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知识讲解

编稿:董海娜责编:王娜

课前导入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学习目标

1、认识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常识。

2、仔细研读文本,体察文章主题与作者情感。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对包身工的同情,学习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4、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

5、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汇总

1、关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是《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2、作者简介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生于1900年,浙江杭州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毕业后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解放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顾委委员等。

夏衍曾写过很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3、写作背景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留封建奴隶制度感到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底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4、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双重的压榨剥削,是双重奴隶。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一句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青年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5、字音

游说(shuì)佳肴(yáo)饲养(sì)揩油(kāi)木栅(zhà)

虐待(nüa)懒惰(duò)水门汀(tīng)生杀予夺(yǔ)

6、解词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手面】排场。

【见机】看情况(办事),这里是"知趣"的意思。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

【怜悯】对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骚动】扰乱不安定;秩序紊乱。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层次

本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2、主旨

本文从吃、住、劳动等方面具体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和她们痛苦的变态心理,愤怒揭露了带工老板、“打杂”之流和日本殖民主义者互相勾结欺凌压榨包身工的兽行,展现了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最底层的包身工血淋淋的生活图景。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与劳动来组织材料,并在其中穿插一些背景材料与作者议论。使得文章线索分明、内容充实。作者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与劳动高度集中在从清晨到黄昏放工的时间里。作者进行了三个场景的描写: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在表达方式上,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安排灵活。

3、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主要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4、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1)恶劣的条件:鸽子笼、蜂房一般、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

(2)紧张的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小时……

(3)残酷的惩罚:殴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

(4)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

(5)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

5、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

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像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

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地揭示了中心思想。

6、本文如何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来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生活的?

“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文章在写包身工的时候,把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芦柴棒”这个人物。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7、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与文学性的?请举例说明。

(1)翔实的数据——显示报后文学的真实性。

举例: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

举例: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

(2)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

①生动的人物描写。比如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人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的”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

②生动的人物对话。比如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

③形象的比喻。比如“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④运用反语。比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这里“慈祥”与“佳肴”都是反语,表明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差,对压榨成性的老板表达强烈地讽刺的意味。

考点解析

(2011 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不译作“紊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律”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感情,而外文不能。

解析:对本题的解答要把握住该段文字的核心内容,即中文翻译较外文翻译更能表达美好的感情。答题时要强调中文翻译的感情色彩优势。另外,压缩语段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不要把句子写成短语。

(2)答案示例一: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一、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了对外国人民的祝福;二、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三、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

答案示例二: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翻译他国国名时,中国人从同音字中选用具有褒义的字,而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字。通过国名翻译这一独特方式,我们不仅传达了对他国的善意和尊重,也向世界宣示了表意的中国文字古老而常新的独特魅力,这说明,国名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中文的优势,也体现了翻译的巧妙。

解析:此类题要求考生能够联系时代,透过现象看本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针

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阐述。为什么中文翻译外国名都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这是问题的核心,它体现的究竟是一个民族怎样的品格与智慧。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进一步挖掘隐含在背后的民族文化,从中文翻译外国国名的内容与形式出发,考生不难写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观点与看法。

成果检测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游说()佳肴()饲养()揩油()虐待()水门汀()生杀予夺()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

(1)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弄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他们多年熟悉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

见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依次是()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______她们根本就没有“做”______“不做”的自由。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______在生病的时候,老板______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A、因为和即使也

B、所以或者虽然还

C、因为或者虽然出

D、所以或者即使也

4、填空。

(1)《包身工》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他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曾创作了______等著名剧作。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______和______是他根据鲁迅和茅盾的原作改编的。

(2)《包身工》在选材上注意______,在结构上,以______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遭遇浓缩在______的生活中。在顺叙的同时,间以______和______,介绍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它的发表,对当时提倡的报告文学运动起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

(3)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______,又具有______的体裁。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

择______;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______的表现方法,因此,______和______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特征。

5、指出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

(1)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句式灵活多变,极具感情色彩,增强了表达效果,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点。如“粥菜?是不可能有的”和“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想想,若改为“不可能有粥菜”和“几个蓬头、赤脚,扣着纽扣,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效果有何不同?思考后请按不同要求变换例句,但不改变原意。

例句:这件事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1)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减弱变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写成反问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仍是陈述句,添加修饰词语,使语气减弱变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

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在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1、第一段文字中描写包身工早晨起床时的情景,认真阅读,说说她们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二段文字,说出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加红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表达

(2011 安徽)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shuìyáo sì kāi nüa tīng yǔ

2、(1)方言,胡同,小巷(2)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3)知趣

3、D

4、(1)夏衍沈端先《上海屋檐下》《秋瑾传》《祝福》《林家铺子》(2)点面结合时间一天补叙插叙(3)新闻性文学性真人真事文学真实性文学性

5、(1)用来标明特殊含义,用“猪猡”来借代那些生活像猪猡一样的包身工。(2)“慈祥”这里是反语,引号用来标明特殊含义。(3)直接引用。

6、(1)这件事不可能没有成功的希望。(2)这件事并非(或“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3)这件事难道没有成功的希望吗?(4)这件事也许(或“可能”“或许”“大概”)没有成功的希望。

阅读理解

1、在老板们的残酷管理和压榨下,她们的精神已变得麻木不堪。

2、对比排比比喻

3、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语言表达

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句式仿写,通过句子仿写,完成“黑板报”的形式,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使试题有很好的亲和力。本试题在答题时,内容上要“参考上下文”,使得上下关联;形式要上下一致,使得句式整齐;语言表达上鲜明生动,使得语言富有感染力。

在线阅读

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夏衍

1927年,我的组织关系在上海闸北区的第三街道支部。那时,我做过一个很短时期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后来工作调动,就离开了。1929年底,我住在沪东唐山路业广里,因为这是工人区,所以有几位做工人运动的同志还常常到我家里来“落脚”──把一套蓝布工人服放在我家里,他们穿了长衫或者西装到我这里来换回原来的衣服。从这些同志的谈话中,我知道了“包身工”制度和这些女孩子们的非人的生活。一年多以后,上海艺术剧社解散,我们组织了流动演剧队到工厂去演出,为了找关系,我又和一个过去认识的、在基督教青年会办的工人夜校里担任教员的同志接上了关系(她就是我后来在《包身工余话》里写的那位冯先生)。她告诉了我许多关于包身工的事情。“一二八”战争后,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我就把包身工的材料告诉了他。这就是后来由明星公司拍成的《女性的呐喊》。这是第一部写包身工的文艺作品。但是一方面由于我

们对这方面的体会不深,生活不够熟悉,同时由于当时的环境限制,拍成之后又受到了电影审查官的一再删剪,这部影片的成绩并不很好。但是,由于要写这部电影,我们又重新搜集了一些包身工的材料,了解得多了一些,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使我们这批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我也看过不少描写女工生活的文艺作品,在日本的时候,我也看到过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一致认为生活水平最低、劳动条件最坏的日本纺织女工的生活,可是,拿日本女工来和包身工一比,那就是天堂和地狱了。这时候我才知道,在20世纪的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原来还公然保存着奴隶制度。我感到愤怒,我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我决心写一篇小说,开始进一步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但是后来因为工作忙,就搁下了。直到1935年,上海党组织又一次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我们文化方面的几个主要负责人都被捕了,组织上要我暂时隐蔽起来,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开始了有关包身工材料的搜集。

经过“沪东公社”(进步分子利用基督教青年会的机构,在杨树浦办的一个以工人夜校为中心的服务组织)同志们的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青年团员杏弟。和她谈了几次之后,觉得真要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单凭搜集材料是不行的,非得实地观察不可。我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车间去观察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她们的生活情况,那是非得亲自到包身工们住宿的工房去调查不可的。对现在的年轻工人来说,那种情况恐怕是难于理解也很难于相信的了。在当时,包身工住的工房,实际上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包身工的工房,是由日本警察、巡捕、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地封锁着,他们为了防止这群“奴隶劳工”和外界接触,任何“外头人”是不能走进这个禁区的。在《包身工》里我说过,这些包身工是“罐装了的劳动力”,资本家把她们密封起来,不让她们和外面的空气接触。这些话一点也没有夸张。为了突破这种封锁,我得到杏弟的帮助,混进去过两三次。但是在这以后,就被带工头雇用的“下手”们盯住了。对于这种观察特别困难的,是包身工们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班下班的生活,非得清早和晚间不可。当时我住在麦特赫斯德路(现泰兴路),离开杨树浦很远。这样,为了要在早上五点钟以前赶到杨树浦,就得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才能看到她们上班的情景。这样我从三月初到五月,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一些她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她们受着三重四重的压迫,遭受着无数的磨难,所以这些小姑娘是不轻易给人讲话的。不仅像我们这样的人,即使同厂做工的“外头工人”,要同她们说话也是很困难的。杏弟是一个热心人,她为了帮助我了解情况,曾经几次赶上早班,混在她们队伍里面,打算向她们探听一些内部情况,可是,当包身工们看了一下她的服装,打量了一下她的身份之后,很快地就“警惕”了,有的人根本不吭声,有的人甚至将她看成了“包打听”,用憎恶的眼光看她。由此可见,在那种情况下,要真正听到她们心里想说的话,要了解她们心底的痛苦,是很不容易的。

关于她们的生活情况,根据当时我能调查到的,都已经写在那篇报告里了。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

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都是铁一般的事实。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使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流氓特务这一切恶势力的紧密结合。为了压迫和榨取这成千上万的孤苦无告的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者、工部局、带工头、老板、帮口头子、国民党特务,以至当地的地痞流氓,完全结成一条统一战线。在这个地方既没有所谓国家主权、政府法律,更谈不上生活保障和人身自由。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作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假的。

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会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就会使软心肠的人流眼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真实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这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就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五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和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们还没有出世。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选自《中国工人》1959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