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史分析PPT课件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史分析PPT课件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史分析PPT课件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

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 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

如何欣赏古代山水画教案

第三阶段 如何欣赏古代山水画教案 红光中学美术教师周剑梅 课型:中国山水画鉴赏课。 教学目的:在中国的山水画里,东方文化的体现优为深刻.有中华武术的阳刚之美,也有高山流水的韵律之美,更充实着华夏人的朴实无华,勤劳勇敢,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大度之美. 我们的国画远源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 欣赏山水画,只注意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还远远不够.当然这是基础,必须从这里入手.山水画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云树石木,它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这正是其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中国山水画 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意境,讲究气势,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大山圣水赋予人灵气,智慧和博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缺憾进行梳理和调整。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学会将新旧知识串成串,融会贯通;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1、师提问:经过前两次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相关常识的学习,谁能说说怎样欣赏中国山水画? 学生分组讨论,并以组为单位派一代表阐述讨论意见。 本课内容为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评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斜、“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放映录象) (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放映录象)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导入: 过度:闲暇之余我们都喜欢亲近自然,外出旅游。美丽的自然风景能带给我们心旷神怡,轻松自然之感。 提问:同学们都去过哪些中国的名山大川呢? 学生:黄山、泰山、、、、、五桂山(教师可幽默回答,当然五桂山、大尖山也算是我们中山的名山) 提问:我们常说的“三山五岳”是指什么? 学生:(略)相传古代的“三山”是指蓬莱、方丈、瀛洲。现指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五岳”是指东岳泰山之雄(山东)、西岳华山之险(陕西)、南岳衡山之秀(湖南)、北岳恒山之奇(山西)、中岳嵩山之峻(河南)。(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等) 提问:我们现代人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一般都会用相机把美丽的风景记录下来。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呢? 学生:诗歌、绘画是常用的方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出示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及脉络 提问:什么是山水画呢? 学生:(略)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中国画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彩作画于绢、宣纸、帛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提问:中国古代山水画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呢?距今1500多年大概是什么时代。 学生:(略)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点讲) 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画就已经开始萌芽,但仍附属于人物画;(图例《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传是宋代摹本) 纵27.1cm 横572.8cm 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

中国古代山水画-模板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十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

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1. 名词解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后世称为“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後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溪山行旅图》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许多南宋山水画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著名的山水画家有马远、夏圭等。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画家善于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以白当黑”。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投票: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 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一幅画。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着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亭序”的《富春山居图》。要了解它,同学们可以看课件的相应部分。看完后,请参与论坛的讨论。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结合了解此画的作者。 讨论题:《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 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 “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起因的一个思想——卧游。(提示学生去了解画家宗炳)当然在这儿还要特别提到黄公望是我们常熟人,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

最新版一年级上语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其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它是在中国画历史进程中得到突出发展的画科,在元代以后的画史上尤占重要地位。山水画的分类虽亦有依题材差异者,但传统习惯多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绿等敷盖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绘者称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远在战国时代已在古地图中、在工艺美术品中、在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材料上零星出现,虽或为非完整构图的孤立形象,或为人物神异活动的背景,但依稀可见作者的神话迷信思想,并遗留着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痕迹。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首创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据文献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即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南朝的宗炳与王微继之完成了两篇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与《叙画》。尽管至今未见这一时期的作品存留,若干作品中的山水仍是人物的衬景,以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山

水画理论已经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而且讨论了空间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未脱装饰遗意,但写实能力有极大提高,饶有抒情意味。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所画山水“怪石崩滩,若可扪酌”。中晚唐画家更创造了水墨山水、没骨山水亦出现于敦煌壁画中。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一个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荆浩的山水画论《笔法记》,把谢赫“六法”移于山水,以“真”为主,强调以树木体现一定道德观念。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造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山水画又出现了一个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的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创造的山水形象,参照书法开合起伏的法则,用以构置平面化的山水境界,造成了山水画的又一变异。入清以后,一派沿董其昌蹊径变化古法,在笔墨风格气味上谋求新意;另一派面向自然亦发挥笔墨传情的效能,独抒个性。后一派的代表石涛撰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谱》)是古代山本画论中最优秀的名篇。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变异发展,不但造就了为数极多的名家和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教案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投票: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 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一幅画。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亭序”的《富春山居图》。要了解它,同学们可以看课件的相应部分。看完后,请参与论坛的讨论。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结合了解此画的作者。 讨论题:《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 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 “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起因的一个思想——卧游。(提示学生去了解画家宗炳)当然在这儿还要特别提到黄公望是我们常熟人,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 以后同学们看画时,一定要放松心情,体会古人卧游的感觉。 当了解了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就要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了,看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那些名家名作。同学可以进入“中国古代山水画”这课的学习,先阅读一下——山水画简史,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学习时注意先看每张页面上的学习目标,学习中有任何问题,可进入讨论区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讨论一: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画家或一幅作品作深入了解,然后进行讨论。 3、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要了解青绿山水看《千里江山图》、《早春图》等)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作品和画家生平的相结合。 4、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为什么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大多数是黑白的? 结论:画家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之时,中国文人更加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 课堂小结: 我们说喜欢的部分同学,一般多比较喜欢诗词、文言文,说明你在渐移默化中早已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观赏作品时,不自觉的就会和画家产生了共鸣。反之,就不喜欢。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都是先人给我们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起码要学会欣赏它们。 今天用一堂课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但大家发现只是看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我给大家留了一些课后问题,大家可以继续讨论。 讨论题: 1、篆刻和书法是如何融入绘画艺术的。 2、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看待?

中国古代山水画技法教案

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 课时: 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上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本书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绘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学科。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变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简介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学好山水画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古老的传统与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的笔法和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山水画,了解并尝试山石、树木的画法,体验大胆运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喜爱之情,感受民族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画中树、石、云、水的画法。 教学难点:对笔墨的运用和把握。 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讲解和动手绘制相结合。 2、学法:欣赏、体会、绘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材、历代名画列、宣纸、毛笔、墨、盘子…… 学具准备:教材、宣纸、毛笔、墨、盘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以起立的形式进行上下课,并随时监控课堂情况,进行调整。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画的基本知识,请问同学们:国画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哪些门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以笔墨为基本表现语言的造型艺术(主要是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与中医学、京剧艺术并称三大国粹。其分类方法多样: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 2.带问题欣赏山水画作品:什么是山水画?你觉得眼前的这些山水画具有哪些特点(美感)?你所知道的山水画家有哪些?(可引导学生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比较) 山水画是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隋唐以前山水画基本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背景,隋唐开始,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迄今最早的山水画。 山水画注重笔墨神韵,讲究经营位置、追求意境表达。(笔墨美、章法美、意境美) 笔墨是山水画的造型语言,掌握用笔、用墨,是画好山水画的基本要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三:讲授新课:(10分钟) (一)中国山水画的主要步骤 1.临摹 2.笔墨 3.设色 4.写生与创作 (二)国画的笔法与墨法: 1、笔法: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 2、墨法:焦、浓、重、淡、轻五色 (三)树的画法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浅谈《鹊华秋色图》的赏析 《鹊华秋色图》是赵子昂传世名作之一。赵孟曾任职“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他对济南的风景十分熟悉,本卷画成于1295年他回到故乡浙江之时,为周密(公谨)所画。周氏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的家乡——吴兴,也从未到过山东。赵氏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并作此图相赠。画中呈现一片辽阔的沼泽地,极目远眺,一望平阔,矗立着两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两山之间错落着杨树、小松及不知名的杂树,远处一排杉树,郁郁葱葱,但有些叶已略脱,树枝分明可见,叶子染红染黄,这是秋的信息。山羊五头,散处在简陋的茅草屋前啮食。水边扁舟数叶,舟上渔叟撑篙,岸边一渔夫持竹竿敲水赶鱼,正待提网。笔墨色彩交融中,带给了友人周密一幅遥远的故乡梦境。 我国历史上留下许许多多的上水画,每幅画都寄托着画家不同的思绪和感情。我现谈一下我很喜欢的一副举世无双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举山水名画——《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号松雪道人,宋朝宗室后裔,在艺术方面,晓通音乐,精于鉴定,诗文亦佳,特别是书法与绘画,造诣很高,提出作画要有古意,力倡书法入画,在元初画坛上是个领袖人物,影响了元四大画家及明清一些大画家。赵孟頫被视为元代初年最伟大的书画家,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画风,成为勾连中国艺术史的关键人物。然而,由于他身为宋代王孙,却出仕元朝,这使他在遭受时人讥讽外,也备受后人非议,艺术成就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他“才气英迈”,仕元不久即升为集贤直学士,元世祖忽必烈本打算让他参与中书政事,“孟頫固辞……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外补”。于是,38岁的赵孟頫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夏六月被元世祖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缺官”,从就任到元贞元年(1295年)春夏之间离任赴京,赵孟頫在济南任职共有3年多的时间,这时期济南已经30多年无战事,社会经济迅速恢复,赵孟頫府事清简,处事有方,宦绩卓著。史书记载:“为政常以兴学为务。城东有膏腴田八顷,两家相争,数十年不决,孟頫判为赡学田。夜出巡察,闻读书声,往往削其柱而记之,次日,派人赠酒慰勉,能文之人,亦必加褒美。三十年后济南俊杰之士,号为天下之冠……”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

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高二美术教案

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高二美术教案 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投票: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Chinese ancient landscape paint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中国古代山水画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十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本课内容为欣赏。通过对典型的名作的赏析,了解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 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模板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 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理解,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升艺术 欣赏水平和树立准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十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本课内容为欣赏。通过对典型的名作的赏析,了解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 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 山水、花鸟三个画科。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 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得 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 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 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 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1. 名词解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 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自 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它准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 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长远的影响。 “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 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 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画法的文人画 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例如,唐代 的王维、李思训,后世称为“南北宗”。

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一、唐朝至清代山水画代表作品赏析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自题七绝:“钱塘景物似围屏,路寄山崖屋寄汀。杨柳坡平人马歇,鸬鹚过水风腥” 唐寅《落霞孤鹜图》 此图是唐寅 的代表作之一。写峻岭、高柳、水榭、 江岸、霞光,虚实相映,遂成妙制。 作者以宋人法画垂柳,错落有致, 画山石则湿笔长皴,勾斫相间,变 化多趣。全图景物处置洗练洒脱, 墨色和悦润泽。 宋代 李唐《万壑松风图》——此幅全景构图, 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的松林将峰顶连接成统一 的整体,近、中、元三个空间层次表现的自然得体。 全体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庾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 用斧劈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 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 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 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细如弦丝的瀑 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 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 黄公望《溪山图》真迹 ---《溪山图》 却是一件保存相当完整的佳构,1347年作。 画面山峦起伏,山与水多用干枯的淡墨轻松 画出,长长的披麻皴使山体显得疏朗灵秀; 李唐 《万壑松风图》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唐寅《落霞孤鹜图》

树木则是运用浓浓淡淡的墨笔,勾勾点点, 画得生动活脱,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 旷,气势雄秀 元 黄公望《丹崖玉树图》--- 此图层岩 叠翠,高松小舍。山上云雾迷朦缥缈, 殿阁半露。山下小桥横卧,林木葱茏, 一人策杖寻幽。用笔筒劲洗炼,笔法苍 秀,设色淡雅。构图上较繁密,山头多 置矶石,敷以浅绛色彩,正如清吴修所 说:“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 ”此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朝 文徵明《茶事图》 立轴 --- 文徵明绘画技艺全面, 山水、人物、花卉、兰竹兼能, 尤以山水著称,与沈周一同奠 定了吴门派的基调。他的山水 画多描写江南园林景物和文人 的生活环境,景致平和恬静, 笔墨清秀含蓄,注重抒情味和 书卷气,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 夫的思想情操和审美爱好。 明 仇英《枫溪垂钓图》--- 此幅绘深秋 黄公望《溪山图》 黄公望《丹崖玉 树图》 文徵明《茶事图》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模板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模板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 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 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十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本课内容为欣赏。通过对典型的名作的赏析,了解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

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 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 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 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1.名词解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 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 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 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画法的文 人画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后世称为“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代表 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 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水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