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价值的城市文化资本意义——中外城市空间文化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上

城市空间价值的城市文化资本意义——中外城市空间文化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上
城市空间价值的城市文化资本意义——中外城市空间文化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上

CACNA围AN。1名ENT域CITY

和创新性的。其中关键点是,这个课题的研究与思路改变了传统的方法,给我们以新的启示:一个城市研究的思想方法也应该有所创新,其中也应该包括“社会参与”、“艺术协调”和“文化感受”,城市的每一个设计思考和每一种设计结果都应该具有“城市文化资本”功能和价值,要能够让市民参与,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享受,成为城市未来的可持续的“文化动力因”。林奇也认为:

总体设计是在基地上安排建筑、塑造建筑之间空间的艺术,“总体设计具有一种新的重要性,但却是--1"3古老的艺术”,这种文化本身必然体现文化资本张力与刚性。他认为:“Katsura宫、意大利的广场和山镇、Bath城的新月形广场住宅、赖特的塔里埃森冬季住宅或是英格兰的城镇绿化,都是那样优美动人。对比之下,今日美国绝大多数总体设计却是肤浅、草率而丑陋的。”o这一评价虽然有某种偏颇之嫌,但毕竟是在强调城市总体设计艺术表现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把某种功能要素进行单纯的功能性安排。林奇的观点告诉我们,对城市总体艺术的疏忽是一种危险的错误,缺乏总体艺术的城市,必然缺乏“城市文化资本”要素,“因为基地是环境关键之点。它在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上所具有的影响远远超出它对造价和技术功能方面较明显的影响。它限制人的作为,然而又为他们开创新的机会。对于某些年龄组的人们——例如对于幼童——基地能成为他们那个天地的主导特征,其影响比大多数建筑长远,因为基地的组织持续几代人。经营家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函人们建设了城市,城市自身的演化会出具有某种反向功能的价值,即城市可以改造人,亦如上海文化、巴黎文化、纽约文化会“形塑”不同的城市人格一样,正因为城市形成不同的人格文化模式,因此而形成不同的价值与文化模式。在这里我们分析林奇的论述,旨在说明在“城市文化资本”

运作的同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经济资本的运作,经济资本是通过市场关系,用“无形”的并且是

“无情的手”以资本的

价值为最终目的配置与

调整,“城市文化资本”

运作的最终目的是创造

一个健康的城市、“乐

活的城市”、“充满选

择机会的城市”和“人

的价值最大化”的城市,

使城市成为社会成员全员满意的城市,并在强调城市总体设计艺术的前提下,使城市成为更适合人居的“艺术环境体”,

这既有建筑与规划学意义上的价值,更具有社会学

和社会发展意义上的价值。创造新的城市文化模式

与价值,就是在“经营家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

的影响”。

以巴黎为例:巴黎一直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化艺

术之都,曾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青年走向巴

黎,到过巴黎的人无不为之感叹——世界文化的殿

堂,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巴黎作为重要的世界文

化之都具有典型的法国文化特质,并构成一种属于

②(美)凯文?林奇等著.黄富厢等译总体设计fM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③(美)凯文?林奇等著.黄富厢等译.总体设计IM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圃CHINAANCIENTCITY

中外名城比较/

COMPARISONOFCHINESEAND

FOREIGNANCIENTCITIES巴黎自己的文化模式。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巴黎城市本身构成了一个“文化生产场域”,并能够为不断地创造新的“城市文化资本”要素。不同的文化空间形成不同的“文化场域”,在一种文化模式内,塑造巴黎人的日常生活。最值得提出的是

巴黎有典型的市民社会的公共文化空间。电在利普

咖啡馆、花神咖啡馆、双叟咖啡馆……似乎巴黎在

每天闪耀着人类的思想火花。有学者把咖啡馆比喻

为市民社会的思想文化与思想火花撞击的场域,是

城市的第三空间,是思想自由任意放飞的地方。在

这一点上,巴黎的文化精英成为这个城市文化创造

者、引导者、实践者和消费者。同时,巴黎各种文

化群体正在履行着一个法国传统文化守望者职责。

巴黎人不仅自己创造了巴黎的“闲逛者”,也创造

了所谓“一百零一种生活”。割

“城市文化资本”与其他城市要素构成的“动

力因素”比较,由“城市文化资本”要素所构成的

城市形象特色,其发展的“文化动力因”具有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属性。能够成为世界名文化

城的城市,无不具有特定的“城市文化资本”构成

关系。如巴黎——“世界服装之都”和“世界浪漫

之都”:维也纳——“世界音乐之乡”;东京——东西文化的交汇城市;伦敦——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罗马——“古典文化集萃”的城市以及历史上“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格言;香港——世界最自由和最安全的城市;杭州——人间天堂和休闲之者;上海——时尚之都和金融中心:扬州——精致扬州和运河名城……这些城市的整体文化城市创造了无穷的魅力,成为“城市文化资本”的价值系统和品牌表现,这个系统构成城市的“表意符号”,代表着人们一些理性的理解和感性的认知。2能够成为世界文化之都的空间文化与“城市文化资本”价值

2.1西方古典时代城市的权力、宗教与城市文化的自然取向

罗马时代维鲁特威在《建筑十书》提出:“建筑还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⑨从中可以看到早在古典时代,西方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建设中就已经在强调美学意义和美的价值了。书中还论及了城市景观、城市轮廓线、城市空间符号和城市传统风格等问题。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的美感与意向,很多来自宗教的启示,“从雅典人虔诚保有的珍贵记忆和传说中,我们发现两条真相:第一,城市是一组早于城市之前的团体间的联合;第二,该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宗教市民同步。虽然我们不能说,是宗教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是显然两者是同时发生且同步发展的,两者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在视觉感知上,神、上天所构成的生活理念处处体现在城市建设与生活之中,这些神权与宗教文化的集中表现就是仪式、礼仪、礼典所显示的权力关系。约瑟夫?克里沃特对古代罗马的城市研究们很多启发,有谈到古典时代的城镇形态时他说:“古时的城镇格局是要遵从某④钟纪纲巴黎城市建设史IM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56—157.

⑤(德)本稚明著刘北城译巴黎,19世纪的首都【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9.

(古罗马)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刍{L-t-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4.⑦(法)古朗士箸.吴晓群译.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MJ.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1106:159

CHINAANCIENTCITY困

CAC憾熙。1名ENT域CITY

种模式的,并且有着详细的礼典(ceremonial)的约束,而礼典中的行动和词语则构成了这种概念性模式,在周期性出现的节日中,经常会有引以为纪念原初奠基仪式的活动发生,基础被永久地圣化成为纪念物,它在物质性在场把礼仪锚固在土壤里,锚固在道路的建筑的物质形态之中。”迥这一认识告诉我们,西方古典时代的城市结构、城市文化价值是教和相关政治文化的一个结果,任何宗教与文化仪式所显现的一定是政治传统和权力象征,因此,城市文化必然被“固化”为一种宗教与政治模式。正如作者所言:“一座城市的奠基仪式就是打开这座城市历史的一把钥匙。”罗马人把奠基看成是一个城市的开始。8比较而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之初也具有典型的仪式文化,夏商周及至春秋战国时,很多城市在建成前都要仰看天象、识天文;俯视地理,识人文,提出建城的方位和空间,并创造了试图与上天接触的高台建筑文化,而这些城市仪式所形成的行为和结果的物化文化,成为城市形态与形象的必然要素,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区位性的城市文化特色。包括奠基过程中城市地下要埋人的情况,中国商周时期城市建设的文化形式和古希腊罗马建城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人类宗教文化特别是古代宗教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影响,在这里菲斯泰尔.德.古朗士的书中有十分精彩的论述:“这种力量就是信仰。没有什么比灵魂更具有力量了。信仰是人们思想的产物,

但人们并不能因此而随意改变它。它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却不了解它;它是人,我们却以为它是神;

它是我们力量的结果,却比我们更有力:它存在于我们之中,须臾不离,不停地指挥着我们;它让我们服从,我们便服从:它若强加给我们义务,我们就遵守。的确,人类或许屈从于自然的,但人也屈从于自己的思想”。∞这种论述说明的是人类本身的局限与悲哀,让人心底感受到一种莫名的震撼:

人类如此伟大又如此屈从于自己的局宥思维,但不论怎样,这就是人类社会,或许是人类所以精彩的原因所在。宗教曾是人类城市发生之初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属性的表现内容和主体价值之一。古希腊罗马城市中的“祭坛”便是“城市神”之所在。“城市的祭坛被围垣所环绕,希腊人将其称作公共会堂,而罗马人则是叫它维斯太的神庙。一个城市中最神圣者莫过于祭坛了。而祭坛上的圣火是要永远燃烧、不能熄灭的。”∞这也许就是一种城市精神,是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城市共同价值,虽然这种价值在其他文化体系中未必完全认同,但在一个特定群体中,在一定的区域内所形成的草根性的地方性文化,

具有个性的文化力量,这或许就是千年不朽之城的原动力I或许还可以这样说,人类城市的发展史,

沉淀的并画着宗教的印痕,这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活的~部分。

在城市建设的文化观念和理念中,约瑟夫?克里沃特在《城市与基地》第一章中说:“今人经常会援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话,把它们当成支撑古代规划的一种‘常识性’观念。例如在《政治学》中,亚里斯多德就比较明确地介绍了选择基地原则。他说‘一个城市的基地应该有一定的坡度,这是我们一定要找到的特性,但是我们心里应该记念四点。首先和最基本的是基地环境应该有利于健康。

一处面向东方的坡地,因为拥有从太阳升起的方向吹来的风,就是一处健康的基地,总比朝北的阴坡要好,心管阴坡的空气凉爽。下一个要点,是城市所处的地点应该有利于开展城市的市民活动和军事活动……’”。@我们透过这些达人的论述可以看到,西方古典时代的城市规划就已经在思考的市民社会的需求,而在整体的要素上已经开始注重城市品位和文化价值的建设,在一定意义上也可

⑧(美)约瑟夫?里克沃特著.刘东洋译.域之理念一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M】.北京:中git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6:37.

⑨(美)约瑟夫?里克沃特著.刘东洋译.城之理念一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IMl.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6:50.

⑩(法)古朗士著.吴晓群译.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fM】.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6:160.

@(法)古朗士著.吴晓群译.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fMl.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6:176.

@(美)约瑟夫?里克沃特著.刘东洋译.城之理念一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0.

中外名城比较/

COMPARISONOFCHlNESEAND

FOREIGNANCIENTCITIES

以归结为一种城市空间文化资本建设思想及相关理念的萌芽。

值得思考的是,西方古典时代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精神理念和城市文化价值的取向,多来自

哲学家、宗教人士和思想者创造,而中国古典时代哲学家和思想者论城市形态文化与价值的记载甚少。

但至少我们在西方古典城市文化的创造中,感受到了城市规划的哲学与哲人的思考。在这些哲学意义

上的思考中,传统的政治民主也是西方古典城市形态生态的基础理念之一,在希腊虽然是传统的政治

贵族民主,但是毕竟是在一定群体的推行民主制度下而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因为希腊民主的本身便

是权力者群体的民主,在控制城市空间形态上有着强烈的“贵族民主政治文化属性”。特别是在古

希腊的殖民城市中所谓的政治民主表现得比较充分,有学者说:“古希腊民主概念得到最纯粹的表达。

普里安尼城或许代表着迄今所能找到的单一设计概念支配整个城市的最佳范例。中央运动系统——

主要街道,从城市的西门逐步引上坡,到坡度急变处边通广场,一个沿路的、平整开阔的、经过整理

并呈几何的被限定的空间。市场活动受到雅典娜神庙的支配,这座神庙坐落在广场西北的显要位置上。

北部柱廊与市场毗邻……。”∞这种描述已经给了我们一种意向和印象,即城市是一个充分市民、平

民化的空间,但是受到“神庙”文化支配,这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有所不同的,城市市场是

被控制的,只是“小人”去的地方,在城市整体感觉上,城市不仅属于城市贵族的也属于城市市民的,

而权力者是城市真正的主人。相比较,罗马的城市更具有权力的象征性、政治野蛮性和人类的力量

的表现性。除了神庙以外,公共设施如体育类的建筑、各种表现政治主张的雕塑、表达个性的建筑

形式、显示人体美的运动景观、高耸的廊柱文化,告诉我们这个时代的王权价值、宗教价值、市民

价值、个人价值都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获表达,这是罗马城市的伟大之处,在无序中获得了一种有序,

并创造了“条条道路通罗马”的伟大理念!

按照马克思所说古代东方社会是没有私有制的,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空间属于权力者的,空间的文化也与王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说,在城市空间文化方面,东方和西方

的城市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如古代埃及“城市”一词是“以圆形或椭圆形内划十字组成。其圆形或

椭圆形代表城墙,十字代表街道。城市以十字街划分为四个部分”。¨这种象形文字展示的是城市的

一种设计理念和形象要素,给人以王权结构空间的感觉,与中国的天方地圆有相关性,这种字已经

给了人们一种城市形象的感觉。如果建筑和创造这一时期埃及的城市意象,似乎有一种曾经有的感觉:

高大的城墙、高台、对称中轴线、护城河、军事功能、居于主导的城市宫殿、棋盘形城市交通格局等,

这与传统中国古典时代的城市有相似之处,因为都具有王权文化的空间体系,当然,在其文化的特质。

在埃及的“在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的群体设计中,运用了2公里长的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

具人面狮身像。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姻中国夏、商、周

的城市景观要素也充分表现了王权文化集权性空间意义,如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和东周的王城等城

市格局,不仅创造中国式的艺术空间,而且也创造了中国城市王权形象的基本元素,甚至成为中国

传统城市的基本定制。通过东西方古代城市结构与空间表现不同的分析,我们从中悟出一种道理,

即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形式和权力的表现体系要,从一开始人们便关心其合理性、功能性和艺术价值,

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结果,古典时代的城市既是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的生产与文化形式,

又是现实生活中的城市的存在价值所在,必须是为多数的利益而存在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人民的

城市,并能够创造城市的伟大文化。

2.2中世纪的人本主义取向与艺术创造

◎(关)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0

@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M1.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9:4.

@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MI.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9.9.

CHINAANCIENTCITY团

中外名城比较/

COMPARISON0FCHlNESEAND

FoREIGNANCIENTClTⅡ!S

表现方式,也具有了市民社

会的意义。

Jan?Gehl认为从中世

纪以来,都市规划经历了两

次彻底的改变:“第一次重

大的改变发生在文艺复兴时

期,城市从自然发展转变成

由专家规划。一群专业规划

师负责建造城市,同时,发

展出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和

概念。而后,城市不再只是

一种工具而已。而转换到高

层次成为一件艺术表现、认

知和执行的整体成品。”眇

这种论述应该说比较适用于

西方城市的发展历程,的确,

当西方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把

城市作为文艺复兴的载体时,城市开始了艺术性价值表现阶段,无论是建筑本身的艺术性,还是空

间表现的艺术性,使西中世纪以来的城市在整体形成的上形成的风格的发展机制,或者可以称为是

一种“有机的历史风格的创造”,如佛罗伦萨、如威尼斯等,为人类的城市留下了瑰宝。可能想到

并带给今天人类的城市意向要素有教堂的穹顶、神庙、广场、长廊、市政府、塔钟、图书馆、博物馆、

学校、壁画、浮雕、巴海克风格、哥特式符号及几何形建筑等,这种典型的西方城市景观要素已经

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的认知和识别符号。

(责任编辑:于向凤)

@(丹麦)J¨?Gehl著.陈秋伶译.户外空阃的场所行为——公共空间使用之研究I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9:43.

CHINAANCIENTCITY囫

论中国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论中国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城市发展塑造形象和提高品位,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条件,为城市发展增强辐射力和整合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软实力意义形象特色 【正文】:在不断加快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定位逐渐由经济功能型转变成现代宜居型,城市品位、城市风格、城市质量业已成为都市发展繁荣的新战略基点,这显现了城市文化建设蕴含的深层次价值。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存在的内在支柱和外显标志。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强盛。因此,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含的基因资源,全力构建独特的城市文化体系,发挥城市文化功能,就成为时下打造精品都市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什么是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文化是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而产生的,是一种比村落文化更为高级的文化形态。城市作为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及宗教信仰等。城市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地域及不同时代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建筑形式,亦即产生了城市文化。就城市的发展史而言,“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城市文化存在于城市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城市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的记录:从最初的挡风蔽雨的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构筑物到今天越来越丰富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建筑群;从安全防御考虑的“城”到“匠人营国,旁三门,方九里”的气魄直至今天绵延几十甚至上千公里的城市群,无一不是随着人类自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的。 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他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它们构成了城市文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条件和组织架构。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处在整个社会前沿最能体现时代特征。 城市能否成为诗意的生活环境,文化成为主要因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市文化的本质所在。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实力。 二、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浅析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运用

浅析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运用 摘要:城市景观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战略下,当前景观设计界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有些景观设计师对文化内涵不 够重视,所以出现了很多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的景观设计作品,城市景观“趋同化”、“均质化”成为普遍现象,使得景观设计的文化性研究显得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本论文将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城市景观文化内涵的构建和表现方式。 关键词:城市景观文化要素地域性环境 引言 美国建筑学家伊利尔.沙里宁认为:“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说明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部分。然而当前由于过分追求效益,城市景观设计中出现了盲目照搬一些带有文化意味的符号,形成“干城一面”的景象。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新的社会理念的不断显现,探索出一套高效的设计理论来指导城市景观设计,深入研究人文内涵已成为社会实践的热点和研究的焦点,利用用人文元素来改造城市景观设计的有效路径已成为城市景观研究的一

大趋势。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含义及特色 (一)城市景观的含义 景观设计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设计上也更加注重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宗教信仰等甚至是自然景观。将地域文化铭刻在景观之中,是地区内人们情感的寄托和归宿,也是塑造城市特色景观,提升城市景观价值和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 城市景观设计涉及到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以及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景观系统要素的相互结合。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古典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化的典范,在《园冶》一书中把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着重于开掘其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同样,西方国家也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景观中人文景观的设计,把其作为改观城市环境和个性重要的课题,并进行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系统研究。 (二)城市景观的特点 第一,城市景观都是依据一定的自然景观建立起来的,自然景观奠定了城市景观的基础,也制约了城市景观的轮廓。如重庆多山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山城的景观轮廓,苏

城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北京市顺义区都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目录 前言 (1)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2)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2) 2.顺义文化的历史传承:融合文明 (4) 二、顺义都市文化的人文传统 (6) 1.顺义的商业文化:集商聚义 (6) 2.市井文化:厚德载物 (7) 3.红色文化:不屈抗争 (8) 三、顺义都市文化的当代进展 (9) 1.绿色生态文化:健康宜居 (9) 2.群众节庆文化:和谐民生 (10) 3.企业文化:诚信进取 (11) 4.国际枢纽文化:开放包容 (12) 5.现代农业文化:秉古誉今 (13) 6.顺义啤酒饮料文化:厚积薄发 (14)

四、顺义都市精神:顺潮宾水,尚德名义 (15) 1.顺潮宾水(顺潮滨水) (16) 2.尚德明义 (16) 五、顺义都市文化进展取向 (17) 1.爱护旧城历史文化,创新新城文化建设 (18) 2.新城建筑和街区:横看成岭侧成峰 (19) 3.“尚德明义”之表达:公共服务和商业街区 (20) 4.“顺潮宾水”之表达:滨水生态和国际街区 (21) 5.打造居民形象,营造都市文化 (26) 结束语 (27) 前言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都市文化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用文化的理念评价并提升都市质量品位已成为人们新的标准和要求,在当代都市的规划、建设、治理无一不包容着都市文化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进展的必定。什么是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如何建设、如何用文化的理念建设都市等内容,正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都市文化是都市那个地理行政区划与都市历史形成过程中所产生、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都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的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都市的灵魂和气质,它隐含在都市的方方面面,给予都市特有的气质,反映都市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审美水准,是衡量都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都市和人共同造就都市文化。都市文化是一个都市的标识,它折射出都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都市风貌的总体形态,不同都市之间都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和差异。顺义都市建设要打破“千城一面”的建设格局,打造具有鲜亮顺义特色的顺义都市文化。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城区距市中心30公里。东邻平谷,北连怀柔、密云,西接昌平、朝阳区,南界通州区、河北三河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8157733.html, 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力 作者:张博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城市文化活力是城市文化传播的主要动力,对城市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探索,展现更多的城市空间文化活力。从城市空间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城市空间资源的特点两个方面,简单论述城市空间的资源,针对城市空间的文化与文化活力进行浅析,并基于内在性思想理论的文化活力分析与基于实证性思想理论的文化活力分析两个方面,探究城市空间的资源与文化活力,以期能够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与城市进程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空间;资源探索;文化活力 城市化进程不但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城市是人类文化的聚合体,在当前人类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承载着多元化的人类发展现状,展现出不同城市氛围、城市发展环境下的精神与气质、印象与理想,等等,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空间。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探索,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城市文化模式,展现更多的城市文化活力,构建富含魅力的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完整而清晰的城市化格局。文章将结合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动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空间的资源 (一)城市空间资源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城市是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基础,以社会发展与进步为目标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是集人口、科学文化与经济为一体的区域体系。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是实现社会分工与联系的推动性力量,如果没有城市,则各项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城市空间的利用情况则会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相关研究,是实现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与探索,具体指的是根据城市综合发展中的地面、高空与地下三个部分内容,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调整,提升城市的整体容量,合理挖掘城市中的空间资源,提升城市交通整体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基于立体概念可以看出,城市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均需要在地面、地下亦或是高空中实现,城市中的各项资源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优化的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资源,能够改变城市内部功能,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空间资源的特点分析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一直以来,一个城市形象的传播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调研法,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并作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分析综述,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参考建议。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对于一个区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该区域突出重围,彰显自身魅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他人的关键因素。利用城市文化来构建城市形象,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尤为重要。因此,城市形象与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形象研究状况 以“城市形象”为关键词搜索,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知网共收录文献7507篇,内容覆盖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新闻传媒等学科。本文主要选取新闻传媒类论文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城市形象媒介呈现研究。 1、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 学术界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义数不胜数,但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美国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提到,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界、

区域、标志物等方面,并提到“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心态。”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于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国内学者居易的《城市形象的基本概念及其感受》中则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或感受。包括精神感受系统、视觉感受系统、消费感受系统、风土人情感受系统。 张卫国在《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中则提出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对某一个城市或特定区域形成的主观印象。 2、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区域的软实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符码形式传递出去,才能吸引外界的公众。在此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何国平在《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型与基本策略》一文中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范式,即在城市定位元素资源与城市形象元素资源库的二元合力中形成一个最优方案,由此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四个策略,利益相关者策略、城市营销策略、大众传媒策略和文化策略。 陶建杰的《城市形象传播的误区突破与策略选择》中也曾提到城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空间结构嬗变浅析_许哲娜

在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历史背景下,天津传统城市文化经历了极大的冲击,不但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迁移,在文化元素的构成上也出现了剧烈的变化。 传统的天津城以鼓楼为中心,分布着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四大居住区。其中宫北大街、大胡同、侯家后一带由于毗邻北运河,有停泊在附近码头的外地货船提供的巨大客流,因此尤为繁荣。商店鳞次栉比,摊贩、游人川流不息,自然成为天津城市休闲文化的中心。自清初以来先后出现了福来轩、三德轩、东来轩、宝和轩、义顺茶园等知名茶馆、戏园,诸多艺术形式如皮簧戏、十番、 “数来宝”、 “荡子曲”等都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这类“俗”文化相互辉映的则是盐商、政要在城内外兴修的各式园林,举办吟诗作画、集结诗社等文化活动,展现了天津文化“雅”的一面。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天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天津城区发生了连锁反应式的变化和扩张。首先是九国租界的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英、法、美、德、日、意等国强划租界,并进行了诸多旨在为本国侨民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加快了天津的城市化和近代化进程。此外,由于晚清以来中国政局动荡,天津成为很多下野政客观望局势、谋划东山再起的据点,他们多选择居住在市政管理较为完善、居住条件相对舒适的租界区,也为这里的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发展机会。其次是因列强租界区划出现空隙而兴起的南市地区。这里毗邻日租界,被当时日本侵略者称为“预备居留地”,不属于中国管辖范围,而以老西开地区为扩张目标的法国人也对该地区不予过问。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封建剥削日益沉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天津周边一带的农村经济趋于崩溃,大批破产农民、灾民涌入天津,也成为了推动南市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中山路一带最为晚出。这里是中国人“最早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开辟建设的新城区”。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收回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沦陷的天津,设立直隶总督衙门,并在督署附近的海河以北地区, 精心打造了以大经路(今中山路)为中轴的新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新城区的开拓和繁荣,天津城市文化空间也发生了结构性转变。首先,在这些新城区里,兴建了大批的教育文化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催生了诸多新式的文化行业,形成了具有近代特征的新文化中心,也改变和丰富了天津城市文化的构成。如在租界区出现了按照西式教育理论进行管理的新式学校,有别于中国传统邸报的西式报纸,展示西方饮食文化的西餐馆,展示西方休闲文化的俱乐部、电影院、跑马场、公共体育场等。又如在中山路修建的东兴里、择仁里等院落式里弄住宅,成为政府各级工作人员、大型工厂工人和铁路职工的聚居地,孕育了新式居住文化。在这里还集中了大批在近代教育和规划理念指导下兴建和管理的新式学校,如直隶第一师范、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工业专门学校、水产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等,以及旨在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素质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美术馆等,这些都与老城区的传统文化设施如文庙、书院以及古典园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新兴文化中心不但凭借这些新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娱乐方式对老城区的文化影响力产生了巨大的分流效应,而且还吸引了活跃于老城区的传统文化行业逐渐向新城区转移。相声茶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位于老城区的一些茶馆最先为相声提供了发展的舞台。阎德山、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郭瑞林、马德禄、周德山(周蛤蟆)等天津相声的奠基者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然而,随着大批流民向南市集中,为相声提供了更为庞大的观众群体,南市取代老城区成为相声发展的重镇,并为相声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跃成为“相声艺术摇篮”。法租界梨栈一带的相声表演起步更晚于南市,然而由于这里治安秩序相对良好,较少地痞恶霸的干扰,加上观众素质较高,不需要为了迎合观众而被迫说“荤口”,因此从发展伊始就成为艺人梦寐以求的“大台口”,能获得到这里演出的机会是对他们艺术水准的最大肯定。传记作家刘连群真实记述了相声表演 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空间结构嬗变浅析 许哲娜 115

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寓意

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寓意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电影是现代艺术的产物,城市是电影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土壤,电影以其最特别的方式记录着城市的成长变化。香港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但同时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它是同时具有东西方文化特色的城市。 城市空间在电影中并非是简单的对于地理空间的呈现,而是更深层次的对于某个地区的文化建构的指涉。同样地,银河映像的电影则是对于香港城市空间的抒写。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发展时期,进入到九十年代中期,香港电影逐渐衰落,很多电影公司转而做电视或广告。199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杜琪峰、韦家辉等人在这一年创立了银河映像公司,拍摄了一系列不同于之前港片类型的电影,早期的银河映像出品了很多黑色电影,积淀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 进入到新世纪,很多香港导演或北上去大陆拍片,或进军好莱坞,而银河映在保持年均一部电影的频率的同时坚持做具有香港本土性的电影,而所谓的“银河精神,,亦就是“香港精神”。由于银河映像坚持本土香港创作,故它出品的电影和香港的社会现象、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银河映像之于香港犹若小津安二郎之于东京,侯孝贤之于台北,伍迪艾伦之于纽约。本文的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重难点做了详细的论述;第二章通过对银河映像出品的电影做一个顺序的梳理,按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做大致的分期,分别是早期成立时的黑色电影时期、加入中国星后的爱情喜剧创作和承袭黑色风格电影创作的时期及后来呈现出来的后黑色电影时期;第三章就电影中出现的香港城市空间符号进行重点分析及研究,分别有写字楼、巴士、茶

餐厅和街道;第四章对不同时期出品的电影呈现出来的香港城市空间做梳理和分析;最后一章意在对银河映像电影中城市空间体现出的文化寓意的表达,随着香港电影中的“香港精神”的渐渐缺失,香港电影的本土性和主体性表达是银河映像关注之处,银河映像植根于香港本土创作,以电影的形式建立身份认同,体现了香港的本土性和主体性。

城市文化元素与文化再生在城市设计中的多种影响

城市文化元素与文化再生在城市设计中的多种影响 摘要:在促进城市文化复兴的城市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城市“文化”所指的具体概念与重要内涵。由于中国几十年以来所实行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普遍的看法认为是城市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和高雅文化的聚合。事实上,无论从城市发展还是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一观念是不恰当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非物质的体现,更应该被看作为复杂的实体,是一种与消费产品同等模式的生产、生活方式过程。此外,文化不仅在艺术方面体现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普通人的各类社会行为也是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反映。 关键词:城市设计;文化;发展 1文化与城市发展 目前,城市设计越来越多的关注于城市文化再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涉及到文化和传统技术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着力点。然而,除此之外的使地方政府更多地使用文化战略作为城市发展和文化再生手段的原因是更为复杂的,但很明显能够从现有的变化态势看出,是伴随着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宏观形势的转变而发生的。 现在,中国正处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文化强国与文化兴国已经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发展策略。就国家战略发展政策而言,体现了两个层面的重大变化,这对国内城市发展的文化战略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第一个层面涉及到中央政府对文化与艺术的态度,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尚未打开国门。在这一阶段,城市的发展运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相关的城市基础的建设观也与当时的政治理念相匹配。这导致了从上到下的对于中国文化概念的漠视。此外,地方政府能动性的缺乏,也限制了地域文化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逻辑逐步应用到社会各行业的传统项目,城市发展的目的产生了变化,自身的角色也相应而变,从以往实施特定的专政管理转化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民族感情也得到了释放,这进而对地方政府与相应的文化艺术团体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使之更为积极的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 此外,中央政府对于文化的控制以及对于地方的计划管理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地方行政职能所拥有的管理范围与权限得到了扩展与提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召开与举办数项国际展览或者国际赛事,充分的重视了城市的自身特色。而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很容易获得国内城市发展的有益经验其中,除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文艺活动外,城市发展政策的导向应该是推动城市文化的生产,促进城市文化的消费。因此,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为城市文化产业提供相应的空间与场地,并应以此作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此外,城市为满足后现代文化的象征的相关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必须产生适应文化的建筑环境。而城市设计也必须根据使用目的,提高建筑的时尚感,大力发展城市文化设施与公共艺术设施。很明显,文化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在现代

城市文化及文学研究

历史变革 昆山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 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越,继又归楚。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秦置娄县。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置华亭县,昆山县治由昆山(今松江县小昆山)迁至马鞍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又分置嘉定县。元代曾升昆山为州,明代复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置新阳县,与昆山同城分治。民国元年(1912年),昆、新两县并为对外开放昆山县。1949年5月13日昆山解放。1984年列为开放县。1987年末,有7个县属镇,13个乡,467个行政村,54.8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96人。主要为汉族,另有回、满、彝、蒙古、布依、土家、哈尼族88人。 革命传统 昆山人民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隋末,就有朱燮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昆山军民抗击围城倭寇,历时45天,大小30余战,终于将入侵的倭寇赶出家园。清初,全县人民奋起反抗清朝统治,杀县丞,烧县衙,推王佐才率师起义。后遭清军镇压,起义失败,王佐才不屈而死,全城军民被杀者十之有四。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昆山,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大举反扑,在半个多月的昆山保卫战中,守城军民殉难者数以万计。清末,锦溪、巴城、陆家桥、正仪、杨湘泾等地,先后发生农民抗粮抗租斗争。辛亥革命前不少昆山籍人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昆山人民举义旗,逐知县,迎来光复。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党员刘重民来昆宣传反帝爱国,各界民众积极响应。民国15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共党员王芝九来昆开展革命活动,帮助筹建国民党昆山县党部,并建立中共昆山独立支部。民国28年,昆山创建第一支抗日武装--陶一球部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后整编为新四军江抗第三支队第一中队。同年开始建立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抗日活动遍及城乡。"皖南事变"后,革命武装力量受挫,党政军人员大部北撤,留守党员仍坚持原地斗争。民国32年恢复昆东、昆南抗日武装斗争,并发展了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斗争中壮大了地方党组织。抗战胜利后,地下党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迎来了昆山的解放。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有113名烈士为国捐躯。 著名人物 昆山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自宋至清有进士476人,其中武科17人。南宋范成大,为当时文坛四大家之一;大学士、文学家卫泾“忧国忘家,始终一节。”元有名士顾阿瑛,精于音律诗画,终身不仕。明有卢熊,著有《吴郡广记》、《苏州府志》、《兖州府志》;有航海家费信,随郑和、杨敏四下西洋;有大学士顾鼎臣,疏请改筑昆山县城,免遭倭难;有哲学家魏校,为一代名儒,南都四君子之一;有著名文学家归有光,为古文运动代表,称唐宋派;有戏曲家顾坚、魏良辅、梁辰鱼,为昆剧的创始人;有苏州反税监斗争领袖葛贤,世称葛将军。明末清初,有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颂于世;有文学家归庄,归有光曾孙,所著散曲《万古愁》,论者比作《离骚》;有著名教育家朱柏庐,著有《治家格言》,历代流传;有画家龚贤,金陵八家居首。清有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同胞三鼎甲,号称"昆山三徐"。清末民初,有南社著名诗人、画家、教育家胡石予,与钱名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儒。民国以来,有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徐祖贻和历代国民党要职的叶楚伧、钱大钧等。 著名人士有书法家方还,天文学家朱文鑫,植物学家蒋英,棉花专家俞启葆,农学家于景让,物理学家周同庆,文字改革先驱朱文熊。还有曾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吴保丰,著名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动画片导演徐景达,评弹艺术家顾宏伯、严雪亭等。科学家、企业家美籍华人王安博士,女钢琴家奥籍华人王纪音都是昆山人。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内涵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内涵的探析【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既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场所,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招牌。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日益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体现城市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文化 【 abstract 】 the city public space is public communication places, and it is a sign of urban culture. with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methods and ways that embodies the city culture in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for reference . 【 key words 】 urban, public spac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正是通过公共空间这一载体,将城市文化融入设计理念之中,鲜明地表达出城市特色,使之区别于其他城市。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必须注重公共空间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才能塑造出有生命力和持久力的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与文学研究”

“城市研究与文学研究”课程大纲 Issues of Urban studies and Literary studies 课程简介 本课程首先吸收近年来城市研究的新成果,力图从“地理”、“空间”、“身体”、“景观”、“阶级”和“身体”等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城市,进而在这种新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城市文化和文学研究中的部分经典文本,从而在一种跨学科的视野中建立起城市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新联系。 参考书目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薛毅主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岗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 雅各布森:《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 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商务印书馆 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欧梵:《上海摩登》,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一部分理解城市 一、地理 《不均地理发展理论笔记》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共产党宣言〉的地理学》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 二、空间(一) 《空间是个关键词》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空间化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与批评社会理论》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后现代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三、空间(二) 《空间:社会产物与社会价值》列斐伏尔,载上海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 究读本》 《列斐伏尔的惊异奇航》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空间化的三元辩证》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四、阶级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选)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6年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