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级上册 同课异构:《8 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省级--王老师

2年级上册  同课异构:《8 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省级--王老师
2年级上册  同课异构:《8 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省级--王老师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境之美。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教学难点】

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理解题意

1. (课件出示:黄鹤楼视频)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则鹳雀楼风光视频,谁来把你积累的风光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谁来背两首听听。你真是背诗小达人!

2.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古诗,是什么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课题上哪个字你还不认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认读“鹳“)

4.透过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古诗原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

2.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来。交流:(个读、领读) 1.认读生字。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层”是“尸”加“云”。

2.认识了生字,才能把古诗读准确,你会读了吗?谁来试读一下。(出示古诗)

3.要想读好诗歌,还需要节奏和字音的轻重来帮忙。请看,出示带节奏的古诗,(课件出示:配乐展示读)。

三、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诗,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红红的太阳、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群山黄河夕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我要注意什么?你能帮帮我吗?(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尽)(板书:依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同学们,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课件出示:夕阳图)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心情是高兴的,所以这句诗要用高兴的心情读出美丽和壮观!(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课件出示:黄河资料)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全长5464公里,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

(1)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课件出示:黄河入海视频)(浪花翻滚,声音大,气势磅礴)并指导朗读诗句,那你能读出它的这种气势来吗?出示:黄河入海流。(2)同学们,站在鹳雀楼上,你还可能看到什么?(课件出示:文中插图)(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3)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这么多美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呢?那时你看到了什么?平地上你能看到吗?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1)原因:英国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 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 帮凶。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 浩劫。 3、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 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 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3)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 国人华尔统领。 (4)1860年,李秀成在青浦痛击了“洋枪队”,是为“青浦大捷”。 (5)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慈溪的'战斗中,击毙 洋枪队的头目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2.1860年10月,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这个侵略者是指() A.英国 B.英法联军 C.英美联军 D.八国联军 3.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在哪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开放 为通商口岸的?()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4.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中的“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结合教师所给出的材料分析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功绩、《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和有关的电视画面,以气氛的渲染,将学生的思绪迁移到以往的历史中去。大约在170多年以前,历史上爆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为什么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它是如何发展的?结局如何?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 2.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二、定都天京 1.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其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针对“两个凡是”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分析、完整领悟: 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②、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②、民族复兴责任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作为朋友,我想知道在你身边有没有一些侵犯你合法权力的行为?对待这些违法行为该如何做?可见同学们有很强的法制观念。但是你了解在我国那段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岁月吗?(文化大革命)是什么事件扭转了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局面、使十年文革中遗留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今天就让我们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找寻答案吧。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 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并填写,在期间如有疑问同桌间、小组内交流解决,若仍有疑问记录并提交给老师,我们共同解决。 (老师在学生自学教材期间,巡视学习情况,并随时搜集把握学生的疑难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课堂展示) 【释疑解难展示提升】 大家准备好了吗,下面让你一显身手,展示下你的预习效果。十年文革使虽已结束,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走出困境,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了文革后我国发展的两年的徘徊。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情景剧场,去体验那段徘徊的岁月。要求你要认真观赏,情景剧结束后你要回答一些依据情景剧而设置的问题。掌声鼓励欢迎我们的班级演出团闪亮登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2.列强的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利用圆明园废墟的图片导入新课。 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抢劫、焚毁圆明园?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还丧失了哪些领土和主权? 知识点1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法国借口马神甫,对中国发动了第二

次鸦片战争。 经过:1856 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5页图片、数据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答案提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教师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烧杀抢劫,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恶的是把“万园之园”──圆明园给烧了。 知识点2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初,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额也大幅增加。 2.教师总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 知识点3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最新教案设计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 立与发展情况。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过程与方法识读相关地图,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 一、兴起 1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鸦片 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洪秀全的前期准备 洪秀全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和同学冯云山传教并发展壮大。3太平天国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达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二、发展壮大 1永安封王东西南北翼,杨萧冯韦石,均受东王制。 2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3太平天国的纲领文件 定都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太平天国全盛 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进行北伐和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由胜转衰 1天京事变 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万岁,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出走。这一事件称为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挽救危局 封洪仁玕为干王,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为能实施。 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不利局面。 3天京陷落 曾国藩的湘军,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的淮军共同进攻。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 4评价 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斗争时间长,范围广。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启示:历史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胜利。 1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精品教案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反映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那么,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建立之后有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2.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3.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 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 总统,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 华民国大总统。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 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 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5.教师展示史料: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 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 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作为文 明国家,中国此时也是文明的国家,因此,西方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地位,同世界各国都 要相互尊重,互利同赢,为实现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这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 认识不足,对帝国主义国家依然抱有幻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_敌后战场的抗战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 1.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描述过中国抗战期间的一次战役:“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100团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这次战役是() A.台儿庄大捷B.百团大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2. 哪一个战役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并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伏击战 C. 卢沟桥抗战 D. 雁门关伏击战 3.下图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采取的著名战法是( ) A.地道战 B.地雷战 C.破袭战 D.麻雀战 4.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枢纽是( ) A.重庆 B.西安 C.成都 D.延安 5.“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这首歌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B.采取了恰当的战略战术 C.海外侨胞大力支持 D.两大战场密切配合 6.土地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没收地主土地 B.打土豪,分田地 C.减租减息 D.耕者有其田7.毛泽东在1938 年5 月写成的《论持久战》中指出:“在他们(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在作战上讲,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史实依据是() ①平型关大捷②西安事变③百团大战④台儿庄战役 A.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 8. 利用表格简要记录历史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表格内容记录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百团大战 D. 豫湘桂战役 9.1940年日本天皇曾忧心忡忡地说:“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中,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这说明(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

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圆明园残迹和复原的图片,通过比较,教师设问: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国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灾难,侵略者又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我们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讲述: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把英国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 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北师大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8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二、知识构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借口: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和参与国: 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咸丰帝在位) 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四、《天津条约》的签订: 1.概况: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

条约》。 2.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影响: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五、《通商程善后条约》的签订: 1.概况: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 2.条约内容: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六、火烧圆明园: 1.背景:《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概况: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七、《北京条约》的签订: 1.概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奕䜣被迫与俄、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八、沙俄侵占中国土地的时间和数量: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导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目标】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理解《马关条约》的危害。 【方法点拨】 本课重点是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难点是《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运用比较法去理解、记忆,提高认知能力。 预习形成课 学习导航一、选择题 1、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 2、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府” A、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B、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C、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 D、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3、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突出表现的实质问题是A、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结局 C、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腐败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4、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A、2亿元 B、2亿3千万元 C、2亿两 D、2亿3千万两 5、被清政府任命为全权议和大臣,赴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李鸿章 D、左宗棠 6、《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内地最远的是 A、沙市 B、杭州 C、苏州 D、重庆 7、19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扩大 B、索取的赔偿数额不断加大 C、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到内地 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8、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9、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的“三国”是 ①英国②德国③法国④俄⑤美国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⑤ D、①③⑤ 10、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强租我国香 港地区的什么地方 A、旅顺、大连 B、胶州湾 C、“新界” D、广州湾 11、1898年爱国人士谢缵泰创制的《时局图》中, 其中俯卧在长江流域的“虎”代表的是哪一个侵略国家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12、《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的突出特点是 A、深入到中国内地 B、集中到沿海一带 C、分布在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D、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知识点1 平型关大捷 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2.时间:1937年9月。 3.交战双方:林彪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4.结果:歼灭日军1000多人。 5.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知识点2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3)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 (1)军事上: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2)政治上: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3)经济上: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3.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知识点3 百团大战 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时间:1940年下半年。 4.指挥者:彭德怀。 5.规模: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 多个团,在华北 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020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结合教师所给出的材料分析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功绩、《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和有关的电视画面,以气氛的渲染,将学生的思绪迁移到以往的历史中去。大约在170多年以前,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为什么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它是如何发展的?结局如何?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 2.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二、定都天京 1.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虽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3.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案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是什么?末代皇帝是谁?剪辫子的照片反映的情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句话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孙中山获选临时大总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4.教师强调: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精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5.展示史料: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6.问题思考: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 7.教师总结: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推行与友邦“益增睦谊”的外交政策,想通过承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保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来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暴露出其软弱和妥协的一面。南京临时政府的“和平主义”外交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走向共和》 3.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4.教师强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大致过程。 6.问题思考:从袁世凯窃取政权的过程和孙中山维护共和的斗争两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帝国主义的支持干涉、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以及袁世凯耍弄政治权谋

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识记圆明园被焚毁、领土被大量割占、主权进一步丧失的耻辱。 2.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地侵略我国的根本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息息相关;作为青少年一代要为民族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等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此次战争为何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鸦片战争有何联系?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 因为这次战争与鸦片战争在性质和目的上是一脉相承的,是英法等国为扩大在鸦片战争中所取得的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①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如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②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沿海各省,并伸向中国内地,方便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③外交上,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④文化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造成严重破坏。 (3)战争过程与签订的条约 ①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②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③条约的危害: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2.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的侵华罪行主要有哪些表现?又签订了哪些条约?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860年初,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并焚毁圆明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 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奕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2)当你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祖国强盛了,国民才能不受欺侮。我们应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努力。 3.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简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课稿 宣威市来宾街道第一中学徐志明 说教材 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包括的内容:孙中山的个人简介,早期的海外经历,两次转变:由想要医人到医国,医国从改良到革命。后为进行革命建立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成立同盟会等。 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但是学生能力不同,班级分层不明显,整体性强,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呈现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以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学习孙中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说教学重、难点 难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转变,三民主义内涵及作用。

重点: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 说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告诉学生民国时期最为流行的服饰称为“中山装”,这种服装是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事物是以孙中山来命名的,例如:中山路、中山公园,那么,孙中山究竟做了什么事竟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去感受伟大人物的伟大历程。 二、阅读教材38-41页,思考下列问题:1、孙中山的早年从事了哪些革命活动?2、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政治纲领、总理、机关报、地位和影响?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什么?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三、学习新课 (一)孙中山的早年革命活动 1、幻灯片展示人物简介《孙中山》,阅读教材学生回答孙中山的早年革命活动有哪些?(1)成立兴中会(生阅读课本39页找出时间、地点、纲领、宗旨和意义)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讲述,让学生明白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古代哪些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意思就是他们是龙是天的儿子,上天派下来做皇帝的。他们出生的时候或者所到之处都会有奇异的事情发生。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就称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有金龙卧在他家的屋顶。在鸿门宴里范增劝项羽杀刘邦就是因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的主人翁不是刘邦,而是袁世凯。话说袁世凯有一天早上他起床叫婢女进来伺候更衣洗脸,可是那个婢女一进房间门口就就被眼前看到的情景吓到了,手里端着的脸盆也掉地上砰地一声响。婢女做错了事,肯定是受罚甚至挨打的。可是能在袁世凯身边做贴身婢女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这个婢女就说她刚刚看看一条金龙躺在床上,她是被金龙的威严吓到,才弄洒了脸盆。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婢女没有受罚还得到很大一笔奖赏。可是你们猜那个婢女到底是看到了什么?她看到了一个大蛤蟆躺在床上。从此以后袁世凯就一直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金龙转生,是真龙天子,所以想尽办法要登上帝位。不过故事毕竟是故事我们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性,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袁世凯怎么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复辟帝位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导学案 设计:刘杨审核:史卫民课型:新授使用时间9月5日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列强侵华罪行”。 学习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知识链接: 1、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 2、导火线: 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3、结果: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中俄一系列割地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开天津为商埠; 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④退还以前没

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法国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所谓的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4、影响: 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冲击。 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导学过程: 一、导入:你去过圆明园吗,昔日辉煌的宫殿怎样变成了现在的残垣断壁?本课题目为什么称作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预习检测,看书自主完成以下内容,并在书上标划 A第二次鸦片战争 1不满足。 1、原因:2进一步打开。 3扩大。 2、时间: - 。 3、主要列强:主凶帮凶 4、英法罪行: 5、沙俄罪行:割占中国领土 6、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程度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太平天国运动) 1、爆发原因: 2、开始: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号。 3、目的: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目的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