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五点培养法(1)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6947564.html,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五点培养法

作者:柴永伟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7期

良好行为习惯是指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差,因而常出现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过错行为,作为教师有责任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看见孩子们从同学的漂亮盒子里拿出彩色铅笔,摆弄一阵之后悄悄塞进自己的口袋里,不必大惊小怪——这不是偷窃……对孩子们做出的这种不当举动,教师必须采取特别明智的教育态度。”看来,面对具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教师不应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而应通过合理的途径来教育学生,纠正其不良行为,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坐、立、行”的姿态很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的教养、气质,而且直接影响着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与看法,对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坐、立、行”的规范训练。我们必须还对某些学生理解、训练上有困难的内容进行重点指导、强化训练。让他们理解“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的含义,老师示范并加以细致耐心的指导;最佳者予以表扬鼓励。

二、从尊敬师长着手,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我们应先组织学生学习理解《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有关条款。教育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一个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应当从很具体的见到老师、父母主动称呼,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小事、小节做起,并指导学生排练有关节目,在班会课上表演,使之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为社会文明交往打下基础。

三、从“四爱”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生对爱国主义这个概念只有一些肤浅的理解。因此,在教育中,我致力于从爱同学、爱老师同、爱学校、爱家乡入手,培养学生高尚爱国情怀。我们必须坚持低起点、重实际的做法。首先,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在学校,要主要地关心和帮助同学,尊重和理解老师;在家里,要尊老爱幼,关心邻里。还要引导学生懂得爱护班级、爱学校这个集体。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健康、快乐成长。既然集体为个人的成长创造条件,那么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就应当为集体出力,争光。结合语文课和思品课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风俗和家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关心,并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将来要为建设家乡流汗、出力的理想的种子。这些都是爱国的具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