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综述

利率市场化综述
利率市场化综述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

2013 年11 月15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明确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顶层设计框架以及全面推进的进程表,推行近二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迎来改革里程碑。在此背景下梳理和评述与我国利率市场化研究相关的文献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利率市场化的概念、理论依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逻辑路径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提供借鉴。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辨析

西方学者在相关英文文献中经常使用“利率自由化”(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而我国文献更习惯使用“利率市场化”(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沈国兵( 2000) 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利率自由化的初级阶段。[1]本文认为,利率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只是角度不同,无本质区别,利率自由化从放松管制角度出发,而利率市场化从利率决定机制角度出发。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用“利率自由化”更为准确。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用“利率市场化”更为贴切。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国内相关文献主要从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利率动态调整以及宏观调控三个

角度定义。

( 一) 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角度的定义

景学成( 1999) 指出市场利率与官方利率的不同主要源于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利率是由借贷双方确定,即市场资金供求决定,而官方利率是由借贷方之外的机构确定,即经过管理当局决定。[2]利率市场化后,货币当局不再决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孙云峰( 2003) 认为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核心,是相对于原来金融抑制而出现的金融深化的体现。[3]王文平( 2005) 指出交易双方通过市场决定的利率数量和期限结构比货币当局制定的更合理,当市场机制失灵时,需要以合适的形式进行窗口指导。[4]张桥云( 2010)认为,从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角度定义,利率市场化即由一级利率体系改为二级利率体系的过

程。

( 二) 利率动态调整角度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过程是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深化导致利率市场化加大,最终利率定价体系全部为市场化利率[6]。王敬( 2011) 从利率动态调整角度定义利率市场化,认为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货币当局取消利率管制,并进一步提出利率市场化分为三个阶段: 完全管制利率阶段,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阶段( 利率市场化中间状态,货币当局将利率作为宏观调控工具,调整存贷款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以及完全利率市场化阶段。[7]

( 三) 宏观调控角度的定义

许崇正( 2002) 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客观必然结果,利率应该是由市场力量自发对资源配置的结果。[8]从宏观调控角度定义利率市场化的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取消对利率以及金融机构收取的各种费率的管制( 刘轶和李久学,2003) 。[9]刘义圣( 2002) 主张减少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直接调控,中央银行应当通过间接调控手段,如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通过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方法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10]

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理论发展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20 世纪70 年代初是第一个阶段,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末到90 年代的经济市场化次序理论是第二个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活跃至今的金融约束理论是第三个阶段。

( 一)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石。麦金农在1973 年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中首创性研究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强调利率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为扭曲,低利率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储蓄和投资,阻碍国民经济发展。根本方法是金融深化,即以金融市场化取代行政调控。[11]爱德华·肖( 1973) 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强调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管制,实际利率为

负,降低资金效率,金融系统阻碍经济发展。[12]麦金农( 1991) 进一步在《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一书中论述金融自由化顺序。[13]麦金农和肖的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放松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限制以及消除市场分割等,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金融自由化道路,其主要内容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文献中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多侧重以上理论为支撑。但是麦金农和肖的理论没有说明利率决定的真实基础,并且假设条件严格。利率市场化实践中的挫折说明上述理论存在一定缺陷,主要体现在: 第一,一般均衡的实现必须以市场充分发展为条件,而发展中国家不具备;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不足以保证利率市场化的成功。

( 二) 经济市场化次序理论

经济市场化次序理论为利率市场化提供路径依据,但目前仍无定论。发展中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遇到的挫折引起许多学者对经济市场化次序理论的研究。爱德华·肖和韦金勃根( 1986) 认为,开放资本项目的前提是经济稳定政策和经常项目自由化。[14]麦金农( 1991) 认为经济自由化第一步是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财政控制先于利率市场化,第二步是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第三步是汇率自由化改革,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要大大早于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13]Frenkel ( 1992) 提出经济市场化首先应当紧缩财政,减小赤字。[15]Grossman和Krueger ( 1994) 强调利率市场化前应防止通货膨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确保经济稳定。[16]

( 三) 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Hellman 和Stiglitz ( 1988) 提出金融约束理论,是在自由和管制间一种相机抉择的机制,其本质是利用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措施在私人部门创造租金条件。[17]此理论采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适当行政干预使私人部门产生租金可能,以激发银行和企业。当国民经济平稳、通胀率不高而且可以预期的假设成立时,通过选择性干预( 存贷款利率管制且实际利率为正和市场准入限制等) 有利于经济增长,即“金融约束论”。Hellman

和Stiglitz ( 1998) 进一步提出,在私人部门创造租金机会的主要政策

手段有: 控制存贷款利率、限制银行业的竞争、限制资产替代性以及定向信贷。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与国际经验启示

( 一)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改件革的关键条件是:宏观方面主要包括稳定的宏观环境、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公平的市场竞争,微观方面主要包括微观主体的适应性,金融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实践速度,特别是银行和企业对利率的敏感度要达到一定水平,以及商业银行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1. 宏观条件。首先,稳定的宏观环境。弗莱( 1982) 指出稳定的宏观经济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18]史宝平( 2003) 提出一个国家在选择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宏观经济条件的三个定量判断标准: 经济运行稳定性定量标准、资金市场规模与金融深化定量标准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选择的标准判断。[19]陈晨( 2012) 分析北欧等经验,强调在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基础上,各种宏观政策要有弹性,特别要避免顺周期效应,配套政策要防范叠加效应风险。其次,完善的金融体系。[20]弗莱( 1988) 在后续研究中将原来的条件扩展,强调审慎的银行监管、竞争性商业银行体系和对金融业非歧视性的税收体系。[21]我国学者王国松( 2001) 认为中国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约束条件为公司治理不科学、内控机制不健全以及融资渠道狭窄等。[22]周小川强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充分畅通和健全非常重要①。陈建等( 2012) 认为完善的债券市场对于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另外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控制十分重要。[23]再次,公平的市场竞争。江春和刘春华( 2007)分析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的经验表明非竞争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反而形成超高的贷款利率,只有在公平竞争市场机制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形成真正反映供求关系的均衡利率。[24]周小川( 2011)强调充分的市场竞争首要条件是“财务硬约束”,同时,要防止逆向选择,另外,应推动整个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25]易纲( 2009) 提出更深层次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产权清晰化、所有制多元化以及打破垄断、预算硬约束和有序退出等。[26]

2. 微观条件。褚思翔( 2008) 认为利率市场化保

障的微观方面主要是银行做好相应配套改革对利率的敏感度要达到一定水平。[27]巴曙松等( 2012) 认为除了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的认可度外,企业和居民对利率的敏感度也应达到一定水平。[28]周小川( 2011)强调银行的客户要接受和认可利率市场化。如果客户

对银行某一定价不满意,仍习惯于希望政府干预,市场化定价就得走回头路,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竞争机制和自主定价权的条件就不具备。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首当其冲。商业银行要做好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国际上,商业银行竞争关键已从市场份额转的竞争转向综合服务的竞争。在我国,客户数量的竞争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如果这一状况不及时改变,即使银行有定价权,也因为担心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而放弃使用。[25]

( 二)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启示

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借鉴其他国家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同时应特别重视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及所具有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的步骤和策略。1. 基本模式。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地区),渐进型( 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等) 成功较多,“大爆炸”的激进改革( 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代表的南锥体国家) 失败比较常见,东欧转轨经济国家( 以俄罗斯为代表) 采用激进的路径进行经济制度的转变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短期造成银行危机,长期效果不确定。[24]巴曙松等( 2012) 认为中国的实际情况与改革前的美国、日本和韩国相似性较高: 通胀显示、实际负利率以及“金融脱媒”,因而培育市场主体的

观念和行为以及完善市场的基础建设需要循序渐_进行讨论,认为济全球化过程可能推进也可能阻碍利率市场化改革,东亚地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说明,在没有充分掌控时,应循序渐进,否则

改革成本十分巨大。[30]

2. 主要顺序。江春和刘春华( 2007) 认为近邻韩国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在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上,由于其先放开短期利率,银行用短债,进行长期投资,造成支付危机并引发金融危机,因而在我国间接融资领域应先放开长期利率,再放开短期利率。而巴曙松等( 2012) 认为,

从国际经验看长期和大额资金倾向于投资实体经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采用的“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顺序有利于防止长短期存款的套利,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利用大额资金规模效应,缓解金融托媒,形成合理的市场利率,而通过对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序的研究,对于存贷款利率放开的先后顺序,国际经验尚未明确,改革中应根据各种因素进行权衡,特别是改革的背景和时点等。[29]

3. 金融体系。一方面,转变银行业模式。刘胜会( 2013) 借鉴美国借贷协会危机的教训②,提出我国银行业应积极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变; 美国经验表明,小银行更容易受利率市场化影响,一方面应提高其差异化经营,另一方面,汲取美国联邦储备贷款保险公司教训,构建合适的存款保险制度。[31]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监管。樊卫东( 2002) 认为,利率市场化后日本、台湾和智利等由于对银行管制放松,资金大量流向可迅速盈利的行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骤升。[30]熊芳( 2007) 结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指出监管的放松产生大量金融创新和高风险贷款,导致“金融脱媒”危机和不良贷款。[32]陈晨( 2012) 从各国危机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政策的叠加效应往往导致风险的扩大,增加金融监管压力。[33]综合上述文献,渐近型发展模式是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模式的理性选择,而时机的选择取决于宏观经

济形势。改革的优先顺序是先放开长期和大额资金利率,银行只有改变对存贷利差的过分依赖,向多元化和差异化盈利模式转变才能有长远发展,同时应积极建设存款保险制度并加强金融机构监管。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逻辑路径

( 一) 产权经济学角度

North ( 1971) 认为,基于产权经济学,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两种路径: 基础性制度变迁( 由一般均衡实现市场均衡价格) 和次级的制度变迁( 由局部均衡导出市场均衡价格) 。[34]第一种路径要求银企的产权改革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微观基础,第二种路径要求银企间两两同意,由局部均衡导出市场利率。对此,张杰( 2001) 认为在中国可以让国有银行尽快介入金融交易。[35]李庚寅和徐少华( 2004) 认为我国应进行宏观和微观的产权改革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同时以利

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产权改革。[36]

( 二) 经济体制改革角度

江春和刘春华( 2007) 认为路径依赖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十分重要。张东奎( 2012) 认为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显著“增量改革”特征,即由体制外的新生力量形成的新体制改造旧体制的革新,是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一种放开,既保证既得利益又增加另一部分群体的利益。我国已进行16 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是遵循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逻辑路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应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增量改革”的特征相一致。[37]根据央行的表态( 管清友,2013) ,未来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分两步走: 第一阶段是存款利率在局部市场化,第二阶段是放宽至完全存款利率市场化③。

( 三) 宏观经济审慎角度

周小川( 2012) 指出,在宏观审慎条件下,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速度应适当④。王兆旭( 2012)认为,面对存款利率市场化两难困境( 市场化可能引发金融不稳定; 非市场化蕴含系统风险) ,应当遵循渐进式和双轨制改革原则: 第一步,逐步给予某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 具有财务硬约束) 资金定价权,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竞争性市场中形成定价; 第二步,扩大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范围,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先企业、后居民”的顺序,使风险可控,同时,放开替代性金融资产价格以减少资金套利机会; 第三步,发展非信贷融资,引导非信贷债务融资快速发展,可以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减少对于存贷业务的过分依赖,从而减轻利率市场化的阻力。[38]综合上述文献,利率市场化改革逻辑路径并不唯

一,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基本与经

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一致,有显著“增量改革”特__征的渐进改革,产权改革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互促进,遵循“先外币后本币; 先长期后短期; 先大额后小额;先货币市场后证券市场; 先贷款后存款”的基

本思路,通过“干中学”以时间长度对冲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

和风险。

五、文献总结与研究展望

近年来,尽管国内学者对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通过现有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对此问题研究仍存在不足:第一,从文献内容看,文献仍未解决以下重要问题: 首先,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本质区别、以及我国是否允许完全由竞争且应该有怎样的退出约束机制等。其次,利率市场化后基准利率的选择等问题文献很少。再次,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方面的相关研究亟需加强。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影响方面,几乎没有相关深入讨论的文献。第二,从文献方法看,尽管近年来经济学界开始用实证方法研究利率市场化问题,但规范分析仍占大部分。虽然有学者利用计量模型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效应、基准利率的选择,但仅研究制度质量的整体作用,且仅研究单一的制度质量指标。第三,从文献角度看,对于中国利率市场化对企业和居民的微观影响研究很少,无法论证利率市场化对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有效性问题,以及对微观主体应对利率市场化产生的风险提出建设性意见。基于以上分析,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于: 首先,关于有效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研究。我国金融机构财务硬约束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如何设计市场利率形成机制,防止利率操纵的研究迫在眉睫。另外,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若利率名义上市场化了,而中间业务产品相关定价却不能自主定价,则会出现新的价格扭曲。其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货币传导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乘数、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效率的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提出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选择方法等。最后,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商业银行相关风险控制经验积累不足,因此利率市场化后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我国目前仍属于严格利率管制的国家:政府包揽一切利率的制定,金融机构利率自主权几乎没有。利率尚未市场化,常常有研究者对此耿耿于怀,并将它作为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足的主要原因。这大约也是受了麦金农·肖的影响,把放开利率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核心。即使在产权比较明晰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的效果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我国20年改革中,企业和银行一直未实现完全商业化经营,利率充其量只能在动员储蓄、化消费为积累方面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对于避免贷款的低效益使用却无能为力,至少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是如此。在企业非企业化经营、贷款利息进入成本、企业财务软约束的情况下,放开利率不可能达到遏制企业过旺的外源融资需求以阻止信贷资金低效益使用的目的。在银行微观经营机制不健全、基层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进行自我约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还有可能造成利率恶性竞争,金融秩序混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与麦金农假定及国内很多想当然看法不同的是,在198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实行人为低利率,实际利率一直高于5%。即使在1982年以后,实际利率水平也一直较高,只有个别通货膨胀剧烈年份才是负利率(见表1)。如果考虑到储蓄补贴率,几乎就不存在负利率时期。由于实际利率水平较高,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过去50年来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储蓄的减少,相反储蓄率一直位于全球前列。所以,近20年来没有把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并未造成主流意见所描述的弊端——储蓄不足投资规模缩减。(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认为利率市场化起不到麦金农·肖所描述的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利率管制弊端的存在。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和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 在严格受控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利率一般是有上限的,这使银行不可能获取高风险贴水,这样,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将会无利可图。”(Asli Demirg— Kunt 和 Enrica Detragiach e,1998)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实践中,多数企业支付的贷款利息远高于官方利息,只是这些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没有计人银行帐表。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帐外帐经营就是利率管制扭曲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正成因于此。 利率管制还会强化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因而制约公平竞争。如,长期以来,债券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居民节余资金向债券倾斜。 1999年3 年期国债就比银行同档次存款高0.58%,一些企业债券更是高出银行存款利率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债券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1%—2%与前几年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几年高1%,若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10%(1%十10% ),现在高1 %,则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2 5%(1%十4%)。可见,二者悬殊之大。近年屡屡出现的居民排队抢购企业债券、国债券的原因即在于此。再如在浦东国际机场贷款招标方面,中国银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只能提供UBOR十1.32%的外汇贷款利率;而汇丰银行的贷款利率为LI-BOR十0.2%,显然汇丰具有竞争优势。 现在,人民币利率远低于美元利率,一年期相差3个百分点,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位上滑落,这使得今后几年资本外逃的压力继续加大。解决资本外逃问题,短期内依靠加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财务管理毕业论 文开题报告 淮阴工学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 专业: 财务管理论文题目: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 融资问题研究指导教师: xxx 2016 年 3 月 5 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趋于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急速成长,在我国企业数目中占比非常大。在创造新增就业岗位这一方面也贡献出了非常大的力量,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例非常之高。这些信息足够表明,中小企业已然成为我国最具有活力的经济板块,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进步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中小企业长期以来被融资渠道狭窄单一、融资环境差、商业银行歧视等问题困扰,且这些问题妨碍了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的意义深远而重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趋于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趋于成熟,利率的市场化已经成为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放开利率,以中央利率

为基础,由市场左右,从而发挥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是多方面的,银行体系和债券股票市场都会受到影响。同样,中小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但至于能否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的很多,对利率市场化进行研究的也不计其数,但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利率市场化结合起来的文章不多。因此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是一个有着较强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一直在关心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积极进行研究。同时也有个别学者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下面我将对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文献。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者应用生产函数模型、古典加速器模型或欧拉方程等,分析了市场化后资金的配置效率。主要思路是考察企业投资额对自有资金的敏感度是否降低或者效率高的企业投资份额是否更多。 Laeven(2003)通过估计企业投资,运用13个发展中国家1989-1998年企业经营和财务数据,结果发现: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但就具体情形来看,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在利率市场化后得到了明显改善。 Ameer(2003)采用东南亚相关国家的数据重点观察了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通过构建自由化指数、动态资本结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利率市场化后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企业外债、企业资本趋于优化合理的结论。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文献综述及评价

2014年06月 上 青春岁月 241 一、问题的引出 所谓利率市场化简单点的说就是要让利率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这对不同国家的现实国情,利率市场化所应发展到得程度也有所不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改革,即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三个方面,其中信贷市场又细分为人民币贷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三个方面。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以来,二十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小有成就。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实现了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资金供求情况自主确定。这标志着货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样在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发行方式包括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等,同时考虑到市场供求状况和国债发行数量,采取了单一价格招标和多种价格招标两种方式,在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13年,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这标志着在利率市场化上的主要部分存贷款利率方面我国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理解、怎样改、如何改,学界的意见不一。只有综合各家之言,才能提炼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真谛。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利率市场化定义的理解。孙云峰认为,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前期金融抑制而出现的金融深化的实现形式之一。景学成认为,市场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形成机制的差异是市场利率与官方制定利率的主要差异来源。市场利率由借贷双方自主确定,是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的。而官方制定的利率是有管理当局根据市场和政府政策制定出的,带有政策目的性。王敬认为,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货币当局逐步放松直至最终完全取消利率管制的过程。他所提出的利率市场化分为三个层次的论断令人印象深刻。完整的过程分为完全的管制利率、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和完全的市场利率三个层次。在完全的利率管制下,货币当局直接将利率作为管理金融资源分配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工具;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这个层次是利率市场化深化程序中的中间状态,货币管理当局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变量和工具,将市场利率作为判断资金供求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参考依据,通过对两个利率的把控以便于及时对存贷款利率进行调整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刘义圣认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应当减少政府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利率的直接干预,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贷款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反映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利率定价。 2、我国利率市场化达到的程度。吴富林认为,微观基础的市场化进行程度对我国利率改革的进一步促进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设置经济体制改革的合理顺序是个难题,在我国也有很多争论。但根据经济学一般理论和我国实际,在市场价格与市场主体之间,市场主体的转型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许健认为,利率市场化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综合反映,要坚定不移的推行渐进路线。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比其他金融改革的要求更为严格,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市场宏观形势、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等都会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产生影响。各国的改革实践都说明,一旦放开最重要的资源价格利率,其结果要么是金融深化要么就是潜在的金融危机,而成为后者所导致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与建议。李朝民认为,市场利率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把控的不稳定性;二是以信用风险防范为目标的利率定价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文献综述及评价 □ 白毅楠(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等方面的不断深入,学界各方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已有成果及改革细节都有着各自的看法。总的来说就是要以利率实现市场化为总目标,改革过程要胆大心细,提升银行的风险管控力,改善现有银行经营方式。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渐进式改革三是保持流动性从而导致利率风险。彭兴韵认为,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安全步骤应当是首先通过以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为目的将利率提高到市场均衡状态附近,其次是完善利率浮动机制,增大利率浮动范围,给予利率浮动权,再次是要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他提出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一个有效步骤是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产品品种,使得社会金融资产更加多样,然后使这类非存贷款品种利率自由化,通过它们与银行存款的竞争直至最终放开贷款利率,进而放开存款利率。 三、评价 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应当坚定不移的推行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2013年人民银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二十年时间的改革之路再次证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要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就必须要实现阶段性的改革,在该改革的细节上进行谨慎的调整,利用市场自身所具有的调节作用,使得中国国内市场不断地适应每个时期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最终实现平稳的利率市场化,避免因改革不慎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除了实行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同时还要着力提高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我国的银行分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两种,从所有制上可以看出银行由国家控股。内在的所有制形式及自身成立的时间不算很长,导致我国银行存在固有的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国家降低了对银行的控制,银行的所有制形式也会适度改变,所以银行必须全面考虑自己的资本负债问题。这就要求银行要提升自己应对风险能力,学会通过自身实力更好应对危机。 2、国内一些学者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看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者认为渐进式的改革不可取,要实现各个利率品种配套实现市场化,从而达到各个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但是根据国内外的广泛经验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实际运行情况,我国尚处于各项改革的深水区,且我国金融市场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没有规范的行业运行规则作为保障,一站式的改革必将引起各方的不正常反应,危机将不可避免,所以对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要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逐渐段进行。另外,国内的一些学者仅仅关注于金融市场的运行,缺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把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明确金融行业是实体经济的服务行业,金融市场的改革一定要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到把握全局才能够保证每个改革措施是适用的、是正确的。总而言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要立足于国情,实行渐进式改革方式,急于求成的态度不可取。 【参考文献】 [1] 孙云峰. 利率市场化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06). [2] 景学成.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3] 王 敬. 利率衍生品发展:条件分析与机制设计[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4] 刘义圣.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 吴富林.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达到什么程度[J]. 经济学家, 2012(04).[6] 许 健. 利率自由化的约束及其实践[J]. 金融研究, 2003. [7] 李朝民. 市场利率及其风险控制研究[M].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8] 彭兴韵.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 白毅楠(1992—),男,河南郑州人,汉族,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 第一,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1995年11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年1月,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从而生成了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6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论文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资本市场中资金价格体系的革命,是我国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市场的必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整个金融部门乃至全社会经济达到均衡。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率自主权的同时,也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新的冲击和更大的挑战。本文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出发,从息差、利率风险、利率定价和产品研发四个方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的影响,并得到了利率市场化将会增加风险控制难度和管理效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中国银行的持续、协调发展。 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自从二战爆发以后,大部分的国家都经历了从利率的管制到市场化的进程。从发达的国家来看,利率的的市场化只要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原有的体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在加上一波又一波的景荣创新的浪潮在规避着传统的利率的管制,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对旧的利率管制的方式进行否定。从发展中的国家来看,他们为了追求经济的超常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的低利率的管制政策,然后通过强制储蓄的方式来将工业化的资金集中起来,长此以往下来,不仅降低了储蓄的积极性,还刺激了投资的需求,所以就会产生资金紧缺和资金低效使用并存的现象,这种金融的压抑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效率的发挥。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 (一)利率市场化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和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结合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积极探索建立利率的调整机制 我国的利率调整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有4次,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进行了20多次的调整。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于利率调整政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而且利率的调整依据也从物价上涨的幅度转向了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的幅度、储蓄存款的增长率和经济的增长率等等因素。 2.逐步实现部分资金定价的市场化 我国在1993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与《中共中央银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两个决定最先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基本设想进行了确定。1996年国债发行的市场化促进了市场化的国债发行的利率的形成;全国的银行 2

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作者:————————————————————————————————日期:

金融学课程作业——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专业:金融学

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摘要:该文从货币政策的六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从这五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干扰和阻碍太多。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目标 李健(2002)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改革前和改革后,改革前货币政策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到“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中介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基础货币的转变。张淑娟、王晓天(2011)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并不排斥,可以混合使用,相互补充。实行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原有的货币政策范式的实施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探索新的范式,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创造实施新范式的条件,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赵春玲(2007)认为货币政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是“过高要求”,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应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李念斋(2003)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效果如何,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范从来(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的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

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起步于1996年。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利率调控模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2021字论文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2021字论文 篇一: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国内商业银行要不断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加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更好服务客户的同时发展中间业务。 一、利率市场化的最新进程与趋势 (一)利率市场化最新进程及特点 1.“利率新政”。2021年6月8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般性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到 1.1倍。这一政策实现了存款利率双向浮动,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被视为“利率新政”。 2.非对称式调息。2021年7月6日,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非对称降息下调0.25和0.31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自2021年9月16日以来首次非对称式调息,并再度将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由基准向下0.8倍扩大到0.7倍,视为利率市场化的再度深化。 3.贷款利率全部放开。2021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只剩下最关键、最艰难的一步,人民币一般性存款利率上限全部放开。 (二)利率市场化未来趋势 篇二:利率市场化进程论文 利率市场化进程论文

【摘要】根据我国的利率结构和融资结构的特殊性,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中国特有的问题,利率市场化可能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将会带来的新挑战;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将会带来的新风险等等。我国应针对以上新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解决办法。 一、引言 2021年6月8日和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利率调整,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至今最大幅度的改革举措。经过改革,贷款利率下限已经突破银行保本点,意味着贷款利率市场改革已经到位;而存款利率可上浮说明利率体系中处于决定性地位的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与利率市场化进展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利率市场化并不会一帆风顺,路途必定艰难,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过程。我们既要借鉴国际利率市场化成功经验,也要总结其中的失败教训。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外学者关于利率市场化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包括对银行效率和银行风险两方面)、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等方面。 篇三:利率市场化论文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实施的现状和建议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金融学院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及防范--货币金融学作业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及防范 【摘要】近年来,我国为了实现金融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大力推进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由市场供求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恶性竞争风险防范金融衍生 一、引言 由于经济管理体制的非自主性,我国在外贸、金融等国际事务中总是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在1996年以前,我国的金融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基本被100%管制。一方面,非自主性保证了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放弃了很多发展机会,难以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 正是基于这种情景,我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96年为改革的里程碑,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1997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之后一段时间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限制又做出了调整。在2012年我国对存款利率允许在基准利率1.1倍范围内浮动。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就是从开始到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所取得的进展。 二、文献综述 支持存款利率自由化的学者认为,从过去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是正确的。因为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制约中国经济(Feyzioglu et al.,2009):第一,偏低的管制存款利率限制了居民部门的财产收益,中国是居民财产收益占比最低的国家之一;第二,利率的僵化削弱了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

我国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L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三)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四)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行秩序。 动因(一)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这就要求资金的价格商品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使投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公开自由竞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利率管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竞争垄断模型来分析利率在管制和市场化情况下不同的福利效应。 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暗含着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构成借方的诸多借款人是完全竞争的,构成贷方的诸多贷款人是完全竞争的,资金的借贷双方也是完全竞争的,因而,借款和贷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左右借贷市场的价格, 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第二,借贷双方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借方或贷方,任何一方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立即会做出有利于其边际效益的理性反映。第三,借贷双方对信息的占有是充分的。 (二)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动因。①加入WTO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而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②迎接网络经济的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网络银行是银行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网络银行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由此带来服务的价格优势。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1. 国际环境因素分析。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