业在制定本单位管理制度时可以参考、借鉴。管理制度的编制原则是:服从于组织结构和规模的原则、简明化原则、系统化原则、锁链化原则、一般和特殊相结合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重在遵守执行 凡有企业必有管理制度,篇幅不一,多者万言,少者仅有几页,但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笔者也见过有企业请专业公司花数十万元代价制定出数十万字的管理制度,然后因推行不利将其束之高阁。 企业管理制度出台后遵守执行才是关键,否则就形同虚设,企业员工就会逐渐挑战它的权威性。在保障企业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尽量科学、严谨、全面,以便减少修改次数。每次修改都需要一定的执行磨合期,给企业管理带来暂时混乱。对于新业务应先制定试行制度。 2、大规模修改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将给企业带来动荡,并使企业付出较高成本。 3、无论事务性制度、业务性制度或待遇制度的修改均须先充分听取相关方意见,减少阻力,做到平稳对接。避免制度刚一出台就遭到抵制,难以实行。 4、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5、企业高层是管理制度最常见的破坏者,越级指挥、不遵守财务制度是通病。遵守管理制度应从高层做起。 6、某些管理制度应有适当的弹性(即便是国家法律在制定上也有一定弹性,如最低处以多少倍罚金,最高不超过多少倍之类的),保证顺利实施。 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是很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无歧视性的。因此在制度的管理上,对特殊个案需要适当的弹性处理,这一点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是要有心理准备的。我们从《三国》看几个实例。 一、曹操割发代首 《三国》第十七回,曹操出征张绣途中,为安抚民心,便谕村人父老及沿途官吏,曹军“大

读苏轼 品人生

读苏轼,品人生 谈起苏轼,人们必定会想到“唐宋八大家之一”和“三苏”。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这些华丽而又高雅的名誉集于一身,披上了最引人夺目的服饰,无不让人感到痛快,这位天才是多么的伟大和崇高,让我们用心去走近他,贴近灵魂最适处。 青年时代—意气风发 苏轼出生在眉山,这个地方不大,但读书的气息非常浓厚。他的家庭非常富有,自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苏轼的父亲经常严格监督他们的学习,这样的言传身教,使他接受了正视的文学教育。但一方面,也因苏轼天生聪慧,勤学好问,也造就了他非凡的文章,一个孩子能有高的见地,不禁让人赞叹,自古英雄出少年,真是奇人啊! 他当时虽然小,但他的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些让常人都难以想象。记得苏轼十三岁时,苏洵送苏轼兄弟到眉山城西寿昌院州学教授刘巨那里读书,刘巨在当地还是很有学问的人,曾作《鹭鸶诗》,其中写到“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之句。他很是得意,但苏轼认为“逐风斜”没有写出雪片的那种归宿之感,没有“雪片落蒹葭”好。刘巨认为苏轼改得好,赞叹道:“吾,非若师也。”这种天赋不是奇才难道是什么? 还记得这么一个传说,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上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天下书。”一天,一位老者拿来一本书,

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书,盯着这幅对联看了好一会儿,摇摇头走了,苏东坡觉得这幅对联不对,于是在开头多添了两个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他能有这种感悟和志向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这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苏轼。 青年的苏东坡始终有一种读书人的傲气,一种让人沉迷的神仙气。正是他的这一种气息,才造就了他的意气风发,也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位豪杰的光辉形象。但在我们看来,他就是父亲手里的好儿子,学校里的三好学生,感觉很一般。可他那一份读书的诚心和毅力。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或许也是这些缘故,他青年的才识才更加地突显出来,为后人所赞叹。 中年时代—愈挫愈勇 苏轼金榜题名之后,年仅二十几岁的他即将步入官场,步入仕途。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文豪,苏轼的一举成名无不让我们羡慕,但在官场上难以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挫折,苏轼所遭受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让我们为他感到惋惜。他的一生可谓三起三落,但也正是这种奇异的经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他的一生的遭遇和荣誉,去体会真正的情趣。 他刚上任时就在各方面表现得出类拔萃,但他的自信遭到了陈公弼的百般挑剔。不可否认,这样做是为了让苏轼认识到自己骄傲自满的错误,但他却不太在意,在陕西凤翔府任职三年后回到京城,却经历了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夫人父亲相继离世。正

品读经典_高中作文

品读经典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遗留下的文化瑰宝更是数不胜数。有朗朗上口的诗词,有辞藻华丽的赋文,这些都被世人称作经典。 何为经典?经典是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每一篇经典中都蕴含着作者的经历、思想。品读经典,结识不同的精神朋友。 品读苏东坡,领略何为豁达。 我喜欢苏轼的词,豪放却不奔腾;缥缈却不虚无;婉转却不悲凄。他说,何事长向别时圆;他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他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他也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是的,无论这个过程是如何挥笔泼墨,但是掩卷时,墨迹已干,曾经那颗炽热的心,也归于平静。鲜衣怒马和风烟俱净,只隔了一剪光阴。 品读李太白,领略何为洒脱。 李白一身傲骨,身着一领青衣,手持一柄青铜短剑,游山玩水何等潇洒。可谁又知潇洒背后的艰辛。他举酒高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皇上、贵妃等权贵面前,他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困境面前他不仅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1 / 2

还复来,还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的,无论过程如何让艰辛,他潇洒以待。忧伤与愁苦,只在一念之间。 品读辛稼轩,领略何为热忱。 世人皆流传,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剑雕刻而成,字字如石投湖水,泛起阵阵涟漪;句句如珠落玉盘,撩人心弦。他曾意气风发的在沙场点兵,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也与战士在沙场征战,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更在暮年时,发出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的无论社会是否动荡不安,他总将热血洒在疆场。 诗词曲赋只是中华文化宝库的一角,东坡、太白、稼轩的作品只可看做仓库中的一小堆粟粒。 博览群书,品读经典,吸取精华。领略文韬武略,观赏大好河山。 2 / 2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00字 描写苏轼的作文500字_作文500字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00字描写苏轼的作文500字 我心中的苏轼胡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烟,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死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射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轼,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我眼中的苏轼张珈硕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在这份感情基调平淡,拥有者众多头衔的履历是后人对大文豪苏东坡的评价,可在这寥寥数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苏轼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他是否也曾雄姿英发豪气冲天?是否有过报效祖国的壮志凌云?是否也会因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黯然神伤?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已无从得知,那些记载着悲欢离合、承载喜怒哀乐的文字已随大江流水东逝去,不过,我眼中的苏轼,是这样的…… 苏轼一生写就诗词无数,其中为后人所传颂的也不在少数,从他的名篇绝句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不同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午夜梦回,身旁人早已生死两相隔,泪湿满襟,却又无可奈何空悲切。这是一个有情有意、重情重义、思念亡妻的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半阙宋词,一曲春景,道出一个清新婉丽、心思细腻的苏轼。“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此为苏轼初贬黄州之时所作,一幅江南水乡之景,暗含着自嘲之意,却也体现出苏轼豪放、豁达的宽广胸襟。“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笔下有情,一个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乐观开朗的苏轼便浮现在眼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好个气吞山河!好个雄心壮志!正当壮年的苏轼对着赤壁有感而发,留给后人的却是更多的感悟与思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清清淡淡几笔,便描绘出一幅暖春之景,令人惊叹苏轼之文采,佩服苏轼之细心。

三国管理智慧 刘备的团队建设

三国管理智慧刘备的团队建设 《三国》管理智慧——刘备的团队建设 (一)吸引人才:无形资产的吸引 帝王之相→汉室宗亲→刘皇叔→仁义之主 刘备的团队建设是无形资产的极限发挥。刘备的无形资产有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他并不是要求一次达到一种理想状态。 1.帝王之相 刘备是有资产的,他是帝王之相,长的“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我们今天要跟着一个企业家去创业,首先要明确能够有怎样的未来,一个企业有很豪华的办公楼,它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我们就想去,因为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前途。而刘备没有钱,他的工资也很低,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跟随刘备呢?在那个年代是很迷信的,就是因为他的帝王之相,很多人认为他长的特别,将来定能大福大贵,所以关羽、张飞愿意跟着他创业,正是这样的迷信之说使员工们相信并跟随他创业,这是他的第一个无形资产。 2.汉室中青 刘备是汉室中青。当时,姓刘就是资本,因为皇帝也姓刘,加之他长的奇特,帝王之相,所以大家认为他将来必然能成就大业,员工们就不会因为刘总暂时没有钱而离开刘总,他们愿意继续跟着刘总去创业。 3.刘皇叔身份 刘备去见汉献帝的时候,汉献帝封他为皇叔,请入偏殿,续叔侄之礼;在见汉献帝之前,都是刘备自己说是自己是汉氏中青,今天皇帝封他为刘皇叔,使他的无形资产大大增长。 刘备在创业当中无形资产积累的线索非常清晰,最后变成仁义之主,一生行仁义。刘备与曹操相反,曹操管理很厉害,施之于严,比较严酷。刘备行仁政,三让徐州;他没钱,但在逃时还协民渡江,十几万老百姓跟着他撤退。曹兵在后面随之追来,刘备还跟老百姓同在,“百姓跟我至此,安忍弃之。”他的人性光辉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回报,有一批虔诚的核心团队成员愿意跟随他,跟随他一直走到自己企业的目标终点。 有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够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这是事业成功的一个关键,真正的人才要到训练卓越的企业去加盟。团队成员始终相信企业愿景,相信企业领袖。尽管在某一个时段有些困难,困难还可能很艰巨,但是他们始终相信企业领袖一定能够成功,信心没有动摇,军心没有浮动。在没有成就大业的时候刘备就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无形资产的极限发挥,这就是理想的结果。 (二)创业核心团队建设 感召力:志存高远,人格魅力----桃园三结义 刘备组建创业核心团队是以家喻户晓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开始的,刘备、关羽、张飞初次见面时,刘备就自我介绍说:“我本汉室中青,姓刘名备,字玄德,今闻黄巾战乱,有志破贼安宁......”。从他的自我介绍中可以看出他的志向,志存高远,他的人格魅力的无形资产就显现出来了。桃园结义只是刘备创业的一个开头,刘备从挑着担子卖草席、草鞋到有了两个兄弟跟随,一个人变三个人,从量上看是一小步,但是在战略意义上来讲是一大步,桃园三结义使刘备有了一个坚强有力的创业核心团队,这是刘备事业成功的一大步。 对这个核心团队成员要有感召力,志存高远,在人格魅力上也要形成强大的感召力。桃园结义是刘、关、张以结义的形式建立了以“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那个年代“义”最具有凝聚力,经过1800多年,在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里面还是以“义”为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很多的企业,特别是南方的一些企业还在供奉着关羽,这就说明“义”这种特殊的心理深深地在中国

品读苏轼 感悟人生

品读苏轼感悟人生 ——《赤壁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知文章感受苏子感悟人生。领略中国古典文化中文人的魅力。 走进文本,走出文本。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感受行文中的“乐”“悲”“喜”,感爱大起大落激荡的人生;通过小组讨论加强思想交流,探究苏轼的人生及智慧;通过古今比较,增强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深入解读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活动练笔让学生在内心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走出文本,获得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教学设计 品读苏文《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们感受到他(求真务实、科学)的人生;品读苏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受他(柔情似水、多情)的人生;品读苏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感悟他(灵活多变、智慧)的人生。下面从课文中选取三个片段,请三位同学分别来朗读一下。 二、朗读 放视频,配画面音乐及字幕。分别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到“羽化而登仙”,“方其破荆州”到“而今安在哉?”“且夫天地之间”到“而吾与子这所共适”。 思考:从这三个片断的朗读中,一个被贬之人与历史文化丰富的赤壁相遇会有怎样的人生碰撞和感悟?(选精彩语段锻炼学生的颂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分小组讨论 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位同学的读书方法。(PPT展示) 这是我第一次看书看得那样痴迷,每一句都想咀嚼,都想揣摩透作者的意图。我第一次真正地深深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它可以让你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感染,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它的模式。--蒋冬梅 注意体会“咀嚼”、“揣摩”、“感受”“感染”“进入”可以作为我们品读文章的五步骤。先默读,做圈点批注,重在思考在文本中传达了苏子怎样的人生状态。 然后将班上同学分为三组,各小组品读一部分,并展开讨论,各小组长收集本小组信息,以便作主题性总结发言。(以学生自己得出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效果更佳,小组活动要自由又要规范,要提高效率) 四、分享第一小组学习体验 1、交流发言(例举): 生1:在第一部分文段中我感受到:清风拂面,水波平静。烦恼吹走了,忧愁吹走了,不快吹走了,心宁静了。诗人完全沉浸在这一片爽朗而又澄澈的江面上,顿时感受到一份内心的悠然自乐。这是一种惬意的人生。 生2:月亮似乎应了诗人多情的呼唤,从东山上升起,久久不忍离去,在斗牛间徘徊,似乎在欣赏人间美。明月江风与诗人互为风景,形成互动。有了月光的浸染,雾气茫茫便横浮江面,粼粼的波光与茫茫的夜空连成一片,天地浑然一体,让人的心境开阔疏朗,无拘无束,从而产生一种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神仙似的人生体验,到达极乐世界。我觉得此时的苏轼仙风道骨,超然尘世。 2、小结引申: 著名作家巴金读此文,认为此文“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确,在这如歌的文字中,我们体悟到苏子如诗的人生,可歌可咏,他的仙风道骨超然尘世,让我们宛然觉得人生小

品读名著经典

品读名著经典,领悟人生智慧 品读就是对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去品味、去阅读,能找到里面能给我们以启迪的东西。三国历史如同一杯香茗,要细细品味,才解其意味。才发觉历史之妙处,风云人物之睿智,从而有所领悟,从中借鉴人生智慧。 古人读书前必须净手焚香,以示恭敬。以至于说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理解书之所以被神化完全是因为书中有智慧,尤其是充满了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生智慧。 一生从事读书研究的学问家鲁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我赞成。我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不久前聚会,席间一位长者谈到自己在看新《三国演义》电视剧,进而饶有兴致的谈了些许心得,对几个人物也进行了点评,聆听之下,顿然勾起我对再读《三国演义》的热忱,回家后把《三国演义》、《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甚至女儿读的少年版《三国》也拿出来放到枕边,进行了一番细读。对于《三国演义》我从很小就听过几遍评书联播。人物及章节故事也算了然于心,这次再读,倒也有了点滴思索。 《三国演义》的品读价值在此我不做累述,因为站在这里的目的在于交流个人的读书所得,那么我要阐述的自己的观点: 一、试以国家民族大义来品三国人物 说道三国演义,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其中为人处事的谋略,对于不同人物的喜好争议。我这次读三国觉得人们不妨把它放到国家民族大义来读,得到的结论就会有不同。眼界也就开阔许多。 如曹操其人。 《三国演义》作品中,由于作者罗贯中写作理念推刘反曹,曹操便以奸雄的形象。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很多善良的人们恨之入骨。从将错就错,梦中杀人,恩将仇报、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 同时,我们来看看《三国志》对曹操其人较客观的评价: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工程师,是瑜伽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政治上坚持己见,新法的反对派…… 他嫉恶如仇,遇到不惬心意的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任太守之职时,他关心百姓,了解了百姓的苦衷和被官府的压迫,他心中难忍怒气,写下了一首首抗暴诗表达对当前政治的不满。正义的他批判了数次后,小人们坐不住了,开始不断弹劾他,并利用权力将他逮捕,甚至入狱。苏东坡首次经历了人生中的黑暗,在生死间徘徊,看

清了当权者们的狡诈阴险,也懂得了官场的黑暗、危险。 但他仍是一样的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能遏制,由他呱呱落地开始,这股力量即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上了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消失。他能狂妄狂癖,也能庄重严肃,从他的笔端,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有喜悦,有难过,有梦幻的觉醒,也有顺从的忍受。 人生百味,官场纷扰,自有小人狗苟蝇营。正义之士被贬向四方,或退隐山林,只有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超俗。 苏轼对弟弟苏辙说了一句话,用来描写他自己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我的名人是一个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他的名字叫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

三国管理智慧试题答案

课程考试已完成,现在进入下一步制订改进计划!本次考试你获得6.0学分!单选题 正确 1.刘备创业的最高目标是() 1. A 独占一方 2. B 伸大义于天下 3. C 武任天下之吏 4. D 统一全国 正确 2.诸葛亮选择刘备的原因,理解错误的是() 1. A 决心坚定不畏强敌 2. B 信义著于四海 3. C 对匡扶汉室企业理念的的高度认同 4. D CEO高位空缺,发展空间大 正确 3.对现在企业的留才方法不正确的是() 1. A 待遇留人 2. B 制度留人 3. C 感情留人 4. D 事业前景留人 正确 4.曹操一生战争成就显赫,以下不属于他的成就是()

1. A 破黄巾 2. B 擒吕布 3. C 七擒孟获 4. D 灭袁术 正确 5.张辽投降曹操后屡建奇功,他立的奇功有() 1. A 兵贵神速捣乌桓 2. B 合肥大战逍遥津 3. C 一计定辽东 4. D 七擒孟获 正确 6.从曹操用文聘追敌的故事中,所得到的现代启示是() 1. A 给准备加盟企业集团的人树立姿态 2. B 给所有新加盟企业集团的人委以重任 3. C 企业的元老们不能居高自傲,必须培养新人 4. D 试验空降兵的勇气 正确 7.刘备、曹操、孙权在管理之上的共同点有()。 1. A 都善用人才 2. B 都注重以“义”为核心的理念 3. C 都善于承担责任

4. D 都用感情留人 正确 8.曹操用了许多的空降兵的结果是()。 1. A 曹操的实力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成就卓越 2. B 后来者并没有得到发挥的舞台 3. C 先来者给新加入团队的成员造成了心理压力 4. D 曹操的内部矛盾从此加深 正确 9.曹操善于纳谏的突出表现是()。 1. A 闻过则喜 2. B 决策时集思广益 3. C 人性管理不降罪 4. D 善于向下属请教 正确 10.曹操请到崔琰之后,崔琰对济州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1. A 袁绍统治时对百姓非常苛刻 2. B 连年的征战,使老百姓暴尸于荒野 3. C 百姓希望济州让曹操占领 4. D 济州百姓希望休养生息 正确 11.以下关于官渡之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仁宗景佑三年12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眉山镇的诗书世家,因而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的影响最深。 苏轼因散文写得出色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是一个文艺全才的人,诗、散文、词、绘画、书法都有杰出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均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影响。 由于他一生屡遭贬谪,阅历复杂深广,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爽朗,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思想上常常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仍不绝望,而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根源。 二、思想根源 苏轼的思想根源来源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在《三字经》里有个说法,“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轼受父亲的示范影响,7岁知书,10岁能文,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打下了浓厚的文学功底,儒学也成了他生命的底色。母亲程氏识文断字,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正是因为父亲的培养,母亲的教育,让苏轼从小就打下了独特的思想基础。 因此,苏轼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苏轼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来源于家庭文化的链接,也是儒家文化的显现。 例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共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在这首词的下片,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看到苏轼的思想与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古代,封建官员对待人民都是作威作福的。可是这里的太守却不一样。他们想要口茶喝,还得“敲门试问”呢,在这一“敲门”、一“试问”里,既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谦让,也看到了他们的文明。历史已经证明,苏轼一生的政治活动,基本上按照儒家的仁政爱民行事,在他长期的地方官任上,确实为人民做了些好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得到了人民的普遍好感。所以他的“敲门试问”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这种处事待人的思想与苏轼的家庭文化有关。有一次,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他感慨颇深,不自觉的叹息起来,并对他的母亲说:“他日儿作范滂,母亲能作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倘若能作范滂,我怎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明,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得非常快。 这些都是苏轼人生志意的一面。他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庭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他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自己的理想、操守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笔者认为,苏轼的思想根源的产生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文化的熏陶,母亲教育与父亲的指点,形成了性格耿直,敢说实话的个性特征;二是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内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品牌,两者整合,形成了苏轼的思想根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根源”支配着人生的行动,从而导致了他坎坷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