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是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主题。向教学改革要质量,精心上好每节一课,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校办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全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随着技工教育迅速发展,我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日趋严重,给正常的教学带来较大困难。现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往往会在教学内容上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教学计划难以较好地完成。差异是客观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依据。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学生的差异,转变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是生源质量发生变化且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的产物,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分层次教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学习条件的实际出发,通过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教师通过分层组织教学、改革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教学目标,促进“人人成功、个个发展”。分层次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实施分层次教学,要整体把握,全局考量,事先充分准备,过程认真组织,事后反思提高。

一、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适应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目前,由于普高的扩招和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校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一方面,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实际差异较大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完全达到教学目标的,更不利于各类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层次是有区别的。虽然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并非都是弱智生。他们的主要问题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努力学或方法不得当。但是他们对教师有不同的要求,仍然期望在教师的关心与指导下提高成绩、获得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2.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技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也为高校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特点,必须尊重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选择,每个学生都有权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所受的教育也应当是适合自身特点的。所以,学校的教学不能搞“一刀切”。

3.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取得成绩。而要使培养的学生都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关注个性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次教学就势在必行。

4.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就学校自身发展而言,根本问题还是质量问题,其中教学改革又是关键所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可达到的教学目标内,生动、活泼地发展。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考虑学生知识基础差异较大的实际,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更不能“揠苗助长”。

(二)分层次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分层次教学唤起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多数学生因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锅煮”的教学方法,措伤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成功的愿望是不可磨灭的。实行分层次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愿望自主选定学习目标,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主动权都有自由支配的空间,极大满足了各类学生的表现欲,又能使各类学生都有情绪上的愉悦感和学习上的成功感,极大地唤起各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成功的愿望。

2.分层次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需求

分层次教学调整了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使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直接检验到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分类授课,目标贴切,作业按能选做,为各类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自主选择试题测试、分层评价给全体学生创造了品尝成功机会;从诸方面为学生解除了学习的心理负担与压力,让各类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和专业需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后进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真正使因材施教落实到了实处,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素质之目的。

3.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分层次教学为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教师施展自身的才华,实现由“知识型”向“研究型”转变,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通过分层次教学改革,一则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二则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管理水平;三则增强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分层次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分层次教学建立在以学生学习程度为标准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学习差异给出了“因材施教”的最佳教学环境。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在分层中获得了准确的学习指导,受到了适度的学习能力培养,处在同等层面教学中的学生,容易建立学习的自信,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研究表明:各层学生在分层次教学中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均得到普遍提升。

2.有利于体现人性化教育的理念

分层次教学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给出了不同层面的学习选择。人人都渴望成为事业的成功者,分层次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成为“成功人士”的可能,使成功变得更易实现。研究表明:一些从未品尝过成功的学生在分层次教学中实现了成功的梦想,从而激发了再次获取成功的学习热情。事实证明:分层次教学对于层次较低学生的提高作用尤其突出。

3.有利于增强教学针对性

学生分层,便于教师安排教学任务,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相对比较容易进行,教学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各层级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师授课目的明确,可以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指导,分层次教学给了教师与学生更合理的教学空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分层次教学动态管理的实施给有上进心的同学创造了上调的机会。给侥幸考好的学生施加了无形的压力,促使他们更抓紧学习。分层次教学动态管理的实施,为学生们提供了竞争的机会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普遍提高。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教育既要培养特长生,又不能忽视中等生,更要照顾好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因材施教思想

这是孔子在两千年前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而采用的方法,它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目的地进行有差别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别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应首先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收到各有所得的教育效果,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因材施教是分层次教学的“灵魂”。

(三)多元智能结构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

为,人类的智能结构是多元化的,它至少包括了语言文字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方面的基本智慧能力,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依赖于后天的开发。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这些智能只有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中才能被开发出来。以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学生,每个学生都很有天赋,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依据这一理论,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有效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从而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这一理论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特点,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把多元智能与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的特长发展,使弱势变强,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能,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这一理论要求,在课堂上要出现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理论知识和他们现实生活的矛盾。这些问题产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等方面,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观念和技能。

三、分层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分层次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最优化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它研究的对象是学科知识系统和学科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怎样才能使学生招得来、学

得进、能成才呢?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实行分层次教学。具体可概括为“五分”,即管理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和考试考核分层。

(一)管理分层

1.学生分层(班内隐性分层)

实施分层次教学至关重要的首先是如何对学生分层。分层次教学的得益者既是学生,也是教师;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学生那种压抑的情感可以得到释放和解脱;而教师则可以在分层次教学中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方法。分层次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朝“最近发展区”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分层次教学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策略。因此,分层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分层并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递进,是要给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阶梯。教师不仅要很好地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教学,才能消除“被冷落的学生”,才能促进有差异的学生普遍发展。

学生分层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层次意向;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评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分层的办法: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和学校教育资源实际,采取“班内隐性分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层。而分层只有采用内在尺度法即隐性分层法时,它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隐性分层施教既能体现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又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学生分层的时间:一般为新生入学经过一段时间(半学期或一学期)教学后开始分层为宜。一则利用这段时间教师可做好“两调查、两了解”。

“两调查”:一是对新生学习状态的调查分析,内容涉及如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听课接受情况、课前预习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二是对新生进校后摸底测试成绩调查分析。

“两了解”:一是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个性;二是向专业教师了解该专业中所需的相关知识及所需的时间段。通过调查了解,在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并结合校情的基础上,确定出分层目标。

学生分层的标准:分层标准应遵循“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的总的指导思想。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调查、知识点测试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效果等差异,由班主任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A层(优秀生)

(1)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包括概念、事物、事理等。

(2)能够自如地运用学科知识或原理和观点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能够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概念和原理,完全没有误解与混淆;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或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知识与问题相联系,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能独立思考,进行反思和质疑;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等。

B层(中等生)

(1)理解和基本掌握学科知识,包括概念、事物、事理等。

(2)能够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或原理和观点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能力。

能够理解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可以根据这些概念和原理去分析问题,最终独立解决问题。

C层(后进生)

(1)识记和基本理解学科知识,包括概念、事物、事理等。

(2)能够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或原理和观点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基本能够表述一些概念、原理和观点,在教师的指导或同伴的帮助下能够运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能够自我探究某些简单问题,形成比较科学、完整的结论。

2.动态管理

青少年学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实施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跟踪研究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兴趣志愿等方面的动态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层次。互动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调整到相应的层次。一般根据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互动调整,学生的层次根据成绩好坏有升有降。学习前进了可以上升,学习后退了,也可以从原层次下降,引入优进劣退的竞争机制,增强学生学习的竞争力,以此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一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效果提高。

3.分流教育

对极端不愿意学习的末位学生可以采取提前顶岗实习一学期或社会实践,然后回校继续完成其没有完成的理论课程。让学生在实习锻炼期间,充分体验到自己的理论知识的不足,

自觉地热爱学习。分流实习或社会实践的学生比例,原则上可按班级学生数的5%来控制。

(二)目标分层

A层(优秀生)

形成目标:充分地释放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较为复杂、难度较大的习题。

发展目标: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培养自学探究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形成浓厚的学科兴趣和学科追求,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理念。

B层(中等生)

形成目标:B层对A层来说具有知识上的包含关系,即在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的基础上,较为透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能做到变式应用,能完成教材中的低、中档习题。

发展目标: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要提高层次,坡度适当加大,台阶适当增宽,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和超越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C层(后进生)

形成目标:打好学科基础,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并能做到简单应用。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能完成课本练习。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上强调低起点、小台阶、大密度,保证学生完成大纲的基本要求。

发展目标: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树立起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以及对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分层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和保障学生受到最好教育的方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不具备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是要因材施教,将这种潜能激发出来。教学时教师应摸清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目标的高低、学习方法的优劣进行统筹安排、宏观调控,采取分层教学、分类辅导,促进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1.教学目标分层

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教学目标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优秀生)要求学生以优良成绩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并能综合运用知识;B层(中等生)要求学生以合格成绩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C层(后进生)要求

学生能基本达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2.备课分层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后进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秀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根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针对学生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授课过程(即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按其重要性及难易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并设计分层练习)。把教学目标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层次”,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对差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学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掌握基本方法,会做基础题,发展基本能力,如阅读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实作能力等。对中等生要求在熟悉熟练上下功夫,发展综合能力,逐步转变为优等生。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3.教学内容分层

优秀生由于能较快地掌握基础知识,所以能有较多的时间用于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中等生的教学则以教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后进生的教学则以教授基础知识为主,此外,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补缺、补漏。

4.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在分层教学中,应该“因学而教”,教学方法是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充分

发挥,教学方法要改变“传授——接受”的模式。教师应该“授之以渔,普遍采用问题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讲座法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只有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愿意也可能接受。优秀生多以”启发――讨论――自学”为主,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解决“升高职”的问题。中等生以“启发――讨论――讲解”为主,目的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则采用“低起点,重

基础,重落实”的方法,使学生能感兴趣,学得进,跟得上。

5.施教分层

分层授课是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分层次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分层次教学”既重视学生共同要求,又照顾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既有面向全体的“合”

的环节,又有因材施教“分”的做法,又有因人制宜的特殊步骤,课堂教学分步进行。依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

发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创设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尝试练习(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弹性作业)。

分层次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为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是适合学生自己的,所以学生人人都有事做,没有被冷落的陪客。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从老师的教学行为来说,其任务不再是讲解和讲授,而是了解学情,在宏观上给予调控,在微观上给予个别指导。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策略的采用,学习方法的实施,都应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跟踪监控,发现普遍存在和个别存在的问题,都要及时给予解决。

总的要求:在同一教学班,教师课前也要充分准备分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层次,以中间为准,兼顾两端,安排不同内容,设计不同问题,提出不同要求,进行不同训练。

总的目标:对后进生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等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优秀生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

具体做法:对优秀生(间接引导,自主学习)学生“学”重于“教”,以“放”为主,“放”中有“扶”。“扶”主要体现在学生练习中与引导深入探究上。课堂上应放手让他们自学、互学、获得新知,培养学习能力。这样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辅导中等生学习,对中等生(直接辅导、互相学习)学生“教”重于“学”,即以教师的“扶”为主,“扶”是引导深化理解知识和指导归纳学习方法上,使学生在老师辅导下学习并掌握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对于后进生应以模仿性的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教材中判断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一些规律,并要求他们在听课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练习习题,掌握基本知识点。对于优等生则应以创造性的学习为主,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形成知识网络结构,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6.练习(作业)分层

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渠道。“练习分层”与“目标分层”具有一致性。因为有弹性目标,就要确定相应弹性练习。一般说来,后进生从基础性习题开始,然后完成提高性习题;优等生可从提高性习题开始,甚至只要完成发展性习题,教师还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更高要求的开放性习题。练习的弹性处理,主要在于练习题设置与要求上,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练习题,而且有些习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对后进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时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以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而对中等生在照顾双基前提下适当拓展深度、广度,主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平时作业略低于优秀生的水平。

7.学习过程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评价要有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为了充分照顾个体差异性,对分层评价的要求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把完成学习任务及老师对自己的良好评价看成自己最突出的需要,老师的评价会使他们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用一种标准去评价,那低层次的学生可能难得受到肯定。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挖掘、把握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采用口头表扬、评语鼓励等形式,及时肯定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对一些基础较差的

同学,适当地降低尺度,让学生“拾级而上”,首先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在品尝第一次成功喜悦的基础上逐步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例如对同一的问题的回答,低层次学生可能是吱吱唔唔,词不达意,但如果有那么一点闪光之处,就及时加以肯定,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再思考。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正视老师,吐词清晰,表达有条理,作业有创意。评价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维的正确性,还要从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及思维的发散性等方面进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辅导分层

过去教学中特别强调“有课必导、课后必导”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学中更凸现出重要性。分层教学必须配合以分类辅导,否则它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分类辅导可分为课前辅导与课后辅导、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课上辅导与课下辅导、专题辅导与普遍辅导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五)考试考核分层

改革评价方式是分层次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技校学生普遍学习成绩较低,如果单纯从测试成绩作横向比较,势必会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明确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其目的不是鉴定和选拔,而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而评价要坚持差异性、及时性、激励性原则,具有总结、反馈、矫正、提高功能。分层评价重在多元评价,要热情地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增强自信心,能够创造一种讲进步、讲成功,积极向上的氛围。分层评价重过程评价,评价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分层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一班学生。评价是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前进,避免一刀切,力求理性化,有坡度,有可比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有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也就是对不同起点的学生设立不同的终点。在分层次教学中,评价方式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成绩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增值,使学生看到自已的进步,体验成功。二是用发展着的思维评价学生。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现代教育最核心、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之所在。三是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1.考试方法多样性

首先改革考试方法,构建多种形式结合,重在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传统“千人一卷闭卷”的考试方法,如实行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面试相结合,知识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卷面考试和作业检查相结合,显性考试和隐性考试相结合等形成性与综合性测试方法。

2.考试内容层次性

改革考试内容和命题方法。考试内容要根据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层次不同的教学要求分层命题,平时单元测试,试题由学生命题教师按层次组题;期终考试教师命题,开卷和闭卷相结合,要求学生诚实注明开卷题号,可酌情记分。

3.考核评价分层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要求,构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用分层评价标准评价学生,一是评价学习内容,学生哪方面成绩最好,就评哪方面内容;二是看发展进步,现在与过去成绩比,有进步有提高就应得到好评;三是看学习态度,只要学生努力虽然成绩不够理想也要高度评价。用分层标准评价学生,会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满意的评价结果,会让所有学生觉得自己有奔头,能够看到胜利的曙光,这样,自然就鼓舞了所有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坚定教师提高所有学生学业成绩的信心。

总之,不管是A层,B层还是C层,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他们成功、成人、

成才。首先是成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定义,只要做好了一件事情,就是成功。这并不是仅仅指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包括体育比赛、好人好事、礼仪规范等等。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其次是成人,要做一个合格的人。他要有基本的标准和要求,要遵循道德规范,要遵纪守法,做一个适应社会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人。这是最关键的。第三是成才,应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苦功夫。只有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将来成才打好基础。

四、分层次教学改革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利用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能够真正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层次教学虽然有许多的优点,但“班内隐性分层”操作难度大,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动积极实践,易流于形式,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因此,要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

(一)教材适用问题

分层的关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目前技校文化课教材的设计思想虽然考虑了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考虑了学生就业与升学的不同学习需要,考虑了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但从整体看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教材的整体思想中含有分层的理念,有些学科设计了必学、选学、自学等不同层次,练习题设计出了不同台阶,但具体落实不够到位。总之,目前的教材还不能适合分层次教学的使用。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在素质和能力上得到提高,素质教育理论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分层次教学最重要的优势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与条件。教材关系到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分层的界定,因此,教材问题在分层次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无适用于分层次教学的教材,难易度的把握只有靠教师集体讨论,大致划分层级,因而亟需科学、合理、规范、适用的教材。

(二)师资水平问题

分层次教学给任课教师增加了不少的工作强度与难度,因此,分层次教学改革首先提出了师资水平的问题。分层后的学生学习,首先要依赖教师对本层学生的学习认知,教师必须采用适用本层学生学习特点的手段和服务方式,但如果教师在教法上选择不当或教学影响力不足,则会出现学生因师择层的现象,所以分层次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具体课题,传统的教学运作模式已不再适用。这无疑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胜任各种层次的教学需求。

(三)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问题

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

(四)组织管理问题

分层中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讲清分层的真正益处,打消他们的顾虑,避免对分层的敏感现象。分层难点在较低层次(后进生层)。低层次中进步的学生会上升滚动,沉淀下来的是最弱的,也是最需要关怀的,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工作。另外分层次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部门共同参与,统一协调。分层次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务管理的挑战,在动

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增大,管理的范围会拓宽,这就要求管理者、任课教师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这种情况下,最好的管理办法是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五)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大胆地进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动态管理。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成绩的升降情况相应地进行教学层次的调整,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体制创新。要大胆地进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多证制等改革尝试;最后是搞好常规管理。安排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实习,合理调度教师,安排好教学进程等。

(六)解决家长的疑虑和学生的思想负担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可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次教学的改革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其实,无论如何分层,都应以学生能否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尺。

(七)成绩考核办法的改革

要改革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实现成绩考核的经常化、标准化。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提供理论依据。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人人能成才,个个都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决不能把学生分成三流九等。

(八)激励机制的建立

实施分层次教学,既要通过舆论宣传,提高教师的认识,以形成共识,产生合力;又要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以产生动力。对担任不同层次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确定合理的课时酬金分配办法,保证及时、足

额兑现。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起校内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收藏】【打印】【关闭】【返回顶部】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